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章

在秦国边境,他抱着尝试的态度,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列举从秦穆公起秦国四代国君遍访天下人士,任用了五位人才,才兼并了二十多个国家,在西方称雄,如果没有任用客卿,秦国又哪有今天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足。

秦王读后大受感动,撤销了“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并封为廷尉。之后,秦王更加信任李斯,李斯可谓是前途无量。

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他们同在荀子门下求学。韩非著作极丰,为韩国国君出谋划策,并上书进谏,但这些上书都未被采用。传到秦国后,秦王感叹道:“我若能见到此人,和他交游,死而无憾。”

后来韩国在国势危急之际,起用韩非,让他出使秦国。李斯知道韩非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出于嫉妒,他对秦王说:“韩非是韩王的亲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理。”

秦王说:“既然不能用,那就放走吧!”

李斯希望赶尽杀绝,他对秦王说:“如果放他回韩国,他定会为韩出谋划策,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在他羽翼未满之时将他杀掉。”

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赐给韩非毒药,令他自尽,就这样李斯除掉了他的对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兼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李斯也由原来的廷尉升为丞相,职位越来越高,权势越来越重,名声越来越大。在统一战争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李斯是秦始皇的左右手,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作了大量的工作,就连秦始皇出巡郡县,也多由李斯随行,记载秦始皇历史功绩的不少石刻的文辞,也是李斯执笔的。这一方面说明,李斯坚决执行秦始皇的法家路线;另一方面说明,秦始皇对李斯十分信任和重用。李斯之子娶了秦始皇的女儿,李斯的女儿也嫁给秦公子,李斯真是“富贵极矣”。

有一次,李斯家里设宴,朝廷百官前往,门前车马数以千计,盛极一时,李斯感慨万分,他说道:“我听荀子说过:“事情最忌讳过了头”。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竟做了丞相,可以说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我还不知道自己会落个什么结局?”

在李斯富贵至极时,他已感到了对未来茫然莫测的矛盾心理。

公元前210年,李斯随从秦始皇出巡到沙丘时,秦始皇突然病危,便命令赵高写了一封诏书,让大儿子扶苏赶回咸阳办理丧事。诏书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李斯恐怕声张出去发生变故,便严密封锁了这个消息。

秦始皇死后,以赵高为首的旧贵族蠢蠢欲动,他故意扣留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准备立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胡亥为皇帝。

要立胡亥为帝,就必须通过李斯,李斯身为丞相,掌握着最高权力。没有李斯的同意,胡亥是当不了皇帝的。当时,朝廷内部李斯是可以揭露赵高,粉碎篡位阴谋的惟一的一个人。但是,由于李斯软弱、妥协,更是因为他希望保住他的荣华富贵,他没有这样做。

为了让胡亥上台,赵高去劝诱李斯。他编造谎言,对李斯说:“诏书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谁当太子都在你我一张嘴。”李斯表示拒绝。

赵高就挑拨李斯同蒙恬的关系,威胁李斯说:“你处处不如蒙恬,如果立了扶苏,扶苏就一定让蒙恬当丞相。到那时,扶苏是不会让你带着爵位告老还乡的。”随后,赵高又抓住李斯的弱点,用高官厚禄引诱李斯。赵高对李斯说;“如果你照我的话办,立胡亥为太子,就会永远封侯。否则就要祸及子孙,令人心寒!希望你转祸为福。”

李斯过于贪恋“富贵极矣”的社会地位,总想保全已经到手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对着赵高的威胁和引诱,他听信了赵高,对赵高的复辟阴谋未及时揭露和制止。在关键时刻,他的贪心为他带来的是巨大的祸患。

不久,赵高逼死了扶苏,杀害了蒙恬,立胡亥为皇帝。赵高在宫中操纵政权。

胡亥继位后,一味追求声色酒肉,听信赵高的言行。结果,秦二世被架空,一切政事由赵高一人决定。

赵高又陷害李斯,说李斯不满丞相职务,想“裂地而主”。陈胜起义军出自李斯的家乡,可能与起义军相互勾结,秦二世派人调查李斯之子勾结陈胜的罪状。

李斯到秦二世面前揭露赵高的罪行,但秦二世非常信任赵高,并告诉了赵高。赵高进一步诋毁李斯:“李斯最忌恨的就是我,我一死,他就可以谋反了。”秦二世听后,立即把李斯逮捕入狱,并派赵高负责审讯。

