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用头脑指挥手脚

思路决定出路,会办事的人从来都是用头脑去指挥手脚,三思而后行。有了明确的思路后,才着手去做,去实施。如果思路不清晰,不明朗,就盲目地下手去做,其结果只能是头撞南墙,不仅路不通,而且还有可能头破血流,赔了夫人又折兵。

1、因人而异,因事而变

因事而变、逆向思维是创新求变的最好方法。对于办事成功的人而言,从逆向入手,因人而变,解决棘手的问题,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创新,就必须要有不同于常规的逆向思维,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采取合适的方式,只有因人因事而变,要处理的事情才能得到顺利的发展。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这也说明了“成大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而变,绝不能墨守成规。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江出现了以裘甫为首的一伙盗贼,屡次击败前来镇压的官军。浙东地区山林海岛中亡命之徒纷纷云集于裘甫的麾下,其部众竟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3万余人,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遂聚积资财、粮草,雇请优良的工匠,打造军用器械,声势震动中原。

浙东观察使郑祗德几次派兵镇压,都被裘甫所败,于是向朝廷上表告急。朝廷知郑祗德不能胜任,也正在议论选派一名武将去代替他。但是在推荐人选的问题上,各位大臣却是各持己见,争论不已。最后宰相夏侯孜说:“浙东地方有山有海,阻拦通路,只可以用计谋攻取,难以用强力夺取。朝中武将没有智谋,只有前安南都护王式足智过人,他是儒家文士的儿子,当地华人夷人都归服于他,其威名远近皆知,可以任用他前往浙东征讨裘甫。”诸位大臣也都认为夏侯孜说得有理。

于是宣宗立刻召见王式,问他有何良策可以尽快消灭贼军。王式回答说:“只要多派军队,贼军很快可以攻破。”有个宦官说:“大量调发军队,所花的军费太大,并非良策。”

王式说:“多调发军队,将贼军迅速消灭,所有的军费反而可以节省。若少调发军队,不能战胜贼军,将战事拖延几年几月,贼军的势力日渐壮大,江淮之间的群盗将蜂起响应。现在国家的财政用费几乎全部仰仗于江淮地区,如果这一地区被叛乱的贼众所滋扰,财富输送之路不通,就会使上至九庙,下及北门十军,都没有办法保证供给,这样一来,耗费的军费岂不是更多?”宦官无言以对。

唐宣宗听了他的一番话,也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立即颁下诏书,调忠武、义成、淮南诸道军队听从王式指挥。王式进入浙东,开始重新修订法令、军纪。经过王式的整治,无人再敢以军饷不足、患病卧床为由不愿出战了,要求先升官再出战的人也不敢再说话了。

由于当时裘甫的势力很大,人们都惧怕他,所以有很多人通敌。而对裘甫派来的间谍,越州府官吏不但不将其逮捕,反而收买他们。州府中的许多文武官吏曾暗中与裘甫军通信,待求城破之日,能免于一死并保全妻子儿女。王式暗中察明,把主要的通敌人员逮捕处斩,并申明了纪律,规定没有经过严格检查的人不得出入。夜里安排严密的警戒,这样一来,裘甫无法再探听官军的虚实。

然后,王式命令越州所属诸县打开仓库放粮,以赈济贫苦的百姓。有人提出疑问:“裘甫贼寇还未消灭,军粮正急于使用,不可散发。”王式答道:“这我自有缘由。”还有人请求建烽火台,用来警报贼寇的来犯,王式只是笑了一笑,而不予答应。

王式又挑选出孱弱的士兵,让他们骑上强健的战马,配以很少的武器,作为侦察骑兵。虽然部下又感到惊讶万分,但谁也不敢再多加追问。众将士不知道王式妙计何用,有人甚至怀疑王式会不会用兵。

官兵在王式的指挥下,几次与裘甫军交锋,都取得了胜利,最后裘甫被围困在剡县城中。贼军城中无粮,水源被断绝,裘甫被迫出城投降。

于是王式大摆庆功宴,与众将士欢呼痛饮,但大家对他克敌制胜的奥秘仍不明白。有人问:“您刚到越州赴任时,军粮正紧张,而您却将官府仓库的仓粮散发给百姓,赈救贫困乏粮者,其中用意是什么?”

