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3章

2、用创新方式来创造比别人多的优势

创新就是创造出一种“势”,一种多于别人的优势。成大事者通过创造、革新而获得新事物,而不是走单独的一条路。

只有勇于创新,比别人多做准备,就能比别人更多地捕捉到时机,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香港是一国际化都市,在香港发展企业,如果单一发展,很难立稳脚跟,很难跟上香港的发展,为此,李嘉诚制定了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大力向海外和内地开疆拓土,开拓创新,多元化经营。对一个商人而言,多元化发展自己的产业更是商战不败的法宝。

事实上,李嘉诚在多元化发展方面,早已开始了努力。例如他原来只生产塑胶花,后来则挺进地产业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同时其塑胶花生产并未下马。

后来,通过公司收购,跨国投资,他所经营的行业已经遍及股票、房地产、酒店、货运码头、电力、通讯、电视传播等无数领域。只是他不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并特别看好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而已。

在卫星电视出现之前,香港已有两家电视台,“无线台”和“亚视台”。两台历史悠久,竞争激烈,其间曾冒出个“佳视台”,但开播后第3年,就被两强逐出竞技场。

事实证明,在香港弹丸之地,只能容纳两家免费的无线电视台(亚洲电视台实际也是无线台,它们的收入来源于广告)。

鉴于西方有线电视的发展,以及香港电讯的垄断地位,港府计划设立第二电讯网络,并于1988年正式予以批准。

第二电讯网络将提供有线电视和其他非专利电讯服务(如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等)。已经拥有非专利电讯业务的和黄集团,捷足先登,迅速与英国大东电报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团组成新财团,力夺第二电讯网经营权。李嘉诚看好的是有线电视的广阔前景,有线电视实行向用户收费制,与免费的无线台冲突不大。

1988年2月24日,和黄、中信、大东合组的亚洲卫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资发射、操作经营第一枚专为亚洲提供电讯服务的人造卫星,计划利用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送入东南亚上空同步轨道。

李嘉诚双管齐下,一手欲夺第二电讯网,一手放卫星覆盖亚洲。1989年初,港府初步选定有实绩的和黄为第二电讯网的经营者。

另一个强大竞争对手,是包玉刚的九龙仓与郭得胜的新鸿基地产合组的新财团。港府要求的投资承担最低底线是55亿港元,方可取得有线电视经营牌照。

和黄集团的首脑,对是否在港重点投资举棋不定。结果,港府转手把牌照给了九龙仓有线传播公司。

然而,李嘉诚并未退出角逐。按亚洲卫星公司与中国航天部的原有协议,“亚洲卫星一号”人造卫星,于1990年4月7日成功发射上天。英国大东电报局香港区执行董事祁敖透露,连同购买卫星、送入轨道以及保险费在内,成本总计1.2亿美元(约折9.3亿港元),三家公司各占1/3股权。

后来,卫星电视不仅为李嘉诚、李泽楷父子赚了大钱,而且成就了李泽楷出山后第一功。

与一般工商界人士不同,李嘉诚不仅具有超前的商业眼光,而且极为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是一个既具有传统的靠吃苦耐劳打天下的斗志,又善于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的人,早就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并早已悄然着手在欧洲、美洲、亚洲以及非洲扩建自己的“通信产业王国”。

1992年和黄在英国推出的gt2的流动电话服务,名为rabbit(兔子)。由于它只能打出却不能打入,跟这一时期的电讯服务技术比起来,要逊色得多,所以它没能引起更多客户的兴趣。

一年之后,“兔子”败下阵来,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留下了巨额负债。

其后,李嘉诚又于1994年将电讯业务重新包装,改名为“橙”,推出gsm流动电话服务业务。起初也不被商业界看好,惟恐是gt2的翻版,但后来渐渐被接受。

此举不仅使和黄获得1100亿港元的巨额收益,而且成为市值7000亿港元的德国最大流动电话公司曼内斯曼的单一股东,同时还可获440亿港元现金。

和黄拥有的客户由原来的350万增至逾2500万,并可取得德国和意大利的电讯市场。待两公司合并后,和黄便可直接控制市值7000多亿港元的曼内斯曼,而曼内斯曼亦将成为欧洲最大的跨国电讯巨人,远远领先于第二名的意大利电讯。

和黄财务顾问指出,此交易为全球有史以来的第22大合并收购,香港舆论则称其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国际并购交易。为了完成这桩交易,李嘉诚亲自指挥和黄与曼内斯曼公司进行了一周时间的紧张谈判。

