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许多事情并不是人所能控制的。如公司经营不景气,你也许就成了被裁减的对象;或许你家人生病,另一半舍你而去、政府削减了跟你有关的福利,还有难以预料到的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水灾、火灾等等,这些事情都可能使你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也许会由于这些原因,你将陷入困境,整天被烦恼困扰。

罗夫华多爱默生说过:“相信自己能,便会攻无不克……不能每日凌越一个恐惧,便从未学得生命的第一课。”

俗话说,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一个人在前进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是必须相信自己的力量,你的力量将是无穷的。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还有一个前提,即我们必须先战胜我们认识上的局限。

人的认识,总有一定的局限,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会受到人们已有观念的约束。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其实是基于别人的认识,根据以往的经验,根据人类代代相传下来的所谓智慧。但是,别人的认识也好,以往的经验也好,还是人类的智慧也好,都不一定是真理,也会有错误的时候。

所以,对于别人的认识,以往的经验,还有代代流传下来的智慧,正确的、我们当然要吸收,而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我们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毕竟,你的人生只属于你。

在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中,谁能够再三忍受失败的打击,谁又能再三品尝失败的苦果,谁又能够再三吞咽痛苦的泪水?从此,你烦恼、你沮丧、你恐惧、你焦虑、你忧郁、你悲观、你失望……所有魔鬼对着你狂笑、对着你乱舞、对着你张牙舞爪,它们将撕破你的皮肤、刺瞎你的眼睛、挖出你的心肝,把你变成它们丰盛的盛宴。

这时,你也许会失去第一次跌倒时的勇气,你不愿再次爬起,甚至连尝试也觉得费力。那么,你就得当心这种心态,你可能患了严重的沮丧综合症。

幸好,你患的这种病并不是绝症,只需要一种药就可以药到病除,这就是学会忘记和抛弃,把所有的沮丧和烦恼抛给昨天,重新树立起自信心。这样,成功依旧属于你。正像佛朗西斯培根所说得那样,逝者已矣,不能复返,聪明的人现在与将来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因此他们不在过去的事情虚耗光阴。

这时,你又重新回到了人生的起点。想想当你第一次站在起跑线上的心态,想想你第一次登上成功峰顶时你的作为,想想你第一次获取成功的原因,你就会发现,你第一次站在起跑线上时,携带着的只有征服的欲望,除了这一份积极的心态之外,你一身轻松。所以,你才能跨越一个又一个的路障,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总而言之,所有的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你积极地面对生活。

放眼看去,有谁能够不遇困难。中国有句老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曾经身陷困境,往往成大事者所受的磨难最多。然而,所有的成功发展者都明白: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正负的两个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两个面。所以,当他们遭遇困难,身陷绝境时,就能够抛却一切负面、消极的想法。能够不断地给予自己鼓励: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行!正如爱迪生所说:“我才不会沮丧!”

1.正眼看“世态炎凉”

世态炎凉,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元曲《冻苏秦》中说:“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隋唐演义》中说:“世态炎凉,古今如此。”

所谓“世态炎凉”就是在你兴旺发达的时候,众人都来亲近你,奉迎你;而一旦当你失势,便会有很多人躲得远远的,深怕惹祸上身,甚至还会有人落井下石。人们向来对这种心态异常气愤,觉得人心真是太险恶了,而季羡林先生却以豁达的心态认为,这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同事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手刃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而且,“只缘恐惧传须亲”,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图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

从自身的角度来看,化敌为友不但交了新朋友,多了事业上的支持者,而且少了个敌手,少了个在你成功道路上设置障碍的绊脚石;化友为敌,则失去了昔日的友谊,失去了一个支持者,多了一个让你时时担心的敌手。

化敌为友,彼此心中都有一番内疚、亏欠,都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友情,尊重彼此的友谊,并讲求以心换心,从内心深处出发去帮助这个难得的朋友,这类朋友因为持久与你对峙,长时间研究你、对付你,因而在成为你诤诤良友后,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过失,言他人所不能言,给你提出宝贵的建议,促使你更快更好地发展。

化友为敌的人原来也许是你的老部下、老同事,和你是青梅竹马的人,他和你长期相处过,成了你的对手、敌人,必是长久的积怨,一朝反目,一定是恨上加恨,抓住你别人不知的习性、弱点,次次出手都击中你的要害,没有把你打败,也会把你折腾个半死。

