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8章

“忍”是河南人的信念,无论是在处理家庭关系,还是在对外交往中他们都本着“和为贵,忍为高”的准则。要想达到“和”,一定要能“忍”,“忍”是知礼,是通情,是善的前提,是修养,是品性,是与人相处时必须具备的德行。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才可为常人之不可为,才可以当大事、议兴亡--这是他们检验一个人是否可以交往的重要条件,他们也常常以此来衡量对方到底是小人还是君子。

善“忍”的河南人绝少因为磕磕碰碰这样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的,在河南各地的公共汽车上你也绝少见到有当地人会因为不留神踩了脚或一句话说得不当而发生喋喋不休的争执。工作中,你想请河南人替你代劳,他们会一口应承,但邀功领赏之时,他们又会主动让步。

关于“忍让”的例子在河南绝不鲜见,甚至每到一地你都可以听到许多退避三舍、宽厚待人的故事。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

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现在,两旁陈旧的围墙内古时候的亭台院落早已经不见了,但历史却把宽容的微笑留在了那些在大树下玩耍闲坐的孩子和大人的脸上。那是一种坦然开朗的表情,不虚假,不做作,大度得仿佛他们每个人都是心怀天下的朝臣、腹内撑船的宰相。

河南人的“忍”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一种大智慧,是长期以来在家族式的人际关系中培养出来的优良品质。

黄河流域是平坦的,少了山脉这道天然屏障,村与村之间也就联系得更紧密,相对开放的环境使得这里的人们从古至今就保持着一种密切的亲缘关系。在传统社会,联系人们的纽带就是宗法关系。宗法关系是一种家族体系,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家的崩塌,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维护整个大家庭的利益,大家得时时刻刻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懂得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存大家的利益,否则就有被扫地出门的可能。

“忍”字头上一把刀,能忍不容易,要求人们必须有面对刀丛的勇气;但“忍”字下面还有一颗心,那是思想,是灵魂,是坚韧的信念,是“忍”的目的。河南人不是为“忍”而忍,时刻摆出一副受委屈的小媳妇样儿来博人同情;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忍气吞声,不是打落牙齿和血吞;也不是用“忍”来代替遗忘。他们一般都有明确的目标,是为了有朝一日“不忍”而忍,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爆发之前的韬光养晦,是黎明前的黑暗,是胜利的前夜。

一时忍叫“韧”,百时忍就成了“韧”。

河南人的“忍”中往往包含着异乎寻常的毅力和非凡的理想。

在他们“忍”的背后充满了“韧”的意志,在他们“忍”的前面是“和”与“兴”的希冀。当然,你只有走进他们的生活才会相信--只有那些顽强、坚定、有着强烈的自信心并对未来永远都怀着梦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思维逻辑,即所谓“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河南人能“忍”、会“忍”,他们从不怕吃苦,也从不怕被歧视,他们从“忍”中获取日后勃发的信心和勇气。对朋友他们用“忍”的方式取得“和”的后果。对于对手,他们则是以“韧”的行为来达到“胜”的结局。

如果留心,那些河南人家中大书“忍”字的中堂上还往往有这样的题字:“当遇人坑你、害你、藐视你、嫉妒你时,你可以容之、纵之、听之、任之、以礼敬之、以厚待之,然后再冷眼观之、开口笑之。”

不是吗?

就在河南人被人谩骂、侮辱、歧视的今天,他们也还在坚持奉行这样的美德。

受到无端的指责和抵毁,他们不是怒目相向,反倒是把一份宽容留在心底;在外地遭到歧视的轻蔑,他们不是自卑逃避,慌张失态,而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即使是某些招聘单位已公然表示过“不要河南人”。那些从河南来的人们还是会工工整整地在籍贯一栏内填上“河南”二字,在他们看来,掩饰或逃避是无济于事的,他们憋着一口气,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来证明对方是错误的,只要还有一点希望,他们也要“忍”下去,希望能用实际行动让那些谣言不攻自破,为家乡增光添彩。

无论遭到多少白眼,受尽多少抵毁,河南人都不忘对人开口一笑,河南人是何等的雅量,何等的胸怀!