一周时间虽不长,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大大紧张了一番。为了随时获得最新消息,李嘉诚临睡前特意把手提电话铃声调高,把电话放在自己枕边,以免延误战机。

与曼内斯曼的交易成功之后,李嘉诚终于可以吃一块香甜的饼干慰劳自己了。或许,这块饼干和我们每个人所吃的饼干没什么两样,但其价值,绝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品尝出来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有两个孩子从小一块儿在海边钓鱼,长大成人后,一个买了渔船出海,历经千辛万苦创下富可敌国的产业;另一个却一直留在海边钓鱼,过着知足温饱的生活。

几十年后,白发苍苍的富翁和渔夫又在海边一起钓鱼,渔夫忍不住问富翁:“你赚了那么多钱又有什么用呢,现在还不是和我一样在这里钓鱼。”

表面看来,渔夫和富翁的结局是一样的,然而因为经历的不同,他们对人生的感悟,他们所得到的和所能理解的人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因此,谁敢说李嘉诚吃的饼干和我们通常所吃的一样呢?

世界评论认为,在出售“橙”的交易中,李嘉诚是属于零成本,但他的回报是1100多亿元的现金和大量的股权!这笔交易轰动全球,也改变了李嘉诚“地产大王”的形象。

此役之后,李嘉诚控制的资产市值暴涨一倍。根据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底的全球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的排名由第12位跃升至第10位,成为世界前10位富豪排名榜上的惟一的一位华人。

市场形势一日千变,距李嘉诚的“世纪交易”不足一月,欧洲电讯市场风云再起。一场更大的收购交易又令李嘉诚成为关键人物。

1999年11月13日,英国沃达丰电讯公司(vodaone)声明,将动用超过1万亿港元(1290亿美元),收购德国曼内斯曼公司52.8%的股权,而曼内斯曼高层马上做出回应,坚决抵抗沃达丰的恶意收购行动。于是,作为曼内斯曼最大单一股东的李嘉诚所持有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便成为这宗全球最大收购案中双方极力争取的焦点。

大战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11月23日晚,英国一个组织给李嘉诚颁发了“杰出人士奖章”。

业内人士纷纷猜测,这一行动是否在为沃达丰拉票?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以沃达丰的出价来算,那么李嘉诚手上的曼内斯曼股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已额外增值318亿港元。所以说,无论是沃达丰还是曼内斯曼,都不是收购的最大的赢家,最大的赢家当属李嘉诚。

然而,李嘉诚却不为名利所动。就在出席“杰出人士奖章”颁奖仪式的当晚,和黄董事局发表声明,支持曼内斯曼抗拒敌意收购。而李嘉诚对这一声明的解释是:“和黄与曼内斯曼一起发展对和黄股东有利,而且沃达丰提出的收购价不具备吸引力。”

眼看着数百亿白花花的银子被拒之门外,业界对李嘉诚的态度议论纷纷。

有人认为,和黄董事局的这一表态可以理解为是李嘉诚绝不会轻易从欧洲市场撤出的一个信号;也有人说,因为李嘉诚与曼内斯曼早有协议,用“橙”换回的10.2%的曼内斯曼股权在18个月内不能出售,而李嘉诚只不过是以放弃虚拟的318亿港元换取了日后在曼内斯曼的更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

不管外界对李嘉诚的行动有多少解释,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李嘉诚通过加盟曼内斯曼而在欧洲电讯市场大展宏图的谋略,决不仅仅是赚上几百亿港元那么简单。

卖“橙”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笔交易。这引起了海内外市场的特大轰动,也同时引来无数人的极度羡慕,他们都想知道李嘉诚的成功秘诀在哪里。

对于李嘉诚来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业务发展的重点,他已知道和黄未来五年要做什么。做生意的期限是五年、十年,而不是一年、两年。可见,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形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嘉诚的长远目光和正确策略为长和(长实、和黄)指明了航向。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事业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它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艰难。

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曾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

但是不管经历多大的困难,李嘉诚都凭着他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绝不轻言放弃。就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了市场上有关他的一切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和黄在英国的电讯事业。

果然不出李嘉诚所料,仅仅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了惊人的回报。在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的过程中,李嘉诚的财富像滚雪球一般急速增长,名望不断上升,如日中天。

