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嘉诚成大事的忠告
王峰

第1章

忠告之一

敬业勤奋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世上最重要的成功定律只有一条-敬业勤奋,所以缺少敬业勤奋的人,只能在失败的边缘徘徊。

李嘉诚作为世界级财富巨人,不是靠天上掉馅饼的幸运,而是靠自己敬业勤奋的努力奋斗,一步步由小到大,创造出富可敌国的财富神话。

1、人勤则达,家勤则发

所谓“人勤则达,家勤则发。”是指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以勤俭为根本,无论你的资质平庸还是聪慧,家境贫穷还是富裕,都不是成大事的决定要素。

走到人生第七十个年头,李嘉诚对自己数十年的奋斗感慨万千,面对世人追问,他终于说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因为我勤奋、我节俭,有毅力,肯求知,善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三言两语,道出了他成功的秘诀。

同时他也坦言:“理财致富就是这样,20岁以前,所有的钱都是靠双手勤劳换来,20岁至30岁之间是努力赚钱和存钱的时候,30岁以后,投资理财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到中年时赚钱已经不重要,这时候反而是如何管钱比较重要。”李嘉诚一生都在为他的财富奋斗。

1952年,李嘉诚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开设塑胶厂,取名长江。他向别人解释取名为长江的原因:“不要嫌弃细小河流,河水汇流,可以成为长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留意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甚至要稍跑在社会之前。”

20世纪50年代香港工业刚起步,香港有大批廉价劳工,经营小本生意,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劳,最辛苦是做穷生意。创业时,资金不足,推销、设计,样样都要亲手做。

李嘉诚回忆当年创业时的艰辛说:“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过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的10年间,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进行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要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以说是最艰难的时刻。”在香港,李嘉诚也许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直到今日,70多岁的李嘉诚依然健步如飞,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也许就是那时候养成的习惯吧!

一天,李嘉诚阅读一份外国杂志,他注意到一部制造塑料瓶的机器,可以造出较优质而又适合香港市场的产品。当时香港没有这种机器,如到外国订购,又价钱昂贵。于是,李嘉诚不断研究,最后制造出机器。“靠这部机器,在最短时间,令我至少赚了几万元。”到现在,李嘉诚仍不断阅读书籍杂志。每有好文章,必定让下属翻译成中文,他好阅读。

要把穷生意做大,节俭是关键。多年来,香港商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的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了;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于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

李嘉诚是世人眼中财富的象征,人们一遍遍试图再现李嘉诚弯腰拾钱币的场景,这实则是人对一个世界级富豪的好奇与关注。中国人有热衷传奇的传统,这使得李嘉诚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内地人眼中更多的是一位呼风唤雨的商神,而对“超人”的超人之处却往往忽视,只留下望尘莫及的感慨。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也许需要几年时间,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尤其是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商人做起,就需一步步由小做大,用一生的时间,李嘉诚一生的成功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以李嘉诚的聪明,他不会逊色于任何一个人,在他的一生投资中,也不曾出现过巨大的失误。但仍然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才作出了今天的成绩,他的经历说明,成功的道路上确实没有捷径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敬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2、勤勉高于天赋

勤勉与天赋是人生能否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天赋是先天的,勤勉是后天的。二者的关系很微妙,有天赋没有勤勉,难以成功,没有天赋,却勤勉肯干,未必不能成功。李嘉诚因为父亲去世的原因,小小年纪就担负起了养家的重任,身为殷商的舅舅并没有让李嘉诚进自己的公司,而是让他自谋出路。

李嘉诚知道舅父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考验他,所以他决心自己找工作。母亲终于被儿子的坚毅所打动,同意李嘉诚去找工作,她说:“行,自己找吧!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一切,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你就一心一意进舅父的公司做工吧。”

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日的奔波,李嘉诚终于在一家名叫“春茗”的茶楼找到一份工作,但得到这份工作却有一个条件: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做担保。

李嘉诚一下子便把这几天的劳累与艰辛抛在了脑后,兴冲冲地跑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事,母子二人知道最好的保人就是舅父。舅父不在家,李嘉诚实在等不及了,他实在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他央求母亲,跟他去看看。母亲无奈之下,只好随嘉诚去茶楼。