金钱多是一笔财富,知识多是一笔财富,朋友多也是一笔财富,愿我们每个人巩固原来的老朋友,再化敌为友,多交新朋友。然而,对于和小人的交往,我们一定要慎重。

很难说清什么是小人,这个小既不指年龄,也不指长得大小,小人和小人物是两回事。和“小人”的关系若没有处理好,一般人都要吃亏。

“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长得既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文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并且还很聪明。

不过,只要留心观察,用心研究,“小人”还是可以从行为上分辨出来的。大体言之,“小人”就是做事做人不守正道,以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所以他们的言行有以下的特色:

(1)喜欢拍马奉承

这种人虽不一定是小人,但这种人很容易因为受上司所宠而趾高气扬,在上司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抬高自己。

(2)喜欢造谣生事

小人的造谣生事都另有目的,并不是以造谣生事为乐,说谎和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本能。

(3)喜欢挑拨离间

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朋友间、同事间的感情,制造他们的不合,他在一边看热闹,好从中取利。

(4)喜欢阳奉阴违

这种行为代表他们这种人的行事风格,因此小人对任何人都可能表里不一,这也是小人行径的一种。

(5)喜欢追随权力

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这是小人的一大特点。

(6)喜欢找替死鬼

明明自己有错却死不承认,硬要找个人来背罪。

(7)喜欢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

也就是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你的牺牲他们是不在乎的。

(8)喜欢落井下石

只要有人跌跤,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在小人眼里,看别人跌跤是最快乐的事。

事实上,“小人”的特色并不只这些,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理、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那么,该如何妥善处理和“小人”的关系?以下几个原则可以供读者参考:

(1)小心说话。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了别人的隐私,谈了某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绝对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有必要整你时的资料。

(2)不得罪他们。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心里也较为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尤其不要为了“正义”而去揭发他们,那只会害了你自己。自古以来,君子常常斗不过小人,因此小人为恶,让有力量的人去处理吧!

(3)保持距离。别和小人们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楣了。

(4)不要有利益瓜葛。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千万不要想靠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就如鼻涕那般,贴上你不放,想脱身都不可能!

(5)吃些小亏无妨。“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原谅他们吧。

所以,对于小人,我们更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不能与这斤斤计较,否则吃大亏的事情还在后头。

2.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年少年都要有自知之明,越多越好。老的不要“倚老卖老”,少的不要“倚少卖少”。

现代人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是在与人攀比时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定出来的,所以他们每天要受尽自己的目标带来辛苦和疲惫的折磨。这种人就是缺少自知之明。

人如果在生活中总是与别人攀比,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么,他就慢慢地迷失自己,否定真实的自己。一个人成天乞讨获得别人的掌声,他的生活必然是空虚的。久而久之,他的生活就变成了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快乐。所以,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能力去做事,那才有真正的喜悦。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的人强壮,有的人羸弱;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经验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发展,那才有真正的成功,真正的快乐。

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

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人需要了解自我之“短”。知其不足而后改之,乃是一种公认的美德。但是,常有一些人,或则只知其长,不知其短;或则虽知其短,但却自谅,而不知其短之害;或则视“短”为“长”,甚至孤芳自赏。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少有大志;他的叔父项梁要他读书,不成,又学剑术,不成,遭到叔父怒斥,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意谓自己将来要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不学书剑又何妨。项羽不知其短,尚有可谅,而不知其短之害,甚至视“短”为“长”则是一个大错误!这也正是他后来虽有雄心,而无雄才,终至事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人不易,自知更难。古希腊也有近似的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是人类永远也不会完成的任务,直到今天,人们还一再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

有人说:我自己还能不了解我自己,这不是笑话吗?“如鱼在水,冷暖自知”。其实,问题绝不那么简单。仅就才能这一项来说,许多庸人却以天才自居,狂妄自大,不安于平凡的工作岗位;天才反而自轻自贱,悲观畏缩,压抑和埋没了自己潜在的优势。

有些杰出的天才甚至长期被自卑所困扰。俄罗斯大文豪屠格涅夫,在出版《猎人笔记》之前,一直怀疑自己的文学才华,几次准备放弃文学创作。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写出了令人惊叹的不朽之作《逻辑哲学导论》后,仍然觉得自己缺乏哲学才能,一天半夜他去敲罗素的房门,失望地问这位英国的大哲学家:“我是不是个白痴?我能不能从事哲学事业?”还有许多科学攻关到了关键时刻,仅仅因科研承担者对自己才能缺乏自信导致半途而废。