李斯被套上了刑具,关进了监狱,并受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他忍受不了痛苦,只好供认了“谋反”的“罪行”。经过十余次的审讯,李斯被打得死去活来。后来,李斯被判处死刑。

在押赴刑场时,李斯回头看了看他的二儿子,说道:“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父子抱头痛哭。在北风呼啸中,李斯和他的全家死于非命。

李斯的悲剧结局,固然与当时的局势有关,与他个人的个性更是不无关联。他的老鼠哲学,注定他是一个贪婪的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可以除掉他的同学韩非,甚至不惜帮助赵高篡位,他最终走人了赵高的陷阱,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一切的结局可谓是咎由自取,怪不了别人。

2.刚愎自用失天下——项羽

楚汉之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一直以来,史家都认为是因为项羽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的性格而失的天下。其实不然,在他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中,更多的还是刚愎自用,因为他不相信区区一个刘邦就可夺走他打下的基业。殊不知,事事难料,这个他并未放在眼中的将领,最终却取他的江山代之。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所以,楚汉相争,在一定意义上是性格之争。

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和中期,刘邦实际上是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但他性格有许多别人无法比拟的好处,这种性格使他善于听信忠言,能够使用人才,为了大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项羽虽然是个英雄,但他却天生没有领袖的品质。例如,他可以在打仗时身先士卒,可以为士卒吮吸箭伤的脓汁,但他却不能慷慨地封赏将士。据史书记载,任命将领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却舍不得把它给应该封赏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里,玩来玩去,把大印的棱角都磨光了,还是舍不得送给人。所以,他不能大胆地使用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这一切,无不与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有关,而刘邦正是利用了他这一性格弱点,从而战胜了他,夺得天下。

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来可以除掉刘邦这个大患,但他仅仅因为刘邦的卑躬屈膝,就把他放走。要知道,心中没有十足的把握,岂敢轻易这么做,可是,刚愎自用的项羽错了,刘邦暂时的让步只是为了给他以后的夺权留下更多的时间。项羽因为自己性格的刚愎自用,错失历史曾经赋予他的良机,最后不得不自食苦果。

当年,项羽在经过巨鹿的浴血苦战消灭秦军主力后,率诸侯兵西抵函谷关。一看关门紧闭,又听说沛公已定关中,当即大怒,命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大军蜂拥而上,进驻戏下。沛公左司马曹毋伤见项羽来势汹汹,想邀功求封,于是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这番话,对项羽无异于是火上浇油。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也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可是入关后却一反故态,珍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看来志向不小。他劝项羽赶紧发兵击之,不要错过机会。项羽于是宴飨将士,准备次日早晨消灭刘邦的势力。当时,项羽有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仅有十万,自然无法与项羽抗衡。正在这一紧要关头,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将实情告诉张良。项伯和张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劝张良赶紧脱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张良认为“亡去不义”,反而拉着项伯一起见沛公。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满肚子委屈地对他说:“吾入关,秋毫无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守关者,备他盗也。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邪!”央求项伯对项羽讲明他刘邦“不敢背德”。项伯当即许诺,并且嘱沛公第二天早晨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清晨,沛公早早来到鸿门,向项羽面谢,“我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没想到先入关,攻破秦军,与将军在这里相见。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我有隙。”一番话,说得项羽疑虑大减,并且设宴招待刘邦,史称“鸿门宴”。

在宴席上,范增好几次用眼睛示意项羽攻击沛公,项羽却毫无反应,范增只好离席找到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优柔不决,你进去以剑舞,寻找机会杀掉刘邦,不然,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于是入席敬酒,并借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随即拔剑起舞。项伯心知项庄舞剑,其意在杀沛公,遂起身对舞,以自己的身体翼蔽沛公。在营外担任警卫的樊哙知道刘邦情况不妙,就急闯进来。樊哙也是个急性子,项羽问他敢不敢唱酒,他却慷慨激昂地回答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接着大声责备项羽说:“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皆心疑大王也。”一番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刘邦起身入厕,把樊哙也叫了出来,自己骑马,樊哙等人步行从小道返回汉营,把张良留下对付项羽。项羽问沛公哪里去了,张良回答说,怕将军有意责备,故不辞而别,让我代为献上玉璧,项羽接受了这一礼物。张良又将事先准备好的玉斗献给范增。范增愤然撞碎玉斗,起身说道:“从今往后,我们都成了刘邦的俘虏。”

