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3章

哲理诗人赫塞说过:“生命并不是一种计算,它不是一种数学的总合,而是一种奇迹。”傅雷说真正的光明并非没有黑暗的时刻,只是永不为黑暗所淹没罢了。接受不完美,你才能面对现实,也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不必强求完美,你会少一些抱怨和哀叹,多几份坦然和洒脱,以豁达的心态坦然地你的人生之路。不完美才是人生。

2.无规矩不成方圆

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然而这些压力何等好啊!没有它,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

季羡林先生认为,压力对于人来说有好的,也有坏的;有可有可无的,也有非它不可的。法律和一些合理的制度是一种对人社会极其有用的压力,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它社会就乱套了。做人也如此,没原则的人是要不得的。然而,物极必反,一味的坚持原则就成了呆板了。

《易经》上说,做事没有原则,或者太坚持原则,两者都不可取。

人如果太固执、太偏执,就是道德与精神的不正。那些一味以为自己坚持原则的人,到头来一个拥护的人也没有,成了孤家寡人。

水流入泽中,过度就会溢出。节制是一种美德。天地因为有了节,才有四时的生成;社会也因为有了节,才有了制度规则。但你一味节制,或者利用这种节制伤害人民,那就不可取了。

中正、原则,而又灵活。这才是人的道德与精神所在,是为人处世的本钱。任何僵硬、死守和贪欲,都是一败涂地的根源。

如何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是一个说来容易做来困难的问题。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要灵活”。

其实,一件小事如果事关自己的品德、名誉、事业、前途,就是当然的大事。你不必为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黯然神伤,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恰是你暗示别人可以那样对待你的——你的谦卑与忍让的心理都会一览无余地写在脸上,让人家可以不考虑是否会伤害你。相反,人的独立和尊严,也会以不可忽视的神韵令人敬畏,从而对你不敢胡为。

有原则的人,行事果断,宽宏大量,有一种独立、有个性、魅力的感觉。没原则的人,表现出斤斤计较、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让人感到愚俗而不可靠。

宁缺毋滥是一个原则,非精品不看,非极品不要。坚持这种原则的精神难能可贵,表现给人看的也许是清高自傲、高处不胜寒;倒给别人听的多是无奈、曲高和寡。身心感受的是若即若离的情感,结局多是人独自消瘦,无助于人。当然,也确有奇人雅士,像海鸥一样,洁白无杂,不落平地,能盘旋高空,煞那间直入水下,只食活鱼。

爱我所爱是一个原则,美丽、可爱、有个性、可心、有感觉、有灵犀、够勇敢,足以让我心动。我必用所有特长、心机去赢得所爱,纵然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有心机的人,对自己向往的生活和伴侣都有个模式,故会有执著的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往目的地的路是连续的,也许有些弯曲、迂回,但大方向是一直往前的。

生活的轨迹浪漫离奇,即使平淡,也会无以伦比。也许像雄鹰,眼神俯,展翅苍劲,从不言败,所向披靡。也许似天鹅,眼神忧郁,飘游儒雅,临终的呐喊告知天下失去爱的无奈。

原则像路一样,有人沿着修好的路走,有人要走出自己的路。可爱的人不一定需要坚持原则,可敬的人离不开原则。不计较、易妥协、大智若愚的人是可爱吧,那是你没有违犯其根本原则;当你的为所欲为让其不高兴时,你会体会到其威严让你敬畏。

做人应该有原则,不要严酷得让人望而生畏,也不要和蔼得让人胆大妄为。

大事有原则,小事要灵活,为人处世,就是不能拘泥形式的,该圆时圆,该方时方,需要有任意形状时,也无不可,这样才能做到圆润通达。

方圆的意思,就是中规中矩,它们是在圆规和矩形板的限制下画成的图形,代表着做人行事的基本规则。但同时,由于世事的千变万化、人的多样面孔,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能与外界相适应才成,一个面孔对外,完全的规规矩矩,一成不变,就会拘泥不化,作茧自缚。

