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借鸡生蛋,财源滚滚来(二)

四、善识风头,借“冕”造势

当今社会人们把“科学技术”称为“无冕之王”。这里所说的“冕”,其实就是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借助“科学技术”,就是借助其改变企业的竞争力,运筹帷幄,谋略致胜。“借冕造势”时,领航者的眼力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善识风头,巧借风力,才能借到“冕”,并达到低成本扩张的目的。

做世界级的家电制造企业--这是美的的目标,更是何享健多年的梦想。这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实现这个梦想的阶梯就是凭借“拿来主义”使美的登峰造极创高效。当前在全球化经济的日趋紧逼下,中国家电企业必须走向世界,在这种大趋势的推动下,决定了美的也必须国际化。

什么才是国际化,其掌门人何享健自有标准,他说:“产品规模和品种结构在世界同类型产品要达到前5名、在中国要达到前3名,小家电、黑白家电齐全,才能称得上国际化。技术水平、品质保证也要达到国际化大公司水准。另外,要保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做到成本最优,以及良好的服务体系。同时,要想办法跟世界上最好的家电品牌合作,不光是技术的合作,还有资本。光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努力引进国外技术、资本等一切可利用资源,与外国的流通环节,家电连锁店建立联盟,才能达到国际化的目的。”

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道路还很长,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能太急。而美的所选之路正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登极捷径。

压缩机是空调机的“心脏”。1998年,当时美的意识到这种生产的跟进很容易。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分享生产空调整机市场的一大块蛋糕时,美的集团便有了收购东芝万家乐的构想,“想到就要做到”,美的很快将这一想法付诸于行动。于是美的成为国内惟一一家拥有空调核心能力的空调厂商,从而拥有了雄厚的空调产业链上游生产能力。这不仅为美的空调的整机制造提供了稳固的后方供应和技术创新,也给美的业绩增长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要想取得“借冕扩张”的效果,就要敢花大钱,敢下血本,否则是很难取得大的成就的,基于这样的想法,美的在1999年的时候接受了日本三洋公司微波核心部件滋控管技术和设备的转让,成为第一家拥有磁控管技术的中国企业。美的空调“借”此项技术,有望在几年之内成为世界三大空调生产商之一。同样,目前公司压缩机生产需求也非常旺盛。为此,公司决定花大价钱再度投资近3亿元与日本东芝开利株式会社合作成立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美芝精密)生产新一代空调压缩机。双方在压缩机领域二度联手后,空调压缩机年产能力2008年将达到800万台。成为压缩机市场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制造基地。

在收购兼并中美的牢牢把住产品核心技术关键件转让,也因此控制了更新换代的源头。这在某种程度上一举两得:一方面有制造规模扩大带来的效益。最为重要的是掌握了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抢占了产业制高点,使其在应对同行的竞争时增添了筹码,又顺理成章地在产业链上实现了纵向一体化的扩张策略。

随后,美白又入主了湖南三湘客车集团。美的三湘联姻,对美的而言,借“多元化”,以稀释利润日益菲薄的家电行业的风险,选择了加入汽车行业。而隶属省交通厅的湖南三湘客车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客车出口基地,拥有自营免检进出口权;同时三湘还拥有先进的客车专用底盘生产技术专利,能装配和制造10米以上大型客车底盘,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三湘客车欲引资改制,抢占市场先机,给老国企注人新鲜血液。

看准了更新换代的市场空间,坚定自己选择的企业发展道路和扩张方向,以此不断健全、不断发展、不断实践来实现美的战略构想。

2004年6月5日,美的总裁何享健去湖南,正式拉开了美的三湘汽车项目的序幕。美的正在全国多个城市运作汽车项目,“美的云南整合汽车项目”只是美的汽车项目布点战略的一部分,而“美的三湘汽车项目”则是其布点战略的全部。他们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有你无他”的关系。按照美的的战略部署,三湘项目既是美的造车最重要的一枚棋子,也是美的各汽车项目中进展最快的项目。

2004年7月16日,美的三湘汽车项目在省、市、区三级政府有关人员见证下,合作双方签订了意向书。8月8日,双方再次证实签署共管协议。美的已投入包括人力、资金等方面的资源,进入三湘的生产经营。此外,三湘客车新厂区土地已经平整,而该厂区将是美的重组三湘客车后的新生产基地。

借船出海,也得有眼光辨别,有能力把握,如果选择了一艘破船,则很有可能船沉大海,一切尽失;要是碰到一艘海盗船,甚至有可能会被人家丢到海里喂鲨鱼,性命难保。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成功的“搭乘者”,并从中“坐享渔利”呢?

