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独具慧眼,敢为天下(一)

广东人富有开拓精神。在历史上,近代凡是与西学有关的事和物,大都是由广东人最先尝试。在轰轰烈烈的近代史上,广东被人称为“思想家”的摇篮,其中康梁变法曾震动中华。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是广东人。有人用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广东人和东北人:广东人是文胆大,东北人是武大胆。

由于人文的传统,广东商人敢为天下先。广东商人的足迹遍天下,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至今,广东的海外商人形成了巨大势力。在广东人的性格中,只有“先”了才有意义,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广东人喜欢“头啖汤”。广东商人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是与勇于开拓,独具慧眼,踏实肯干的习性联系在一起的,这使他们易于适应各种环境,一旦遇着机遇,就迅速发达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商人处处身体力行敢为天下先,这已成为广东人的核心品质之一。

广东商人做生意的精义在于“敢”和“先”二字。“敢”即大胆,别人不敢干的事我敢干:“先”是先行一步,争取第一。广东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做新的生意。因为新才没有竞争,没有对手,才可赚取垄断利润。广东人深谙坚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他们有胆识,为了赚钱,天不怕,地不怕,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他们永远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一、勇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广东人在很多方面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广东新会人梁启超就民族性问题比较过沿海和内陆不同的环境对人思维特征的影响。他说:“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主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趋然万累之表,而行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有利也,然求利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以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气,曰以高尚,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公所言时代未必完全科学,然广东人的确拥有中原居民所缺乏的一些特质。广东远离中原,所以传统文化对其影响并不深。广东人出海远航,频繁的海外贸易将西方的思想观念植入他们的脑海中,也正因如此,广东被称为“近代史上思想家的摇篮”。广东人勇于接受西方的先进思想意识,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广东人勇于开拓、踏实肯干,他们努力寻找着发展的机遇,一旦机遇出现,他们立刻抓住不放,从而成就一番大业。

还有许多广东海外商人,凭着自己的精明,在机遇来临之时,审时度势,果断决策而成为商界精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人充分发挥其“敢为人先”的精神,处处走在了他人的前头。

当北方人还在为改革后股份制姓“资”还是姓“社”而争论不休时,广东人已全面改革国有企业,放下包袱大干了。他们对邓公的“猫”论有深刻的理解。他们早已认准,只要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要干,先干了再说。敢为天下先,使广东这个昔日经济上的小老弟变成了今天的老大哥。一个敢字,一个先字,既让广东人饱尝了开拓者的艰辛,更让广东品尝了成功者的喜悦;同时粤商的“智慧”和“胆量”是一对相伴而行的“夫妻”,彼此相扶相携,相互遏制盲从。

如今,在广东乃至全国,一提起“壹加壹洋服”及其开发者--陈展鸿的名字,人人赞不绝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二十年间不仅成为亿万富翁,还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名利双收,可谓事业有成,人生辉煌。他的辉煌,主要得力于“一枝独放”的创业冷门。

在平凡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数的商业机密。有成就的商家善于用独特的“注意力”去发现,从人们忽略或不屑一顾的“小本经营”“小生意”入手,却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可谓天地广阔,尚有许多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待有眼光、有心计的人们去开创新的商机。

敢立潮头的广东商人陈展鸿于80年代初,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中看到了女性压抑了一个世纪的羞怯的笑容,那羞怯的笑脸上,透露着女性爱美之心正在这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慢慢绽放。于是陈展鸿“异想天开”,自己设计、自己剪裁、自己缝制出有生以来的第一件连衣裙。这个处女之作一面市,便得到时尚靓女的垂青,在时尚靓女的带动下,女性们一个个走出了封建的怪圈,在美丽的光环下开始打扮自己。于是陈展鸿抓住改革开放给女性带来的再次“青春”的爱美之心,用第一个“1”树立起创业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85年,他以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的胆量,在广州友谊剧场成功地举办了“青年时装展”。时装展在羊城产生了轰动效应,他一下子出了名,紧接着就创办了“壹加壹时装设计公司”。“壹”是最基础的数字,比喻事业要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随着时装展览的成功举办,壹加壹的招牌也打出去了,生意开始红火了,真可谓旗开得胜。