李嘉诚为什么能使企业得到如此迅猛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发展机遇及其选择、企业实力的增长、投资策略的制定,等等。但是还有两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进取的胆识。是否有创新的意识,在思想上始终保持这种意识,是成大事者决胜千里的关键所在。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虽历经坎坷,但没有徘徊不前。”

第二,紧跟时代的脚步,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着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当今时代已经不是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才能在企业发展与商业竞争中独领风骚。

3、凡事比别人先走一步

成大事就要做别人没想过的事,比别人先走一步。尤其是经商,要扩大自己公司的规模,必须要比别人有创意,不能走别人的老路子。在这方面,李嘉诚做的非常好。

数年前,第二代移动电话面市之初。在官地拍卖会上的李嘉诚突然离席到场外,掏出个大哥大打电话。

当时许多记者追上去,抢拍下这个镜头,次日照片就出现在香港的大小报刊上。许多家报刊还配上了如下妙文:

超人推销有绝招,为和黄的摩托罗拉做广告,并且是不花钱的广告。这么多的记者拍照,这么多的报刊刊登,到哪去找超人要广告费?人们纷纷称李嘉诚广告手段之高妙。

总算有负责的报章,当然也得倚仗记者的拍摄角度好,最后澄清的事实是:依放大的照片,此大哥大非摩托罗拉,恰恰是和黄的竞争对手代理的牌号。此大哥大哪里来的?

也许是向旁边人借的,反正超人为下属公司做广告,子虚乌有。

但是,没有空穴来风,没有无风的波浪,这一次关于李嘉诚为自己产品做广告的说法显然子虚乌有。

但是李嘉诚善于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这一点,却不容否认。

李嘉诚是一个广告大师,一个随心所欲、能在举手投足中完成一个广告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广告大师。

兹举几例如下:

李嘉诚拥有好几款轿车,名车、大众车皆有。

李嘉诚有一部劳斯莱斯,买下已近30年。李嘉诚说,他自己轻易不用,只有陪客才劳驾它代步。

李嘉诚的意思是,坐太名贵豪华的车,恐会使自己贪恋奢侈,忘记勤俭。但是现在,李嘉诚多数是坐日产总统型房车。

李嘉诚开始拥有时,这种房车名气并不大---香港人仍偏执地青睐欧美名车,而认为日本只配生产皇冠、丰田、本田等价廉省油的大众车。

李嘉诚具有名人广告效应,他拥有日产总统型房车,令此车身价大增,香港富豪纷纷选购此车,作为欧美名车的调剂。该车的配额,原少人问津,现在趋之若骛。

当记者惊奇地发现,原来日产总统型房车为李嘉诚参股的中泰合诚汽车公司代理经销时,不禁瞠目---如此推销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敬若神明。

李嘉诚的偏宠,救活了一种车的销路。

李嘉诚并没有为总统型房车做一句话的宣传,但他的选择比任何广告更具威力。

精明的商家可以将商业意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举手一投足。充满商业细胞的商人,赚钱可以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李嘉诚对隐形广告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长实集团的盈利大头一直来自楼市。

由于楼利滚滚,楼市的竞争异常激烈,楼市广告争奇斗妍。传统的屋村现场广告,均是大幅宣传画和霓虹灯等。李嘉诚别出心裁,在天水围的嘉湖山庄放激光广告。

两个大型激光发射器,安装在楼顶,入夜便发射出多组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激光,甚为壮观。

1996年春节,长实集团发展的嘉湖山庄举行丰富多彩的贺岁活动。

除了舞龙舞狮这些传统项目,别出心裁花样翻新的是一副挂在大厦外墙的对联,十分瞩目。

该对联宽25英尺、长175英尺,约18层楼高,颜色以红、金为主,象征鸿运当头、财源滚滚。

对联上面写着“嘉湖千家贺新岁,山庄万户庆春风”14个大字,气势磅礴地俯瞰整个天水围区,令整个地区平添不少新春气息,为区内及于春节期间前往天水围区的市民带来好运。这副对联因其奇大而成为春节期间人人争谈的话题。

此外,大年初七,香港公益金与长实举行全港首次新界西北区公益金百万行。李嘉诚、李泽钜、洪小莲、李业广等出席。

年初七是“人日”,李嘉诚特地向采访百万行活动的记者大派红包,每封200港币,出手阔绰。

香港《信报》报道此事说:

“李超人每年只象征式收长实董事袍金5000元,但昨天收到超人利是(红包)的记者保守估计也有四五十人,超人支出肯定不止5000元,然则今年超人的董事袍金已一次耗尽!”