没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共同赢利,是依附成长的前提,必须找到利益的切合点,才是企业“借”的基石。合作时机与对象的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合作时机与对象选得不好,就不会达到“借冕造势”的最佳效果。而美的每“借冕”一次都会给它带来飞跃性的提升。

五、运筹帷幄,借“名”扬威

借别人的“名”,长自己威风是许多精明的广东商人在商战中常用的战术。这种技术被善经营的广东商人运用得柔韧如簧。比如,创名牌企业,创名牌产品,是企业经营者的夙愿。利用名牌、名人、名厂之名,以抬高自己,发现自己;巧借名牌、名人、名厂之势,“坐享其成”而借梯上楼。

广东三水县“健力宝”饮料厂的前身是一家小酒厂,1984年开始研制并生产“健力宝”饮料,在其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即销路日增的大好形势中,他们深知市场经济的变幻莫测,意识到今天供不应求的名牌产品,明天就有可能成为积压货,因此他们及时解决潜伏危机,运用各种经营手段,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运作的策略之一就是善借“名”效应,长自己威风。

为了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他们以发展中国体育事业为己任,热心赞助各种体育活动,并借助当时蒸蒸日上的体育事业来打造自己的声势与形象。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前夕,当时还处于试产阶段的健力宝公司就毅然贷款300万元,赞助中国体育健儿进军洛杉矶。“贷款”300万赞助体育事业,有几个人能做到?有几个人敢这么做,甚至是这么想?而健力宝集团确实是这样做了。于是此举一时被传为佳话,不管是在宣传上,还是在企业形象的提升上都起到了一石九鸟的奇效。

全国第5届运动会在广州举行期间,该公司为了赞助全运会新闻媒介的宣传活动,投资巨款购置小汽车,专门提供给新闻单位用于采访。1990年9月,举世瞩目的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该董事会决定拿出1500万元赞助,除向大会免费提供健力宝之外,还包下了途经30个省市的火炬接力赛运动员的运动服和中国运动员的领奖服……这一个接一个的赞助活动,不仅借“名”效应宣传了企业的宗旨,同时给“健力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的订货单如同雪片似的飞来。在短短几年内,健力宝就远销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健力宝在这一招招的“借”技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健力宝集团同“体操王子”李宁的联姻。其目的一方面借“体操王子”的世界级名人之名,进一步提高“健力宝”作为中国第一运动饮料的优秀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借李宁之名树起了“李宁公司”的牌子,成功地实施了多角度经营战略。健力宝集团与名人联姻,借梯上楼爬高,正好是一箭双雕,可谓精明至极。

1989年初夏,正当健力宝公司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时,世界体操王子李宁功成身退,加盟健力宝集团,这则消息引起的社会震撼力是多么的巨大,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健力宝公司的总经理李经纬与体操王子李宁,一个是优秀企业家,一个是世界体育明星,早就有了交往。在李宁告别体坛之前,李经纬和他曾作过一次深谈,得知李宁退役后的最大心愿是办体操学校,培育体操人才。而办学要钱要实现这个理想不依靠实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使李经纬想起国外一个著名足球运动员退役后开办运动鞋厂的故事,李宁不也可以这样做吗?他深知,如果李宁的名与健力宝联在一起,会给健力宝公司带来不可估量的精神效应。李经纬由此萌发了邀请李宁加盟健力宝,创办李宁运动服装厂的念头。李宁也愉快地接受了健力宝的邀请。

李宁加盟后,提任总经理特别助理,主要任务是筹建李宁牌运动服装厂。随着亚运火炬传递活动的开展,李宁牌运动服也一炮打响。仅北京专卖店一个月就销了50万元的货。

1990年北京亚运会,“健力宝”在全国各企业中捐款名列第一;199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出征巴塞罗那,“健力宝”是惟一的国内赞肋单位;凭借体育健儿的纵横拼搏,打出了“健力宝”长盛不衰的名牌形象。1993年3月,“健力宝”系列饮料在美国装瓶成功并正式上市,成为亚洲第一家进入美国市场的软性饮料。这一切自然有李宁很大的功劳,同时这一切不能不归功于健力宝集团那运筹帷幄的“借”技。

