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一副好口才,处处受欢迎(上)

每个人都会说话,但是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说得圆满,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里的关键在于说话者在说话的时候,没有练就一副好口才,而是把工夫都浪费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枝节上了。

说话开好头,办事收好尾

在一般的交际场中,第一句交谈是最不容易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不熟悉对方,不知道对方的性格、嗜好和品性,又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许你多做了解或考虑,而又不宜冒昧地提出特殊话题。这时如果就地取材、细心观察是比较简单和有效的方法,即按照当时的环境寻找话题。

相遇的地点不同,当然说出的话也不相同,比如相遇地点在朋友的家里,或是在朋友的喜宴上,那么可以将对方和主人的关系作为交谈的开场白。

当然,一个会说话的人,无论说的对还是不对,总是可以引起对方说话的兴趣,问得对的,可依原意直接说下去,猜得不对的,也可以根据对方的解释顺水推舟,继续畅谈下去。

举一些例子来说:“听说您和某先生是老同学?”或是说:“您和某先生是同事?”还有一些话听起来尽管老套,可是能引起其他的话题,如:“今天的客人真不少!”“这种天气跑生意一定很辛苦吧?”这样不仅说到了天气,而且还把一些关切也引出来了,让人听了心里感觉特别舒服,同时也引出了一个稳当得体的话题。

有些人害怕说话,更不知道开头怎么说。其实,说话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你只需要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把开头想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

“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增进彼此了解和友谊的一种工具,但是,如果在交谈中想把话说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在你要张口的时候,一定要把开头的话讲好。

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所要找的话题一定要有亲切感,才能激起对方的共鸣,这就需要说者身临其境,让自己被话题感动,才可能感动他人。再好的话题,如果自己不为所动,肯定难以感染他人。

说话的态度是谈话的技巧之一,态度并不是指你的行动,它是针对说话人本身而言的,所以你必须留心自己在说话时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当你跟别人闲谈的时候,只要一切顺其自然就行了,你用不着装出十分正经的样子。

你在讲话的时候,态度要自然一些。自然与不自然的区别相差是非常大的,比如:人在学鸟叫声的时候,虽说学得十分逼真,几乎听不出是人模仿出来的,但其中有一点是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那就是让听者为之感动。而当我们真的听到了树上的鸟叫声时,就立刻会被其打动,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快。

话很自然地说出来,也就是真正地把自己的情绪给激活了,这会让听者感到你的言语格外地动听。

如果你多留意,就会发现,有人把一种主要的意见,用诚挚而易令人感动的语气对你说出来,这个时候,你的心里就不容易产生反感。所以,假如你预备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并使人赞同自己,这时候,你首先就要引起别人情感上的共鸣,这比引起人的思考更为有效。

常见的语言,其中也包括“肢体语言”。因为每个人在别人眼中出现的那一刻起,一直到开口说话之前,你都在不停地“说话”,只是不用口说而已。

在你开口之前,你的眼睛、你的动作、你的全身都在表现某种意思。这些你所表现的东西,会使人准备听你说话,或是不想听你说话,使人对你产生敬意或是产生反感,所以在开口之前的这段时间要特别注意。

在你开口之前,你必须用你全部的肢体语言,向对方传达你对他们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你所要说的话的重要性和它基本的色调。这不只是在演说的时候要如此,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也要这样。即使在与朋友闲谈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太过于激动,但只要你做得自然得体,它就会对你有极大的帮助。

比如在朋友的客厅里,有时候采取一些不寻常的姿势,有可能会帮助你。如你在说话的时候突然站了起来,或是在言谈之中,把你的座位向对方移近一点,或者是选择一个好的位置,这些都可以帮助自己顺利地进行谈话。

这样手口并用,不会说话的也成了会说话的了,但是手势不能做的太多,如果每一句话都配上手势,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自然。比如,在说到重点的时候,配上适当的手势,能够使人在听你讲话的时候,看到你的表情和动作,这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这时候,你就不必去担心对方的注意力会从你身上游离开了。

