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细心做人,别让细节坏了你的事1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不管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如果不懂如何为人处世,也会碌碌无为终其一生。

做人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要想学会这门艺术,吃透这门学问,必须从细微处着手,在日常实践中深入地体会、领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

1.不要背上面子的包袱

很多人把面子看得很重,做什么事情都抹不开面子,或者害怕当众出丑,明明知道自己很难办到的事,为了面子却硬要撑着,结果使自己受累,久而久之,不仅维护不了面子,而且还会因为面子使自己受到意想不到的损失。

李辉刚参加工作不久,姑妈就来到这个城市看他。李辉陪着姑妈把这个小城转了一圈,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李辉身上只有六十来块钱,这已是他现在所能拿出招待姑妈的全部资金,他很想找个小餐馆随便吃一点,可姑妈却偏偏相中了一家很体面的餐厅。李辉没办法,也没好意思说什么,只得硬着头皮随姑妈走了进去。

两人坐下来后,姑妈开始点菜,当她征询李辉的意见时,李辉只是含混地说:“随便,随便。”此时,他的心中七上八下、咚咚直跳。可是姑妈好像一点也没注意到李辉的不安,她不住口地夸赞着这儿可口的饭菜,李辉随口应和着,却什么味道都没吃出来。

到了结账的时候,彬彬有礼的侍者拿来了账单,径直向李辉走来,李辉张开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脸红了。

姑妈温和地笑了,她拿过账单,把钱给了侍者,然后对着李辉说:“小伙子,我知道你的感觉,我一直在等你说‘不’,可你为什么不说呢?要知道,有些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决地把这个字说出来,这是最好的选择。我今天来这里,一来是看看你,二来就是想要让你知道一些为人的事理。”

李辉姑妈说的话虽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但非常有道理:在你力不能及的时候要勇敢地把“不”说出来,否则你将会更加难堪,也会给别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我们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做人不要为了面子,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揽,以免出现应付不了的局面,这样只会加重自己的负担,使自己生活得更累。

2.意气用事要不得

生活中,很多人一遇不平,或者为了所谓的“尊严”,一时意气用事,带着情绪与对方较劲,结果弄得鸡飞蛋打,即便是获得了暂时的“胜利”,却伤了元气,最终得不偿失。

很多人都奉仰“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样一种处世哲学。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人无入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好汉,而那些看准时事,能屈能伸,不为情绪所左右的人也是俊杰。

小不忍则乱大谋

张良年少时因谋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桥上散步,遇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看到张良后,故意把鞋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非常吃惊,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在一瞬间,他又不忍下手,只好违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张良给穿上。张良看了看老翁,对此带有侮辱性的举动,没说什么,强忍不满,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穿完鞋后,老翁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又折返回来,赞叹说:“孺子可教也!”于是,告诉张良五天后凌晨在此再次相会。张良迷惑不解,但反应仍然相当迅捷,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之时,张良便急匆匆地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责他:“为什么迟到,再过五天早点来。”第三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候。他的真诚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赞赏,这才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看书,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谋略家。

张良不为情绪左右,并没有失去什么,相反却成就了自己。

随着人们社会经验的积淀和智力水平的提高,现代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情是再正常不过了。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冷静地对待问题,聪明地面对现实,而非情绪化。敢于碰硬,也许不失为一种壮举,但是,必须懂得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一旦遇到不平的或者是令自己愤怒的事情,不妨先静下来,再做决定也不迟。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坚韧的忍耐精神是一个人个性意志的表现,尤其是现实生活中难得事事如意,学会忍耐,婉转退却,则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

一个人有主见,有头脑,不随声附和,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还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虽然是一个小缺陷,但却能对做人处世产生重要的影响。三国时代,蜀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但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但是,当吴主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的时候,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种行为就是只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过于情绪化。最后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本来,孙权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试想,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也许不会遭到破坏,荆州也许不会轻易地失去。关羽的那种性格,不但看不起对手,而且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至于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里了。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这与他迅速走向败亡不无关系。

现实生活中,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人,也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们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出了名,就认为那有什么了不起,甚至想尽办法千方百计诋毁贬损别人;他们见到别人不如自己,又冷嘲热讽,借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却不去尊重别人。在处理重大问题上,意气用事,我行我素,主观武断。像这样的人,干事业、搞工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

还有些人,看问题总是戴着有色眼镜,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一概不听不理。他们经常怨天尤人,牢骚太盛,成天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只问别人给他提供了什么,不问他为别人贡献了什么。这种人往往缺少朋友,人们交朋友喜欢“同声相应,意气相投”,都喜欢结交饱学而又谦和的人,总以为自己比对方高明,开口就梗着脖子和人家抬杠,明明无理也要搅三分的主儿,没人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

3.改掉斤斤计较的习惯

生活中,一些人对什么事都先入为主,看不惯这,也看不惯那,总爱斤斤计较,按照自己的思维认死理,对人过于挑剔,好像自己总是正确的。殊不知,当他在计较别人的时候,别人早已厌烦他了。