“是可忍,孰不可忍”--河南人的忍耐当然是有限度、有原则的,在他们“坚韧”的背后埋藏着的不仅有执著的追求,还有那“忠肝义胆”的英雄血性和豪侠胆色。

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小瞧河南人的,因为他们深知能忍人所不能忍的人都是有大智慧的。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纳,大智若愚,河南人是不能小瞧的。

6.兼容并包的河南人

坦荡辽阔的中原大地,博大深厚的中原文化,孕育了心胸坦荡、包容一切的河南人。河南人对人最宽容,从不排外,而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这种心态延伸到省城、县城,构成一种幅度广大的默契。

河南人的包容与开放,源自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将相,诸子百家,纷纷把中原地区作为活动的大舞台,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像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子百家”,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学说。后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原地区一直是历朝历代兵家、政客、商家必争之地,为了争霸中原,问鼎中原,他们纷纷都往河南这块“风水宝地”上挤,你方唱罢我登场。文化的杂糅使得这里的人们要学会容纳各种不同的异端学说,学会接受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和习俗风尚。长此以往,这里的人们形成了宽容待人、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和处世态度。

即使到了现代,都市中的河南人仍然是最开放的群体。他们心态开放,兴趣宽泛,决不排外,对外来的新事物都乐于尝试,这些特点,不仪表现在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经商的生意人身上,甚至表现政府的城市管理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河南省会郑州就朝着商业化的城市发展。在发展商业的同时,江苏人来了,很会做生意的浙江人及宁波人来了,安徽人来了,擅长贸易的广东人也来了,可以说,南方各省的风险家都来了。郑州成了引导河南消费时尚和显示河南人特点的“窗口”。

郑州这座城市是宽容的,一如郑州人从来就是宽容的。在这座城市里,你感受不到其他很多城市弥漫着的排外情绪。有些地方的人,比如上海,一听你讲的不是本地口音,他们可恶又可笑的自傲情绪就陡然膨胀了起来,于是态度也随即恶劣起来。郑州人不会,无论你说纯正的标准普通话,还是各地的方言俚语,郑州人都会一视同仁。在郑州,很多开发廊、卖小吃或钉鞋的温州人都说,他们很少受到当地人的冷落或欺侮。不管是在餐馆里还是在公共汽车上,或是在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医院里,外地人很少受气。

在郑州,无论是相声、评书、京剧、豫剧、黄梅戏,抑或吴侬细语的越剧、评弹,郑州人一概不排斥,而且欣赏得有滋有味。金庸的武侠,在郑州拥趸颇多;王朔的“痞子文学”,郑州人看得津津有味;余秋雨的文集,在郑州也卖得很俏。可以这样说,兼容并蓄,是历史和现实赋予郑州和郑州人的性格魅力。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初来乍到时,对这座城市和郑州人是颇有微词的,甚至是大发牢骚。然而,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依然笑脸相迎,接纳了他们。不多时日,这些人的性格也迅速为郑州人同化。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少考虑自己究竟是不是郑州人;况且,真正的土著已经难以成为郑州人的大多数了。

数千年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有着极强的溶解力,轻而易举就将外来的东西消化溶解了,并将外来者塑造成与这座城市性格相谐的角色。这倒也应了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饮食方面,郑州人称得上开放而且包容,东西南北各省菜系和风味名吃都能在郑州找到立足之地:除了粤菜、川菜之外,近年来湘荣、鄂菜、重庆火锅、东北炖菜也都粉墨登场,并都曾风光一时。河南人对各种菜系都能够接受,哪怕最不出名的家常小菜和小吃。但是这这些菜系火得快,凉得也快,郑州人的口味“变化无常”。每两年就流行一种新菜系。