范增不愧为一代谋士,其远见让人叹服,但面对性格刚愎自用的项羽,他也无能为力,最后连自己也死在项羽的这一性格之下。

公元前204年初,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项羽兵围荥阳,截断汉军粮道,刘邦的形势非常危急。

军队最不能断的就是粮食,时间一久就难以固守。于是刘邦派出使臣向项羽议和,提出荥阳、成皋以东归楚,以西归汉,以鸿沟为界,两国就此罢兵,分而治之。项羽听罢,也觉得这样对自己的威胁不大,就准备罢兵。范增立即进言道:“刘邦即将兵败,今日不取,日后必悔。当初在鸿门宴上,你已经失去了一次机会,此时再不灭掉刘邦,将来就必定要被刘邦所灭。”项羽听了范增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拒和,发兵猛攻荥阳。

刘邦见议和不成,在荥阳城内整日忧心忡忡。一次他对陈平说:“天下纷纷,究竟何时得了?”陈平说道:“大王所虑无非是那项王。我料项王手下只有范增、钟离昧等数位忠臣,他的能臣良将并不多。项羽生性多疑,想来刚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弃巨金,贿通楚人,流言反间,使项羽君臣相疑,然后乘机进入,破楚就容易了。”

刘邦听后,连说:“金银何足惜,只要能破楚兴汉,财物尽管用。”便命左右取出黄金四万斤,交与陈平,叫他按计行事。

陈平受金退出,回到住所,立即唤来几名心腹,叫他们扮成楚军模样,怀金出城,混入楚营,贿赂楚王左右,散布谣言。数日后,楚营中流言四起,说钟离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将要联汉攻楚。这事正是项羽所担心的,如今出了这样的传言,刚愎自用的项羽更是深信不已,所以就处处提防钟离昧。

为了弄清真相,项羽决定借议和为名,遣使入汉,顺便探察城内虚实。陈平听说楚使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使上钩。

楚使进入荥阳城,直往汉王府,拜见刘邦。刘邦假装酒醉,敷衍数语后,便令陈平将楚使带出。

陈平将楚使导入客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已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装作自己只是受了刘邦的托付,是替刘邦招待客人,并不认识来使,于是问道:“范亚父可好!足下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一楞,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由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步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使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饿着肚皮返回了楚营。

一到楚营,楚使立即去见楚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这是个并不怎样高明的反间计,如果稍微地理智一点,就会察觉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多疑,又兼性格刚愎自用,没有多想这些。

项羽听后,怒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排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可以说对项羽一直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性格多疑而刚愎,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言,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想起近年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衰,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范增回到本营,将项王所封印绶,遣人送还项羽。自己草草收拾,即日东归。他想到楚国江山,日后定归刘邦,不禁又气又急,不久背上忽然起了一个恶疮,因途中难寻良医,又兼旅途劳累,年岁已长,不久背疮突然暴裂,血流不止,疼死在驿舍中。从吏只得买棺殓尸,运回居巢(今安微巢县东北)葬于城东。

刘邦、陈平的反间计大获成功,除掉了项羽身边最得力的谋臣范增。楚霸王只好孤独地进行着与汉王的争霸之战,最后,因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不得不自刎垓下。

楚汉相争以这样的向面结束,似乎是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但反观项羽,他从不肯慷慨封赏有功之士,为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狭隘多疑,所以,他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3.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谨小慎微太过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上书刘禅,自己也表明自己是谨慎的性格。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是对诸葛亮谨慎性格失败的总结。

诸葛亮属于谨慎性格,他虑事周全,谨小慎微,对他这种性格描述贴切的是《三国演义》里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节。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使曹睿削掉司马懿的兵权后,开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驸马夏侯楙为大都督来迎战诸葛亮,于是魏延向诸葛亮献策:

