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0章

这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了,几个凶神恶煞般的士兵冲进来,冲着他喝道:“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全城人都跑光了,你为什么不跑?”

苟巨伯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丢下他独自逃命。”并正气凛然地说:“请你们别惊吓了我的朋友,有事找我好了。即使要我替朋友而死,我也绝不皱眉头!”

敌军一听愣了,听着荀巨伯的慷慨言语,看看荀巨伯的无畏态度,很是感动,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怎么好意思侵害他们呢?走吧!”说着,敌军撤走了。

对于友谊,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然而不管你持何种看法,你都要坚守一个原则:朋友有信。

1.做一个及格的好人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在季羡林看来,好人并不是完全没有私心,但至少应该做到为他人着想要多于为自己着想。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这世界还会有战争,有仇怨吗?爱人,并不是不爱自己,但你更该的是去爱别人。光爱自己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真正的有爱心。做好人有爱心,最主要的还是要能爱别人,要有博爱之心。那么,怎样去爱人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颇有敌意,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两边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良好;楚国的亭卒懒惰,不锄不浇,瓜秧又瘦又弱,惨不忍睹。

人比人,气死人。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风高,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拉断。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非常气愤,报告县令宋就,说我们要以牙还牙地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

宋就却说道:“楚亭的人这种行为当然不对。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就更不对,那样未免太狭隘、太小器了。你们照我的吩咐去做,从今开始,每晚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也长得好。而且,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后觉得有理,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报楚王。楚王深感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以示歉意。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邻邦。

在矛盾面前,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古人尚且知道这样的道理,你应该如何面对呢?不要抱怨别人对你不好,因为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别人,别人就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你。不能友好示人的人,也终究只有敌人,而你的错也已经无可挽回了。

中国古代哲人有“以德报怨”这种做人方式,对于这一点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做到,在当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处世方式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苛求了。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毕竟是高瞻远瞩的。做人也一样,如果凡事都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别人,把敌人当成朋友,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平心静气的解决呢!

爱,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圆。对于他人的爱,同时也就是对于自己的爱,因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爱的氛围,总有一天为今天付出的爱而收获更多。

韦利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男孩,但他开朗活泼,和所有的人几乎都能成为朋友。正是因他的乐观和快乐,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可能随时离开人间的高危病人。

韦利有早起晨练的习惯。尽管医生不让他做高强度和激烈的运动,但是韦利还是愿意早起看看清晨看看太阳看看一天的开始是如何的美丽。那是一个薄雾和轻烟笼罩的早晨,韦利走到城市中央广场的时候,发现一个人倒在地上,身上洒落了露水,脸色发紫呼吸微弱,显然他正处在生命即将逝去的危险之中。

韦利早已知道心脏病发作时的痛楚,他对这个陌生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四周很静,真正晨练的人一般不会来这里。韦利知道自己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扶不起地上这个身材高大的人,怎么办?时间来不及了,韦利顾不上医生的警告俯身拉起他的衣服。就这样,十二岁的韦利用尽全身力气一点点地把这个人在地上拖行了二百米。终于有人发现了他们,韦利只说了一句“快送他去医院”便昏倒在地。

韦利醒来后看到的是陌生人一脸的关切和自责。他说自己因贪杯醉倒在街头,如果不是韦利救了他,医生说他会冻死在那里。陌生人愧疚地说:“对不起,医生告诉我说你的心脏病差一点就要了你的命,你是在拿你的命救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韦利笑了:“我现在没事了,你也没事了。这就是最好的感谢!”陌生人一定要报答韦利。韦利想了想说:“我真的不需要你对我有什么报答,只是希望你能像我救你一样,尽自己所能在需要的时候,去救助比自己的处境还要差上许多的陌生人,我想这就足够了。”

许多年过去了,韦利活过了比医生的预言长数倍的时间。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乐观,并且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在需要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但是韦利的病终于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击倒了他。当时韦利正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散步,忽然感到心口一阵剧烈的疼痛,韦利挣扎了几下终于支持不住倒在了地上。

韦利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身边站着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正瞪着一双大眼睛关切地看着他。韦利很感激地握住了男孩的手说:“谢谢你,孩子,你救了我。你是怎么发现我的?”男孩很开心的样子:“我早上要去爷爷家陪他,正好路过那个地方,看到你躺在地上,我就想起了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被一个和我一样大的男孩救起来的事。我想我也一定能够做到,于是我就使出全身的力气拉你。幸好你还不算重,我成功了,回去后一定告诉爷爷,他告诉我要尽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我今天做到了。”