在饮食上,河南人未免“忘本”,这是因为他们虽对其他省市的饮食兼容并包,推棠备至,却反而冷落了自家的“宝贝”--骋名大江南北的豫菜。河南人爱喝酒,是白酒消费大省,各地产的酒都往河南销售,四川酒、贵州酒、安徽酒、江苏酒、湖南酒与河南酒都有市场,但是谁也别想郑州一家独大。郑州人口味变化快,“一年喝倒一个牌子”。河南本身是中国生产白酒历史悠久的“酒乡”,名酒众多,但并不因此排斥外来的不知名的酒,可见心态的宽容开放。

河南人的宽容开放和不排外,还体现在对外商的一体同仁和友好交往上。因此,五湖四海的商人都涌向郑州,而浙江人、四川人、重庆人、江苏人、安徽人、湖北人、东北人等,都能在在河南立足,河南人已经习惯买温州人卖的货,进四川人开的饭馆吃饭。似乎外来者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河南人能与外省人友好相处,也是缘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只要来河南投资建厂的外商,政府都会给予相当的优惠条件,如此两全其美的事,又何乐而不为。

这一切都表明,对待外地人,河南人的心态是宽容平和的,富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绝不排外,他们不仅包容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来的苦难,包容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势力、外来文化,而且包容了新时代的外来时尚、外来文化和外来人群,形成了兼收并蓄、“大度雍容”的中原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7.实在的河南人

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要地,连年不断的战乱与黄河经常性的大泛滥,形成了河南人独特地域的性格:生在河南,长在四方,为了生存前赴后继的奔向全国各地。在中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有河南人的存在,随便问个中国人:贵州话怎么说?他不一定知道,可要是问河南话怎么说,保证都能说出几句“中不中”!

温州人号称是中国的犹太人,据称世界发达国家都有温州人在做生意,这是对外;河南人和四川人则是对内,而且,四川人的活动还只限于南方省份,河南人的足迹则覆盖了全国。有一次在河南旅游,谈到了河南人往外跑的特性,当地导游就自豪地给我们讲了个笑话,说是泰坦尼克号沉没后,人们在遇难者中发现了三个中国人,一个是四川的,一个是温州的,还有一个大家猜猜是哪儿的?全体旅客齐刷刷地答:河南的!

由于河南人多,出外谋生是必要的,在春运的民工潮中,一团一团的人中必定有“河南大军”。所以你可以在全国许多城市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有一个河南人某方面做生意成功了,立刻就会有大批的河南人被吸引过来,一起做这种生意,而且不光做同样的生意,连居住地都会选在一起,很快就形成一个讲河南话的小社区。河南人虽然大多倒腾不出大生意,不像广东人福建人那么能干,但在对待同乡的情份上,绝对有同甘共苦的兄弟连作风。河南人也十分分看重老乡的情谊,在家乡,你斗我也好,我斗你也罢,一旦出门,他们是不会看着同乡受欺负的,而一旦哪个老乡受到了欺负,他们会袖子一捊,就要去“弄他”(打架),一副人神共愤的表情。

大多数河南人的性格都比较耿直和爽快,说话、办事都能体现出来。

在全国各地方言中,河南的方言最为简洁明快,言简意赅,从不拖泥带水。仅一个“中”字,就代表了“同意”、“满意”、“许可”、“赞同”等多种意思,把中国文字表达意义的简洁性发挥到了极致!同时也把河南人干脆爽快的性格表露无遗。

也不知中了哪门子邪,河南人说话一出口都是打喉咙眼儿一股浓气似地往外弹,单调多为离谱,仿佛是从压抑的深谷往峰顶上冲,到了最后一个字突然雷霆万钧。如果有音箱,不用发烧友级的,听者耳朵里肯定是“轰”的一声!也许是为了聚气,河南话说出来普遍短,一锤定音!所以,你与河南人说话,会发现他尚未开口脸已憋得通红,拼命想用几个词儿或一句话表达出万千种意思。属表达高手的,你还能听个明白;表达能力差一点的,你感觉就是莫名其妙。他那么激动,那么斩钉截铁,貌似权威,到头来你楞是一句没听懂!