“夏侯楙只是一个纨绔子弟,懦弱无谋。不如我们派出精兵五千,从褒中出去,向秦岭以东进发,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如果知道我们突然到来,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

诸葛亮听后却笑着说:“此非万全之计也。你不要以为中原就没什么厉害人物,倘有人进言,在山中僻静之地埋伏以兵截杀,不仅这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说:“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说:“我们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最终还是没有用魏延之计。

其实魏延献的计策正符合兵家奇袭之计,妙不可言,后来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分析说:“如果是我进兵,我一定要从子午谷进攻,奇袭长安,这样长安一带便唾手可得。”魏延与司马懿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可过于谨慎的诸葛亮却未采用此计,实在遗憾。

后来邓艾率五千精兵,偷渡阴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奇袭成都,一举成功,他没按正规进攻路线来攻打成都,避开姜维剑门关的大军,灭了蜀汉政权,此计与魏延之计如出一辙。

这是诸葛亮北伐中原能够成功的惟一一次机会,因为魏主曹睿连续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中了马谡反间计,撤了司马懿的兵权;二是派不谙战事的夏侯楙为帅来拒蜀。这正好给了诸葛亮天赐之机,如果诸葛亮能抓住这一机会,按魏延之计,率五千精兵直取长安,自己再率军出斜谷,那么大事几乎成矣。再加之其他兵马呼应,谁能定天下就难说了。

然而,诸葛亮的性格却注定了他是谨小慎微之人,如果他不如此就没有“诸葛一生惟谨慎”之说了。酙酌间,他失去了一个千载难逢一统天下的机会。他博古通今,智慧超群,但却性格谨慎,不敢冒险,使他一生都在徒劳心智。

诸葛亮谨慎细微的性格还表现在事无巨细上。唐代赵蕤的《长短经》上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的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这是告诫人们要发挥人才的作用,不要细大不捐,事无巨细都要一个人去完成。所以说,会办具体事的人只是办事的人,而善于使用人的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性格谨慎的人常常会关注一些细小之事。诸葛亮便是这样,他事无大小,都大包大揽。蜀国似乎只有一个诸葛亮是个人才,他事必躬亲,结果呢?落个好名声,却累死五丈原。他诱司马懿出战就很能体现他这一性格特点。

一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因胆怯而不敢出战,就派使者去激怒他。这天,司马懿忽报诸葛亮率蜀兵进驻五丈原,派人送来一盒礼物和一封书信,司马懿只好把来人叫来。司马懿接过盒子,打开一看,却是妇人的头饰和素衣,再看那封信,竟是取笑他身为大将,却和关在闺房里的妇人一样,躲着不敢迎战,没有一点大丈夫的气概。

司马懿大怒,但他抑制住不肯发泄出来,却装出一副笑脸道:“诸葛亮竟把我看成妇人了!”说罢,吩咐把盒子收起来,重赏来人。

接着,他又问来人道:“你们丞相平时饮食的情况怎样,忙不忙?”来人回道:“丞相每天理事都到深夜,凡是刑棍在二十以上的,一定要经他亲自办理。然而,一天的食物却吃不上几升。”司马懿对身边的部将说道:“诸葛亮确是忠心无私的,只是不肯信托别人,所以事无巨细,什么都要自己管,做个主帅怎么可以这样呢?况且他食少事烦,准是活不多久了!”

使者回到蜀营,把司马懿接受衣服以及那番话都回报诸葛亮。诸葛亮听后,不觉叹了一口气说:“唉,司马懿可算懂得我了!”原来,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神思不宁,有时还吐血。此事发生不久,诸葛亮就因劳累过度,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谨小慎微的个性让诸葛亮没有成功,这也是他最大的性格弱点,不识大体,弃细务,最终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失败结局。

4.任性而为的太平公主,终将引火烧身

争强好胜,位高权重,使太平公主日益骄横,权利欲也极端膨胀,任性妄为,骄横自恣,弄权专政,最终引火烧身,葬送了性命,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与高宗生的女儿,此女不但相貌极像武则天,就连性格也像武则天,活脱一个武则天的翻版。或许是武则天为争皇后之位已失去自己的大女儿,或许是太平公主跟自己太像了了,总之,太平公主深受武则天与高宗的宠爱。