母亲见了老板,向他诉说家庭的不幸。老板深深地被这对母子的遭遇所打动,竟同意由母亲为儿子担保。

李嘉诚终于有了平生第一份工作,虽然只是一个茶楼的堂倌,但这是经过一番挫折之后才得来的,所以备感珍惜。而且,他开始体会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自己想做的,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茶楼里的工作时间长,店伙计每天必须在凌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们准备好茶水茶点。

在李嘉诚上班的头一天里,舅父为了祝贺他找到第一份工作送了一只小闹钟给他,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

通过求职这件事,舅父不再怀疑这位瘦骨伶仃的外甥,开始认识到他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不过他还是没料到李嘉诚今后会做出大事业来。而当时的李嘉诚,也不敢有什么宏图大志。他知道,眼下最现实的,是好好地做好这份工作,养活母亲和弟弟、妹妹。

茶楼工作异常辛苦,工作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白天,茶客较少,但总有几个老翁坐在茶桌旁泡时光。李嘉诚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伙计休息时,他还要呆在这里侍候。晚上是茶客最多的时候,茶楼打烊时,已是夜半人寂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他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这对于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李嘉诚后来对儿子谈起他少年的这段经历时,感慨地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什么事也没有能够舒舒服服地睡上一大觉。”

尽管这样想,但他不敢有丝毫懈怠。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5分钟,定好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后来,他一直将这一习惯保持了大半个世纪。而在今天,大家都知道李嘉诚的手表永远比别人的快15分钟,这早已成了商界交口赞誉、津津乐道的美谈。

正是因为找工作的万分艰辛,才使李嘉诚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真诚敬业,勤勉有加,很快便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他也成了加薪最快的堂倌。

其实,不论你怎样看待这个世界,刚刚跨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第一次找到的工作。也暂不谈论这份工作的好或者坏,是不是适合我们自己,是不是我们理想中的职业。这一切实际上都还不是主要的,我们感谢第一份工作的是,它给了我们第一次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要竭尽自己所能勤勤恳恳地去干好我们的第一份工作。

抱这种想法的人将来必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因为绝大多数机会不是能力带来的,而是为人处世的态度带来的,是靠自己的积极主动争取来的。而且,对任何人来说,此时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看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3、用斗志来激发潜能

没有斗志,就没有战胜困难的潜能,斗志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大志向,志向越大者,成就的事业也就越大,因为斗志往往是激发人战胜困难的精神潜能。的确,在每个人成就事业的路途上,困难众多,只有斗志不息者,才能成为强者。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要想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一个人,必定先困苦他的思想意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身体肌肤,使他身受贫困,拂逆、扰乱他的作为,用来使他内心警觉,性格坚忍,增长他不具备的能力。

孟子的这段话非常著名,两千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有志之士克服艰难困苦,成就伟大的事业。我们不相信什么上天的意志,但是一个人要想干成大事业,担当大责任,必须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磨练。为什么呢?因为安乐的境遇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萎靡不振,甚至死亡,而艰难困苦的境遇则使人奋发,从而求得生存和发展。也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还一口气举了六个古代的大贤为例说:舜发迹于田地中间,傅说来自筑墙人中间,胶鬲被人从鱼盐贩子中间挖掘出来,管夷吾举自狱官手里,孙叔敖腾达自隐居的海边,百里奚崛起于市井。可见艰难困苦,有时是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问题仅仅在于,你能否经受住艰难境遇的考验和磨练。

李嘉诚来到人世,世界已不太平。北伐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937年7月7日,日军凭借着嚣张的气焰及先进的武器,逐步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不久,潮州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日军一面大肆烧杀抢掠,一面四处张贴安民告示。城区的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人们纷纷逃出城外,去投亲靠友,躲避战乱。

执教多年的李云经彻底失业,同时李嘉诚小学尚未毕业,也失学了。

时事纷乱,生活无着,世代居住的老屋再也住不下去了。1940年初,李云经携妻带子逃到澄海县隆都松坑乡,寄住在姨亲家。不久,又辗转逃到后沟,投奔在后沟小学任教的胞弟李奕。