河南籍作家李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说《人欢马叫》(后被改编为电影)中,塑造一个性格泼辣爽快的河南妇女的形象--李双双,她性格直率,快人快语,办事有主见,与她丈夫的保守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巾帼不让须眉”。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河南豫剧《朝阳沟》中同样泼辣的“二婶”,以及历史上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著名巾帼英雄--河南姑娘花木兰。从古到今,无数坚强而能干的河南女人撑起了河南人形象的“半边天”。

有个著名的相声就描述了他们的这种性格:半夜睡觉,一个人听见了动静问是谁,所有方言中只有河南话表达起来用字最少:“谁?”“我!”“咋?”“尿!”

河南人不讲究吃穿,没钱的河南人,衣服上经常可以看到喝羊肉汤时滴上的油迹,有钱的河南人皮鞋也是许多天想起来了才擦一回。河南出的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就是以生活随便不拘小节而闻名,他吃饭时更是不讲究,汤水到处流,常常是从他的身上就能看出他中午吃了哪些饭菜。河南人下馆子时,不重排场,讲究实惠,家里来了客人,有菜炒菜,没菜了蒸锅包子就能喝酒。包子蒸好了,再煮锅米汤,主人一句“恁(你)吃吧”,客人就开吃,很少有客套话。有老语云:“河南老乡,吃馍喝汤。”描述的就是这种待客方式。河南产小麦,以面食为主,河南人一天三顿吃面条都不烦。

在河南农村,最让人难忘的就是河南人吃饭时的姿势和用的碗。端碗面条,随便找个地方一蹲就吃。家里人递过来个小板凳,接住了却并不坐,而是往旁边一放,还是蹲着,再看看手里那大海碗,像个小锅,三斤面条都盛得下。

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叹服:“你看人家河南老深儿的碗,多实在!”正感叹着,吃面条的汉子见有人盯着他,忙起身殷勤地说:“那客从哪儿来的?都晌午了还没吃饭吧?不嫌弃的话俺给您也盛一碗。”

河南男人眼中的女人,先要胖,要结实,要有巩俐的腰身,妮可基德曼的身形。洛阳的牡丹,那是雍容丰腴的成熟女人之姿。来个骨感白净、锁骨阴脸地走出来的上海Officelady,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风吹走了河南男人可担待不起。河南男人眼中的女人是赛过男人三分,像共和国捐献飞机的常香玉,是豫剧里面英武的“我们女子哪一点不如男儿”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花木兰,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气吞山河。

旧城废者,古风悠远,河南人性格澄澈,淳朴憨厚,如黄土高原别有一番苍凉壮阔之美,自有河南烩面一般简单实在,给人以酣畅淋漓的痛快劲儿。河南人是实在的,余秋雨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河南人站在黄土地上,只看见几千年的荣耀被马车载走了,而身后,世俗生活向他们走来。

8.河南女人--黄土捏成的好媳妇

在一些社交场合,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情景:两个初次见面的女人聚在一起闲聊,其中一个女人问另一个女人:“你是从哪儿来的?什么地方人?”被问的那个总要沉默一会儿,然后期期艾艾地回答:“我是河南人。”“河南人?”听者条件反射似地睁大眼睛:“你怎么会是河南人呢?”一副挺遗憾的样子。

一位有此经验的河南籍女士说,她平时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一笑了之,但是有一次在酒席上,又听到这话,她突然按捺不住了,就回了一句:“河南人怎么了?河南人就不是人了吗?如果追根究底,河南人是在座每一个人的祖宗啊!”当然,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时候,提问者听说对方是河南人,就会打个圆场:“你看起来不像河南人,真的!”孰不知,这话听在一些朴实、善良的河南人耳里,更加觉得不是滋味。

前一段时间,有人给全国各地的女人弄了一个排行榜,咋一看,河南女人是榜上无名。难道河南女人就没有拿的出手的了吗?其实不然,这主要是被河南一些害群之马给拖累了。前些日子,一些流行的段子和顺口溜把河南人全说成了骗子和江洋大盗。所谓的“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这“河南人民”里面就包含着将近一半的河南女人。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河南女人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骗子,要么至少也是与骗子同吃同住的同谋。然而,若真要较真,随便让一个提起河南女人就嘴角往下撇的人谈谈河南女人“不怎么样”在什么地方,他大抵是说不上来的。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过:女人是水做的。

