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进退有度是保身之道1

只退不进难成气候,一味的猛冲容易碰壁,所以,掌握好进退的尺度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与其处处碰壁,不如迂回通达,适时进退。“退”是一种做人的方法,“退”是为了更好的“进”。

1、斤斤计较累人,难得糊涂坦然

斤斤计较是一种心态,万事都想找出个理、揪出个原因。其实,在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里,分清是非对错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儿?既然不容易做到,为何不糊涂对之。这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糊涂是一种心态、一种做人的智慧。既然世上许多事,分清对错都不容易,或者说根本没有搞清楚的必要,那么还是得过且过,难得糊涂比较明智。

盘古开天辟地,人们就认为世界的本源就是混混沌沌。所以便有夸父身化万物之说,说明世界原本就是混沌一片,天地混淆、真假难分。

为了验证以上说法的对错,现代科学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最初,地球上不存在任何生物,因为那时没有空气。最原始的生命体的产生,是雷电作用,它生于雷电长于海洋。后来,随着地球的逐渐发展,才产生了人类社会。换种说法,就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此而产生了。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从混沌空间逐渐走向明朗和精确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数字逻辑逐渐严密,物理化学实验和论证日趋准确,仪器仪表日渐完美。这些高科技的日趋精确,与人们处理事情的方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人们在这些先进理论与仪器的面前,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

久而久之,人类的思维被这些固定的理论与科技所束缚,形成了一部精确的机器,凡事斤斤计较,一定要查出个真理。可是,有些事情一旦清楚明了却又会显得黯淡。

这就说明,有些事情还是雾里看花比较好。遇到这类事情,还是装“糊涂”更好。

在艺术审美中,所谓的“神秘”和所谓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阐明了这种糊涂的朦胧效果。

要想获得精确的结果,是永无止境的。就拿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做个例子:科研人员费尽千辛万苦发现了分子的组成,继而又发现了原子、电子和原子核,毫无疑问他们依然会继续研究下去,但是研究能否取得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可以预知的是,每前进一步都将更艰难,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此时,人们寻求的不是新发现,是为了准确而工作。可什么是“准确”,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又转而研究模糊,这说明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思维也有了巨大的飞跃。

综观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用“返璞归真”一词来形容。从糊涂开始,又归于糊涂,只是中间经历了数字和精确。总之,从最终的意义上而言,人类还是处于模糊之中。

自从清朝的书画家郑板桥写下“难得糊涂”这一至理名言后,“难得糊涂”就成了人们做人处事的准则和行动指南。

做人悟语

斤斤计较累人,难得糊涂才是真。如此才能豁然开朗,领悟到难得糊涂的真谛!把这种体会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相信活得更潇洒、更率真。

2、与其抬杠争风,不如笑脸相迎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方与圆的处世原则。什么时候该方,什么时候该圆,能把握得恰到好处。聪明人不会处处显示出自己比别人强,他们都装出一副“愚”的模样。因为他们明白,树大必然招风。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显贵,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便喜欢上了抬杠,凡事都要与他人争个你死我活,非要分出个胜负,目的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智慧有多高,显示自己是个多么有想法、多么厉害的人。

这种人只要一搭上话题,马上就针锋相对,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们总要予以反驳。当你说“是”时,他们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们又会说“是”了。总之,事事都要出风头,时时都想显示自己。实际上这样的人并不一定是才华横溢的人,很可能是胸无点墨、脑袋空空没有主见的人。

这种与人抬杠争风的做法,并不是智者所为。凡事都想抢占上风的人,在与人抬杠时,都摆出一副不把别人逼进死胡同誓不罢休的架势,下场不用说大家也清楚。

喜欢与人抬杠的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与他人抬杠时,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而别人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喜欢抬杠的人大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生活中,与人争风的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个跳梁小丑,难成什么大气候。在工作中,这种不良习惯也会使你与同事隔阂,没有人愿意给你提好的意见或建议。原本是好人的你,一旦不幸染上抬杠的坏毛病,朋友、同事都将远离你。

首先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所提出的看法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而其他人的想法也未必就比你的差。因此,你没有任何理由反驳别人的看法。或许这些喜欢抬杠的人聪明者居多,当然也不能排除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他们总认为自己的智商比别人的高,自己的聪明才智无人能及,实际上他们只是一个不懂得做人的傻瓜;亦或许他们太过于热心,总想从自己的头脑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认为这样做能让人刮目相看,但事实上完全错了。生活中有很多细小的问题,根本没有必要将时间与脑细胞浪费在这些不值得关注的问题上。既然如此,即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这些琐事上与他人争得面红耳赤呢?如果在轻松愉悦的闲谈中交流,保持原有的快乐气氛,又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如何才能做一个聪明人呢?其实方法很简单。

