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完善品格提高素养(下)

不要以貌取人

1926年,鲁迅到厦门大学执教时,往往几个月才去理发店剪一次发。有一天,鲁迅去理发,理发师见他长发垂耳,而且还穿了一件早已经褪色的灰长袍,脚踏一双破旧的布鞋,心中很是瞧不起。所以,给他理发时也就敷衍了事。

鲁迅将理发师的一举一动完全看在眼里,等到结账的时候,他从衣袋里随手抓了一把铜元递了过去,然后昂首挺胸地扬长而去。理发师见鲁迅交的钱是定价的3倍还要多,轻视小看的念头顿时打消,心中还不由地生起了敬仰之情。

几个月过去了,鲁迅又去那家理发店理发,穿着打扮和上次没有什么不同。这次理发师见了鲁迅却将其视为上宾招待,又送茶又敬烟,剪发时也比以前细致了许多。理完发,理发师正等待着鲁迅慷慨的赠予,不料,鲁迅却是照价付款,并没有多付一个子儿。理发师非常纳闷,便问道:“先生为何上一次给那么多,可这次却又是这么少呢?”

鲁迅笑着告诉他:“上次你给我胡乱地剪,一点儿也不精心,我付款也就乱付;而这次不同,你是那样的认真地给我理发,我自然也就认真地对待付款这个问题了。”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它告诉人们不能从长相上来评价任何人。因为,许多人都可能是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一旦遇到了这样的人,你依然从长相上来评价他,那么最后吃亏的肯定是你。

“以貌取人”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也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表现,这种行为将成为处世中的一大障碍。相貌是父母给的,任何人都没有选择的权利,也许你的相貌比较出众,但这并不代表你比相貌平平的人更优秀、更有智慧。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

生活中经常出现令人后悔的事情,这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许多事情发生了后悔,不发生也后悔;许多人遇到要后悔,错过了更后悔;许多话说与不说都后悔……人的遗憾与后悔情绪仿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周围,正像苦难伴随生命的始终一样,遗憾与悔恨也与生命同在,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逾越的心灵之河。

人生一世,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谁都想让此生了无遗憾,谁都想让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永远正确,顺利地达到自己预期的人生彼岸。但这只能是人的一种美好向往而已。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程中,人不可能不做错事,更不可能不走弯路,因为人无完人。做了错事,走了弯路之后,有后悔的情绪是正常人的一种本能心理反应。这是一种自我反省,是自我解剖与抛弃的前奏曲,是自我升华的必经之路,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后悔”情绪,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好、更稳、更广阔。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你纠缠住后悔不放,或羞愧万分,从此一蹶不振,失去生活的希望,那么你的这种做法就是愚蠢之举了,以后的路将越走越困难,越走越窄。

古希腊诗人荷马说过:“过去的事已经过去,过去的事无法挽回。”是的,昨日的景色再美,也无法拿到今日的画册中。所以,你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把握现在,珍惜此时此刻的拥有,不要把美好的时光浪费在悔恨和失去的伤感中。

覆水不可收,往事不可追,后悔徒劳无益。

有一位很有名气的成功专家,一次给学生上课时,拿出一只十分精美的咖啡杯,这只杯子太美了,学生们对它赞不绝口。而此时,专家故意装出失手的样子,咖啡杯掉在了地上,摔成碎片,这时许多学生连续地发出了惋惜声,为那只精美的杯子痛惜。专家看了看学生,说:“你们不必为这只打碎的杯子惋惜,不管怎样,我们也无法使咖啡杯再恢复原形了。这就好似我们的人生,在生活中如果发生了无可挽回的事时,请记住这破碎的咖啡杯,不要为失去的而伤心和落泪。”

破碎的咖啡杯使我们懂得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生活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岁月,时光也不会倒流。光阴如箭,人生还有许多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来不及后悔。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重蹈覆辙,这才是做人的要旨所在,要知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不要为失去而后悔。后悔也不能改变现实,只会消磨你的意志,给未来的生活罩上一层阴影。如果我们得不到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失去的就让它永远的过去吧。