王式解释说:“这个道理十分简单,裘甫贼众聚谷米引诱饥饿的人们,我分发粮食,饥民就不会被裘甫引诱入伙为盗。况且诸县守兵极少,如果不分粮食给民众,裘甫贼军赶到,官府的谷米正好成为贼寇的资粮,为盗贼所用,岂不是一举而二失?”

又有人问:“那您又为什么不设烽火台呢?”

王式说:“设烽火台不过是为了求取救兵,我手下的军队都已安排了任务,全都开拔,越州城中没有军队可用作援兵,设置烽火台不过是徒费功劳,惊扰乡民,使我军自乱溃散而已。”诸将又问:“您派孱弱的士兵充当侦察兵,而且给他们配以很少的武器,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王式笑着说:“如果侦察兵选派勇武敢斗的士兵,并配给利器,遇到敌人有可能会不自量力上前搏斗,如果都战死了,就没有人回来报告,我们就不知道贼军的到来,这样的侦察兵有什么用呢?”众将士听完这一番解释后,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式破敌的方式就是一种打破常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当一个问题用常规的方法已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采取创新的方式,运用一种新的方法,也许就会有所突破。

汉朝末年,贾诩曾经在董卓手下任职,贾诩是个很有谋略的人,后来董卓被刺杀,他就投奔到张绣帐下,为其出谋划策,但没有受到重视。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征讨驻守在南阳的张绣,还没有取胜,忽然得知袁绍将乘虚进攻曹军的大本营许都,曹操只得收兵撤退。张绣一看曹操撤退,立即决定追击。贾诩连忙劝阻:“千万不要贸然追击,否则有可能吃大亏。”张绣认为敌人已经退却,哪里有不追赶的道理?他不听劝告,联合刘表的队伍一同追击曹操的军队。大约追赶了十多里路,追上曹军断后的部队,结果曹操的士兵奋勇应战,张绣、刘表大败而归。

张绣惭愧地对贾诩说:“还是你说得对啊!我的力量确实比不过曹操,所以不能取胜,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这时贾诩却说:“现在你应该赶快掉过头去追曹操,肯定会打一个大胜仗。”张绣、刘表疑惑不解:“我们乘胜追击反而吃了大亏,现在我们打了败仗,您却说应该果断追击,这是为什么呢?”贾诩胸有成竹地说:“情况已发生变化,与以前不同了,你们只管追去,越快越好,如果不胜,我拿脑袋担保!”

刘表不相信贾诩的话,坚决不愿再出兵。张绣虽有疑虑,但还是重新整顿了残兵败将,再回去追赶曹军。这一次,两军接触,一阵厮杀,由于曹军放松了准备,抵挡不住张绣的进攻,丢下许多车马粮草,慌忙逃走了。张绣大获全胜,缴获了大批战利品,满载而归。回到军中,张绣急切地问贾诩:“第一次我用精兵去追曹操的退军,你说追不得;第二次你却劝我用败兵去追击取胜的曹兵,反而能取胜。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贾诩解释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啊!曹操是个非常懂得用兵的人,退却时,必定会做好预防追击的准备,我估计他会亲自率精兵断后。你去追他,当然要吃亏了。但是曹操打了胜仗却还是急着撤退,这就很不正常了。我猜想很可能是有人进攻许都,或是朝廷内部出了问题。

你第一次追击,他已将你打败,他就松懈了,自己一定亲率主力军队先走了。即使留下断后的部队,也不会是什么有战斗力的部队了,不是你的对手。第二次是出其不意地追击他们,你想,这怎么能不打胜仗呢?”张绣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连连称赞:“高明!高明!”从此以后,贾诩便获得张绣的信任了。

《草庐经略》上说:“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有实则虚之谋略,但是,这都没有一定的规定,关键要看个人的悟性。兵者,“诡道”也,所谓“诡”和“谲”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无非就是富于变化。在军事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是变化。所以你要善变,不可拘泥于一格,否则就无法有所突破。

