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7、品牌自身就是力量

每个成大事的人都知道品牌的威力,因此非常善于强化自己的品牌力量。

李嘉诚一生慷慨捐献无数,这些善行义举无疑体现了李嘉诚的人格和品德,同时也为他和他的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和企业品牌效应,为他带来了无法估计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无形资产要比有形资产更昂贵更具价值,因为,谁不想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结成商业伙伴,谁不愿意与这样的人做生意呢?

当然,如果有人以为李嘉诚的善行义举仅仅是为了商业目的,谁就未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公正地说,在这方面,李嘉诚既非毫无商业目的的捐献者,也不是那种一切从商业目的出发的“投资家”,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商人。

让我们从1978年9月底,李嘉诚作为港澳观礼团的成员,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这件事说起。

这是李嘉诚有生以来,第一次来到祖国首都,也是他逃避战乱远走他乡的几十年来。第一次踏上祖国内地的土地。

那时的李嘉诚,已是香港颇有名气的实业家,正处于迈上香港巨富“三级跳”的助跑阶段。除了有关官员,北京没有谁知道李嘉诚,就连香港商界泰斗包玉刚,当时也鲜为人知。

这样也好,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光游览。不像现在,只要李嘉诚一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被记者围得水泄不通。时值10年动乱结束不久,李嘉诚对往昔的传闻记忆犹新。他告诫自己,到了北京,千万得谨慎小心,不可对政治妄加议论。他特地为自己赶制了一件中山装,他不想穿得太显眼。

李嘉诚急需了解祖国内地,内地也需要了解这些在海外建功立业的游子。

观礼团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游览了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十三陵、长城。正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李嘉诚从首都人的精神面貌上,预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变。

同时,他又从街景、车流、人的服饰等表层现象,看出内地的贫穷落后。首都如此,乡村就更不屑一谈。

以往,他透过传媒,对内地贫困并不陌生,现在亲眼目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该为祖国为家乡做些什么?这一问题时时萦绕在他的心中。

这年底,李嘉诚从家乡的来信中,获悉潮州有很多返城的“黑户”,或露宿街头,或挤在临时搭起的矮棚笼屋栖身。李嘉诚深为不安,马上复函至家乡政府,提出捐建“群众公寓”,以缓解房荒之急。

幼时,李嘉诚随父读过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香港,他承建的楼宇近千万平方英尺,却不敢将自己的行为,与杜甫的诗联系一起,因为是出于商业利益。捐建群众公寓,虽不可根本上解决房荒,也算是为家乡父老尽了绵薄之力。

群众公寓两处共9幢,4~5层不等,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安排住户250户。李嘉诚共捐资590万港元,工期分几年完成,陆续迁入新居的住户无不欢天喜地。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在潮州市政府举行的茶话会上,李嘉诚说出一席感人肺腑的话:

“我是1939年潮州沦陷的时候,随家人离开家乡的,至今已经有整整40年了。40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回到了思念已久的故乡,虽然一路上我给自己做了心理准备,我知道僻远的家乡与灯红酒绿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离的,但是我绝对没想到距离会是这么大。就在我刚下车的时候,我看到站在道路两边欢迎我归来的,那些衣衫褴褛的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说话,也什么都说不出来,说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李嘉诚说到此时,早已泪水潸然。

回港后,李嘉诚与家乡飞鸿不断。他在信中恳切说道:

“乡中或有任何有助于桑梓福利等,我甚愿尽其绵薄。原则上以领导同志意见为依归。倘有此需要,敬希详列计划示告”。

“月是故乡明。我爱祖国,思念故乡。能为国家为乡里尽点心力,我是引以为荣的”。

“本人捐赠绝不涉及名利,纯为稍尽个人绵力”。

1980年间,李嘉诚捐资200万港元,用于兴建潮安县医院和潮州市医院,大大改善了潮州医疗条件。

其后,李嘉诚积极响应市政府发起的募捐兴建韩江大桥活动。李嘉诚捐款450万港元,名列榜首,庄静庵(其舅父、岳父)居其二,陈伟南(香港屏山集团主席,饲料大王)列第三。共集善款5950万元人民币。大桥于1985年奠基,1989年竣工。在大桥东笔架山,有一座韩江大桥纪念馆,在捐资芳名榜中,李嘉诚彩色大照位于正中。