信用是无形的资本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一个讲信用的人,自然会受到亲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遇到困难,众人自然会为他效力。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不够诚实、不讲信誉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朋友的,这样的人如果想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失信于人其实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为此,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爱惜自己的信誉,并时刻建立自己的信用指数。

约翰是一名商人,他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并且也十分重视自己的信用。

约翰向一家银行借了50美元,他并不急需用钱。他对朋友说:“我之所以借钱,是为了树立我的声誉,存储我的信用。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动过这笔借款,当借期一到,我便立即将这些钱还给了银行。后来我又按照这样的方法做了几次,我便得到了这家银行的信任,银行借给我的数目也渐渐大了起来。最后一次借款的数额是3000美元,这笔钱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用它去发展自己的业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约翰继续说道:“后来,我的企业需要一笔投资,起码要2万美元,而我手上总共才不过1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再次到那家银行,又找到了每次借钱给我的那个职员,当我将计划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以后,他爽快地答应了,表示愿意借给我1万美元。在我与银行的经理洽谈后,这位经理同意如数借给我1万美元,还说:我虽然对约翰先生不太熟悉,但我注意到多少年以来约翰先生一直向我们借款,并且每次都准时还清,非常地讲信用。”

要获得众人的信任,铸就自己的信誉,不论你采取何种方法,但笃诚、守信及勤劳是最根本的要诀,这些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过时。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许下的诺言负责任,那么他就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经常实现你的承诺会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帮助,会使你在孤独的时候得到友情的温暖。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信守诺言,你的诚实可靠的形象是你最好的推销员,有了这些,你便会在生意上、婚姻上、家庭上获得成功。

这并不是空话,现实中有许多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无不把信誉放到第一位,就是看到了守信用的重要性。

相反地,总有一些人喜欢吹嘘自己,随随便便地向别人开“空头支票”,到头来又无法兑现,这样的人与成功是不可能有缘的。

曾有过这样一个小品:一位先生本来在火车站没有熟人,硬是吹嘘自己,对别人说在火车票售出后依然能买到车票,结果有很多朋友、同事请他帮助买火车票。而他又是有求必应,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由于自己是在打肿脸充胖子,只好半夜三更去排队买票。一次、两次可以,但托他买票的人越来越多,自己无法招架。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去了信誉,得罪了人。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感到自己做不到时,你最好不要轻率地向别人许诺。这样并不代表你无能,相反还会有许多好处:向你提出要求的人只能表示遗憾,并不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从而也不会对你产生不信任感。更何况,事情和形势的变化是非常快的,你做不到但没有许诺,事后你也不会感到愧疚。

另外,一旦你已经许诺了,就应该认真地对待,努力地去实现它,尽量不要让对方感到失望。比如“我今晚8点钟回家”。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况下也决不要掉以轻心,你已许诺8点钟回家,假如这时你的朋友邀你出去吃饭,时间可能要过了8点,你该怎样做呢?如果不是非常特别的邀请,你最好婉言谢绝朋友的好意相邀,按时回家实现自己的诺言,尽管这是一件小事,但也不可小视。

世事难料,如果你做不到你曾许诺过的事就应该及时地通知对方,说明自己的理由并表示真诚的歉意,这样你就会得到别人的谅解,同时也可避免失去信用。

失信于人,说话不算数,许诺不兑现,也就意味着你丢失了为人的起码品质,在别人眼中你就会失掉为人的信誉。失信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短暂不顾长远的愚蠢行为,有了它你将一事无成。

没有必要与错误较真

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他发现两个樵夫在指手画脚地争论着什么事情。二人似乎已经争论许久,双方都已经面红耳赤,唾沫横飞,但依然没有要停下来的趋势。