就在陈展鸿胜利前进的时候,传来了全国第六届运动会筹备召开的信息。机会难得,千载难逢。于是陈展鸿眼疾手快,果断买下了六运会会徽和文化衫的使用权以及六运会入场式向导的服装设计和生产任务。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得到省政府为解决六运会资金不足而发行的奖券搞得不好的信息。

于是,服装、奖券这两个互不搭界的信息在他的脑海里展开碰撞!两者的交叉结果是:争取同步进行,即服装照常干,奖券发行抓过来。他认为,机遇稍纵即逝,一晃而过,谁能抓住它,谁就能取得胜利。

为此,他立即组织手下的员工,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用最短的时间,写出了可行性报告:决定将原奖券2元一张降为5毛一张;每月8日开奖,绝对说话算数;设大奖5万,激发人们的购买愿望;在奖券上印有“感谢你为六运会做出贡献!”的文字;最后是以600万元作风险担保,若砸锅宁肯倾家荡产乃至坐牢,可见粤商的智慧和胆量真不愧为是一对相伴而行的“夫妻”。

陈展鸿分析道,发奖券也要遵循“薄利多销”的原则,这是做生意的关键问题。降为5毛钱,谁都能拿得起,既能为全运会做贡献,又能碰碰运气,万一碰上5万元的大奖,那也真够“刺激”。一句话,采取降价措施,就能极大地扩大发行量;再加上风险担保,上级肯定能批。

果然不出所料,他的方案很快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兵贵神速。陈展鸿乘势前进,立即组织员工和有关人力,奔向全省各地。东南西北,马不停蹄,整整两年,深入到每一个城镇、乡村,将5毛钱的奖券一举售空!不仅赚了大钱,还出了大名。这是他在看透了“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后,将2元降为5毛的胜利,是对当时广大市民心理分析的结晶!是正确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胜利,“第一个吃螃蟹的”智慧结晶!

陈展鸿,凭着在六运会发行奖券一举成功的财力物力基础,开始在洋服上大做文章。他认为现在的广州老百姓,腰包越来越满,开始讲究时髦西装了。中国人走出国门的越来越多了,这些人需要穿考究的西服。中外合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加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宾馆,西装是他们员工的日常便服。在当时广州商店里出售的西装,多是剪裁不佳,作工粗糙的大陆货,而广州还没有一家制作精良考究的西装店。至于种种特殊身形的人想买一套合适的西装,就更难了。基于这种分析:他马上举起“壹加壹西服”的旗帜,为保证最佳质量,不惜重金从中国香港、上海、广州等地聘请了西装名师,确立了“壹加壹西服”的特色。技术保证和质量特色有了,陈展鸿又推出占领市场的绝招:“量身订做,手工精细”和“免费终身修改”的广告!这在全国来说都是第一次。

从此“壹加壹”和陈展鸿的名字神州大地传开。利润,源源不断地流向壹加壹西服店,流进了陈展鸿的腰包。这是他屡出高招,善于捕捉信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引领潮流所得来的丰厚收获。

二、嗅觉敏锐,稳抓商机

市场经济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市场”,商人的市场嗅觉是否敏锐,是否能及时地捕捉市场信息,是否能洞察市场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思想和产品状况,决定了这个商人能否在市场上站住脚。市场如战场,战场中的双方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市场竞争对手之间也是白刃相争。战况瞬息万变。谁变得早谁就占有优势,掌握主动权。广东商人嗅觉敏锐和善于捕捉商机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战火中生意照做。2003年4月,正当伊拉克战争如火加荼时,全世界的贸易商还没从战争的打击中回过神来,广东商人的目光盯上了伊拉克--一个流着石油和财富的巨大市场。在伊拉克的夜色中,竟然有康佳的霓虹灯广告牌在醒目地闪耀。“伊拉克不是阿富汗”,曾经两赴伊拉克的中国土产畜产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茶叶进出口部副总经理张兵说:“当时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广东商人真是太有头脑了。伊拉克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它和阿富汗不同。它有丰富的石油储备,而这些石油储备可以转化为强大的购买力。记得当时由于受到制裁,伊拉克人每个月的收入只有3至5美元,但是他们拿出家里的东西进行变卖时,竟都是一些钻石、名表等。阿拉伯人是一个很奢华的民族。这也表明,他们是很有钱的。当它的市场秩序建立起来以后,会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市场。”广东茶叶是1997年参与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计划中第一个中标的企业,不过最早的贸易始于1958年,当时的贸易额是2万多美元,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迅速,达到了几百万美元。1997年,广东茶叶刚刚中标时出口额只有150万美元,而2003年的出口额则达到了500万美元。

