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不要势利,但要实际

做事不能太势利,太过势利,容易招致众怨,所以实际一点是必要的,免得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出现难以应对的局面。

1、把眼光放在朋友中有潜力者身上

朋友之间互帮互利是很正常的事,在交朋友时,人们往往以对方能不能在某些方面帮助自己为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所以,生活中的那些有潜力者,人人都想与之结交。多结识一些有潜力的朋友,在你需要帮助时,他们会助你一臂之力。

把眼光放在有潜力者身上,在各行各业都起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即使这位有潜力者不出面,光借个名就能增加自己几分分量。如果你的朋友中有名人、贵人、富人,千万别忘了用他们一用,这样的朋友不用实在是可惜。借有潜力者的光照亮自己,虽然自己的力量可能并没有增加,但给其他人的影响却不同了。

三国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伐,很是威风。开口“吾今奉诏讨汝”,闭口“孤近承帝命,奉诏伐罪”,于军阀混战中大大占了道义上的便宜。

秦末农民起义,项梁找到楚怀王的一个孙子,立为楚王,是想借楚怀王的影响呼吁百姓支持他,因为他的影响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看来,“借光”不仅是请求帮助的一种谦词,而且也是借助他人的面子和威名抬高自己,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韬略。“借光”,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是一种心理现象,国外叫做“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外在力量的影响,为某事物增光添色,就好像圣像头上的光环,使圣像显得更为高大,更有影响力。

利用这一效应可以借助权威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比如我国古代“伯乐一顾,身价十倍”,实际上这就是权威的力量,在马身上加上了“神圣的光环”,从而抬高了马的价格。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人的身上,也能提高人的形象,增加人的光辉。

现实生活中,“借光”这种交际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到各种领域,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身影响的策略和技巧。

把眼光放在朋友中有潜力者身上,并不是要人们长一双势利眼,戴着有色眼镜交朋友,而是告诉人们要在众朋友中寻找有潜力者,一旦能受到有潜力者的帮忙,你的前途将更加光明。要知道,有时有潜力者帮你一次的效果,比那些普通朋友帮你十次取得的效果要好得多。

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的正当追求,对社会的进步也有积极意义。而借助朋友中有潜力者的光芒,来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也是被社会公认的一种方式,那并不是势利的表现,而是一种大智慧。

2、该弃则弃,不为情面所困

生活中很多人放不下情面,明明知道这件事情自己很难办到,但还是硬撑着,结果不仅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还让对方陷入了尴尬境地。所以,有些时候要学着放弃一些东西,不要为情面所累。

阿杰刚参加工作不久,姑妈来到这个城市看他。阿杰陪着姑妈在这个小城里转,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吃饭时间。阿杰身上只有50块钱,这已是他的全部家当,他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姑妈偏偏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阿杰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随她走了进去。

俩人坐下来后,姑妈开始点菜,当她征询阿杰意见时,阿杰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此时,阿杰的心里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紧紧抓着那仅有的50元钱。

可是姑妈好像一点也没注意到阿杰的不安,侍者端上饭菜以后,她不住口地夸赞着这儿的饭菜可口,可阿杰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吃完饭后,彬彬有礼的侍者拿来了账单,径直向阿杰走来,阿杰张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

姑妈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侍者,然后盯着阿杰说:“小伙子,我知道你的想法,可你为什么不说出来呢?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自己的困难说出来,这样才不会使自己左右为难。我来这里,就是想要让你知道这个道理。”

凡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若为了自己的脸面而硬撑到狼狈不堪,无路可退的时候,岂不更惨?在你力不能及的时候,不要为情面所困,要勇敢地把“不”说出来,说出自己的苦楚,放弃你那尊贵的颜面,坦露心声,得到别人的理解,何乐而不为?

生命中可能会有许多不可承受的担子,有时,迫于无奈,确实需要放弃一些东西,譬如颜面、金钱和地位等,自己要认真把握,权衡得失。

3、冷静地解决矛盾

产生矛盾时,以火制火不是上策,这样做不仅会激化矛盾,于事无补,也会伤了彼此的和气。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不是与其针锋相对,而是冷静应对。

杨格博士是一位诗人。有一天,他和几位贵妇人乘坐游艇,泛舟泰晤士河上。他吹着长笛,尽量逗那些贵妇开心。这时,游艇后不远处,有只被军官们占用的船。诗人看到那只官船向游艇靠近时,就不吹长笛了。于是军官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要把长笛收进口袋里不吹了。“我把长笛放进口袋里,正如我把它从口袋里拿出来的理由一样,都是为了使自己高兴。”博士回答说。

