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忠告之三

壮志凌云地想,脚踏实地地干

平庸者的成功与聪明人的失败其实并不惊奇,平庸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脚踏实地,不受任何诱惑,不偏离自己既定的目标,认准大道并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而聪明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不断地更换目标,而不踏踏实实地办好每一件事,所以注定是失败的结果。

1、求人不如求己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对于一个要成大事的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之一。只有那些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跌倒了再爬起来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生活中,有些困难与挫折,别人是帮不了你的,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突破现状。但有的人却常常扮演着不战而败,捶胸顿足,怨天尤人的角色。这样的人永远也无法走出困境,正如一位哲人所说:“对于性格软弱,思想空虚的人来说,他们习惯于周围的环境和来自于别人的施舍。并且他们经常服从别人,即使他们下定决心要走出困苦环境的时候也就是这样。”

香港一般很少有寒冷的冬天。然而,一旦有寒流袭来,即会异常严寒,令人难以忍受。

1943年冬天,香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寒冷。凛冽的北风掠过珠江平原,直扑香港。加之日本侵略,使得香港街市萧条,再加上寒风彻骨,街头更是空荡荡的,一片萧瑟景象。

在这样一个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里,没有人留心正踯躅于大街上的李嘉诚母子。母亲庄氏正领着儿子嘉诚挨门挨铺地寻找工作,他们已出来整整一天了,但他们的脸上依然是一片茫然和沮丧的表情。是呀!在这个百业萧条的时候,会有哪家店铺还需要雇人呢。

夜幕早已降临,整座城市现在也笼罩在黑暗中了。那时由于日军统治下,物资非常紧缺,而且燃料也受到日军的限制,街灯要等到天黑透了才能照亮。

从街道两旁林立的酒楼与饭店中不时飘出阵阵饭香。李嘉诚母子已饿了一整天了,此时胃腹在饭香的刺激下一阵阵抽搐。早上他们吃的是菜叶煮稀饭,走了一整天,早已经消化干净了。况且,早上的稀饭,清得能照出人影,他们母子二人饿的早已前心贴上后心了。

“阿诚,你饿了吧?妈妈去给你买糯米鸡吃。”母亲看着幼小的儿子,心疼地说。其实她身上只有仅存的几角零钱了,就是连一个鸡爪都买不到。

“阿妈,不要,我不饿。”李嘉诚毅然地拒绝了母亲。他明白,如果他不能找到工作,莫说糯米鸡,就是一日两顿稀粥恐怕也没得喝了。

母亲看着儿子瘦削的面庞,不禁鼻子一酸,她微微偏过了头,泪水早已夺眶而出,沿着双颊流下来。望着漆黑的夜幕,看来今天找工作的希望是很渺茫了。母亲说:“回去吧,孩子。等明天早点出来吧!”

母子二人步履蹒跚地回到家,李嘉诚再也没有力气了。他默默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母亲则同样默默地把路上捡回来的烂菜叶用水洗净,打算生火煮粥。

第二天,天刚亮,李嘉诚一个人早早地起床了,早饭也没吃,收拾了一下简单的行装,带了一张地图。没惊动母亲,悄悄地出发了。因为他实在不忍心让可怜的母亲再陪他受奔波劳累之苦。

就这样,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了港岛的大街小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铺子,却毫无结果。他的双脚早已红肿地连鞋都脱不下来了。稍微地动一下,便会钻心的痛。也难怪,他走过这么远的路也没时间休息一下。其实,脚痛还好忍受点,最难受的是心痛。冷言冷语,恶语中伤。深深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激发起了他生活的斗志。

