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9章

该醒来时就醒来,不要顾恋栖居。与其说“人,诗意地栖居”,不如说:“人,诗意地醒来。”而那些先醒一步的先知先觉们就是我们的引路人与导师。

事情是这样的:最先醒来的人引导陆续醒来的人,然后大家一起使把劲,唤醒所有还没被睡魔窒息而死的人。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说要向贤人、先知看齐,并对自己的栖居有所觉醒,认真思考:是否该走出诗意的栖居了?

如果要走出,那么这种走出是“诗意地走出”好呢?还是不用那么诗意也可以?我们的回答是:“必须要诗意地走出,因为这样才美。”

我们必须走出栖居,并且是诗意地走出,而不能是非美地走出。

孔子说的这种“内自省”即“走出栖居”,诗意地走出栖居。这种内省深入灵魂,赤裸裸,看得见,一丝不挂,是当今乒乓球运动改良规则后的“无遮挡发球”。

同时,这种内省是美的,或说最终表现为美。

如果自省的结果是看出了自己的好,那么这是真正的自省,这样的自省是好事与美事。

如果自省的结果是仅仅对自己深恶痛绝,那么还不彻底。

内省应为美为善。我称之为“诗意的内省”,并不是说这种内省很浪漫、玩似的;刚好相反,这种内省是严肃认真的。因为它深人人性本质,所以不可避免地看到人性光明,因此,“内省的人”充满神性与魅力,可以叫做“内省的诗人”。就这样,内省完成了。孔子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完成了。

先前“不贤”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现在由“不贤”而向“贤”靠齐的也是自己。神性与诗性同辉,贤人与诗人同列。谁不曾深入自己的灵魂,谁就不能真正的内省。

我们有两个导师,—个是外在的先知,另—个就是我们自己的Jb灵。

前一个导师是引进门的人,后一个导师是手把手教会我们穿衣吃饭的恩人。

世上有没有告诉学生“不要把我当老师”的老师?有的,孔子就这样。孔子告诉我们要“内自省”,他的话就到此为止了,并不是帮助我们自省。

让人“反省”是警察做的事,圣贤不会让人“反省”,而是建议“内省”。

孔子的伟大也在于此,尽管他只对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参考与建议,我们的心灵也完全可以真诚地认孔子为导师。

这样的导师不指导学生,只提建议。这样,导师就不会扼杀学生,我们蒙昧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最终以认真地自修成为诗人与贤人,得以用“神看光是好的”,这样的眼光来睿智地看待一切,快乐就不再是遥远的了。

我们不妨看一看下面这则关于老师和学生的故事。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只是个普通班,比起由尖子生组成的六个实验班来说,考上大学的机会不多,因此除了几个学习好的同学很努力外,大多数人都等着混个文凭,然后找个工作。

我们的班主任兼英语老师是个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他非常敬业,每日催着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作业作业再作业。但是说归说,由于抱着破罐破摔的想法,我们的成绩仍然上不去,在全校各科考试中屡屡落败。

直到高二的一次英语联考,我们班的成绩破天荒地超过了几个实验班的学生,这让我们接连兴奋了好几天。

发卷的时候到了,老师平静地把卷子发给我们。我们欣喜地看着自己几乎从没得过的高分,老师说:“请同学们自己计算一下分数。”数着数着,我的分竟比实际分数高出20分,同学们也纷纷喊了起来,“老师给我们怎么多算了20分。”课堂上乱了起来。

老师摆了摆手,班上静了下来。他沉重地说:“是的,我给每位同学都多加了20分,这是我为自己的脸面也是为你们的脸面多加的20分。老师拼命地教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为老师争口气,让老师不要在别的老师面前始终低着头,也希望你们不要在别的班的同学面前总是低着头。”

老师接着说:“我来自山村,我的父母都去世很早,上中学时我连红薯土豆都吃不起;大学放暑假,我每天到建筑工地拉砖,曾因饥饿而晕倒。但我就是凭着一股要强的精神上完师院,生活教会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服输。而你们只不过被分在普通班就丧失了信心,我很替你们难过。”