出于好奇心,孔子便上前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原来是为了一道算术题。一个樵夫说三七等于二十一,另一个说等于二十,而且双方都各持己见,振振有词。

最后,二人打赌请一个圣贤做裁定,败的那一方要将一天砍的柴给胜利的那一方。

这时,孔子便成了为他们解答“难题”的关键人物。

可是,孔子的回答令人大为不解,他竟然叫认为三七等于二十一的樵夫将辛苦砍来的柴交给说三七等于二十的樵夫。“胜利”的那个樵夫高兴地背着柴走了。败的那个樵夫气愤地说:“三七明明等于二十一,这样简单的算术题连小孩子都懂得,你是圣人却会出现这样的差错。”

孔子笑道:“你说的没错,三七确实等于二十一,这是连小孩子都懂的真理,既然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真理,何必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也非常明显的问题呢?”

输掉柴的樵夫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孔子继续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柴,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虽失去了柴,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樵夫点点头回家了。

生活中,有些人在处理事情时,总显得过于死板。在他们的眼中万事只存在对与错,一切事物都应该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就像小学生考试一样,从客观上评定优劣。他们认为这样做就是在捍卫自己的信念与原则,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做法。

处事时要懂得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很多时候,在处理事情时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伤大雅就叫它过去。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他的修养、他的度量就会高于普通人。

能忍,很多事情都会过去

成长的过程总有困难,青年人若能在生活中做到忍无端争执,求彼此相安,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那么在你成功的道路上将减少很多烦恼。

唐朝时,有个大臣叫子弘,他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而且气度不凡,因此皇帝非常欣赏他,并且屡次重用他。能够受到皇帝的宠幸是许多人的梦想,而且一旦有了皇帝的支持,有的人便飞扬跋扈起来。但子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忠厚谦让。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不但在官场上交际得心应手,而且家庭也十分和睦。他家中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更能充分说明他的为人之道。

他的弟弟子丑,倚仗他的权势,为人凶悍,经常酗酒闹事。有一次子丑喝醉了酒,将子弘的马给射杀了。子弘的妻子知道后,很不高兴,等他回到家就抱怨说:“叔叔酒醉后耍酒疯,将马射死了,你说怎么办?”

子弘听了,看了看妻子,什么也没说,吩咐家人将死马卖了。子弘的妻子很生气,一直唠叨个不停。这时子弘平静地说道:“我已清楚了。”他一点也没显出不满的情绪,脸色温和,手拿书卷,继续去书房读书。

他的妻子见丈夫如此大度,感到很过意不去,从此不再提子丑杀马的事情了。而子丑也感觉对不起哥哥,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

《易经》上说:“同一家之中,丈夫应该像个丈夫,妻子应当像个妻子,这样才能治家。”子弘妻子能忍受丈夫的大度,而子弘又能宽容弟弟的粗鲁行为,都可谓具有忍的度量。由于家里的人都能忍,才带来了家中上下和睦、亲密无间的局面,正如俗话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

能够忍的人,必定是个胸怀宽广的人,做人要想做到更高的境界,就必须有宽大的胸襟,成为有海量的忍者,这样人心自会归服于你,你的事业也定会有成功之日。

魏国公韩琦就是一个很有度量的人,他生性浑厚纯朴,行事向来光明磊落,从来都不暗中伤人。

他的功劳有目共睹,在大臣中地位也最高,但从未见过他为此骄傲待人或者忍不下别人的过错。尽管身份高,但他上朝以后依然站着与其他官员说话,回家以后休息时与家里的仆人谈话,都是出于真心。他的一个下属,跟随韩琦几十年,记下了韩琦的言行,反复对照,发现他说的与做的都十分吻合,没有不相应的地方。这充分体现了他宽广的心胸与不凡的气量。