以前,母亲说:“你去找同乡的亲戚,同乡人总是会帮衬同乡人的。”母亲随之说了一串人名地址,他们都曾与父亲李云经有交往。

本来,他不愿意去求人帮忙。但在无奈之下,他还是决定去找一个同乡长辈帮忙。不料,他按图索骥寻到的却是一家倒闭的空店。

他曾听舅父和父亲谈起过,日本人统治下,市场经济不景气,生意在这个时候很难做,做生意的倒闭的多于开张的。

于是,李嘉诚就冒出一个想法:到银行去求职,扫地、抹灰、煲茶、跑腿,干什么都行。

他想,银行是存钱的地方,只要人生存就得与钱打交道,所以不可能倒闭。

然而,等待他的,只有闭门羹。

夜幕降临,李嘉诚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找工作的失意写满了他那稚气的脸庞。母亲却露出难得的笑颜,告诉他:“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李嘉诚愣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他抑制住了泪水。这两天,尽管备尝艰辛,但仍觉得好事来得太快了。

母亲给他擦干泪水,自己的泪水却夺眶而出。

母亲含着泪叮嘱道:“进了舅舅的公司,天天跟钟表打交道,这是一门好技术,日后准能发达。阿诚,你可要好好做,听舅舅的话。”

谆谆教诲间,母亲瞒住了一个事实。其实,庄静庵并不忍心让外甥小小年纪就独自闯荡谋生,他原本就有意让嘉诚进他的公司。但他担心嘉诚找工作太容易,不思自强自力,所以想先让嘉诚尝尝找工作的苦头,这样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业。

“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诚想起父亲的遗言及平日的要强行为,迅速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庇护,他想到自己不可能在别人的羽翼下生活一辈子,哪怕是亲舅舅。

母亲听了他的回答大感意外,直愣愣地望着他,以为听错了。嘉诚又果断地重复一遍。母亲不再吱声,她发现儿子在清高这点上,太像他的父亲了,并且有时比他父亲还要倔犟。同时,她也觉得儿子长大了,也懂得很多道理了。

母亲为有这样有骨气的儿子而暗暗高兴,但心里却不忍心再让儿子受困苦艰辛的磨难。

李嘉诚确实有几分倔犟,两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没有把他的意志击败,反而使他产生了一股顽强的意志: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

他要凭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闯出自己的路,而不愿依赖他人的恩赐生活。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不服输的品质。而这恰恰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品质。

是人才未必都能成大事,但成大事者必是人才。成大事者与一般人在天赋上可能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有所不如,但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成大事者具有独立的人格,争取的是自己应得的东西,一般的普通人只考虑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们的意志力也极其地薄弱。

意志力是一种发自内心,自我驱动的力量。它是每个成大事者都拥有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意志力也来自于环境的压力,它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同样没有人能够预测意志力到底有多大。和创造力一样,意志力根植于伟大人类自身力量的源泉之中。这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源于自身的力量。

一个准备打开自己人生局面的人,他必须要激励自己,信赖自己,才能有所建树。总是依赖他人、完全靠别人维持生活的人最容易削弱自己潜在的才能。因为他处处得受别人的管束,同样也就不易全面地发展自己,而只有在行动上、事业上、言论上、思想上都获得自由的人,才有进步的可能。

受雇于人、受人管束,就像是一种木偶式的生活:他不大用自己的脑子。也无需自己去考虑问题,去设计方案,去研究对策,他每天只要在规定时间坐在办公室里依照上司的意图去做就可以了,这种人根本无法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他所应用的能力只是他身体里很少的一部分。

李嘉诚此时未必想到自己日后的伟大事业,但心里清楚,在时局动荡的社会里,靠人不如靠自己,别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惟一的出路要靠自己来闯。

2、自己做老板最潇洒

你见过这样情况吗?许多人在做普通营业员的时候,丝毫没有流露出各方面的发展潜能。但当这些人自己创业后,其智慧和能力则突然间爆发出来。

生活中的人们经常持有一个最大的谬见,就是以为他们永远会从别人不断的帮助中获益,这也是有的人在遭受到失败与打击时做出的第一心理反应。但每一个志存高远者追求的目标是自主,他们把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依靠他人只会导致懦弱。坐在健身房里让别人替我们练习,我们无法增强自己肌肉的力量。

生活中没有什么比依赖他人更能破坏独立自主能力的了。如果你依靠他人,你将永远坚强不起来,也不会有独创力。所以说,要想成就大事,你就应首先抛开身边的“拐杖”独立自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壮志,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普通人。

一个依靠他人的人无需考虑自己企业的业务情况,更无需设想到什么地方去投入自己的精力和资本,他也用不着时时考虑要把握好商机,所以就很难谈得上什么发展。

每个人独立创业,并非希望去赚多少利润。主要目的在于希望能通过独立经营多学些生存的知识,并把体内的各种潜能大大地开发出来。

在当今这个商业社会里,有谁不想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富豪?

