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1章

有证据表明,钱有时并不能使人感到幸福,至少是不能感到更大的幸福。金钱和幸福只有很小的关系。当然,太贫穷的人一定不快乐,但当人们一旦摆脱了贫穷,收入和快乐的关系就相应减弱。一般来说,很富有的人只比中产阶级人士快乐一点,可他们也常常抱怨自己不幸福,因为钱能买来床铺,但不能买睡眠;钱能买书,但不能买头脑;钱能买食物,但不能买食欲;钱能买装饰品,但不能买美;钱能买房屋,但不能买家;钱能买药物,但不能买来健康;钱能买奢侈品,但买不到教养;钱能买娱乐,但买不到幸福。有人说,一个人有健康就等于拥有一切。健康是幸福的关键吗?假设你有健康,但无财富,正处于失业状态中,而且感到孤单,即使有健康,但你幸福吗?

另外,年龄和幸福的关系也不大,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幸福。孩子会因为有了一个新玩具而乐不可支,老年人会因为病床前老伴为自己递上一杯水、掩上被子而感到幸福。

还有许多人或者以为由于漂亮人士享有不少特权,所以会比较幸福,但大部分的证据都指出美貌与幸福没有多大的关系。一代美人杨玉环38岁被吊死在马嵬坡,一代影后阮玲玉风华正茂时死于人言可畏。

歌德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的心灵感到幸福。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感受的。不去羡慕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而实实在在地抓住自己所拥有的人,才能享受幸福和快乐。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己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

有些人永远不会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其实人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羡慕任何荣誉,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也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其实,幸福有时很简单。它是手持钓鱼竿在周末的清晨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奔向池塘的小男孩;可能是花前月下牵手散步的情侣们;可能是公园里家庭野餐上的欢歌笑语;可能是病床前亲人的一声问候;可能是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可能是清晨在你沉睡的时候,爱人轻手轻脚为你做的一顿丰盛的早餐;可能是下班后回到家里孩子递上的一杯热茶。

《纽约邮报》专栏作家亚当斯,曾给“幸福”下这样的定义,第一条:像他这样的老头子,能娶上个又年轻又性感的老婆。第二条:这一婚姻,基于纯真的爱情,充满浪漫情调,不像纽约地产大亨川普先生一样,五十开外,还频频和世界上最当红的模特儿约会、恋爱、结婚、离婚,每次都靠巨额赔偿金才能摆平。第三条:婚后无意发现,无懈可击的美娇妻,带来巨额财产。

亚当斯又说,婚后,如果太太到银行去,本意是取了款好去商场购物的,却糊里糊涂地排在“存款”队伍里。那就是更加圆满的幸福了。

人不要盲目去追求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有时幸福可能就在你的一念之间。你看到别人好的东西,可能对你来说一文不值,而你厌烦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才是无价之宝。

7.对恶人手软就是对好人犯罪

根据我的观察,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我自己既非生物学家,又非生理学家,只能凭空臆断。我但愿有一个坏人改变一下,改恶从善,堵住了我的嘴。

在季老看来,坏人不但是毒物的,而且是不会改好的。常言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恶人一旦得志将会祸患无穷。为了根除后患,最好在他尚未得势时便讨之诛之,绝不手软。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过:对敌人心慈手软就等于对人民犯罪。

世上之人,形形色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你的周围,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君子也有小人。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人际交往中,多长几个心眼没坏处。

恶人和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危害国家。关键在于这些人心术不正,不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而且往往巧言善辩蛊惑人心。正人君子与之共事迟早会受其害。

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同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商议铲除家臣的势力。孔子说:“家臣的势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他们的压制。必须把他们的城墙改矮,家臣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三家大夫都表示赞成,于是便通知三位家臣,让他们将城墙矮下三尺。三位家臣闷闷不乐。正在这时,他们想起了鲁国名人少正卯,请他出出主意。

少正卯极力反对孔子的主张,说道:“为了保卫国家才把城墙砌得又高又结实,不应当改矮。孔先生的这种办法不太合适吧。”