因为善于变化并且速度快,广货很快走俏全国。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厂,往往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企业之星。广东顺德裕华电风扇厂,被称为“顺德一把扇”,是顺德有名的厂家。但是,它原来却是仅为一间生产酱油、豆腐的小厂,转产电风扇后,才十几年时间,就产值超亿元。其发展速度惊人之奥妙,就在于善于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该厂生产的10寸小型台扇,销路一直很好,而且经久不衰。有一段时间,许多人认为国内小型台扇市场已经饱和,而且倾向大型化。但该厂通过社会调查则认为:风扇仍有大市场。随着消费者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住房条件的改善,将从过去“一户一扇”向“一室一扇”、“一人一扇”发展,所以,经济实用移动方便的小型电风扇仍为大众的最爱,而且需求有增无减。但是他们也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必须不断更新,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他们从海外获悉,日本人在香港市场上新推出的“鸿运扇”,美观实用,十分畅销。他们立即购进两台。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解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研制出国内第一台DF250导风格栅无级调速座钟式“鸿运扇”,而且比国外产品具有更多优点。结果,日本的厂家也跟着改进了他们的原来产品。这种风扇风力柔和、自然、款式新颖。耗电很少,绝缘性能好,尤其适合放在蚊帐内使用,深受消费者喜爱。旺季时,工厂生产多少,就运走多少,连进仓这道程序都免了。

从营销理论上来讲,因为生活水平、社会环境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为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就应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满足这种需求。新产品开发战略是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广货”的成功,就是广东人以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日用品的需求也不断有新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结实耐用,而向情感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一件日用品仅仅有用是不够的,还要讲究与家中的环境的搭配,对居室环境的影响,并要和购买者的身份地位相适应。日常用品已向高、精、轻、美的方向发展,广东商人适应并引导了这种变化。

广东的家具已走向全国。它已经突破了家具讲究用途广、容量大、方便这些基本功能,向组合化、主体化、套装化、高档化的方向发展。广东的已成为精致、典雅的代言。

广东的日用五金制品是全国最早向多功能、配套系列化、工艺装饰化方向发展的。广东的家用电器率先向美观、多功能、耐用、电子电脑化、安全节能方向发展。

广东的塑料制品也是比较早地实现了多色、组合、复合、冷粘等新款式,日常用品美观大方,连垃圾桶都做得像工艺品。

前几年,VCD市场异军突起,广东在起步上慢了半拍,但是他们一发现市场有机会,立刻奋起直上,上得快捷,上得有规模。在市场运作上独树一帜。广东人看到VCD火爆了,马上联想到,用VCD必须有光盘,因此光盘制作成为广东音像业的另一个热点。大量源自广东的光盘源源不断送往全国各地。广东人经商从来不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框架之中,一个新产品面市了,如果市场反应好,马上大批量投放;一旦市场没有接受,马上调整产品生产方向;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警觉的状态,随时准备应付市场的各种变化。

深圳生命力保健品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机能食品”新概念与医食同源传统理论,将灵芝多糖提取技术运用于生产实践,研制成跨世纪的机能保健产品--“生命力”。当几个研究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拿出“生命力”的试样品时,已经囊空如洗了,投产变成了难产。当时担任深圳宝诚工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庄光明听说后,马上觉得这是一个商机。在认真听取专家的介绍和细致的市场调查后,果断决定投资500万元创办“生命力”科技有限公司,并让科技人员入股。此外还拿出15万元对科研小组进行奖励。此举终于使保健品的宠儿呱呱坠地。这个只有60名职工、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近10人的企业,很快年产值就达6000万元。于是庄光明又决定将该公司的投资追加到1000万元,并在香港设经销总代理,将“生命力”打进了国际市场。

三、见缝插针,抢占商机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兵家权谋和丰富多彩的谋事方略。粤商面对风起云涌的现代商战,他们总是能将这些文化遗产运用到极致。

在商界,真正像诸葛亮那样“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具有察机观时、伺机而动的商人并不多。但广东商人却是其中的一族。

商战是最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的领域。广东商人是怎样在这样一种风险商境中立足,且勇立潮头而不危的呢?纵观广东商人的崛起不难发现,广东商人善于审时度势、抢占商机,将创业风险降到最小,在险中求生、在险中求稳、在险中求胜。