可是常听到人们这样感叹:如今只有有钱人才能赚钱,没钱的人就像没有士卒的将军,只有徒唤奈何。言外之意是:白手起家成大事,天底下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对那些属于工薪阶层、已经下岗或面临下岗的人来说,这种心理尤其难以消除。

那么这种心理对不对呢?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没有资金而眼看着大好投资时机擦肩而过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一个想自己创立事业的人,如果手里只有一笔小本钱,或者几乎一点本钱都没有,那么创业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必须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他必须充分发挥良好的判断力,他要打起全副的精神,充分地准备一下,把所有的精力全部集中在最有效的途径上。

经商是一种最艰苦而又实用的教育,经商与所有大专院校、高等学府的教育相比更难学习,更难求得进步。作为一个商人,如果不肯以坚韧不拔的态度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到事业上,那么他是很难获得出色业绩的。所以,经商是一所最能培养卓越人才的伟大学校!

只有小额资本的创业青年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资本额愈小,对机会也就愈注意。所以,他可以抓住很多重要而细小的机会,很快发展起来,使自己的资本迅速积累。以小额资本起家的年轻人往往还容易养成谨慎小心、精打细算的习惯,所以不会干风险特别大的事情。这种小额资本的创业者还无时无刻不在集中自己的精力、勇气和决心向前进步。在未达到成功以前,他往往把自己的那点微小的资本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简直比那百万富翁看自己所有的家产还要珍惜。

通常,一个创业者往往对自己的每一分钱都看得特别重要,都要做到用在刀刃上。比如,一个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对他仅有的一点子弹一定看得极其珍贵,他也必定想做到每发必中,每一发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一个刚刚创业的年轻人当然应该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而且,一个能自立自主的人,谁都愿意帮助他。看见他那样能吃苦耐劳,那样辛勤耕耘,谁都会对他肃然起敬,谁都愿意去支持他的生意,谁都会替他做口头的免费广告。

如果一个年轻人有激励自己成功的强烈愿望,更有令人佩服的才能,精通商业上的做法和技巧,对进货管理和货源组织也很有经验,并且善于精打细算,为人诚实守信,做事又刻苦努力,那么即使他常常遇到障碍和困境,即使他没有一点资本,但实际上他已经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从一个打工仔到独立创业,是李嘉诚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从此迈上充满艰辛与希望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是每一个创业者必经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一生成败,系于一发,不能不慎重万分。

由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李嘉诚似乎对事物的阴阳盛衰之理有着天生的敏感,这从他创办企业的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李嘉诚选择塑胶业作为发展方向,是基于两种考虑。首先,他在塑胶公司积累了充足的全盘经营塑胶厂的经验,这完全可以作为他创业的本钱。

李嘉诚后来在回忆塑胶公司的经历时,感慨地说:“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今天用10亿也买不到的。”

其次,塑胶业在当时尚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李嘉诚为什么能做出如此明智的选择呢?因为他工作之余,时刻不忘关注时局的变化,对各种行业前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都有一定了解,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并借以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不管我们是在打工,还是在自己创业,都有必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左右的客观因素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未雨绸缪。

创业之初,李嘉诚和所有第一次创业的人一样。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

李嘉诚打工时间没有几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他每赚一笔钱,除了日常必用的部分外,全部交给母亲,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的积蓄。