但是,谁都会“变化”,都在寻找突破,在你变化的同时对方也在变化着,因此要想取胜,就必须要掌握别人的变化,这就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许从此入手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动也”这句话。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因事而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敢于突破创新,你才能在任何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2、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能够把大事做好的人,都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他们宁愿在某些方面少得益处,也要让对方满意,他们把这看作是自己办事成功的人生信条。

松下电器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人们交往之间,总有许多分歧。松下幸之助希望缩短与对方沟通的时间,提高会谈的效率,却一直因为双方存在不同意见、说不到一块儿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他知道,对方也是善良的生意人,并不想坑害别人。他很明白这个“犯人的权利”故事的道理。

某个犯人被单独监禁。有关当局拿走了他的鞋带和腰带,这样做只是不想让他伤害自己(他们要留着他,以后有用)。这个不幸的人只好用左手提着裤子,在牢房里无精打采地走来走去,他提着裤子,不仅是因为他失去了腰带,也因为失去了15磅的体重。从铁门下面塞进来的食物是些残羹剩饭,他拒绝吃。他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肋骨,嗅到了一种万宝路香烟的香味,他喜欢万宝路这个牌子。

通过门上一个很小的窗口,他看到门廊里那个卫兵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然后美滋滋地吐了出来。

这个囚犯很想要一支香烟,所以,他用右手指关节客气地敲了敲门。卫兵慢慢地走过来,傲慢地哼道:“想要什么?”犯人结结巴巴回答说:“对不起,请给我一支烟……就是你抽的那种万宝路。”卫兵认为囚犯是没有抽烟的权利,所以,嘲弄地哼了一声,就转身走开了。

这个囚犯却不这么看待自己的处境。他认为自己有选择权,他决定冒险检验一下自己的判断,所以他又用右手指关节敲了敲门。这一次,他的态度是威严的。那个卫兵吐出一口烟雾,恼怒地扭过头,问道:“你又想要什么?”囚犯回答道:“对不起,请你在30秒之内把你的烟给我一支。否则,我就用头撞这混凝土墙,直到弄得自己血肉模糊,失去知觉为止。如果监狱当局把我从地板上弄起来,让我醒过来,我就发誓说这是你干的。当然,他们绝不会相信我。但是,想一想你必须出席每一次听证会,你必须向每一个听证委员证明你自己是无辜的;想一想你必须填写一式三份的报告;想一想你将卷入的事件吧--所有这些都只是因为你拒绝给我一支劣质的万宝路!就一支烟,如果你给了我,我保证不再给你添麻烦了。”

不一会儿卫兵从小窗里塞给他一支烟,并替囚犯点燃了。因为这个卫兵知道事情的得失利弊。这个囚犯看穿了士兵的禁忌,或者叫弱点,因此实现了自己的要求--获得一支香烟。

松下幸之助先生立刻联想到自己:如果我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不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想得到什么、不想失去什么了吗?他领悟到这条人生哲学,凭借这条哲学,他的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人人都愿意与他合作,也愿意做他的朋友。

松下电器公司,能在一个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农村少年手上,迅速成长为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与这条人生哲学有很大关系。

办成大事的人成功法则很简单: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仅仅是转变了一下观念,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松下先生立刻获得了一种快乐--发现一项真理的快乐。后来,他把这条经验教给松下的每一个员工。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你会发现,你变成了别人肚子里的“蛔虫”,别人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都在你视线中。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就可以从容应对,要么伸出理解的双手,要么防范对方的恶招。对于围棋高手来讲:对方好点就是我方好点,一旦知道对方出什么招,大概就胜券在握了。

如果你不想造成尴尬局面和被动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观察,这样就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弥合双方的矛盾。成大事者深知此理,也是运用此理的高手。

今天,成千上万的推销员在人行道上奔波,他们疲惫不堪,垂头丧气,徒劳往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只想自己所想,并没意识到别人有时候并不想买任何东西,每个人都对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感兴趣。如果推销员们能够向顾客表明他们的服务或商品将如何帮助顾客解决问题的话,就不必向顾客兜售了,顾客自己会去买的。因为顾客们喜欢自己买东西--而不愿意被别人说服买东西。然而许多推销员花了毕生时间兜售商品,却从来不会从顾客的角度看待事物。