那位军官怒气冲冲地威胁说,如果他不立刻吹奏长笛,就把他扔进河里。博士担心吓着那些贵妇人,忍气吞声地拿出长笛继续吹。只要对方的船还在河上,他就一个劲儿地吹。

傍晚时分了,他看到那个对他十分粗暴无礼的军官独自一个人在伦敦附近一条偏僻的小路上走着,便朝那军官走去,冷冰冰地说:“今天,我是为了使我的同伴和你的同伴不受惊吓,才服从了你那傲慢的命令,现在我要让你真正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像一个披着军服的人那样有勇气。明天一早,就在此地,希望你能来,我们比一场吧,但是不要有其他人在场,比试只在你我二人之间进行。”博士还进一步说明,他们之间的分歧只能靠手中的剑来解决。那个军官完全同意了这些条件。

第二天早晨,这两个决斗者在约定的时间与地点碰面了,军官正准备走向准备决斗的位置。就在这时,诗人举枪瞄准了他。“干什么!”军官说,“你想暗杀我吗?”“不是的,”博士说,“不过,你得在这儿跳一分钟的舞,否则,你就会变成一个死人。”接着是一场小小的争执,诗人非常暴怒,非常坚决,军官只好屈服了。

当他跳完舞的时候,杨格说:“昨天,你违反我的意愿,逼着我吹长笛;今天,我违反你的意愿,强迫你跳舞。现在,我们两人的矛盾都以娱乐的方式解决了。”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不可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事情根本就不在情理范围内。所有事情都要强调一个“理”字,都要据理力争,就未免显得有些愚,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增长;可如果对这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又不符合自己的做人原则;而暴跳如雷、针锋相对,也解决不了问题。此时,可谓进退两难。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事情的经过,认真把握大局,想出一个恰当的办法,缓和矛盾,化解矛盾。

4、欲盖弥彰会误事,敢于承认有“面子”

办事不要过于爱情面,如果人们死守着情面不放,做什么事都怕丢情面,做什么都怕犯错误,那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否认过失一次,就是重犯一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知错能改,纠正了方向才能抬起双脚重新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为了保住面子,在过失面前死不承认的人,必定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孔子说:“过而不改,斯谓过矣。”意思是说:犯了一回错不算什么,错了不知悔改,才算真的错了。人无完人,没有人不犯错误,一错再错的人也不少,既然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那可怕的就不是错误本身,而是知错而不肯改,错了也不悔过。

其实,如果人们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再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面对它,不仅能弥补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而且能加深领导和同事对你的印象,从而使他们很愉快地原谅你犯的错误。

事实上,一个有勇气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这不仅可以消除恶感,而且有助于解决因这项错误所造成的问题。戴尔卡耐基告诉人们,即使傻瓜也会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能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给人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相反,死要面子、羞于承认错误的人会给人留下顽固的印象。

喜欢听赞美是每个人的天性。忠言逆耳,当有人尤其是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同事对着自己狠狠数落一番时,不管那些批评是否正确,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不舒服,为了维护自己的情面,有些人会拂袖而去,连礼貌也不顾及,常常令提意见的人尴尬万分。下一次就算你犯再大的错误,可能也没有人愿意劝告你了,其实这是做人的一大损失。

做错事时,如果人们主动而真诚地认错,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那要比为自己开脱更有意义。

如果你确实犯了错误,那么,请接受以下这些建议: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与其替自己找借口逃避责难,不如勇于认错,在别人没有机会把你的错宣扬出去之前,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起一切责任。

如果你在工作上出错,要向领导汇报自己的失误,这样当然有可能会被大骂一顿。可是在上司的心目中,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将来也许对你更加器重,你所得到的可能比失去的更多。

如果你所犯的错误,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成绩或进度,无论同事是否已发现这些不利影响,都要赶在同事找你“兴师问罪”之前,主动向他道歉、解释。千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企图自我辩护,推卸责任,否则只会火上浇油,令对方更加愤怒。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尤其是当精神不佳、工作过重、承受太沉重的生活压力时,偶尔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犯错后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放下情面,不再固守所谓的自尊,人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

自己犯下错误就应该改正错误,也只有选择维护真理、抚慰良心的人,才能问心无愧。当你做错事时,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面子,有些人为了保住面子,不惜颠倒黑白把自己的错误行为说成正确的。如果人们纵容自己犯下的错误,将错说成对,混淆是非与黑白,那么他的生命会在过错中重复,不会步入真理的正途。