由于少正卯在背后教唆,三个家臣就壮大了胆子,对主人的命令不再理会。

三家大夫见状,便发兵围城迫使家臣就范。由于三家大夫联合行动,讨伐叛臣,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被打败,狼狈逃走。

孟孙氏的家臣公敛阳见势不妙,急忙找少正卯出主意。少正卯趁机煽风点火,说道:“你把守的城墙是鲁国北面的要塞,千万不要把城墙改矮,要是城墙不结实,万一齐国打过来那就守不住了。”

公敛阳受了少正卯指使,态度立刻强硬起来,扬言:“为鲁国的安全我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不会听别人的话拆去城墙一块砖。”

孔子听了这话,便让孟孙氏将这件事告诉鲁定公,鲁定公召集群臣商量此事。

会上,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拆,有的反对拆,各有各的理由。

一向反对孔子的少正卯这时不仅故意顺着孔子的心意,声言赞成孔司寇的主张,应该把城墙矮下三尺去,还乘机挑拨说三家大夫是培植私人势力。

孔子及时识破了少正卯的奸计,立即反驳说:“这太不像话了,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难道他们是培养私人势力的吗?少正卯明明是在挑拨是非,让君臣上下互相猜疑怨恨。这种挑拨是非,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判死罪。”

大臣们觉得孔子的话有些偏激,都纷纷为少正卯说情。

孔子说:“你们怎么知道少正卯的奸诈?他的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都是些坏主意。他的一举一动,看着令人佩服,其实都是假装的。像他这种心术不正的虚伪小人,最能够颠倒是非蛊惑人,非把他杀了不可。”

孔子最终杀了少正卯。

孔子的弟子子贡事后曾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先生诛杀了他,恐怕得不偿失吧?”

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还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却铤而走险;二是不走正道而坚持走邪路;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四是知道很多丑恶的事情不揭露;五是依附邪恶并得到恩泽。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都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岂有不杀之理!”

其实“小人”是没有明显标志的,少正卯在鲁定公面前还说孔子的好话,赞同他的主张。所以,如果仅想短时间内辨别“小人”是不容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终究会露出蛛丝马迹的。从孔子讲的五恶与少正卯的所作所为看,“恶人”和“小人”的表现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喜欢挑拨离间。

他们为了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通常会使用离间法挑拨同事之间的感情,好从中坐收渔利。

(2)喜欢造谣生事。

他们把造谣生事当成家常便饭一样,乐此不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诽谤别人,诋毁别人的名誉。

(3)擅长拍马奉承。

这种人嘴甜如蜜,善于恭维别人,拍马屁,巴结上司,打小报告,无中生有说别人的坏话,容易得到上司的宠爱。

(4)具有势力眼。

他们对有权有势的人关怀备至,善于见风使舵,一旦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所依附的靠山失去势力陷入困境,他们就会落井下石,迅速抛弃对方,另寻高枝。

古今中外都是小人最难防。这并不是说小人在实力上有什么超过正人君子的地方,而是小人多是在阴暗角落里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小人表面上做得比“君子”还“君子”,道貌岸然,风度翩翩,暗地里却做着伤害别人的勾当。

面对小人和恶人,我们绝对不能手下留情,一定要用“狠”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千万不能以为得饶人处且饶人,养虎为患,因为除恶就是扬善。

8.野蛮的“正义”与“非正义”

我认为,野蛮是有区别的。我杜撰了两个词:正义的野蛮与非正义的野蛮。仗义执言,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西霸天”一类的国家,不得已而采用野蛮的手段,虽为我们反对,但不能不以“正义”二字归之。至于手托原子弹吓唬世人的野蛮,我只能称之为“非正义”的野蛮了。

野蛮原本是对原始、落后的人的蔑称,时至今日,它范围已经扩大到社会中各个领域。季老针对国家、民族,将其细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在他看来,以强凌弱就是非正义的野蛮。而这种现象不仅现实生活中存在,在历史当中也屡见不鲜。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后,我国北方就陷入了分裂割据的大混乱局面。在一百多年中,先后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政权,其中比较大的有:前赵(汉、北汉,刘渊所建。至刘曜,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与北汉实为一国。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和前秦(氐)。

