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0章

忠告之九

敢应强手,有勇气才能胜利

要成就事业,必须拥有坚定的信心,拥有志在必胜的勇气,你要不为情感所动,也不为反对意见所阻。

决断、坚毅、勇气是一切力量中的力量。假如你想成就一番事业,你必须有无往不胜的勇气,否则一生将漂泊不定,也将一事无成。

1、风险越大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

所谓“富贵险中求”,与风险不沾边的人,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是不可能的。不善于冒险的人也与成功没有机缘。正如一位哲人所说“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一件事没有风险,那么自然很多的人都去做了,所以这件事肯定也没有什么价值。成大事者知道,风险越大成功的价值也就越高。

李嘉诚所领导的李氏王国,长期以来立足于港岛,并逐渐向海外发展。随着香港回归和国内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李嘉诚也敏锐地觉察到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因而果断地移资大陆,在各地寻找发展的机会。据李嘉诚自己所说,李氏企业将投资300亿元左右,与国内企业联合发展。

李嘉诚无疑是海外投资金额最大的一位香港华人富豪。中国内地被世界经济界看成全球最具潜力的投资市场。据传,亲英亦亲华的马世民,固执地要李嘉诚三思而行。李嘉诚往往决策已定,就不易随便更改。长实集团九成以上的董事都主张迁册,仅李嘉诚一人坚决不同意。结果,各公司没有一家迁册海外。

由于历史的原因,李嘉诚过去对待收购来的英资公司,不但保留英人,还继续招聘英人,实行“以夷制夷”。现在,李嘉诚向集团高层表示,和黄以后请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晓普通话是必要条件---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投资大计是放眼中国内地。为此,他积极寻找大陆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以便拓展内地业务。

应该看到,从1990年初李嘉诚辅佐中信收购泰富起,香港中资与内地国企,纷纷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购壳上市,合组联营公司,利用双方的优势,在香港和内地同时拓展业务。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嘉诚果断地选择了首钢为合作伙伴。

首都钢铁企业总公司,是中国特大型四大钢铁基地之一,职工27万人;经营多元化,包括钢铁、采矿、电子、建筑、航运、金融等18个行业;在国内拥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厂和70家联营公司;在海外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8家。

当然,李嘉诚选择首钢,还有一个机遇因素。香港有一家“东荣钢铁”上市公司,业务以经销钢铁产品为主,1990年,光钢筋一项就进口33万吨,占香港同年市场1/3。东荣为李明治的联合集团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术师,不停地将全集团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来倒去,据说买家卖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东叫苦连天,不知所措。

后来,由于李明治涉嫌触犯证券条例,招致证监会等机构的大调查,如今证据成立,李明治走为上策,有意将旗下上市公司作壳出售。此时,东荣钢铁与首钢的入港发展方向相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钢的钢铁产品,还可将部分钢铁产品销往海外。

在李嘉诚与大陆方面筹划之下,1992年10月23日,首都钢铁、长江实业、怡东财务、东荣钢铁在北京签订有关收购东荣的协议,收购价9.28角/股,涉资2.34亿港元。收购方的股权分配是,首钢51%,长实21%,怡东3%,一共为75%东荣股权。收购停牌前,东荣市价为9.2角/股。

李嘉诚的足迹遍及国内各地,例如在上海,他指出,“与七八年前我第一次来这座城市相比,上海的发展真是令人目不暇接。上海将会是我们在内地投资的重点之一。”

李嘉诚又说:“我一下飞机就感觉到了上海的巨变,不仅是城市容貌焕然一新,而且能感到每一个上海市民积极参与上海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上海的领导层也有很大的决心。”李嘉诚盛赞上海在短短10年间便成为举世闻名的金融、资讯科技、贸易及航运中心。“上海在新世纪中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它的前程是无限的。”

现在,长实集团和和记黄埔集团在内地投资就超过600亿港元,其中在上海的投资约为80亿港元,已经成为香港在内地最大的投资者之一。李嘉诚表示,他将把上海作为在内地重点投资的城市之一,只要有好的项目都会考虑在这里投资。

不仅如此,李嘉诚又来到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在一次应深圳市领导的邀请,赴深圳参观考察时,李嘉诚一再用“高瞻远瞩”来评价深圳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成就。