刘墉在一篇名为《庸医与华佗》的文章里,给人们讲述了一则让人深思的故事。

一名妇科医生行医数十年,可在一次出诊时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她误认为一个女子子宫里的胎儿是肿瘤,并建议病人立刻动手术将肿瘤切除,防止扩散。女子听到医生的诊断后非常害怕,并发自内心地感激这个名医,因为医生使她及早地发现了隐藏在自己身上的这枚“炸弹”,女子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做手术。

术前准备很快就绪了,对于这位有十多年行医经验的医生来说,这次手术非常轻松,她只要切开一个小口,就可以将肿瘤从病人身体中取出,为病人解决后患。

可是,故事并没有向大家想像的方向发展。当她打开病人腹部,对子宫进行观察,准备下刀时,她突然全身僵硬,额头上沁出豆大的汗珠,手术刀也停在了半空中。

因为,病人子宫里并不是肿瘤,而是一个正在发育的胎儿。见此情形,她被惊得目瞪口呆,很难想像自己行医数十年竟会出现这种错误,她矛盾极了,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下刀,把胎儿当做肿瘤切除掉,手术结束后再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感激她的大恩大德,而且她还可以完全保证那“肿瘤”绝对不会再次复发,也许还可以借助这个病人的口,为自己的名声大做宣传,落个“华佗再世”的美名。可如果把病人的肚子缝上,再告诉病人,是她看走了眼,错把胎儿当成了肿瘤,病人家属肯定会跟她算这笔账,不但坏了名声,还会丢掉饭碗、吃官司。

短短几秒钟,却变得极为漫长,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她决定小心地为病人缝合刀口。

回到办公室后,她坐在椅子上等待病人的苏醒。然后,她静静地走到病人床前,她那严肃的神情,使在场所有的病人亲属都忐忑不安,等待噩耗的宣布。

病人终于苏醒了,她用诚恳的态度对她说:“对不起!太太,是我看走了眼,你并没有长肿瘤,而是怀孕了。”

她没有顾及自己的面子,如实地把情况告诉了病人及其家属,并真诚地向他们道歉。医生继续说:“不过你们可以放心,幸亏发现得及时,孩子一切安好,一定可以平安、健康地出生。”病人和家属被医生的话震惊了,病人的丈夫暴跳如雷,他冲过去抓住她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害人不眨眼的庸医,你害我妻子受苦,害我家人担惊受怕,我一定不会放过你。”

后来,孩子果然平安、健康地来到人间。可那医生却吃上了官司,也因此差点倾家荡产。有的朋友笑她太傻,对她说:“将错就错不是很好,何必吃这种苦?就算那是个健康的胎儿,你说那是个畸形的死胎,又有谁能知道?”她苦苦地一笑说:“天知地知。”

读过这篇故事以后,你是不是认为这名医生的勇气值得人称赞呢?在道德与名誉的天平上,她选择了前者。她宁愿放弃众人景仰的圣殿而选择灵魂复活的炼狱,这是心灵中最残酷的较量,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勇气。

刘墉对这个故事的评析是:“为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拼命的人,算不得大勇,牺牲自己的身家名誉而去维护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在这里可以再补充一点:只有选择维护真理抚慰良心的人,才问心无愧,幸福的生活才属于他。

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将错就错,为了顾及面子,而否认自己的过失;做错事并不可耻,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了面子坚决否认自己行为的人,不但丢了自己的人格,还失去了做人的资格。要知道,即使否认自己的过失,也不能保住面子,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等自己的过失被别人揭发出来的时候,你丢的就不仅是面子了,更大的苦果还在后面等着你!

5、说话看人,就事论事

说话要看对什么人,如果对方是讲理之人,你与他讲理倒也无妨,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虽然在讲理,但针对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事,需要适当地改变说话的方式。

许允在担任吏部侍郎时,选择手下时一般任用同乡。后来,魏明帝听说此事后,对许允有了看法,认为他居心不良,于是将许允传来问话。

临行前,妻子跟随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意思是让他向皇帝说明他任用同乡的道理,不要向魏明帝求情乞饶。明帝责问他为什么重用同乡,许允正义凛然地说:“孔子说‘举尔所知’,我之所以任用我的同乡,那是因为我对他们非常了解。如果陛下认为臣所报有不实之处,完全可以去考察他们,看看他们到底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臣甘愿承受一切责罚,但如情况属实还请陛下开恩放臣回去。”

魏明帝对其同乡做了一番考察,结果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其职,于是对许允褒奖一番,让他回家了。