当你与他人闲谈时,对方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只是想娱乐一番罢了。倘若这时你自作聪明,一定要拿出自己对谈论话题所持的“高见”与对方抬死杠,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接受的。所以,你千万不能时刻摆出教训人的架势与他人抬杠,即使他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也要佯装赞同,因为那只不过是为了娱乐而已。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即使你对他们的看法产生怀疑,也不要当场反驳或与他们抬杠。聪明人这时会处理得相当得当。他们自愿充当个“愚者”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即使不赞同也要表现出对对方看法有浓厚兴趣的模样,并表示一定会仔细考虑对方的意见。这样一来,不但尊重了别人,还完善了自己的想法。要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尽善尽美,而他人的意见也并非一无是处。

当你与朋友一起聊天时,一些细节更不能忽视。一旦忽视了抬杠的危害,就有可能伤害到友谊。如果朋友在某个问题上出现了错误而自己却不自知,你向对方提出意见而他又不肯接受时,你不必急于求成,不妨让一步,佯装自己与他站在一条战线上,目的只是为了把时间拖得长一些,过几天再找对方谈。

由此看来,最聪明的做法就是表现得谦虚些,尊重别人的想法,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要知道与他人抬杠只会让别人越来越讨厌你,久而久之你就会被淘汰出局。

做人悟语

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聪明人都善于退让,关键时刻充当个“愚者”,不在他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才能,变主动为被动,虚心请教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取其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把自己的看法修饰得更加完美。这样一来,不但尊重了别人,还完善了自己。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3、关键时刻以“知之”对“不知”

任何人在为人处事时,都应学几招保身之术,关键时刻以“知之”对“不知”就是很好的一招。因为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没有点儿保全自己的方法是不行的,否则会处处吃亏。

古往今来,在关键时刻变“知之”为“不知”的事例很多,有人用这种办法摆脱困境;有人用这种办法摆脱别人的攻击等等。

(1)泄愤嘲骂他人

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夏完淳巧骂洪承畴的故事广为流传。

明朝总督洪承畴统兵抗清,兵败被俘,归顺了清朝。夏完淳被俘虏后,决定在受审之际要痛快地嘲骂他一顿,因为他平生最恨的就是叛徒。

洪承畴对夏完淳说:“你小孩子家,造什么反?只要你归降,一定前途无量。”夏完淳却说:“人各有志,我岂能跟你们一样!要做也要做一名英雄,就像我朝的洪承畴先生那样。”他装作不认识洪承畴,装成对洪承畴叛变一事一无所知的样子,大大夸奖了洪承畴一番。洪承畴被他这么一说,不由得愣了一下说:“你仰慕洪先生?”夏完淳装做自豪的样子说:“当然仰慕。当年先生在关外与清兵血战于松山、杏山一带,矢尽援绝,仍坚强不屈,最后英勇就义。消息传来,举国震动,先帝为之垂涕。这样的英雄难道不值得仰慕吗?”

一番夸赞后,洪承畴被挖苦得面红耳赤,样子十分的狼狈。洪承畴的随从连忙为他开脱,示意他洪承畴就坐在前方的正堂上。夏完淳继续装傻说:“你们胡说!洪老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们这些贼子还想冒充他、败坏他的名声,先生在天之灵也不会放过你们的。”

此时洪承畴被羞得已经无地自容,只好匆忙结束了这次审判,命人把夏完淳押下大殿,自己也灰溜溜地离开了。

(2)以“知之”对“不知”可以摆脱困境

《南亭笔记》“民女巧对彭宫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晚清时期,一女子站在高台上晾衣服,不小心晾衣服用的竹竿从高台上落下,恰巧砸到了在此处经过的彭宫保头上。彭大怒,女子非常害怕,她深知彭是个疾恶如仇的人。女子急中生智,她站在高台上向下一阵大骂说:“你大呼小叫的干什么?一听你言语就不像个斯文人,没有一点礼貌!你可知道彭宫保就住在这附近?他老人家一向爱民如子,如果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他,恐怕他一定会砍了你的脑袋……”

一阵装痴卖傻的话,居然浇灭了彭心中的怒火。心想:一名不认识自己的民女竟然对自己如此敬重,还夸耀他爱民如子、体贴百姓,不禁转怒为喜,默默的在女子家的高台下走过了。

(3)脱身有术

《左传襄公十五年》“师慧欲回郑”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一次,郑国为了向宋国要回内乱时逃到宋国的叛党,就把师慧---郑国的一名乐师当做礼品送给了宋国国王。虽然师慧对此有很大的想法,可是他深知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清楚自己一旦被送到了宋国,想重归故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于是,他急中生智要装傻骗人。