当他得知和记黄埔旗下的盐田国际与盐田港集团已经签署盐田港第三期开发合作意向书后,高兴地说,盐田港的目标是世界最大最佳的集装箱码头,深圳将成为长实集团在内地投资最多的城市,而且李嘉诚还欣然题词:“高瞻远瞩,建立世界最大最佳的集装箱码头”。

面对深圳的巨大变化,李嘉诚一再向陪同的市领导表示,深圳最了不起的还不是现在的发展水平,而是深圳的领导在城市规划建设、经济科技发展方面高瞻远瞩的决策水平。在莲花山顶,面对市中心区的规划模型,李嘉诚连连称赞说,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流水平的。

如果发展空间允许,长实愿为中心区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高新技术园区,李嘉诚认真地听取了有关负责人的介绍。

当听说深圳高新技术园区已被国家列为五大重点高新园区时,李嘉诚很认真地询问还有没有发展空间,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可否内销,对外商投资企业有什么限制?因为长实正在和全世界几家最大的高科技公司探讨合作项目。他说,深圳高新技术园区是很好的投资选择。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成就事业,必须敢去一试,如果一件事大家共同去做,这里对于你是没有多少机会的,只有风险大,大多数人不敢想,不敢干的事,而你却能够迎险而上,成功的概率也就大了许多。

2、看准目标就不能半途而废

成功的幸运之神只垂青于那些敢应强手,有着坚忍不拔毅力的人。为了达到目标,百折不回,并且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形成强大的优势力量。

“欲成大业,必忌犹豫。”优柔寡断之人,终究成不了大器。

人生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并不因你曾取得过辉煌成绩,就可以对你网开一面。李嘉诚同样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

表面上看李嘉诚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没有对手了呢?

9号码头发展权的争夺战,因李嘉诚大意失荆州,败给了对手李兆基,二李之间的这场“面子”大战随机爆发。

其实,商业界最看好的,是李嘉诚财团于20世纪80年代后推出的大型屋村计划,步入90年代进入收获旺季。以茶果岭的丽港城为例,第一期工程于1989年3月开工,第一批楼于1990年5月推出,每平方英尺售价为1700港元。

而到次年5月底,每平方英尺飚升到2100港元以上。这个大型屋村是长实与和黄共同发展的,地产经纪商估计,发展商在此项大型工程获利润约56亿港元。

1991年财政年度,长实公司盈利48亿多港元;1992年盈利62亿多港元。

1993年8月19日,长实集团宣布上半年(截至6月30日止)盈利情况,长实盈利45.3亿港元,和黄盈利则为25.2亿港元。长实、和黄两公司主席李嘉诚表示,下半年盈利会优于上半年。

据《资本》杂志1993年11期刊文估计,长实公司的售楼收益,1994年将达70亿,1995年可达87亿。

又据《资本》杂志1990年2期公布的资料,1979-1989年10年间,长实盈利112.4亿,和黄盈利139.2亿。

香港楼市的涨幅,远远高于物价的平均涨势。香港各业,形成千军万马“攀楼”的汪洋之势。财大气粗的新手加入,使竞争激烈的楼市竞争愈加激烈。

报章杂志、电视广播,各发展商和代理商的广告争奇斗艳,触目皆是,充耳便闻。现在广告又纷纷走出境外,在他国异地大做特做,以招揽境外的买家。

“售楼团”风起云涌,有冷气专车接送,还提供免费饮料午餐。所睇的楼宇自然在新界,有不少“闲情者”借此做“一日游”,这项“亏本”项目,各商家仍乐此不疲。一位地产经纪商一语道破天机:“只要有一个买家,全团费用就可捞回。”楼市看好,一团岂止一个买家?