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视人如己、爱人如己,有能力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对苦难者伸出援手。那么同样会换来别人的友爱和帮助,但我们并不应提倡出于功利目的的“爱人”、“利人”,不能只看重付出之后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回报,而是应该无私一些,出于赤诚地善待他人。人人若都能付出一份爱,那么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在如今动利色彩极具严重的如今社会,我们更需要这种精神,做一个好人不仅是个人的生活艺术,更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整体形态。

一位穷苦的学生为了凑足学费,到外地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由于他一心一意想凑足学费而不想多花钱,于是他决定硬着头皮向人讨些食物。

他敲了一户人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气,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讨东西吃的?于是他只要了一杯开水解渴。

小女孩看得出他非常饥饿,于是拿了一杯开水与几块面包给他。他很快把食物接过来,狼吞虎咽地吃着,一旁的她看到他这种吃法,不禁偷偷地笑着。

吃完后,他很感激地说:“谢谢你,我应该给你多少钱?”

她傻傻地笑着说:“不必啦,这些食物我们家很多。”

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陌生的地方还能受到他人如此温馨的照料。

多年以后,小女孩感染了罕见的疾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女孩的家人听说有一个医生的医术高明,找他看看或许有治愈的机会,便赶紧带她去接受治疗。就在医生的全力医治和长期的护理下,小女孩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健康。

出院那天,护士交给她医疗费用账单,她几乎没有勇气打开来看,心中知道可能要一辈子辛苦工作,才还得起这笔医疗费。最后她还是打开了,看到签名栏写了以下这段话:

“一杯开水与几块面包,足够偿还所有的医疗费。”

她眼里含着泪水,终于明白,原来主治医生就是当年那个穷学生。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有时一个举手之劳的帮助可使一个人渡过难关,也往往因为这样,在你渡过难关的时候,也会收获意外的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需要我们付出爱心的事,比如……

在遥远的波斯尼亚,费希玛和两个儿子生活在一个小村浴里,丈夫却远在异乡工作。有一年波斯尼亚战争爆发,战争不但让费希玛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家园,她不得不带着孩子走上逃难之路。

在弃家而逃之际,费希玛没有忘记一只鱼缸和两条金鱼,那是丈夫从外地回来,送给儿子的礼物。现在,它们不仅是已逝的丈夫对孩子的爱,更是两条活生生的生命啊。于是,她捧起金鱼缸从容地走向湖边,将它们轻轻放进蓝蓝的湖水。

几年后,战火平息,费希玛和孩子们结束逃难返回家乡。家乡处处都是废墟,一切都从头做起,但他们在当年放生金鱼的湖边却看到湖面泛起片片金光,仔细一看,是一群活泼美丽的金鱼,跟他们当初放生的两条长得一模一样。原来是那两条金鱼繁殖的下一代。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两个儿子还从当时放生金鱼的那片湖水中摸回了那个圆圆的金鱼缸。一切都仿佛与自己的亲人在乱世后重逢一样,他们是多么的高兴啊!

渐渐地,费希玛和她的金鱼故事流传开来,人们纷纷前来观看,并顺便买两条回家送人。于是出售金鱼成为费希玛一家的致富之路,费希玛和她的孩子们终于摆脱了战乱和贫穷,过上了安宁殷实的生活。

当年,当费希玛捧着一缸金鱼走向湖边时,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的是生命的种子,然而,今天这满湖的金光粼粼中每一片都是一枚美丽的果实。这就是善念的回报。

两条小小的金鱼,居然能够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真是不可思议!其实,真正改变了费希玛一家命运的应该是她当初的爱心才对。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需要我们付出爱心的事,比如扶老人过马路,给受伤的小动物治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地播种爱心,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好人。

2.关于恶人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有的人往往会为名利遮住眼,贪念由此而起,从而做出使自己悔恨终身的事。这种人,在季老看来就是恶人。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希夷写了一首诗,曰《代白头吟》,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己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和睦,人格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

客观地说,追求名利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沾污自己的名声。但是,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

有的人己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震,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塔尔达利亚的成果攫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这些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糟糕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荀子曰:“计者取所多,谋者从所可。”善于算计的人愿意以少得多,善于谋划的人却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办。一直以来,人们都有一个认识误区,常常把“谋利”与“算计”等同起来。但荀子却清楚地指出了两者间的差异。同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算计者表面上是获得了好处,但却不一定正确,说不定哪天就把自己算了进去。