这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低下了头。老师继续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也做要强的人,任何时候都不服输,现在还只是高二,离高考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努力还来得及,愿你们不靠老师弄虚作假就挣回足够的分数,让老师能把头抬起来,继续要强下去。”

“同学们,拜托了!”说完,老师低下头,竟给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当他抬起头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眼睛流出了泪水。

“老师。”班里的女生们都哭了起来,男生的眼里也含满了泪水。

那一节课,我们什么也没有学,但一年后的高考,我们以普通班的身份夺得了全校高考第一名。据校长讲,这在学校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记住了老师的眼泪。

“普通班”与“重点班”的差异并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信念、努力的差别。这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引导学生树立了这种信念,使他们能够自我反省,重新找回人生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老师。

4.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

在任何时代,人生都是一场搏斗,博斗就难免惊涛骇浪。在这样的浪涛中,有胜利者,当然也有失败者。在整个社会中,家庭对这样的浪涛来说,就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季老对于家庭是非常看重的,他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家庭就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无论在外面遇到了多大的风浪,一旦回到家就会感到无限的温馨和快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那么温馨、快乐,所以,家庭的合谐还需要各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

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去一个朋友家做客,出了电梯,赫然见门上挂了一方木牌,上面写着两行字:“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我久久凝视,细细品味,不禁对这家主人萌生无限敬佩,这短短两句话蕴含的却是深奥的哲理。

进屋后,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看不见却感觉得到的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着整个空间。

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甜蜜地笑笑说:

“这是我们共同的创造。”

她慢慢地解释说:

“其实也没什么,一开始只是提醒我自己,身为女主人,有责任把这个家经营得更好……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个充满疲惫、灰暗的脸,一双紧锁的眉头,下垂的嘴角,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当孩子、丈夫面对这种愁苦暗沉的面孔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面对的也是这样的面孔时,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本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为自己的疏忽……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这是一个很智慧、很可爱的女人。

家,应该是最舒服、安全、稳定、快乐的地方。别忘了下次你回家时,不妨先对自己说:“进门时,先脱去烦恼。”更记得要把快乐带回家。

虽然家是快乐的、温暖的,但人世间千姿百态,种种诱惑,要维护一个完整的家,也往往并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需要你好好花一番心思。

他和她结婚时家徒四壁,除了一处栖身之所外,连床都是借来的,更不用说其他的家具了。然而她却倾尽所有买了一盏漂亮的灯挂在屋子正中。他问她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买一盏奢侈的灯,她笑着说:“明亮的灯可以照出明亮的前程。”他不以为然,笑她轻信一些无稽之谈。

渐渐地,日子好过了。两人搬到了新居,她却舍不得扔掉那一盏灯,小心地用纸包好,收藏起来。

不久,他辞职下海,在商场中搏杀一番后赢得千万财富。像所有有钱的男人一样,他先是招聘了一个漂亮的女秘书,很快女秘书就成了他的情人。他开始以各种借口外出,后来干脆无须解释就夜不归宿了。她劝他,以各种方式挽留他,均无济于事。

这一天是他的生日,妻子告诉他无论如何也要回家过生日。他答应着,却想起漂亮情人的要求。犹豫之后他决定去情人处过生日后再回家过一次。

情人的生日礼物是一条精致的领带。他随手放到一边,这东西他早已拥有太多。半夜时分他才想起妻子的叮嘱,忙急匆匆赶回家中。

远远看见寂静黑暗的楼房里有一处明亮如白昼,他看出来正是自己的家,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感觉在心中升起。当初她就是这样夜夜亮着灯等他归来的。

推开门,她正泪流满面地坐在丰盛的餐桌旁,没有丝毫倦意。见他归来,她不喜不怒,只说:“菜凉了,我去再热一下。”

他没有制止她,因为他知道她的一片苦心。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她拿出一个纸盒送给他,是生日礼物。他打开,是一盏精致的灯。她流着泪说:“那时候家里穷,我买一盏好灯是为了照亮你回家的路;现在我送你一盏灯是想告诉你,我希望你仍然是我心目中的明灯。可以一直照亮到我生命的结束。”

