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章

“我决定组织一系列“假如我是黑人”为题的文章,把一名白人放在黑人的地位上,设身处地严肃地来看待这一问题,考虑假定他处在黑人的地位会真的怎么去做。”约翰逊回忆说,“我觉得请罗斯福总统的夫人埃莉诺来写这篇文章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我坐下来给她写了一封信。”

“罗斯福夫人给我写了回信,说她太忙,没有时间写文章。但她没有说不愿意写。”

“因此,一个月之后,我又给她写了一封信,她说她仍然很忙。又过了一个月,我给她写了第三封信,她回信说连一分钟空闲也抽不出来。”

由于罗斯福夫人每次都说她没有时间,约翰逊没有打退堂鼓,“她并不是说她不愿意写,所以我推想,如果我继续请求她,总有一天她会有时间的。”

“一次,我在报上看到她要在芝加哥发表演讲的消息,决定再试一次,便给她发了一个电报,询问她是否愿意趁她在芝加哥的时候为《黑人文摘》写那篇文章。”

“她收到我的电报时,正好有点空余的时间,于是便坐下来,把她的感想写了出来。”

“文章一出,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全国各地,大家争相购买阅读。直接的结果是:我的杂志的发行量在一个月之间由五万份增加到十五万份。这确实是我事业上的一个转折点。”

约翰逊不赞成速决的办法。“成功总需要尝试和努力,有时要经过多次失败。人们来到这里,看到我这里壮观的场面,都会说,“嘿,你真走运!”我总提醒他们说,我经过三十年漫长而艰苦的工作才达到今天的地步。我是在那家保良公司的一间小房子里开始起步的,后来又搬进了一个像储煤仓一样的一座小屋内。我干了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最后才到了现在的地步,可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我认为,一个人应当像长跑运动员那样,坚持前进,千万不可半途而废。”

长跑,尤其是马拉松比赛,是一种体力与意志的比赛,而意志力尤其胜过体力,有人就因为意志力不足,体力本来还够时就退出了比赛;也有人本来领先,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下来,被后面的选手赶上。跟住某位对手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产生,并且利用对手来激励自己:别慢了下来!也提醒自己:别冲得太快,以免力气过早耗尽!另外也有解除孤单的作用。你如果观察马拉松比赛,便可发现这种情形:先是形成一个个小集团,然后再分散成二人或三人的小组,过了中点后,才慢慢出现领先的个人!

其实,人生不就是一段“长跑”吗?既然如此,那何不学习一下长跑选手的做法,跟住某一个人,把他当成你追赶并超越的目标,一直坚持下去!

5.正确对待机遇

我认为,“机遇”(在一般人嘴里可能叫做“命运”)是无法否认的。一个人一辈子做事、读书,不管是干什么,其中都有“机遇”的成分。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对于成功,季羡林先生肯定勤奋的同时,也肯定了“机遇”的重要性。对于机遇,我们不仅要等它到来的时候牢牢抓住,而且要学会主动出击,为自己创造机遇。

美国一家著名的牙膏公司有一位小职员,每次他给客户开票据、投寄信函乃至自己个人消费签发支票、签收邮件时,每次总在自己的签名下方写上公司的名字和“每支两美元”的字样。他因而被同事们戏称为“每支两美元先生”,他的真名反倒没有人叫了。

公司的董事长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很奇怪:“居然有职员能从这么小的事情入手,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可要见见他。”于是邀请小职员一起共进午餐。他们谈得很投机。不久之后,小职员得到了提拔,并一步步成为高级职员,后来董事长因为年老而卸任时,推荐小职员做了他的继承者。

小职员做的事情谁都可以做到,但只有他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里头不乏才华、能力在他之上的,但他们不屑于去做。最终,成功的归属说明了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纯属偶然,可是,又有谁敢说偶然之中不包含着必然呢?