李嘉诚还多次捐善款,资助家乡有关部门设立医疗、体育、教育的研究与奖励基金会,每笔数额10~150万港元不等。

李嘉诚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功名,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1983年元宵节,家乡政府有多项包括潮安、潮州医院在内的工程落成与开幕剪彩仪式,李嘉诚不愿参加剪彩活动。最后,在有关领导的多次劝说下,才在开幕前的一分钟赶到医院剪彩。

李嘉诚的善行远远超出了他的潮州老家。

1984年,他向中国残疾人基金会捐赠1000万港元;1991年,他又捐出500万港元,并表示1992年至1996年间,将陆续捐赠6000万港元。

1987年,他向中国孔子基金会捐款50万港元,用于赞助儒学研究。

1988年,他给北京炎黄艺术馆捐款100万港元。同年,捐200万港元资助汕头市兴建潮汕体育馆。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

1991年7月12日早晨,李嘉诚边用早餐,边听广播,惊悉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四大公司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掀起救灾热潮。

数日后,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李嘉诚又以个人名义捐500万港元予汕头市政府。

从1979年至今,他捐出的款额逾12亿港元。

在香港,李嘉诚也堪称一个大慈善家。

从1977年起,他先后给香港大学等几家教育机构及基金会,捐款5400多万港元。

1987年,他捐赠5000万港元,在跑马地等地建立了3间老人院。

1988年,捐款1200万港元兴建儿童骨科医院。并对香港肾脏基金、亚洲盲人基金、华东三院捐资共1亿港元。

20世纪80年代至今,对香港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几十家机构捐善款逾1亿港元。

李嘉诚在商业上的辉煌业绩,以及在公益事业上的慷慨之举,为他赢得无数的荣誉。

1986年,香港大学校监、港督尤德爵士授予李嘉诚名誉博士称号。

1989年元旦,李嘉诚获英女皇伊丽莎白颁授cbe勋爵及勋章奖章。

8、未立事前先立信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历史上,成大事者都是以“以信义而著于四海”,诚信也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一个人要真正地做到诚信,却是一个比较困难,又需要漫长时间的过程。

由于受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熏陶,李嘉诚始终把诚信作为他做人做事的一条基本准则。他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并且也是这样教育自己两个儿子的。

1990年初,李嘉诚把在外国的两个儿子唤回身边。打算让他们留在香港,传授做生意之道。

谈到做生意的秘诀,李嘉诚最看重的就一个“信”字。他在对儿子们教育时反复强调,“要令别人对你信任。不只是一个商人,一个国家亦是无信不立。”

对于李嘉诚这位30岁就凭自己的努力成为富豪的人来说,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信”。

其实,李嘉诚对事业的“信”与他对人的“诚”是分不开的,诚信相合,即为“义”。从对子女的教育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和心中的想法。

李嘉诚坦言:“以往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有时会谈论生意,约三分之一谈生意,三分之二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人情世故才是大学问。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精明之处,要令人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我经常教导他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现在就算再有我十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而且很多是别人主动来帮自己的,这些都是因为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用,对朋友要有义气,今日而言,也许很多人未必相信,但我觉得义字,实在是终身用得着的。”

李嘉诚一直都是在磨练李泽钜、李泽楷两兄弟。

有句话说,“沙地里长出的树再怎么扶也不起来。”对于经商者来说,如果从小没有养成遵守信用的习惯,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生意也很难得到发展。

李嘉诚曾戏说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骗人,不符合中国人所说的无商不奸的标准,但其实正是因为他有信而无奸,所以才创造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神话。

忠告之五

广结善缘,人和才能万事兴

广结善缘,才能成大事。人缘和朋友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很重要。求助一个朋友不奏效,那就求助十个,一百个……关键是你有这样广泛的交际网,这个关系网就取决于一个“和”字。