文扬是一位名律师兼大企业的巨头,他曾经说过:“那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懂得他人心理活动的人,从来不需要为前途未卜而忧心忡忡。”想要推销出产品,就要学会从他人的观点着想,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卡耐基认为,要使顾客依照“你希望的那种方式”去做,就应该跟那些你想去影响的人交换意见。

娇恩女士的失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的重要性。娇恩聪明漂亮,受过良好教育,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平价百货公司”成衣部担任助理导购员。她的师长在介绍信里给她的评价很高,说她有事业心、天分与热忱,一定会成功。但是娇恩并没有取得辉煌的成就,只做了八个月就改行了。

有人问她的上司:“到底是怎么回事?”“娇恩确实是个好女孩,而且记性又好。”上司说:“但是她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是什么啊?”“她总是卖些她自己喜欢,顾客却不喜欢的东西。她总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样式、颜色、质料和价钱,而不是针对专程前来的顾客所喜欢的标准选购。当我提醒她有些货品可能不合顾客口味时,她就说:‘他们一定会喜欢的,那还用说吗?连我自己都喜欢呢,它一定很畅销。’”

娇恩女士的家庭环境很好,有着良好教养的她很讲究生活质量。她无法以中低收入民众的眼光来评论服装的好坏,所以她卖的东西都不适合平价公司的顾客。

这个例子的要点是:让别人替你做那些“你要他们为你做”的事情时,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当你征求别人的意见时,“如何影响别人”的奥秘就可以显现出来了。

有一个年轻的单位主管曾讲述这个技巧时说:“我在一家服装商店担任经理助理时,负责向逾期不付款的客户催收信件。他们原有的催收函内容措辞强硬,甚至带点恐吓的意味,使人不敢恭维。我一边看一边想:‘老天爷,假使有人寄这种信给我,不发疯才怪,我绝对不付这笔钱。’所以我就写了让看了会高兴的催收函。结果真的很管用。我站在顾客的立场考虑问题,居然就使我们的催收业绩超过了预计标准。”

每个人都应随时记着这个问题:如果你和他人易地而处,你对这件事会怎么想呢?这样就能引导你找出更容易成功的行动。要懂得用那些你想去影响别人的眼光来看问题,这是你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思考原则。

3、没有不能用的,只有不会用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事业的发展上都不是孤立的,总是要和外界接触,总需要用方方面面的人来为自己的事业铺路。如果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会发挥“合力”的积极作用,而这种合力则能使你由弱而强,由小而大,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成大事者的共同特征。

人的性格和能力是有差别的,这些差别是长期形成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就一定坏。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决定着人们从事的工作性质也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于自己类型的工作。与人合作时,也应注意分析别人的性格特点,使彼此能够互相弥补不足。

毫无疑问,即使你的本领再大,也总会存在一个局限。善于注重他人长处的人,必定可以成为处世方面的强者,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有许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办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诚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愿望。一位哲人说过:“从长处看人,世无无用之人,从短处看人,人人难逃平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一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一家人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驼背,五子跛脚。按照常理看,这家人的日子一定过得相当困难。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家人的日子却过得挺顺当。打听之下,才知道这家的五个儿子各有安排。质朴的老大务农,聪明的老二经商,老三目盲正好可以按摩,背驼的老四可以搓绳,跛足的老五便成了守家纺线的好手。这一家人各展其长,各尽其长,日子过得能不顺当吗?