他终于动容,一个女人选择送一盏灯给自己的男人,应该包含着多少寄托与企盼!而他,愧对这一盏灯的亮度。

他最终回到了她的身边,选择了妻子,放弃了情人。因为他已明白爱是一盏灯,不管它是否能照亮他的前程,但它一定能照亮一个男人回家的路。因为这灯光是一个女人从心底深处用一生的爱点燃的。

一个妻子不帮助或促使丈夫朝好的方向发展,就可能诱使丈夫朝坏的方向堕落。简而言之,一个好妻子完全可能成就一个伟男子;一个坏妻子也完全可能毁灭一个原本十分优秀出众的男人,可见家的重要。

有这样一对夫妇,当他们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男人却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那以后漫长的日子里,女人用她柔弱的身子支撑起了这个将倾的巢穴。她孝敬老人,抚育幼子,在艰难的岁月里,她曾用自己身体里的血换来一家人赖以活命的粮食……

当男人从监狱里面解放出来的时候,他那曾经如天鹅一般美丽的女人已经被生活折磨得形如枯槁。女人积劳成疾,身染重病。男人知道他心爱的女人已来日不多……

他动用了一生的积蓄,带着他的女人访遍了名医。当所有药物都对女人不起作用时,男人就拿出了他珍藏多年的日记本——那里面写满了年轻时对女人的爱慕。他们用年轻人的方式温习着往日的恋情,他们携起手来与死神对抗。也许是爱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这对夫妻一直携手进入了耄耋之年。

女人终于去了,她的生命如同耗尽油的一盏灯。在男人整理女人遗物的时候,他发现衣柜里面全都是他的毛衣、毛裤,都是他喜爱的颜色。那些毛衣毛裤足够他穿到100岁,女人虽然先走了,但她留下了她编织的毛衣陪着她的男人,女人用爱编完了一生。

女人去世之后,男人就把妻子留下的钥匙缝在贴身的口袋里。那把已经磨得很光滑的钥匙上面,似乎还残留着女人的指痕。男人嘱咐他的儿子,等到那一天,他也去了的时候,一定要把两把钥匙放在一起……

5.对朋友要讲信义

在宗法伦理色彩极强的中国社会中,朋友被尊为五伦之一,曰“朋友有信”。我又记得什么书中说:“朋友,以义合者也。”“信”、“义”涵义大概有相通之处。

对于中国宗法社会中一些正确的伦理道理,季羡林先生是笃信并一直坚守的,其中“朋友有信”就是一条。季老说他虽然朋友并不是很多,但每一个都是是靠得住的,这与他平日里“信”、“义”的处事原则不无关系。

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讲信用,守信义。清代顾炎武曾赋诗言志:“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和内在品格。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作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信,行必果。中国古人有言:“君子以诚信为本,小人以趋利为务。”可见,处之本,在于诚信。为人处世决不能见利忘义,不讲信用。

做人最根本的一条是诚信。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亮丽多姿。

诚信乃做人之本,这是多少成功人士恪守的人生准则。人生向上的基础是诚、敬、信、行。诚是构成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也是中国伦理哲学的标志。诚是率真心、真情感,诚是择善固执,诚是用理智抉择真理、以达到不疑之地。不疑才能断惑,所谓“不诚无物”就是这个道理。而“信”则是指智信,不是迷信、轻信,这种信依赖智慧的抉择,到达不疑,并且坚定地践行。

为人处事,信守诺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欢迎的人,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任何时候都有守信、遵约的美德。

东汉时,汝南郡的张劭和山阳郡的范式同在京城洛阳读书,学业结束,他们分别的时候,张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说:“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见面……”说着,流下泪来。范式拉着张劭的手,劝解道:“兄弟,不要伤悲。两年后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会。”

落叶萧萧,篱菊怒放,这正是两年后的秋天。张劭突然听见天空一声雁叫,牵动了情思,不由自言自语地说:“他快来了。”说完赶紧回到屋里,对母亲说:“妈妈,刚才我听见天空雁叫,范式快来了,我们准备准备吧!”“傻孩子,山阳郡离这里一千多里路,范式怎会来呢?”他妈妈不相信,摇头叹息:“一千多里路啊!”张劭说:“范式为人正直、诚恳、极守信用,不会不来。”老妈妈只好说:“好好,他会来,我去备点酒。”其实,老人并不相信,只是怕儿子伤心,宽慰宽慰儿子而已。