但社会上就是有那样一帮人,心术不正搞歪门邪道,以堵塞别人的道路,破坏别人的成功为乐。让许多人深受其害,抱怨这些人真会算计。这样的人古已有之。

会算计的人,虽无专长,但也能算计来一官半职。只是当官不会为民解忧,把别人干的功劳归自己却是相当拿手;自己不会写小说写诗歌写散文,但会写大批判文章,把别人的成果一笔抹煞;自己不会盖楼房,但会找两个钉子户,让你连地基也甭想打……这类人,不显山露水,好处捞够了就行。这类人犯错也不会大。这类人表面上沾得好处,得名得利,但到头来也什么都没留下。这类人你见过,我见过,他也见过,像蚊子苍蝇虽说闹不了大事,但也绝不了种。

当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人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有了会算计的人,才会有被算计的成功。远的说李白、杜甫,李白被诽谤仕途不达,杜甫被中伤,功名不就,乃有李杜诗名千古传;近的说鲁迅,若不是那么多人算计围剿,哪有这举世无双的鲁氏杂文?

有了会算计的人,我们的生存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增强很多。学会与这类人打交道,一不上火,二不生气,也会知道什么东西不值得让你变得与这类人一样下作。该丢的丢了就是,该舍的舍它而去,并不使你活得更差。因此,你不妨把此类人当做心理健康教师,让你时时有个标准:这样做会让我也变成“这类”了吗?

有了会算计的人,社会也有了一个“环保信息”。当蚊子苍蝇成群结队地在你周围嗡嗡乱叫的时候,那就说明这里有了腐败之气了,可以下大功夫清除这些垃圾了。

所以说,做人不要算计人,你的心机都用于正道,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功成名就。去做一个小人,做一个恶人,不但事业不成,还会留下骂名,实乃做人的大失败。

3.损人不利己的坏人

记得鲁迅曾说过,干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理解,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干不得。我现在利用鲁迅的话来给坏人作一个界定:干损人利己的事是坏人,干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则是坏人之尤者。

季羡林先生不仅把好人和坏人区分开来,而对于坏人,他也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干损人利己的事的坏人,一类是干损人不利己的事之坏人。有人说,损人不利己的事谁还会干呢,那不是傻子吗?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不仅存在,而且还不少呢。

邱经理和卢经理口头谈成了一笔生意,为表示祝贺,邱经理请卢经理吃猴宴。在席间,当邱经理说完几句客套话后,一只活猴子被拉到了席前。他兴致勃勃地为卢经理介绍说,“这只猴子非常聪明,长着一颗机灵的大脑,人若吃了它的脑汁一定大补。”说罢,抡起铁锤就砸向猴子的脑门,只听一声惨叫,猴子的脑壳破了,邱经理拿起勺子,并催促卢经理也学他的样子去掏冒着热气的猴脑汁吃,并连连称赞这种吃法如何如何益智健脑,促进身心健康。

看着邱经理如此心安理得地大吃活猴脑汁,卢经理心里一阵阵悸动,他被邱经理的残忍震惊了。由此,而想到邱经理的为人,他既然已经是一个没有善心的人,那与他合作肯定是极其危险的。他能生吃活猴脑汁,怎么不会独吞合作项目的和约呢?如果他认定生吃活人对他的健康有利,那他也会像生吃活猴子脑汁一样去吃活人。想到这里,卢经理幸庆自己尚未与他正式签约,便以身体不适为由离席而去。

因为干了一件损不利己的蠢事,邱经理失去了生意,也失去了朋友的信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善心。善心是人的本性,一旦丧失或扭曲,那这个人也就变了。

小谭决定与男朋友小贾分手了,一夜未眠,以泪洗面。热恋两年的男友,为何突然说分离就分离了呢?原来昨天发生的一件小事,让小谭看出了男朋友小贾久藏不露的恶的一面。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俩人一起下了地铁,沿着通道向外走时,在拐角处一双粗糙的颤抖的手伸到了眼前,一位盲人老大娘在向他们行乞。小谭的心不由一颤,本能地去摸钱夹。这时,男朋友小贾抢先一步,掏出了几张花花绿绿的纸张塞到了老大娘手中。