公元357年,前秦的苻坚自言为帝。他在王猛的帮助下,大量接受汉族文化,抑制豪强,兴修水利,注意农桑,改进农业耕作技术,使前秦成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此后,又灭燕,占领黄河下游。公元373年,攻占东晋的益州。公元376年,又攻灭甘肃西部的前凉和鲜卑拓跋氏在山西北部建立的代国。统一整个北方后,便积极准备南下灭晋。

这时,西晋皇族司马睿已经在南迁的北方汉族世族和南方原有世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东晋王朝,依靠长江天险和南方的经济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得以偏安一隅。

公兀383年,苻坚大会群臣说:“我做皇帝将近三十年,四方大体上已经平定,只剩下东南一角的东晋不肯听众命令。粗略计算,我有精兵九十七万。我准备亲自率领大军灭晋,你们看行不行?”当时,发言的文武官员,除朱彤一人说几句恭维苻坚的话外,其他人都表示反对苻坚伐晋。议论很久,还是决定不下来。苻坚很生气,说:“算了吧!跟你们商量无事可成,还是由我自己决断吧!”群臣退出后,他留下弟弟苻融商议。苻融也不同意进攻东晋。他还提出伐晋有“三难”,强调由于前秦连年战争,兵士疲惫,人民不愿意和东晋作战。又指出,最大的优患还在于被前秦征服的鲜卑、羌、羯等族的贵族,遍布在京城内外,他们都与前秦有仇恨,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很大的危险。苻坚听后,很不高兴地说:“我强兵百万,物资武器堆积如山,仗着我屡胜的声威,攻打一个即将灭亡的晋,还怕不能胜利吗!怎么你也发表反对伐晋的言论?真使我感到失望。”

这时,鲜卑族将军慕容垂和羌族贵族姚苌也分别来见苻坚。而他们暗地希望苻坚在战争中失败,好趁机恢复前燕等的统治,因此,都怂恿苻坚伐晋,还请其“圣心独断”。苻坚听后很高兴,认为只有他们才能够和自己共定天下。

公元383年5月,苻坚下令南征。命令全国平民每十丁抽出一兵,总共调集军队一百多万人。这里面有鲜卑人、羯人、匈奴人、氐人、羌人,其中大部分是汉人。苻融和慕容垂等统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令姚苌率蜀兵顺流东下。苻坚自己带领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大军“水陆齐进”,“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在辽阔漫长的战线上,开始了对东晋的大举进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晋淝水之战。战争的结果,取得胜利的不是貌似强大的前秦,而是力量弱小的东晋。东晋军的获胜并非偶然。主要是它得到人民的支持,下下齐心,加上指挥上的正确,抓住了秦军的弱点和有利战机,施以“混水摸鱼”之计,因此才转危为安,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河山。而对于前秦来说,它自以为是,以强凌弱,失道寡助,以不义之师大动干戈,失败也是必然的。

从国家回到个人。你怎样对待同事的失败?看到同事事业无成、或工作失误、或爱情不遂、婚姻失败,你的潜意识里,你的表现,你的言论和行动是幸而乐之,眉飞色舞地与人去议论和品评?还是表面同情关怀,暗地里却高兴他不如你?还是同情恻隐,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

如果你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会采取前两种幸灾乐祸的态度,即“非正义”的态度。那么,你的成功将是昙花一现,你比人强将是短暂的,你将引起别人的嫉妒和反感。于是,对你的故意为难、给你设置的各种障碍将接踵而至。

如果你心理健康、德行高雅,而且眼光远大,你必然会采取后一种态度,同情的态度,真诚助人的态度。你将用自己发出的光去照亮别人,让别人一同分享你成功的喜悦,让别人也与你一道去走前面的路。

你知道,一个人遭遇失败不幸,或身处逆境时,最需要的东西是友谊、是理解,最需要有人助他排忧解难,渡过难关。这时你作为一个暂时比他强的人,你作为一个成功者,丝毫不居功自傲,丝毫不轻视他,不冷落他,而且真诚地同情和怜悯他,真诚地理解和帮助他,他会发自内心地感激你,以至终生难忘。

