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项资源都能够公平自由地交换。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的运作要非常明确,达到数字化管理的地步,不能含糊其词,不能只从“原则上讲”。

麦当劳在每个城市设分店前,对城市进行考察的项目达850个,直到条件完全符合才会进入。

1995年,沃尔玛选择深圳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是因为它聘请的市场调查专家预测到深圳市2000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达到600亿元,比1995年翻一番;而且深圳人来自全国各地,素质普遍高,易接受培训,进步快。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沃尔玛的市场调查人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进行市场跟踪调查,对深圳每家商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对每个阶层的消费心理都专题研究过,因此“基本上知道哪些是顾客需要我们做的,哪些是我们能做的”。

近年来,河南商人也学会了开店之前要搞市场调查、提出可行性报告,并预测开业后效益,但却总好像“在西装里面套件棉袄”那样,学得不伦不类。比如,当年亚细亚集团要在南阳市开分店,也搞了一份《可行性报告》,但这个报告是在集团领导已经拍板决策之后提出的,纯属锦上添花。该报告对商厦开业后销售额的预测方法是,以当地销售额最高的南阳商场做对比得出“南阳亚细亚商厦开业后第一年销售1.3亿元,年递增率10%”的预测结论。

这种静态分析的致命缺陷,在于它没有预测到未来几年南阳乃至全国零售业效益的普遍下降。作为参照的南阳商场,自“亚细亚”到来后,销售额便开始滑落,3年后年销售额仅有1700万元,以前的“年递增21%”现在变成了“年递减21%”。它更没有预测到市区人口仅40万的南阳市,大商场数量由两家飞速发展到5家,而且有多家批发市场相继开业,与各大商场拼抢客源。

结果,南阳亚细亚商厦开业后,第一年销售9433万元,第2年6189万元,不升反降36%,第3年销售2236万元,下降幅度更达59.4%。到该年上半年,商厦累计亏损已达2678万元。

亦步亦趋地跟风是河南商人的致命伤。在创业初期,必要的跟风是必须的,但倘若不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改变,那么就只有死路一条。

9.开放也要讲原则

在伟大的黄河两岸,生活着一群勤劳、古朴、敦厚、本分的河南人,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扎根。然而,也许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得太厚,也许是黄河水漂染得太久,农耕文明使河南人千百年来走不出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封闭圈子,羞于经商、耻于言利的遗风至今犹存;沐浴在悠久文化中的河南人谨记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祖宗古训;内陆的地理位置又使河南人封闭保守、因循守旧的“内陆意识”特浓。当传统的农耕文明与现代的工业文明碰撞的时候,一辈子靠土地吃饭的河南人困惑了。

在以农为本的时代,土地就是命根子,置田置地才是大事。然而,改革的春风吹来后,缺地少土的东南沿海与周边各省却大搞第三产业而富得流油。难道是“副业”比“农业”还要重要?

把“农业”看作天的河南人,很难理解三大产业同步发展的多元产业结构的优势。在他们的心中,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水火不相溶的。1987年,河南某市长决定把长年亏损的企业拍卖或租赁给浙江某民营企业,岂料风声一出,全市舆论大哗:“这是败家子行为,企业卖光了,让我们喝西北风!”“集体的东西,咋能私人所有!”结果,市长苦心一片,却成了“千古罪人”。

也就在这个时候,江苏某市市长却将该市亏损和赚钱的企业一古脑地全“嫁”了出去,与全国一流的大中型企业“联姻”,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坚实步伐。尽管此事并未得到老百姓的强烈呼声,但社会各界也并无责难之声。

同类事,一败一成,唯观念迥异而已!