这一年,李嘉诚的祖母因惊吓贫困而逝世。李云经、李奕两兄弟,倾资为老母操办了简单的葬礼,草草掩埋在后沟的山岗。

李云经失业一载,仍未找到教职。他不会体力劳动,亦不会做小生意,惟有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胞弟李奕薪水微薄,李云经不忍心受其接济。执教多年攒下的积蓄渐罄,李云经心灼如焚。

所幸内地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繁荣,成为战时内地人的避难所。特别是妻弟庄静庵是香港的殷商,是惟一可以投奔的对象。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多日,决定前往香港投靠庄静庵。

1940年冬天,李云经一家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10多日,终于来到香港。

当时的香港是世界最大、最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常被称为“世外桃源”、“东方之珠”。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来到了香港,李嘉诚即使经商,也绝不可能创造出一系列商业神话,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一代商业巨人。人生的幸与不幸,只好让历史本身来回答了!

但是虽然来到了香港这个“世外桃源”,李嘉诚一家的生活,却绝无世外桃源的平静与温暖。相反,他们一家受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漠。尤其是李嘉诚本人,当时只有14岁,就以羸弱的身躯肩负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成了一名童工。然而正是这种难以尽述的折磨,使李嘉诚过早地成熟起来,并经过自身的奋斗,逐步走向了成功。

李云经的妻弟庄静庵,幼年在潮州乡间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像众多的潮州人一样离家外出闯荡。1935年,27岁的庄静庵来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后来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

李嘉诚一家到来时,庄静庵已被潮汕人视为成功人士。他腾出房间让李氏一家住下,设家宴为姐姐、姐夫洗尘。席间,他仔细询问了家乡的近况,然后为姐夫介绍了香港现状,劝李云经不要着急,先安心休息,逛逛港街,再慢慢找工作。

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到他的公司做职员,这是李云经夫妇始料不及的。这也许是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的缘故吧。

李云经长期生活在传统伦理氛围中,虽然明白这是有头脑的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却不那么容易接受。庄碧琴想去质问弟弟,但被李云经制止。他不想给妻弟添太多的麻烦,来香港投靠妻弟,已是万不得已。而且,他毕竟是读书人,有着传统儒士惯有的清高,不愿轻易“为五斗米折腰”。

正如李嘉诚所说:“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们的文化程度很高,他们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后来,到了香港,才知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们的生活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加上父亲去世,弟妹尚小不懂事,环境的逼迫使我只有去挣钱养家。”

如此不幸的少年时代,莫非上天在有意地磨练李嘉诚,以便成就这个当代的商业精英吗?

对照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话,能够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少年时候的痛苦经历,他的未来很可能只是一个极平凡的人。因为逆境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它往往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以十倍百倍的心力投入工作,并创造出惊人的业绩。

4、用勤勉来对付挫折

一个人若想成功不经历一番考验是不可能的,纵观那些成大事者,每个人都伴随着坎坷的经历。正如一首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的确,富足、舒适的环境就会使人慵懒,因为他们需要的一切,已经拥有了,从而使他们丧失了追求的目标,每天过着坐享其成、浑浑噩噩的生活。相反,挫折、困难就会使人奋发、拼搏、积极向上。就像一位哲人所说:“人类中最伟大的人和最优秀的人,都出生在贫困、挫折这所学校中。这是一所催人奋发的学校,也是惟一能出伟人和天才的学校。”也就是说挫折其实是一种催人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

这些精神在少年李嘉诚身上也得到了体现。

当李嘉诚一家人从潮洲迁移到香港时,香港当时已经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英国连自己都应接不暇,所以香港也未能长保和平。很快,日军的铁蹄便踏上了香港,香港的前景顿时一片黯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混乱、百业萧条的局面。

从长远的发展讲,英国用武力强占并割据香港之后,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使香港得到了稳步发展。而日本占领香港时期,却是香港最为黑暗的年代。在这种情况下,李云经挣的薪水越来越少,为了养家,他只好拼命工作。