当韩琦在镇守大名府时,有人送给他两只玉杯,说:“这是耕田人在地里挖掘的,里外都没有瑕疵,是很好的宝玉啊。”韩琦非常的珍惜它,他用白金装饰后,玉杯显得更漂亮了。韩琦为有这对杯子而自豪,每逢开宴会招待客人时,都用绸绵盖上它,放在桌子上,让大家欣赏。

有一次,韩琦宴请一名重要的官吏,于是拿出那对玉杯装酒招待客人。当宴会要开始的时候,一位侍兵不小心,撞到了玉杯,两只玉杯掉到地上摔碎了。出了这样的事情,所有人都为侍兵捏了把汗,那位侍兵吓坏了,马上伏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不仅没有发怒,而且笑着对客人说:“天下的东西是坏还是不坏,都有其自己的命运,人是无法左右的。”接着对那个侍兵说:“你并不是故意的,没有什么过错,起来吧!”客人们对他的宽容与气量赞叹不已。

能够忍让的人,事情一般都能够做得比较圆满,不会有太多的意外,至于别人是否正确,那并不是最重要的。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谨慎而忠厚,不怕容忍坏事,又有什么妨碍呢!”能够宽容待人,忍一时风浪,迎来广阔天空,这是古人的经验,也是现代人需养成的必要品质之一。

做人不能没有礼貌

李刚的表哥第一次从澳门来大陆,李刚开车去机场接他。一路上,李刚热情地和表哥聊家常,可表哥的态度却很冷淡,时不时地哼哈应两句,从不主动说话。李刚感到这样很无聊,也不再说话了,继续前行。

车子进了市区后,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多了起来。李刚驾着车不断地按喇叭在车水马龙中穿梭着,表哥不停地看他,并不时地皱皱眉头,但是没说什么,李刚也没在意,继续开车。

这时,前面有一个妇女正领着一个小孩准备过马路,李刚并没减速,而是猛地一加油门,从她们面前冲了过去,并得意地自言自语:小样儿,和机动车较劲!

表哥对李刚说:“让她先过嘛,一个女人领个孩子,路又这么窄,万一剐上怎么办呢!”李刚听完一琢磨,表哥的话的确有道理,脸上不觉有些发热,尽管表哥没再说什么,但他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这时,表哥转过脸对李刚说:“后面有个鸣笛的120,咱们先靠到边上去,让它先走。”原来表哥早就注意到后面这辆鸣笛的“120”了,李刚也没说话,向外一打轮让过救护车,透过“120”的车窗,李刚隐约看到一个医护人员手里举着吊瓶。

表哥前后看了看说:“这附近有没有停车扬?咱哥儿俩下车抽根烟,聊会儿天。”李刚不知他什么意思,正好前面的小广场有个停车场,李刚慢慢地把车滑到了停车处。

表哥掏出一盒烟,递给李刚一支,自己也点上一支,他摇下车窗向外吐了口烟,拍拍李刚的肩头说:“老弟,驾龄几年了?”

“没多久,6年。”

“还可以,车技不错。”

李刚呵呵一笑:“还凑合。”

二人抽着烟,不着边际地聊着,表哥跟李刚讲他在澳门的生活,然后又谈起这个城市的美丽。慢慢谈到了这个城市的交通,李刚说:“路窄人多,常有交通事故。地方小,没办法。”而表哥却说:“城小道窄,倒别有小家碧玉的风情。不过,路窄人心宽,这是我们那里的一句老话。”

“路窄人心宽?”李刚颇有所悟。

表哥接着说:“不是吗?急促地按喇叭,飞快地超车,有时并不是为了赶时间,只是图个潇洒。如果放慢速度,不仅安全,还可以欣赏沿途风景,岂不是一举两得。开车也是一种文明和礼节。这么美丽的城市,如果没有了噪音、谩骂、交通事故……岂不更美?”