怎样做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甚至用毕生的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因果关系。多少不甘寂寞的人探究其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人生的丰富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体现在各种事情的启迪上。比如:有的人对人和事总是斤斤计较,结果活得很累。相反,有的人“大大咧咧”,却活得很潇洒、很自在。

做人固然讲究原则,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计较,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斤斤计较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容不下别人的一点瑕疵,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我们知道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显现出凹凸不平的山峦。用眼看似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我们带着放大镜、显微镜去生活,那么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同样的道理,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恐怕每个人都体无完肤、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就会得到许多朋友,在生活中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别人就会躲得远远的。最后,你只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成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异类。

综观古今中外,凡是能够对社会作出比较大贡献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他们能够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他们有宽广的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正因为这些品质,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

有这样一个例子,张明总爱斤斤计较,他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的售货员态度不好,说话不顺他的耳朵。后来,他同事的妻子从侧面了解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与丈夫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带着两个上小学的女儿,每月只能开几百元的工资,一家人挤在一间12平米的平房里。知道了这些,看到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的样子,我们就可以理解了。这样一来,反观张明对店员的苛求,或许他就有点过了。

人生是短暂的和宝贵的,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全没有必要在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上浪费时间。有斤斤计较习惯的人,应该觉醒了,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不必斤斤计较。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那么就能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而成功的机会和希望也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自己变得宽宏大量,人们就会乐于同你交往,自己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4.不要无谓的抬杠

一些人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说不了几句话就与人抬杠,而且非要赢了对方不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给对方留下令人厌恶的印象,并直接影响到办事的效率和以后彼此的交往。

有个叫哈里的人,他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凡事总喜欢与他人争个明白。他曾当过汽车司机,后来又转行进入了推销行业,由于推销卡车不顺利,无奈之下来求助于卡耐基。受到卡耐基课程的教诲后,则改变了处事的态度。

开始的时候,卡耐基给他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发现了他喜好抬杠。他还告诉卡耐基,如果客户挑剔他的车子,他会立刻涨红脸大声争辩。哈里承认了他在口头上赢得了不少的胜利,可是却没能赢得顾客。后来他对卡耐基说:“每当进行一次争辩过后,在走出人家的办公室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总算整了那混蛋一次。但是,转念一想,我虽然赢得了争辩,却输掉了生意,这是得不偿失。”

鉴于哈里的情况,卡耐基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哈里的自制能力上,如何避免与别人争论个脸红脖子粗的方面。

后来经过卡耐基的教导,哈里成了该汽车销售公司的明星推销员。哈里是这样做到的,他说:“如果我现在走进顾客的办公室,而对方说:‘什么?怀德卡车?不要,你就是白送给我,我也不要,我比较相信何赛的卡车。’而我会对对方说:‘老兄,你的眼光的确不错,何赛的卡车的确很好,买他们的卡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我们的车也是优良产品。’听到我的回话,对方也就无话可说了,也就消除了争执的因素。如果他说何赛的车子最好,我就同意他的看法,只有他住嘴了,对方对你的提防心才会降低,这样双方间的气氛也会融洽了许多。然后,我就开始介绍我们公司产品的优点。不但为自己争得了宣传公司产品的时间,而且还为成交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不抬杠的好处。”

后来哈里对卡耐基说:“回想起当年的种种处事态度,脸上总是有发烧的感觉。我那爱争论的毛病害了自己,却成全了竞争对手。真不知道过去是怎么干推销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时间在抬杠上,现在改变这种缺点果然有效。”

有的人总喜欢凡事都要与别人争个对错,大有不分上下誓不罢休的架势。结果不但落得个没人缘,而且事情也办砸了。其实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出现矛盾是在所难免的。精明的人都懂得求同存异,在小矛盾中忍让一步,不与人发生口角,这样就会更容易赢得朋友,生活也会快乐许多。

5.乐于忘记别人的前嫌

一个人如果只记得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坏处,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的欢迎,拥有很多的知心朋友。

古人说:“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大概意思是别人对我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而我对别人的帮助,是应该忘记的。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人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如果是一味地“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那么实际上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最终只会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乐于忘记是成功做人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不念旧恶”。人要想生活得更好,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更何况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是真正的“恶”。如果再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当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而你又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的野心,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了隋后,准备杀李靖,但李世民果然驰骋疆场,征战不疲,竭尽全力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徵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王安石对待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当时是有那么一点“恶”的。王安石在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苏东坡与他的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很凄惨。然而,即便是这样,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度,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当王安石从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当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感慨地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于是借故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但不久后,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落井下石,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实际用意是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除掉。但是,李吉甫没有被利用,他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让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积极献计献策,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越来越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从而更好地去工作、去生活。

6.多听一些、少说一点

一般来说,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比较善听的人,少说一些,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总会有些意外的收获。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但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做一个好的听众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工程师墨顿叙述了他的一段经历,可以说明多听别人说话的益处。

他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家百货公司买了一套西装,结果这套西装令他很不满意,上衣褪色,并且弄脏了他的衬衫领子。