1992年春,神州大地再次掀起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高潮。历史再次将机遇送到河南人面前。曾坐失了第一次快速发展的良机后,不甘落后的河南人决心搭上这班改革开放的“特别快车”,力争与经济发达的兄弟省份并肩齐踵,急切的心情自不待言。在市场面前,河南人拿得出手的只有具有国花美誉的“牡丹”和令外国人佩服的“少林功夫”。洛阳牡丹吐蕊时节,当一位菲律宾籍华裔巨商趁兴到洛阳一睹牡丹芳姿时,市长也亲自出马“全天候”陪同这位富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这位富商在洛阳投资百亿多元,开发20平方公里土地的项目终于签字,河南迈出了引资招商的第一步。

而闻名天下的少林武术,被河南人用于经济舞台而大显身手。尤其是郑州举办的国际少林武术节,更是实现贸易总额近100亿元。昔日封闭保守,足不出户的河南人,纷纷走出省门、国门招商引资。不少港、台商人赞叹道:“河南人变得开放了!”

对外的门户一旦打开,河南人在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便显示出勃勃生机。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土意识”使河南人勇往直前,“敢为天下先”的势头有增无减。河南人变了,变得比过去精明了。“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东奔西走,要喝宋河好酒”;“莲花味精,粒粒香浓”。当中央电视台把这些精心制作的广告送向神州大地时,人们便强烈地感到,河南的“俏妹子”正以崭新的姿态、不可忽视的竞争力走向市场。

然而,在吸引外资、兴办三资企业时出现的一些令人寻味的事情,也颇令人深思。过份把外商当“大爷”敬待,但最后却落得泪水往肚子里咽的下场,曾有一个外商考察团到河南来,一下飞机有专车恭候,下榻在当时规格最好的某三星级豪华大酒店,市主要领导全程陪同,一切安排得非常周到,彬彬有礼。外商受宠若惊,但由此摸透了河南人急于求成的心理,谈判时态度十分傲慢,报价竟高出30%,当讨价还价时,这位外商跷起二郎腿扔出一句硬绑绑的话:“价格没谈的,要就要,不要就算!”

真是热脸贴上冷屁股,掏心掏肺地对人家,怎么一点面子也不给?

某县要招商引资,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请来两位外商,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组织人员夹道欢迎自不必说,县里一把手还亲设丰盛筵席款待。席间,恭维寒暄之后,轮番敬酒,外商碍于面子,连饮几杯后,希望杯下留情。一位陪酒者凭经验断想:我们中国是要把酒喝到位了生意就好谈,外国也应该差不了多少。于是站起来双手托杯,敬了上去,外商无奈,只得喝下,敬者又忙不迭地递上一杯说:“请给太太代一杯。”外商不悦,但还是勉强喝下,“再替小姨子喝一杯!”外商终于被这群热情好客的主人“放平”了。第二天,外商拂袖而去,撂下一句话:“如此强人所难,以后还怎么合作下去?”

县里气得顿足:“这‘老外’,怎么这么不识抬举?!”

结果,此事传到市长耳朵里,市长在一次会上大发脾气,“以后谁再用酒把外商灌跑了,我撤他的职!”

还有的县,为了招商引资,竟在招商引资局外贴上标语:“谁与外商过不去,就是与河南某县人民过不去。”

对外开放,不是卑躬屈膝,更不是吃几顿饭,喝几口酒就搞上去的。既要懂得经济谈判等知识,更不能丢了祖训;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河南是在朝着开放迈步,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不足,说明河南人在经商方面尚欠火候,其经商经验,技巧远不如中原文化之古老成熟。有时尽管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就其本质而言,远远不如南方人老道成熟,精明强干。河南人要学习的还很多,但重要的是多学习先进的经商理念和技巧,而不是一些表面光鲜的东西。相信河南人会做得更好。

10.善待河南商人

河南这块长期在农耕文明下浸淫,反复遭战争践踏的土地,几乎发端了我们国家几千年历史上所有的文明。从商业发展角度看,河南商丘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王亥是中国最早的的商人,3500年历史的商城遗址尽管只剩下了一堆土墙,但它毕竟见证了我们民族商业历史上最初的灿烂。而今,如果说,那位出生于濮阳一直在河北做生意的吕不韦,多少还能唤起一点河南人民的商业记忆的话,绝大多数时间,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要么选择逃离,要么一直挣扎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深处。