孙武呕心沥血,著成《孙子兵法》,然而每次作战却都要脱离兵书,注意权变。赵括用兵,依葫芦画瓢,死守兵法规则,不知融会权变,20万大军战败被活埋,是势成必然了。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必然性是本质,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规则和趋势;而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某一时空的具体行为,具备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的特性,忽视偶然性的存在也就忽视了事物的个性,世界就会停止。孙武的用兵,能将规则的必然性与战术运用的偶然性灵活地结合起来,因而百战不殆。赵括的用兵则死守规则的必然性,因而只能纸上谈兵,一战而殁。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识时务”,即指能够把握事情发展的规则,能够洞察当时的情势,并能据此结合自己所处的境地,采取权变之策,集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社会发展潮流中开创一个崭新的天地,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俊杰。

规则源于生活,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要求采取规则行事的灵活性。

3.“当时”的不寻常

所谓“当时”者,指人生过去约某一个阶段。处在这个阶段中时,觉得日子也不过如此,是很寻常的。过了十几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回头一看,当时实在有不寻常者在。

在我们生活当中,很多人都抱怨生活平淡、无聊,口口声声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而忽略了身边所发生的事,然而等到时过竞迁,再回首,往往发现失去的才是最宝贵的。这是季老所说的,“当时”的不寻常。

女孩很漂亮,非常善解人意,偶尔出些坏点子耍耍男孩。男孩很聪明,也很懂事,最主要的一点,幽默感很强,总能在两个人相处中找到可以逗女孩发笑的方式。

女孩很喜欢男孩这种乐天派的心情。他们一直相处不错,女孩对男孩的感觉,淡淡的,说男孩像自己的亲人。

男孩对女孩的爱甚深,非常非常在乎她。所以每当吵架的时候,男孩都会说是自己不好,自己的错。即使有时候真的不怪他,他也这么说。他不想让女孩生气。就这样过了5年,男孩仍然非常爱女孩,像当初一样。

有一个周末,女孩出门办事,男孩本来打算去找女孩,但是一听说她有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在家里呆了一天,他没有联系女孩,他觉得女孩一直在忙,自己不好去打扰他。

谁知女孩在忙的时候,还想着男孩,可是一天没有接到男孩的消息,她很生气。晚上回家后,发了条信息给男孩,话说得很重,甚至提到了分手。

当时是晚上12点。男孩心急如焚,打女孩手机,连续打了3次,都给挂断了。打家里电话没人接,猜想是女孩把电话线拔了。

男孩抓起衣服就出门了,他要去女孩家。当时是12点25。女孩在12点40的时候又接到了男孩的电话,从手机打来的,她又给挂断了。一夜无话。男孩没有再给女孩打电话。

第2天,女孩接到男孩母亲的电话,电话那边声泪俱下。男孩昨晚出了车祸。警方说是车速过快导致刹车不及,撞到了一辆坏在半路的大货车。救护车到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

女孩心痛到哭不出来,可是再后悔也没有用了。她只能从点滴的回忆中来怀念男孩带给她的欢乐和幸福。

女孩强忍悲痛来到了事故车停车场,她想看看男孩呆过的最后的地方。车已经撞得完全不成样子。方向盘上,仪表盘上,还沾有男孩的血迹。

男孩的母亲把男孩当时身上的遗物给了女孩,钱包,手表,还有那部沾满了男孩鲜血的手机。

女孩翻开钱包,里面有她的照片,血渍浸透了大半张。当女孩拿起男孩的手表的时候,赫然发现,手表的指针停在12点35分附近。

女孩瞬间明白了,男孩在出事后还用最后一丝力气给她打电话,而她自己却因为还在堵气没有接。

男孩再也没有力气去拨第2遍电话了,他带着对女孩的无限眷恋和内疚走了。

女孩永远不知道,男孩想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女孩也明白,不会再有人再说什么了……

痛苦一再抚泪告诫我们,只有今天拥有的才是是属于我们的,而未来则只有上帝知晓。千万不要对身边的人或事无动于衷。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不要在失去以后才知道后悔!

然而,人类却总是这样,热衷去关注别的东西,而不关注人类本身。

世间上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并且不能重复。而生命本身就是时间,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珍惜时间,就是抓住当前。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抓住当前,这是一个成功的诀窍。但我们要抓住当前什么呢?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往往抓住的都是似是而非的“当前”。

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两师兄弟聊天。师兄石巩问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师兄为什么问师弟这句话呢?因为佛门中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万中皆空”,抓住了“虚空”,也就是抓住了“当前”,抓住了大事。

师弟说:“能。”

师兄说:“那你抓抓看。”

师弟说:“好!”