做人要有礼貌。路窄人心宽,多一些谦让,少一些争吵;多一些礼节,少一些谩骂;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淡漠。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更融洽了。

最后一件事也要完成好

曾有一个老木工,他跟随老板多年,每次都以最出色的成绩来回报老板的赏识。年过花甲的老木工在即将为自己的工作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的时候,向老板去辞行,并表示不会再步入建筑行业,准备和家人一同享受天伦之乐。

老板由于不想让这么好的木工离开自己,于是苦口婆心地劝了多时,可是老木工离意已决,所以老板也无计可施。但他对老木工说:“既然你决意要离开,我希望你能答应我一个要求。”老木工见老板开口求他,便问:“老板有什么事情还需要我帮忙的吗?”老板说:“我希望在你离开前,能为我再盖一栋按自己风格设计出来的房子。”

老木工见难以推托,就勉强答应了。不久,房子就建好了,不过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这栋房子的质量。这一次,他并没有像平时工作那样,用心地将这栋房子盖好。他草草地选择了劣质的技术和材料,马虎地把这间屋子盖好了,只为了赶快完工,实现他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

房子盖好后,老木工请老板来验收房子,老板围绕房子转了一圈,什么话也没有说,然后将房子大门的钥匙和一张纸条交给了这个木工。纸条上写道:“你跟随我这么多年,每项工作都完成得相当出色,我非常感谢你为我所付出的一切,我没有什么东西可送给你的,就把这栋按你自己风格设计的房子当做礼物送给你吧,希望你能够和你的家人一起居住这栋房子。”

生活中,许多人都不能驱赶走心灵中自私的恶魔。正如老木工,工作生涯即将结束,可是却没能够为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人一定要拥有一颗纯净的心,别让杂草在心灵滋长,控制你的行为,不要为自己美满的人生留下遗憾。做人要时刻升华自己的心灵,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别将遗憾带入本已完美的人生旅途。

每日都要抽点时间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每一点进步,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是读书的真谛。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是缺乏动力的,人们只有通过经常接触书本,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不与社会脱节,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耶鲁大学的校长海德雷说:“在各界做事的人,无论是商业界、交通界还是实业界,都这样对我说,他们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学学院培养的、能善于选择书本、能活用书本知识的青年。而这种善用书本、活用书本能力的最初培养,最好是在家庭中,尤其是在那些具备各类书籍的家庭中。”可见,一个家庭的藏书对于自己、对于孩子的未来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位原来只是做补习班讲师的英文教师,后来成为一家著名英文杂志的发行人。他说他一共买了三套英文百科全书,一套缩写本随身携带、一套放在家里、一套放在工作岗位,随时阅读。他以随时随地提高自己为目的,也慢慢地把自己带上了成功之路。

聪明的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怎样从一个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善于辨别选择书籍,以供阅读。这种能力将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掌握了如何在图书馆里寻找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就等于掌握了怎样学习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像是一个工人善于选择工具一样。

“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20年后,必判若两人。”一位哈佛校长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但是,读书不能不求甚解,对书籍的钻研是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南宋朱熹开创了中国儒学的一个新篇章,他大半生的时间都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成就斐然。

朱熹读书十分刻苦用心,与他同龄的孩子仅满足于读书、识字、背诵相比,他却更倾向于用心去体会圣人所讲的道理。他常常为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一旦他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便又高兴得不能自禁。朱熹不仅读书刻苦,而且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他喜欢博览群书,但从不贪多贪快。他认为,读书不明其中道理,就算读得再多也没有用。早年他在读《周礼》时,听人说《周礼》的每一句话都仿佛从圣人心中自然流出,但当时他并不理解。后经多年研读、揣摩,终于豁然开朗。他曾比喻说这就好像以前只听说糖是甜的,盐是咸的,今天亲自尝到了,才真正明白了何为糖甜、盐咸。他还形象地把读书比做射箭,刚刚练习时,只要射到箭靶上就行。但经反复训练,最终要射中靶心,否则也就不能说学会了射箭。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懂书中的义理,尔后再按照这些义理去做。