和,可万事兴旺;和,可财源广进。

1、成大事要懂得合作与分享

李嘉诚不仅是一个朋友众多的商人,而且还是一个善于与朋友合作的商人,在怎样与朋友一起做生意这方面,李嘉诚有着一整套心得体会。举例来说,在投资北京王府井建设的项目中,他与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的合作就十分有成效。谈到与朋友一起做生意,李嘉诚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第-、互惠互利,共度难关

李嘉诚认为,当贸易的双方都遵守互惠原则时,就会演变成自由贸易的关系,反之若有一方不遵守互惠原则就会形成保护主义。向对方敞开大门,既有利于吸收对方的有利方面,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说,这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商业原则。

从商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结盟的最大一股推动力是市场和技术。在过去,不同的技术各自独立发展,很少重叠。今天,几乎没有一门技术和一个领域还是这种情形,即使是大公司的研究部门,都没有办法提供公司需要的一切技术。所以,制药公司必须和遗传学家结盟,电脑硬件公司必须和软件公司结盟。技术发展愈快,企业也就愈需要结盟。在这种结盟的背景下,技术和信息的交流,资金和人员的渗透都会给自己的公司和伙伴公司带来巨大的活力,并极大限度地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所以说,商业合作的魅力就在于此。

第二、选择盟友要共享共荣

李嘉诚认为,商业合作应该有助于竞争。联合以后,竞争力自然增强了,对付相同的竞争对手则更加容易获得胜利。但是,有许多公司之间的所谓联合只是一种表面形式,在利益上并没有达到共享共荣,这种情况往往就容易让对手从内部攻破而导致失败。

战国时,魏国在选择联合对象时所注意的一点是“远交近攻”。韩、魏、齐三国结成同盟,打算进攻楚国。但楚、秦乃是同盟,不小心谨慎行事,秦国就会出兵。因此三国先向楚派出了使者,表明了友好的态度,提出进攻秦国的建议。三国的提议,对楚国来说是收回曾被秦国掠夺的领土的好机会。楚国答应了这个建议的情况传到了秦国后,韩、魏、齐三国先向楚发起了进攻,但秦国却坐视不管,于是获得了全胜。楚、秦二国就是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由此可知,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第三、分利于人与我共兴

对于经商,中国人一直以谋求利益为经商之目的,所以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商人们抱定一个宗旨:无利不起早,没有利润的事情是商人们所不愿意涉足的。因此,李嘉诚在生意合作中总是抱着分利于人与我共兴的态度,与他人积极合作。

当然,与李嘉诚抱有同样态度的香港商人并不在少数,例如香港地产巨子郭得胜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细心的经营很快赢得了周围人的好感,在创业之初,周围邻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渐好起来,他批发的洋杂货及工业原料,价格都很适中,街坊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

说也奇怪,人越老实,客户越喜欢跟你做生意。生意做大了,便又向东南亚拓展市场。1952年,索性改称为鸿昌进出口有限公司,专做洋货批发。没多久,街坊不再称他郭先生,而是议论他是“洋杂大王”了。

实践证明,采用让利法则不仅能够吸引顾客的购买欲,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无论是李嘉诚还是郭得胜,与人分利、诚实经商都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2、朋友也是生产力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成大事者深知这一点,所以做事时宁可负自己,也不负朋友。自己少赚一点,也要兼顾朋友的利益。

李嘉诚念念不忘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一方商业天地。

终于,他再一次辞别塑胶公司的老板。

老板在几年与李嘉诚的相处中,深深了解李嘉诚终究不是池中之物。老板也是个善人,他甚至觉得,李嘉诚在自己手下,实在是委屈了。

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辞工饯行。

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带着他内心的欠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

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大概也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把一个客户带走,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九鼎。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的那家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义,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

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塑胶公司做生意。

20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家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含着热泪说:“我没有看走眼阿诚的为人。”