约定的日期到了,范式果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旧友重逢,亲热异常。老妈妈激动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泪,感叹地说:“天下真有这么讲信用的朋友!”范式重信守诺的故事一直为后人传为佳话。

在现实生活中讲信用,守信义,是立身处世之道,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己的尊重。但是,我们反对那种“言过其实”的许诺,也反对使人容易“寡信”的“轻诺”,我们更反对“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的丑行!

天下没有一种广告能比诚实不欺,言行可靠的美誉更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诚信之人一时可能会丢掉芝麻,但最终他会拾得西瓜。

在社会交往中,如果真能主动帮助朋友办点事,这种精神当然是可贵的。但是,办事要量力而行,说话要注意掌握分寸。因为,诺言的能否兑现不仅有个自己努力程度问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办到的事,后来由于客观条件起了变化,一时办不到,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地许诺。有的事,明知办不到,就应向朋友说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达理的,是会原谅的,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在朋友面前逞能,轻率许诺。这样,不但得不到友谊和信任,而且反而会失去朋友。

一户人家在搬家的时候,发现在杂物堆里有两只老鼠。大家齐声喊打,但却又突然住了手——人们发现那两只老鼠有些异样,其中一只老鼠咬住了另外一只老鼠的尾巴,它们像手拉手横过马路的孩子一样,大摇大摆地进行“战略转移”。这时,有人喊了一声:“快看后面那只老鼠——它是个瞎子!”大家定睛望去,可不是嘛,后面那只老鼠的头部鼓着个瘤子似的东西,两只眼睛被挡住了,变成了盲鼠。

大家轻叹着,一瞬间就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大祸临头,那只健康的老鼠不忍丢下可怜的同伴,就把自己的尾巴送到同伴的嘴里,引着它脱离险境。看着这悲壮的一幕,人们的心软了,不约而同地让出一条通道。

这两只老鼠会是什么关系呢?猜夫妻关系的有一颗银子般的心,猜母子关系的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猜朋友关系的有一颗钻石般的心。

人生最可贵的是人与人于患难时同舟共济、风雨同行,不计个人得失与生死。这一点对于爱情和亲情来说并算不了,而对友情却弥足珍贵了,毕竟亲人和爱人都是相守一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的,而朋友却是交际人生中的添加剂,很容易就断了,因而那些同生共死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6.夫妻间要懂得宽容

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是“人间正道”。但是千万别浪费过多的时候,终日卿卿我我,闹得神魂颠倒,处心积虑,不时闹点小别扭,学习不好,工作难成,最终还可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真是何苦来!

对于爱情和婚姻,季老坚守现实主义的原则,他认为家庭是人生中的避风港,是快乐温馨的所在,是居家过日子,只有夫妻之间相互谅解才能共同建构起一个合谐、美满的小家。否则,婚姻很快就会走到尽头。

小张和阿芳结婚4年了。4年来,他们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吵闹闹。

这天阿芳回娘家,小张下班回来发现钥匙弄丢了,进不了门。他费尽周折,最后才在邻居那里“借”来一个特别瘦小的孩子,让孩子从防盗窗的空隙钻进去,打开房门。

小张知道小抽屉里还有一片备用的钥匙,他拉开小抽屉,可钥匙却不见了,等妻子回来,小张就问:“阿芳,小抽屉里的钥匙呢?”阿芳不高兴地说:“我把钥匙给我父亲了。怎么,这你也要管?怕我父亲开门来偷东西?你放心吧,我父亲不是贼。”小张本来想告诉妻子,说自己今天丢失了钥匙,可听到妻子一开口火气就这么大,他就懒得说了。

阿芳的嘴却不懒,她爱说话。阿芳把小张追问钥匙的事告诉了母亲。阿芳的母亲赶紧对丈夫说:“老头子,你快点把钥匙还给小张。万一他家里丢了什么东西,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阿芳的父亲生气地说:“我要他的钥匙,是为了送米给他的时候方便进门,谁偷他的东西啦?”老人种有几亩田,常常送米给女婿。