“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里是说,人最高的智能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

看历史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人变法,第一个是春秋时的商鞅变法,还有一个是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秦以前原来是公田制度,商鞅变法,一变而为私有财产制,结果商鞅自己弄到被五马分尸。但是他的办法好不好呢?好得很,自商鞅变法,秦汉以后,因为私有财产制,产生了最古老的私有思想,社会繁荣富足。到了宋朝王安石也想走变法的路子,最后却失败了。

那么,王安石所谓的新法到底好不好呢?后世评论他是个了不起的大政治家,但他不能“知至至之”,那个时代的趋势还没有到,他虽有高度的思想、高度的办法,可是没有用处,所以要“知至至之”,时机到了便做,则刚刚好,就“可与几也”。什么是“几”?就是机,未卜先知,就是知这个几?等于看电视,手刚搭上开关,在即开未开之间,那一刹那就是几,要有这样恰到好处的高度智能,看准了,时间到了,应该做就做,对了便可改变历史。

“知终终之”,就是看见这件事,应该下台的,就“下次再见,谢谢!”立即下台,永远留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在那里。但这个修养很难做到的,孔子、老子都是这个思想。老子说的“功成、名遂、身退”,就是知终终之。

但“知终”的“知”很难,如懂了这个道理则“居上位而不骄”,虽然坐在最上的位置,也不觉得有什么可骄傲的,这如同上楼下楼一样,没有永远在楼上不下来的;那么在下位也无忧,因为时代不属于自己的,所以人生随时随地要了解自己。所谓干干因其时而惕,要认识自己,时间机会属于自己就玩一下,要知道玩得好,下来也舒服,这样纵或有危险,但不至出毛病。

人的一生中,幸运女神至少光临过一次。当她发现你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便从门进来,从窗子出去。

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块麦地,要他们去采摘一株最大的麦穗,并且只准前进不准后退,弟子们听明白后,就去采摘麦穗,他们一会儿看看这株、一会儿看看那株,总不满意。不知不觉,他们走到了尽头,双手空空如也,这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失去的机会不会再来。

面对机遇,我们该怎么做呢?有的人是主动寻找机会,他决不会错失良机;有的人则不能做出准确判断,总觉得机会多,错过一次没什么,结果一次又一次错失良机,与之擦肩而过;还有的人整天只知道坐在家里想入非非,没有实际的行动。机会只会降临到那些有准备、会把握的人身上。因为他们知道,抓住眼前的机会是最关键的。

再想想自己吧,有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常把它挂在嘴边,可落实到行动上,却与想的有着天壤之别。没有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这样看来,追求尽管很高远,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而已,机会肯定与你无缘。

成功有很多种因素。不仅靠聪明,还要有机遇。聪明能干是必备条件,机遇也是很多人强调的。成功者谦虚地说自己幸运,失败者不服气地诉说机遇不公。机遇到底是怎么回事?机遇是均等的,关键是你怎么把握住它。你可以利用机遇,不可拥有机遇。

“智者无悔”、“勇者无限”,当机遇来在你面前,你是否有智能识别,有勇气面对它呢?你是否是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勇者的自信心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有自信和自我感觉良好,才不会错过良机。此外,在当今社会,“出奇制胜”者要比“循规蹈矩”者更幸运。

人的一生充满着大大小小的障碍,逆境也好,顺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与种种困难的斗争,一场无尽无休的拉锯战。巴尔扎克说过:“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所谓强者,是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的人。”

一位哲人说:人生是一场战斗。在人生的战斗中,总是与坎坷相伴,追求也常有痛苦相随。生活中的弱者,面对困难和挫折,犹豫了,害怕了,“认命”了,往往在紧要关头败下阵来。强者的行为不同,他们认定一个目标,义无反顾,追求比心更高的山,所以,他们能够不断臻于新的人生境界,欣赏到新的人生风景。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看到有一些学者,在某一个时期集中精力研究一个问题,成果一出,立即罢手。我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学术问题,有时候一时难以下结论,必须锲而不舍,终生以之,才能得到越来越精确可能的结论。

季羡林先生认为,成功必须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终生以之的精神,做学问如此,做人做事更要如此。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及泉,犹为弃也。”做事情半途而废,没有坚持到底,实际上和没有做过是一样的。

美国的一家著名的管理研究机构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通过对10万从业者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专心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而那些经常转换工作或变更人生目标的人,则大部分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