师弟说着,伸手在空中抓了一把,而且把五指紧紧捏住。

师兄笑了,说:“只是这样吗?结果你并没有抓住什么呀!”

师弟不解,说:“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抓?”

师兄一把抓住了师弟的鼻子,并且用力,痛得师弟“哇哇”叫。

师弟喊:“松开,快松开呀!痛死我了。”

师兄说:“你懂得为什么抓你鼻子了么?”

师弟说:“懂了,懂了!痛死我了。”

师弟那时其实还不懂。他只是怕痛。

师兄告诉他:既然色(我们通常说的物质)即空,空即色,那么与其伸手去扑过空,倒不如捏住你鼻子还更接近真实。

抓“当前”,其实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我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呢?

兴修水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红旗和锣鼓,我们抓的是声势和宣传;植树造林,我们首先选择的路段是领导经常走过的,我们抓的是上司的赞扬。我们规划自己的人生,是看别人的脸皮,凡要别人的脸面是笑的,哪怕牙齿被打得掉进了肚子里也觉得值。

我们都是一群半傻的人。本来是抓下巴的,抓到了胡子就以为是下巴了。或者,我们根本不傻,抓下巴比抓胡子要多花力气,我们就干脆抓胡子了,省力,省事。

抓住当前,是人生的实在。

哲人说:因为我干,所以我充实;因为我干,所以我不用仰视。

古人说:临渊观鱼,不如回家织网。

等,只是空嗟叹!

“抓不住,空悲切,枉白首”。白白错失良机,而遗憾终身。

我们在古今的戏剧与艺术作品当中,可以看到马蹄疾驰,马背上的人气喘吁吁,冲着刑场高喊:“刀下留人!”这是艺术,更是现实。因为现实的这一幕太感人了,所以被艺术定格了。人的生死成败,往往只差之毫厘。前一秒钟是人,后一秒钟是鬼。在生活当中,我们做人办事,有什么理由拖拉、松松不抓紧呢?任何的拖沓,任何的放任,都是对人的生命的亵渎。

是的,时间对于人与事,是有一定期限的,超过了也就是延误了。抓住当前,就不会因为失去了“当时”的不寻常而惆怅、悔恨了。

4.傲慢与天才

我决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自命“天才”,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有人说,刻意地去追求高人一等的境界,只会在你昂起高傲的头颅时,因踢到地面的石子而重重地摔一跤。傲慢并不能显出你身份的尊贵,反倒会将你打入无知的行列中。季老批评的就是这种傲慢的“天才”。

人们常常注意到的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通常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造成孤陋寡闻,而其中危害最深的就是傲慢。

傲慢就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傲慢就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傲慢就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就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知识越多,学问越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架子会使人感到难堪。

相传南宋时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极,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与大诗人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盐幽菽来。名士见到杨万里后开口就说:请先生原谅,我读书人实在不知配盐幽菽是什么乡间之物,无法带来。杨万里则不慌不忙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菽也”。

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时名士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后悔自己为人不该傲慢。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自己傲慢的坏毛病呢?以下有两点可供参考:

(1)认识自己

一个傲慢的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他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为有钱财而不可一世,要么自以为有权势而压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比你强的人多的是。人最好还是要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傲慢的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世,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可见,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傲慢的一剂良方。

(2)平等待人

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待人要切忌“势利眼”。古人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而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时时加以维护。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切勿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人人都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恃才傲上者,不尊重领导,不认真对待工作,不会善待自己的才能,往往与领导的关系十分紧张。

越是才华出众的下级,越是应该慎重地处理同领导的关系。就好比越是长得高大的树木,越是应该埋下头来,才不致于被风吹折。恃才傲上,目无领导,最终吃亏的只能是下级,这对下级的成长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恃才傲上者,往往不尊重领导,喜欢挑领导的毛病。他们是看不起领导的,也绝对不会与之合作。这样,上下级关系就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领导往往会因其故意损害自己的威信,不但自己不努力还故意泄大家的气而感到不满,轻者批评他,重者则把他“炒了鱿鱼”;做得公道点儿,便以纪律要求他,做得稍过点儿,便是处处给他穿小鞋。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会讨人家欢喜,受到领导欢迎的。