李嘉诚的楼宇单位,一部分由公司售房部直接发售,一部分派给多家代理商包销。一处屋村就有若干代理商,李嘉诚多管齐下,售楼风头之劲,一时无两。

“吉屋白蜡烛”事件,使得楼市大赢家李嘉诚满脸“黑糊糊”。

事情是这样的,李嘉诚在风水颇佳的海怡半岛屋村兴建的住宅楼宇信誉良好,睇楼者众,自在常理之中。然而,当买家去参观吉屋(香港称空屋为吉屋,含吉祥之意),突见吉屋里燃有几支白蜡烛,顿时吓得魂飞魄散,疑神疑鬼。香港人迷信,联想起死人丧礼之白蜡烛,吉屋何有吉气?乃死屋也。

此事不止发生一次,也并非海怡半岛一处。谁碰着,谁倒楣,传媒一渲染,会吓走一批置业者。是何人所为呢?未查到肇事人。有人说是发展商,有人说是发展商委托的几家代理商。

这至少表明,同行业进入恶性竞争。

1994年10间,一位资历颇深的行内人士表示,过去蓝筹发展商(注:均是进入恒指成分股的大地产公司)的竞争阵地在做广告宣传,在减价促销,现在他们转移到提供的按揭方式上。他们先对抗银行自办按揭,接下来是同行业比拼。你七成,我就八成;你八成,我就来个九成。这样,买家所获的最优按揭,首期只付一成楼款。

只有长实这一类的地产巨头,具备这般雄厚的实力。有的发展商,按揭比例虽不高,却在供款期限上提供优惠。

9号码头一役失利,李嘉诚心有不甘,于是准备在房地产上与李兆基展开对决。

李嘉诚的长实与李兆基的恒基,在新界、马鞍山均有大型商居楼盘,长实的叫海柏花园,恒基的叫新港城,两个楼盘群仅隔一条马路,二李在经过先前的较量后,这番再次比拼。

第一回合始于1994年底,李嘉诚先声夺人,减价推出海柏花园,短时期就卖出800余个单位,致使李兆基的新港城睇客锐减。李兆基急忙还招,也来个减价售楼。

1995年夏,恒基兆业将推出第四期最后一座楼宇,李兆基精心策划,秘密筹备,准备打得对手措手不及,闹个满堂红。

7月13日,恒基宣布以先到先得方式开售248个单位,售价仅4100港元/平方英尺,比二手价还便宜。

恒基还推出九成按揭,住户只要交一成的楼价就可以入住。更新鲜的是恒基搞幸运抽奖,1/10的中奖率,中奖者可得十足黄金。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聘请著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八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港元一套。八款各具特色,最贵的也不至于贵到离谱,极易为买家接受并心喜。

14日,恒基安排睇楼,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睇客,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睇客免费享用早餐晚餐。这又是吸引睇客的条件之一。

毋庸置疑,是日必有大批睇客涌至新港城。

聪明的李嘉诚,岂会错失马鞍山睇客如云的良机?他做了一个非常合算的安排。

13日晚,长实从媒介获悉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将新港城对面的海柏花园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港元,较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要低许多。

本来,长实还没这么快推出新楼单位,担心欲在马鞍山置业的买家会被恒基抢去大半。所以在14日,火速请著名设计师高文安设计监做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到15日向睇客开放。时间太仓促,示范单位非实楼,而是模型。

14日晚,长实董事洪小莲出席一个酒会时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海柏花园比新港城优胜好多好多。”

一般竞争对手在公众场合,尽可能的避免过激语言,尤不宜直言不讳褒己贬他。一周刊评议道:“这个破天荒的评论,掀开了李嘉诚和李兆基马鞍山之战的序幕。”

两强对撼,在售楼现场更呈剑拔弩张之势。

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睇客如潮。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

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招”---周一晚11时左右,就在排队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余人连夜排队),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

“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275元起!”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新港城排队的人龙缩了一截,跑掉很多人。自然到天亮和当日,有买家加入,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据《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翌日,新港城248个单位开售,恒基只派出寿号(注:凭寿号可购单位十个)过200,反应不及嘉湖的楼宇,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单位公开发售,本是黄牛党赚钱的好时机,真正的买家须从黄牛党手中购买二手、甚至三手四手的寿号。

如此淡市,黄牛党叫苦不迭,内部认购的代理商怨声载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难言。记者采访李兆基,李兆基尽可能扮出一副轻松状,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柏对撼:“我都平了许多啦,对面实际上还只是平几十蚊一尺,只要楼盘好,买家就不会计较这几十纹。”