成功者与失败者,一个风光占尽,一个颜面尽失,双方在面子上不可能处在平等的位置,为了不在人家脸上雪上加霜,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凸显你的得意,以免刺激他人,升高他的失意感,或是激起本来不嫉妒的人的嫉妒,你若为你的得意而洋洋得意,那么你的欢欣必然换来苦果。

(2)把姿态放低,对人更有礼,更客气,千万不可有倨傲侮慢的态度,这样就可降低别人对你的嫉妒,因为你的低姿态使某些人在自尊方面获得了满足。

(3)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显露你无伤大雅的短处,例如不善于唱歌、外文很差等等,好让失意的人的心中有“毕竟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自我满足。

(4)和心有不满的人沟通,诚恳地请求他的配合,当然,也要揭示、赞扬对方有而你没有的长处,这样或多或少可消灭他的失意。

其实,高明的人待人处世不“恃强凌弱”还是第一步,你还要特别注意藏锋露拙,匿锐示弱。

这里所说的藏锋露拙,匿锐示弱,并非是要人埋没自己的智商,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导致祸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追求卓越和超凡出众,本身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一味孤芳自赏,无视周围环境,就会与人格格不入,招人厌恶,千方百计让你过不去。

战周末期韩非与吴起、商鞅的政治思想一致,著书立说,鼓吹社会变革。他的著作流传到秦国,被秦王嬴政看到,极为赞赏,设法邀请他到秦国。但才高招忌,入秦后,还未受到重用,就被李斯等人诬陷,屈死狱中。

宏图未展身先死,这样纵使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如果韩非不是招摇才华,而是谦卑抱朴,等待时机,或另待明主,或婉转上奏,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相信他并非仅仅就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会成为一代名臣巨相,而不会是一个悲剧人物。

有成语有曰“锋芒毕露”。锋芒本是刀剑的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干。一个人若无锋芒,那就是提不起来,所以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

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小心翼翼,平时应插在剑鞘中。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又失去了身家性命。

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隐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待机而行动。

杜祁公有一个学生做县官,祁公告诫他说:“你的才华和学问,当一个县官是不够你施展作为的。但你一定要积存隐蔽,不能露出锋芒,要以中庸之道治理县政,求得和谐安定,不这样的话,对做事没有好处,只会招惹祸端。”杜祁公说:“我为官多年,做了许多职位,感触很深。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不方不圆,在中庸之道中求得和谐的这些话的原因啊!”

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样,以己之“强”凌他人之“弱”,便会招致他人的反感,甚至会导致群起而攻之的结果,因为这种行为是非正义的,不是一个有涵养的人所做的。这种人即便成功也是短暂的。

1.健康的心态是长寿的前提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远,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人心态好,通达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种平衡的心态,这才是获得健康长寿的最根本的要求。

健康是一个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对健康的真正含义还是比较模糊的。在生活中,有的人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往医院跑,不检查出点毛病不罢休,就好像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似的,这种人应该称为“健康的病人”;还有一种人,虽然身体上得了病,但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娱乐什么都不耽误,治疗疾病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件平常事,这样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带病的健康人”。“健康的病人”可能会在郁郁寡欢中真得了病,而那个“带病的健康人”则可能在快乐的生活中变成一个真正的健康人。

我们当前提到的健康教育,多数讲的是吃什么食物对身体有营养,这个水果抗癌,那个水果抗衰老,那个水果美容。实际上就是能抗癌的水果,有人天天吃也抗不了癌。如果心态不好,天天生气,吃多少抗癌水果也无济于事。

我们往往对心灵、文化、思想关心得很少,只关心最浅显的东西,忽略了最重要的深层次的东西。我们的健康问题上存在误区,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是多少,脂肪有多少等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心灵,我们现在把最重要的给忽略了。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元素按照百分比划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遗传占15%;环境占17%,其中社会环境占到10%,自然环境7%;接下去就是医生占8%;自己占60%。遗传的15%和环境的17%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而其中的60%是个人因素,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所以说,健康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养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力量。如果自己豁达乐观,情绪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充满力量,那么你的力量将强大到你想像不到的程度。人可以战胜细菌、病毒、癌症……但是战胜疾病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健康的心态。