对工作和事业的专注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有的起码职业道德。因为只有毅力和专注才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现状,使他一步步到达辉煌的顶峰。相反,那些“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功亏一篑便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1823年,瑞典化学家柏济力阿斯收到了维勒的一封信,这位23岁的德国化学博士诚恳地要求拜师学习,柏济力阿斯接受了这位弟子。

维勒聪明敏捷,领悟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新点子,但他做实验很快,比较粗心,柏济力阿斯经常告诫他做实验要专注于实验目的,把实验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可是维勒依然我行我素。

一年以后,维勒告别恩师,回到德国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1830年维勒在分析墨西哥出产的一种铅矿石时,发现一种特殊的沉淀物,他断定,这种铅矿中有一种还没有被人发现的新元素。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维勤却并没有专著于继续研究,找出这种新元素,而是轻易地把它放到了一边。

第二年,柏济力阿斯的另一个学生、瑞典化学家塞夫斯德朗发现了这一新元素——钒。钒的原义是希腊神话中一位女神凡娜第丝的名字。

维勒非常懊悔,这一唾手可得的新发现从他手边溜走了。他把事情的经过写信告诉老师柏济力阿斯,不久便收到了老师一封风趣而意味深远的回信:

“在北方极远的地方,有一位叫做凡娜第丝——“钒”的女神。有一天,来了一个人敲这女神的门。

女神没有马上去开门,想让那个人再敲一下,结果那敲门的人转身就回去了。这个人对于是否被请进去,显得满不在乎。

女神觉得奇怪,就奔到窗口去瞧瞧那位掉头而去的人:“原来是维勒这家伙!他空跑一趟是应该的,如果他不那么急躁,能专注一点,他就会被请进来的。”

不久,又有一个敲门的人来了,因为这次他很热心地、执著地敲了很久,女神只好把门开了。

这个人就是塞夫斯德朗,他终于发现了“钒”。”

维勒缺乏深入钻研精神,使他失去了一次重大发现。从此,他吸取这一教训,专心致志地进行化学研究,终于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敲开了一座座女神之门,成为德国著名的化学家。

在工作或者开创事业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棘手的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离不开脚踏实地、专注向前的精神。只有在工作中全神贯注,你才能够越过重重障碍,也才能发挥出你所具有的一切长处,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己的潜能,向着成功的目标迈进。否则的话,即使成功来到了你的面前,你也会与它擦肩而过。

我们可以把自己比做是一个烧水工,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够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60℃就撒手了。还有不少的人是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这些人本来是很有才华、可以有些作为的。可是到了最后却一事无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少把一壶水烧到底的专注精神!

苏格兰有句谚语:“再好的猎犬也不可能同时追两只兔子”,说的也是一个人需要专注地来做每一件事情的道理。我们要想烧一壶开水,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看自己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该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可能烧得开。这样见异思迁,终究一事无成。

在基督降生300年以前,一位希腊大政治家,给予了我们一个关于坚持不懈这一优良品质的很好的例子。

德摩西尼斯天生就是一个声音微弱、吐字不清而又气喘的人,尤其是“R”这个字母他怎么也说不清楚,而且他的发音也很糟糕。

传说,德摩西尼斯为了克服这些齿唇上的缺憾,便把石子含在嘴里练习。他站在法利蓝的海滨,想把滔滔波浪喊得平静下来。他向山上跑时便开始背诵,练习一口气念好几行字;他站在镜子面前演讲,以矫正自己的姿势。当他第一次尝试当众演讲时,他的语句全混乱了,听众们都放声大笑。为了培养自己的演讲才能,他特意建了一个地洞,每天在里面练习他的声音和演说的姿势,每次练习总是持续两三个月。他还将自己的头发剃去了半边,以此来抗拒自己想上街的欲念。

坚持不懈终于取得了结果,德摩西尼斯成为了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成功者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坚待不懈,都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良好心态,德摩西尼是这样,林肯是这样,爱迪生也是这样,莱特兄弟更是这样,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具备这样一种良好的心态。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东西,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就连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坚持就有着这么大的作用,只要能坚持,什么事都可能成功。

德田先生在日本大阪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时,确定了要上大阪大学医学系学习的目标。这一目标定下来之后,他就立刻付诸实践。当天下午,他就到北野高中联系转学事宜,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放弃,第二天他又到今宫高中联系,结果联系成了,他马上回家向父亲表明转学的事,父亲同意他转学,实现了他的第一个目标。

