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在日本,没有一个地方没有西武集团的;在国外,西武集团的旗帜也随处可见。这家世界性的超大型企业素有“西武军团”之称。

在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的全球最为富有的企业家排名中,堤义明在1987、1988年连续两年雄居第一位,被认为是在世界上刮起了“堤义明旋风”。其实,堤义明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成绩,就在于他懂得有为与有不为的道理。

堤义明1934年出生,是一个腼腆、温顺、不起眼儿的孩子,但从麻布学院考入早稻田大学之后,堤义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富有主见,精力充沛,雄心勃勃。他和几位好友一起创办了早稻田大学观光学会,发动学生到西武企业去服务打工,表现出较强的企划能力和实践能力,被同学们推举为自己的领袖。

是什么使堤义明有如此大的改变呢?

这要归功于他的父亲堤康次郎。堤康次郎不但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更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他知道自己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西武企业的第二代当家人。堤康次郎常常与堤义明到离家不远的公园去散步,灌输给儿子待人处世和经营企业的道理,决定培养堤义明为西武企业的继承人。

有一天,堤康次郎把堤义明叫到自己的房间,神情极其庄重地说:“千万记住,在我死后,一定要照我的办法做,只有懂得有所为所不为,才能守住我留下的产业。”

儿子遵守了父亲的训诫。1964年到1974年,堤义明静观事变,眼看着那些急于求成的企业家们在这段时间里纷纷落马。

堤义明接管家业的第二年,日本进入工业旺盛时代,工商企业蓬勃发展,土地投资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然而堤义明却决定退出地产界。

此消息在日本企业界相当于一个里氏12级大地震,震惊了全日本的业界人士。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日本连白痴都相信,炒房地产就等于自己印钞票。有人开始怀疑堤义明的能力是否可以应付一个大企业的经营要求。有人开始中饰堤义明,说他是没有半点头脑的草包。

堤义明手下的八大要员,大部分都主张继续在土地方面扩大投资,以便谋求最大利益。但没想到堤义明完全否定土地投资的建议。

堤义明在最高决策会议上,面对年龄比他大、经验较他丰富的高层主管这样说:“我已经预测到,土地投资的好景期已经过了,供求要讲平衡,大家猛炒地皮的结果,把正常的供求状态搞坏,我看很快就会出现失衡的大问题。”

堤义明的兄弟和手下八大高手,没有几个人同意他的决定。然而堤义明才是总决策人,他对大家说:“我们公司必须做出明智决定,如果全体一致同意,事情就不妙了,全体一致主张,时常有毛病。现在大家不同意我的想法,我知道我一个人对,你们全都没看出这行业的风雨已经快来,危险得很。我决定了,大家照我的话去做没错。”

堤义明外表沉静,内心却活跃得很。他很小心地搜集到了足够的情报,经过分析,才做出这个明确而又果断的决定。他预计土地的生意不可为,眼前的好景也就够维持几年的。土地的问题是供过于求,只有及时收手,才不至于在大灾难到来的时候被烧得遍体鳞伤。

堤义明的看法果然没错,过后很长时间里,土地投资者在炒卖的旋涡里受尽折磨,很多地产投机者都陷入困境。

光守业,靠不为,是不能刮起“堤义明旋风”的。

10年甘于寂寞,到了1975年,堤义明在100多种事业中全面出击,酒店业、娱乐场、棒球队等等上的投资,捷报频传……

堤义明的不为,不是无为,而是静观以待后有所为,这里的不为,是在沉寂的表象下面,积聚爆发与突破的力量。

6.正确面对压力

压力如何排除呢?粗略来分类,压力来源可能有两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有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季羡林先生将压力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类,对于被动的压力,我们没有能力去左右,而对于主动的压力,我们却可以做出适当的调节。