人在说话时,最让人头痛的就是乱说话,乱挥乱舞手势。不自然的手势会招致人的反感,会造成交际上的一些障碍。而优美动人的手势常常会令人心中充满惊喜;非常柔和温暖的手势会令人心中充满感激;非常坚决果断的手势,好像具有千钧万钧的力量。

有的手势令人深刻地感到他的热情和欢喜;有的手势给人漫不经心的感觉;有的手势使人觉得他洋洋自得;有的手势告诉你他非常忙,正要赶着去办一件紧急的事情;有的手势又告诉你,他有要紧的事情要向你谈,请你等一等。

手势可以加强我们语言的力量,同时也会大量丰富我们语言的色调。让座、握手、传递物件、表示默契以及在谈话进行中的那些手势,都是谈话的一部分内容。有时候,手势也可能会成为一种独立而且有效的语言。

曾经有位评论家这样说过:“大家都爱说自己受理智的支配,其实在整个世界上,人都是可以被感情所转移的。”假如一个人只是竭力装得严谨和敏锐,那他一定失败无疑;但是倘若他的话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就不会失败了。

不管他在讲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还是个人的旅行杂谈,只要他感到心里确有一番非说不可的话,那他的话,就会像火一般的炙热。影响对方的力量之大,像膨胀的蒸汽一样,即使他在修辞上犯了多少错误,也不会惨败的那些人,就是最具热忱和鼓动性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写下这么一段话:“动作好像是跟着感觉的,但实际上动作和感觉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我们直接用意志去纠正动作,也就是间接去纠正了感觉。”其实这与说话是一样的,例如我们失掉了愉快,惟一的恢复方法,便是快活地坐起来,主动说话,愉快似乎已经和我们同在一处了。如果这个办法还不能达到效果,那么便不会再有别的方法了。

所以,当我们感觉到勇敢时,我们就会真的变得很勇敢。用我们整个意志去达到目的,是用你的勇敢去代替惧怕的最好方法。不过,你必须先准备好一切动作,否则恐惧仍旧不易消失。假如你要讲一些话,在充分思考后,就该立刻走出来,先做半分钟的深呼吸,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只要多吸一些氧气,就会使勇气增加,只有这样才能够自救。

自然美才是真的美。说话也是如此,过于夸张的语言和手势不仅无助于说话本身,而且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说话贵在自然、不做作,手势用得合情得体。

找到好话题,交流才顺利

关于话题,最普遍的误解是:只有那些令人兴奋刺激的话题才值得一谈。因而很多人在谈话时便苦苦地搜集奇闻、轶事或怪事,以此作为话题。

这一类话题,虽然一般人听起来很感兴趣,而且在谈话的过程中,传播或接受了新奇的信息,无论听的人,或者是讲的人,都应该是一种满足。但这类事情,毕竟不多,有些则是轰动社会的新闻,根本不用等你来讲,别人就早已听过了。

所以,只要你认为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你就会常常觉得是无话可谈的了。

找谈话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有些人喜欢与别人谈一些哲学理论方面而且很抽象的话题。

如果以这样一个话题开场,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便你准备得很充分,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谈话,所以,在一般场合下,你也就变得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其实,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的话,任何题材都可以成为我们良好的谈话资料。比如谈足球、篮球和羽毛球;或是谈生命、谈爱情;谈同情心、谈责任感、谈真理、谈光荣;也可以谈一些食物、饮料、天气之类的;可以谈到某个人物的意见;同时你还可以陈述一下你看到的一篇论文的观点。当然这也是一个活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下调换。

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想要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拓展谈话的领域,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必须使每个人都能了解,每个人都能交流意见。比如:你看到了一件雕刻品便指着这件雕刻说:真像某某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在说出这些话时,你要了解对方在这方面不是一个外行才可以,否则不仅不能讨好别人,还有可能让人烦。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也不可胡乱询问,因为失业的人或自尊心很强的人非常反感别人询问自己的职业,所以像这样的话题要尽量避免。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的职业,可以说:“阁下常常去游泳吗?”