阿芳的父亲终于把钥匙还给了小张。从此以后,他不再送米给女婿了。阿芳的父亲心中愤愤不平,一见到熟人就把他送米给女婿反而被女婿当做贼的事讲一遍,讲完后,总是叹气说:“唉,我真是瞎了眼,把女儿嫁给这么缺德的人。”

不久,阿芳父亲的话传到了小张的耳朵里,他气呼呼地质问岳父:“你怎么骂我缺德?”阿芳的父亲说:“你就是缺德。我当初把阿芳嫁给你真是瞎了眼。”小张说:“嫁错可以离婚嘛!”阿芳的父亲说:“离就离!”

阿芳却不想离婚,她拉住小张的衣袖说:“如果你改正,我愿意跟你过一辈子。你快向老爸认个错吧。”小张说:“你们把污水泼在我身上,还要我认错,岂有此理?”阿芳生气地说:“你不要抵赖了,现在谁不知道你把我父亲当做贼?”小张说:“算了算了,我怕你,我走。”

离了婚后,小张和阿芳才想:到底为什么离婚呢?好像只为一片钥匙,又好像为了很多。

婚姻的维护需要彼此的信任、坦诚,与人沟通才能持久。仅因一段小小的误解就结束美满的婚姻会让人悔恨不已的。季羡林先生所批评的就是这样一类人,不懂得宽容,不懂得信任,为一件小事弄到神魂颠倒,处心积虑,最后不得不各奔东西。其实,有时候只要其中一方退一步便会由分手变美满,而事实往往就差这一步。

他们在大学读书时曾经是一对恋人,后来却因为一个现在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闹翻了。他们的婚姻都不太美满,所以时时怀念年轻时的那段恋情。如今白发爬上了他们的额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又相聚了。

他问她:“那天晚上我来敲你的门,你为什么不开门?”

她说:“我在门后等你。”

“等我?等我干什么?”

“我要等你敲第10下才开门——可是你只敲了9下。”

他们都为这事后悔了。

她后悔自己过于执拗,假如她在他敲第九下的时候把门打开,或者在他离去时把他叫回来,这样她已经很有面子了,为什么非要坚持等那第10下不可呢?

他呢,几十年之后如梦初醒:原来那扇门并没有关死呀!可他为什么不继续敲下去呢?假如多敲一下,一切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只是少敲了一下,就使两个原本很相爱的人天各一方,空守着自己一生的遗憾,这真是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悲哀。

人有时就是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过于执拗或不相信前方的那扇门并没有关死,而轻易放弃,结呆失去了一生的幸福,然而,生命是不会给人第二次机会的。

7.关于孝道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

季老认为,在当今以利益为本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孝的概念淡化了。事实确实如此,而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不孝的事件多发生在儿媳和公婆之间,儿媳认为他们不是自己亲生父母,就不好好赡养。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不妨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张明和李艳结婚已经一年多了。自从结婚以后,家务活全部由张明承担,李艳啥也不干。这还不说,李艳还长了一个偏心眼儿,一见她的父母来,就眉开眼笑,热情款待;看到张明的父母上门,就竖鼻子瞪眼,窝头咸菜桌上端。

张明看在眼里,气在心上,总想治治李艳。可是既不好动手打,又不好开口骂,况且打骂也未必能使李艳改变态度。怎么办呢?