朱熹在十七八岁时读《孟子》,到了20岁,只能逐句去理解。以后才明白,书中很多长段是首尾相连的,不能割断了它们的联系,只有把大段的文字综合起来理解,才能得到其中的真谛。

朱熹读书还十分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他认为,读书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比如要先读《论语》,再读《孟子》;先读《论语》的“学而”篇,再读“为政”篇。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时就要读到把它弄懂为止,再接着读下面的内容。这样,读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就可以说把知识学到手了。

朱熹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他早年兴趣广泛,禅、道、楚辞、诗、兵法样样涉猎。但后来,他又转向专攻儒家经典研究。这“一博”、“一专”,为朱熹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熹的读书经验值得后人认真学习。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压力,属于自己的时间空间被压缩得很小。但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只拿出10分钟的时间读书,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每天坚持做下去,你将会受益无穷。

培根曾有过“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这样诠释了知识的重要性,“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点,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一个人如果不继续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可以无可置疑地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财富也是有价的,而知识无限又无价。知识不仅创造财富,它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

李嘉诚曾经说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在学校里你能够学习很多科学知识,但是由于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现实感很强的学生就学不进去。而老师的视野里又常常有一个误区,似乎这些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其实我们都有一个体会:那些只会读书的学生不见得就有发展,相反,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往往有所作为。

在生活中,很多人离开了学校之后,才知道了读书的用处,他们还有成功的机会。不幸的是有些人只是发出叹息,不付诸实际行动,这样的人才是一辈子没有希望了。

很多人在走出校门后,首先被谋生的问题所困扰,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慢慢地就会放弃学习,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坚持不忘自己的使命,他们知道掌握了一定知识之后,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哲学家告诉我们:人“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像和观念。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就断言:“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力量。”

高尔基则认为:“只有知识才是力量。”

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提出:“人类只应当受知识的统治。”

一位著名的博士曾指出:“物质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同一物品只能供有限人使用,使用越多其价值越低;知识财富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知识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然而知识作为商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具备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取代性。

知识供方是垄断的,知识产权和知识保密使得知识成本十分昂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新知识,谁就掌握了巨大的财富。因此掌握现代知识,并具创新和运用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的决定因素。财富再定义和利益再分配取决于拥有信息、知识的多少及创造力的高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首任劳工部长罗伯特希赖在其名著《国家任务--迎接二十一世纪》中写道:“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下一世纪的政治和经济。将会没有一国的产品或技术,没有一国的公司,没有一国的工业。至少将不再有我们通常所指的一国经济。存留于国家界限之内的一切,是组成国家的公民。每一个国家的重要财富将是其公民的技能。”

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彻底的“以人为本”时代。高智慧的人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势所必然。

这又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正如国际经合组织在关于知识经济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运。”

古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今天,这句话仍不失其闪光点,因为学习知识是永不过时的真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这看似很少的时间,但却能为你今后的工作、生活带来精神上的收获。

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收益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多少人用一个“勤”体现着他们的生命价值,用辛勤的汗水挥洒出不朽的功绩。

也许你会说现在成功的路很多,“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无论这条路怎么走,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

人生的任何路都不好走,就像天上不可能无缘无故掉馅饼一样。你应该想想,那些吃到馅饼的人,路是如何走的。

一个人只有养成勤勉的习惯,才能做好他要做的事情。

左拉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法则就是工作,工作使有机的事物缓慢而有条不紊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任何事物都要运动,一旦它离开了运动,那它就会停滞,这就是自然的法则。一个人只有不停地奋进,才能有所收获。

德国人有一种习惯,把名言、真理都刻在钥匙上来警示人们。一句“不用,就生锈。”就很好地道出了铁的本质和对人的寓指。

正是这种“不用,就生锈”的精神,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无数的辉煌业绩和杰出成就,而它们无不是得益于勤奋的工作,无论是从事何种行业。