据他的同事朋友回忆,李嘉诚从未奢侈过一回,他外出从来都是吃大众餐,他的衣着,没有一件称得上是高档的。

不过,李嘉诚从不认为他的积蓄,是他自己省出来的,他总是对他人说:“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笔钱创业,是母亲勤俭节省的结果。我每赚一笔钱,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给母亲,是母亲精打细算才维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够顺利创业,首先得感谢母亲,其次要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李嘉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给别人留下了良好的形象,大家都感觉到他诚实稳重,将来定会大有前途,所以都乐意资助他创业。所以,在借钱时,并没费太多的周折。

李嘉诚雄心勃勃,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极大希望,因此很想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从辞工时起,一直在思考厂名,他先后取了几十个厂名,都觉得不满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中华民族的骄傲---长江。于是,他就把厂名定为“长江”。

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事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

其实,从创业到给长江实业命名,我们都不难看出李嘉诚的胸怀就像浩荡的长江,只有这样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才能成就大事。

同时,李嘉诚是个实干家,他要以行动来实现他的宏愿大志,而不愿意挂在嘴上。很长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长江”的厂名之意,他只是淡淡地说:“长江的厂名响亮,我便借了过来。”

李嘉诚后来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高远的理想为基础。当然,在创业之初,他也经历了不少艰辛。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困难、艰苦的环境是可以克服的,同时也不管一个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只要能不断地进步,即便就是那么小小的一步,生活也是积极的,充满希望的。就如李嘉诚第一次办厂所付出的艰辛、困苦。但他在不断地进步。自己做起了老板。不在别人的羽翼下生长,才创出今天的伟大业绩,成为了华人首富。相反,一旦一个人不再进步了,不再向更高、更深、更强的方向发展。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平庸至极。

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既问耕耘,又问收获。没有耕耘就不可能有收获,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容易,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奋斗。要成就大事,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李嘉诚在长达数年之久的打工生涯中,先后做过多种工作,从服务行业跳到技术行业,又从技术行业跳到推销行业,每换一次工作,都经过深思熟虑,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而且每次自我挑战都使自己在人生与商业方面得到了极好的锻炼,成为同事中的最佳。其中最能体现其挑战自我精神的,是在塑胶裤带公司的经历。

李嘉诚来到塑胶裤带公司做一名推销员时,塑胶裤带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最浅,而另几位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经验丰富,已有固定的客户。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竞争,是一种劣势条件下不平等的竞争。

李嘉诚心高气傲,他不想输给他人,他给自己定下目标:3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李嘉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有了压力,才会奋发拼搏。

坚尼地城在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然后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李嘉诚做任何事,都会感谢过去生活对他的磨砺。他不属那种身强体壮的后生仔,而像文弱书生,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实在强勉其难。幸得他做过一年茶楼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练就了腿功和毅力。他在茶楼养成了观察人的嗜好,现在做推销正好派上用场。他在与客户交往之时,不忘观颜察色,判断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必要再“蘑菇”下去,自己还该做什么努力。

要做好一名推销员,一要勤勉,二要动脑---李嘉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正是这两点,使他后来居上,销售额不仅在所有推销员中遥遥领先,而且是第二名的7倍!

李嘉诚做事,从来是不做则已,要做就做最好的。不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算了,而是在推销的本职工作内干出了非凡业绩的同时,还利用推销的行业特点,捕捉了大量的信息。

他注重在推销过程中搜集市场信息。并从报刊资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那儿了解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产销状况。

经过调研之后,李嘉诚把香港划分成许多区域,把每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和市场行情,都详细记在本子上。他对哪种产品该到哪个区域销售,销量应该是多少,一清二楚。

李嘉诚经过详尽的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建议老板该上什么产品,该压缩什么产品的批量。

李嘉诚推销不忘生产,他协助老板以销促产,使塑胶公司生机盎然,生意一派红火。

只有充分掌握市场状况,至少对这一行业未来一到二年的发展前景有了准确的预测,那么,着手每一件事情,才会简单得多,准确得多。

注重行情,研究资讯,是商场决策的基本要素,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在这方面已显示了其过人的从商资质。

因此,一年后李嘉诚被提升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这一年,李嘉诚年仅18岁。

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对推销工作已是十分内行,但生产及管理对他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领域。