有一天,张明的父亲从乡下来到城里,看望儿子、儿媳。老人一脚就来到张明的厂里,这下张明犯愁了:这可咋办呢?他想呀想呀,猛地想出了一个办法。

张明立即给李艳打了一个电话:“喂,李艳,咱家来贵客了。”“是谁呀?”“是你爹也是我爹。”“啊!我爹来了,这可太好了!”“我们中午回家吃饭。”“好”。

张明请了假,便对他父亲说:“爸爸,咱们先到商场、公园去溜达溜达吧?”老头乐呵呵地说了一声“好”,父子俩就去溜达了。

再说李艳听说爹来了,乐得咧开了嘴,提起菜篮上街,烧鸡、鲤鱼、猪肉买了满满一篮,外带一瓶“千山白酒”,回家后就忙活开了。

张明和父亲溜达了一阵,张明估计李艳饭菜快做好了,便说:“爸爸,时间不早了,咱们回去吃饭吧。”于是父子俩朝家中走去。

走到家门口,张明喊道:“李艳,爸爸来了。”李艳人未迎出,声音先到:“爸爸,您可来了!”推开门一看,“啊”脸顿时变了颜色。

张明和父亲走进屋一看,好酒好菜摆了一桌子。张明说:“爸爸,来,咱们吃饭吧!您儿媳妇是带病给您做的饭菜,这不,到现在脸色还不好看呢!李艳,咱陪爸爸吃饭吧!”李艳心里火得直冒烟,又开不出口,就一扭头,说:“我不舒服,你们吃吧!”说完走进屋里,一头趴在炕上。

无巧不成书,事隔十天,李艳的妈又来了。张明又给李艳打电话:“喂,咱家来贵客了。”李艳冷冷地问:“又是哪门子贵客?”“咱妈来了。”“谁妈?”“是你妈也是我妈。”李艳“哼”了一声,便把电话挂了。

李艳挂掉电话,心中暗说:这次非给点颜色看看。于是,她特意到粮店买了几斤玉米面,贴上了大饼子,又切了一块萝卜疙瘩,摆上一碟已经长了白毛的大酱,专候老太太的到来。

不一会儿,门开了,张明和他丈母娘走了进来。李艳一看,高兴得从床上蹦了下来:“妈,怎么是您?”

老太太看了看桌上摆的饭菜,说:“你们不是过得挺好吗?”李艳满脸通红,支吾了半天才说:“妈,您不是说下个月来吗?怎么现在就来了?”老太太眉头一皱,说:“别提了,你弟媳拿我不当人看,整天给我吃窝头咸菜,对我总没有好脸色。我实在呆不下去了,就上这儿来了。”李艳听到这里,脸更红了。她把张明拉到里间,说:“张明,我错了。往后我一定像对待我爹妈一样对待你爹妈!”张明笑了。

对待老人,我们年轻人应该学会将心比心,你的亲生父母把你养大不容易,孝顺是理所当然的,而爱人的父母把他(她)抚养成人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也应该用同样的孝心来对待。这样一来,彼此之间就会相互体谅,建构起一个和谐美完的家庭,你也可以整天生活在快乐之中。否则,家就再是避风港,而成了一个弹药库。

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莉莉的女孩出嫁了。出嫁之后,莉莉跟丈夫和婆婆住在一起。婚后只过了极短的时间,莉莉就发现她根本无法与婆婆相处。她们的性格有天壤之别,莉莉经常被婆婆的一些习惯搞得很生气。不仅如此,婆婆还不断地苛责她。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莉莉和她的婆婆没有一天能停止吵闹和争斗。但更糟的是,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莉莉不得不向她的婆婆俯首称臣,时时处处听命于婆婆。天长日久,家中所有的愤怒和不快越积越多,莉莉可怜的丈夫夹在当中,也痛苦不堪。

最终,莉莉再也受不了婆婆的坏脾气和颐指气使,她决定不能再这样忍气吞声下去了,她必须救自己。

于是莉莉去找她父亲的一位朋友,卖中药的黄先生。她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了他,并问他是否可以给她一些毒药,这样她就能一了百了,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黄先生想了一会儿,最后说:“我可以帮你解决问题,但你必须听我的话,按照我讲的去做。”莉莉说:“是的,黄先生,我会遵照你说的每一个字去做。”

黄先生进了里屋,几分钟过后拿着一包草药走出来。他告诉莉莉:“你不能用见效快的毒药除掉你婆婆,因为那样会让人怀疑到你。因此,我给你的几种中药是慢性的,毒性将会在你婆婆体内慢慢培植。你最好天天都要给她做些鸡鱼肉类,再放少量的毒药在她的菜里面。还有,为了让别人在她死的时候不至于怀疑你,你必须对她恭恭敬敬如履薄冰。不要同她争吵,对她言听计从,对待她像对待一个王后。”莉莉答应下来,她太高兴了。她谢过黄先生,急急赶回家,开始实施她谋杀婆婆的计划。