当然,人们更多的是被自傲所害,我们往往高看了自己的长处。如今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满足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但很少人不满意自己的才能。

怎样才能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比较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如有人谈到自己的能力时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一认识就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修正对自己的认识。俗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苏东坡在《题西林壁》一诗中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自己看不清自己的主要原因,就和身在庐山反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是一个道理。要有自知之明,还得让自己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来分析和评价自己。孔夫子称他每天反省自己三次。反省就是自己把自己作为对象进行审视,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审判官。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有时解剖别人,但常常更严格地解剖自己。”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另外,从低谷中认识自己,也是一种智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情场失意、工作不得志、与家人无法沟通甚至是在同事中不被认同……我们常因为无法得到他人或是自己的认可与肯定而陷入低潮。当我们处在低潮时,其实正是好好反省、重新认识自己的时候,因为我们在所谓清醒的时刻,往往并非是真正的清醒。

中国人历来把自知之明看作君子的道德,认为善知人者必先知已。毛泽东早年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自知的重要性。他在评论“五四”前夕各项社会改革的流弊时说道:“今天下纷纷,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人而言,则是诸人自身本领之不足使然。而本身本领之不足: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已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本领,而妄谈变革社会,当然是十分可笑的,其可笑之处也在于缺少自知之明。”

人在社会上需要给自己一个心理定位,不要越位也不要错位,也不能不到位或者缺位。不能给自己定位定得太低,自卑了不行,人一自卑就没有精神、没有斗志;也不要越位,越位以后容易傲慢自负,老看不起别人;错位更不行,你本来不适合当厂长、当经理可非要争,争到最后彻底完蛋。就好像一些教授学者,学问上很好,可当不了管理者。因为管理者需要管理、公关的能力;同样,有管理能力未必能搞科研。如果能认清自己并给自己以合理的定位,生活会变得非常美好,到处阳光普照,自己也会心情愉悦;如果定位不当,你自己痛苦,对别人也是负担。

3.挣脱心灵的枷锁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限制。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我自认是想通了。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时间是人类的枷锁,而时间本来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会成为枷锁呢?奥秘在于它限制了人的内心,是人类心灵的枷锁。事实上,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心灵的枷锁不仅仅是时间。

科学家们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跳蚤放在桌子上,用手一拍,它可以跳很高,高度能是自己身高的百倍以上,这在动物界是屈指可数的。他们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再迫使跳蚤跳动。每一次跳蚤都碰到了玻璃罩。这样连续多次以后,跳蚤改变了自己能够跳起的高度来适应新环境,每次跳起的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科学家们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经过数次碰壁之后又主动改变自己跳起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无法再跳了,只好在桌子上爬行。经过一段时间,科学家把玻璃罩拿走了,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跳蚤”变成“爬虫”了。

“跳蚤”变成“爬虫”,并不是因为它已经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遭受挫折学乖了,习惯了,最后麻木了。最可悲的地方就是:虽然玻璃罩已经不存在,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玻璃罩的限制已经深深地刻在它那十分有限的潜意识里,反映在它的心灵上。

动物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幼年时代,遭受外界比如父母、老师等太多的批评、打击或遭受挫折,于是奋发向上的热情、欲望就被“自我设限”压制和封杀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激励,他们就会对失败惶恐不安,对失败习以为常,逐渐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渐渐养成了懦弱、犹疑、狭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担责任、不思进取、不敢拼搏的习惯。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

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挣不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而不再想逃脱了。”

在大象成长的过程中,人类聪明地利用一条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样的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是否也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链条在系住我们?而我们也就自然将这些铁条当成习惯,视为理所当然。

就这样,我们独特的创意被自己抹煞,认为自己无法成功致富;认为自己难以成为配偶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无法成为孩子心目中理想的父母、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孩子。然后,开始向环境低头,甚至于开始认命、怨天尤人。

这一切都是我们心中那条系住自我的铁链在作祟罢了。或许,你必须耐心静候生命中来一场大火,逼得你非得选择挣断链条或甘心遭大火席卷。你还有一种不同的选择。你可以当机立断,运用我们内在的能力,当下立即挣开消极习惯的捆绑,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中,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发挥。