试想,如果这家人仅仅考虑几个残疾儿子的命运,生活一定破落难堪。但是转换了一种思维角度,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就发现了儿子们具有正常人所不具备的生理特点。这么一来,全家就无一废人了。

每个人只要从事一些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工作,就会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大多数人从事不适合自身个性的工作这也是种最大的浪费。

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个人发展,使得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好多人却只会选择用金钱观点来选择最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现在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人们可以自由择业,把握好这样的机会,才不会在年老回首往事时遗憾、叹息。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军叫格兰特,此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又是一个好酒贪杯的酒徒。但是,林肯看到他有统帅军队的才干,认为他虽有缺点,但他的才华是杰出的,因此大胆地起用了格兰特。当时林肯对众多的反对者说:你们说他有爱喝酒的毛病,我还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还要送一箱好酒给他喝!格兰特一上任,就扭转了战局,使美国南北战争以北方军很快平定了南方叛乱而告终。

许多美国人都有这种特长,就是善于观察别人,并能够吸引一批才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每个成大事者最重要,也是最宝贵的经验。

有一位厂长,用人既善用人长,又善用人短。比如安排遇事爱钻牛角尖者去当质量检查员,让处理问题头脑太呆板者去当考勤员,而任命脾气太犟争强好胜者当攻坚突击队长,让办事婆婆妈妈的人去抓劳保,安排喜爱聊天能言善辩的去搞公关接待。这样一来,厂里一切便都井然有序,效益越来越好。

一位商界著名人物,也是银行界的领袖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力。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职员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而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员工们知道他们所担任的责任对于整个事业的重大意义,这样一来,这些员工无需别人的监督,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在平常人看来,短就是短;在有见识的人看来,短也能转为长。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又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中国的智慧充满了辩证法,就看你具备不具备这样的头脑与眼光。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都能被我们用“见长之术”研究一番,那么,会有多少千里马奔腾在各行各业之中?会有多少平庸马练成千里马?观念一变,到处都充满生机。

诚然,发现他人才华和控制自身才华都有一个“发现挖掘”的过程。要知道,水晶石刚出土时只是一块黑乎乎的石头,黄金是从无数个砂粒中淘出来的。

这些东西,如果只看表面,说不定会被当做“无用”之物丢掉。作为社会的一员,谁又愿意被当作废物丢掉呢?要想不被丢掉,就得学会应酬,善于应酬来自各方面的人和事,掌握使用自身闪光的各种条件,才能够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曾经有个木匠,家里却没有任何做活的工具,就连床脚坏了也不动手去修理。如此一来,左邻右舍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无用之人,空有一个木匠的虚名。

后来,这位木匠负责营造一座大型宫殿,所有的匠人都听他的指挥,工作进展得井井有条,而且效率高、质量好。一座巍峨的宫殿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才如梦方醒,被他们瞧不起的穷木匠之所以连自家的床脚都不修理一下,乃是真人不露相,不想用牛刀杀鸡,待到大事一出,便一鸣惊人。

有的人喜欢不显山不露水,这些人也最易被人视为无用之人。对某一个人过早或轻易下结论都是不可取的,智者往往能在“无用”之人中发现有用之才。

其实,一个所谓的天才,并不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样样精通的人,而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的人。比如说,对于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便认为是一个做文章的天才,他的管理能力却不一定很好。实际上,一个人能否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与他是否会写文章是毫无关系的。他必须有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的专门技能,这些技能并不是一个善写文章的人就一定具备的。

所以,善于利用他人之长的人,虽然暂时不一定事事都出色,但肯定是一个能成大事者。

4、寻找共同点,难事变易事

办事过程中,如果想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那么成功与你就会越来越近。办事高手从来都是凡事都替对方着想,力求双赢,这才是高明的处事方法。

1987年6月法国巴黎网球公开赛期间,保罗弗雷斯科和韦尔奇与他们的商业伙伴,一起观看这一盛大赛事。法国政府控股的汤姆逊电子公司的董事长阿兰戈麦斯也在他们邀请之列。他是一位既风趣又有魄力的人。

韦尔奇与弗雷斯科已经事先约好第二天去阿兰戈麦斯办公室拜访他。见面时的情形和韦尔奇第一次与别的商家会谈时没有什么两样。彼此的企业都需要帮助。汤姆逊公司拥有的医疗造影设备公司是韦尔奇想要的。这家公司叫CGR,实力并不是很强,在行内排名也只占第4或第5名。

而韦尔奇的GE公司在美国医疗设备行业则拥有一家首屈一指的子公司,这家子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医疗设备的全部业务,但在欧洲市场却明显处于劣势,其主要原因是,汤姆逊公司是由法国政府控股,换言之就是将韦尔奇的公司关在了法国市场之外。

