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八章粤商代表,代代皆有才人出(三)

五、随胡主席出访:李兴浩

2005年广东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活动中,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兴浩成功入围候选名单。此前,李兴浩曾于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届上榜美国福布斯中国大陆百名企业家富豪排行榜。可谓是杰出的粤商代表。那么,从1982创业至今,李兴浩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

(一)李兴浩其人

李兴浩,广东省佛山人,中共党员,工商管理MBA,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国现代株式会社中国空调制造中心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唯一民营企业代表),全国高技术产业化协作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广东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南海区里水镇胜利村丰冈村民小组组长等。

今年9月8日至18日,李兴浩作为广东唯一的企业家代表随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北美。李兴浩说:“此次北美之行的最大收获是与当地的工商业人士广结人缘,为志高今后在这一市场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志高空调自1997年至2005年的平均增速高达50%,2005年实现空调销售350万套,其中出口150万套,内外总销量位居行业第四。历年来的稳健快速成长使志高空调获得了政府及社会的高度认可。志高空调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中国优秀民营企业20强、中国优秀科技民营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百强企业等称号。

(二)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在保持志高空调稳健快速发展的同时,志高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历年来为社会福利、教育事业等捐赠超过3000万元,2005制冷年度上交税收近2亿元,直接或间接为社会提供3万余人的就业岗位。

李兴浩从1982年3月开始从商办厂,其间,先后创办了企业数十家,涉及纺织、制衣、塑料、五金、电子、医药等行业。1991年创建广东兴隆制冷工程维修中心,1993年创办志高空调器厂,1997年成立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2001年改制为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空调生产企业。截至目前,公司现拥有干部员工人数多达16000余名,连同员工家属在内,为近3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提供了生活保障。2002年11月,他的公司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工商联先进会员企业”,并获赠题词:“推动就业与再就业,积极参加社会保障”。

十余年来,全球数百万家庭选择了志高产品,志高空调为消费者带去了冷暖适宜的生活环境和高品位的享受。志高的干部员工,从当初的刚出学校或者离开农田,到今日成为令人艳羡的一群,成为过上“小康生活”的一族,其间诞生了多个百万富翁。一部分主管拥有了自己的小车和别墅,并享有公司发放的信用卡,提款不需报销,可以说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而对于广大经营志高空调的商家来说,志高的多次跨越式增长,帮助他们完成了走向富裕生活的道路。如今,志高国内销售网点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网络在全国数以万计。正是由于选择了经营志高,许多商家成为中国先富起来的一个阶层,有相当一部分经销商从过去的身家为零已逐渐演变为上千万的富翁。

(三)自告奋勇参选村长

“不爱家乡何以爱国家”、“不爱国又何以立业”这些话语常挂在李兴浩的嘴边。为此,志高在社会营销方面、在捐资办学、设立“产学研”大学基金方面都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出资100万与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强强联合,设立了志高基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共同发展道路。与南开大学、广州社会科学院联合办学,开设了研究生班。

特别是,他对家乡建设和企业周边环境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如从1995年开始,他就给其生长所在地的丰冈、五一、河塱沙等三村男60、女55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生活津贴,节日给三个村的老人、儿童发放慰问品至今;从1996年至今,对于所在地的里水镇所属学校全部免费提供空调,有求必应;非典肆虐,志高捐出68万元以支持政府抗非典;投资600多万元用于改善企业所在村的环境并赞助50万元建敬老院;赞助广东省怀集县岗坪中学35万用于修建教学大楼;在支持“十项民心工程”中,志高又慷慨解囊捐款50万元……据统计,李兴浩用于公益事业的累计捐款达2000多万元,并因此荣登胡润版《2004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第21位、2004福布斯中国大陆慈善榜第23位。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李兴浩担任志高集团总裁,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他还自告奋勇参与民主选举,得以担任丰冈村民小组组长,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及资金赞助来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改善村民生活,实现由给村民“输血”转变为给村民“造血”的目的。6年来,由于李兴浩的不懈努力,丰冈村无论从环境改造还是村民的收入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人均收入较任期前翻了三番,演绎了“大总裁”与“小村长”的传奇故事。

(四)不遗余力引进人才

李兴浩认为,“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基于这种认识,志高从1997年开始大量引进制冷博士、海外留学人员及高级制冷工程师。到目前为止,志高拥有专门从事技术研究开发的工程师、本科以上的技术人员达1500余人,公司除设有研发一部、研发二部、研发三部之外,还有专职的空调技术研究所、中日合资的智高电子研究所和科技电子公司等。在此基础上,公司还专门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聘请了50多位博士导师为“科技顾问团”,并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设立“志高产学研基金”,与中国科学院广东分院“南开志高研究生院”,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他们除了解决公司战略发展的科技决策外,还承担着利用大学的科技力量解决志高的技术难题,相互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并为志高科技队伍输送优秀的后备人才。