人体的抵抗力分各种不同层次,由各个系统组成,它需要一个总指挥——心理,如果这个“总指挥”乐观向上,积极稳定,那么就可以调动全身所有抵抗力协同作战,形成对疾病强大的攻击力。如果心里没有信心,感到恐惧,那整个“指挥部”就崩溃了。这就和打仗一样,指挥部如果很坚定,那就能赢。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打,甚至老觉得没有胜利的希望,指挥部先乱了,一定会全军覆没的。

很多人体格健壮、肌肉结实,但心理很脆弱,这样的人不会真的健康。我们必须明白,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可以调动一个人全身各个系统的力量来对抗病魔。有人说癌症病人有三分之一是吓死的,那是因为他的精神先垮了。这话说得十分中肯。

本来一个人看着没什么异常,一查出是肺癌,他可能一个月就完了。其实如果他不做这个检查,说不定还能活上三五年呢。查出有癌症后,他的精神就先不行了。有了疾病,首先应该保持好精神,在战略上藐视它,不害怕;战术上则该治的治,积极配合治疗。

阿姆斯特朗是美国自行车运动员,他患了睾丸癌,后来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又转移到脑部。这是晚期睾丸癌的症状,医生说他死亡的概率是99%,活的可能性不是1%。一般人听到医生这样的结论会被彻底打垮的,可阿姆斯特朗对医生说,“没事,大夫您放心,我不怕。您不是说活的概率有1%吗?我就是那1%!”阿姆斯特朗的睾丸在被切除后仍不断进行放疗,他奇迹般恢复了健康。而且在治疗期间,他还努力练车,他的自行车越练越好,他从全省冠军成为全国冠军到世界冠军,获奖无数,曾连续七次获得环法自行车赛世界冠军。

还有一位26岁的法国姑娘患了子宫癌,切除子宫两个月后,癌细胞转移到卵巢,又赶紧把卵巢切除了,可几个月后竟又转移到结肠。她接连做了八次手术,全身都是刀疤。几个化疗疗程下来,她的头发全掉光了。她吃不下东西,吃了也会全吐出来。她骨瘦如柴,最后彻底绝望了。她觉得上帝对她不公平,自己这么年轻就得了绝症,还不如死了算了!有一天她的一个朋友来看她,惊讶地发现她好像变了个人,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模样。她说我已经绝望了,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死得更快一些吗?朋友劝慰她说,你千万别死,生命非常珍贵,人生很有意义,你想一想你这一辈子让你最高兴的事吧。姑娘想起了三年前她在海滨滑水、游泳的情形。蓝天白云,微风徐徐,海鸥在海上飞翔,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时候感觉最快乐。于是姑娘决定和她的朋友再去体验一下当时的感觉。可这时候她连站都站不起来了,一站起来就摔倒,这是因为她卧床太久的缘故。为了体会三年前的幸福感受,她重新练习走路,又接着练滑水。其间,她遇到一位同样身患癌症的小伙子,他们俩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她的滑冰技巧日益精湛,她的身体也越练越好。很长一段时间后,医院让她去复查。化验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她的一切生理指标都正常了。两年后,这个姑娘获得了世界女子滑水冠军。

人如果有了精神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拿破仑有一句名言:“在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剑,一个是精神,归根到底,人类的精神力量会战胜剑的力量。”

不管是预防疾病还是治疗疾病,如果我们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采取科学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克服困难。乐观者总是从正面的、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他有希望,愿意努力;而悲观者,总是从负面的、消极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样的人没有希望,前途也是在灰暗的。态度悲观的人容易得病,就算没得病的时候,他也是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健康的病人”。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说得更严肃一些,其实一个人的一切就取决于心态,心态一变,整个世界就会在你眼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有意义,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