会谈过程中,因为戈麦斯不想把他的医疗业务卖给韦尔奇。所以韦尔奇决定用自己的其他业务与他们的医疗业务进行交换,看看他是否对此感兴趣。韦尔奇非常清楚戈麦斯并不喜欢GE的那些业务和公司,因此,他决不会做赔本的交易。

于是,韦尔奇决定从其他业务入手,他走到汤姆逊公司会议室的讲解板前,拿起水笔,在上面列出了他可以与戈麦斯交换的一些业务。

他首先列出的是半导体业务,但对方不感兴趣;他又列出了电视机制造业务,戈麦斯立即对这个业务产生了兴趣。因为从他的利益角度看,目前他的电视业务规模还不算很大,而且局限在欧洲范围之内,这样一交换不但可以甩掉那些不赚钱的医疗业务,而且又能使他一夜之间成为第一大电视机制造商。

这样两人找到了思想中的共识,进行了一次无形的利益上的沟通、交流。于是谈判马上开始了,并且双方很快达成了一致。谈判结束后,戈麦斯把韦尔奇送到了办公楼外面的轿车旁边。

在回去的路上,韦尔奇激动地对他身边的秘书说:“天啊,是上帝让我与戈麦斯有了这次思想上的沟通,致使我做成了这笔交易,这就是寻找共同点的好处,权衡利弊,换位思考,我一定要把它运用得更好。”

而阿兰戈麦斯回到办公室后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也同样清楚,这笔交易使他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地位,使他可以应对一场巨大的挑战。

韦尔奇在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30亿美元,员工人数为3231人。与汤姆逊的合作,自己的业务年收入将增加到7亿5千万美元。在欧洲市场的业务份额也将提高到15%,他将更有实力来对付GE的最大竞争者---西门子公司。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手续全部顺利完成,7月份便对外宣布了。

除了在医疗设备业务上做了交换之外,汤姆逊公司还附带给了GE公司10亿美元现金的使用权,同时,汤姆逊公司也实现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商的梦想。

韦尔奇、戈麦斯各自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双赢。在商场上,双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具有一定的难度。韦尔奇、戈麦斯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能够有效沟通,都能站在对方角度去看待问题,找到了彼此之间利益的共同点,最终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所以,在办有些事时,若双方从不同处出发,可能会出现利益矛盾点,但若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则可以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事情的发展就有了突破。求同存异,不失为一良策。

5、要想办好事,先要认清人

大千世界,每个人的品质、嗜好、想法都不一样,所以,办事的时候,涉及的人也各有不同。因此要想把事情办得顺利,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哪种类型的人,这样交往起来就比较容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因人而异。

在经常性的事务交往中,如果能了解了以下几种类型的人,在办事过程中就会少走一些弯路,省去一些麻烦。

(1)做事死板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当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时,他也很难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而且通常他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与这种人打交道,你就要多花些时间,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

然后就他所关心的事展开话题,只要能够使他有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紧接着,你要抓住使他有反应的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许你要办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就有解决的机会了。总之,对待这种人,你要寻找他感兴趣的事情。

(2)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对待人和事总表现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一副“唯我独尊”的派头。当你不得不与这种人交往办事的时候,说话应该简洁有力,不要与他罗唆,所谓“多说无益”。

当对方对你客气的时候,就要谨慎了,他的寒暄可能是缺乏真心诚意的。最好的方法是,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辞尽可能简洁。

(3)沉默寡言的人

当与不爱说话的人交涉事情时,实在是有些困难,对于这种人,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明确自己的观点,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

(4)深藏不露的人

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们的心思,或让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当你办事时,遇到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这种做法很有效果。

人们都有一个共性,大多数人都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你要求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时,他也故意词不达意或闪烁其词,从而给人留下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而事实上,这只是他们伪装自己的方式与手段。