李兆基总算沉住气,不再与超人顶烂市。几天后,248个单位好歹推了出去,人们联想起美丽华收购战,李兆基力挫超人,胜券在握。这次马鞍山比拼,长实虽未令恒基铩羽,也总算杀了杀李兆基处处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

地产经纪界人士认为,马鞍山一役,标志着李嘉诚在楼市游刃有余、独领风骚的大好光景即将成为历史---这确实有些耸人听闻。

人们记得在1991年,李嘉诚为表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向公众许诺将在6年间,在香港投资400亿港元(注:不包括股票债务类的间接投资)。稳重的李嘉诚不会随便抛出,而是要寻找有利可图、切实可得的项目。

有人担忧,李嘉诚恐难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种担忧,并非仅仅指楼市竞争激烈、货柜码头拓展失利,而是整个地产界后院失火。在这场争战中,双方招数迭出,甚至出现互相诋毁和顶烂市的情况,实在不像两位商界大亨所为。

在商言商,李嘉诚在收购过程中,难免与别人发生遭遇战,有时,他也一反其不抱买古董心理的经商心态,比如,此次马鞍山之战,就是属于这种情况,他下定志在必胜决心。

其实,这里有一定的原因,继9号码头争夺失利后,李嘉诚在对美丽华的收购中,李兆基又半路杀出,令李嘉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超人无往不胜的风头受挫,对其形象及信誉度都有影响。

如果马鞍山战役再落败,就难免令人对超人产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问。其负面影响会立即显示在股市上,并波及其所有事业。

股市的号召力来自于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小股东及股民的信心又来自于大股东的形象、信誉及实绩。

所以,李嘉诚誓要挫败李兆基,从商业角度考虑,属精明之举。

3、做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一个成大事者面临的困难与抉择也许比一般人的人更多。但成大事者有一种坚持到底,不达到目的不肯罢休的信念。

只有这样,别人才能以你为“马首是瞻”。你才能成为一位领导群雄的人物。

香港地产发展蓬蓬勃勃,为此香港政府出台了新的按揭政策,这一政策,对众多地产商而言,实为不利,为此众多地产商向港府提出异议。包括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郭鹤年、罗嘉瑞等地产巨头。有人认为,这是向港府“示威”,如果逼人太甚,他们将把投资重点移向加拿大等美欧澳国家。记者询问他们对政府降低按揭成数的反应。

一贯在公众场合甚少开腔的李兆基,率先表态,声称会通过自己旗下的财务公司,提供较高的按揭成数,防止楼市下跌。其他地产巨头异口同声附和,口气异常坚决。

李嘉诚在记者的穷追之下,最后也表态说,希望能与政府协调好关系,如果地产同仁都这样,他也会跟随潮流。麦高乐等一批官员,对地产商的“对台戏”异常恼火。

第二天,麦高乐与汇丰银行大班、恒生银行主席紧急磋商,由两位金融巨头出面还击。香港银行公会主席浦伟士措辞极为激烈,严厉警告地产商,如果一意孤行,日后其他发展计划将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香港首席财主汇丰大班发了话,地产商马上妥协,在第一时间召开记者招待会,声明接受7成按揭规定,并无意与银行过招,但日后的事实证明,李嘉诚等地产巨头,只是做策略上的退让。按照李嘉诚的一贯性格,是不会自己撞在枪口上的。

但是,他撞上了。李嘉诚敢于与港府“对着干”,显示了华资尤其是地产华商日益强大的实力。此外,李嘉诚也不是故意作对,日期凑巧相同,而改期不利。因为有不怕的心理,李嘉诚便我行我素。对付港府的打击措施,众地产群豪团结一致,联合作战,在共同利益下,结成统一阵线。

然而,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与政府作对,终究是要吃亏的。在麦高乐请出汇丰大班强硬相对时,众群豪亦适时识趣地作战略撤退,因为众群豪与港府针锋相对,分庭抗礼,已经达到了显示实力警告港府的目的。地产商炒地炒楼,令市民怨声载道。港府措施严厉,然而却打击不力。

原因在于地产商握住了港府的痛处。香港人多地少,港府奉行高地价政策,造成地价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地产收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80年代更是如此。以1993年为例,政府卖官地和更改用途补地价收益达422亿港元,加上地产方面的各类税收,差不多占政府总收入的70%。