恃才傲上者,往往看不起领导的能力,对其命令更是百般挑剔,不愿用心去落实,敷衍了事。这种人存在于组织中,势必涣散人心,瓦解斗志,为领导所不容。加之其过分聪明,看事清楚又多爱卖弄,领导也是不愿亲近他的,更不会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这样的人,由于很难与领导融洽相处,因此很难做出什么业绩来,往往最后陷入清谈,甚至不受同事们的欢迎。所以,人固有才,却难得重任,最后只能是碌碌无为,没有发展。

恃才傲上者,往往把精力用在挑剔上级的毛病,卖弄自己的才学上,不愿意认真做事,结果使自己真正的才华也得不到发挥,渐渐地敬业爱业之心日益减少,用于“内斗”之心增多,个人才华逐渐生疏、埋没,日久,便成为无所用心的庸人。这与其说是“损人不利己”,倒不如说是“损人害己”。

据对400名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有30.5%的下级,其智力和才干超过他的上级领导。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容易产生下属看不起上级的现象。如果下属不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解决这种问题,势必造成轻慢领导,不服从上级领导的现象,使上下级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你应该承认与领导之间存在着差异,你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上级的长处。上、下级之间有着分工的不同、职责的不同,可能下级在某一方面比较强,但却不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因此,下级一定要以公允之心多看看领导的长处。

记得一位科技工作者曾经说过:“我原先总是报怨自己的上级是个外行,什么也不懂,却来领导我们这些精通专业的人。现在我想通了,许多事情咱的确干不了。领导的工作绝不是一个简单事,靠专业知识是解决不了的。现在我对领导很服气,我得把精力全都用在科研上,出点儿大成绩。”

在我们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种情况,即有些专业人员被提拔起来后,结果是碌碌无为,不仅工作没干好,自己的专业也荒废了。这说明,智力再高,也不一定是比领导高明,适合做领导。

其次,一个下级一旦投身组织,就应该服从上级的指挥与领导,建议可以提,但绝对要对已决定的事负起执行的义务。层级制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目前人类最有用的组织形成,是保证效率的根本。下级应该有此觉悟,自觉服从领导的指挥。

再次,确有才华的下级更应谦虚谨慎。越是谦虚,就越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上级的欣赏。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表示谦虚以取得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处世哲学。下级一定要事事谦逊,处处维护领导的尊严和权威,才会得到领导的信任,把你的才干发挥出来,干出一番业绩。

最后,作为下级应积极主动地与领导进行沟通,坦城地交流意见,通过帮助领导改进工作来赢得领导的信赖,并使领导逐渐了解自己的才能。

5.不要成为行动的侏儒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季老认为,做事情三思而行是必要的,但也该有个适可而止,一味的思考,而不采取相应的行动,就会成为思考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行动是成大事者敲开成功之门有力的手段,或者说,只坐在那儿想打开人生局面,无异于痴人做梦,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行动起来,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

生活中常有人做事计划来计划去,总觉得构想不完美,时机不成熟,结果一拖再拖,万事皆蹉跎。其实,再好的构想也会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计划,如果确定执行并且努力做好,都比没有开始好得多,局面要靠行动来打开,坐等机会成熟,很可能永远也等不到。