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掌了大权。太平公主不仅随侍母亲,而且也参与军国大事,她的一些见识,有时甚至超过武则天,所以武则天经常对人夸奖她。但太平公主也很清楚,官禁严峻,自己知道秘密太多,绝对不能有丝毫泄露,否则将有不测,所以能经常检省自身,谨慎行事,因此备受武则天赞赏,恩宠远远超过其他几个哥哥,在武则天去世前的二十多年中,天下独有一个太平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后来母又为帝,丈夫为亲王,儿子为郡王,贵盛无比。

武则天去世后,李显继位,李显软弱无能,在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专权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太平公主韬光养晦,表示出其成熟、智谋的一面。韦后与安乐公主淫乱后宫,阴谋作乱,被中宗察之,她们便毒死了中宗,彻底掌握了政权,太平公主联合李旦三子李隆基一举除掉了以韦氏为首的韦氏政权。并把李旦推上皇位,是为睿宗。

翦除韦武之后,太平公主政治作为更远大,威望更崇高。从此,她不但参与朝政,而且要把握天下。由于她频著大勋,加上服侍武后正久,善揣测人生微指,先事逢合,无不中的,睿宗对她佩服备至。在政事上也非常依重太平公主,朝廷事务都要与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每次入宫奏事,都要和睿宗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如果哪一天太平公主没有入宫议事,睿宗会派宰相到她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而她也乐此不疲,军国大政,事事参决。《资治通鉴》说她“权倾人主”,《唐书》说她“权震天下”。随着功勋愈著,权力愈大,太平公主的地位,待遇也与日俱增,就食封而言,太平公主的食邑已达万户,这在唐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她的三个儿子崇行、崇敏、崇简三人均被封王。

然而,太平公主却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太平公主个性好强,但做事从不忘乎所以,颇有头脑,这一点极像武则天,她非常冷静地分析形势,她认为对她威胁最大的只有一个,即太子李隆基。

李隆基虽只有二十几岁,但资质不凡,且自幼胸怀大志,见识过人。7岁那年,他自驾车骑至朝堂,金吾将军武懿宗(武则天侄孙)见他少年英武,很嫉妒,不准他在宫中通过,他怒斥武懿宗说:“这是我家朝堂,关你何事!你敢强迫我的车骑听从你吗?”武则天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小孙儿大加赞赏。在平定韦后、安乐公主之乱后,太平公主深知其处事果敢,才智超群,因而生怕其羽翼丰满之后,使自己失去权威,故视之为眼中钉,想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皇子为太子,以便长期保持现有的权势地位。因而太平公主与太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渐趋激烈。

太平公主阴谋废黜太子,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所谓“太子不是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该立为太子”。实际上睿宗即位后,对立谁为太子确实有过犹豫。来王李成器为嫡长子,但平王李隆基又有大功,李成器坚决推辞说:“国泰民安则应立嫡长于,国家多难则应首先立有功之人,否则会使天下人大失所望。”他坚决请立三弟李隆基为太子,而大臣们也都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当时太平公主也主张这样做,睿宗才下决心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不到半年,公主自己首先变卦了,打出维护嫡长制的旗号,甚至私下挑战成器说:“废太子,以尔代之。”如此出尔反尔,显然是非法的活动。其实,太平公主也不是嫡长制的真诚的维护者。她替成器争太子地位,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为隆基的“明察”,不利于她的专权。“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欲更择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权。”也就是说,公主企图立的不是嫡长子,而是“暗弱者”。

太平公主还派人监视太子的行动,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告知睿宗,并进行一番诬陷。她还在太子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使李隆基深感不安,从而加倍提防这位姑母,并秘密地开始积蓄力量。

景云二年正月,大臣韦安石偏向太子,对太平公主妄加诬陷。太平公主恼怒万分,把宰相们召集到光范门内,讽喻他们撤换太子。结果看定新主的姚崇、宋璟不但表示异议,而且密劝睿宗赶走太平公主,同时将有继位名份的豳王、宋王出为刺史,罢去岐王、薛王的羽林军统率权,说什么“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太平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官不安”。二月,宋王、豳王被遂出京城,岐王、薛王被罢军职,太平夫妇亦被置薄州,而且太子又得监国大权。太平公主得悉内情,当时怒责太子。睿宗急忙圆场,贬去姚、宋二人,后来并迎回太平夫妇。