靠触摸面对世界的老大娘立刻就分辨出来了,她的眼眶里涌出了大滴大滴的泪珠,嘴里在喃喃地说:“孩子,你不愿给我就算了,为啥要这样捉弄我这个可怜的老太婆?”看着这一幕,小谭的心碎了。她上前掏出了一张百元大钞换下了那几张废纸,然后用颤抖的声音向老大娘道歉:“对不起,请原谅,是他掏错了。”然后,狠狠地瞪了小贾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也正是这一次,决定了俩人爱情的命运。

小谭不愿与一个没有善心的人做朋友,更不会和他在一起生活一辈子,她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选择。而对于小贾来说,也是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蠢事,使他失去了女友的芳心。

人之初,性本善。而现实社会中却有许许多多邪恶的心灵,难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之初的“善”会减退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人类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这就是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人。他们在心理上,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因此不愿意受他人左右,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行动。纵然知道别人对自己所持的看法,也不改变。对他人冷漠而毫不体谅,不接受他人的忠告或指导,也拒绝受他人支配。而且因为对他人不关心,所以也不会想支配他人。

在你的周围,一定有这种人,他们不是值得信赖的人。这种人将自己受人恩惠之事视作理所当然,而对于报答却意外地冷淡。而且,情绪一改变,便任性地破坏与他人约定,可说毫无信用可言。

与这种人有商业往来时,必须保持彼此的距离。其自尊心较强,一旦受伤害,便无法顺利进行商谈了。这种人不会接受你的要求,若诉之以情,则可能突然变得冷漠无情。因为他们对已经约定好的事,也可能反复无常而任意破坏,所以,即使到最后关头,你也不可稍有疏忽。

4.对付坏人的四大法宝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

季老认为这世界上是存在坏人,坏人是毒物的,而我们又免不了要与坏人打交道。所以,针对各种不同的坏人,我们也应该有不同的对付办法,总结起来有四点:

(1)不可有妇人之仁

妇人的特色之一是心特别柔软,她们容易感动,意志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动摇。这种特色在有孩子的妇女身上尤其明显,因为她们全身的血液流着一种母性的爱。当孩子犯错流着眼泪时,妇女都会抱着他,原谅他。这种爱有时显得很没原则,很不理性,甚至是非不分。古人便将有这种特性的爱称之为“妇人之仁”。

一个人的恶行因为你的“妇人之仁”获得了宽容,但有时你的“妇人之仁”不但没有感动他,反而让他有另外的机会犯下恶行,对别人造成伤害。

因此,“妇人之仁”不是好事,可是,天生心软的人怎么办?难道注定在人性丛林里做个被剥削、被凌辱者?这种人应该要训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用理性与智慧来指引自己的行为,而不要让感情牵动;这需要时间,也需要面对“挥泪斩情丝”的痛苦,但总是要经过这种磨炼才能成长、果断。

“妇人之仁”的风险和代价很高,如果不能去除这种感情特质,那么你只好庆幸自己还没有遇到坏人了。

(2)放手硬对硬

“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这是人们在世代相袭的人际斗争中演绎出的至理名言。它告诉人们,这“硬”的、“愣”的、“不要命”的,都不是省油的灯。我们俗称的“愣头青儿”、“刺儿头”、“泼皮无赖”等皆属此类。他们依仗自己拳大胳膊粗,说起话来腔调也比别人高八度,动不动横挑鼻子竖挑眼,捏拳斜眼从鼻子里呼出一声:“怎么,不服?你小子敢跟老子试试?”自然,明智的人此时会念念不忘老祖宗的遗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好汉不吃眼前亏。我斗你不过,惹不起可躲得起。殊不知:“横人都是软人惯出来的”。

是的,面对这种肆意寻衅的无赖之徒,你纵然有一万个理,他那拳脚也容不得你讲半句?

这种类型的人在他的一方宝地上,天王老子第一他第二,左邻右舍如躲洪水猛兽,巴不得他暴死。

其实,这种人并非天生就是这样的狂徒恶霸,他们的性格和今天的威风,纯粹是被人们的胆小怕事性格抬起来、捧起来的。试想,他在第一次逞强霸道时就遇到不怕死的硬碰硬与他相斗,他看人们并不那么好欺负,他还能继续这样下去吗?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敢表现得硬气十足,并不是他们是非不分,更不代表着他们支持邪恶。只是人们在做事情之前,总要掂量一下,怕付出代价。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明知对方缺乏正气,也不敢站出来抗争。正因为这样,这些恶人的气焰才一天天嚣张起来,最终成为地方上一霸。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姑息那些刚冒尖的恶人、坏人,要敢于用正义与他们斗,让他们窒息于萌芽之中。