中原故土曾令无数英雄竞折腰,反过来,却长期化作了河南穷困潦倒、生灵涂炭的真实伤痛。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惊醒了这里的人,经商恐怕至今仍是绝大多数河南人的梦呓,甚至连梦呓都没有。如今,东南沿海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照顾下,站起来了;西部大开发、开发东北的倾斜性政策,使那些蒙恩的人们个个精神抖擞,可是河南呢?这个历史上一直滋养中华文明,长期输出血液和劳动力的人口大省,因为地处中原,在战略布局上扮演着忍辱负重的角色,因为经济焦虑而早生白发,因为无法一夜之间,从地摊式经营中培植出几个象样的“大商人”,于是就成了邪恶的异端,就成了不加分析、不愿分析而嘲讽漫骂迎头痛击的对象,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吗?

在这场典型的中国式“窝里斗”中,河南商人几乎统统成了罪魁祸首,从假电缆、假酒、假电线的一假到底,到王遂舟的“野太阳”、乔赢的“红高粱”……凡是,能够掏出来抹黑河南形象的东西都掏了出来,先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接着报刊、网络更是风起云涌。一时间,“河南商人”好像成了过街的老鼠,到处遭到口诛笔伐。贬损,谩骂“河南商人”变作了一种时尚,仿佛不骂两声河南人,自己也会变成河南人似的。

改革意味着除旧,意味着摸索,当全国都像河南一样,曾经在“白猫、黑猫”的经济重建中,偏离商业道德与儒文化的指引,而犯了一些今天河南商人犯的错误的时候,人们是宽容的,但当从艰难中迈出的人们,在市场经济越发成熟的今天,却反过来耻笑那个还在艰难中探路的河南人。其实就像是每个穿过开裆裤的人们,因为自己的成长,而反过于嘲笑至今还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一样的无知。

在河南商人被诋毁得一无是处的日子里,河南省政府对此也引起了相当的重视,河南社会各界也引发了积极的讨论,记得作家李佩甫在剖析这一现象时,把问题的症结归结为“贫、贱”二字,他认为贫是根本,贱是表象,所谓的诚信也罢,保守、好大喜功也好,其实都是由贫生贱,是不对称社会交往或商务活动中的异质表现。李佩甫指陈的是河南,其实,在国门洞开之后,从沿海到内地,全国又有多少想发财和发了财的人,没有经历过这种道德错位?

近几年来,许多河南商人中间不乏脚踏实地、诚实守信的普通商人,更有领先国内市场,与世界高端对话的大企业、大老板。客观地说,他们才是河南经济发展的主流,才是河南虽然落后但一直进取的代表。也许他们缺少晋商、徽商的传统心理优势,也没有南方商人的精明和“财大气粗”,但不可否认的是,河南商人也像全国其他地方的商人一样,为了祖国的繁荣和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历史上的车轮飞转,我们从一个商业文化稀薄的国家,进入到经济一体化的滔滔巨浪中,商人是我们重要的资源,是造就财富、造就我们应对挑战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除歧视,善待河南商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三部分:河南人不是好惹的

河南人是历史文化积淀最厚重、经历最坎坷的中国人,河南是炎黄祖先优秀后裔的一支,是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一群勤劳、正直、聪明的中国人!凭借着凝聚了中国智慧的才智和渗透进骨子里的坚毅,河南人创造了许多今日的辉煌。河南人也不是好惹的。

河南人不是骗子,不是流民,而是被生活压抑在最底层的一群大河之子。在他们体内,澎湃着汹涌的热血,他们身上那百折不回、愈挫弥坚的不屈意志,包容海川、有势无形的宽厚品德,天人合一、灵悟通脱的博大智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河南人当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1.人间一股英雄气

河南是中原文明发源之地,又是蛮荒贫瘠的黄土地,历来有文明和野蛮并行,大俗和古雅共存的传统,两种迥然不同的气韵的奇妙结合,就形成了骨子里那股血性。

中原文化充满着一种悲壮之美。河南人多有一股侠义之气,秉性耿直、性格直率,充满着骨气和血性。

中原文化充满着一种阳刚之气。在中原的人文视野里,满眼所见的多为英勇豪爽的粗犷男人,鲜见的是温柔缠绵的俏丽佳人。在中原文化里,散发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浓香,充满着文化的悲壮之美。