春节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此时最容易沟通感情。李嘉诚深谙人们心理,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利用贺岁活动拉近人们的距离,推介嘉湖山庄。

平时给记者派利是有贿赂之嫌,过年派利是天经地义自然大方。取悦记者,实际上也是在通过记者制作广告。

过一个春节,喜庆之中,李嘉诚还赋予了并不显得刻意却实实在在的商业意识,不愧是商界超人。

有人说李嘉诚举手投足皆广告,这未免说得过分了,但要说他善于取得随心所欲的广告效应,应当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这说明,李嘉诚的广告意识已经深入到了他的日常言行之中,也表明了一般人与李嘉诚的差距之所在。

李嘉诚取得了别人没有达到的成就,这得益于他善于创意,做到了别人还未想过的事。

4、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李嘉诚在香港,经常以“一个普通的平民身份”出现。他不喜欢出名,不喜欢出风头,不喜欢哗众取宠,不愿意出席剪彩仪式,不喜欢“曝光”。他懂得谦逊之道,一贯采取“低格调”处理法。

但也别以为李嘉诚是个“铿吝人”、“刻薄鬼”,而应称为“俭以养廉”、“俭以养德”、“俭以养身”。

至今,李嘉诚先生还保有一个很好的身体素质和体魄,他的精力很充沛,开会、讨论、巡视、考察,一个节目连着一个节目,他应付自如。

李嘉诚有惊人的记忆力,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文章什么问题,他都有清晰的记忆,连在他身边工作的主任秘书、高级秘书都笑着说:“我们都要和李先生斗记忆斗学习呢!不然工作就跟不上啦!”他走路很快,爬楼梯也快,上午还在香港的公司开会,处理公务,中午就乘飞机来到汕头,吃过午饭,休息一个钟头,就到汕大医学院附属一医院去巡视,他从一楼走到六楼,走得很快,连比他年轻好些的人都感到有些吃不消,他却感到很平常似的。

李嘉诚还有很高的工作效率,牵涉到亿元以上的问题最迟三天内解决,一般问题往往在半天到一天内得到答复。

李嘉诚对世界的信息也保持着高敏捷度的灵通与反应。他走上社会奋斗拼搏了半个多世纪,仍然保持着很高的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每当有朋友托他办件事,如果他答应说可以考虑,他必定会仔细地考虑。如果这件事不可行办不到,他会当面对朋友说清楚。而一经答应的事,他必定守承诺,而且认真把它办好。

李嘉诚很爱护自己的下属。他以身作则,也要求下属的职员、工作人员对公司的事业要忠心耿耿,要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

李嘉诚经常想到的,是要为职员们谋福利。经常了解下属们的希望和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前途,以至于他们到年纪大了之后的生活保障等等。

李嘉诚领导下的“长实”系财团的下属公司职员们的待遇,一般都比较高,所以,员工们离职的比例都比较低。这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

李嘉诚关心、爱护同事和职员们的事例很多,常为人所津津乐道。有一回,他的同事退休后,太太因病住进医院治疗,他当即想到该同事过去对公司工作所作出的贡献和目前的困难,马上派秘书前往探望并送上数目不菲的慰问金。

还有一回,他听到一位数十年前和他一起同甘共苦的老同事因病不幸辞世了,尽管已经多年少于联系了,他在百忙之中仍然惦挂着这件事,马上派人前去吊唁、慰问家属,还送去款项帮忙料理那位老同事的身后、家庭及孩子教育等事宜。

1989年10月间,汕大生物系的副教授钟秉伟先生因病去世。李嘉诚先生在那年11月间莅临汕头大学巡视工作时,在医学院附属一医院还具体了解这位副教授的患病及治疗情况,并语重心长地提到,对有作为有贡献有事业心的知识分子的健康及疾病的治疗,要予以格外的重视及关心。

那一年的早些时候,汕大医学院附属一医院的院长陈景起教授也不幸因病去世了。李嘉诚先生莅临校后一走进贵宾室,就关切地问起关于陈景起教授的家庭和孩子们还有些什么困难,诸后事安排好了没有。这些细节,都令人感动,也反映了李嘉诚先生关心他人的美德。

李嘉诚先生努力实践并臻于“宁静、简朴、平和、快乐”这样的道德修养境界。

说实在的,李嘉诚也有很疲累很困倦的时候,他有时也会对老朋友或者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心境很疲劳,十分渴望休息!”“我好像我的身体似乎不属于我自己一样!”