在太平公主与太子的斗争中,太子逼权,太平不让,软弱的睿宗左右为难。见其长时间纷争不休,心好宁静的他索性禅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继位后是为玄宗,他明白,眼下他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姑母抗衡,故采取以退为进之策,他表面上对太平公主仍然很尊敬。于是朝野上下都认为太子胸怀宽广。

虽是这样,太平公主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仇视玄宗,但她也不轻易露出,她私下网结党羽,扩大自己势力,李隆基居然没有干涉,但他却密切注意太平公主的动向,并暗中积蓄力量。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先二天年(公元713年)秋,“窦怀贞等与太平公主同谋,将议废立,期以羽林兵作乱”。他们决定:七月七日,由常元楷和李慈率领禁兵,突入玄宗朝风群臣的武德殿,窦怀贞、萧至忠和岑羲等宰相在南牙举兵响应,以实现其“废立”阴谋。

宰相魏知古得知此事,立刻向李隆基汇报。因为魏知古表面上是中立人物,故能了解一些密谋情况。在这关键时刻,魏知古立了一大功。后来,唐玄宗赞扬他“每竭忠诚,奸臣有谋,预秦其兆”。

紧接着,玄宗召集王据和歧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等人谋划,决定于七月三日举兵,收捕太平公主集团。

七月三日,玄宗和王毛仲、高力士等亲信十余人,取闲厩马及卫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布置好了之后,传旨常元楷、李慈二人前来见驾。二人不知是计,应召而来、刚进虔公门,就被虎狼般的士兵按倒在地,还未等二人反应过来就已身首异处了。军中其他依附于太平公主的将领也很快被逮住斩首。贾膺福、李卧在内客省被就地正法。此时,萧至忠、岑羲已经上朝,二人正在朝堂之上高谈阔论,忽见士兵一拥而止,高喊:“奉诏擒拿逆贼!”萧、岑二人还没明白过来,已被扭到门外斩首了。窦怀贞在上前路上得知消息,趁混乱之际躲入城中一条沟中,想找个机会逃出京城,但他见城中已经戒严,过往之人都被严加盘查,自思无法走脱,使解下腰带自缢而死。他的尸体很快被发现,玄宗命人戮其尸。太平公主集团的骨干顷刻间被消灭殆尽。

太平公主得知消息后,跑到城外的山寺中,三天以后,太平公主凄然地回到了城中的府第。赐死的圣旨立刻传来,又得知太上皇已全部交权,移往幽宫。面对殿梁上垂下的长长白绫,太平公主仰天长叹:韦后要临朝称制,安乐要做皇太女,难道我也会博个皇太妹夺兄弟侄子的皇位的后世名吗?

七月三日事变很快就胜利了,而“穷治公主枝党”一直延续到年底。经过半年多的清查与处置,太平公主势力被彻底地铲除了。

太平公主被赐死了,这完全是她咎由自取。其实她本可安享天年,荣华富贵享之不尽,用之不完,但太平公主就是太平公主,她的性格驱使她任性妄为,对权力肆无忌惮的攫取,最终也因此丢了性命,实在值得人深思。

5.优柔懦弱,李煜亡国

自古以来,性格优柔懦弱的人难以成就大事,他们缺少男子汉的阳刚果断之气,没有那雷厉风行的办事手段。

对于皆因其性格优柔懦弱,丧失了一次次机会,认敌为友,摒弃忠良,最终为人所灭。

南唐后主李煜用他那哀婉凄切的词曲向人诉说着历史和他个人的悲剧。他那优柔懦弱的性格可以说毁灭了他的一生,他也是因性格而失败的典型的悲剧人物。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文人,但是世事难料,他却偏偏又做了皇帝;他的词写得委婉曲优,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他做皇帝而言,由于性格懦弱优柔,最终被沦为亡国之君,客死他乡,却是个庸君。

幼小的李煜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宫中谁还敢对这个小龙种慢待呢?专门服侍他的奶妈、侍女是在后宫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的,无不尽职尽责;天气冷暖、早晚起居,一日三餐……无不精心呵护料理。