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抱怨活得太辛苦,压力太大,觉得生活了无生趣,其实,这往往是因为在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给自己在人生各个路段设下了过高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的,而是通过和他人比较制定的,所以为了完成目标,每天都不得不背着沉重的包袱去生活,不得不忍受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人首先要为自己负责任。有的人不看实际情况,要求自己必须考上名牌大学,必须学热门专业,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才算完美人生。许多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艰苦地区,就是因为他们人生的背篓中背负有太多的责任。这种以私利为出发点的个人抱负,已蜕变为一个包袱压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来。

人们常说:“什么事都归咎于他人是不好的行为。”但许多人动不动就把错误归咎于自己,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观念。比如说有的人因孩子学习不好而整天苦恼,因孩子没考上大学而内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作为家长,你为孩子所做的只是外在的,孩子落榜会有许多原因,怎么能把责任全归到自己身上呢?再说,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呢?指不定孩子能在其它方面有所成就呢。

歌德曾经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只有认清了在这个世界上要做的事情,认真去做自己喜爱的事,我们才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不要强加包袱在自己的身上,才能体会到人生旅途的快乐。

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同时处理许多事情。为你生命中重要的事件排列顺序,可以避免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危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法改变的事物上,尽量在你使得上力的地方下功夫,努力寻找改善现状的契机。接受你无法施展影响力的事实,并不表示你得放弃希望,它意味着你可将精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而有不同的转变。这就是季羡林先生所说的,对被动的压力要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

从不同的角度,其实还可以将压力分为另外两种:一种对你有益,另一种则对你有害。当你对某件事情感到兴奋的时候,那就是有益的压力。当时,你会心跳加速、血压稍微升高、体内释放出肾上腺素,而且呼吸变得急促。有害的压力也会产生同样的生理反应,只是这些反应对你的身体并没有好处。研究表明,这种因为财务不稳定、上司不够体恤、工作能力不足等其他类似因素所产生的有害压力,会导致愤怒、挫折、精疲力竭、沮丧、头痛、高度紧张、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消化不良、过食症、溃疡、喜怒无常、性功能失常、高血压、中风、心脏病,或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失调而导致无法抵抗感冒和一般病毒,甚至会虐待配偶和小孩。因此,必须控制这种压力,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培养正确的态度

把压力视为生命中的转机或挑战。如果你能接受这些挑战,你会更加了解自己,也能培养面对这些压力情境的有益技巧,以免伤人伤己。另一方面,你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更有信心面对未来,迎接挑战。

(2)保持弹性

天有不测风云,当你碰到突来的压力,要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而非破坏的来源,并勇敢地接受它。

不要认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一定是最正确的。避免旧调重弹、翻老账、迁怒别人,也不要埋怨老天爷对你如何不公平。

你要善用天赋的权力与能力。尽量保持客观、心胸开放、接受别人的看法。不要期望别人的行为会前后一致,而要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以达到你的目标。

(3)别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他人身上

当你期待别人在特定情境要和你有同样表现时,你就已经对那个人塑造了一个错误形象。这就是所谓的“偶像化”,因为你看不到也不愿意接受这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愿接受你所塑造出来的形象。如果那个人的表现无法达到你所预期的,你就会非常失望,挫折和愤怒也会随之而来。

(4)及时沟通

有时候我们只注意压力的征兆,例如:头痛,却忽略导致压力的原因。在尚未排除压力产生的内在原因之前,压力虽然可以暂时得到缓解,但却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会导致更糟的结果。与其注意压力的征兆,不如把这个征兆当作线索去试图找出产生压力的原因并加以矫正。

让那些造成你压力来源的人知道你的感受:“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时,就感觉好像要被工作压垮了,而且无法集中精神做我份内的事。”因此,不妨就如何解决压力的话题开始谈起:“你迟到的时候,我必须帮你做事,哪一天如果我要早点离开,你可不可以也帮我处理一下?”以试图减轻工作负担过重所产生的压力。