对于老年人来说,一个健康的心态尤其重要。本来人到老年身体各种机能都比较脆弱,一旦陷入恐惧,整天忧心忡忡,很快就会垮下去。反之,如果每天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该吃吃,该喝喝,疾病想钻进来都非常困难。

2.“适当”是长寿的关键

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仅不如顺其自然为佳。

人欢喜过度了,便会阳气偏旺;愤怒过度了,便会阴气过盛。如果阴阳二气都涨起来了,人体必受伤害。这就是阴阳失调,人体平衡被打破,生物钟被打乱。同样的道理,体育锻炼过度了,不仅不能使身体健康,反而对身体有害。所以,季老认为,万事万物都应该有一个“度”。

人们高兴或者发怒,一旦失去常态,生活也便失去常规,思考问题便会不得要领,失之偏颇,办事也会一意孤行,不成体统。在这种情势下,人们便会有奸险、狡猾、孤僻、猛悍等表现,进一步人群便会发生分裂,出现好人、贤人,也出现恶人与强盗。好人、贤人不断发展善良、仁德,恶人、大盗不断作恶、使坏,于是日子一天天如流水,善与恶,好与坏,真诚与伪善的较量,也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于是,天下人奋起去惩治坏蛋,不是力量不够,就是不能除恶务尽。从夏、商、周以下,岁月流年,人们吵吵闹闹,以赏罚为能事,哪里还有时间让自己的本性得安宁呢?适度也就无从说起了。

然而,适度又是不能不注意的事情!

你喜欢眼光明亮,这样过了头,就会沉溺于色彩,追求华丽。你要求耳朵清楚,这样走过头,就会迷惑于音乐,追求空洞不实的东西。

你喜欢仁,过分苛求,就会与人们的日常习惯发生冲突。你喜欢义,不顾常情,就要违背事物的常理。你讲究礼节、仪式,就容易犯虚伪造作的毛病。

你喜欢音乐、文艺,就会有邪淫的声音充斥你的耳朵、邪淫的心思萦绕心头。

你喜欢聪明、习智,便会助长无用的技艺发展;使人性天然之质受到种种伤害。

这八个方面,好,适度,就是人们与天下的八益,一旦过度,就是人们与社会的八病了。

体育锻炼也一样,有些人为了健康长寿,认为一味的体育锻炼便可以使身体机能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超出了自身承受的能力,造成恶劣的后果。

子贡曾问孔子:颛孙师和卜商二人,谁比较优胜些?孔子则说颛孙师办事有些过分,卜商办事有些赶不上。而子贡则理解为颛孙师优胜一些了。孔子的回答却是:“过分和赶不上同样都是不好。”

就上面这件事看来,一般人也有一个定论,就是做事过分的总比做得不足的来得好。中国人有句说话,“礼多人不怪”,也是认为“多”比“少”好。做“多”了,别人是不会见怪的,做“少”了,就会被人责怪,认为你不够诚意。究竟做得“多”和“少”是谁好些,还是两者都不好呢?

中国人看重勤,认为勤是美德,因此如果一个人样样事都做到加倍的勤,结果虽不免过分了点,但这种“过分”往往会受到赞赏。这究竟是否正确呢?当然不是了。即便是一个运动员,每天的操练都不按部就班,每天也是“过分”的运动,很可能他会拉伤筋骨,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导致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就此结束,这样是好吗?况且中国人也有一句“物极必反”,凡事做到了极限必会有反效果,可见做得过分实是件不好的事。

至于“不及”方面,就不需要多加解释了。凡事都做不到要求,当然被视为不好,更会被认为力有不逮,甚至是懒惰。例如烧饭的时候要用七十毫升的水,但你却用了五十毫升的水烧饭,结果当然是难以人口的了。

总括而言,正如孔子所说,过分与不及也是不好的——“过犹不及”,要做好一件事情,最好就是把事做到完美,所谓“完美”就是“合乎中庸”,不“多”也不“少”,这样就是好了。