在河南到处传颂着一段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说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深圳一家外资工厂的老板把中国工人当奴隶看、当奴隶使。有一天,不知为什么,老板强令几十名中国工人集体下跪,迫于外商的淫威,不情愿也好,忍气吞声也罢,工人一个个都相继跪了下来,只有一位小伙子就是不跪,一动不动地站着。这个小伙子就是河南人,一个地道的河南汉子。“不跪就是不跪!”这是从他痛裂的心口迸发出来的呐喊!在他的意识里,下跪是至高无上的礼节,人生在世,上可以跪天,下可以跪地,中可以跪父母,除此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人双膝弯曲。后来,下了跪的工人都回厂了,而这个河南小伙子却昂着头走出了厂门。其实,他河南老家很穷,又有年迈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他需要这份工作,但他却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这不能不说是充满悲壮之感的英雄豪气!他回到河南,被家乡人视为英雄,称赞他捍卫了国格,维护了民族尊严。

如果万里长城是中国民族刚毅坚强的精神象征的话,那蜿蜒于河南林州千里太行之上的闻名于世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凝聚着河南人无比刚毅的精神信念。你可知道,这条横跨上世纪60年代的名渠耗用了林州十万大军整整十年的时间,为了让干旱的家乡享受“甘霖”的滋润,在工程十分艰巨和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劈山开渠,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河南,像这样的事和人举不胜举,这些都是河南人真正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侠士精神的典型特征是“义”。

领导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就诞生在黄土之上、黄河岸边。农民的狡黯、土匪的泼皮、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凝成一股血气,于是揭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一声嘶吼是河南人的专利。在背后刺上四个大字“精忠报国”的岳飞,十二道金牌催之回国,明知难免一死却终是不返,也不愧是个血性的河南人。包拯官大,不惧权威,秉公执法,即便是皇室家族,只要犯了法也是一视同仁。你看,河南人,什么不敢做啊,日本人最瞧不起中国人,但是他们就怕河南人。他们和黑旋风那种血性不同,他们的血,都献给一个“义”字,大义,小义,人不可无义。

来到河南看看你就会知道--中国的国粹不止有京剧一种,还有一种,那就是豫剧。二者所不同的是:京剧是贵族式的国粹,而豫剧则完全属于平民。豫剧这种土生土长的河南戏在中州大地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河南人可以说都是拿着豫剧当摇篮曲听大的。

河南电视台的金牌栏目不是“娱乐前线”,也不是“体坛快讯”,而是《梨园春》,看看里面那些农民抑或农民子弟们情真意切的表演,你当真会发现:这里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深、最茁壮的根。《梨园春》这么好的栏目能在河南出现,而且办得红红火火,让京剧的老大哥都自叹不如,不能不说和豫剧在河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关。列宁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豫剧套用了一句:只有是河南的,才能是中国的。豫剧节奏明快利落,不似京剧的拖腔带势,也不似越剧的缠绵悱恻,唱者快意,听者舒心,正迎合了河南人的性格。

河南梆子唱腔慷慨激昂,凄楚悲壮,声如裂帛,铿锵有力。河南的戏剧、武术、传统生活方式,无不折射出中原百姓古朴忠厚的审美岘、道德观、价值观,折射出中原文化的和传统神韵。

豫剧、曲剧、越调是河南人喜爱的历史悠久的三大传统剧种,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最适合表现中原百姓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想。这些剧种的传统唱腔多为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悲调”,这种唱腔与千百年间中原百姓在苦难生活、悲惨遭遇中形成的悲戚心境和悲剧审美体验相契合,容易激发大众心理的共鸣。这些戏剧形式,与中原百姓的悲剧审美情趣是相适应的。