德田是个认准了目标就勇往直前的人,大阪大学医学系毕业以后,他当上了医生。在医院工作期间,德田对医疗界的弊端感触尤为深刻。他认为要想改革日本医疗事业的现状,就必须建立不受宗派势力支配的新型医院,并以此体现医疗的真正作用。

于是,德田先生决定自己办医院。目标一定下来,他就立刻行动起来。他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抵押品和保证人,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是,德田先生并没有被困难吓住,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并开始了奋斗。

1971年1月,德田先生开始有了正式创办医院的设想,从那时起,他用了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建筑用地的调查。

德田不仅从数字上掌握了大阪的单位人口与诊疗所及病床的比例、急救车的市郊出动率、住宅患者的循环周期等实际状况,而且还认真地听取了居民的呼声。通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大阪府管辖的松原市与大东市是医疗网点最稀少的两个地区。

最后,德田把交通较为方便的松原市定为第一院址,开始征寻地皮。为此,他利用值夜班后的休息日和下班后的时间到处奔走。到了5月份,他在靠近铁南大阪线的河内天美车站的对面找到了一处非常实用的地皮。

这不是准备出售的土地,而是一块卷心菜地。它位于铁路沿线,而且离火车站很近,人们在火车站就可以看见这个地方。土地的主人很通情达理,愿意把土地卖给他做医院。可是,德田连买地的定金都没有,现在最紧要的问就是筹措资金。

在德田的建院计划里,地皮、建筑、设备、医疗器械等在内,总额为1.6亿日元。可是德田既没有私人资金,也没有可抵押的东西,连个有钱的保证人也没有。他到银行贷款,没有人贷给他。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银行只把钱借给有钱人,它不给没钱人提供贷款。

如果贷不到款,即使那块地的主人愿意卖地,一切还将化为泡影。“我要办医院,我要办医院”,德田一边想,一边从这家银行跑到那家银行,四处奔波。可哪家银行都不愿为他贷款。德田深感徒劳,但他们抱着一线希望详详细细地拟定了一份建院所需1.6亿日元资金的收支计划。

德田觉得,既然大银行不屑于他的计划,那么新设的支行业务较少,说不定会感趣。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一家似乎有点指望的支行。

德田立即把建院的收支计划递了过去。在计划里不仅注明了单位人口所需床位数,包括现有床位数、不足床位数、外地患者住院人数,还注明了请求保险菜单的单价、设备、偿还等筹款项,连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写得详细具体,就是银行调查也没有这么详细的。

对于德田那详尽的资料,银行方面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在德田那份精心准备的计划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最终,银行决定投资,关于贷款的交涉进展的颇为顺利。到了年底,德田终于得到了购买地皮用的1800万日元的贷款。

毫无疑问,德田先生是一个极具毅力的人,正是这种毅力促使他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善于安排行动计划的能力对个人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缺少这种精神和能力,纵使你的目标再好,最终也难以达成。

7.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阶梯

如果有一天我没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内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一天。习惯成自然,工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了痼疾,想要改正,只有等待来生了。

对于每个人来说,智力是天生的,它就像身高一样与生俱来,很难更改和提高。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好习惯的帮助下,提高个人的教育水平,获得更多知识。正是习惯,决定了每个人如何更为充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

尽管托马斯爱迪生的天赋让人钦羡,但是,白炽灯泡的诞生还是得益于他的坚韧不拔。在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之前,爱迪生尝试了一万多次,也失败了一万多次。每当我们打开电灯的时候,面对这一跨时代的伟大发明,我们要感谢的,不仅是爱迪生的天才智慧,更多的恐怕还是爱迪生那永不放弃的习惯吧。

拉里伯德是一位不可思议的篮球运动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伯德并不是最具运动天赋的人选。然而,正是天赋有限的伯德,率领波士顿凯尔特人队(Boston Celtics),三次登上了总冠军的领奖台,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

既然伯德的天赋有限,那这一切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你或许已经猜到了答案,是的,正是“良好的习惯”。