有时他也会笑语“随时就可退休”,“1997年之后,对于公司的事,头痛的人将不再是我。”

世界上有许多报刊,对李嘉诚先生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英国路透社记者这么写道:“自上世纪英国商人驻香港后,今天华人巨子逐渐起来取代英资地位……英资集团衰败之际,华商却取得惊人成绩。其中佼佼者李嘉诚也。”

美国的《时代周刊》,曾形容李嘉诚是“天之骄子”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称道李嘉诚为“大智大勇”,“艰辛创业,富贵不淫”。

美国《幸福》杂志评价李嘉诚是“最为俭朴的亿万富翁”。

该杂志在一篇题为《海外华人喜欢挣钱而不喜欢花钱》的文章中说:“……亚洲除日本以外的财富大部分掌握在海外华人手中,这批人既有特殊的才能,又富有创造精神。

“(他们)工作刻苦努力,不断进行再投资,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们憎恶摆阔性的消费,特别喜欢多挣少花。他们把挣到钱看做是极大的乐事,是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事情……他们热心于慈善事业,慷慨捐助。但是,在个人消费方面,他们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俭朴的亿万富翁……在香港从事房地产交易的李嘉诚已获得25亿美元的资财,但他对简朴的生活更有兴趣。他在国外没有任何房产,赴约都是乘公共汽车前往。”

美国《财富》杂志(1998年)这样评价道:在全世界的超级富豪中,“有的挥霍无度,也有的不忘节俭”,而“最节俭的是香港大亨李嘉诚”。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在《香港地产大王李嘉诚》一文中说:“李嘉诚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李嘉诚最为香港财经记者与股评专家推崇的是克己奉公。在合适的时间以个人的财力去资助公司的发展。跟一般中饱私囊,拿公司的钱私下去另开天地的商人完全不同……他很重视提高华人的声誉,而且热爱乡土,乐善好施”。

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5月20日)在《李嘉诚生活俭朴》一文中这样介绍着:“李先生说,我这个人对生活要求并不高,简单的生活是我的愿望。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不用工作了,我还是希望过简单的安定生活。”

这就是亿万富豪的人格魅力。

5、做一个嗅觉敏锐的人

成大事者知道只有嗅觉比别人敏锐才能抢先一步得到成功的机会,才能将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极至。那些感觉迟钝者则抢不到成功的先机,所以,终身碌碌无为。

李嘉诚指出,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觉敏锐才能将商业情报作用发挥到极至,那种感觉迟钝、闭门自锁的公司老板常常会无所作为。

李嘉诚认为,预谋制胜兵法在今天使用起来应该更为容易和方便,因为现代科技使得信息的传达非常迅速,人们能够很快地掌握最新的事件和新闻,所以,采取预谋制胜把握更大。

在商业竞争中,日本人正是凭着嗅觉敏锐的长处,以预谋制胜之术而成为商业强国的。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大地卷起了一股可怕的“黑旋风”---艾滋病!任何药物都阻止不了性接触后可能带来的恐怖后果---死神的光临。

既想保持开放的性观念又怕见上帝的美国人后来发现,有一种小玩意能够有效地抵挡死神的进袭,那就是---避孕套。

而当时,由于美国国内长期以来没有大量生产避孕套,现在市场需求突然猛增,数量有限的避孕套一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远在东半球的这一边,嗅觉敏锐的两位日本商人立即发现了那座“金山”,立即在量短的时间内,开足本公司的机器,加班加点生产成箱成箱的橡胶避孕套,火速送进了美国市场。

一时之间,美国众多的代销店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两亿多只避孕套很快销售一空。

20世纪50年代初,李嘉诚在销售过程中特别注重黄金般的信息反馈,他从各种渠道得知,欧洲人最喜欢塑胶花。

在北欧、南欧,人们喜欢用它装饰庭院和房间,在美洲,连汽车上或工作场所也往往摆上一束塑胶花。

在苏联,扫墓时用它献给亡者,表示生命早已结束,但留下的思想和精神是长青的。

于是,从50年代末起,李嘉诚生产的塑胶花便大量地销往欧美市场,获得海外厂商一片赞誉,一时间大批订单从四面八方飞来,年利润也从三五万上升到一千多万港元,直至1964年,塑胶花市场一直旺盛不衰。

从此,李嘉诚得出一条重要的投资秘诀:

不论做什么生意,必先了解市场的需求预谋制胜,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追上瞬息万变的社会,他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重要谋略功不可没。