李嘉诚的为人有口皆碑,这是他生意兴隆的原因之一。

李嘉诚认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推销自己。

首先,李嘉诚十分注意自己的包装。他觉得,产品需要包装,而推销员就更应该包装。推销员的包装,服装是其一,还包括言谈举止、行为修养。

李嘉诚对自己的高标准是要具有绅士风度。因此,李嘉诚虽然收入不高,家庭负担很重,而且他还有大抱负,要攒钱办大事。但是,李嘉诚十分重视自己的仪表修饰。他的服装既不新潮又非名牌,但相当整洁。他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简单而又包罗万象的衡量标准,就是使任何人都能产生好感。

其次,李嘉诚有意识去结交朋友。先不谈生意,而是建立友谊,友谊常在,生意自然不成问题。

另外,李嘉诚结交朋友时,不全是以客户为选择标准。他认为,今天成不了客户,或许将来会是客户;他自己做不了的客户,可能会引荐其他的客户。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帮忙出出点子,叙叙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诚恳的态度,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

有朋友的帮衬,李嘉诚在推销这一行,如鱼得水。

3、人缘是最宝贵的财富

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关爱人》一书中写道:“一个能够从细微处体谅和善待他人的人,一定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必定有很好的人缘关系,这种人缘关系就是他成功的基石。”李嘉诚严于律己,又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善待他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处世态度,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尤其是,他身为世界级商业帝国的大老板,却能在细微处体谅别人,这一点常常令与他接触和相处的人感动不已。

李嘉诚说过:“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要跑来找你,就较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自己反省,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为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竞争对手怡和。李嘉诚鼎助包玉刚购得九龙仓,又从置地手中购得港灯,还率领华商众豪“围攻”置地。李嘉诚并没为此而与纽璧坚、凯瑟克结为冤家。第一次战役后,他们握手言和,并联手发展地产项目。

“要照顾对方的利益,这样人家才愿与你合作,并希望下一次合作。”追随李嘉诚20多年的洪小莲,谈到李嘉诚的合作风格时说,“凡与李先生合作过的人,哪个不是赚得盘盈钵满?”

林燕妮对此更有深切体会。她曾主持广告公司,而与长实有业务往来。广告市场是买方市场,只有广告商有求于客户,而客户丝毫不用担心有广告无人做。这样,自然会滋长客户尤其是像长实这样的大客户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念头。

林燕妮回忆道:“头一遭去华人行的长江总部商谈,李嘉诚十分客气,预先派了穿长江制服的男服务员在地下电梯门口等我们,招呼我们上去。电梯上不了顶楼,踏进了长江办公大厅,更换了一个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陪着我们拾级步上顶楼,李先生在那儿等我们。那天下雨,我浑身上下给雨水淋得湿乎乎的,李先生见了,便帮我脱下外衣,他亲手接过,并挂在衣架上,不劳服务员之手。”

双方做了第一单广告业务后,彼此信任,李嘉诚便减少参与广告事宜,由洪小莲出面商谈下一步的售楼广告。林燕妮还说:

“有时开会,李先生偶尔会探头进来,客气地说:不要烦人太多呀!我们当然说:愈烦得多愈好啦,不烦我们的话,不是没生意做?”

加拿大名记者johndemont对李嘉诚的为人赞叹不已:

“李嘉诚这个人不简单。如果有摄影师想为他造型摄像,他是乐于听任摆布的。他会把手放在大地球模型上,侧身向前摆个姿势……他不摆架子,容易相处而又无拘无束,可以从启德机场载一个陌生人到市区,没有顾虑到个人的安全问题。他甚至亲自为客人打开车尾箱,让司机安坐在驾驶座上。后来大家上了车,他对汽车的冷气、客人的住宿,都关心周到,他坚持要打电话到希尔顿酒店问清楚房间预订好了没有,当然,这间世界一流酒店也是他名下的产业。”

也许,下面两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1991年秋,李嘉诚收到一位英国丁姓华侨的来信,他在信中叙述自己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处境。李嘉诚日理万机,平时连一些重大的应酬都无法对付,他却亲笔复信,以诚挚的态度为他“指点迷津”:

丁先生:人生起伏无常,尤其从事商业。穷人易做,穷生意难做。所以你们现在面临的困难,只是数千年来亿万生意人曾经面对的苦痛的一部分。但如果明白大富在天,小富在人,如果肯勤俭有效力面对现实,尽心经营,则俗话所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不定不久你们又有一个好和新的局面。即使一切都不如意,退一步想,则海阔天空。以今日英国的工资水平,最大不了的也就是多找一份职业,生活只应绝对无问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送上英镑500,请你俩一顿晚餐。想想明天会更好!想想世界上有多少更苦的人!