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郁郁不得志的李云经由于长年劳累,再加上贫困、忧愤,他染上肺病,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温习功课。他无法在经济上对家庭有所帮助,只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确实,懂事而又好学上进的李嘉诚是李云经最大的精神寄托,他满心期待着儿子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为了维持儿子的学费,李云经坚持不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却不去药店买药,偷偷省下药钱,供儿子继续上学。后来,庄静庵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强行”把他拖进了医院。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生活相当清贫。就如李嘉诚后来回忆所说:“我们每天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来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惟一的希望都寄托在父亲身上,希望他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度过这一难关。可父亲的病却是越来越重。”

每天一放学,李嘉诚便急匆匆赶赴医院,守护在父亲的病床前,紧握着父亲的手,向他汇报自己的成绩。此刻,父亲脸上就会洋溢出宽慰的微笑。

然而,命运无情。李云经终于没能熬过194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走完了坎坷的一生,离开了这个动荡纷乱的世界。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还给李嘉诚遗下了一副家庭的重担。

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阿诚啊!我对不起你,不应该这么早把这副重担留给你,但没办法,这个家从此就只有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

此外,李云经知道未成年的儿子未来更需要依靠亲友的帮助,同时又不希望儿子抱有太多的依赖心理,因而留下了“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遗言。

对于父亲的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永志不忘,时刻铭记在心。伴随他奋斗一生,使他终生受益无穷。也可以说没有这些熏陶和遗训,李嘉诚是发展不到今天这个地位的。

14岁的孩子,在普通的人家正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年龄。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懦善,加上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过早地加入了奋斗者的行列,迈出了别人还未迈出的第一步。

作为长子的李嘉诚知道,父亲什么都没留下来,读书是绝对没有可能了。从今以后,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双肩,挑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

尽管舅父表示愿意资助李嘉诚完成中学学业,接济李嘉诚一家,但倔强的李嘉诚深知他现在最需要干的是什么,他铭记着父亲临终前的遗嘱及对家庭的责任感,毅然打算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养活全家人。

李嘉诚的舅父对他中止学业、谋生赚钱并没有表示异议。其实,他自己本人也是读完了私塾,10岁时便离开父母而远赴广州闯天下的。

按理说,李嘉诚尚未成年,在此特殊时期,进他舅舅的公司做工,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庄静庵却没有这样做,他知道只有把李嘉诚放到一个艰苦的环境中才能磨练出他坚强的品格和无坚不摧的意志。将来才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在香港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让他在自己手下干,无疑会袒护李嘉诚,阻碍了他的发展之路。

对于舅父这一心理,李嘉诚当然再明白不过了,这就是:他今后的生活必须靠他自己。

庄静庵似乎显得太不近人情、太无情无义了。但正是这样,才把李嘉诚逼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由一个地位最低的打工仔一步步走向了辉煌。从这一点上看,那时舅父的“无情”,又胜过“有情”。

在舅舅庄静庵的指引下,在残酷生计的逼迫下,年仅14岁的李嘉诚开始了他从商的第一步。

家庭的这一系列变故、挫折和贫困的生活,孕育了他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他要挣钱,要挣好多好多钱。这时,14岁的少年李嘉诚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挣钱,养活母亲和弟妹。

残酷的生活,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商的奋斗之路。

从李嘉诚遭受的一系列挫折我们可以看到:挫折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利用人生的挫折和不幸,甚至应该在合适的时候自己加大压力,强迫自己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可以说,李嘉诚拼命创业的原动力,是由挫折和不幸的现实逼迫而来。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据有关专家研究,一般人真正发挥出的潜能尚不足10%,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为伟大人物的条件,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只是极少地激发了自己的能量,其潜能有如深埋地底的矿藏,一辈子也未曾派上用场。

应该说,一个人身受挫折时,如果不自暴自弃的话,往往能有效地激发人的潜能。

逆境中的挫折与压力可以成就成大事者,也同样会挫败一些懦弱者。一个成大事的人,必定也是一个有志气的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让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是生活中的人们每跨一步,必定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各种各样的压力与阻力。

这就需要用坚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去面对,当然,我们没有必要祈祷命运给我们不幸与挫折,但身临不幸与挫折时,也无须垂头丧气,因为这完全可能是激发我们产生人生飞跃的契机。

5、辛勤一生才能收获一生

纵观那些成大事者,他们每个人的创业史,都是由一个“勤”字贯穿于其中。因为勤劳可使你比一起创业的人多一分时间,多一分机会,也就多一分成功。

“勤能补拙”是李嘉诚重要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成功的经验之一。

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却讲了一个故事。

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

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哇!”