香港超级富豪,被称为“钟表大王”的杨受成就是一个靠积极的行动打开局面获得巨大成功的典型。

20世纪50年代初,杨父在香港做钟表批发生意,他把钟表带到日本销售,生意刚刚有点起色,却被老千以偷龙转风的手法骗去钱财,几乎弄到倾家荡产的地步。

债主每日临门,辱骂杨父没信用,借钱不还,那种情形,使杨受成感触特深。小小年纪的杨受成每天都在琢磨,怎样才能帮助父亲赚大钱,以摆脱窘境。

长到十四五岁时,他就利用下午半天时间去铺面为父亲做帮手。由于他绞尽脑汁寻找赚钱之道,学习成绩急剧下滑,每次考试他都倒数第一,甚至连毕业证书也拿不到手。

他虽然不是读书的料,但赚钱方面头脑却灵活得多,那时杨父在九龙窝打老道及弥敦道交界开了个天文台表行。

杨受成摸索出一个规律,游客的消费力最强,与游客做买卖利润最大。

他大胆地设想,与其在店里守株待兔似的做买卖,不如走出去寻找顾客。于是,他开始钻到码头带领一些澳洲游客返回天文台表行买表。

首次主动出击寻找游客就获得了成功,这鼓起他更大的勇气。

他又到机场设法和一些导游取得联系,许予优惠,又采取给介绍客人的酒店司机、裁缝师傅以回扣的方法,这些办法个个奏效,更多的游客找上门来做买卖,营业额直线上升。

事业的顺利,激起他更大更强烈的欲望,也给了他新的机会,他干脆跑到日本和当地旅行社联系,让他们安排游客到表店购物,此举又获成功。

主动找顾客这一决策包含着杨受成的聪明才智,包含着他的勤奋努力,也包含着他直面人生英勇拼搏的精神。主动找顾客,使小小的杨家钟表店赚到了第一个100万。

机会总是偏袒于那些敢闯敢拼的人。20世纪60年代,香港大多数表店对欧米茄、劳力士等名牌表的分销权只有观望的份。

杨家表店财小力微,更是连边都挨不上。杨受成却不信邪,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找到欧米茄表香港地区代理商——安天时洋行的瑞士籍犹太商人,要求老板给他亚米茄表的分销权。

犹太商人看着眼前这个20多岁的小伙子一副雄心勃勃的劲头,实在不忍心给他的满腔热情的脸泼一盆凉水,于是就婉转地告诉他,要取得欧米茄表的分销权绝无可能,但将来也许可以考虑给他欧米茄副厂天梭表的分销权。

这本是犹太商人的一句搪塞话。杨受成却信以为真,他一个月总要抽出几天时间去拜会犹太商,探问天梭表的代表权何时可落实。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犹太商人为他的诚意所感动,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

争取到天梭表的代理商权,成为杨受成一生事业的转折点,由于杨家钟表店具有广泛的客路,每月销量十分可观,给犹太商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劳力土与欧米茄表在市场上竞争非常激烈,他趁热打铁再一次主动出击争取欧米茄表的分销权。

他向犹太商人建议,由他开一间钟表珠宝专卖店,专卖欧米茄表,犹太商人被这个有胆有识、能力超群的小伙子的一番言辞所打动,答应他如果找到铺位,一定予以考虑。

杨受成是个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人,他在父亲的担保下,向银行借了20万元,在天文台表行的对面,开设了欧米茄表的分店,这是多么大的气派!

表业同行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由于他客源广又经营得法,信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不断增强。

1969年,他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劳力士分厂子陀(现称帝陀)表的分销权。

由于月销售量看好,1970年又顺利地取得了劳力士的分销权,从此奠定了杨受成在钟表业稳执牛耳的地位。

1973年2月,杨受成把英皇钟表、珠宝及若干物业以好世界的名义投资上市,31岁的杨受成任董事长总经理。

获得公众资金的支持后,杨受成更加如虎添翼,积极地向地产业进军,又进一步扩充钟表珠宝业务。

1976、1977年,杨受成进军证券业,并大量购置物业,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那时,他拥有地盘25个,在大屿山也有数百万尺土地,准备兴建大型度假村。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没想到飞来一场横祸,在技师安东尼被控殴打韦建邦一案中,因妨碍司法公正,他被判入狱。

也是他命中该有一劫,他出狱时,正赶上地产危机,地产价格一落千丈,致使他欠债高达3.2亿元,真是祸不单行,经此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打击,杨受成破产了,经过千辛万苦置办的物业改为他姓,苦苦积攒的资产付之东流了,他的产业由汇丰接管。

所幸杨受成虽经此深重打击,他的精神却没有垮。

汇丰钦佩他的才干,以月薪金2万元聘请他,让他继续经营英皇钟表,所得利润用以还债。

1984年,杨氏说服汇丰再借1000万元,开设“宝石城”,零售及制造首饰以吸引游客,杨受成重操旧业,再一次奔走于码头、旅行社等地,建立起拉拢游客的网络。凭着杨受成的口才和毅力,可以说世上没有办不成的事。

短短一年时间,“宝石城”就稳执日本游客珠宝零售市场的牛耳,仅用三年,杨受成就清还了债款,购回了资产控制权。

杨氏取回事业控制权后,又大量购入股票及物业,多次炒股均得手,1989年他又买入金门大厦地下仓库,半年内即获利7000万元。

从此,他的事业再次腾飞了。如今,他已重新跻身于超级富豪之列。

事实上,一个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还要重要。成功是靠行动而不是靠梦想才实现的。当我们备好行囊,准备向目标进发时,下一个关键就是——开始行动。