6、最后的笑才是最成功的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

成大事者,很多情况不能大急大躁,而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机会和创造机会。这就是李嘉诚的重要法宝。

在李嘉诚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屋村黄埔花园屋村的项目上,李嘉诚就是运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以其惊人的耐力获得成功的。

1981年,李嘉诚就准备推出这一宏伟计划。

当时,黄埔花园所用地盘是黄埔船坞旧址,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的商业办公楼用地,应当补交地皮的差价。

而当时正好是地产狂热的阶段,按协议的价格,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

由于代价太大,李嘉诚不得不对此计划暂缓实施。

1983年,香港地产业出现低潮,李嘉诚立即抓住大好时机,与港府进行谈判。结果他仅用3.9亿港元就获得了商业住宅的开发权。

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计划尚未实施,李嘉诚就取得一笔可观的收益。就此一点,可见他经商术的高明。

1984年9月2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订。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房地产界又大显神威。

因此,1984年年底,李嘉诚领导的和黄共投资数十亿港元兴建黄埔花园屋村。

这样宏伟的屋村工程在香港地产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即令在世界范围,它也足可称雄。

据行家估计,整个项目完成以后,李嘉诚及和黄集团能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实属罕见。

地产低潮补地价,地产转旺大兴土木,地产高潮出租楼宇(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这就是李嘉诚在香港地产界立于不败之地的秘密之所在。

在香港,地盘是商业发展的先锋。兴建大型屋村最关键的困难,在于获得整幅的大面积地皮。为此,李嘉诚总是胸怀全局,整天苦思冥想。

1985年,李嘉诚收购港灯,其实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意的是港灯的地盘。

港灯的一家发电厂位于港岛南崖,与之毗邻的是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塘茶果岭。

李嘉诚收购港灯后,想方设法将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运筹帷幄,获得了两处可用于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盘。

1988年1月,长实、和黄、港灯、嘉宏四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油库后,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

这样,李嘉诚又获得了两大屋村。两大屋村最后盈利100多亿港元。

目光远大、镇定自若就是香港房地产大王李嘉诚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实,很久以前,李嘉诚就对香港地产业无可限量的前景看得十分准确,一两年的小起伏,在整个经济潮流中是不足虑的。

香港人多地少,地皮不急于出手,若从长计议,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地发展着,肯定会在地产方面有一番作为,李嘉诚、霍英东等一大批地产大王的成功足以证明这一点。

忠告十二

做事先做人

李嘉诚认为,做人做事应该坦荡诚信,不欺世人,不把私利摆在第一位。不因为比别人多赚钱而财大气粗,咄咄逼人。也不因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

为此联想公司总裁柳传志一语道破了其中真谛:“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

1、欲成事业,名誉贵比生命

作为成大事者,最宝贵的是有一个好名声,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一个成功的商人来说,名誉比赚钱更重要,良好的声誉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古今中外的都爱看,每每看到深夜两三点钟才去睡觉。有时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看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给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出名,错在出高调。这真是个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毫无风头意识,尽可能保持低调,但他又做不了彻底的隐士。他不是一架赚钱机器,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他清清白白地赚钱,光明磊落地做人,也善意地希望社会上的人都这样。因此,他在公众与记者面前,会自觉不自觉地宣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千万不要以为李嘉诚整天与记者打得火热,香港记者写的有关超人的新闻报道,多是来自记者招待会,或“外围”采访。李嘉诚似乎对远道来的记者要客气些,如欧美记者。内地深圳记者夏萍小姐也曾独家专访过李嘉诚,令自谓无孔不入的香港记者汗颜,各报馆如发生地震。

据传,香港记者无一人专访过超人。在香港众多的记者中,林燕妮名气不可谓不大,那时她替《明报周刊》做“数风云人物”访问,极希望专访李嘉诚,但总是遭李嘉诚婉拒。万般无奈之下,林以广告商的身份去长实洽谈业务,才接触到李嘉诚。

林燕妮说:“李嘉诚亦不是绝对不肯接受访问,熟知他性情的长实人说,老板小风头不肯出,很大的风头又不同。如果是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访问,便当然有希望了。”