(一)见缝插针,善抓商机

商场如战场。这就决定企业家要在商界成就一番大事业,首先必须有勇气和魄力才行。因为,有勇气才能敢想敢干、正确地捕捉机遇;有魄力才能作出果断而合理地决策,利用机遇创造财富。

“工业楼宇大王”郭得胜(财富65亿美元)的成功之道无不树立了有着粤商血统的谋势而为、抢占商机创大业的永不过时的榜样。

郭得胜,中国香港新鸿基企业集团前主席。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石歧,自幼在家乡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就给从商的父亲当助手。日军侵略广东后,他一家逃难到澳门,战后移居中国香港,开始了人生新的征途。

郭得胜来到中国香港最初,在上环找了一处门面,开办鸿兴合记杂货店,后又改名为鸿昌合记。他以广东人憨厚的微笑和务实的经营方式,赢得周围邻居的好感,再加之价格适中,他的杂货店生意日益兴隆。

随着生意的逐渐扩大,于是郭得胜又将杂货店改名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洋货批发业。销售网遍及了东南亚,郭得胜也因此赢得“洋杂大王”的称号。

综观世界商品巨头的发迹,他们的发展往往不是量的日益积累和发展,而是突进和突起。这需要有惊人的敏锐,才能把握随时可能降临的机遇,而有着广东血统的郭得胜正是这方面的经商奇才,他对机遇的把握看上去近乎是一种本能。洋杂生意使郭得胜的生意经获益匪浅。当时在港经营洋杂生意的不在少数,但惟有郭得胜情有独钟地去争取YKK拉链的代理权,这不能不归功于郭得胜善捉商机、独具慧眼的敏锐。而他慧眼识珠的高明也为他事业转折点上重重的画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人们常说,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事实的确如此。当时,中国香港的制衣工业迅速发展,拉链大行其道,所有成衣及口袋处都以拉链取代原有的纽扣。加上中国香港当时制衣业增产迅猛,产量成逐年递增趋势,成衣制品开始走俏,对拉链的需求量更是逐年增长。一般的洋杂生意人却忽略了这个“小拉链,大市场”的商机。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郭得胜却早看出了这个苗头,为了能借这一发现大发横财,郭得胜没有冒进,而是事先做好准备--利用其进出口公司在东南亚一带已有的零售网络,为YKK拉链转销提供了渠道,这个网络延伸至东南各地。郭得胜这些险中求稳的动作,就是为了赢得YKK拉链在港的独家代理权而预设的辅垫。

小小拉链,只因郭得胜的“独具慧眼”一下子把他的事业拉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60年代,他每年经销的YKK拉链的营业额,都在1000万港元以上。同时,他又取得中国台湾良友牌尼丝和日本几家厂商尼龙产地的经销代理权,年营业额也有1000万港元。这一跨越已经不是经营洋杂的其他中国香港商行所能望其项背的了。于是郭得胜为立大业掘取了一桶夯实的金,铆足了乘胜而起的信心。

1958年是中国香港大发展的一年,郭得胜看准房地产市场是座大金矿,于是联络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合组永业企业有限公司,由郭得胜任董事局主席,合伙做房地产生意。当时,霍英东的立信置业房地产生意已威震全港,中国香港头号华商李嘉诚也已跃进房地产业界,英资置地产业公司更是居霸主地位,而郭得胜等三人在当时只是中等水平的业主,要去与大亨们争抢“肥肉”,确有自不量力之嫌,但广东商人向来有险中求稳、险中求胜的灵巧运作手段,并且三人论聪明与才干各有所长,才识与擅长也各有千秋。三人齐心协力,尤如三个剑客齐舞宝剑,浑然一体,相映生辉,那剑术、那气势非欲称霸“武林”不可,于是“三剑侠”的美誉不胫而走。

郭得胜凭借粤商的的稳健务实的经商风格,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避大求小,以收购小地盘为主,主要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了重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中国香港待拆的旧楼宇很多,生意不愁没得做。他们还以十年分期付款的办法,推动新楼的出售,然后再回笼现金购入新的地盘……经过五年努力,业绩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的起步达到了聚沙成塔的实效,同时也扩大了资金,积累了经验。