那么,河南女人呢,则是黄土捏成的。

河南女人没有传说中上海女人的小气,武汉的女人的粗口,贵州女人的放浪,湖南女人的刁蛮,东北女人的凶悍……

她们也许不漂亮,宽眉大嘴,与生得细皮嫩肉、白净水灵的江南女子相比,多了一点黄河岸边风沙打磨的沧桑感。但她们的两腮上随时荡漾着的红晕,让你在豪气中也能感受到河南女人的那一份温柔。其形象代表是常香玉,或者是现在带着一帮河南娃娃跳舞的小香玉。

她们也许不是很高,但却比较结实。骨盆较大,肩膀较宽,颇有雄性的风姿,典型人物是河南人的老祖宗--古代的花木兰。

她们虽然也是爱美的,但却不露骨。她们喜欢把自己裹得比较严实,那些露脐装、吊带衣之类比较性感的衣物永远与她们无缘。不仅如此,她们的衣服似乎总是比时尚慢半个节拍,比不上大连、青岛的北地佳丽,也远不如杭州、上海的南国胭脂,但她们那份在繁华都市中的质朴那,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她们的性情,虽说直爽率直,但并非是山东女人的大大咧咧,而是不乏矜持含蓄,让你永远也摸不透看不懂的那种。她们好像对谁都一样,总是不冷不热,不远不近的,她们没有湖南女人、湖北女人、四川女人那么辣,也不像上海女人、江浙女人那么嗲,更没有北京女人那股高傲和文化的派头,总之,她们是一团永远也看不透的云雾。

她们的感情多不外露,而是将深沉的感情埋藏在心理。她们对爱情比较始终如一,死心塌地,不容易被金钱所诱惑,比较守旧,比较顾家,更不会去以色媚人。河南女人的稳重、朴实和善于持家在著名的豫剧里也有所体现,比如,豫剧里就有一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不相信哪,请往咱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歌颂的是河南女人花木兰,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代表,也是河南女人里的典范。

总而言之,河南女人是不够媚,不够靓,有点土,有点闷,把她们与全国各地的女人相比,没有足够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她们却能赢得端庄稳重的评价,这或许和黄河流域的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的底蕴和熏陶有着密切关系。

改革春风吹拂大地,今日的河南已从料峭的春寒中舒醒过来。也许是沉寂得越久,所以生命的爆发力也就越强。而今,河南的变化是突出也是可喜的,让我们走进河南,感受河南吧!

1.中原春色今更浓

中原的春天,也许注定是给花设下的一个陷阱。

中原的春天透露着冰风、冷雨和料峭的严寒。

中原的春天是一种勃发的生命力,它想用严寒来考验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娇嫩的花朵,寒冰之后,我们看到一种伟大的辉煌,昭示出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这个料峭春寒的中原的春天,并没有阻止生命脚步的前行。

听,花开的声音,这正是生命战胜命运时奏响的号角。

经历了一个寒冬的萧瑟和沉寂,当你不经意间在小树或是花草的枝条上看见一个萌动的嫩芽或是一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时,你也许会猛然间感到中原的春天的临近。中原的春天在人们的眼中历来不是温暖的,惨淡的阳光,经久难逢雨露,更别说柳条、绿叶,到处都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但这只是一种表象而已,多数的人们都没有去追究深层的含义,结果被表象蒙蔽了眼睛。

中原的春天,什么是中原的春天?中原的春天是寒冬退去前的黑夜。中原的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个年头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在一次轮回当中,生命最大的不幸和最大的幸运是必须去面对春天的到来。生命和命运是一种对立,有时候,命运给生命的路上设下了太多的艰辛和磨难,生命必须一次次地去面对考验,去接受痛苦的洗礼。只有经历了挫折和艰难磨砺的生命才可以被称得上真正的生命,不经历这一痛苦而神圣的历程的生命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客观存在而已。