要想挣脱心灵的枷锁,首先必须要了解都有哪些枷锁,常见的心灵枷锁有以下几种:

(1)“别人会怎样想”的枷锁

“别人将会有什么看法呢?”这的确是一种最普遍而且最具自我毁灭性的心理状态。这种“别人”式的想法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枷锁。它会伤害你的创造力和人格,把你原有的能力破坏殆尽,使你停滞不前。为摆脱这种“别人”式的枷锁,你不妨想一想,“别人”并不是“先知先觉”,他们往往是“事后诸葛亮”。你应该记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过去错误”的枷锁

许多人都害怕再次尝试,因为他们曾经失败过,而且受创很深,正所谓“一回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但是,对每一位有志之士来说,他都必须对过去所犯的错误保持正确的哲学观,从而使他得以再求突破,再创佳绩。如果你能将自己的失败看成是很有价值的教育投资的话,那就一点也无损失了。因此,你完全不必把“过去的错误”看得太重。其实那根本不能算作失败,只能算是受教育,它能教会你许多事情,使你更加成熟。

(3)“注定会失败”的枷锁

这是另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一旦失败,便将自己初始的动机统统的扼杀。他们不断重复着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们因此把自己看得渺小,无法真正透彻地看清自己。要知道,世上绝没有后悔药。为了摆脱“注定会失败”的枷锁,你需要改变思想,换“脑筋”,思想本身会左右事情的发展。你不妨跟自己闲谈,保持积极的态度。切莫在不经意中将自己的创新意识抛弃,它是你最珍贵的东西。想着“我将要成功”而不是会失败,“我是一个胜利者”而非“一位失败者”,寻找助你成功的方法。你会发现你能左右自己的心灵,同样能左右自己的行动。

(4)“已为时太晚”的枷锁

许多失败者相信自己太晚了,已无法挽回,无法再创业了,因此对未来完全妥协,逆来顺受地熬日子。这种“已为时太晚”的枷锁,包括各式各样的人物:一个30岁的青年做生意亏了本就认为无法东山再起;一个40岁的寡妇就自认为太老无法再婚;一位10年前没有扩大投资的厂长要想重新开始投资就认为时过境迁。为了戒除这种“为时太晚”的枷锁,你可以多观察那些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人物,而不去理会“年龄的限制”,并下定决心,不断奋斗,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功与年龄无关,重新开始永远为时不晚。

不管是哪一种,这些心灵的枷锁都会加重你的负担,使你步履艰难甚至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只有把它们卸下来,才能一身轻松地去奋斗,向着你的目标甩开步子、勇往直前。

艾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经济学家,她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家主要金融机构担任很高的职位。她有两个孩子和一个温暖的家庭。但她总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什么,生活并不是很完美。当她16岁时,她第一次上舞蹈课,她就满怀激情地想要成为一名舞蹈家,虽然她不时地学习舞蹈,做一些半专业化的表演,但她始终没有显示出在舞蹈方面要想成功所必备的才能。而在商务方面她却显得轻车熟路。她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建立了成功的事业。

“我父母曾教导我说,要做就要做你能做得好的,如果你不能把某件事做得很好,就不要做。虽然我对跳舞有热情,但我没有成为伟大舞蹈家的天赋。我常常在心里进行着无法形容的斗争,无法决定是否要继续跳下去。”

考虑到父母的教导,压制住自己的激情,艾伦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庭和工作中去。可是她从没有放弃在一个完整的舞剧中创作和表演的梦想,尽管她总是说服自己是因为没有时间、能力、创造力和资金来使这件事成功。

有次,她无意中从卫生间的镜子里看到了令她吃惊的一幕,自己仅有32岁,但是看上去却像个老妇人,也许再也不能在舞台上跳舞了,心中回味着不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一生。就在那时,她下了决心去练习舞蹈,搞一次表演,即使人们笑话她,即使她一个人在只有空荡座椅的剧场上跳舞,她也要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就在那天,她跳上了一辆计程车,怀着不可动摇的决心返回到舞蹈课程的学习中。

艾伦这才发现,她不必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放弃生活的其他方面。“我一直以为,如果我做一些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事情,就很难顾及其他事情了,比如孩子或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其他工作的参与,反而使我的工作效率更高了,在工作中取得了更大的成绩。我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更大的信心和自我意识,和孩子们在一起也更有乐趣和更加自然。”