后来,永业公司改组,他们3个注册了一家新公司,取名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每人投资100万港元。但新公司仍称企业公司而不称地产公司,说明董事局主席郭得胜虽欲在地产业大展宏图,但又崇尚踏实、稳健、自谦的作风。

新鸿基企业创业之初,职员不过10余人,资本也不雄厚,但它的最大本钱是郭得胜等三人罕见的管理天才--天才来自勤奋,三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再者,郭得胜有多年经营工业原料及拉链批发的经验,他明白中国香港的山寨式工厂占九成,这类工厂需要小型厂房。于是,新鸿基伺机对症下药,大建工业楼宇,将之分层出售,并提供十年分期付款的优惠,深受山寨式工厂的欢迎。

在三年低潮期间,由于不少房地产商停产,所以1969年市面楼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新鸿基企业套回大量现金后,继续大量吸纳土地兴建楼宇。1970年,房地产业市场出现高潮,郭得胜适时将所建楼宇大批售出,利润滚滚而来。1965年至1972年期间,新鸿基企业售出的楼宇总值达5.63亿港元,以成立8年计算,平均每年做成7000万港元房地产生意,一个实际资本只有300万港元的公司,每年房地产做到7000万,其业绩确实十分可观。

在当时,霍英东的立信置业称霸于住宅楼宇市场、郭得胜的新鸿基则称霸于工业楼宇市场,两者交相辉映。

纵观郭得胜的创业历程,饱含了广东商人稳健务实、见缝插针、险中求胜的创业风格,虽然已时过几十年,但是郭得胜善观时势、抢占商机的机敏,仍给当今想在变幻莫测的商潮中直步青云的创业者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人弃我取,抢占商机

“人弃我取”这一经营之道,考验的是商人的智谋、胆识。随“大流”最初给人的感觉是稳当、安全,而独辟蹊径则看起来陕窄、危险。然“大流”的道路因人多拥挤越显狭窄、危险;而独辟蹊径因人少路越显宽敞、安全。因为各行各业都来争一席之地,会堵塞发展之路。而许多“有悖常理”的意念,却往往能带来丰厚的财富。这种“有悖常理”表现于人弃我取、人取我弃等经营模式。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几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可谓是中国香港预发控股集团主席、“花花公子”远东掌门人陈振东先生经商道路的真实写照。

陈振东被人们誉为20世纪中国商海里一颗耀眼的的新星,然而新星的冉冉升起有其艰辛劳苦的轨迹,是“向前”的信念托起了这颗新星,是“以攻为守”的人生哲学使得这颗新星越发显得光彩照人。

陈振东祖籍潮州。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他在狭窄的小木屋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的艰辛,使得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不得不在中学毕业后就走向社会,挑起帮补家用的重担。从一个洋行的实习生到一家公司的会计主任,继而晋升为董事、高级经理,再到现在的预发控股集团主席。一路走来,凝聚了一个有志者几多的汗水和挣扎,是发奋图强的意志鞭策着他在工作之余不断求知,自学会计和英语,凭着他顽强的毅力终于取得了会计师资格,靠自己走出了一条路,成了打工族中优秀的白领。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前进的脚步,“向前”的信念促使他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决心投身商海,独立创业。

陈振东小时候住的是木屋,梦寐以求的就是长大了能住楼房,他打工时省吃俭用,几年之后购了一座300多平方米的小楼房。1986年为了创业,他忍痛把楼房抵押给银行,即使这样,资金仍不够,于是他父亲把因塑胶厂停工而获得的厂主发给的10万元遣散费拿出来支持儿子。就这样,陈振东在西环租了一间屋子,连他和伙计在内共有三名职员的预发公司开张营业,从事小本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当时,写字楼、货仓、接待室都在同一间屋,陈振东连采购、推销、运输押送样样都要做,从日本中国台湾等地批发来一些货物,再转销出去。

也正是从这时起,他与美国“花花公子”运动服装在亚洲的总代理人--一位日本人有了接触,开始推行销售。由于他的努力,不久便从日本总代理处取得了“花花公子”服装在港澳的分销权。他的第一张订单是几打对袜,数量虽少,但是毕竟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开始。