不怕不懂,就怕不学。李嘉诚深知自己的薄弱环节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和工人一道摸爬滚打,熟悉生产工艺流程。

对于每道工序李嘉诚都要亲自尝试,他兴致很高,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这或许是李嘉诚心怀远大抱负使然。此时的李嘉诚内心正在暗自酝酿着独立创业的计划;他当然要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时鲜血直流。十指连心,疼痛钻心。但李嘉诚吭都没吭一声,迅速缠上绷带,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又继续操作。

后来,伤口发炎肿胀,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此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

李嘉诚微笑着说:“也不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自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谦逊持重。其实,就客观而言,记者的话并没有夸大其辞。

李嘉诚以其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塑胶生产的各个环节。塑胶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

李嘉诚逐渐成了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20岁刚出头,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确实令人称羡。

到了这一步,李嘉诚似乎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二字。正干得顺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新的人生搏击。

只不过,这一次,李嘉诚不是到另一家企业去打工,而是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他要办一个工厂,自己当老板!

经过了多年的痛苦经历和磨练,李嘉诚很快地成熟了。他像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积累了太多的能量,终于到横空出世的时候了。

4、以身作则,做好大家的榜样

一个人的协调能力与他的事业成败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了,那么,这个人必定和下属的关系非常的好。要成就一番事业,你必须要有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成大事者往往能和下属同甘共苦,成大事者能否与他的下属友好地相处,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上下相互沟通,同级间相互信任,劲往一处使,直接关系到成大事者事业的成败。

组织协调能力对一个要成大事者来说尤为重要,它能真实地反映成大事者的水平。

李嘉诚由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仔,一步步发展成了香港首屈一指的富商,长江厂也由一个破旧不堪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他的巨大成功,除了靠他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外,还得助于他能与属下同甘共苦。

随着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手下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也不相同。

在长江塑胶厂草创初期,别说他的下属,就是李嘉诚本人,也须凭自己的双手安装机器、生产制品、设计图纸;靠自己的双腿,走街串巷,采购和推销。此时,他需要的是能像自己一样埋头苦干的创业人才。

上海人盛颂声、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诚在创业之初最希望的那种忠实苦干的人才,他们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跟随李嘉诚。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助李嘉诚创业,真可谓长江公司劳苦功高的元勋。

李嘉诚自己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支持。”

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李嘉诚将他俩视为左膀右臂。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一般人很容易见异思迁。

多年的患难与共,使李嘉诚与盛、周二人不仅建立了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而且对他们的人品与能力也极为信赖。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他宁亏自己,也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长江实业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用人的成功。

跟随李嘉诚创业的“老臣子”盛颂声在1980年谈到长江实业成功的原因时说:

“这主要是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同仁上下齐心的苦干。

“李先生每天总是8点多钟到办公室,过了下班时间仍在做事,公司同仁也都如此,这就使长江实业成为一家最有冲劲的公司。

“李嘉诚先生做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有看错过人,没有做过错误的决定。

“长江实业盈利近10亿港元。这么大的生意,公司的工作人员总数不足两百。

“事业有成之后,李嘉诚又尽量宽厚待人,使和他合作过的个人或集团,全赚得盘盈钵满。这便奠定了长江实业今后作更大发展的基础。”

兢兢业业是一家公司兴旺的基础,而与合作者利益共享,更是李嘉诚一贯的精神准则。李嘉诚很念旧情,对曾有功于长江者,都以恩相报。他留人先留心,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人才济济、高人满堂的大好局面。

李嘉诚说:“只有博大的胸襟,自己才不会那么骄傲,不会认为自己样样出众,承认其他人的长处,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便是古人所说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的人替我办事,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事业最关键的是有人能够帮助你,这就是我的哲学。”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嘉诚的成功是与他以身作则,能协调好上下级关系是分不开的。这些东西看起来简单,但真正用起来,必须得有博大的胸襟。对下属若是抱着过去地主使唤“长工”那种呼来喝去,恐怕不会有一群为你死心卖命的追随者。的确,没有人会愿意在一种命令的口吻下去工作,现代企业中的管理应是一种公平的合作关系。诸如“命令”、“指令”、“传达”、“下达”,这样的词语在现代的管理词句中已经消失了,因为它们阻碍一个企业正常发展。