从内容上看,这些戏剧的传统剧目大多是中原百姓所熟悉和津津乐道的:遣责昏君奸臣、歌颂清官忠臣、宣扬忠孝节义、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如《铡美案》、《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挂帅》、《诸葛亮吊孝》、《花木兰》、《岳家将》,等等,中原百姓对这些宣扬忠孝节义道德的历史故事百看不厌,百听不烦,诸葛亮、花木兰、包公、杨家将、穆桂英、岳飞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和“道德偶像”,“忠、孝、节、悌、义”的故事不仅可以换来台下雷鸣般的掌声,还能够赚取热血乡民的眼泪。由于长期耳染目睹,许多人对戏中的故事情节、唱腔台词都烂熟于心,闲来无事就唱上几嗓子顿觉“顶天立地”,仿佛自己成了戏中人,成了正气凛然的忠臣义士,胸中充满自豪、自得之情。这正是文化孕育了戏剧,戏剧又反过来塑造了人格和民风。

河南的剪纸自成一派。河南的剪纸对比强烈,棱角分明,它不似江南剪纸妩媚流畅,也不如岭南剪纸金碧辉煌,不像陕西剪纸的古朴稚真。

古典的铁血世代传承,在中原文化里,散发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浓香,充满着文化的悲剧之美。在中原文化里,侠义之士是异端,是“刁民”。

是的,河南的所谓“刁民”是会在领导视察的时候拦道喊冤的,因为《包青天》里就是那样演的;河南的所谓“刁民”是会在亲人处在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因为花木兰就是这么做的;河南的“刁民”是会在身边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外国老板面前下跪的时候挺直身子站着的,因为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也是这样的个性。

我们民族危难到来时最坚实的中流抵柱中有河南人的身影,那个时候,他们当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证明--自己也是这块黄土地上优秀的种群。

2.黄天厚土的“德行”

河南人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河、长江之间这片中国最古老的土地上。河南人立足这片古老的土地,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地理上,无论从历史源头还是从现实的的省情和国情来看,河南都可以视为中国的缩影,而河南人也堪称中国人的缩影,而且是“最正宗、最古老、最典型的中国人。”

他们就像是扎根黄土地的老黄牛,似乎永远都在艰难地跋涉着,在身边的现代拖拉机,“扑腾、扑腾”地冒着黑烟向前并朝他们投来鄙夷目光的时候,他们还在跋涉。就像是被深埋在黄土下面的一粒蕴涵着无尽能量的种子,他们始终为着自己的梦想,拼命地、艰难地、一点一点地向上钻。

因为,越是从坚硬的泥土地发现的芽,也必定是最为坚韨不拔的。

要说天下第一帮派丐帮,也以河南丐帮规模最大。正如人们形容的那样,“在中国哪里有人烟,哪里就有河南人”。要说威震武林的铮铮男子萧峰,统领河南天下第一帮,一口标准中州话,已经是地地道道的河南男人。谁都知道,丐帮的人是从来不洗澡的,要知道,保持身上的味道和泥垢,乃是河南人历来的传统。

不可否认,河南人中也不乏一些不够厚道的害群之马。但喝黄河水,吃黄土粮的河南人,更多的还是恪守着黄天厚土的德行。比如,如果你下定单给河南人,而河南人为你生产的货物品质不够好,或者说没有达到你的要求,你第一反应可能是跟河南人商量一下,是否可以折价处理。如果这样想,那你就太小看河南人了--按照河南人的做法,咱的货不好,咱分文不收,咱不能用劣质产品坑害消费者。你把货退回来,哪怕咱当垃圾扔了,也不能丢河南人的脸。人活一张脸--面子问题是不能含糊的。

黄天厚土的厚重,给予河南人朴实的品质。你如果跟河南人做过生意,你应该对河南人的朴实记忆犹新--卖给你的货,也许外表不怎么样,但内在的东西可都是货真价实。哪像洋鬼子的东西,外表包装得精美耐看,其实里面也没什么内容。用金箔纸包着垃圾卖,那绝对不是河南人人干的--河南人可能会用破报纸包着钻石卖给你,你可千万不能因为报纸太烂而小看了里面包着的东西。金玉其表败絮其中,这个词绝对不是用来形容河南人的。