在地产收益上,港府与地产商同样不厌其多。那么,各界为何只谴责地产商,而纵容政府呢?这是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用于浩大的公费开支,英国政府未向香港抽缴财政收入,香港政府靠卖地的收入维持其低税制。

政府也建公房,一类是学校之类的公益建筑,另一类是公建住宅楼宇非营利建筑,售予或租予超低收入者。好人给政府做了,恶名让地产商承担。地产商高价买的地建的房,必定会转嫁于用户,用户当然会群起而攻之。

打击楼市炒风的措施过严,必然引发楼价下挫。楼市暗淡,政府的地产收益必会锐减,不少地产商指责政府对土地囤积居奇,好卖高价。楼价高起,首先是政府地价高起。

打击炒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重要的是增加土地供应量,适当调低地价,以量多保证政府收入。

李嘉诚以和软的口气表示对打击炒风的看法:立法管制固然起一定作用,但管制太多不利楼市的发展。

这恰恰是港府最害怕的。李嘉诚不愧具有超人智慧。

常言道,打蛇要打七寸。李嘉诚言语不多,但一语击中要害。

其实,地产商与港府在收益上已是连理共枝,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怪乎李嘉诚有恃无恐,敢与港府唱对台戏。

关键在于要敏锐地发现对手的致命弱点,抓住要点,就掌握了主动,掌握了命运。李嘉诚率领的地产群豪其实并没有善罢甘休。

1994年7月的《资本家》杂志中有一篇题为《地产商反弹香港》的文章写道:“在香港本财政年度第二次政府土地拍卖会上,出现了罕见的现象,逾10家地产发展商联手竞争投土地,土地虽然卖出,但收入却远逊于当局原先预期,使库房收入大为减少。”

“那次拍卖在5月底举行,共有两幅土地待沽,第一幅地皮由12家公司(长江实业、新世界地产、新鸿基地产、恒基、恒降、太古地产、信和、新加坡发展地产、嘉里、南丰、中国海外及百利保)组成联盟,以20.4亿港元投得;另一幅土地由上述12家发展商,再加上广生行及应士国际,以51亿港元投得。那次成交额约低于现时市价15%至30%。”

“分析家相信地产商的联合行动,是基于香港政府当局在过去半年来,不断收紧对买卖楼宇的限制,使房地产价格较去年底跌了约15%。由于当局表示还有进一步行动,所以地产商才联手投标土地,向当局提出警告,不要进一步进逼。”

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挫折。一个人欲想成大事,就应当视它为事业奋起的一剂良药。挑战与机遇同在,敢于迎接挑战,也就能同时抓住成功的机遇。

4、爆发超越对手的雄心

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需要的是运动员冲刺的那种爆发力,这样才能赶超对手,才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大。

有力量的商人,善于积蓄自己的力量,在关键时刻激发出来,超越对手。但是,记住爆发时,不是凭空无物,想达到什么高度,就能达到什么高度。这与成大事者关键时刻的决策有关。

在商务决策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关于事业发展的决策。事业打开局面,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后是满足现状,老守田园;还是永不自满,不断把事业做大?怎样才能使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辉煌呢?

这个问题说起来极容易:如果可能,谁不愿使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谁甘心老守田园呢?可是真正的问题却是:怎样才能做到“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显然,这不仅是每一个干事业的人都会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且是对每一个干事业的人的严峻考验。

李嘉诚是一个伟大的实业家,他以5万港元起家,如滚雪球一般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直至建立起遍及亚、美、欧三个大洲的庞大商业帝国,其举手投足已经足以影响全球。那么,他是怎样一步步取得今天这样成就的呢?