(5)深呼吸

面临压力时,最好让你自己暂时脱离焦虑的情境。所以,呼吸一点新鲜空气,舒服地坐在桌子前,闭上眼睛,数到四。每一个数字花一秒钟:一、二、三、四。数到四时,用鼻子吸气,让肺部充满空气,直到有点不舒服为止。暂时屏气凝神,再从一数到四。数到四时,从嘴巴吐气。只要重复几次这个动作,就能消除压力。

这个方法如果能和视觉影像配合,效果会更好。一边深呼吸时,一边想像问题解决、压力消除之后的快乐情景。然后问问自己,要怎么做,才能达到那样的结果。而这个答案就是你的行动计划。

(6)采取行动

找出问题的症结,针对事件设定策略来克服难题。不要让自己沦为他人粗心行为的受害者。如果你老在回应别人,你永远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而且,如果你总是随便发火,只会让自己更容易受到伤害。

想想那些让你愉快、能激励你、对你长期目标有益、能让你有成就感的事。然后采取必要行动,以获得你应得的美好结果。

(7)不采取行动

你没有必要对每一种感受都有所行动,不妨也接纳某些感受。也许你无法妥善应对所有他人对你的批评、指责,但先不要加以评断,暂时不要有任何回应。

(8)适可而止

每完成一件事,就把它从你的行动计划表上划掉,休息一下,再做新的工作。把桌上和目前工作不相干的东西拿掉,每天检视自己的努力成果,然后把工作留在办公室。

如果一定得把工作带回家,要设定一段执行的时间,若超过时间,就不要再做,除非进度真的落后很多。记住,没有什么工作值得赔上你自己的生活。

(9)找人聊聊

如果为如何与造成你压力的人沟通而烦恼,你反而会增加自己的压力。在你工作已经堆积如山时,冒犯你的人也许早把工作做好了,或许正在饱餐一顿、睡大觉或打高尔夫球去了。

所以,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详细规划冲突时的应对守则,态度要坚定。同时,找一个信得过的人谈谈,把心中的挫折、愤怒和痛苦都发泄出来,做做自己喜欢、有把握的事,并且下定决心,永远不再跟那群家伙较劲。

(10)每周有一个晚上九点上床

在每星期中找一天(比如星期五),晚上九点就上床睡觉。这么做,不仅会让你一个礼拜以来所累积的疲倦得到舒服的解放,也会给你一个轻松周末的开端。

如果,你已经削减了一些热闹的娱乐活动,无论如何,你礼拜五晚上一定要待在家里;如此,才能开始有一个美好的夜晚。礼拜天,也是很适合提早睡觉的日子,因为,礼拜天的事情通常是比较少的,而且,提早睡觉也可以让你充分休息,好应付一个礼拜的开始。

不管你选择哪一个晚上提前睡觉,你投资在睡眠上的,将会得到很大的回报。例如,你这么做必定会比晚睡时来得精神充足、神清气爽,而且,在能量充足之后,你的工作和休闲的效率及品质,也必然提高许多。

7.过去,现在和未来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经验:过去带来惆怅,现在带来迷惘,未来带来希望。

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仅是一时空概念,而且是一个关于人生的哲学命题,历史上很多学者都有过阐释,季羡林先生也给出了他的理解。

季羡林先生认为,理智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现在与将来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免由于过多的关注其中之一而损害另一个。有一些人仅仅生活于现在,也有一些人总沉湎于未来,总是愁思满腹,忧心忡忡。很少有人能在这两点之间保持平衡。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他们始终急急忙忙,紧追不舍。此种人就其整体存在而言,他们置身于一种恒久虚幻的情景之中,始终不断地生活于一种短暂的临时状态,直到最终走完其人生的旅途。

所以,我们既不该让未来牵挂而焦虑企盼,也不该在对往事的反悔惋惜中不能自拔,而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惟有现在才是实在的确定的,未来总是无一例外地使我们的希望落空,过去也常和我们曾预料的相去甚远。总之,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都和我们想象的不同,且不及我们所想象的。