他的皇父李璟算不上一位有作为的国君,却是颇有才气的词人。其词清丽宛转,旨意秀颖。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陶冶李煜的才能,使他从小就饱受得天独厚的滋养,并使他对词的创作取得空前的成就。

李煜真可谓是在金碧辉煌、翡环翠绕、钟鸣鼎食、诗词歌赋的南唐深宫里长大的,又从未披坚执锐,冲杀疆场,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养成了怯懦性格是不足为怪的。

即使在亲兄弟之间相处,他也常常是表现得很懦弱。

兄长李弘冀被皇父立为太子后,打了一次胜仗。吴越几十名降将被带到建康城郊。皇父有旨:不杀俘虏。可是他背着圣上,抡起寒光闪闪的钢刀,像砍大萝卜似的,一个个降将的头颅骨碌碌地滚落下来。有的人头还双目瞪得如牛眼,嘴巴啃地,沾满泥土。那血淋淋惨烈的场面,令人目不忍睹,吓得李煜多少日子,几乎每个夜里从梦中惊醒都不寒而栗。

李煜怕自己遭到兄长李弘冀的迫害就自称“钟山隐士”,并自己动手刻了“钟山隐士”、“钟锋白莲居士”等数枚以为藏书、题画之用的印章。终日埋头于填词、书法、绘画或者同宫女们戏耍,隐居在深宫中,对朝政不闻不问。李煜迫于长兄的嫉恨,以这种办法,还真的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李煜性格懦弱,有何能做皇帝呢?他依靠是祖辈传下来的基业,成就了皇位。这个南唐皇帝每天写词赋歌,晏舞平升,当得倒也逍遥快活。但天有不测风云,好景不长,宋太祖赵匡胤的铁骑打破了他的好梦。

李后主的先皇后周后(昭惠后)去世时,宋太祖派使臣魏丕去南唐吊祭,实际是借机让魏丕观察李后主的想法和打算。魏丕在周后灵前吊唁后,李后主设宴款待。席间,李后主君臣吟诗,认为宋使魏丕乃一介武夫,不会吟诗赋词,只是礼节性地请他赋一首,却不料,他提笔一挥而就,其中有两句是:“朝宗海浪拱星辰,莫教雷雨损基肩”之句,实则是暗示宋太祖处心积虑要统一天下。李后主君臣看罢,惊诧不已。

没过几天,宋太祖就命崔彦进、曹彬等4员战将率6万大军,分兵两路直取后蜀。很快,兵临其京都城下,后蜀被攻破的消息传到江南,犹如晴天霹雳,南唐举国震惊。敏感的李后主暗想:孟昶踞剑门天险,固若金汤,宁军一到,顷刻陷落,束手就擒;而我仅凭长江天险,恐怕江山难保!

这还不算,宋太祖又兴师讨伐与南唐国土接壤的小国南汉。仅数日即攻破南汉,将其国君刘獾押往汴京。李后主心里明白:这是杀鸡给猴看,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不仅如此,宋太祖灭掉南汉之后,大军移师汉阳,其锋芒直指南唐,气势咄咄逼人。宋朝此举把李后主吓破了胆,每天惶惶不可终日。

宋太祖肆无忌惮,得寸进尺地威胁欺凌南唐。有识之朝臣深为社稷担忧,有人曾向李后主奏禀,宋太祖在荆南制造几千艘战舰,意在谋取江南。南唐爱国志士纷纷主动向李煜上表,请求前往荆南秘密焚毁战舰,破坏宋朝南犯的计划,可李后主却胆小怕事,不敢准奏。

南唐并非没有忠臣良将,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是一位文武兼备之人,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就连宋太祖也佩服他的军事才能。林仁肇忠君爱国,时刻为南唐社稷担忧,为了社稷永固,专程进京密奏防御之策。

由于宋太祖日甚于日的威逼江南,李后主已如惊弓之鸟,巴不得有人救助,听说朝臣来献御敌之策,急忙到光政殿等候。

林仁肇胸有成竹地向李煜献出他的御敌之策:宋朝淮南诸郡戍守薄弱,而又连年出兵,灭西蜀,平荆湖,现存又攻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军士疲惫,兵家称之为“有可乘之势”。请陛下借给臣精兵数万,出寿春,渡过淝水、淮河,占据正阳,依靠那些怀念故国的士民和积蓄多年的粮草,收复过去的疆土,必将势如破竹。臣起兵之日,陛下派快骑报告宋朝,就说臣私自举兵反叛。此事若成功,国家享其利;若不成,请诛臣族,以表明陛下未参与此事。”