原一平接着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

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感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板,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当年,李嘉诚每天都要背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从坚尼地城出发,马不停蹄地走街穿巷,从西营盘到上环到中环,然后坐渡轮到九龙半岛的尖沙咀、油麻地。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初此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

李嘉诚早先在茶楼当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后来当推销员,依然是背着大包一天走10多个小时的路。李嘉诚的脚板未必没有原一平的老茧厚。这脚板上的老茧分明写着一个字:勤!

“将勤补拙”在李嘉诚开始独立创业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1950年夏,22岁的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这时,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20世纪40年代后期,大批的内地人从陆路水路涌向香港,使香港人口从40年代上半叶日军侵占时代的五六十万人一下子激增到1950年的近200万。这批内地人,给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场的容量扩大了许多。

此外,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受到毁灭性打击,设在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外国洋行及工厂,纷纷撤到香港。

这在客观上填补了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占领时期给香港带来的创伤。香港经济获得了资金的起动力和人才的辅助力,加以有大量的廉价劳工,使香港经济获得了喘息机会以及重振的基础。一切都显示出香港经济起飞的迹象。李嘉诚坚定地看好香港的经济前景。他坚信,现在是创业的最佳时机,不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则悔之晚矣。

李嘉诚创办长江塑胶厂时,正值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港英政府关闭对华贸易进出口通道,香港转口贸易地位一落千丈。港府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使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迅速转向加工贸易型,并取代转口贸易成为香港经济的新支柱。

李嘉诚投身塑胶行业,正是顺应了香港经济的转轨。

当时,塑胶业在世界上属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塑胶制品投资少、见效快,适宜小业主经营。原料从欧美日进口,市场由以本地为主迅速扩展到海外。

李嘉诚的创业资本仅5万港元。他打工的薪水并不高,较大的一笔是他几年推销产品的提成。

李嘉诚所赚的钱都全部交付母亲。这5万港元是母亲替他积攒再加上七拼八凑筹借来的。

当时年纪轻轻的李嘉诚已经树立了良好的人品和信誉,又兼他的经商天赋已初露端倪?因此,许多人乐意资助他创业。

古语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意思是说:目标不妨定得高些,其结果可能会比目标差些;目标定得中等,其结果会比目标偏下些;如果目标定得不高,那么结果可能会不怎么样。这就要求人做什么事都要高标准严要求。

李嘉诚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以其志存高远的博大理想为基础的。

要想成为一个大富豪,就必须目标高远,目光远大,而不斤斤计较于蝇头之利。

远大的理想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

刚开始创业的阶段,李嘉诚依旧是初做“行街仔”(推销员)时的老作风。

每天一大清早,李嘉诚就外出推销或采购。赶到办事的地方,别人正好上班。他从不打的,距离远就乘公共巴士,路途近就双脚行走。

中午时,李嘉诚急如星火赶回工厂,先检查工人上午的工作,然后跟工人一道吃简单的工作餐。没有餐桌,李嘉诚和大家一样蹲在地上吃。

这种以诚相待、同甘共苦的生活只适宜于开始创业时的艰苦环境。

在商业社会,要稳定人心,不可能长期让工人吃大苦受大累。

李嘉诚身为老板,同时又是操作工、技师、设计师、推销员、采购员、会计师、出纳员,刚起步的阶段,什么事都是他一手操持。

长江塑胶厂第一批招聘的工人,全是门外汉,多半还是从田间洗脚上岸的农民。惟一的塑胶师傅是老板李嘉诚。机器安装、调试,直到出产品,都是李嘉诚手把手带领工人一道完成的。