陈衍俊先生谈到,1987年,李嘉诚来汕头大学出席会议,“和他握过手的几个新闻界同行,都敏感地发现,李嘉诚的手心有些发烫,说话的鼻音也浑重了。李嘉诚显然是感冒了,发烧还没退。”

连续两天的会议,李嘉诚“太劳累了,感冒又加上胃痛。但他仍然不动声色地打起精神坚持着。只是到了会议中间,他才走近我的身旁悄然地告诉我:我要吃胃药,需要几块饼干送药,能找到几块饼干吗?学校的人马上去买来肇庆产的菜汁饼干,李嘉诚吃过药,又回会议室开会。事后,他又悄然告诉我:饼干,我的秘书从香港带过来的,可是一忙,放在宾馆里就忘记带来了。他又非要交还买饼干的钱,我向他说明,几块饼干,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他才作罢。”

这件事传开,汕大师生甚为感动。要知道,李嘉诚是汕大的独资赞助人,是汕大的恩公!

有人说李嘉诚的作为带有功利性。诚然!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让人相信绝对没有功利意识是不现实的。不过,李嘉诚能善待他人,更多的是他所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这种思想已深深融入他的心灵。

所以一个要成大事的人,必须注意人缘,好的人缘使你在未来的事业竞争中,会如鱼得水。

4、帮别人等于帮自己

一个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以诚实为重。一个商人更应该时时刻刻用诚实来做自己经商的座右铭。在关键的时刻帮助别人,不仅仅为的是名誉,有的时候倒是帮助了自己。

有一些人,做事狡诈、奸滑,总是想着占别人的便宜。当别人遇到了困难,他们便会冷嘲热讽,甚至有时候会落井下石。这种人一辈子也成不了大事。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以诚实为本。懂得诚实是产生双方信任的基石。

李嘉诚认为,以诚为本才能永远有饭吃。才能把生意做大。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李嘉诚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并把诚实待人的原则落实到经商的过程之中。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香港商界仍作佳话流传。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年初的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港元。

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李嘉诚此时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库存。

但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挂帅救业。在他的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其实并不高,只是被进口商炒高了)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公司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

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佛家更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李嘉诚救人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义薄云天。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他无穷的财富。

我们且不论李嘉诚是否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意识,我们只以商论商,李嘉诚此举,无疑是经商的上乘之作。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

“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由这些事情中,我们不难悟出,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人的一生其实都离不开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学会帮助别人,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条件。因为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现在看到这个人的遭遇,有可能你以后也会遇到。但我们是不是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一下别人的绊脚石,有时恰恰也是为自己铺路。

帮助别人,有时候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5、学会真诚地感谢别人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是成大事者的一种高尚品质。

在李嘉诚的打工生涯中,有过一次终生难忘的“饭碗危机”。那时,在茶楼当跑堂时,他很勤劳,每天从早上天不亮,一直干到晚上十一二点,可以说很艰辛,但是他却丝毫不敢偷懒。听那些做生意的茶客聊天,是他排困解乏的最好方法。然而,有一天却发生了意外。

那天,一位茶客坐在桌旁,侃侃而谈,大谈生意经,那些生意场上的斗智斗力,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商战故事,令李嘉诚大开眼界。他觉得做生意很新奇也很刺激。李嘉诚一时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竟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及时给客人冲水。