在几缕暖风的诱惑下,积攒了一个冬天的能量和激情的花苞开始试着探出它那稚嫩而懵懂的脑袋。中原的春天对它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也许它本就知道不应该去抗拒,也许它本就知道不管迎接它的是难耐的痛苦,还是温柔的一刀,它都毫无选择,必须勇敢地接受。然而,正当它沐浴在和暖的春风中,当它正要做最后的冲刺--含苞欲放时,迎面而来的就是狂风和严寒,使它措手不及,没有时间去躲闪。它开始后悔当初睁开眼去看外面的世界,但它想既然遭遇的寒冷,既然不能回避,就应该学着在泥潭中挣扎、搏击,它相信生命的花朵总有一天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中原的春天使花知道了,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蜕变。在磨难中死死挣扎的花朵同时也开始慢慢变得成熟、坚强,它逃避,不再没头没脑地到处乱撞,而是狠狠地吸足养料,顽强地与命运作殊死的搏斗。它终于明白了,中原的春天的剧痛其实就是上天的一种恩赐,正是有了这一次差一点儿的“死”,才成就了它一年中踏踏实实、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生”。

看,中原的春天来了;听,中原大地无数生命开始萌动。不畏惧寒冷,不惧怕风雪,中原将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2.新豫商--中原升起的红太阳

在全国商帮里,豫商的经历可谓坎坷曲折。

河南是中国商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早期的商帮文化里,豫商是领导者,南阳的范蠡和濮阳的吕不韦都是当年最优秀的商业巨子。但后来,豫商逐渐衰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十大商帮里已没有了豫商的席位;而在中国新五大商帮里,豫商更是寂寂无名,豫商的整体经商也不容乐观。

但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蛰伏已久的“商业基因”得到了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再次萌发出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一大批新豫商脱颖而出。我们试图把目光从河南开始,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关注这个正日益引人注目的群体。

在河南这块具有数千年商文化历史的古老的土地上,杰出的新豫商秉承了商文化的优良传统,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迎风飘展、猎猎作响,成为河南企业界人士的一面面旗帜,也是河南人的骄傲。

在河南,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肉类企业--双汇集团,它不仅在河南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肉类加工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链遍及全国各地;

张铁山创造性地以“第三种扩张模式”,将金星啤酒卖向了全国;

陈泽民、李伟被称为“中国速冻业巨子”,他们率领其麾下的三全和思念,把郑州打造成了“中国速冻食品之都”,产品占据行业市场份额的40%之多;

夏富恩、姚中良,他们分别把方欣米业和白象食品做成了全国知名品牌;

被誉为“红枣大王”的新郑奥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聚彬,在家乡新郑的那片枣林,经营出了驰名大江南北的红枣品牌……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河南人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这种优势,一大批带有“农”字的企业家群体在日益壮大。无论是在食品业还是啤酒业,抑或是面粉业,均能寻觅到他们的踪迹。这些新生代豫商中,大都是白手起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都由他们亲自参与。因此,企业的成长史就是他们个人成长的历史,企业财富的积累过程也是他们个人财富的积累过程。

在豫商部落里,立足于服装加工业和汽车业的企业家更是异军突起。赵孙立从1982年起开始做小小的纽扣生意,进入与服装相关的行业,再到做拉链、缝纫线、垫肩,最后再创建了郑州娅丽达服饰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全国拥有500多个专卖店、200多个专柜。汤玉祥所掌舵的宇通客车原本只是一个小型的汽车装备厂,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客车制造商,宇通客车在实现“中国宇通、纵横中国”目标的背后,汤玉祥功不可没。

而在高速发展的房地产业,也不乏河南人的身影。胡葆森以“建业”为名片,纵横捭阖,在中国房地产界树立起了一面旗帜;王小兴、李伟,作为新生代企业家,更是把美景置业和郑州永威打造成河南房地产界值得骄傲的名片。