正如其白手起家,办自己的工厂一样,他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轨迹,有着普遍现实意义,值得大多数人学习和效法。

塑胶花的成功,坚定了他建立伟业的雄心。当然,他也不会草率摈弃塑胶业。在其后10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为他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以千万的资金。

李嘉诚不是好高鹜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是在时机不等人的非常时期。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两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当时,地产业已经开始实行按揭销售,这种办法使那些没有多少资金的百姓也买得起楼,所以楼宇销售很是兴旺,而李嘉诚宁愿盖楼收租,取得经常性稳定收入,也不愿按揭销售。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

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公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总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与中环银行区近在咫尺。

有人说,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大腿,其上盖将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地产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诚何尝不为之心动,不过他更看重的还不是上盖发展的利润,而是长实的声誉。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个在偏僻的市区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无半砖片瓦的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已二十春秋,盖了不少建筑,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觉得是到了改变形象的时候---进军港岛中区。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将招标车站上盖发展商的消息,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

1977年初,消息进一步明朗,地铁公司将于1月14日开始招标,地段是邮政总局原址。原址拆卸后,兴建车站上盖物业。

夜静人寂,寒意沁人,李嘉诚在深水湾住宅的花园散步。他无心观赏月下的花木,陷入沉思之中。地铁车站上盖投标之事,已弄得他连日来寝食不安。

据追随李嘉诚多年的“老臣子”回忆,李嘉诚极少把工作带回家做;他总是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诚在家,除了学英语,翻翻报章杂志,就是陪太太和儿子。他尽可能放松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证睡得安稳,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工作。如果发现他把文件资料带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干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铁车站上盖投标,就是他认定非干不可的大事。

中环、金钟两站的招标,一定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竞标。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

长实竞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无望,不如不投。过去,曾有多次政府拍卖中区官地的机遇。中区的地价高,日涨日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万港元,是世界地价最贵的地方。一幅地,动辄要数亿至10多亿,非长实财力所敢参与拍卖竞价的。

不敢参与,并非不敢期望,李嘉诚梦寐以求打入中区。

李嘉诚信步走到深水湾的山坡,眼前是海湾的朦胧轮廓。潮声在他胸中激荡,他眼前仿佛看到两座商业大厦,从地铁车站拔地而起。李嘉诚一贯渴望挑战,也乐意应战。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足,超越置地?

李嘉诚大步回到家中,坐进书房,翻阅研究带回家的有关地铁的材料。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话:“撼山易,撼置地难!”李嘉诚估计,参加竞投的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华资地产建筑公司实力稍逊。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长实参与竞投,就必须把置地作为竞争对手,与这个庞然大物对撼。

港岛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参与中区填海,获得港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10多座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怡和大厦),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物业和街道的名称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区的地位。

难怪当时的公众和传媒,把中环站称为遮打站。

金钟站离遮打花园广场仅100多米,简直就处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攫取中环金钟车站上盖的兴建权,等于打入中区的心脏,到置地这只座山虎的食槽里夺食。

睡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置地并未公开声称参与竞投,就有报纸高唱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调,谁与置地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李嘉诚想,“志在必得”的置地,会不会“大意失荆州”呢?置地属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现任大班是纽璧坚,纽璧坚20岁起就参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纽璧坚没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

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因此,纽璧坚身为两局大班,还得受股东老板的制约。凯瑟克家族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势必分散纽璧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

这正是一般人不易洞察的置地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香港地铁公司是一间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香港的公办公司,并不像过去内地国营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揽包办。地铁公司除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商场的通常法则进行。

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港府工务局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价,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做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

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

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港府多次商谈。地铁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港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上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

地铁公司与港府在购地款支付问题上产生分歧,说明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款,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

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这仍不足挫败其他竞投对手。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

李嘉诚的“克敌”法是:

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

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润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这对长实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险。

1976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1.1亿港元,大通银行应允长实随时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年盈利储备,李嘉诚可调动的现金约4亿港元。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

各竞投公司频频与地铁公司接触,刺探地铁公司意图,准备投标书及附件,在限期内呈交上去。

公开招标为各公司提供一个平等机会,投标书内容则属机密。投标中标法则,若过多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则中标希望小;若条件过于优惠对方,自己则毫无利益可图。各家都对投标内容秘而不宣,任记者发挥想象力去揣测。

参加竞投的财团、公司共30家,超过以往九龙段招标竞投的一倍多。据报界披露,它们是置地公司、长江实业、太古地产、金门建筑、日澳财团、辉百美公司、嘉年集团、霍英东集团、桓隆地产等。