乔治拉斯罗说:“在我的一生中,我最幸运的事情是,我能够认识许多用勤奋灌溉的艺术家。他们都强迫自己每天写作十二至十六个小时,尽量减少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真正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而他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工作时说:“至于我,常常不分白天黑夜,连睡觉和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这在一些人的眼里,是非常难以忍受的生活。但是,凡是想取得成就的人,就不得不这样做。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创作充满了热情。但是,当我写作了八个小时或十个小时之后,大脑和神经过度紧张,已达极限时,我承认,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单调乏味至极。天地作证,我不能说假话。然而,在这些繁重枯燥的工作中,也有着鼓舞人心、能起补偿作用的东西,那是精神得到了满足,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正是因为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我的精神世界才会更加充实。”

朗费罗赞美那些勤奋工作的人说:“如果把伟大的诗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面的桥梁,那么,作者静静地研究和学习,就是水面下的桥基。虽然我们看不见桥基,但它是不可缺少的。”

格莱斯顿先生在他高龄的时候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成功秘密,他说:“我在工作中得到了最大的乐趣,并养成了勤奋工作的习惯。年轻人总觉得休息就是中止所有努力,但我却有新的发现,最好的休息是可以改变工作的一种方式。如果长时间看书、思考,把脑子弄得昏沉沉的,那就到空气新鲜的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锻炼一下身体,让思维尽快地得到恢复。要知道,自然的努力是无止境的,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只要大自然伟大的活动有一刻停止,我们人类就会死去。我尽量在工作的时候也模仿大自然的方式,顺应自然规律生活。我所获得的回报就是健康的消化功能、良好的睡眠、身体的各个器官保持在最好状态。这就是我要留给你们的成功的秘密,勤奋工作带来的回报。”

在俄国的统治者中关于彼得大帝的传说是非常多的,他是通过艰苦努力才得到王位的。他经常脱下宫廷服装,穿上工作服,去访问民间疾苦。他看到俄国的人们还不能了解西欧的文明,感到痛心疾首,决心进行自我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20岁的时候,他开始周游列国,他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向这些国家的优秀人才学习。他在荷兰的时候,自愿当一位造船师的学徒;在英国的时候,就去造纸厂、磨房、制表厂和其他工厂工作。他不仅细心地揣摩学习,而且像普通工人一样干活、拿工资。

他在伊斯提亚铸铁厂的时候,专门花一个月的时间来学习冶炼金属,最后一天他铸造了十八普特的铁,并把自己的名字铸在上面。他问工头穆勒,普通铁匠铸一普特铁可以得到多少报酬。“3个戈比。”穆勒说。但是工头付给彼得大帝18个金币。彼得却说:“你的金币自己留着吧,我并没有比普通工人做更多的事,你给别人多少,就给我多少吧!我只想买一双鞋,我的鞋实在不能穿了,我要用自己的汗水来换得等价的物质。”

现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亚铸铁厂还陈列着一根彼得大帝铸造的铁棒,上面还刻有他的名字。另外一根保存在匹兹堡的国家珍奇博物馆,作为对亲自参加工作的这位伟大国王的纪念。每个俄国人都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国家要永久地繁荣富强,无论是农民还是沙皇,都要像彼得大帝那样辛勤工作。

在很多传统的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永恒的道理。从早到晚,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到达指定的地方,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而只有在完成一天工作之后,休息才显得格外甜美惬意。无论给哪位病人看病,作为医生都要同样的认真;无论教哪个孩子,教师都要同样的负责;无论卖给哪位顾客的东西,店家都要同样的公平。无论何时,对孩子、顾客和邻居的态度都要和蔼可亲。总之,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承受单调乏味、日复一日的工作,从而培养起优秀的品质,用来奠定成功的基础。

勤奋是一个人的点金术。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各自的路尽管走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将勤奋奉为金科玉律。