在办公室和在舞台上,艾伦继续着自己的两个职业。她现在已经是英国哥伦比亚保险公司——加拿大最大的机构的总裁和总经理。作为她自己公司的总裁,她是一位深受欢迎的企业顾问和发言人;同时,她仍然找出时间制作、编写、演出了四部舞剧,大量观众观看了演出,并且好评如潮。

4.不被“名缰利索”束缚

想不开的事情很多,但统而言之不出名利二字,所谓“名缰利索”者便是。世界上能有几个真正逃得出这个缰和这条索?对于我们知识分子,名缰尤其难逃。逃不出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

季羡林先生认为,人生有许多虚浮之事,名利皆是如此。短浅之人认为这是生命之本,堕入名利之中,即被“名缰利索”牢牢缚住。其实,人生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摆脱这些虚浮之事以后才能体现出来的。

庄子在《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实”所派生出来的次要东西,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庄子又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什么意思呢?“至人”、“神人”、“圣人”指的当然不是神仙,而是品格修养极好的人。这样的人明白为人处世的最高道理,在他的心目中,没有自己的私利,和他人打成一片,在利益上,我就是他人,他人也就是我。

无论至人、神人、圣人,还是凡夫俗子,人生无非生活工作。事业成功了,也不特别喜悦,因为这是正常的结果。正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自自然然。失败了也不悲哀、绝望,因为事情有成败之理,失败常在事情发展的可能之中。这样,人超越了成功失败的困扰,那剩下的就是人心安理得的生活与工作。

由于无己、无功,也便无名了。社会发展,有许许多多的人干出了轰轰烈烈的事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因而获得巨大的名声。这使那些人突然之间身价百倍,那光彩、那地位一下子超出了常人。这也使那些没干出大事业、未获得大名声的人羡慕不已。于是,在社会生活中便出现利己、求功、求名的事情。这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必要的一面,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人要名,就必然地在出名前为强求出名而苦恼,出名后,又会被俗话说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困扰。

虚名,它能为人带来一时心理的满足感,这也就使争名的事常有发生。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

英国哲学家荣格说过:“荣誉不是依仗名位得来的,一个人尽管职位很低,无钱无势,但他的名誉却可驾乎千万人之上。”而培根则指出:“有些人在他们的行为中力求光荣与名誉;这种人通常虽是很受人的议论,但是很少人是在内心羡慕他们的。”

有些人与上述的这一类人相反,他们掩藏他们的才德,使之不外露,因此他们在一般人的意见中是被估计过低的。假如一个人能做成一件人家未尝试过的事,或者是一件经人尝试过而被放弃了的事,或者是别人也做过而未曾做得如此完善的事,如是他就可以比仅仅追随别人之后而做成了一件更难或更高的事的人得到更多的荣誉。

这就告诉我们,名誉的取得必须靠实实在在地干,靠创造性的工作和人们看得见的业绩,比如那些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以及奥运会的冠军等等,他们中有的尽管不善言表,不愿接受记者采访,但他们的行为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令人敬慕的形象。相反,有的人极力标榜自己,自吹自擂,但适得其反,人们却嗤之以鼻!

当然,也有的人伸手要荣誉,或者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有的把荣誉称号作为送人情、搞心理安慰的手段。更有甚者,把荣誉称号明码标价,公开出售。这不仅仅是对社会道德的庸俗化,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亵渎。所以,我们看一个人具有的某种荣誉,不管其牌子有多大,关键看是否真正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一个人的尊严并非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真正值得这荣誉。”

荣誉本身也是责任。一分荣誉,十分责任。一个有健康情操的人,当获得某种荣誉后,兴奋之余,就是压力。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新的课题。他往往不是担心自己得的荣誉低,被别人看低了,而是怕“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某地举办的一次较高规格的评选先进活动中,有一才干突出者坚辞荣誉称号而不受,有人间其缘由。答曰:“图虚名,招是非,不如留下精力干实事。”

“真正之名誉,在虚荣之外。”“名誉像一条河,轻漂而虚肿地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沉到底下。”(培根语)如同稻田里的稗子一样,与名誉孪生的是虚荣。“虚荣心在人们的心中如此稳固,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受人羡慕;即使写这句话的我和念这句话的你都不例外。”(美国,巴斯卡语)这只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态,但虚荣心过强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踏上虚荣的高台阶,必定迈进自私的低门槛。