5、做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

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以来,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销售额稳步上升,显示出了产销两旺的势头。老板喜不自禁,在员工面前连连称赞李嘉诚是第一功臣。

然而,倍受老板器重的李嘉诚,刚刚打开局面,就要跳槽而去。老板心急如焚,提出要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李嘉诚主意己决,不愿回心转意。

那么,在五金厂刚刚打开了局面,李嘉诚为什么又要跳槽呢?李嘉诚此举,一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二是在一次推销遭遇战中初尝败绩,使他更加体会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和塑胶制品的蒸蒸日上;三是一家塑胶公司的老板也极力“怂恿”他跳槽。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时,就已感觉到了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

最初,塑胶制品属奢侈品,价格昂贵,消费者皆是富人阶层。但塑胶制品的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新产品愈来愈多,尤其是港产塑胶制品的面市,更使塑胶制品价格一路下滑。再加上塑胶制品易加工成型,外形光润,且重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尽管塑胶制品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极易为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所以,李嘉诚清晰地意识到,要不了多久,塑胶制品将会成为廉价的大众消费品。

李嘉诚碰到的那位塑胶公司的老板,是个极富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一年,就开发出10多种产品。然而,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但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老板常常亲自出马推销。有一次,当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竞争的结果,这家酒店最终选择了塑胶桶,为此他们不惜废掉购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在推销中,李嘉诚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李嘉诚不轻易言败,但这一次他感到的是彻底的失败,而且败得毫无还手之力。不打不相识,这位塑胶公司老板慧眼识英才,十分赏识这位17岁少年的推销才能。

这位老板真诚地对李嘉诚说:“这确实是一场遭遇战,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虽然最终你输给了我,但这并不是你的推销技术火候欠佳,而是塑胶桶赢了白铁桶。”

这位老板为人爽快真诚,直率地提出想与李嘉诚交朋友,约他去喝晚茶,并竭力劝说他加盟自己的塑胶公司。

言谈中,李嘉诚也表现出了对新兴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依然不忍心弃五金厂老板而去,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在他的厂里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吧。”

“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塑胶厂老板快人快语,一语中的。

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把它作为磨练人生的方式,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

望着塑胶厂老板热忱而期盼的目光,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一派生机的塑胶行业。

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诚后来在塑胶业成功的基石。假如没有这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改变,李嘉诚的商业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成功人士在关键时刻具有的气魄。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机遇。一旦机遇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果断力行,义无反顾。反之,坐失良机,将可能造成人生遗憾。

6、实干的精神使你超过别人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现实的生活中,实干的精神,能够使一个人的理想变成美好的现实,可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即使是能力很一般的人,也能取得惊人的成就。一个人要想成其大事,应当相信实干的精神可以超过别人。换句话,浮躁的人缺乏实干精神。总想先人一步达到成功。所以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踏踏实实,结果可想而知,一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实干”是一种敬业精神---通过艰辛付出,才能获得成功的垂青。

李嘉诚脚踏实地,孜孜以求去实现他的抱负,这种做法就是一种实干精神。

1950年夏天,李嘉诚的长江塑胶厂在筲箕湾创立。厂房是租借的,由于那时刚从大陆涌来数十万人,香港闹房荒。李嘉诚资金紧张,只允许他租廉价的厂房。从港岛到九龙,李嘉诚跑了一个多月。最后才在港岛东北角的筲箕湾找到勉强合意的厂房,筲箕湾是港岛的偏僻地,而李嘉诚的厂房就更偏僻了,邻靠山谷的小溪。这里山青水秀,是读书的理想地方,办工厂,还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区边缘好,但正因为偏僻,所以租金较低,几经“讲数”(讨价还价),加上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厂房,李嘉诚按房主要的价租下厂房。

厂房破旧得不能再破旧了,窗户难得找出一扇完好无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风钩脱落,房顶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哗哗漏泻,李嘉诚不得不花一笔钱修缮。