由志高和科研队伍自主研发的“语音空调”、“安全型压敏电阻”等多项国家实用专利技术,为志高赢得了“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CHC国家高新科技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多年来,志高空调在节能、健康、静音技术等方面屡有建树,自主研发“365全节能技术”、“三重抗菌防护墙技术”、“管式高效等离子健康技术”、室内噪音仅23分贝的“超静音技术”以及“中央空调管道机器人”等,这一项项研究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五)“勇敢”成为企业文化

志高独有的创业文化,深刻的贯彻了“勤奋、勇敢”的精神主旨。

李兴浩例数了志高有很多称得上“勇敢”的例子,如在创业初就提出“学日本、赶日本、超日本”,当时招来很多人的嘲笑,说太大胆,但经过数年后,三菱公司的老总来到志高,他为志高题词“空调学志高”。而且,志高的相关产品如“保鲜冷柜”还可以返销三菱,这充分说明志高产品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在日常的管理中,志高还有很多可以说得上“勇敢”的例子,如李兴浩给公司20名管理精英发放“金卡”,一次最多可以支取100万元;给退休干部发放养老金,退休干部可以得到10万元到50万元的奖金等。这在国内的私营企业中可以说是很少见的

(六)随胡锦涛出访北美

此外,李兴浩在创业之初就大胆意识到了国际市场开拓的重要性。在发展的初期,即90年代初,出口贸易总公司完全摒弃了诸多“门槛”。当时,李兴浩就提出,“全公司的人寻找能够拉来出口业务的人,发动全公司所有力量寻找会讲英语的人,只要能够拉来一单业务,不管成不成功都有丰厚奖励,能够谈成两单以上业务的人就升任部长”。在此前提下,出口贸易总公司迅速聚集了众多对外贸易人才,志高出口业务蒸蒸日上。这种大胆的选人原则,其实在志高其他部门,例如技术部门也存在着,这一原则恰到好处的诠释了志高的“激励”机制,即公司为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志高就有用武之地。

回顾志高走过的国际化路线,其实每一步都包含着大胆的思路。在志高创业之初,对于海外市场的拓展,不但志高没有经验,而整个行业也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志高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线,“思路决定出路,速度决定出路”,因为市场竞争一日千里,必须把握住行事的最佳时机。

因此,李兴浩借出访北美的机会向北美地区客户推介了志高并达成了一些合作。此外,在美国迈阿密期间,一客户慕名而来要求与志高合作办厂,最终双方达成了初步意向;而奥兰多一客户则当即与志高方面敲定了4万台空调的购买合同。

新一代粵商,借着自己的勤劳与勇敢,在海外市场上继续开辟着属于自己的战场。

六、中国的山姆沃尔顿:黄光裕

年仅37岁的黄光裕成为中国富豪榜上的一位新首富。胡润曾得意地说:“今年我们找到了中国的山姆沃尔顿。”《福布斯》称黄光裕是“中国内地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那么,一个毫无背景的农民之子,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写下了一个如此惊心动魄的创业传奇,他是怎样一上步步攀上财富颠峰的,他凭着自己的梦想和能力,能否成为中国第一个来自零售业的世界500强?

(一)创业之初

1969年黄光裕出生于广东汕头。17岁时,黄光裕与长其3岁的哥哥黄俊钦,一道带着4000元钱从家乡广东汕头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因不满当地人“轻易承诺疏于兑现”,转战北京。半年后开始在北京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这就是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开端。

黄氏兄弟初到北京时物色的珠市口的那家两层小店,本是一家国营服装厂的门市部,名叫“国美服装店”。兄弟俩很快发现服装不太好卖,于是卖起了电器。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店”的招牌在这家小店的门前挂了出来。

依靠这家电器店,他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的新首富。与其他很多富豪类似,在白手起家的神话后面,传言一直相生相伴,直指国美电器最初靠经营走私品起家,甚至直到现在仍有见不得光的交易。

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黄光裕并未直接反驳这些传言,只是声称其兄弟用于投资珠市口那家家电店的10多万元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的积累。

如今回过头来总结,会发现黄光裕创业切入点选择得极佳。虽然中国经济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物质条件仍然相当落后,流通领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几乎所有消费品市场上,都是卖方市场,家电市场尤其如此,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国品牌。国美在经营之初便开创了很多业内先河,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缝登出商品报价广告,1993年开始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店铺,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以国产与合资品牌为主,1999年开始向全国扩张。

1993年,就在国美电器已在北京迈出连锁经营步伐并开始涉足房地产业时,黄氏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称,他分得了“国美”品牌和几十万元现金,而包括房地产业务在内的资产归哥哥黄俊钦,其哥哥黄俊钦创办了以房地产为主业的新恒基集团。