伯德堪称NBA历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之前的少年时代,每天早晨,伯德总是先练习500次三分投篮,再去上学。有了这种习惯,不论天赋几分,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三分球投手。拉里伯德就是这样一位依靠良好的习惯把自己先天的才能和天赋发挥到极至的典范。事实上,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正是这些帮助他发挥出所有运动潜能的自律的习惯。

好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好习惯是成功的阶梯。一个人要想在取得成功,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您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那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

2001年7月份,南方一家颇有名气的青年刊物,隆重地推出一篇调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安子》,使人们再次聚焦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工潮中出现的成功人物。

那年,17岁的乡下姑娘安丽娇(安子),怀揣着希望和茫然,独自一人从广东梅县扶大乡闯到深圳,他初中没毕业。像成千上万打工妹一样,安子在一家港资电子厂,成了流水线上的插件工。插件工枯燥苦累。一天工作12小时,没干多少天,手指上便是一团团黑黑的淤血,十指连心地痛。但在繁重打工之余,安子还是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的每一天:从自学初中课程,一直到深圳大学中文系大专课程,打工7年,安子坚持自学了6年半。7年打工收入,几乎全交了学费。

1991年,安子在打工之余,将打工日记加工创作成《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在报纸连载,“反响始料不及,读者的信件雪片般飞来。曾经一个星期内收到200多封信。”随后,《都市寻梦》等文学作品相继面世。深圳广播电台力邀安子主持“安子的天空”。数以万计在都市寻梦的进城务工青年,渴求在这片天空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8年不到的时间,一个普通打工妹完成了“蛾变蝶”的全部过程。今天的安子,是4家公司的总经理,其中“新家政服务公司”,是深圳规模最大、最规范的10家同类企业之一。

面对众多的评论,安子坚持认为,她的成功是靠努力向上的习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她说,“时代给了我机会,而能抓住机会,是因为我付出了太多泪水和汗水。”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在谈到习惯时,他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无独有偶,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到:“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

盖茨表示赞同,他说:“我认为沃沦关于习惯的话完全正确。”此时,两位殊途同归的好朋友道出了自己成功的诀窍,即: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阶梯。

有位哲人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的确,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因此,注重养成好的习惯,是人生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试想,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又没有规律的人,他怎么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怎能有开阔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和沟通?一个杂乱无章、思维混乱的人,他做起事来的效率会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

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养好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话说回来,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能够著作等身,成为学界泰斗,被万千学人所尊崇,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从小养成了读写文章的良好习惯。

8.一寸光阴一寸金

光阴,对青年和老年,都是转瞬而逝,必须受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我们古人留给我们的两句意义深刻的话。

季羡林先对于时间是非常珍视的,他认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对青年还老年,无论是对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抓住这有限的光阴,做出一番无限的事业。

曾经在书中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在富兰克林报社前面的商店里,一位犹豫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男人终于开口问店员了:“这本书多少钱?”

“1美元。”店员回答。

“1美元?”这人又问,“你能不能少要点?”

“它的价格就是1美元。”没有别的回答。

这位顾客又看了一会儿,然后问:“富兰克林先生在吗?”

“在,”店员回答,“他在印刷室忙着呢。”

“那好,我要见见他。”这个人坚持一定要见富兰克林,于是,富兰克林就被找了出来。

这个人问:“富兰克林先生,这本书你能出最低价格是多少?”

“1.25美元。”富兰克林不假思索地回答。

“1.25美元?你的店员刚才还说1美元1本呢!”

“这没错,”富兰克林说,“但是,我情愿倒给你1美元也不愿意离开我的工作。”

这个顾客不甘心,又磨蹭了一会儿,见没用,就说:“那么,好吧,1.25美元,我买了。”

谁知富兰克林却说:“不,1.5美元。”

顾客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5美元?你怎么又改了?”