他说:“不。”

那你就可以问他:“整天都是很忙吗?每天上哪儿消遣居多呢?”

这也是了解别人职业的一种方法,这样就可以试探出他每天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如果他回答说是星期日或每天五点后才有时间消遣的话,那么就说明他是有固定职业的,否则的话,就不必再细问了。

一旦确定了别人有工作,才能去问他的职业,如此一来,就可以和他谈他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了。

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是美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

他的《葛底斯堡演说辞》只有短短的几百个字,但却被人们用青铜铸成铭文,陈列在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内作为永久纪念,到现在仍被推崇为永垂不朽的演说经典之作。

林肯的言辞深邃、优美,但却又雅俗共赏,可以这样说,每一次林肯的演说都能够成为经典,每一个听过他演说的人都会被他的演讲魅力所倾倒。

他凭着自己的演讲而赢得了更多的支持,这位只上过小学的总统在任期内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保持了美国的统一。也正是由于他会说话,知道怎样说会抓住别人的心,具有超强的演说口才,才使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之一。

“话题”看似简单,却是复杂的事情。谈话双方如果能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话题,那么交流起来既是愉快的又是有意义的。

看性格说话,看人办事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就很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说服不同的人。例如,针对张飞和关羽不同的性格特征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针对张飞暴烈、倔强的性格特点,使用“激将法”比较容易说服,做事怕他不行或怕他喝酒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而不用费很多口舌去说服;对关羽自负的性格,诸葛亮则常使用“推崇法”。如关羽提出要从荆州到四川与马超比武,诸葛亮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进行说服:马超只能与张飞等人为伍,怎能与你“美髯公”相比呢?再说,你担当镇守荆州的重任,如若有失,罪莫大焉!关羽看了信后说:“孔明知我心也。”于是,就不再坚持比武了。

诸葛亮在说服关羽时,实际上是在维护对方的自尊心,让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也就愿意接受诸葛亮的观点。

而说服孙权与刘备联手抗击曹操一事,更充分地体现了诸葛亮的这种说服技巧。

当时,刘备兵败樊口,无力反击,要与曹军抗衡,则必须与孙权联手。于是派诸葛亮去江东说服孙权。

如果是一般的使者,为了请求对方的援军,一定会低声下气。但是诸葛亮却相反,而是摆出一副强硬的态度,以激发孙权的自尊心:“将军您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情势?如果您的军力足以和曹军抗衡,则应该早早和曹军断交才好;若是无法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解除武装,臣服于曹操才是上策。”

年轻气盛的孙权果然被激起了强烈的自尊心:“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诸葛亮便说:“你知道田横的故事吗?他是齐国的壮士,忠义可嘉,为了不事二主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备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君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命,怎可向曹贼投降?”

此时,孙权的自尊心被诸葛亮充分激发起来,他激动地表示:“我拥有江东全土以及十万精兵,能受他支配吗?我意已决。”

刘备能在“赤壁之战”中反败为胜,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诸葛亮说服孙权的功劳。

由此可见,在说服他人时,要抓住对方的心理,引起对方的知音之感,打动对方的自尊心是第一要诀,这也是说服他人的一大技巧。

激将法也是一种说服人的方法与技巧。使用激将法往往能够使被说服者感情冲动,从而去做一件他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做的事情,激将法还可以激起对手的愤怒、羞耻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羡慕感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激动之中的对象,也许不会想到上了激将者的当。

人的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行为举止,而善于说话的人正是抓住了人的这一特点,针对不同性格心理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不用费力,就能够达到成功说服他人的目的。