晚上,李嘉诚仍有做不完的事:他需做账;要记录推销的情况,规划产品市场区域;还要设计新产品的模型图,安排第二天的生产。

此外,李嘉诚还从不间断业余自学。塑胶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原料、新设备、新制品、新款式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李嘉诚犹如海绵吸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李嘉诚事必躬亲,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同时又对全厂每一个环节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便于管理,此外,身为老板这般拼命,给全厂员工起到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是非常时期的十分有效的方式。随着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出去,一批又一批订单纷至沓来。生产规模随之扩大。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招聘了会计、出纳、推销员、采购员、保管员,开始实行层级管理。同时,又扩大招聘工人,并实行三班倒工作制,开足马力生产,昼夜不停出货。

由此可见,勤劳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根本,对一个初步创业的人来说,更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对今天有志于自主创业的人士有着借鉴与学习的意义。

6、幸运不会从天而降,成事在人努力为之

李嘉诚进入了五金公司做起了推销业务,他先前在茶楼干活的时候,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生意诀窍。在这里靠他的智慧变成了一种灵活多变的推销技巧,比如见机行事,察言观色等本事。

有一次李嘉诚进入一家酒楼推销铁桶,被老板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李嘉诚沮丧地走出那家酒楼。

李嘉诚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离开酒楼不远,他思考着怎样才能使这家老板愉快地接收他的铁桶。而不被拒绝呢!是不是自己的言行、动作、态度方面不好,还是这种款式的铁桶不适合这家酒楼。他便重新拟定了对策。他很快便有了主意,于是,不再垂头丧气,又转身重新回到那家酒楼。

再次见到老板后,不等对方开口,李嘉诚就抢先说:

“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是想向您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行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请您指点迷津。我是个新手,又是晚辈,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我恳求您的指点,好让我改进。”

李嘉诚这种虚心坦诚的态度令老板大为感动。他随之一改拒人千里的冰冷态度,向李嘉诚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

虽然李嘉诚的本意并不在此,但一贯善于博采众长的他确实得到了一番教益。

老板也喜欢上了这位谦虚诚实的少年,当即决定购买李嘉诚的铁桶。

李嘉诚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得到了成功人士的指导,又做成了生意。

后来,李嘉诚的这一招屡试不爽。

“1979年10月29日的《时代周刊》说李氏是天之骄子,这含有说李氏有今天的成就多蒙幸运之神眷顾的意思。英国人也有句话:一盎司的幸运胜过一磅的智慧。从李氏的体验,究竟幸运(或机会)与智慧(及眼光)对一个人的成就孰轻孰重呢?”

鸿硕先生在《巨富与世家》一书中分析道:

“李先生认为早期的勤奋,正是他储蓄资本的阶段,这也就是西方人士称为第一桶金的观念。

“不过,在香港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万人,为什么他们勤奋地工作了数十年还没有出人头地呢?

“由此可见,李先生认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仍是自谦之词,幸运也只是一般人的错觉。从李氏成功的过程看,他有眼光判别机会,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机会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幸运。许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别机会,或得到机会而退缩不前,或当机会来临时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机会来临时,因为斤斤计较目前少许得失,把好事变成坏事,坐失良机。”

鸿硕先生的分析已经是十分透彻了。勤奋和幸运都非常的重要。在创业之初,资本积累阶段,勤奋尤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判断机会的眼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香港经济评论家评论李嘉诚的成功与成名时说:

“一方面李嘉诚的努力使长江实业成为出人头地的公司,这个过程包括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以及在合适的时间,以个人的财力去资助公司的发展。

“在香港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和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董事们使用公司资金不是新闻,能够将盈利点滴归公,以及由主席以优惠的方式贷款给公司发展,才是大新闻。”

一些观察敏锐的股评作者和财经记者最先观察到这一点,并将此新闻加以推崇。个人品德的高尚,再加上事业的成功,令李嘉诚逐渐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成功人物。

香港人提到李嘉诚,多少带有尊崇的意味,和提及其他知名度也不低的富豪时,颇有不同。“李嘉诚可说是长江实业一项难以估量的资产。”