假若我们对过去的希望落空愁眉不展,对未来的前景又焦躁不安,我们将无法达到真正的快乐。为陈年往事懊恼,为未来忧心忡忡,而妨碍了眼前的幸福,那是最愚蠢的。

当然,人一生中总有深谋远虑和抱憾终生的时候。但是,往事一旦成为历史,我们就应该跟它道别。至于未来,我们只能认为它超乎人为,惟有神知之,至于现在,则让我们记住,愉快地度过每一天,我们的全部生命仿佛就在这每一天中:“让我们尽可能愉快地迎接它,这是我们惟一真实的时刻。”

只有那些必然在某个不确定的时刻降临于我们的不幸才会侵扰我们,然而,能够对此做出圆满说明的人又寥若晨星。因为不幸或灾难有两种类型:或者仅仅是一种可能,哪怕是极大的可能;或者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那些不可避免的灾难,其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一个人倘若总是处于一种戒备状态,那么,他便永无安宁之时。所以,如果我们并不因为对灾难——其中有的本身就是不确定的。有的将在某个时刻发生的恐惧而放弃生活中的全部乐趣,我们就应该或者把它们看作绝无可能发生的灾难,或者把它们看作不会很快发生的灾难。

一个人惟有当他抛弃了一切虚伪自负,并且求之于非矫饰的赤裸裸的存在时,方可达到心灵的宁静,而这种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类幸福的根基。心灵的宁静!那是任何片刻享乐的本质;并且,人生之乐稍纵即逝,须抓当下的分秒片刻,而不是陷入迷惘之中不能自拔。我们应当不停地提醒自己:今日仅有一次,且一去不返。我们总认为它明日还会再来,然而,接踵而至的明日已是新的一天,并且,它也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也是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部分,而是习惯于将生命看作恰似一束观念或名称——这些都是无法体验的——假若如此,包容个体于自身之中的生命便会遭到破坏。

在那些幸福而充满生机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即使在悲苦忧愁的时候,我们也应当尽情地欣赏和享受。我们应当回想那过去的寸寸光阴——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似乎远离痛苦和哀伤——是那样地令人妒羡。往昔犹如失却的伊甸园,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它们是我们的朋友。然而,我们欢度幸福的时刻并不珍惜它,只是当灾难逼近我们时才希望它们归来。无数欢快和愉悦的时光都消磨在无聊事务之中。我们常因种种不愉快的琐事而错过这些愉快的时刻,一旦不幸降临,却又为之徒然空叹。那些当下时刻——即使它们决非平凡普通——往往被漫不经心地打发过去,甚至急不可耐地置之一旁,而它们正是我们应当引以为自豪的时刻;人们从未想到流逝的时光不断使当下变为过去——在那里,记忆使之理想化,并闪烁着永恒的光芒。后来,当我们处于窘境之时,面纱才被揭去,而我们则为之抱憾终生。

每个人都想往高处攀升,于是不惜用尽各种手段,殊不知自古有“高处不胜寒”的谚语。升得越高,你只会越感孤独。因此,非常有必要告诫你们,别抛弃你的爱和希望。因为只有拥有爱和希望,你才不会感到孤独。

假使你想用手去撼动一棵参天大树,你认为你能做到吗?绝对做不到。然而,我们见不到的风却能随意地晃动它,甚至折断它。同样,我们也正被一种不可视见的力量所掌控,或受其压迫。

人和树原本一样。他愈是想朝光明的高处攀升,他的根愈会挣扎向下,向地里,向黑暗,向深处——向罪恶。

每一个人都想往高处攀升,但是到头来你会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因为你的周围没有人再会相信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因为你改变得太快,你的今天驳斥了你的昨天。当你往上攀升的时候,你常常不择手段,这样做,你周围的人便不会原谅你。

你的轻蔑与期望会随着地位的上升与日俱增。你攀升得越高,便愈会鄙视那些往上攀登的人。到头来,你会羞愧于自己的攀爬和踉跄!嘲笑于自己的气喘吁吁!因而你也会憎恨那些凌空飞翔的人!当你身处高处时,你会觉得身心疲累!苦不堪言!