(5)草率决断的人

有一种人,当你与他共事的时候,他们好像反应很快,常在交涉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给人一种做事干净利落的感觉。但由于这种人多半性子比较急,有时候的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一般来讲,这样的人经常会曲解他人意图,在没有耐心听完别人谈话的情况下,就“断章取义”,妄下结论。在这种形势下,作出草率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进而影响到以后事情的发展。

当你办事遇到这种人时,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或者把事情分层次地讲给他,随之就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果没有问题,就再继续进行下去。总之,你要让他考虑得周全和详细一些,把事情分阶段来实施。

(6)行动迟缓的人

有些人做事总是比较慢,换句话说,也就是行动比较缓慢。面对这种人,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与你的进度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你最好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节奏,这样做比急着催促他更为有效。

(7)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自利的人心中只有自己,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假如你要他做些对他无利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

在办事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人,最好先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用最恰当的方式来个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对方一旦发现自己的利益被肯定了,心里自然高兴,如此一来,你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办事时就要灵活多变,千万不可任由自己的性子去与人交往,要认清不同的人,懂得对症下药,量体裁衣,这才是办事的上策。

6、善于沟通,难事不难

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群体之中,交际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达到完美交际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好的人际关系是需要花时间去维护、经营的。

所以,一个善于沟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懂得与人交往的艺术,在办事时,也非常注重与人的沟通方式。掌握沟通技巧的人,办事的成功几率会比常人更大一些。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假如交际沟通的能力如同糖和咖啡一样是商品的话,我愿付出比太阳之下任何东西更高的代价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交际沟通能力在办事中的重要作用。

艾柯卡是美国最著名的企业家之一,曾在美国民意测验中当选为“美国最佳企业主管”。他曾经担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后来却在另一家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濒临倒闭时,就任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当时克莱斯勒公司的产品质量不高,债台高筑,求贷无门,人浮于事,就像一只漏水的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渐渐下沉。

艾柯卡明白,要东山再起,重振企业,必须尽快着手开发新型轿车,重新参与市场竞争,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但是,当时大大小小的银行无一家肯贷款给他的公司。严酷的现实迫使艾柯卡向政府求援,希望得到政府的担保,以便从银行贷到10亿美元的贷款。消息传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有一种观念在美国企业界深入人心,即依靠政府的帮助来发展企业,是不符合自由竞争原则的。

面对眼前的困境,艾柯卡既没有泄气,也没有抱怨,他知道沟通比抱怨更重要,他决定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每天工作12~16小时,奔走于全国各地,到处演讲游说;同时,又不惜重金雇请说客,游说于国会内外,活动于政府各部门之间,同他相互呼应。

在演讲中,他援引史实,有根有据地向企业界说明以前的洛克希德公司、华盛顿地铁公司和全美五大钢铁公司都先后得到过政府的担保,贷款总额达4097亿美元。克莱斯勒公司在濒临倒闭之际请政府担保,仅仅是为了申请10亿美元的贷款,本来是不该引起人们非议的。

对政府部门,艾柯卡算了一笔账:如果克莱斯勒公司现在破产,会造成60万工人失业,全国的失业率会因此而提高0.5个百分点,政府第一年必须为此多支付27亿美元的失业保险金及其他社会福利开支,而最终又将会使纳税人多支出160亿美元来解决种种相关问题。

艾柯卡了解到议员们都很重视金钱,所以,他为每一个国会议员开出一张详细的资金清单,晓以利害。

艾柯卡的公关战略最终获得了成功,企业界、新闻界、国会议员都不再反对担保,美国政府也开始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在不懈努力的情况下,他终于得到了用于开发新型轿车的10亿美元贷款。

同时,艾柯卡在公司内部做了大量的改革。他主动放弃了每年36万美元的年薪,只领取1万美元。他说:“只要大家都多承受一份苦难,就能搬掉一座大山,只要能做到同甘共苦,人们就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果然,奇迹出现了,在美国经济整体衰退的背景下艾柯卡却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使克莱斯勒公司扭亏为盈,第4年便获得9亿多美元的利润,创造了这家公司有史以来最好的经营纪录。