陈振东知道“花花公子”这个牌子是美国的名牌,其亚洲总代理是日本人,此外知道得并不多。但他认为既然是名牌,必然有其“名贵”之处,抛开其他不说,就其商标本身也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一种预知感使他对“花花公子”产生了兴趣。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日本代理商出口的“花花公子”服装质量上乘,作工很好;只是品种欠缺,款式跟不上潮流,而且尺码不合东南亚市场的需要,因此销售额很难上去。但他认为一个销量不好的名牌,一定有他的发展潜力,于是便产生了挖掘这一品牌潜力的意念。这种意念的产生,在于敏锐、细微而全面的洞察力,然而洞察力带来的是巨大的商机。张振东的事业便起色于他对商机的洞察力。

于是,他又鼓起勇气写信给美国“花花公子”总公司海弗纳家族,把这些意见详加陈述,并直截了当言明中国人的市场应由中国人去开拓才会取得成功。没想到总公司立即给他复了信,邀请他前去美国面谈。他在美国以诚恳务实的态度同总部代表作了讨论,并提出一整套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办法。于是陈振东于1989年10月以迅雷之速将“花花公子”服饰的代理权正式从日商手中光明磊落、理所当然地拿到了手,并在大陆建立了“花花公子”服装王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实对家乡念念不忘的陈振东在向美国总公司陈述意见时,他更大的目标是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铺路而不只是在港澳地区。

1989年10月,在取得港澳专营权之前,他曾只身前往大陆考察和兜售生意,所获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会改变、人民生活将有大的改善,市场潜力极大。“六四”之后,一些实力很强的海外公司在观望中国局势,有的往后撤、有的拖延搁置,而陈振东认为自己资本有限,平时很难与强手竞争,现在正是人弃我取、人退我进的天赐良机。此时不入,更待何时?他慧眼独具、胆识有加,趁机将“花花公子”引进中国大陆。

陈振东推销“花花公子”服装的第一家是广州友谊商店,第二家是上海百货公司,虽然人地生疏,但找到经理谈判后很快成交。紧接着,他把总公司批准的一套方案付诸实现,从服装设计,到外国采购布料,在港、台、泰国和大陆聘用独立的承包商生产等,样样都亲力亲为,这样终于把首批优质产品投放市场,引发了中国人穿着“花花公子”衫的热潮。之后,便在一些城市的大百货公司和繁华地区开设专柜和专店,突出“兔子头”商标,强化名牌效应,很快便得到发展。起初,预发公司负责提供专店专柜的全部装修费用,之后减为提供一部分,至现在,除提供统一的商标及配件外,费用一律店主自理。

预发每年还从营业额中拨出3%至5%的广告费用做宣传,一台台的“花花公子”服装表演和以传媒形式出现的新颖广告,使“兔子头”衫的知名度很快得以提升,目前“花花公子”已成为在大陆最流行的海外名牌服装之一。1991年3月,美国总公司又将“花花公子”服饰的中国专营权交给预发。

短短几年中,北起哈尔滨,南至海南省,东到上海,西至成都,预发已开了200多家专店和专柜,新疆和内蒙的专卖店,也相继开业,预发商品销售额有75%已在大陆,1994年营业额逾亿元,较前一年上升约30%以上,1994年的盈利则较1993年上升约40%。1993年美国总公司特将一项全球推销最佳奖授给预发主席陈振东,表彰他开辟中国零售市场的业绩。

在陈振东的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他仍在四处寻觅商机,当他发现“女装”盛行时,1994年,他马上开发了“花花公子”女装系列(HersfromPlayboy)并大受欢迎。陈振东凭借在大陆发展零售业务的几年中,了解中国“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特点,父母愿意花钱打扮“小皇帝”,儿童服饰市场的潜力无穷。为此又成功取得了美国“加菲猫”(Garfield)牌儿童服饰在港澳和中国的特许制造和销售权。因“加菲猫”这个有趣的卡通形象,而且曾是国际运动会的吉祥物等特点抓住了儿童的好动心理,甚受欢迎。之后,在1994年取得专营权之后,立即举办了一个加菲猫春夏系列展销会,反映热烈,内地订单十分踊跃。紧接着,预发还在1995年夏天宣布专营一个美国名牌服饰。

在“人弃我取”的商业游戏中,陈振东避大流就小势,变小为大的经营模式,为其营造了一个成功的多元化服饰王国。 2+FzusVFrl0yYY7Dva4YDWr2KjcKQ+kxPSlPrWwyWXCOGCUQ2Th60jmYlEdFsv2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