李嘉诚绝无歧视香港记者之意,他不便开这个先例,香港有这么多的报刊,这么多记者,李嘉诚什么都不干也应付不过来。不过,超人会在公众场合,很友好地回答众记者的提问。

对记者,李嘉诚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他曾经谈到这么一件事:“我做人的宗旨是对己严格,善待别人,必须勤奋,同时还要重承诺、守信用,不伤害他人。有一次,一个我很讨厌的报社记者在我公司楼下等我,我刚刚上车,同事说他已经等了两小时,他正要离去。我立即叫司机倒车,向记者说可以谈一下,因为我不忍心他站了两个小时,回去没有东西交待。”

李嘉诚是香港曝光率最高的富豪,他本人与香港市民一样都已习以为常了。他似乎不希望香港《文汇报》全文刊出中央电视台对他的访谈录。一位内地记者特意将这篇访谈录找来看,字字句句闪金光,令人油然生出无限敬意。

前怡和大班西门?凯瑟克对李嘉诚有个结论性的评价:“他这个人特别聪明。”

李嘉诚是一个具有刚毅性格的男子汉,无论外界如何评议他,他都一如既往按照他内心所认定的目标去奋斗拼搏,去为人处事。尽管市场总会冒出不利他的传言,却无损他的良好声誉,也正因为如此,证实他的声誉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时间考验后得出的结论。

李嘉诚视名誉为生命,他看重的实际上是清誉,而非荣誉。

比如香港人叫了他10多年超人,但他至今不认可这个称呼,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李嘉诚从小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父母对他的谆谆教诲。因此,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派谦谦君子之风,被人称为儒商。

2、培养自己的公德心

一个成大事者能够在事业有成的同时,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很重,那么,他不仅是一位事业有成者,而且还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之人。

李嘉诚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无需用名片表白身份。可在中国的西部,他却破例给几个残疾人各留下了一张名片: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嘉诚。

那是在2001年2月,李嘉诚到西部去考察这里的教育及医疗情况。行前,他特意提出,这次一定要去看望看望残疾人。

2月20日,李嘉诚来到他8年前捐资建设的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当时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者见到李嘉诚,迈开蹒跚的脚步、伸出颤抖的双手,李嘉诚快步迎上前去亲切抚慰;经过听力语言训练的聋儿在动听的乐曲中齐声朗诵儿歌、跳起优美的舞蹈,李嘉诚脸上不时洋溢出舒心的微笑;他还非常仔细地查看了“长江普及型假肢”装配的整个流程,关切地询问假肢是否舒适耐用,当他亲眼看到刚装上假肢的残疾人迈出第一步时,一丝欣慰的笑容浮现在李嘉诚饱经沧桑的脸上。随后,他和残疾人围坐在一起,他们争着向李嘉诚说各自的心里话,残疾人发自心底的话语,使李嘉诚十分动情,其中有几个孩子的故事更让他无法安坐:

田楠虽然从小双耳失聪,但李嘉诚资助的聋儿语训项目使她学会了说话,能与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学校学习,她现在已是一名高中一年级学生。田楠激动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动情之处忍不住抽泣起来。李嘉诚绕过半个会场走到她身边,安慰她说:“我听懂了,不要难过,忘掉不幸过去,未来会更美好!”

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张静,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都单腿蹦到门口,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背影,心中有说不出的羡慕。去年7月,李嘉诚资助她装上假肢走进课堂。小张静骄傲地告诉李爷爷,她语文考了97分,数学得了100分,还当场表演了踢毽子,并且拿出了自己的奖状。李嘉诚高兴地接过张静的三好学生奖状,抚摸着她的头说:“将来科技发展了,你还会跑起来。”

6岁的儿童窦军,长得虎头虎脑,一派童真,不幸的是失去了一条腿,他见到李爷爷,他毫不羞怯地仰着头大声说:“李爷爷给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挣好多好多钱,坐着大大的飞机去看您。”所有在场的人都笑了,李嘉诚也开心地笑了……临别时,出乎意料的是,李嘉诚向秘书要来自己的名片,逐一递到残疾人手中,温和地说:“今后,有事找我。”在兰州,从未看见李嘉诚给任何人送名片,现在他拿出来了,给的却是最普通的残疾人,几个孩子!

一周后,李嘉诚返回了香港。就在第二天,他给张静和田楠各写了一封信,表示很高兴与她们见面,同时鼓励她们努力学习,积极面对自己的人生,在学业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日后如升学遇到困难,可以和他联络。这样一个商界巨子,每天要务繁多、百事缠身,但他没有忘了那两个普通农村的小姑娘。如此迅速写信,更是出人意料。

中国残联的一位盲人理事讲述了他下基层经历的两件事:青海一位因外伤而双目失明的70岁老人,终生没有走出过草原。老人对同是盲人的中国残联一位负责人说:“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远,可听很多从我家经过的人都提起李嘉诚。他没有来过我们这儿,可他让草原上的许多盲人都睁开了眼。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11年来,李嘉诚从未间断与中国残联领导晤谈,了解残疾人状况。这是为什么?