目前,许多在河南本土发展的新豫商已经开始逐步走出河南,向外地扩张,这部分豫商,更准确地说,是本土豫商的延伸。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本土豫商扩张的影子和他们的活跃程度。

如果说整个新豫商已是一座开始消触的“冰山”,那么河南本土的豫商无疑只是“冰山一角”。数以万计的豫商大军正抢滩上海、登陆广东、勇闯新疆、投身西部开发,借别人的“地”种自己的“粮”。今天的豫商,早已不再局限于河南一域的发展,其足迹遍及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在北京,一批懂市场、善经营的河南人,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冲锋陷阵,成为餐饮、房地产、美容等行业的佼佼者。

如安阳华都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周国允。1984年,周国允进京创业,在20余年的拼搏中,从一个注册只有100多人的县级建筑队,发展到现在的6700多名职工,具有总承包资质一级、劳务分包资质一级的“双跨”企业。在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上,都留有他的身影,例如,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北京2008年奥体中心主体育场馆等。

在上海,有80多万人的河南大军,创办企业达6000多家,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不下10家,涉及金融、地产、药业、运输、白银等领域。其中,河南人经营的运输业已占到上海整个运输业的1/4;上海滩60%~70%的海鲜生意,由许昌人掌控着。

“金丝猴”糖果王国的缔造者赵启三走进上海后,已将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6个成员企业、辐射7省1市的全国三大糖果食品生产基地之一。在白银行业无人不晓的上海坤泰的掌门人张春,1997年,他的企业注册资金仅有50万元,短短几年光景,企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白银产品销量占全国销量的1/4,雄踞国内白银市场霸主地位……

广东的豫商与上海豫商不同,他们大多是白手起家,很多人是从干杂活、零工开始积累经验,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并从市场的夹缝中寻找到商机,靠着河南人灵活的头脑和拼搏精神,一点儿一点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据统计,在广东的河南人有180万人,他们自主创办的企业有9200多家,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和广东沿海地区,其中有10多家超亿元,生产经营涉及房地产、电子、食品、客运、物流、建材、医药、贸易和服务业等领域。广东恒大集团董事长许家印、深圳健康元药业董事长朱保国、中国影木大王杨光伟,都是豫商的典型代表。

除了抢占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外,内陆城市也是河南人扎根的基地。据山西省河南商会会长彭家华介绍,如今,在晋豫商约有10万人,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不下50家,仅建筑业一项,山西的豫籍建筑企业就有1000多家,其中安阳林州就有600多家。这些建筑企业平均每家每年完成的建筑面积在30万平方米以上,创造了超过100亿元的产值,在当地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疆,河南人的群体更为庞大,有人形容“新疆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河南人”。新疆的豫商与广东、上海的豫商相比,起点相对较低,但凭着河南人吃苦耐劳、勤奋肯干的精神,现在也已形成气候。

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豫籍企业家,更是令人瞩目,他们的很多企业经营之道,已被写进国际一流的商业教科书。

不仅在国内,新豫商的脚迹还遍布世界各地。无论是基于历史原因,还是现实所需,他们在全球各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外豫商部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界神话。

苏殿奎,美国时达国际企业集团总裁。作为美国河南同乡会会长和纽约华人社团联合主席,他不仅是全球杰出的新豫商,更是中原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严旋,北京甲骨文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他所在的企业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木城,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供应链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Linux平台管理软件均为全球第一。

粗略统计,目前在海外的河南人有45万人,这些人几乎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料显示,在海外的新豫商更多地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亚等地区,而在欧洲的一些小国家,新豫商则显得势单力薄。在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新西兰等国,新豫商已组建了完善的海外河南同乡联谊会。正如产业的集群性一样,走出去的河南人也在部分地区呈现出了区域聚集的特点,如在罗马尼亚,70%的华侨都是河南人,而其中又以开封人和郑州人居多。