几个星期过去,几个月也过去了。每一天,莉莉都精心烹制有毒药的饭菜伺候婆婆。她记得黄先生说过的话“要避免引起怀疑”,因此她控制自己的脾气,服从她的婆婆,对待她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就这样半年过去,整个家都变了样。莉莉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好,她甚至发现自己几乎不会动怒,更不会像以前那样被婆婆的言行气得发疯。半年里她没有跟婆婆发生过一次争执,婆婆在她的眼中,也比以前和善得多,容易相处得多了。

婆婆对莉莉的态度也改变了,她开始像爱自己的女儿一样爱莉莉。婆婆不住地向邻里街坊和亲戚朋友夸莉莉,说她是天底下能找得着的最好的儿媳妇。莉莉和她的婆婆现在真的像亲母女一样和睦相处了,看到这一切,莉莉的丈夫由衷地高兴。

一天,莉莉又去见黄先生,再次寻求他的帮助。她说:“亲爱的黄先生,请帮我制止那些毒药的毒性,别让它们杀死我的婆婆!她已经变成一个好女人,我爱她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我不想让她因为我下的毒药而死。”

黄先生颔首微笑:“莉莉,尽管放心好了,我从来没给你什么毒药,我给你的药只不过是些滋补身体的草药,那只会增进她的健康。其实,惟一的毒药在你的心里,在你对待她的态度里,但值得庆幸的是,那已经被你给她的爱冲洗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世间的人都是有感情的,你付出了爱就会收获爱。对于老人也一样,你孝顺他,他也会体谅你,大家彼此宽容,就构成了合谐美满的家。

8.友谊地久天长

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没有朋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博斗。在这场博斗中,如果没有朋友,则形单影只,鲜有不失败者。如果有了朋友,则众志成城,鲜有不胜利者。

对于朋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有的人把友谊当作追求逐利的垫脚石,而另一些人则正视友谊,把朋友当成人生旅途中的伴侣,揩手并进,共同奋斗。季羡林先生属于第三种。

有一个叫德诺的少年,10岁那年,他因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都躲着他,只有大他4岁的爱笛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

一个偶然的机会,爱笛在杂志上看见一则消息,说新奥尔良的费医生找到了能治疗艾滋病的植物,这让他兴奋不已。于是,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带着德诺,悄悄地踏上了去新奥尔良的路。

为了省钱,他们晚上就睡在随身带的帐篷里,德诺的咳嗽多起来,从家里带来的药也快吃完了。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抖,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爱笛,他梦见200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他一个人呆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爱笛把自己的鞋塞到德诺的手上:“以后睡觉,就抱着我的鞋,想想爱笛的臭鞋还在你手上,爱笛肯定就在附近。”

孩子们身上的钱差不多用完了,可离新奥尔良的路还很远。德诺的身体越来越弱,爱笛不得不放弃了计划,带着德诺又回到了家乡。爱笛依旧常常去病房看德诺,他们有时还会玩装死游戏吓医院的护士。

秋天的下午,阳光照着德诺瘦弱苍白的脸,爱笛问他想不想再玩装死的游戏,德诺点点头,然而这回,德诺却没有在医生为他摸脉时忽然睁开眼笑起来,他真的死了。

那天,爱笛陪着德诺的妈妈回家。两人一路无语,直到分手的时候,爱笛才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不,爱笛,你找到了。”她紧紧搂着爱笛,“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给了他一只鞋,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生活中,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别的,只是一只鞋;需要我们给予别人的,也往往不是别的,也只是一只载满友爱的鞋。它让我们知道,朋友就在身边,我们是永远被关心着,被疼爱着的。

在我们一生当中,可能会结交很多人,但这些人并不能全都成为朋友,只有真正理解了朋友含义的人才不会在交往方面栽跟头。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人,广交天下豪杰武夫。临终前对他儿子讲,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在他的耳朵边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他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快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了眼前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儿子却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时刻,那个能为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亲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称作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讫把同样的话叙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钦官……”