但是,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独自耸立在山上的参天大树,它长得比人和兽都高大。假使它要说话,必定找不出一个能理解它的人来,因为它太高大了。但它仍在期待——它期待什么呢?难道由于它太接近云端,而在期待那第一道雷电吗?

其实,这些追求伟大者还不自由,但他们仍在寻求自由。他们的苦苦寻求使他们过于疲惫和苦恼。他们向往着高处,他们的灵魂渴望着星辰,但他们那劣根性也渴望着自由。

他们依然是一个幻想着自由的囚犯。类似于他们这样的囚犯的灵魂很机敏,同时也很狡诈与邪恶。

他们仍然觉得自己很高贵,即使是怨恨他们或用恶毒的眼光看他们的人也一样认为他们很高贵。然而,他们也务必明白一件事,对任何人而言,一个高贵者总是有碍于他的。

所以,一个人活在世上,并不需要整天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过去的失败而惆怅,为了未来的希望而焦虑,更不必为现在而迷惘,只要放宽心态,顺其自然就对了。

8.做事情要“三思而行”

“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季羡林先生认为,不经思考,盲目行事,是许多人不能取得成功的关键。那些真正取得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良好习惯:在做事之前,一定要思考出正确的决策。没有正确的决策,就等于已经走向了失败!

决策决定行动的方向。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正确决策的操纵者。很显然,正确的决策源自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源自于经验,而经验又源自于错误的判断。人生中那些看似错误或痛苦的经验,有时却是最可宝贵的财产。

在你综观全局,果断决策的那一刻,你的人生便已经注定。

两虎相争智者胜,胜者之所以胜,乃在于他决策时的智慧与胆识,能够排除错误之见。正确的判断是获胜者经常需要训练的素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会面临更多的失败和危急关头。

另外,在失败和危急关头保持冷静也是很重要的。有人面对危难,狂躁发怒;而智者则能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理智地应对危局。在平常状况下,大部分人都能控制自己,也能作正确的决定。但是,一旦事态紧急,他们就自乱脚步,而无法把持自己。

保持冷静的头脑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头脑,不要由于缺乏必须的力量,就否定一个可能的观念或构想。反之,你要执着手伟大的、值得为之奋斗的构想,克服各种难题。

只要肯动脑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要把不可能化为可能。我们要有人力、财力与物力,就算全都没有,只要你肯花时间和精力去开拓人力与财力的资源,那么对你而言,几乎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自己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科学家告诉人们,平时使用的潜能充其量也只有我们全部潜能的1/80。这话可能有点笼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我们有较强的自信心的话,再加上我们勤于思考,我们的表现会比现在更好。

成功者善于强化自己反复思考判断的习惯,从思考判断的习惯中找到突破常规的办法,又从办法中找到新的创意。这样他们就超出了一般人的正常判断,很容易在智力上超过别人。因此,反复思考判断是一种智力游戏,但这种游戏并不是没有用的,而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训练你的判断逻辑。

思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反面思考尤为重要。成功者常常从反面去思考和判断问题,去总结教训,为下一次获得经验。如果在做事之前,没有正确的思考和判断,很难想像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成功的机会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自然界的力量愿为人类服务。千百年来,闪电一直想引起人类对电的注意,电可以替我们完成那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从而使我们抽出身来开发其他的能力。潜在的能力到处都有,要由敏锐的眼光和头脑来发现。

首先要思考和观察世人有何需求,然后去满足这一需求。一项让烟在烟囱中逆行的发明虽然巧妙,但对人类毫无益处。华盛顿专利局里装满了各种构思精巧的装置,但几百个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对发明者或世人有什么用处。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醉心于这类无益的发明,从而使一家人在贫困中苦苦挣扎。

一个善于观察的男人发现自己的鞋跟被拉了出来,因为买不起一双新鞋,便思忖:“我要做个可以镶到皮革里的带钩的金属圈。”当时他贫困潦倒,连割房前的草都要向别人借镰刀,而就靠这项小发明他成了一位富翁。