富兰克林说:“是的。到现在为止,我因此而耽误了工作时间的价值要远远大于1.5美元。”

这人默默地把钱放到柜台上,拿起书出去了。

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而耐人寻味的道理:对于有志者,时间就是金钱。

利用好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的时间如果不好好规划一下,就会白白浪费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就会一无所成。经验表明,成功与失败的界线在于怎样分配时间,怎样安排时间。人们往往认为,这儿几分钟,那儿几小时没什么用,但它们的作用很大。

大家一天要浪费几个小时呢?如果真想知道,不妨来做一个实验。首先,找一份记事历,把每一天划分成3个小时的区域。然后再把每个小时划成60分钟的小格。在这整个星期里面,随时把所做的事情记录在划分的表格中,连续做一个星期试试看,再回头来检查一下记事历,就会发现,由于拖延和管理不当,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

当人们了解到是如何在使用时间之后,再回头重做一次实验。这一次多用点心来计划时间,把需要做及想要做的事仔细安排进你的时间表,再看效率是否会好一点。

记住,时间是惟一可以卖给他人或自己的东西,对时间的利用率越高,就越可以靠它卖得更多的钱。时间是无情的,但又是慈善的,这取决于你怎样对待它。

哲人伏尔泰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最长而又是最短的;最快的而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

智者查帝格回答:“世界上最长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无穷尽;最短的东西也莫过于时间,因为人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着的人看来,时间是最慢的;在作乐的人看来,时间是最快的;时间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分割到无穷小;当时谁都不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时间,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时间会把它冲走,而凡属伟大的,时间则把它们凝固起来,永垂不朽。”

人的生命是有时限的。而就一生的时间而言是不断减少的,但是人对实际时间的利用和发挥是不一样的,因而实际生命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以分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要多拥有59倍的时间,以秒计算时间的人则又要比用分计算时间的人,多拥有59倍的时间。所以对于挤时间的人来说,时间却又是不断增加的,甚至是成倍地增加。

鲁迅先生曾说过:“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我们的生命。”

时间管理是最近十分流行的话题,有一位作家,曾讲了一个故事来说明时间的意义。

上帝在每天一大早都会去拜访刚起床的人,然后很公平地交给每个人5000元运用;到了晚上临睡时,他又会出现,要每人把剩余的钱还给他,只见有的人原封不动地交回了5000元;有的人剩下300元交回;还有的人两手一摊,说:“花光了,还不够用呢!”

这个故事寓含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每个人每天使用时间的差别以及由此引发的省思。有的人根本什么也没做,所以一毛钱未花;有的人用一些,有的人则充分利用,还嫌上帝给的不够多。现代人的生活状况不正是如此吗?现代人总好像是很忙碌,打电话给他一定是左一句忙,右一句忙,但是,忙来忙去也不知忙些什么?反过来看,有些人随时都是一副从容不迫的模样,难道谁能肯定他不忙吗?未必吧!

一个真正懂得时间管理的人,应能依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定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样,当重要事件发生时,才能不慌不忙地一一处理。这样的人才叫懂得时间管理观念的人。

有一位商业人士,说出这样一段话:“在车上时我都做什么?每遇红灯,我就会把当日报纸拿出来看看大标题、看重点,以便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我的耳朵也没闲着,平时我习惯一上车就开始放社会大学的录音带(自我充电);但是,精神较紧张时,则会选听一些开发潜意识的音乐CD。就这样了吗?还不止,眼睛在顺便看街景时,偶然有什么感触、想法或创意时,一遇上红灯便会抽出名片或小记事本来写下心得。比起许多人塞车、等红灯时的心浮气躁,破口大骂,我的做法是不是比较具有创造性及建设性呢?”

所以,通过这个人的经历我们可以觉得,在市区开车就像练毛笔字,一方面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一方面也可以使人格得到提升。

事实上,可以运用时间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们提供几个较实用的观念、方法以供参考:

(1)善用剩余时间

所谓剩余时间,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角落时间”,5分钟、10分钟,别小看它,积累起来也占了大半天呢!