从谈话记录中看到,李嘉诚屡屡提及“助无助者”。他说:“人在无助的时候,帮一下,是最有益的。”早在1984年,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邓朴方首次访问香港,李嘉诚就捐款200万元港币。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之后,1991年李嘉诚再次捐资1.05亿元港币。

其间发生的故事令人回味:1991年8月,邓朴方率中国残疾人展能团和艺术团访港。时值华东水灾,港澳同胞纷纷为灾民捐款。邓朴方申明,此次赴港不进行募捐筹款。李嘉诚执意前往看望,在刚刚向华东灾民捐献5000万元港币后,又当面送给中国残联一张500万元港币的支票。

晤谈时邓朴方特别提到:“我们把你的捐款作为种子钱,每用1元,带动各方面拿出7倍以上的配套资金,用到残疾人最急需的项目上,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邓朴方的一席话,恰与李嘉诚的办事原则不谋而合。李嘉诚连声称赞,说:“每一个铜板都是辛辛苦苦得来的,你们使用资金的效益这么高,令人佩服!你们所做的,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李嘉诚向邓朴方索要了残疾人事业的资料回去参阅。是夜,李嘉诚与两个儿子长谈。内地残疾人的困难令他动情,中国残联使用捐款的效益令他动心。次日,李嘉诚约邓朴方再次晤谈。8月12日,两人见面。李嘉诚说:“我决定再捐1亿元,也作为一颗种子。你们只需争取四五倍的配套经费,便可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士。我捐钱,你们落实这个计划,为残疾人办事。”

12月初,李嘉诚委派次子李泽楷来北京,全面了解内地残疾人状况、工作的要点、难点及正在拟定的计划纲要草案。李泽楷凝神倾听,仔细阅读,频频点头。几天后,李嘉诚致函邓朴方:“贵会最能了解残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决策亦能令残疾人士无论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帮助,本人及属下公司均乐意配合……”

1999年12月,邓朴方将赴香港两天,参加国际会议。李嘉诚闻讯,致电北京,希望与邓朴方在港期间见面晤谈。12月18日,两位老朋友再次相聚。李嘉诚真诚地向邓朴方表示,1990年交谈的情景,印象犹深,当时非常高兴,新世纪来了,彼此一定要加强合作。李嘉诚乐意再捐款筹办新里程计划,原则上不要锦上添花,一定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愿意不断付出精神、时间和资金在医疗、教育和公益事业上。邓朴方说:“1991年的捐款,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我55岁了,内地是60岁退休,我想在退休前扎扎实实地做几件事,为后来者留些东西。主要着眼于薄弱环节和发展需要,创造条件、建立基础、形成机制,使残疾人事业得以与经济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无论如何,选好项目,用你的捐款主要做拓荒性的工作。”

李嘉诚赞许道:“机制很重要。”三个月后,中国残联送上一份需6000万捐款资助的《长江新里程计划》,李嘉诚欣然同意。后来,他又主动追加4000万,捐款达1亿元港币,以扩大受益人数。

近年来,中国残联多次向李嘉诚提议,举行捐款助残总结发布活动并邀请他参加,均被婉言谢绝。

李嘉诚说:“这是我作为一个国民应尽之职。”李嘉诚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样真正有价值而且值得骄傲的事,都必须有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和目标付出时间、努力、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大家以崇高的价值观,付出爱心、精神,善用宝贵的资源贡献社会,共同为人生留下美好的种子。”这就是李嘉诚与残疾人之间鲜为人知的平凡故事。

人们从中可以读出商海之外的李嘉诚,一个生活中的、立体的、大写的“人”。佛学大师赵朴初,临终前,在医院挥毫为李嘉诚题词:“拳拳爱心。”很少题词的李嘉诚,在甘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一挥而就:“发扬人性中光明与高贵的一面,为无助者提供无偿服务。”同时同地,残疾人送上他们的礼物---在众多残疾人的签名之上,托出一行大字:“您的爱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LkuMAET5HesHJZWmtaAYCTh5Rzzr78bqBIIus37hedsIG+JH1XvEX3HV+j0YcR6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