成就大事业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并非都是财大气粗之辈。第一台轧棉机是在一个小木屋里制造出来的;美国第一艘汽船是由费奇在费城一座教学的器具室里组装起来的;麦考密克在小磨房里研制出著名的收割机;第一个干船坞模型是在一间阁楼内制作的;位于马塞诸塞州沃塞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创办者克拉克靠着马厩里制作玩具马车开始发财;爱迪生早在做报童时,就已藏在行李车厢内开始了他的实验。

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街边的垃圾堆里捡到一块被人扔掉的克拉大理石,这块大理石是被一个不熟练的工人在切割过程中损坏的。无疑也有其他艺术家注意到了这块品质优良的大理石,但因其被损坏,所以只剩下了痛惜。只有米开朗基罗看到这块废弃的大理石中的天使,用凿子和锤子创作出人类历史上一件最优秀的雕像——《年轻的大卫》。

帕特里克亨利年轻时被人视为懒惰的废物,务农、经商均一事无成。他学习了六个星期的法律便挂出营业招牌,在打赢第一场官司后,他终于觉得自己即使在家乡弗吉尼亚也能获得成功。英国当局通过印花税条例后,亨利被选入弗吉尼亚州议会,提出了反对这一不公平征税的法案。他终于成为美国最出色的演说家。

伟大的自然哲学家法拉第是铁匠的儿子,年轻时写信给汉佛里戴维申请在英国皇家学会谋职。戴维就此咨询了一位朋友:“这有一封名叫法拉第的年轻人来的信,他一直在听我的课,想让我为他在皇家研究院找个工作,我该怎么办?”“怎么办?让他去刷瓶子,他要是能有什么出息,就会立即去干;他要是不会有出息,就会拒绝。”于是,法拉第得到了一份刷瓶子的工作,他在工作中经常利用抽出来的时间在药房的顶楼内用旧坩埚和玻璃瓶做实验,这使他终于成为伍尔维奇皇家学会教授。

有一个传说,讲的是一位艺术家一直想找一块檀香木用来雕刻圣母像。就在他近乎绝望,以为自己的构思即将落空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被吩咐用一块烧火用的橡木雕刻圣母像。醒来后他立即照办,用一段普通的木柴创作出一个雕刻史上的杰作。许多人一心想找到檀香木用来雕刻,因此错过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实际上,我们用烧火用的普通木材就可以创作出杰作。

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像牛顿、法拉第或爱迪生那样有伟大的发现,也不可能像米开朗基罗或拉斐尔那样有传世之作,但我们可以抓住平凡的机会并使之不平凡,进而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壮丽。

如果你想致富,就必须研究你自己和你自己的需要,就必须思考。你会发现千百万人也有同样的需要。风险最小的营生总是同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关。衣、食、住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我们也需要娱乐、教育和文化设施。一个人,只要他能满足人类的一项需要,改善人类采用的方法,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作出贡献,那么他就可以发财,而且,就在他所在的地方发财。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动动脑子来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成功。

9.要具备谦逊的品格

说老实话,今年确是有一些连做梦都想不到的怪事出现在我的身边。求全之毁,根本没有。不虞之誉却纷至沓来。难道我真交了好运吗?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现在是收获得太多,而给予得太少,时有愧怍之感。

谦逊是成功人士必备的品格,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在待人接物时能温和有礼、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季羡林先生正是这样一位谦逊的学者和导师。

谦逊永远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谦逊,才能保持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才干。因为谦逊的品格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满,不断前进可以使人能冷静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批评,谨慎从事。否则,骄傲自大,满足现状,停步不前,主观武断,轻者使工作受到损失,重者会使事业半途而废。

具有谦逊品格的人不喜欢装模作样,摆架子,盛气凌人,能够虚心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的情况。美国第三届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提出:“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

