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凡事看两面以免自断后路1

给人方便,自己方便,做人不要做绝,做事要留后路。如果做人做得太绝,即便是遇到凶险也不会有人怜惜你,他们会认为你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这样无形中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不要说出路了,恐怕连退路也没有了。

1、做不到的事情,别轻率承诺

一般来讲,承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觉的承诺,明确地答复人家,应允其请求之事;一种是不自觉的承诺,这就是自己本来并未应允,但在别人看来,你已应允了。其实,在应酬中轻易承诺很容易造成被动的局面。所以在承诺别人的时候要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根据自己的能力答应别人的请求。

拿破仑曾说过:“我从不轻易承诺,因为承诺会变成不可自拔的错误。”例如,一个朋友托你办一件事,而这件事在你看来可以办或可以不办,或介乎两者之间,你可应允为其办理,这叫自觉承诺。你也可能会说“让我想一想”,这叫不自觉承诺。在人家看来,你也承诺了。

有一个故事说,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有一位老人正坐在树下歇息。突然,一个年轻人飞奔到老人面前,惊慌地哀求老人救他,说有人误以为他是小偷,偷了人家的东西,正带领一帮人追捕他,要剁掉他的双手。说罢,纵身爬到那棵大树上躲了起来,并再一次要求老人不要告诉追捕他的人自己躲在树上。老人看年轻人的长相不像个小偷,便回答说:“让我想一想。”

就是老人这句不自觉的承诺,使年轻人放心了。不一会儿,追捕的人赶到大树下,问老人:“你有没有见到一个年轻人从这里跑过去?”谁知这个老人曾发过誓,今生绝不讲假话,便随口回道:“见过。”追捕的人又问:“他往哪儿跑了?”老人随手朝树上指了指。年轻人终于被人从树上拖下来,剁掉了双手。年轻人大骂老人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叛了他。

人人都喜欢“言出必行”的人,很少用宽容的尺度去谅解一个人不能履行某一件事的原因。我们常常在应酬中听到某位朋友说,某某分明答应为我办一件事,可是他却食言了。仔细地想一想那位朋友的话,虽然某某曾经答应过他,但那很可能只是表面上的应付,或者是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办到。其实,恐怕连那位朋友也心知肚明,他所托之事有些强人所难。但是他肯定会责备别人而不责备自己!如不细想,任何人听了,也会觉得某某不对,因为到了这种地步,谁还会顾及当初某某自觉或不自觉地应允朋友时的为难境地呢!有人不禁会问:“当着朋友的面,对朋友提出的请求非应允不可,而这种要求根本就办不到时怎么办?”

一位日本应酬学家告诉人们:“我们在倾听别人表达和请求完毕后,不妨轻轻地摇头,不必强烈地表示出拒绝的态度。”这就是说,做人不必用伤害感情的强烈言辞去拒绝,只要轻轻摇一下头,把拒绝的意思含蓄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这样,朋友便可以理解。再加上你充分陈述拒绝的理由,朋友会更容易接受。还有一些人当朋友提出某种请求时,不是果断地回答,而是采取拖的办法,这都是不好的应酬之道,后果必然不好。

做人悟语

答应帮别人办事,固然可以体现你的热心肠,可是,如果你承诺了别人而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让自己的承诺兑现,此时此刻别人会认为你言而无信。久而久之,在他人面前就会失去了信誉。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在承诺别人的时候,看看自己能不能办到,做不到的事情就别轻率承诺,别把话说得太满,给自己留条后路。

2、在其位谋其职,越权惹麻烦

事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和地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不要卖弄,防止惹火烧身。

李勣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勣,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勣。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为人机巧,行事谨慎。高宗李治想废掉王皇后另立武则天为后,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王皇后并没有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恳请从天下的望族中挑选,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勣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