很多商人精于沟通,并从中摸索出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在交际中,他们看重其他因素的同时,对沟通能力也非常重视,这是他们从商经验中对交际往来的智慧体现。相反,如果不善于沟通,事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7、难题不直取,绕道易攻关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这些难题能否顺利解决关键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有时候这些难题让人头疼,进退两难。但是,解决这类问题并不是没有办法,首先要分清对象,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绕道而行的策略,力求用巧妙的方式圆满解决。

有一次,一位重要的外国客人圆满结束了对我国的正式友好访问后,决定从上海取道回国。为了表示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有关方面在上海一家著名的豪华饭店举行了隆重的欢送宴会。

出于对贵宾的尊重,宴会上使用了极其珍贵的九龙杯。这种酒杯除做工精美、质量上乘外,在斟上酒后杯子上盘旋的龙嘴里衔着的一颗珍珠便会骤然发亮,甚是奇异。这位尊贵的外宾不但赞不绝口,连声“OK”,而且还爱不释手。可能是已有了醉意,竟顺手将一只九龙杯放进了他的公文包。此事令我方接待人员颇感为难,这套九龙杯堪称国宝,全套36个,少了一个,实在是太可惜了。

当时我国的一位领导人正在上海,他听了汇报后批示,九龙杯一定要追回来,但不可轻率行事。究竟怎么做才好呢?他思考了一会儿,询问当天晚上有什么接待活动,负责人回答:“看中国的杂技魔术表演。”这位领导人听后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心里马上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下去。

晚上魔术节目表演开始,只听一声枪响,桌上放的三个九龙杯突然少了一个,正在观众大感惊讶的时候,只见魔术师微笑着走到外国客人面前,彬彬有礼地说:“我把那只珍贵的九龙杯变到尊贵客人的公文包里了!”外国客人只得将公文包打开,让魔术师取出了九龙杯。

这时场内观众掌声雷动,就连那位外宾也跟着一起鼓起掌来。

我们知道,珍贵的九龙杯是国宝,必须取回,而对方又是非常重要的客人,不仅不能生硬讨要,就连当面询问也不合时宜,在这种非常情况下,要取回九龙杯,就必须讲究策略。我国的领导人采取了绕道攻关、迂回前进的策略。在结束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算这样一道算术题:

一个老汉在分家时,欲将他的17头牛分给三个宝贝儿子。因老大为家里吃的苦最多,所以决定分给他1/2;次子的贡献比长子稍逊,分给1/3;三子刚刚毕业,还未给家里效力,但毕竟也是家庭一员,就给他1/9吧。但所有的牛都是老汉的心头肉,一个也杀不得,怎么个分法?

首先,摆在人们面前就有这样一个头疼的事:17头牛既不能被2整除,也不能被3整除,更不能被9整除,但分牛方法也很明确,不能杀牛。这就得让人转换一下思想,这道题不是加减法,而是用除法来计算,所以可以考虑一下借一头牛或减一头牛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人们应该明白17头牛的分法了吧?先借一头牛,长子分1/2得9头牛;次子1/3分得6头牛;小儿子1/9分得2头牛。9+6+2=17,借的再还人家。

客观事物的发展,大多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发展的,但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也会出现后退、下降这种情况,也就是说,总的趋势是有起有落的波浪式,正如列宁指出的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但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解决的方案,这就是方法的问题。既然走直道--“直接追索九龙杯”不行,又不能不追回它,不妨曲线救国--“通过魔术表演”变回九龙杯来,这样以退为进,绕道而行,既“变”回九龙杯,达到了追回国宝的目的,又不伤外宾的自尊,真是一举两得,令人钦佩。

我们人生的道路不总是笔直平坦的,难免有坎坷不平和激流险滩,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一味地勇往直前,难免会跌倒,甚至碰得头破血流。事业的征途上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顺水又顺风”,巨大的困难如同拦路虎一样横在我们面前,我们每个人不都是打虎英雄武松,与其被老虎咬得遍体鳞伤,倒不如悄然绕行,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和老虎争斗,而是绕过老虎到达目的地。 QpS+M+V5KlP3wtvXiJXXAoq2zn64uqOX0u/pb+S69BPsEybCl65JPoKUWT6lfrx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