杰斐逊出身贵族,他的父亲曾经是军中的上将,母亲是名门之后。当时的贵族除了发号施令以外,很少与平民百姓交往,他们看不起平民百姓。然而,杰斐逊没有秉承贵族阶层的恶习,主动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园丁、仆人、农民或者是贫穷的工人。他善于向各种人学习,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有一次,杰斐逊和法国伟人拉法叶特说:“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他们的菜碗,尝一尝他们吃的面包,只要你这样做了的话,你就会了解到民众不满的原因,并会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了。”由于杰斐逊作风扎实,深入实际,他虽高居总统宝座,却很清楚民众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这样,他就在密切群众关系的基础上,进而造就他成为一代伟人。

谦逊的品格,还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于一时之功,不再进取。

居里夫人以她谦逊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获得了世人的称赞,她对荣誉的特殊见解,使很多喜欢居功自傲、浅尝辄止的人汗颜不已。也正因为她的高尚品格的影响,以后她的女儿和女婿也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并再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令人敬仰的两代人三次获诺贝尔奖的家庭。

为了取得杰出的成就,一定要把谦逊当作人生的第一美德来刻苦培养。

托尔斯泰也是以谦逊闻名的,他虽然很有名,又出身贵族,却喜欢和平民百姓在一起,与他们交朋友,从不摆大作家的架子。

一次,他作长途旅行时,路过一个小火车站。他想到车站上走走,便来到月台上。这时,一列客车正要开动,汽笛已经拉响了。托尔斯泰正在月台上慢慢走着,忽然,一位女士从列车车窗里冲他直喊:“老头儿!老头儿!快替我到候车室把我的手提包取来,我忘记提过来了。”原来,这位女士见托尔斯泰衣着简朴,还沾了不少尘土,把他当作车站的搬运工了。

托尔斯泰赶忙跑进候车室拿来提包,递给了这位女士。

女士感激地说:“谢谢啦!”随手递给托尔斯泰一枚硬币,“这是赏给你的。”

托尔斯泰接过硬币,瞧了瞧,装进了口袋。

正巧,这位女士身边有个旅客认出了这个风尘仆仆的“搬运工”就是托尔斯泰,就大声对女士叫道:“太太,您知道您赏钱给谁了吗?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呀!”

“啊!老天爷呀!”女士惊呼起来,“我这是在干什么事呀!”她对托尔斯泰急切地解释说:“托尔斯泰先生!托尔斯泰先生!看在上帝面儿上,请别计较!请把硬币还给我吧,我怎么会给您小费,多不好意思!我这是干出什么事来啦。”

“太太,您干吗这么激动?”托尔斯泰平静地说,“您又没做什么坏事!这个硬币是我挣来的,得收下。”

有的人自以为是,不具有谦逊的美德,结果往往是自己吃亏。

有一个自认为很博学的博士毕业后到一机关上班,成为了那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有两位同事,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只是朝两人微微点了点头。不一会儿,两位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飞?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不久二人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飞回来了。

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那两位,憋了半天后,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就掉水里了呢?”两位同事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任何人都不喜欢骄傲自大的人,这种人在与他人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自己的肤浅和无知。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某个领域行家里手,所以你必须保持谦逊,看到自己的短处,这样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1.以德立身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不依靠外力的特殊的行为规范。道德以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等概念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人的品行、道行其实就是“德”,生活中人们对自己仰慕的人最常说的就是德才兼备。季羡林先生认为,要“以德立身”,就要用真、善、美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个品行不端、德行糟糕的人不可能结交真正的朋友,获得长久的事业成功。这样的人也很难有人能与之长期合作,因为这种人不是搞一锤子买卖,就是过河拆桥。这种人在家庭中,也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极有可能造成爱人和孩子的痛苦与不幸,他们甚至还可能因为某种利益的驱动铤而走险,以致落入法网……