当今之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消费市场变化快捷,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任何一家企业要么有长足的进展,要么则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利用相对少的投入去创造更多的效益。“健力宝”之所以当时能红极一时,离不开它以“小借”创“大效益”的高人一筹的运作策略。可见,商人在经商的过程中“借”力是加快自身发展的捷径,也是商人不可忽略的谋略之一。

六、抓住机遇,借“政”腾飞

目前,很多人都认为广东的经济成就得益于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的确,广东有发展经济的天时和地利。中央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允许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是难得的“天时”,这意味着广东比别的省份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获利空间。广东又毗邻港澳,港澳同胞与广东人血脉相连,又适逢中国香港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天生的地利,这意味着广东比别的省份有了更多机遇。

(一)政策就是机遇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广东人的重商精神被唤起。最早从事第二职业的是广东人,将跳槽、炒鱿鱼视为平常的也是广东人。广东人一世奋斗在商海里。

可以说政策是各级政府意志的一种体现,它带有强有力的“势能”,用活一项政策可以救活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用足一项政策可以迅速发展壮大一个企业。

对于善“借”政策的广东人来说:“政策里面有黄金。”就看你会不会挖掘;政策里面有机会,就看你会不会把握,这其中的奥秘颇值得研究。

如果企业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时时刻刻关注政策的调整与变动,注重研究政策规定,寻找政策规定中珍贵而稀缺的“矛盾”和“空隙”,加以利用,尤其是善“借”鼓励性支持性优惠政策,就会获得许多商业机会,就会抢得经营发展的先机。

广东福海集团总裁罗忠福之所以能够敏锐地发现商业机会,和他平时关注大事又留心小事是有着很大关联的。对于商业高手而言,生活中根本不分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关键在于找出每件事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商机。

当然发现机遇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这一“发现”迅速地付诸行动。这一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显得十分关键的。信心是产生勇气的根源,而信心则是在大量了解时事政治、熟悉中国政治形势走势的过程中获得的。

虽然说商人不是政治家,但必须具备政治头脑。国家的政策决定了哪些经营活动是可以去做的,哪些经营活动是不能去做的,哪些经营活动会产生利润,哪些经营活动无利可图,这就在大环境上指明和限定了商家的经营活动的范围。从另一方面说,商家要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则必须要求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因此,经济与政治一直都是鱼水关系,掌握了其中微妙的互动机制,便会在经商的过程中如鱼得水一般畅游无阻。

中国出现第一代亿万富豪,与其称之为经济奇迹,还不如说是一个政策奇迹。自从国家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逐步放开,出现了很多的自由空间。这就为具备良好政策头脑的广东人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迅速达到致富的目的。

罗忠福曾公开这样说:“除了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使我出现短短几年增值千倍的奇迹。我的公司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特定的地方里成长的。要说我有过人之处,那就是我比一般人更了解政策,更善于利用政策。”

在罗忠福整个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一次又一次下定决心选择新的目标时,他对政治的敏锐认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都是他深刻了解国家政策并加以充分利用的结果。他不仅善于利用政策信息,关心政治形势,还肯主动去寻求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主动去参加各种社会和政治活动,这些都为他事业的成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每个成功的企业家都精于借他人之财以生财。罗忠福也一样。他提出开办典当行,可以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了取得主管部门的官员的认可,罗忠福跑遍了珠海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查阅了全世界关于当铺的资料,以无以反驳的证据认证了中国开设典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政府官员终于被他说服了。1988年,全国家私营当铺“黔海典当商行”成立了。正是这个当铺使处在1989年最危难时期的罗忠福渡过了难关。从这里开始,罗忠福逐渐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我们想得到,没有罗忠福积极的游说和推动,政府是不会实行这一项政策的,如果罗忠福没有“借”用这一政策,也不会在短时期内轻易地实现资本的积累。