诸如,我们不是反对人追求,追求也要有度,过了则为贪;也不是反对什么事都不动心,而是不要人心有“挂碍”。因为有贪就瞎;有挂碍就滞。贪婪必然导致“我执”,一执著,就易导致心灵的“挂碍”和“滞”。

我们要勇于抵挡诱惑,敢于放弃非分之利益,贪小失大,后果必然可悲。应该学习达者,他们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贪图,甚至对自己能得到的东西,有时也谨慎地推托。

我们应戒除任何贪念。这些贪念不仅包括功名利禄,也包括生命。如果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生死,能够微笑着离开世界,我们也不会疯狂的锻炼,从而给身体造成伤害了。

3.无为养生法

常见人年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窘态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这种心态而欲求长寿,岂非南辕而北辙!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养好生命,人才能长寿。然而,危及人类生命的杀手比比皆是:饮水、空气、食物等生存条件被破坏和污染,人们普遍运动失衡,各种灾难性疾病残害着人们。

我们如何养生才好呢?让我们听听中华民族智慧之神——老子揭示的真谛:“弗为不成”。意思是:人学地,不妄为,不违背规律,自然而然就可以成。也就是说,做事做到自然状态,就是达到了最高境界。由此,我们可以悟出:无为养生,是养护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养生,辞海中没这词条,辞源中没这词条,中外药典等各类医养类著作中也没有无为养生的阐述。无为养生是一个全新理念。如何自然养生呢?就是顺应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养护我们唯有一次的生命,也就是“顺其自然”地追求人生健康。

对于养生,人们各有各的看法。但“英雄所见略同”,许多长寿者都认为养生不必有过多的禁忌,以顺乎自然为好。

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老人说:“有人说老年人不能吃肉,不能吃动物油,连吃鸡蛋也只能吃蛋清。对此我却不大赞成,我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什么东西吃着香就吃什么,饮食首先要吃下去,然后才能消化吸收。不想吃的东西看着就叫人烦,那怎么行?有想吃的东西却不让吃、吃不着,这在精神上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对健康同样是不利的。”

季羡林先生已年近百岁,但仍身板硬朗,思维敏捷。有人问他有什么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季老常常看到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很多,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季老不以为然。他凡是觉得好吃的东西都吃,不好吃的东西就少吃或不吃,其理论是:“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就百病不生了。”

说起养生之道、长寿秘诀,那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不仅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甚至有的互相对立。有这么一个笑话:

某记者听说某地有位长寿老人,便赶去采访。老人向其介绍自己的长寿秘诀:一辈子不吃肉,不喝酒。记者如获至宝,于是专心记录。恰在此时,忽然从屋子里传出叫骂声,记者忙问是怎么回事?老人不好意思地解释:“因为接受您的采访,耽误了给我父亲买肉打酒,老人家发脾气了……”

人体的差异性很大,没有一成不变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在养生问题上,不要有那么多禁忌,搞那么多条条框框、清规戒律,不要强迫自己做那些难以做到的事。保持精神愉快,乐观豁达,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香,有问题则设法解决,有困难则努力克服,干什么就专心干,心平气和,从容处之。这样符合自然规律,焉有不长寿之理?当然,这里所说的“顺乎自然”也是相对而言,如果因为有病或其他原因,医生嘱咐忌吃某些食品、减少某些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4.摆脱心理负担

对什么事情都不嘀嘀咕咕,心脑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因难则努力克服之,决不视芝麻绿豆大的窘境如苏迷庐山般大,也决不毫无原则随遇而安,决不玩世不恭。“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有这样的心境,焉能不健康长寿?