他把西装送回店里,找到了当初卖给他的那位店员,他试着把情形说出来,但被店员打断了。那位店员说:“这种西装我们卖了几千件,你是第一个抱怨的人。”这就是那位店员说的话,但他的语调更让人难以接受,他仿佛在说:“你在骗人,哼,我必须给你一点颜色瞧瞧。”

在这场激烈的争吵中,第二位店员插嘴进来,他说:“所有深色的西装,因为颜色的关系,开始的时候会褪点颜色,这是没有办法的,这种价钱的西装都是如此。”

“这个时候我已经怒火中烧了,”墨顿先生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说。他认为,第一个店员对他的诚实感到怀疑,第二个暗示他买的是低级货。墨顿说,“当时我火大了,我正想叫他们滚到地狱去的时候,突然间,服装部的经理走过来了。这位经理很有一手,他把我的态度整个改变过来。”

经理使一个愤怒的人,变成了一名满意的顾客。这位经理是这样做的:“第一,他从头到尾地听我把事情叙述一遍,没有说一句话;第二,当我说完的时候,那两个店员又提出他们的说法,他却以我的观点跟他们争辩起来,他不只指出我的衬衫领子显然是被那套西装弄脏了,而且还坚持说该店所卖出的东西,必须令顾客感到100%的满意;第三,他承认自己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他对我很干脆地说:你要我怎么处理这套西装呢?我完全照你的意思做。”

墨顿说: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准备叫他们收回这套该死的西装,但这时我却回答:“我只要你的忠告,我要知道这种情形是否是暂时的,以及是否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经理提议我再穿一个星期看看。如果那时候我还不满意,再带来,再换一套比较满意的。同时说,很抱歉,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

我满意地走出那家商店。那套西装穿了一个星期后,没有什么问题发生,于是我对那家百货店的信心,又全部恢复过来了。事情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贫穷的荷兰移民小孩,在放学之后为一家开面包店的寡妇擦洗门窗,一周50美分。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他经常提着一个篮子到街上去,拾取来往的运煤车掉在地上的煤屑。这个小孩就是爱德华巴克,他一生中虽然只受过不到6年的教育,但他却能使自己成为美国新闻业中最成功的杂志编辑之一。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13岁休学,在西联公司当学徒,周薪6元25分,但他从没有一刻放弃受教育的念头。由于上不起学,他开始自学。他省吃俭用,直到他节省了足够的钱,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记大全。接着他做了一件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在读了那些名人的传记后,就写信给他们,请他们进一步给他提供孩提时代的资料。他愿意做一名好的听众来汲取知识,他鼓励名人谈论他们自己。那时候,他写信给当时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詹姆斯格尔弗将军,问他以前是否当过运河上的拖船员,格尔弗回信了;他又写信给格兰特将军,请教他某一个战役,于是格兰特画了一张地图给他,邀请这位十四岁的小男孩吃晚饭,并且跟他谈了一个晚上;他还写信给爱默生,鼓励爱默生谈谈他自己。

这位西联公司的学徒,不久之后就跟许多美国最著名的人物通信了:爱默生、菲利普布洛克、奥利佛霍姆斯、林肯夫人、路易莎亚尔克特、谢尔曼将军、杰弗逊戴维斯等。

他不仅跟这些名人通信,而且一到假期就去造访他们,并且成为了座上客。这些经历使他树立起一种用金钱无法换取的信心,并且有了事业家的远大眼光,所有这些决定了他的一生。而这些之所以变成可能,只是因为他多听了一些名人的细节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

伊萨克马克森说:许多人不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为他们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关心自己要讲的下一句话,而不打开他的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诉我,他们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说者,但是善听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质还要少见。

在美国南北战争最黯淡的日子,林肯写信给伊里诺斯州春田城的一位老朋友,请他到白宫来。林肯说,他有一些问题要同他讨论。这位旧邻来到白宫,林肯跟他谈了几个小时,探讨关于发表一个声明解放黑奴是否可行的问题。林肯阐释着这一行动可行与否的理由,然后把一些信和报纸上的文章念出来。林肯说了几小时之后,说完了。林肯跟这位旧邻握握手,就送他回伊里诺斯州,甚至都没有问他的看法。林肯尽管一个人说个没完,但却使他的心境愉快起来。“他在说过话之后,似乎觉得好受多了。”后来,那位老朋友说。实际上,林肯并不是要别人给他忠告,他所要的只是一个友善的、具有同情心的听众,以便解脱自己的苦恼。

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找一个倾听者,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这通常是所有不高兴的顾客所需要的,也是那些不满意的雇员,或受创伤的朋友所需要的。反之,如果你想要知道如何使别人躲开你、在背后笑你、甚至轻视你,这里也有一个方法:决不要听人家讲上三句话,要不断地谈论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别人所说的是什么,不要等他说完。他不如你聪明,为什么要浪费你的时间倾听他的闲聊?随时插话,使他住口。这样你永远也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人,就做一个善于听话的人。正如查尔斯洛桑所说的:“要令人觉得有趣,就要对别人感兴趣,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谈自己和他的成就。” fQOn+p6J1vhWKRMdM+6gBbFgaPLCsNC6QIp2GFirfuapDCvZFCBW48xQWJhfFc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