李后主听罢林仁肇所献御敌之策,立刻吓得龙颜失色,连连摆手阻拦:“此乃惹火烧身之策,使不得,使不得,如照此策行事,势必会招来宋兵!”林仁肇还想进一步论证自己所献之策的可行性。然而,李后主却怕得再也听不下去了。

一个天子,面对敌国的咄咄逼人,如此优柔退却,亡国属正常,不亡才不正常呢?

后来,沿江巡检卢绛也来向李煜献策:“吴越仇雠,乃腹心之疾也。他日必为北兵向导以攻我。臣屡与之角,知其易攻,不如先出其不意灭之。”

李后主非常胆怯地问:“如果宋朝来讨,奈何?”

卢绛信心百倍地回答:“臣请诈以宣、歙二州叛,陛下可边声言讨伐叛军,边以金珠宝贝贿赂吴越国,请吴越国发兵。吴越之兵,势不得不出。待吴越兵到之时,再迎头痛击之。而臣袭其后,定可一举灭掉吴越!吴越既灭,则我国国威大振,北兵亦不敢妄动矣!”

此等冒险御敌之策,李后主岂敢采纳!而且视如洪水猛兽一般,急忙命卢绛退下。由此可见,南唐并不是没有能人,主要是国君太软弱了。

可惜,李后主又一次失去了难得的防御宋军南侵的机会。宋太祖对南唐蓄谋已久,虎视眈眈,步步紧逼,致使李后主恐惧得寝食难安。那么,在不可多得的御敌良机面前,他为什么一而再的错过呢?只一个字,就是“怕”!这种懦弱的性格就注定了南唐的锦绣河山要从他的手里断送掉。

原来,李后主的七弟江南进奉使李从善被宋太祖封为泰宁军节度使,并赏赐给他一座豪华的宅院,留他在汴京定居。此举不免深含宋太祖欲召李后主入朝之意。李从善身居异帮,虽然久别眷属,往往怀有思念亲人之苦,可是,日子过得倒也闲适惬意。宋朝的京城有丰富的山珍海味供地享用,有诸多的名胜古迹供他赏悦,还有众多的风月美女伴他消遣……特别是宋太祖对他恩赐有加,常常坐在一起品茗、闲聊。

有一回,宋太祖亲自带他观赏一座异常典雅的宅第。当走进大厅小憩时见墙上挂着一幅夺人眼目的肖像。李从善定睛一瞧,竟是本国的南都留守林仁肇。宋太祖不失时机地向李从善吹风说:“林仁肇眼下就要来我朝供职。这不,为了取信于我,还派人潜送他的画像来。”他说得是那么得意。随后又指着林仁肇的肖像说:“人还没来,就先把他的像挂在这里,这房子就赐给他了。”

其实这是一个不太高明的反间计,如果林仁肇真的与宋太祖私通,宋太祖又怎会把这件事告诉李从善。

就是这个不太高明的反间计把李后主吓得大惊失色,马上联想到林仁肇曾向他借精兵数万,朝中还有人密奏他有谋反的迹象。看来林仁肇真存反叛之心,早已和宋太祖勾结上了。若不杀他,难平朕的心头之恨!于是,连夜派人前往南都,以鸩酒毒杀了林仁肇。

可怜的李后主却一直蒙在鼓里,他给宋太祖耍得好惨啊!只因林仁肇既有雄才韬略又是一员虎将,宋太祖及其朝臣都畏惧他,才出重金雇画工潜伏在花都照着林仁肇的模样画幅肖像,使了这么个反间计。

国难当头,李后主轻信谗言,诛杀良将林仁肇正是替宋太祖干了一件大事。从而,南唐向亡国的路上又迈了一步。 4M2G3lZncfaW3LLAA5kGhxk2WJaZ1CNtozxsOKjZcljso8qZxHysrRY/KGorjZ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