要走向成功,需要以德立身,这是一个成功者必须确立的内在标准,没有这个内在的标准,人生之路就会失去支撑,最终导致失败。同样,在做人处世中,要想在人际交往中畅通无阻,成为一个人人喜欢的人,以德立身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知道,以德立身,还必须以自律为前提,一味讲“哥儿们义气”并不在以德立身之列。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上,缺德之友最终会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定时炸弹。例如,明知这笔贷款不合手续,但因为对方是朋友,所以大开绿灯;明知这个项目不能担保,因为受朋友的委托,所以还是办妥了。诸如此类经济犯罪案件多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他们重朋友、讲义气,交往中自以为彼此很了解底细,因此在合作中绝对信任对方,毫无防备,不能办的事也不好意思拒绝,这样做或许表面上让人喜欢,实际是害人害已。

以德立身贯穿于每个人的人生全部过程,是一个人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虽然道德对于人的要求有着不同的变化,每个人体验和经历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以德立身”的人生支柱是不变的,它对人人生大厦起着支撑作用的定律是不变的。

一个人一旦在道德上出了问题,就很容易为众人所唾弃,这在现代管理学中尤为明显,请看下面这个事例:

1999年3月,美国的《读者文摘》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写道:

我应邀为一家银行诊断员工士气低沉的原因,年轻的银行总裁叹气说:“我真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他精明能干,由底层晋升至现在的高位,却发觉银行业务日渐衰落,他归咎于部属工作不力。“我使尽浑身解数激励员工,他们还是无法振奋。”

他说得对。银行里到处弥漫着互不信任的气氛。我与员工多次私下交谈之后,终于明白了真相。所有员工都知道,这个已婚的年轻总裁与一名女职员有婚外情。现在事情清楚了:银行业绩差劲是受总裁品德所累。他只顾偷欢,忽略了其行为的后果。

品德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极为重要。品德由种种原则和价值观组成,给你的生命赋予了方向、意义和内涵。品德构成你的良知,使你明白事理,而非只根据法律或行为守则去判断是非。因此,正直、诚实、勇敢、公正、慷慨等品德,在我们面临重要抉择之时便成了首要。

有两个士兵一起赶路,在半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强盗。一个胆小者马上躲到一边,另一个胆大的则勇敢地迎上去,与之搏斗,杀死了强盗。这时,那胆子小的士兵跑过来,抽出剑,并将外衣丢开,大声说:“我来对付他,我要让他知道,他所抢劫的是什么人。”

这时,那名胆大的士兵说:“我只愿你刚才能来帮助我,说些鼓励的话也好。因为我会相信这些话是真的,更会鼓足勇气去与强盗斗。现在,强盗已被我杀死,你拔出剑来有什么用?你说的那些话更没意思。你只能欺骗那些不知道你的人。我亲眼见到了你逃跑的速度,十分清楚你勇气的可靠性。”

这故事讽刺有些人,当别人遇到艰难,甚至危险时,他袖手旁观,而别人一旦取得成功,他就跳出来,假仁假义的说要帮助别人,这种人用我们的俗话说就是缺德。

《孟子尽心上》曰:“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也。”在孟子眼中的“贤人”就应该是个德才兼备的贤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同样要注意,用人要以品德为先。

许多公司在用人时都把“德”放在第一位,这也许代表了一种倾向。“德”、“才”是一对矛盾,历来难以取舍,不少老板为此大伤脑筋。其实,早在汉代,司马光就精辟地总结出了德才原则:有德有才重用,有德缺才限制,有才无德不用。

时间虽然在流失,但今天的人们仍然遵循着这位先哲的用人之道。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就把“德”排在用人的首位,颇具有代表性。

创立于1988年的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供应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独立软件厂商。可以肯定地说,用友的成功与用友的用人是分不开的。据用友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用友公司用人的原则是:

1.品德放在首位。

2.对事情的态度。因为只有积极的人,才有把事情做好的可能,也不是说完全能做好,但是这种可能性更大。 HLoZCqXqChskwITFZTHYZyP3oSRgHgwU/5AFJQ/zDpgUY5mdaS4nmWZxiZArp/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