(3)死缠烂打,以毒攻毒

有些坏人,对你的要害部位实行“重点攻击”,会令你开始就处于被动位置。对付这类人的办法有多种,根据情况的不同你可以加以选择:

(1)后发制人。这是使自己能站稳脚跟的最有效办法。特别是中国人,更善此道。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以静制动”、“反守为攻”的论述很多。每个人也许都有这个经验:先把拳头缩回来,到一定程度,看准了对方,再猛烈地打过去,打得准,打得狠。

(2)针锋相对。针锋相对即是以对方同样的火力,向对方进攻。对方提什么问题,你就给予十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丝毫不退让,一点也不拖沓,也不拖泥带水,使对方无理可寻。

(3)装作退却,设计陷阱。假如对方的问话是你所必须回答的、不能推辞的,而又要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时,你可以装作退却。对方乘机涌过来,你把他带得远了,让他完全进入了圈套,然后再回过头来对他反击。

(4)抓住一点,丝毫不让。对方话锋之强烈、火药味儿之浓,使你无法反击,他提出的重大问题,你无法一一回答,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迅速找到他的谈话内容中的一个小漏洞,即使再微不足道也无所谓,可以把这一点无限扩大,使其不能再充分展开其它的问题。

(5)胡搅蛮缠。胡搅蛮缠是当你理亏时,被对方逼到了死角,而又实在不想丢面子,就可以蛮缠一番,把没有理的说成有理的,把本来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说成是很有联系的事物,把不可能解决的、不好解决的问题与你的问题扯在一起,以应付对方的一连串进攻。

(4)避开亡命之徒

亡命徒的典型语言就是“死都不怕,还怕活着”、“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只要给我留一口气,总有一天毁了你”。这样的人为不大一点事,就敢下毒手,拼个你死我活。惹上亡命徒就会给我们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和损失。在亡命徒眼中,伦理道德、正义、法律一钱不值。他们无所顾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压服他们。

不跟亡命徒较劲,主要原因是为了不搅乱我们的正事,而不是因为懦弱害怕。我们多数人都是有正经事要去办的,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不能与这类人较劲,否则会耽误了大事。

与亡命徒计较是最没有价值可言的,这种人视生命如儿戏,置公理于不顾,与这种人发生冲突一点好处也不会有。聪明人不会作无谓的牺牲,不会卷入没有价值的冲突。社会自有正义在,秩序自有法律来维持,亡命徒迟早会受到惩罚的。但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还是尽量去识别亡命徒、避开亡命徒为妙。

5.学会压制本能

我之所谓善于压制本能,多替别人着想。这是人能做到而动物不可能有的,因而,处理人的内心感情就是压制生物的本能,压制得越多越好。

季羡林先生之所以倡导要压制本能,是因为人的欲望的确太多了,生理的欲望,心理的欲望,爱的欲望,成功的欲望,被尊重的欲望。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些欲望是不可能全都一一得到满足的,这种欲望满足了,便不得不舍弃另一种,更何况有些欲望的满足,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伤害的基础上的。

在生活中,我们并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变得贫穷,而是因为欲望太多,总是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从而造成心理的贫穷。欲望有时也是洪水猛曽,如果利欲熏心,欲壑难填,欲罢不能,会在你糊涂之时不知不觉地淹没你,在你清醒之时明目张胆地吞食你。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誓言不达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这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里一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于是,两位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干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个眼睛马上瞎掉,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也立刻两个眼睛都瞎掉!

原本,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礼物,可以使两位好朋友互相共享,但是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所以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两人瞎眼的“双输”!

在巴拉圭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很高兴地大喊大叫、相互拥抱,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券”,奖金是七万五千美金。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隔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居然敢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声吵闹,各说各话,丝毫不妥协、不让步,所以也让法官伤透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人的私心、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恶念”的祸害里。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统治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杨朱说,高大住宅,华丽衣服,甘美食品,漂亮女子,有这四机,又何必追求别的呢?有这些又追求别的,就是贪得无厌,贪得无厌,必损人灭已。

杨朱的说话不一定高妙,但他至少说明了二点:一是人应该有欲望,二是人的欲望应该有一个限度。

人的欲念是随时存在的,有时,需要你付出代价去控制它,这个代价就是放弃。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也无须抱残守缺。