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几乎可以成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不会有时间去做。”

与其费尽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千方百计地拖到明天,还不如用这些精力把事情做完。而任务拖得越久就越难以完成,做事的态度就越勉强。在心情愉快或热情高涨时可以完成的事情,被推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负担。比如,在收到信件时没有马上回复,以后再拣起来回信就不那么容易了。许多大公司都有这样的制度:所有信件都必须当天回复。

当机立断地去行动,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无趣。拖延则通常意味着逃避,其结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如果没有在适当的季节行动,以后就没有合适的时机了。无论夏天有多长,也无法使春天被耽搁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颗星的运转即使仅仅晚了一秒,它也会使整个宇宙陷入混乱,后果不可收拾。

6.不要做“好好先生”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很可能是一个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有这么一则寓言。

一天,父子俩赶着一头驴进城,子在前,父在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竟然不骑!”

父亲觉得有理,便叫儿子骑上驴,自己跟着走。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父亲赶忙叫儿子下来,自己骑上驴背。走了一会,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不怕把孩子累死?”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这下子总该没人有意见了吧!谁知又有人说:“俩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一前一后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一下,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上述故事中所讲的父亲,人家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呢?大家都有意见,最终大家都不满意。

一般来说,这种所谓“好好先生”都抱有以下几种心理:

(1)不想得罪任何人,甚至想讨好每一个人,至于是非对错,不管啦!

(2)本身就是没有主见之人,无法分辨是非对错,所以谁说得有理,就听谁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心理,但你要知道一点: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在做人方面,你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顾到了,别人却不一定这么认为,甚至根本不领情也有可能;在做事方面,你也不可能顾到每一个人的立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都不同,你要让每个人满意,事实上,就会有人不满意!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

(1)为了面面俱到,反而把自己累死。因为你总是怕对方不满意,还得小心察颜观色,揣摩他的心思,这多辛苦啊!恐怕非神经衰弱不可了。

(2)别人摸透了你想面面俱到的弱点,便会软土深掘,得寸进尺地索求,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生气,于是你就变成人人看不起,给人好处别人还不感谢的天下超级大笨瓜!

那么应该怎么才能让大家尽量满意呢?

做你该做的!也就是说,你认为对的,你就不受动摇地去做,参考别人意见时要看意见本身,而不是看别人的脸色。这么做有时确实会让一些人不高兴,但如果你不受动摇,就可赢得这些人事后的尊敬,毕竟人还是服从公理的,除非你的坚持纯是为了私心!

这么做,会有人称赞你,也会有人骂你,但如果你想面面俱到,恐怕结果是——每个人都嘲笑你!

在人际交往圈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好人,欢迎好人,期望遇到好人,也想让自己成为好人!因为好人不具侵略性,不会伤害别人,甚至有时还会为了别人的利益而让自己吃亏!这种好人岂止用一个“好”字形容,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伟大的人性。

做好人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想不做都不行,而做好人也有其人际关系上的价值,做好人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有一点我们要引以为戒:不可滥充好人!

所谓滥充好人,至少有以下特点:没有原则、没有主见的好人。这种人不知是性格因素,还是有意以好人的姿态去讨别人欢喜,反正是对他人有求必应,也不管自己该不该去做;有时候,他也想坚持,可是别人声音一大,马上就软下来;因为缺乏原则与坚持,导致是非难分,当事情不能妥善解决的时候,便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大家;他有时也想坏一点,可是还不到坏的程度他就开始自责,检讨自己……

这种滥充的好人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好好先生”一样,其得到的效应和真正的好人是不同的。好人是有原则的,所以当他人颂赞好人时,往往带着几分敬畏。但滥充的好人则不然,他在人际关系中,往往得到的是“不能担此大任”的评语,而且别人因为深知他的弱点,甚至会算计他、陷害他,得寸进尺,随欲索求,反正他不会反抗,不会拒绝!于是所有人都从他那儿得到了好处,唯独这个滥充的好人一点好处都没有!

照此看来,滥充好人实在不宜,那么怎样才能判断自己真正是个好人,还是在滥充好人呢?那些滥充好人者应该怎么办?