实际上,人生在世,张三、李四、王五、赵六生来是平等的。造物主并没有让谁光彩照人、名气压人,也没有让谁低三下四,可怜巴巴。成功了,做出了大事业,有了大名声,还是人;没有做出大事业,默默无闻,也依然是造物主的疼爱儿女。

这样看来,追求名声常常使有些人失去天然美好的本性,将纯洁变成芜杂,把天然扭曲为造作。名声的坏处这样就显而易见了。品格修养极好的人就是能不把名当一回事,恢复人生来那种自然、单纯的状态。这样就逃出了名缰利索的束缚。

5.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多少年以来,我的座右铭一直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老老实实的,朴朴素素的四句陶诗,几乎用不着任何解释。我是怎样实行这个座右铭的呢?无非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已,没有什么奇招。

季老的旷达在当今之中国是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的,他笃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信念,奉行“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处世原则,所以他才会年近百岁仍旧富有超人的创造力,这难道不正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们所要学习的吗?

季老是这样一种人,永远乐观、旷达,生命于他从来就不是负担,而是仿佛置身于天堂。当生命结束之时,这类人绝无悲凄留恋之感。他们双眼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双手能抓到问题的根本,处理问题得心应手;在别人认为无法处理的地方,他们总能够巧妙地化解和躲过;当别人将那些看得很重要的东西牢牢紧握时,他们却可以在瞬间放弃,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他们的放弃,是真正的睿智。与其说他们是一种十分健康的生命状态,毋宁说是一种生命的境界。坦山和尚和另外一个和尚走到一条河边。一阵大雨将桥冲走子,只能涉水而过。

这时,一位漂亮的妇人正好走到河边。她说有急事必须过河,但她怕被河水冲走。

于是,坦山和尚立刻背起妇人,涉水过河,把她安全送到对岸。

另外那个和尚和他默不作声地走了好几里路,最后那个和尚终于忍不住了,便对他说:

“我们和尚是绝对不能近女色的,刚才你为何背那妇人过河呢?”

坦山和尚淡淡地回答:“啊,你说的是她呀。我在好几里路之前就把她放下来了,你到现在还背着她吗?”

下面这个故事,是关于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

爱因斯坦一向衣着随便。一次,他穿着一件破大衣在街上走,一位朋友见了,十分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不换件新大衣?爱因斯坦幽默地说:“反正这里没人认识我,换不换新大衣有什么关系?”

几年后,爱因斯坦已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这位朋友又在街上碰到了他,发现他还是穿着那件破大衣,于是说:“您怎么还穿着这件大衣,这跟您的身份太不相符了吧?”

爱因斯坦说:“用不着,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了。”

这两个人物,都代表着一种与常人大不一样的生命境界,不妨将他们称为“达者的生命境界”,对于在当今社会因为盲目竞争导致痛苦的人来说,他们有着很直接的指导意义。

于是,让我们掌握这样一些生命智慧的理念:达者就是一边进取,一边去粘解缚,从而得到人生的整体丰盈,获得潜能最大实现的人。

从最完整的意义上来讲,达者应该包括如下三方面:

(1)对生命根本大道的通达

他们知道生命的珍贵,也懂得生命的局限,因此在生活中,时刻把握根本,不至于被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束缚住,更不会破坏自己生命的根本。

(2)“零阻力”的旷达

生活在海阔天空的世界里,总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不管生活中和心灵中有什么阻力,都能够巧妙地化解。

(3)内在潜能的达成

由于他们能够积极而谨慎地让自己的内在长处与外在的优势实现最理想的结合,所以,其内在的潜能,就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旷达者都有一颗“不粘”的心灵。所谓“粘”,就是心灵被动地屈服于对象,失去自主。尤其是对于名利等欲望,紧抓不放,过于执著,其结果是梅拉妮贝提在《无所执泥》中所描述:“我们想要控制的东西,控制了我们的生命。”旷达者的特点之一,就是“解粘去缚”。他把心灵的自由和自主,看得比任何其他事都重要。不粘就是“放下”,但真正的不粘,是要将“放下”的念头也放下。这样才会有最彻底的心灵自由。 wjSLPzNk3UecXE1ogxwXBci8guSNshVDXpfmsKHDDnw/Pq9DjgudfdBf/uUDfRI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