与其说是抉择得当,不如说是放弃得好。人生苦短,要想获得越多,就得放弃越多。那些什么都不放弃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获得的。其结果必然是对自身生命的最大的放弃,让自己的一生永远处在碌碌无为之中。

放弃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之,该失时你要大胆地让它失去。有时你以为得到了某些时,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许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去,管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荀子曰:“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不懂得节制,就不懂得生活。生活的艺术就是节制的艺术。节制就是给欲望一个限度,不多不少,刚刚合适。所以说节制是欲望的看护者。

人的全身都是欲望,眼睛有眼睛的欲望,耳朵有耳朵的欲望。欲望像打击乐一样隐伏周身,旋转着,撞击着,奔突着,寻找满足。

只要血液在流动,欲望就会伸出固执的手。可不要轻慢了它,它比朋友还忠实,影子一样追随着你。它的死心塌地迫使你不得不慎重考虑和它维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果你能处理好这关系,你将心旷神怡,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这关系,你会焦头烂额。

学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其中有一段话大意是:一欲既终,他欲随之,终竟慰藉不可得。这就是涌动不息的欲望之潮。个体自有生命开始,就意味着需求的产生。随着人体的发育,以及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需求也随之不断升华,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体的自身生长发育便会受到阻碍。这种生理上的、物质上的需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对这些需要要求得过分,便又会陷入欲望膨胀的泥潭。

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挥之难去,但同时人又是具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应该而且能够把握好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东西应该得到,也能够得到;有些东西不该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句话对于今天有着尤其特殊的意义。纵观今日一些落马之人,探其原由,“祸咎”概莫能出其“知节制”和“欲得”之外。贪婪的欲望使得一个又一个春风得意的“能人”,从马上倏然坠地,沦为“阶下囚”,甚至走上“断头台”。

人,在不知足中绝对地追求,在自得其乐中相对地满足。节制,使得人在自我释放和自我克制之间,砌筑了一个生命安顿的心理平台。在“见好就收”的意义上,提前规避了未知的风险。知足常乐,在相对满足和绝对追求之间,重建了一种平衡。一方面,知足常乐少了些欲而不得的焦躁、少了些由色而空的虚无。比起“无欲”的禁锢,“知足”多了一层人情味;比起“一无所有”的自得与佯狂,“知足常乐”返回了世俗理性。

节制将有力地增进你和他的关系,节制不是纵欲,当然也不是禁欲。倘若你冷淡了欲望,节制会提醒你,假使你娇惯了欲望,节制会警告你。懂得节制的人,不仅是一个懂得感情的人,也是一个懂得理智的人,一个睿智通达的人。

6.人之初,性本恶

我从来就不是性善说的信徒,母宁说我是倾向性恶说的。古书上说“天命之谓性”,“性”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本能”,而一切生物的本能是力求生存和发展,这难免引起生物之间的矛盾,性善又何从谈起呢?

荀子曰:“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假如本身没有,必定向外寻求,这样,薄的希望厚,丑的希望美,狭小的希望变得广大,贫穷的希望变得富有,卑贱的希望高贵,粗俗的希望文雅。所以荀子说,人之所以追求善,是因为他生性丑恶。

季羡林在荀子“性恶说”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他直接指出,性恶产生的根本是由生物本能力求生存和发展引起的生物之间的矛盾。追求善不一定更善,追求真不一定更真,追求美不一定更美;结果刚好相反,追求善可能更恶,追求真可能更假,追求美可能更丑。那么,怎样才能杜绝这样本性的“恶”呢?

社会家认为,人活着总是在追求最大的幸福。大致说来,人主要是想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并不如想像中的那样美好,只有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才能享受着永恒的欢乐。现实生活总是充满了挑战,有乐趣也有痛苦,就像歌里唱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很多人都很羡慕那些有钱的人,看到他们有汽车、洋房、大把的钞票,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坐飞机去国外旅游,就认为那样的生活才是幸福。因此人们相信这样的俗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当人们面对选择的时候,有很多证据表明人的物质追求倾向。所以,荀子断言:“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看,必求于外。”贫穷的就希望富足,卑贱的希望高贵,假如本身没有它,就必定要向外寻求。这似乎是由人的人性决定的。但是,人们所追求的一定就是最好的么? lmlIeRLbUPZcfPFcFx1o1iauSGffy62MetJg6TGSDSefmOeuje+zTbJLXvYIhh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