人如果想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收获,那么没有其他捷径可走,最简单、最方便的路就是勤奋,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无论贵贱还是贫富。

嫉妒是生命里的毒瘤

嫉妒会使人的思想禁闭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开放的头脑,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取许多有益的经验,结果只有怨恨。

人一旦嫉妒起来就会失去理智的生活态度。嫉妒的人以消极的人生观为基础,他们只允许自己好而不容许他人比自己好,所以,这种心理常常给人际关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嫉妒只能使自己受害,它会让你放弃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事实上,别人的优势恰好映照出你的不足,想要完成一个健康完善的自我塑造,必须要懂得如何克服自己的弱点,努力去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嫉妒往往发生在自己最熟悉的圈子里,而不是陌生的地方。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不会去嫉妒国家首脑所拥有的特权和亿万富翁获得的财富,但却无法容忍周围的人超越自己半步,所以,这种心理会对你造成切实的伤害。有这种心理的人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进步得快,运气比自己好,心中便涌出难以名状的不舒服感觉,说话也不自觉地尖刻起来,甚至还会做出一些小动作,到最后只能伤害到自己。

每个人多少难免都会有些嫉妒心在作祟,当他们看到别人发生不幸的时候,感到幸灾乐祸。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那些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人和事上。如此一来,他就会舒服了一点。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他人在成功之前,可能付出的汗水与努力。因此,每个人都应该看到他人的优点,然后学习、努力,直至赶上他们,才是最好的选择。你要规划自己的人生,认识自己的工作,知道如何获得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与别人相比,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将自己未来真正想做的事情,或是目标记录下来,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它,才是最好的人生之路。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视野放在更广阔的天地来看,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其实往往代表了全人类的成功。比如,爱迪生成功地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居里夫人找到了镭,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等,这些成功都为全人类带来了便利与福音,想到这些,你应该为他人的成功感到骄傲。

嫉妒是人成长过程中的毒瘤,对自己有害而无利。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要努力进步,过得更好。

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正因为这样,人们才不断地完善自己、充实自己。但是有些人总是回避自己的缺点,想尽各种办法来遮掩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笑话。例如,认为自己的脸上长了黑痣不好看,所以,在与别人说话时总想掩饰自己。其实,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掩饰的作用,反而会使人感到虚伪,不真实,时间长了,就没有人愿意与你交往了。

每个人身上的弱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它在不同的程度上阻碍着我们成功。

不敢与人交往是影响个人成功的主要缺点,也许是存在自卑心理,这在现代社会就会成为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障碍。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必须树立自信心,要敢于和陌生人谈话。如此,时间久了,你的自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另外,有些人不敢在熟人面前露丑,这也是一种不良习惯。其实露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谁都会有过一次或者几次的露丑经历。要知道,自己露了一次丑,以后就可以勇敢地迈出第二步,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自信了。

当富兰克林突然发现他已经失去了很多朋友的时候,才意识到事情的原因是自己太爱争强好胜,无论什么事情自己都要占上风,所以才无法与别人处好关系。有一天,他仔细地考虑了以前自己的行为之后,坐下来列了一个清单,把自己在个性上所表现出来的缺点全部都罗列了出来。看完这些缺点,他吃了一惊,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富兰克林下了极大的决心要改掉自己的这些毛病。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他就在单子上把自己的缺点一条一条地划掉了,直到他最后全部划完为止。后来,富兰克林不仅赢得了很多朋友,而且还成为了美国最得人心的人物,并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富兰克林的选择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感觉,不对自己的个性加以检讨,放任自己的个性而为,那么他不仅得不到更多的朋友,而且也成不了令人尊敬的知名人物。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不要刻意地去掩饰,而要实事求是,敢于挑战自我,勇敢地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样别人才会更加尊重你,愿意与你交往。 pva///aAxEnPsRC9YNIKbEJ9IDZ+XNJ9Wgu6CIAWzBZmtaW8lcEIq92WwDK1tR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