当然,在海外豫商中也有许多高知人士。祝晓琳即是走出去的高知豫商的典型代表。她初到法国时,在国家英语科学院读项目管理硕士。半年后,经过选举,她高票当选法国图鲁兹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之后,她又筹备了法国河南同乡会,2005年年底任法国华夏纽带公司总经理,做进出口及文艺演出等方面的生意。

在我们目光所及处,走出去的河南人已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豫商,他们不但拥有上亿资产,甚至成为行业翘楚,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们的整体形象已得到提升,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放眼全球,在那些崛起的新豫商群落中,大部分豫商仍以中小企业家为主,大企业家的势力仍显单薄,这还需要全体豫商的共同努力。

3.风景这边独好--河南农村的新气象

农村是河南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河南农村的一些变化,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河南如今正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蓬勃发展的新乡

新乡市地处中原腹地,坐落于黄河之滨,太行之侧,是豫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辖两市六县四区,总人口560万,辖区面积8169平方公里。新乡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统筹规划。近年来更涌现出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模范村。

新亚纸业集团位于新乡市新乡县七里营镇新庄村,是以制浆造纸为主,集热电、医药、机械、运输、林木种植、环保综合治理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旗下包括康威药业、机械制造厂、热电厂等众多知名企业,形成了以造纸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格局,因此奠定了新亚集团在河南造纸行业的领先地位。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15.6亿元,各种型号造纸生产线30余条,年造纸能力近40万吨。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新亚人在坚持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全力打造新亚品牌的同时,也不忘把好原料供应、纸张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关,不合格的产品宁可回炉也决不低价出厂,打造出了拥有良好信誉的“新亚”品牌。近年来,新亚人把“求实、务实、诚实”的企业精神融化到了生产经营活动中,以不断完善的售后服务作为抢占市场的一个法宝,使“新亚”品牌在国内市场拥有了较高的美誉度和信价比,形成了强大的国内市场销售网络。

(2)和谐温馨的龙泉村

龙泉村共3600口人,2800亩耕地,12家村办集体企业,总资产达3.8亿元。为了培养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1991年开始,龙泉村就开始评选“好媳妇”活动,逐步发展到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优秀职工、十佳青年、文明教师、文明工商户等十评活动。从2001年,龙泉村又开始了以文化村、卫生村、绿化村、法治村、信用村为主要内容的“五村创建”活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在龙泉村全体干部群众中他们强调“三个不准特殊”,即不准有特殊干部、不准有特殊党员、不准有特殊群众;强调“四个不准欺负”,即干部不准欺负群众,有钱户不准欺负没钱户,大户不准欺负小户,本村人不准欺负外来户。要求每个龙泉人都要做到“六爱”,即爱党、爱国、爱集体,爱岗、爱家、爱自己。使龙泉真正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丰富多彩的唐庄镇群众文化生活

唐庄镇人民群众在太行公仆--吴金印带领下,因地制宜,艰苦创业,使农民一步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同时全镇还十分注重人民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风貌,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迈出了可喜一步。唐庄镇全镇有34个村,绝大多数都有文化大院,阅览室图书,供农民参观学习。现在唐庄镇村村都有文化娱乐队,盘鼓、大头、旱船等各种娱乐活动,每逢喜庆佳节街头巷尾就热闹非凡,汇成欢乐的海洋。

(4)朝现代化迈步的过村

河南省陕县菜园乡过村。这个只有2084口人,耕地面积4345亩的小村,虽然很不起眼,但其较高的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却形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目前,过村全村实现了互联网光纤进村和有线电视网络覆盖,有程控电话230部,小灵通300部,手机520部,计算机宽带上网13台,机顶盒(网络DVD)50台,村部有信息发布栏,村口有信息张贴牌,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信息网络覆盖。现在,过村户户有电视,家家有电话,户主有手机,人人争着学电脑。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和摩洛哥工程院院士来过村考察果品生产后,发现这里的信息化程度如此高,纷纷伸出大拇指称道“OK!OK!”。 kH0Yq5DGxPf7Blov7VIli/A1/+G4IMtmkq1wqSU3dBAeliwh2R8wyzzsJrTapOD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