舆论界凭其惯性,一致看好置地,置地优势昭然,中标呼声最高。英文《南华早报》的澳籍记者,采访置地大班纽璧坚,纽璧坚拒绝透露投标内容,亦不对“名花谁属”作评价,但他用自信的口气说:“投标结果,就是最好的答案。”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报章均围绕“长实击败置地”报道中标结果。《工商日报》称:

“时值约2.4亿港元,为30个大财团争相竞投的中区地王---旧邮政总局地皮,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得。

“这幅平均地价为每平方英尺约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为长江投得。

“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所提交的建议书内列举之条件,异常优厚而有吸引力,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地下铁路公司董事局昨日已经批准协议条款,规限长江实业公司在地铁未来中环站上盖,占地2270平方英尺,建造37层高的商厦与办公室混合的单塔型建筑物一座。

“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已同意,在签订协议时,付给地铁公司一笔现金,并继续交付现金若干次,保证地铁公司无论如何都可以获利。”

4月4日,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与长江实业李嘉诚首先签订中环站上盖发展物业协议,金钟站上盖协议,则在日后签订。

当晚,唐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与会记者说:

“这座建筑物会逐层售予公众,利润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分享,地铁公司则占大份。

“若干间公司均对与本公司合作甚感兴趣,因而竞争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为长江获得,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爆发超越对手的雄心”是成大事者的风格。成大事者都有赶超对手的勇气,这是一种英雄的气概,的确,只有爆发出超越对手的雄心,才能打开成大事的局面。

5、做好背水一战的勇气

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说过:“三军之害,犹豫为大。”古代名彪青史的将帅一定是多谋善断的人,谋而无断等于无谋。因此,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对于成大事者来说至关重要。

长江公司的塑胶花牢牢占领了欧洲市场。1958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

塑胶花是李嘉诚平生掘得的第一桶金,也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这一年,李嘉诚刚好30岁,真正的而立之年。

稳固欧洲,李嘉诚又转过头来向北美进军。

李嘉诚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他设计印刷了精美的产品广告画册,通过港府有关机构和民间商会了解北美各贸易公司的地址,然后分寄出去。

一家销售网遍布美国、加拿大的北美最大的生活用品贸易公司有意到香港实地考察。

李嘉诚果断拍板:一定要拼尽全力抓住这个大客商。

以与欧洲批发商做交易的经验,李嘉诚在公司高层会议上宣布了一项石破天惊的决定:一周之内,将塑胶花生产规模扩大到令外商满意的程度!真是果断而富有气魄。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最大最仓促的冒险,他孤注一掷,几乎是拿多年营建的事业来赌博。

李嘉诚一生作风稳健,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要么彻底放弃,要么全力一搏。

无法想象一周之内形成新规模难度有多大。首先要另外新租一套占地约1万平方英尺的标准厂房,然后将旧厂房退租,搬迁原有的可用设备,购置新设备,改建新厂房,安装调试设备,新聘工人并且培训上岗,工厂进入正常运行……

李嘉诚和全体员工一道,奋战了6个昼夜,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李嘉诚忙而不乱地调度,指挥十分到位,充分显示了其超人的组织才能。

第7天,这家公司购货部经理抵达香港。这时,长江公司最后一台设备刚刚调试完毕。李嘉诚茶没顾上喝一口,立即驱车到九龙启德机场接客。

美国人的作风十分爽快,他让李嘉诚直接由机场送他到工厂参观。

该经理参观了全部生产过程和样品陈列室后,由衷地称赞李嘉诚的工厂完全可以与欧美的同类厂媲美。

此外,李嘉诚的报价要比欧美低一半,因此,美国人当即对李嘉诚说:“ok,我们现在就可以签合同。”

这家美国公司成了长江实业公司的大客户,每年的订单都数以百万美元计。通过这家公司,李嘉诚获得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信任,并在日后发展成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为李嘉诚进军海外架起一座桥梁。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塑胶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塑胶同行所侧目。

欲想成大事,现在就开始行动吧!做好背水一战的勇气。这样你才会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而一些只有空想而没有勇气的人,只是一拖再拖,终究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QGlUPdCshpa1QnKGNceOuIC4sSMxcdGGG9sr55NudQk2MbvzUdvtiVKX/wSQ88c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