许允重用同乡,是根据魏国的荐举制度。不管他此举的用意何在,也不论这么做是否妥当,但完全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明白,要想说服皇帝,以理服人才行得通,婉言哀求难以自保,所以,她叮嘱丈夫要“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洗清自己“结党营私、图谋叛乱”之嫌。许允的这一举动正是讲究说话方式,以理服人的体现。

像许允这样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事例数不胜数,南齐的徐文远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徐文远幼年时跟父亲一同被抓到长安。当时,生活十分艰苦,食不果腹。可他却没有因为条件的艰苦而自暴自弃,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被选进宫当了大官,任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

隋朝末年,洛阳一带闹饥荒,为了生计徐文远不得不外出打柴,这时刚好碰上李密,便被他请进了自己的军队。徐文远曾经担任过李密的老师,因此,李密对他尊敬有加。李密请他坐在朝南的上座,并率领手下兵士向他行礼参拜,请求他留在自己的军队中为他出谋划策。

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救皇室于危难中,我徐文远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希望能为你效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时陷皇室于不义,趁机谋夺天下,那我这个年迈体衰的老人恐怕要让你失望,帮不上你什么忙。”

李密答谢说:“敬听老师教诲。”

后来李密行动失败,徐文远归顺了王世充。王世充同李密一样都是徐文远的学生,王世充见老师归顺于他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虽然徐文远是王世充的老师,可是,他每次见到王世充时都十分谦恭,对他行君臣之礼。

有人问他:“听说您曾经对李密非常倨傲,可是为什么会对王世充十分恭敬呢?他们二人同样都是您的学生啊!”

徐文远说:“李密是个正人君子,所以我用那种狂傲的方式对他说话,他同样能够接受;可王世充却不同,他是一个极其阴险狡诈之人,不用说我这个老师,他为了自保,就是他最好的朋友都有可能被他杀害。所以对他说话、行事我必须小心谨慎才行。我要等待时机,依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这有什么不对吗?”

后来徐文远投降了唐朝,被任命为国子博士,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在五代隋唐的乱世中,徐文远之所以能保全自己,最后赢得李世民的重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可以针对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事,随机应变,懂得为人处世的大道理---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孔子的博学人人钦佩,在他门下的弟子非常多,他教育这些弟子从来都是因材施教,从不采取一刀切的方法。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对吗?”

孔子说:“对。”

过了两天,冉有又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可孔子却说:“只需要考虑两遍就可以,不用三思。”

许多人对孔子的两种回答感到不解,于是就问:“同样的问题,两个不同的弟子,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不同呢?”

孔子说:“我是按照他们二人的不同特点作答的。子路为人鲁莽,所以我告诉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冉有生性优柔寡断,我告诉他考虑两次就行了,没必要再考虑三次,用意在于鼓励他大胆尝试。”

生活中许多道理都不是绝对的,面对同一件事情,不妨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办事时也应遵循同样的道理,针对同一件事,根据不同的人,可能要适当地改变一下办事的方法。

6、找个贵人扶一把

有句话说“七分努力,三分机遇”。人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是拼了命也不见得赢,关键可能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可以增大成功的筹码。

你背井离乡,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不知何处才是落脚之地,就在你感到茫然无助的时候,遇到一位好心人替你指点迷津,帮你解决了难题,这是一件幸运的事。除非你的运气特别不好,否则,在你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几个贵人。

“贵人”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令你心仪已久的偶像,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可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师傅,也许是教练。有贵人相助,对事业有益。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100%被人提拔过。当然,这些材料只是供我们参考,但是在身处困境时,得到贵人相助的一臂之力,确实可以将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不论在何种行业,总有“老马带路”的情况,其目的多是想栽培后进,储备接棒人才。这些例子在体育界、艺术表演界颇多。

没有贵人相助可能难成气候,话虽如此,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先要看被保送上台的人是否有能力,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有了贵人相助后,自己仍须努力。

寻找“贵人”必须谨记以下几条:第一,选一个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嫉妒的人。绝不要因为别人的权势,而琵琶犹抱,另搭顺风车。第二,摸清贵人提拔你的动机。有些人专门喜欢找弟子为他做牛做马,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第三,要知恩图报,饮水思源。这样,有了“贵人”的提携,加之个人的努力,一定比别人先登上成功之梯。

生活中许多人天生就是一副硬骨头,不愿接受任何人帮忙,这是不现实的表现。这个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了贵人帮助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如果还坚持自力更生,或许你也能取得成功,不过要比有贵人帮忙的人晚一些。 CrwoYCvmWxZXa4MpQ+Sym6qtiFrUaKbfTVp2fTuHyzLy9ck6LphrQtkoPPyakW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