在季老看来,很多人沉重的心理负担是击垮他的根本原因,他们往往为一件小事唠唠叨叨,吃不好,睡不着,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日常生活中,心理负担导致自身失败、束缚个人聪明才智的事情随处可见。

齐桓公在草泽中打猎,管仲替他驾车,突然桓公见到了鬼。桓公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你见到了什么?”管仲回答:“我没有见到什么。”桓公打猎回来,疲惫困怠而生了病,好几天不出门。

齐国有个士人叫皇子告敖的对齐桓公说:“你是自己伤害了自己,鬼怎么能伤害你呢?身体内部郁结着气,精魂就会离散而不返归于身,对于来自外界的骚扰也就缺乏足够的精神力量。郁结着的气上通而不能下达,就会使人易怒;下达而不能上通,就会使人健忘;不上通又不下达,郁结内心而不离散,那就会生病。”

兵法上有这样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是在与敌人交战时,将军有意将自己的军队的阵地和营地安放在没有退路的绝境。这样,官兵们以为自己已没有活路了,只有拼死冲杀。既不指望吃了败仗还有逃命的去处,也不想天兵天将来把自己救出祸坑。只有打,一往无前地打。既然不能活了,命就要没了,还有什么牵挂的呢?所以这样的军队打仗,心理负担最少,当然最有战斗力。

这实际还是一个心理作用的问题。

有位象棋爱好者,平常和别人下棋,谈笑风生,出手极快,落子就像不假思索,周围的人很少是他的对手。但到象棋比赛的时候,平常他可让边车边马的对手,这时却可以把他杀个大败。为什么这样?因为,他心里老想着这是比赛,我一定要下好,心理极度紧张,思想放不开,聪明才智就发挥不出来。而在实际投子布局时,又前怕狼后怕虎,犹犹豫豫,结果,终于让自己打败了自己。

这当然还只是一种娱乐,成败无关紧要。而在人生事业的重要关头,如此心理负担,不仅束缚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还成了自己奋力进取的绊脚石。

人做任何事,不可能没有一种心理,但对于健康而言,人只需要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这就是常人所说的,要放松,尽量放松。要说这其中有什么道理,那就是没有目的,却自然达到了目的。

名声和实事,本来应是一对一的。有什么实,就有什么名,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二者统一干实事本身,二者不矛盾,也不分离。

如果要是分离了、矛盾了,那就是人的错误,那就要坏事情。像上面说的那位棋手,名实相副,正常地发挥实际水平与能力,比赛取胜,是顺理成章的事。正如到了冬天,穿上棉衣;碰到豺狼,拿起猎枪,绝没有错误。但一心想着名声,想着功成名就将怎样,不成又怎样,于是,名改变了实,人就要遭到失败。人的心理上的事儿就这样玄妙。

人生世上,常常难的不是明白大道理,而常常困难的是,明白了大道理,却做不好小事情。这就是,人常常给自己作了一个心灵的笼子,却走不出来。

鲁国有个被砍断了脚趾的人,前去拜见孔子。

孔子却责备他:“做人行事不检点,遭受刑罚成了残废,现在即使求教圣贤,于事情又有什么好处呢!”

那人回答:“我就是因为不懂世事人情的复杂,便轻率地投身社会,所以才被砍去脚趾的。现在我来到您这里,就是认定世上还有比脚趾更宝贵的东西可追求,所以我下定决心,要使它完美无缺。天可覆盖一切,地可容纳所有。我把先生视为覆纳全部所有的天地,想不到先生这样计较外在形骸,真令人失望!”

孔子立即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正陷入一个自我制造的笼子里,赶紧说:“孔丘实在太浅陋了,先生何不深细地给我指点一番大道呢?”

那人什么都没说,转身就离去了。孔子长叹说:“同学们哪,要努力啊!这个残疾人尚且努力学习,以弥补自己残形的不足,何况健全的人呢?”

那人走后对老子说:“孔丘作为一个德才完美的人来说,还差得远哩!他干吗总是装得彬彬有礼、摆出一副好学慕道的样子呢?他大概是希望通过这装模作样获取声誉,使自己名扬天下吧!然而,他哪里懂得,大智大慧大才大德的人恰恰是把这些看成是人心灵的牢笼、人生的枷锁!”

老子说:“你怎么不直截了当地指教他,让他走出心灵的樊笼呢?”

那人摇摇头说:“不可能!这似乎是老天对人的一种惩罚啊。” B/VNRoV3+OnZi4zKduNoKiEq0pGaDXALv1GZsclDSOCIjogICT0OomhZev7N9K5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