尽管国美在十余年的积累下,从1999年开始发力走向全国,但外界对其扩张之举看法迥异,而资金保证则是质疑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从那开始,国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业内外人士的谈资。

5年前的国内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屈指可数,排队等候融资的公司却连绵不绝,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国美确实是一个未知数。2000年,黄光裕将目光转向了香港,同时他认识了有“金牌壳王”之称的潮汕同乡詹培忠。这是黄光裕财富之旅中的最关键一环,正是与詹的合作,使黄光裕学到了资本运作技巧,并最终超越了詹培忠。

(二)首度借壳上市

2000年6月,与詹培忠有密切关系的上市公司德智发展设立了一家BVI公司JumboProfit,以“独立的机构短期投资者”名义,以1920万港元现金收购了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一小部分股份。一个月后,詹自己控制的BVI公司GoldenMount,以5600万港元现金购得京华自动化原大股东的绝大部分股份,从而控制了这家上市公司。

但是,对于有“壳王”之称的詹来说,二级市场炒作才是其最终目的,实际想控制上市公司的很可能幕后另有其人。2000年9月,通过向大股东供股,詹培忠进一步加大了对京华自动化的控制力度。

直到2000年12月6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将用现金加股权的方式向第三方购买资产以发展物业租赁业务,而卖方正是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此次运作完成后,黄光裕以持股3600万股(16.1%),成为京华自动化的第二大股东,仅次于詹培忠(22.3%)。

一年多以后,2002年2月5日,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增发13.5亿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黄光裕名下的BVI公司ShiningCrown现金认购,公司将全力发展地产业务。在此消息刺激下,京华自动化的股价在短时间内涨了4倍。

此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将合计持有京华自动化85.6%的股份,终于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2002年4月26日,黄向外转让了11.1%的股份,将其个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从而回避了全面要约收购。2002年7月,京华自动化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而中国鹏润的主要业务便是向黄光裕收购的位于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北里7号院的物业项目。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而詹培忠则在二级市场上获利颇丰。这种操作方式无疑对黄光裕的资本运作思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迷雾中暗渡陈仓

在黄光裕将部分地产业务装入中国鹏润以后,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其迅速扩张的电器连锁业务将会很快寻求上市融资,早在2002年初,便有传言称国美电器会在年内登陆香港股市。而后,在2002年末,黄光裕将目光重新转向内地,与宁城老窖的第一大股东达成股权转让协议,但在一年后,双方又产生纠纷并最终解除协议。

这一年多时间内,有关国美电器的上市方案传出了很多个版本,显得颇为扑朔迷离。而就在这个过程中,黄光裕却已暗中拿定主意,决意将中国鹏润再做一次壳,这也是其甘愿放弃宁城老窖之壳的原因之一。

2003年初,黄光裕重组国美电器,将北京、天津、济南、广州、重庆等地共18家子公司94家门店置入,由其全资公司北京鹏润亿福持有国美电器65%的股份,黄个人直接持有剩余35%的股份。2004年4月,鹏润亿福又把所持国美电器股权全部出售给了BVI公司OceanTown,由黄光裕通过GomeHodings全资持有,国美电器转眼间变成了中外合资企业。

两个月后,又一场大戏开演。这一次,黄光裕直接出演。2004年6月7日,中国鹏润发布公告,其于6月3日通过全资控股子公司购买了OceanTown100%的权益,其惟一资产便是国美电器65%的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国鹏润的主营业务将转向零售业。

在这场价值88亿元的交易中,并未涉及现金,其中2.435亿港元由中国鹏润发行4410万股新股支付,余下80.58亿港元将通过发行两批可转换债券支付。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对中国鹏润的持股量由66.9%增至74.9%,恰好在全面收购的底限。

不足90亿港元的代价股和可转换票据,使“中国鹏润”的股本瞬间增大了10余倍。而如果可换股债券到期全部转股后,其持股量则会增至97.2%。为了维持上市地位,黄光裕把一部分筹码转让给所谓的“公众机构”投资者,最终的结果是一石三鸟--维持上市地位,继续一股独大,套现融资。

(四)让人爱恨交加的37岁首富

黄光裕及其统率下的国美电器,一直在争议甚至非议中前进。

2006年初,国美电器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开了200多家门店后,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应付竞争对手逼近的新一轮愈发激烈的“肉搏战”。同时,合作厂商关于国美电器等渠道商残酷挤压利润的责难甚嚣尘上。

但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黄光裕动作不断:先是与华平投资结成战略性合作联盟,华平将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紧接着,国美以69.87亿港元的代价向黄光裕收购其所持有的国美母公司35%的权益;而在4月份,黄光裕通过鹏泰投资陆续增持中关村的股份,持股总数将达到17.07%,一跃成为中关村第二大股东……