前面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行为,因此,滥充好人者可以从以下心理方面试着改变自己:

(1)了解自己滥充好人的苦果。

(2)了解拒绝和坚持并不一定会得罪别人,而且还能保护自己。

(3)学会拒绝和坚持。

(4)如果自己跳脱不出性格的限制,可请旁人不时暗示你、鼓励你,以强化你不滥充好人的动机和决心。

既然如此,当你下次面临他人的求助时,当你又再次施舍自己的仁善友爱之时,请考虑一下,你是否真正是一个好人?

还有的人,则是缺乏自信,担心拒绝别人,好像就表示自己太懒惰,太不通情理,会遭受责骂。他们害怕别人的权威,为了博取好感,维持与别人的关系,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只得点头说“好”。

心理专家同时指出,比较起来,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成为寄生依赖者。因为女性从小就被教导要“服从”、“听话”、“温顺”,当别人有所要求时,“拒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此,很多女性成长以后,周旋在丈夫、儿女、公婆、老板之中,她们极力扮演好各种角色,处处讨好别人,一旦她们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就会陷入极度沮丧的情绪中。

事实上,我们常常过度在乎自己对别人的重要性。就好像我们常常听到调侃别人的一句话:“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人是不能被取代的。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看成是你的责任,妄想完成每一件事,这根本是在自找苦吃。你真正该尽的责任是,对你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你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需求,重新排列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确定究竟哪些对你才是真正重要的。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绝不是自私,而是表明你对自己道德意识的认同。

你虽然赞成这种说法,可是你觉得还是有些为难,你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不”。真有那么困难吗?其实那是我们天生的本能。心理学家说,人类所学的第一个抽象概念就是用“摇头”来说“不”,譬如,一岁多的幼儿就会用摇头来拒绝大人的要求或者命令,这个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自我”概念的起步。

“不”固然代表“拒绝”,但也代表“选择”,一个人通过不断的选择来形成自我,界定自己。因此,当你说“不”的时候,就等于说“是”,你“是”一个不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勇敢说“不”,这并不一定会替你带来麻烦,反而是替你减轻压力。如果你现在不愿说“不”,继续积压你的不快,有一天忍耐到了极限,你失控地大吼:“不”,面对难以收拾的残局,别人可能会反过头来不谅解地问你:“你为什么不早说?”

如果你想活得自在一点,有时候,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记住,你不必内疚,因为那是你的基本权利。

7.恐惧心理辨证法

我认为,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正常的。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是英雄。我们平常所说的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就是指的这个。不应当恐惧而恐惧者是孱头。不应当恐惧而不恐惧者也是正常的。

季老认为,正常的恐惧心理有利于提高我们自我保护的意识,而病态的恐惧心理会使人整天生活在无尽的恐惧中,从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如果有病态恐惧这种坏毛病,必将使你止步不前,终遭失利。

关于正常的恐惧和病态的恐惧二者之间的区别,弗洛伊德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释说:一个人置身于非洲丛林,看见蛇会感到恐惧,这是很正常的事,这种恐惧感有利于保护自己。但如果一个人居住在房间里也感到恐惧,以为在他的房间里有一条蛇正藏在地毯下面。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恐惧就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理解人类的心理是极有帮助的,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考察我们一般人的恐惧心理。

我们很多人的恐惧就是像上面说的那样产生的。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对自身状况的许多焦虑,它们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地毯下的蛇一样,是人幻想出来的。有时候我们会担心自己的健康,怀疑自己患上了什么重病,为此深感焦虑和不安。我们担心自己的心脏、血压、肺部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害怕失眠。如果有一点很轻微的症状,我们就开始摸自己的脉搏,力图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生了什么大病。我们不是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焦虑,就是为自己的性格担心。

我们缺乏自信,犹豫不决,因为失败而唉声叹气。我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认为别人的见解远比自己高明,自己只不过是他们的嘲笑对象罢了。这样的话,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黑暗,没有光明,没有温暖。我们感觉不到别人对我们的赏识,感觉不到友情和爱情的美丽,感觉不到家庭生活的欢乐。我们对自身感到不安,为自己可能的失败和潜在的危险而焦虑,这种不安和焦虑常常会改头换面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G2HmTJHX0NKhhYtX6d8sXUfKfTjig7bygjUitRyweZLy981lmhhQkZVXmYTbdd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