善用幽默是最有力的反击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在同周恩来总理谈话时,看到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讥讽的口气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这话里有话,周总理自然明白,但他仍不失风度而又风趣地说:“提起这支钢笔,颇有来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嘛,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这支贵国的笔。”

挑衅的记者无话可说。周总理针对美国记者企图讥讽、讥笑中国贫穷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幽默而又有分量的话。周总理用“战利品”、“做个纪念”等词语暗示了中国的力量。

江红原来是光明乳业老总王佳芬的助理,后来,他离开了光明加入到了蒙牛集团,为蒙牛在上海市场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次,江红陪上海农委潘副主任到蒙牛参观全球样板工厂。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谈笑风生。突然,潘问江红:“你既跟了牛根生又跟过王佳芬,那么你认为他们两个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无法说谁“是”谁“不是”。潘微笑地看着江红,这时机智又有分寸的江红斩钉截铁地说:“他们的确有很大的区别!”潘立即停下脚步,追问道:“什么区别?”

江红笑了,“一个是男人,一个是女人。”

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生活俭朴,经常戴着破旧的帽子在街上行走,有富人嘲笑他:“你脑袋上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

安徒生同样巧妙地回敬道:“你帽子下边的那个玩意儿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

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机智幽默被安徒生用于反击对方。反击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对方虽然先搬起了石头,但却砸到了自己的脚。

难怪人们总把激烈的语言交锋称为唇枪舌剑。有时候两片嘴唇一条舌头,比真枪实弹的威力还要大。

海涅是犹太人,经常遭到一些“大日耳曼主义者”的攻击。在一次晚会上,一个自称是“素有教养”的旅行家,对海涅讲述了他环球旅行中发现的一个小岛。

他说:“你猜猜看,在这个小岛上,有什么现象最使我感到惊奇?”“在这个小岛上,竟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听后,不动声色地反击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只要我和你一块儿到小岛上去一趟,就可以弥补这个缺憾了!”

旅行家的本意是想侮辱犹太人,海涅却机智巧妙地将对方比做驴子,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岭南虎”,想咬谁就咬谁,齐国虽也是个大国,但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派晏婴出使南域。

等晏婴到达楚国的时候,楚王已传令,任何人都可以尽量羞辱晏婴。狭隘的楚王想借晏婴出气,展示自己的威风。

晏婴远远地走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看他进不进。

晏婴挺直胸膛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士兵嘻皮笑脸地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用手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个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洞!”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想侮辱晏婴的礼宾官员反被侮,却又不能发作,只好命令士兵敞开正门。

楚王虽然接见了晏婴,但非常的傲气,轻蔑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主要的是对我的国家尊严的侮辱。于是,晏婴高声赞颂起自己的国家:

“我们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那么太阳都能被我们盖住,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么能说没人呢?”

听了这话,楚王也想自夸一下,却发现无辞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讽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用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真的是言困词穷了,只好吞下了这颗自己造的“苦药丸”!

到了吃饭的时间,楚王设宴招待。喝了几杯酒,就见楚国士兵押了一名被捆绑着双手的犯人走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

晏婴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过,桔生淮南则为桔,生淮北则为枳,难道您不知道?桔树生在淮南,就结出桔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枳,那叶子徒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

楚王听完缄默无语,竟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我们不能不为晏婴的聪明才智叫绝。对于楚王的侮辱,他不仅给予了有力还击,同时也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

在一个使你尴尬的场合,可以适度地运用巧妙的语言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既维护了尊严,又使对方感到理亏,同时还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

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令自己处于尴尬境地的事情。这时运用幽默的语言,把自己思维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冷静、乐观、豁达,使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活跃的状态。如此,才能运用机智而又幽默的语言,摆脱尴尬的境地,并把事情处理好。 2C+0uubUa8ZvJWRPQjm9L6DmTIQho6IinnrzJwgalwmzCQ2tEg1L7zTBvj/MING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