这时,有一位伙计,看着李嘉诚如痴如醉的样子,而客人的杯子早空了,便大声叫他,李嘉诚这才回过神来,慌里慌张地拿起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由于动作匆忙,他一不小心把开水淋到茶客的裤腿上了。这下可糟了!李嘉诚吓坏了,他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脸煞白,不知该如何向这位茶客赔礼谢罪。茶客是茶楼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爷。若遇上蛮横的茶客,必会甩堂倌的耳光,而且会找老板闹个不休。

李嘉诚知道自己闯下大祸了,真不敢想象将会有什么样的厄运降临到自己身上。他早已听说,在自己进来之前,一个堂倌也犯了这样的过失,那个茶客是“三合会白纸扇”(黑社会师爷)。老板自然不敢得罪这位“大煞”,硬是逼着堂倌给这位大爷下跪请罪,然后当即责令他滚蛋。李嘉诚已做好了受罚的准备。这时,老板跑了过来,正要对李嘉诚责骂,想不到的是,只听见这位茶客说:“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怪这位小师傅。”茶客一味为李嘉诚开脱,老板当然乐得顺水推舟,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只是恭恭敬敬地向茶客连声道歉。

茶客坐了一会儿就走了,李嘉诚愣愣地回想着刚刚发生的事,依然心有余悸,双眼湿漉漉的,暗自庆幸遇上了好人。

事后,老板对李嘉诚道:“我晓得是你把水淋到了客人的裤腿上。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闪失,要赶快向客人赔情道歉,说不准就能大事化小了。这客人心善,若是可恶的,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啊!”

回到家,李嘉诚把这事情说给母亲听,母亲感叹不已,觉得儿子确实很幸运。她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

李嘉诚对母亲的告诫谨记在心。他满心感激那位好心的茶客,也感激老板对自己的宽容。

其实,李嘉诚逃过这一劫,并非侥幸,也是他平日积善得善报的结果。由于他平时真诚待人,吃苦耐劳,顾客和老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不愿为难他。如果是一个懒惰不负责任的伙计,客人早就看他不顺眼,老板早就对他心怀不满。那么,即使没事,饭碗也很危险,若是闹出点事来,还能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李嘉诚是自己拯救了自己,是用自己一贯诚实勤劳的作风度过了这一次险境。

但是,李嘉诚后来依然对那位好心的茶客念念不忘。他多年以后,曾对别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李嘉诚从小便从父母那里接受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的教育,如“和为贵”、“和气生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但那是父母灌输给他的,他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这一次“饭碗危机”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这些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有亲身体验,才会去贯彻执行。后来李嘉诚始终信奉“以和为贵”、“积德行善”的做人准则,这也为他的事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李嘉诚曾在五金厂做过推销员,跳出五金厂后,仍十分感激五金厂老板的知遇之恩。尽管他也为该老板立了不少功,但他依然是心怀愧疚之情。李嘉诚知恩图报,就像当年他离开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时一样,也向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取得发展,有两条路可选择。第一: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第二:调整产品门类,尽量避免与塑胶制品冲突,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档。

但是,五金厂老板在李嘉诚走后,并没有听从李嘉诚的建议,仍然坚持生产铁桶。结果,不久后,危机果然降临,五金厂很快便奄奄一息,濒临倒闭了。

李嘉诚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当他获知此不幸后,马上专程赶往五金厂找到老板,他劝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而转为生产系列铁锁。

原来,李嘉诚一直在关注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要证实自己的眼光是否正确;二来他深知五金厂对自己不薄,自己跳了槽,心中总有一股欠疚之情,总想找机会报答。

因此,他经常抽空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经过一番调查分析之后,他发现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门生产铁锁,不存在其他行业的竞争。

李嘉诚坚信:生产铁锁稳保红火。李嘉诚进一步指出,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制定计划,开发系列铁锁。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他五金厂就会跟风而上,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这一次,五金厂老板对李嘉诚言听计从,马上根据李嘉诚的建议组织人力开发系列铁锁。一年后,危机重重的五金厂果然焕发了勃勃生机,盈利丰厚。

这虽然与整个行业的变化形势有关,但李嘉诚的一番忠告可以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后来,五金厂老板再次见到李嘉诚后,欣喜地说:“阿诚,你在我厂里时,我就看出你是个不寻常的后生仔,你将来准会干出大事业!”