由此可见,不贪图一己私利,而全力去发展公司,是李嘉诚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实,公司发展了,作为大老板当然也会盈利丰富。但贪图小利,是近视的短期行为。所谓是拣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李嘉诚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是丢掉芝麻抱起了西瓜。

难怪说,长江实业最珍贵的财产就是李嘉诚。这就无怪乎,香港人提到李嘉诚会带有尊崇的意味。

李嘉诚说:“作为一个庞大企业集团的领导人,一定要在企业内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未攻之前一定要先守,每一个政策实施之前都必须做到这一点。当我着手进攻的时候,我要确信,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能力。换句话说,即使本来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储足二百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随便去赌一赌。

“这个道理就像游泳一样简单。我的泳术很普通,扒艇也很普通。如果我要到达对岸,我要确信我的能力不是仅可扒到对岸,而要肯定有能力扒回来。如果我游泳去对面沙滩,我不会想着游到对面沙滩休息,我要预备自己游到对面沙滩,立即再游回来也有余力,我才开始游过去。在事先,我会常常训练自己,例如记录钟点和里数,充分了解自己才去做。

“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会做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99%的交易前的事情,只有1%的时间,是想会赚多少钱。

“因为这时候来说,多大的实力也是假的。作个比喻,你的风帆高扬,而风帆处于正常比例时,即使那艘船不算太小,当风向不定的时候,随时可以覆舟。

“所以我凡事必有充分的准备然后才去做。一直以来,做生意处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说天气很好,但我常常会问自己,如5分钟后宣布有台风,我会怎样,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这种心理准备。”

由此可见,“生于忧患”是李嘉诚经营观念的诠释和印证。

从评论界的评论可以看出:一个成功者,要有诸因素才能成功,如:天才、智慧、勤奋、吃苦耐劳或机会等。光凭其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不能造就一个成功者。

7.敬业勤奋为做事之本

李嘉诚有了第一份工作以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更加努力地工作。茶楼是个浓缩的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也许是泡在书堆里太久的缘故,李嘉诚对于茶楼里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这里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在家中、课堂上闻所未闻的;许多说法,都与其父和老师灌输的那一套大相径庭。世界在李嘉诚面前展现了错综复杂、异彩纷呈的一面。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尽管如此,父亲的遗训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中并没有迷失自我。

渐渐地,他发现茶楼的客人各具特色,又各有喜好。言谈举止间,有的显得儒雅风流,有的粗俗不堪,有的则默默无语。于是,在干好自己手头工作的同时,他开始暗暗观察起每个客人来。

他首先根据各位茶客的特征,猜测他们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

接着他又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看他们喜欢喝什么茶,喜欢什么茶点。

刚开始,他一点也猜不透茶客的情况。但他没有气馁,继续观察,不断总结规律。终于,他发现自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他高兴极了,觉得观察人太有趣了。

后来,李嘉诚对一些常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都有一本账。

李嘉诚投其所好,又真诚待人,顾客感到特别受尊重,高兴之余,自然乐得掏腰包。

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能获得老板的欢心,老板很快便给他加了薪水。

于是,李嘉诚更加自觉地训练起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他因此很快成了一个十分出色的堂倌,并迅速了解了各种人情世故。

此外,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

命运实际上对每个人都是非常公平的,你付出多少,你就能得到多少,命运会给那些勤勉者多一些条件。只不过,这些条件都是隐蔽的,需要你去识别,需要执著地、坚持不懈地去追求。

假如你得到一份低贱的工作,你总是抱怨它与你的身份不配,与你的人生追求大相径庭的话,那你什么也得不到,如果你将其作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你将大有收获。

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颜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

所有的这些都是李嘉诚勤勉做人的结果。

人们经常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凡是成大事的人是不需要勤奋和苦干的,同样,也是这样的观点把一些头脑聪明,拥有的大好前途给断送了。不少人认为成大事者干的事情就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看来拥有这样观点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出路的。那么,那些想成大事的人何不学学李嘉诚,脚踏实地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干起呢?也许,你未来的事业将会别有一番天地。 qtipMydvq/4UBWbGZFSjHymtc92suYnpzrUHjYjI7iV2vCmZACrQVyVSWZdgrM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