李勣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含糊其辞的回答,避免了杀身之祸,可谓方圆高手。

做人悟语

工作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越权的行为容易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做人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不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3、反驳别人时别伤人心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礼的纠缠,这确实是一件招人厌烦的事。大多数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都会用尖酸的话语、轻蔑的态度去反驳别人,这样做恰恰是没有教养、缺乏素质的表现。为了不失风度、涵养,反驳别人的无礼一定要讲究方法。用巧妙的语言化解他人的无理,既回击了对方,又没有伤到对方的心,何乐而不为?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谁都能办到;如果不用花钱就可以买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表现。”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谁都能办到;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是在刁难伙计,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想不花钱就喝酒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伙计不知如何应对老板的刁难,或者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买酒喝。

在现实生活中,反驳别人的不适当言行可采用这样一些技巧:

(1)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回答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的提问显然是认为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来委婉表达的,蒙博托如果发脾气正言厉色地驳斥,既有失风度体统,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于是,蒙博托除了用“长时间的哈哈大笑”这种体态语表示不屑一顾以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虚构数字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2)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十分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现出不快的神色。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过一会,又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这样,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接连好几次……

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罗西尼这一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

“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的原因就在于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用体态语及其说明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的作品有抄袭之嫌。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涨得通红!

(3)循循善诱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时,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道,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泄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表现,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愤激的群众,列宁几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认识,保住了皇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点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4)针锋相对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拒绝后一直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个女作家的才干。

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惊呆的一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女作家立即清醒地分析了形势,与对方就此问题针锋相对,显然对自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一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做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做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挑衅地对我国外交官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面对这种挑衅性的无稽之谈,我方代表回答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需向他国做什么保证。”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反问道:“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向我们做什么保证吗?”

这针锋相对的反诘,使对方无言以对,讨了个没趣,满脸窘态。

(5)运用幽默的力量

有时候,人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肯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受到某种不合理的阻挠或不公正的待遇时,不妨哇哇叫几声,这也是在运用幽默的力量。

当问题已经十分明显,这时再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就显得有些懦弱了。

一家公司的餐饮部,伙食很差,但收费却很昂贵。职员们经常唠叨吃得不好,甚至还谩骂餐厅负责人。有一回,一位职员在餐厅买了一份菜,刚坐到坐位上就叫了起来,他用手指捏着一条鱼尾巴,把它从盘子中提起来,冲餐厅负责人喊道:“喂,你过来问问这条鱼,它的肉上哪儿去啦?”另一位职员买的是香酥鸡,他发现没有鸡腿,于是他也叫起来:“上帝啊!这只鸡没有腿!它怎么跑到我这儿来了呢?”

同样,当别人妨碍你的工作时,你也可以提高嗓门回敬他一个幽默。

有一位女乘客,不停地打扰司机,车子每行一小段路,她就提醒他,说她要在某个地方下车。司机一直很耐心地听着,不吭声。后来女乘客大叫:“你不说话,我怎么知道要下车的地方到了没有!”

司机也叫起来:“那你就看我的脸吧!我的脸笑开了,你就下去吧!”

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拍摄了一部巨片。这部巨片的女主角是个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对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唠叨摄影机的角度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务必从她“最好的一面”来拍摄,“你一定得考虑到我的恳求”。

“抱歉,我做不到!”希区柯克大声说。

“为什么?”

“我没法拍你最好的一面,因为你正把它压在椅子上!”

在和不喜欢的人相处的时候,运用幽默的力量,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尴尬局面的产生,伤害别人的感情。

做人悟语

反驳别人的无理可以,但伤害对方的心就显得有些失礼了。人有脸,树有皮,人人都需要别人尊敬,你用不正当的方式反驳了对方的无礼,很有可能触及对方的尊严,伤了他的心,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所以,在反驳对方的无礼时,千万要掌握一个度,做得太绝太伤人是没有必要的。 FhZ9l7/OPqdVL1PazwS/z3a2ymbB8dkvL4PB+72iXkpcC3ffZbGm6tA/Iu7OHL4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