李嘉诚是一个永远充满了对别人感激之人,他感激和他一起同甘共苦过的员工,他感激少年时代对他有过宽宏大量的茶客。正是李嘉诚这种儒家的正气风骨,使得充满战争硝烟的商海中,永远有一群同甘苦、共患难的有识之士在帮衬他,直至他达到成功的顶峰。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的确,一个要成大事的人,永远对别人怀有感激之情,真诚地感谢他人,这对自己办什么事情都是非常有利的。

6、用理智与情感管人做事

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遇事不愠不恼,宽容他人,承认他人的长处,才能得到他人帮助。

俗话说:一个人全身是铁,也做不成几根钉子。确实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天才,或是一个能力超群的人,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通。所以,一个人要成就大事,开创自己的大业,就必须善于利用别人的智力、能力、才干。所谓:人帮人才能抬高人。一个人要想做一番事业必须牢记这一点,否则难以完成自己的理想。

但是怎样才能形成人人都帮你的形势呢?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用人并不仅仅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你为人处事时游刃有余。

李嘉诚指出:“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容纳别人的长处,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

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替我办事,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从李嘉诚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博大胸襟与智慧光彩。

确实,世间万物永无止境,财富积累当然也永无止境。

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这也是李嘉诚的哲学。李嘉诚在谈到行政人员的职责及办事效率时说:

“我们所有的行政人员,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有他自己的消息来源、市场资料。当我们决定一件比较大的事情就派上用场了。”

“我自己在外面也很活跃,也可以搜集到不少市场信息。”

“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清楚,我也一定召集一些人,汇合所有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我很不喜欢人说些无聊的话。开会之前,我会预先几天通知各人准备有关资料。到开会时,他们已经准备了所有的问题,而我自己也准备妥当。所以在大家对答时,不会很费时间。因为如果你想精简,而你的下属知道你的想法,就能够做较好的配合,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即使是超人与天才,终究也脱不了凡胎。是人就终究有力所不及,有大意疏忽。

李嘉诚以稳健著称,其超人之处在于以其超人的脑袋,超人尚且集思广益,力求圆满。何况一般的普通人呢?他在谈到量才用人时说:

“十分理智加三分感情,量才而用,是用人的最佳方法,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就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而蚂蚁一小勺便足够一样。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都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有一个附件只需要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发挥其另一个作用。”

“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是首领亦十分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和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这就是李嘉诚精妙的用人哲学和管人方法,其实总结一下不难发现,一句话概括:用理智与情感去管人做事。

7、把握好友情与商情

成大事者的格言是:友谊是创业的基础。

对于一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朋友更重要的了。这份友谊是你创业的基础。可以增加你的信誉度,你前进的每一步,都获得无私的帮助。在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为你排忧解难,它不仅给你带来快乐,还带来了成功,它比钱财和学识更重要。

超人李嘉诚和汇丰集团的主事人沈弼交情甚笃,为李嘉诚发展华人行大厦帮了很大的忙。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由此建立友谊。

说起汇丰,港人无人不晓,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家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香港经济界的人士常说:“谁攀上了汇丰银行,谁就攀上了财神爷;谁攀上了汇丰大班,谁就攀上了汇丰银行。”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在数次银行挤提危机中,汇丰不但未受波及,还扮演了“救市”的“白衣骑士”。

一个多世纪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20世纪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著称于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这样一个财神爷成了李嘉诚的合作伙伴,197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攀高峰,与汇丰银行联手合作,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发展旧华人行地盘,商业界莫不惊奇李嘉诚“高超的外交手腕”。其实,熟悉李嘉诚的人都知道,言行较为拘谨的李嘉诚,绝不像一位谈锋犀利、能言善道的外交家。他像一位从书斋里走出来的中年学者,亦不像那种巧舌如簧、精明善变的商场老手。 46jkdwljeLBadjH80boIpMkRldjsnWgOA8cDgBpcDJAM77hwAbCWB1MN5uSOWWI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