儿子明白: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称作你的半个朋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没有马高凳短的时候”,人活在世上,总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但是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不要透支任何资源。

打个比方,朋友就像是消防队员,在你遇到紧急情况时才求助他们,自己能办到的还是靠自己。朋友不是你的影子,随时随地跟着你;朋友不是你的老师,发现你有错误就能及时指出,有问必答;朋友不是你的父母,可以无私地包容你的一切;朋友能做的,是在你有困难,而他们能帮得上忙时,伸手拉你一把。

朋友是一笔资源,可以使用却不宜透支。朋友之间交往最现实最常见的就是金钱问题。这里有一则真实的故事:

赵强是一个私营印刷厂的老板,有钱,人也特别好。李文和赵强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同学,是好朋友。但过了十三年后,两人的情况却相差悬殊,李文在一个县城中学当教师。当然这并未妨碍赵、李二人继续是朋友。

一个两袖清风的教师和一个腰缠万贯的老板如何相处呢?

李文的妻子是个下岗女工,儿子力力今年八岁,正上小学,花费颇大,只靠李文一个月5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活,日子有些艰难。李文不因此而向赵强开口借钱,一是因为这是一笔小钱,在赵强的眼里算不得钱,不值得向赵强开口;二是这不是一次能解决的问题,这月借了,下个月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难道不断地借下去吗?而且,李文的经济情况也不是一时就会转好的,如果借了钱何时才能还呢?可不幸的是,力力出了车祸,手术的费用得4万元左右。这时候,李文没有选择,只好向赵强借钱了,一个人能有几个一下拿得出4万块钱而又不对他自己的生活不产生影响的朋友呢?

这是从李文的角度来讲的。

从赵强的角度来看,假如李文零零星星地从赵强那里借了些钱,当做生活费用掉了。当然,这笔钱对赵强来说算不了什么,他不会在乎,可朋友关系却从此不再平衡。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李文难以用平等的心态对待赵强,难免会产生不服、嫉妒、自卑的心理,想当年你我差不多,甚至你还不如我,凭什么你现在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捞钱,我却只能靠跟你借钱来维持生活。本来应该有的感激之情也荡然无存,反而心怀恶意。

零星借来的钱被李文一家用掉了。本来没有这笔钱也可以过得去,少吃几次肉几次鱼也就罢了。赵强的钱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影响,但一旦借了些钱,李文近期又难以偿还,这对李文是一个心理上的负担,主要是对李文的自尊心有影响,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李文在赵强面前慢慢就会失掉自尊,开始自卑,一个没有自尊的人是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的,赵强借钱是好心帮助他,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如果李文因儿子的意外而向赵强借钱,这笔钱对李文的意义非常重大,自然会因此对赵强心存感激,救急不救穷,不只限于金钱方面,而是指帮朋友时,应该是给朋友一根拐杖,让他自己站立起来,而不是一直扶着他。小时候,小孩学走路,父母不是一直用手牵着他们,而是在他们要摔倒时,赶紧上来扶一把,做朋友也应如此。

即使你们是很好的朋友,你也不可事事都向朋友求助,把朋友资源都零零星星琐琐碎碎地透支了。做人做到这个份上应是很失败的,它会损伤或粉碎你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友谊。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碰到失利受挫或面临困境的情况,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这种雪中送炭般的帮助会让他人记忆一生。

“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这话大家都不陌生。晋代有一个人叫荀巨伯,有一次去探望朋友,正逢朋友卧病在床,这时恰好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携妻挈子,四散逃难。朋友劝荀巨伯:“我病得很重,走不动,活不了几天了,你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荀巨伯却不肯走,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远道赶来,就是为了来看你。现在,敌军进城,你又病着,我怎么能扔下你不管呢?”说着便转身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荀巨伯却端药倒水安慰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天塌下来我替你顶着!” oy+0gCAfkXQMreD9Liv0s59LuLfyZG36WxaExahpgIEYKSB4g1aSmLRQR40wthR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