(二)政策是把双刃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不断出台,为那些善于竞争、有开拓创新意识、有市场头脑的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国家政策允许投资股票,一些人就抓住这个机遇,在股票投资中成为先富者,国家政策允许“下海”经商,一些原来有经济头脑的人,在“下海”中捕到了“大鱼”,国家政策号召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一大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成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等等,不胜枚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佛山民营经济终于迎来了春天。广东兴发铝型材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苏表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给我们带来了施展才华的沃土”,广东金盛集团的当家人卢列表示:“我一路顺风,多亏改革开放的春风”。

20世纪80年代初,已近而立之年的李兴浩仍在与贫穷抗争,他卖冰棍、卖布条、卖五金,艰难地寻找着致富之路。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兴浩先后进入了空调维修和空调制造行业。然而由于货物被骗走、合资方撤资、员工“策反”,他的企业曾在一夜之间变成一个空壳,他重新一贫如洗。不过这位志高空调总裁可以被打倒,却不会被打败,凭着坚定的信念,他东山再起。“我看准了大方向,只要方向没错,我就有信心!最多我再卖一次冰棍,再重来一次。”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和城镇就业需要的释放,一大批农民和城镇闲散人员开始创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揭开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序幕。在此阶段,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较小,1990年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52%。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后,全社会掀起了大发展的热潮。佛山市民营经济顺势而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199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5%。

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定和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作用的肯定,以及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进入到产权结构调整、国有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重要阶段,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佛山市民营经济抓住有利时机,迅速进入总量规模大扩张的发展阶段。到2001年,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4%。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发表“七一”重要讲话,中国加入WTO,广东省委提出把佛山建设成广东第三大城市,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佛山行政区进行调整,民营经济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加快做大做强和创名优品牌,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成为佛山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提起南海盐步,人们就自然想起蓬勃发展的内衣企业。在众多的内衣企业里,靠三台缝纫机起家的美思内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艳芬,她就是“借”着政策之风站起来的一位杰出女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的内衣行业颇为单一:胸围全是棉布,由的确良布料做成,且均是清一色的白色。当时只有高中文化的吴艳芬,因家贫无法升学,在一家外资企业当车工,感到胸围毫无美感可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激发了女性禁锢固了上千年的爱美之心。于是到了80年代中期,吴艳芬萌生了为胸围打扮的念头。1988年,吴艳芬与丈夫用办完婚事后剩下来的5000多元买了三台缝纫机,办起了内衣作坊,自此开始经商之路。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商品还异常匮乏,如生产内衣的小花边、小肩带国内都没有生产,必须要到500公里外的汕头去买舶来品,当时交通不方便,就算一路顺利也得花20多个小时,要是受阻则需颠簸30多个小时。

采购都如此艰难,更不用说推销了。因为内衣当时在人们的思想中还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当他们把货送到批发点时,不是被赶出去,就是被“好言相劝”:这些东西怎么能卖?于是吴艳芬亲力亲为,为了推销当时人们提起来都脸红的胸围,吴艳芬背着货挨家在广州北京路高第街推销。再用赚来之钱,把多年积累投入扩大再生产,建起了一幢2500平方米的新厂房,购买了新设备,招聘了几十名员工,扩大了生产规模,终于形成了规模效益。

随着企业逐步壮大,有着商业头脑的吴艳芬意识到品牌的重要。于是,她以高出平常注册费二十多倍的价钱,把“美思”商标买了下来。同时,她还高薪聘请名模、创意大师,参加联合国国际科学和平周、协办首届中国内衣模特大赛。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广东民营企业为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美思也走出国门,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台湾建立逾两千家专卖网点,并在加拿大注册登录,产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

通过吴艳芬的经商史可以看到,吴艳芬“借”政策这个平台如鱼得水的经营运作,使美思内衣公司,从作坊生产到规模经营,从批发销售到品牌营销,从默默无闻到蜚声海内外,现已拥有三万平方米的现代工业园,拥有来自日本、德国、美国等20多条进口现代化制衣生产线,并采用美国格博电脑进行产品的研发。值得一提的是,美思已列入了中国内衣“十大品牌”,得到社会的肯定。

政策是一双能够支配企业的“巨手”,他在为人们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总是为人们打开另一扇更加敞亮的大门,然而任何政策的初始改动,都会被广东人朝着“经商”的方向运筹得天衣无缝。 ol1P4PLMia7TU2koArZNyj+0c17KpPl5fe9NSpPk9rBNgc4CW4LB3v8v556Euk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