厂房里的压塑机也是破旧不堪,是欧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胶设备。香港增加许多塑胶厂,业主多是小本经营,就有人专做旧机器买卖,当时谁都不曾料到,扯欧美塑胶衫尾的香港人,会成为世界塑胶业的“大哥大”,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说长江塑胶厂能透出一线新景象的话,就是挂在门口的那块“长江塑胶厂”的厂牌是崭新的。业主李嘉诚,正踌躇满志,开创他的崭新的事业。

谁敢相信,这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日后会成为香港塑胶业的泰斗?正如仅仅看到长江源头的人,无法想象长江的万里奔腾之势。

李嘉诚的性情,是那种温和沉稳,不急不躁之人。他行走起来却快步如风。他的时间太紧了,又要省的士费,又要讲究效率,是环境造成的,李嘉诚60多岁,仍保持疾步的习惯。据汕头大学的教师称,李嘉诚在他捐赠兴建的汕大视察,上楼穿堂,步履矫健快速,陪同他的青年秘书都气喘吁吁,颇感吃力。

李嘉诚住在厂里,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亲和弟妹。规模稍扩大后,他在新溥岗租了一幢旧的小阁楼,既是长江厂的写字间,又是成品仓库,还是他的栖身之处。那时的李嘉诚,把自己“埋”进了长江厂。

人们很难想象,李嘉诚哪来的这么旺盛的精力?他靠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支撑着,正如香港《星岛经济纵横》(2004年4期)所说:

“李嘉诚发迹的经过,其实是一个典型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式故事,一个年青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俭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自己的事业王国。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驱使人不断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李嘉诚是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他创办长江塑胶厂,正值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港英政府不得不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转口贸易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在禁运前,香港的转口占全部出口的89%。这就是说,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只占全部出口的11%。

这是二战后香港经济的最大灾难。悲观情绪在香港经济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兴起的加工工业一扫而光。港府制定出新的产业政策,香港经济从此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

香港资源匮乏,市场有限。香港加工工业的显著特点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原料和市场在海外,利用廉价劳力资源赚取附加值。香港的工业化以纺织成为龙头,塑胶、玩具、日用五金、手表装配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形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活跃局面。金融、地产、航运、交通、通讯、仓储、贸易等,皆向加工工业倾斜或靠拢,加工业逐渐成为香港新的经济支柱。

7、能与下属同甘共苦

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的老根据地。他在地产与股市两行玩得顺风顺水后,人们都以为他早放弃了塑胶业。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时,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且大惑不解。

众所周知,这时的塑胶花早就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实业此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并没什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长江实业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对此,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感恩不尽。

一次,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商人皆为利来,其最终目的都是为赚钱。商人不是慈善家,工厂没有效益,关闭是无可厚非的。都说商场是无情的,但李嘉诚却能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了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符合现代人的管理思想,值得我们深思,能给我们许多启迪。

确实,如果没有广大员工的卖力苦干,无论多么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

相反,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愿意为老板奋斗出力,这个企业就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诚在谈到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时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大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员工是替公司赚钱的,是对公司有贡献的人……

“我一向这样想:虽然老板受到的压力较大,但是做老板所赚的,已经多过员工很多,所以我事事总不忘提醒自己,要多为员工考虑,让他们得到应得的利益。”

也许有人会用“冠冕堂皇”一词形容李嘉诚这番话,并认为他这么说不过是在收买人心。其实,我们可以不必管他怎么说,只看他怎么做。他为老员工安排出路,总是实实在在的事。不管他这么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收买人心,都对他的事业有事实上的好处,使别人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一般的老板,只想利用员工,并不愿为员工利益着想,一有不利,就把员工当包袱甩。这样,员工就不敢将日后的前途托付给老板,心中只想为自己谋出路,有力也不愿使出来。这样对谁有利呢?不过是一损俱损罢了! k14kIUdCRTv6R2kJDLHqs7IndOklWKm0JdTOGM7TscRDn4BsmV96yL6FaZIpEW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