经过19年的拼搏,黄光裕建立起自己庞大的商业帝国。但直到2001年前,人们对黄光裕这个在福布斯中国富翁榜上名列前三甲的年轻人还知之甚少。

但对于与他合作的供应商来说,黄光裕是一个让他们“爱恨交加”的人。国美电器对每一位供货商来说,意味着的是极具诱惑力的巨大销售量,但他砍价时的“残酷”又让人难以忍受。他们对黄光裕面部表情的典型描述是“大嘴一撇就说……”。在“2004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上,黄光裕曾有一段凌厉的讲话:“其实咱们谁也离不了谁,谁想把谁挤垮、谁想把谁控制在手心之中可能性都不大。我做事的规律就是--你对我信任,我就给你越大的信任;你能给我付出,我就带头扶持你的品牌。你若拿我黄光裕平衡我的对手,我就有办法去平衡你的对手!”

在鹏润大厦18层的国美公司总部,黄光裕更是一位让人敬畏的老板。有人称,甚至是他的亲妹夫、曾任国美总经理的张志铭,在黄光裕的办公室里“低眉顺眼像个小媳妇”,至于其他员工在谈到他时,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据一位现任职于国美的高管介绍,黄光裕“当他想好了一件事,或者在布置一件事情时,员工绝对是鸦雀无声,无条件服从的”。

曾有一位去国美应聘的职业经理人,这样描绘他面试时的经历:“黄光裕亲自领着十几位总监及总经理对我进行面试。他一言不发,坐在宽大的老板桌后看着你,你感觉自己仿佛是笼子中的一头猎物,不可能和他有平等对话的权利。”他感慨说:“我走南闯北几十年,也和不少大老板直接共过事,但黄是最不可捉摸的人。这是我几十年工作经历中最紧张的一次面试。”

黄光裕对属下的要求近乎苛刻。国美每年销售收入增长都是惊人的,但内部的高管却仍然诚惶诚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黄光裕提出的目标。比如2003年国美销售额达到了178亿,但比预定的目标仍少了42亿。他常常对张志铭及其他高管说,如果不是为了给机会培养你们,让我亲自来操盘,国美比现在会更好。

黄光裕对员工的严厉随处可见。在一张国美高管递过的名片背面,可以看到这样一则“廉政承诺”:“本人与贵公司合作中承诺做到‘三不’--不接受客户礼物;不收取回扣;不以权谋私。请监督。”上面甚至连廉政举报电话都已经注明。

有高管对此表示理解:“没有他的霸道,也不可能成就他现在这么大的盘子。黄总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有很多人离开国美然后又回来,他不会弃之不用,可能会提拨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他有时处罚你,不是故意让你很难受,而是为了试探一下你的心态。如果你心态好,又有发展潜质,他就会刻意去培养你。”

37岁首富黄光裕的最大兴奋点是什么?他回答说:“刚开始是以赚钱为最大的快乐,但后来考虑更多的是这个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何?在商言商,我们在经营的过程中不乏很多技巧和手段,但最好的买卖是参与的各方都能赚钱,即使是消费者买了东西回家,都觉得不赔钱。”而黄光裕觉得,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从这就可看出,工作成了这位年轻首富的唯一爱好。

有意思的是,在胡润的中国大陆百富榜中,黄光裕高居榜首,但同样在他公布的中国大陆慈善家榜单中,却没有黄光裕的名字。其实黄光裕所做的慈善事业也是不胜枚举的。

据了解,黄光裕及其家族有据可查的善举有这样几宗:从2005年1月13日开始,国美电器出资1000万,启动援建海啸受灾国孤儿院的计划,其中黄光裕家族捐赠700万元;而据《汕头都市报》报道,2004年黄光裕家族捐赠400万元在家乡修建了一条“国美大道”;兄弟两人先后捐资254万多元,建设铜盂镇凤壶村敬老院、幼稚园等;捐资13多万元支持凤壶村曾厝的水改工程,圆了该村几辈人的自来水梦;2002年初,在原潮阳市举办的“情系民心”水改义捐活动中,他们还现场捐资100万元支持水改建设;与此同时,他们还先后捐资500多万元支持汕头市各县区的社会福利事业……

至于为什么不站出来给大家起一个号召作用,黄光裕认为:“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其实黄光裕还另有顾忌:“你说出来,会有很多人跑来向你要钱,让你防不胜防。”他觉得,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也不要回避社会责任;到一定程度企业做大了,你就自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像我们企业家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自己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投入到社会上去积极地运营。”

这个17岁就出来闯天下的广东商人,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走上了中国首富的宝座,创造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国美”品牌,使人们意识到一个以零售为主的商业资本时代已经到来,这也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标志。

(全书完) N5COJKKqMFOSW4fN/LyBoa6jTl3syxjgcAKI0IuAVKlvUkgsZvMdvYsLW8d/QQ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