抵达宋国后,他被扶进宫廷,伪装成一名盲乐官,刚刚步入大殿,便做出要小便的样子。搀扶他的人说:“不能在这里小便啊,这里是朝廷。”他说:“朝廷怎么了?朝廷没人嘛。”搀扶者又说:“这整个大殿都是人,怎么说是没人呢?”他说:“依我之见,这里肯定是没人,如果有人,还能让我这瞎子来?还能用千乘之相换我这演唱淫乐的瞎子?”一阵“疯话”将一腔的不满发泄出来。实在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题发挥。经他这么一说,宋国满朝上下都感到羞辱与扫兴,不久就放他回国了。

(4)出名有术

《唐诗纪事》卷八《独异志》中记载了“陈子昂买琴摔琴”的故事:

初唐时,年轻的陈子昂是一位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写得一手好诗文。可是即使学富五车没人知晓又有何用,因此他非常苦恼。

一天,陈子昂漫步在长安街上,他见许多人都围着一把琴看,出于好奇他也凑了过去。那把琴的要价是百万两银子,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人敢买,他便上前买下了,并对围观的人夸赞此琴的妙处。他告诉众人他精通音律,并邀请众人明日到某处听他的演奏。次日当众多慕名者前来听他演奏时,他却在酒宴招待之后,举起琴来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说:“我陈子昂学富五车,有文百轴(卷),驰走京都,不为人知,此操琴小技岂是我留心的!”随即便把自己所有的诗文全部拿出来,让大家观看、评价。不久后,陈子昂的名字在京城传遍了大街小巷。

做人悟语

有时,把知道的事说成不知道未必是坏事,如此反而能够帮人摆脱困境,可以巧妙脱身,可以达到出名的目的。

4、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

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情数也数不完,如果事事都要认真盘算,势必会使自己筋疲力尽。所以,在一些小事上最好装得糊涂点,得过且过就是了,尤其是面对个人的名利问题,更应该如此。要做到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有时稀里糊涂的度日也不失为一件乐事。当然,遇到大事不但不能糊涂,而且要铆足精神开动脑筋思考解决之道。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了。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当人们想起这四个字时,在小事上不妨也糊涂一把。索性放下包袱,轻松、潇洒一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凡能够做到“糊涂”的人还真的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无法达到超然的境界。因此,生活包袱里装满了大事小情,往往思想还要被那些小情所缠绕。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最适合这种人了。

糊涂看世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社会上的大事小情时,对一些不打紧的事情糊涂处之,而涉及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时要清醒对待。如: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在糊涂的同时不能丧失原则和人格。

如果能做到大肚弥勒佛那样“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说明你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纵观古今,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晋代的裴遐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裴遐到东平将军周馥的家里作客。周馥命家人设宴款待裴遐,他的司马负责劝酒。由于裴遐与人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对司马递过来的酒没有及时喝,为此司马非常生气,以为裴遐是故意怠慢他,顺手便拖了裴遐一下,不料裴遐没有留意被拖倒在地,其他人见状都吓了一跳,以为裴遐会难忍这种“羞辱”而对司马勃然大怒。谁知裴遐慢条斯理地爬起来,举止不变,表情安详,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与人下棋。

后来王衍问起裴遐,当时为什么还能镇定自如、举止安详。裴遐回答说:“仅仅是因为我当时很糊涂。”

现在我们从古人的身上将视线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要剑拔弩张、恶言相向,即使在公共场合遇到这种情况也不感到意外。

有一次,许多老人围在一起下棋、观棋。其中下棋的两位老人,只为一步棋而争得面红耳赤,双方互不相让,他骂他是臭棋篓子,他骂他是卑鄙小人,骂得不过瘾还动了手,结果不欢而散。从此以后,双方成了仇人,再也不一起下棋,即使见了面也彼此翻白眼。针对这一现象就可以说这些人不懂得糊涂的真谛。

人际交往过程中,没必要将事事分析得滴水不漏,小事上糊涂一些,别太在意计较,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还可以增进感情加快相互交往的速度。

做人悟语

俗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告诉人们要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些,而真正遇到大事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慧。 +9LnZziWLbhsFJfKZsjGNRkZX6jzR1lFnlDOP+hjCrp7W0+p+e26DZZkDXFezy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