譬如有个人去麦当劳用餐,用完餐后顺便上洗手间,麦当劳的女厕所一直显得很挤,女孩们在厕所外排起了长龙。这时,她突然看到一个也在排队的女孩,正乘机和排在她前面的另一个女孩作推销。不知道她的推销有没有成功,但是,利用剩余时间来创造一些价值率,绝对是聪明的做法。

又如许多学生都会在等公共汽车或坐地铁时背英文单词,相比之下,他们可能比那些缴钱去补习班学一年英文的学生还要有效率得多。

(2)减少时间的浪费

如果要去玩,是走这条路好,还是走那条路?说不定还有更快的!做任何事时都先计划一下,无论是出去郊游还是逛商场购物,就要弄清楚目的地,否则乱走乱逛的,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

另外,作计划一定要有工具。最好随时携带笔记本,家里有日记本,办公室还有周记本、月记本甚至年度计划本。

(3)创造时间的使用价值

时间的使用价值,大多来自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与认知,重要的是要知道在轻重缓急间如何取舍。譬如家人和朋友孰重?私事和公事哪样得先处理?有了比较清楚明确的价值判定后,就不会有太多紧张、担心、犹豫不决,就能放心大胆地去做该做的事。

譬如有人会说:“我好想休息啊!好想去度个假?”这个“休息”,就是时间的规划。因为现在已不是埋头苦干的时间了,工作时工作,该休闲时就该好好地休闲,轻松一下。

(4)学习自我承诺

有个在报社广告部做主管的人曾说了这样一个现象,他说中国人很奇怪,愈是亲近的家人、好友就愈不重视。有人正纳闷他何以有如此看法,他说:“你看,当你和老板,男、女朋友(刚交往的)或是有利害关系、业务往来的人约会时,你敢迟到?相反的,和自己的家人、好友约会时,迟到反而成了正常现象。这些人心里都认为,反正他们是自己人,等一下也没关系!”

其实,愈成功的人愈讲究时间的观念,而他们也最喜欢守时的人。如果我们都能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那么,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9.自信才能成功

这充分告诉我们,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面观点、历史观点、辨证观点。盲目自大,为我们所不取。盲目地妄自菲薄,也绝不是正当的。

季羡林先生这里批评的“盲目的妄自菲薄”,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这样的结论:一个有魅力的人,都是绝对自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只要偶尔遇到一点挫折,他们就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失败的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相信自己。

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功的,就像没有脊梁骨的人很难挺直腰杆。

犹太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具有非凡的评价和批判能力,因此一些伟大的物理学家常常乐意征求他的意见,他还常常应邀出席科学会议,但是他却把这种过于严峻的批判用在自己身上。

这种过分的自我批判倾向扼杀了这位科学家的才华,使其丧失了创造才能。结果,他的思想产物还没有问世,这种过分挑剔的批判就夺走了他对它们的爱,最后竟导致了他厌世自杀。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谈到科学家的胆魄问题:“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因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会马上想到一堆永无止境的争论,害怕前进。当你年轻力壮时,可以到处寻求新的观念,大胆面对挑战,而年纪大了的人却疲于奔波,疲于争论。我常常问自己,是否已经丢掉了自己的胆魄?”

这些事例都证明了没有自信就没有胆量,没有胆量就会磨灭想像力和独创精神。所以,缺乏自信是创造力和智慧的最危险的敌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是说每个人都有某方面的不足,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和不足。但是能否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且不被它削弱自信,却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

美国总统罗斯福被公认为世界历史上能够扭转乾坤的巨人之一。关于他的国内政绩,关于他在世界历史上曾经发挥的作用。另一位伟人温斯顿丘吉尔说:“罗斯福是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位美国人。”

最近几十年间,由于美国国力的强盛和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数任美国总统或多或少地要以“世界总统”自居,可以说,如果没有罗斯福,他们就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自信,而罗斯福的自信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如果没有这种自信,很难想像罗斯福会在39岁患上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之后,凭着顽强的毅力积极配合治疗,终得幸免于全身瘫痪;更难想像他后来敢于拄着双拐或坐着轮椅,出现在1932年总统竞选的讲坛上,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位身罹残疾的总统。

自信在罗斯福一生的成长和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第一次就职演说中,针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经济“大萧条”情景说:“首先让我们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惟一值得恐惧的东西就是不可名状的、未经思考、毫无根据的恐惧,使得转退为进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恐惧。”

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到“进不败其志”和“内究其情”。在身处顺境时,还要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不改夙志;而身陷逆境之时,则要躬身自省,探究失败之由。此外还应做到无论何时都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到成功,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和事业一帆风顺。 2S2DuYQhQ6uX8smrYLgRu7LClWc3MeOLkpsQJkZp5hsWBkmTFRBrx6/Ew3AJfm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