再比如说,你在河南人的商店里买了东西。回家一看,有质量问题。你回去商店找人换一个,商店的人会同意把钱退给你。再比如说,你叫了辆出租车,跟司机讲说去火车站,中途你改变主意,说要改去机场,河南人会不说一句多余话而把你直送目的地。

河南人不会让兄弟吃亏。只要是兄弟,你有什么困难就直说,咱河南人能做到的绝不跟你含糊。你做生意把个合同条款写得这么详细做什么--咱河南人不看重合同,咱看重的是一个“义”字。说了帮你做货,咱就全心全意为你生产,哪怕是亏钱,咱认了。交货期过了怎么办?咱说句对不起,实在对不起,如果你认为过期交货影响了你的生意,咱给你磕头道歉。像这种“情意为重”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随便可以举出几例。

当沿海地区的阔老们手提笔记本,挂着两个手机,穿梭在各大都市之间时,你说,整天都在忙活,还有啥生活乐趣呢?你穿名牌、戴金表、住豪华别墅、出门开奔驰宝马又能怎么样?你身上能多长一块肉不成?你每天吃鲍鱼、喝路易十三,你能消化得了吗?河南人不追求那个。河南人吃酸菜、喝稀饭,住茅草棚,踩自行车一样过得潇洒自在。想想旧社会--现在的日子总比过去吃糠咽菜的苦日子甜蜜得多吧,咱知足吧。那些大款们,每天像无头苍蝇一样忙忙碌碌图个啥?咱悠闲自得轻松度日,一样不会被饿死街头。朱门酒肉臭--你臭你的,咱河南人绝对不至于成为“路边冻死骨”!

河南人的优良品质当然还有很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河南有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历史。嵩山少林你没有听说过吗?这些东西都在哪儿?当然是在河南!

我们仿佛看见,河南人的灵魂正匍匐在黄土黄河所织出的巨大经纬上挣扎向前。在他们身下是几千年的历史,在他们体内,澎湃着汹涌的热血,他们身上那百折不回、愈挫弥坚的不屈意志,包容海川、有势无形的宽厚品德,天人合一、灵悟通脱的博大智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河南人当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伟大的人格必然由伟大的生活塑造。河南人经历过并且现在还在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所以,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佩得起“河南人”这个名称的。

3.忠厚仁义的河南人

孟子曾说过一句很有震撼力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段话充分体现了儒家崇尚气节和操守的理想人格。宋代中原大儒程颢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些河南历史上的精英人物,追求的正是儒家倡导的崇尚气节的忠义人格。

忠厚仁义的河南人把对“真理”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和以身殉道、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中原文化史和河南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忠臣、烈士辈出,堪称中原文化精神的典范。

河南人的“忠义”情结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当时纣王暴虐无道。忠臣比干冒死进谏,被商纣王挖心处死,死而不悔。这就是忠肝义胆的河南人。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宁死不降周朝,拒绝周朝提供的粮食,最后在首阳山绝食而死,为国殉葬,忠烈气节感天震地。

韩愈,这一位河南的大儒,大忠臣、大文豪。他一生因仗义执言、犯颜直谏,多次遭人陷害,被贬官五次,其中三次流放到岭南。公元819年他极力劝阻唐宪宗迎接佛骨,险些丢掉性命。但他忠心不改,至死不悔。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良。岳飞是一位名震华夏的中原英烈。他自幼接受儒家忠义思想熏陶和爱国教育。用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岳飞应该是“忠孝两全”的楷模。他尽忠职守,誓死抗金,为朝廷尽忠,痴心不改,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他同时还是一个“大孝子”,幼年时期谨遵母命,留下了“岳母刺字”的千古佳话。母亲生病时,他都要亲自熬药,亲自尝了之后才端去一勺一勺地喂;自己从军后,留下妻子在家照顾母亲;北方陷落后,母亲下落不明,岳飞先后18次派人到北方寻找母亲,终于把母亲找了回来,岳飞为国尽忠、为母尽孝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

但就是这么一个抗金有功的大忠臣,却被朝廷里投降苟安的昏君、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留下千年不散的忠魂。岳飞临死前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满江红》,是他忠义精神的最好体现: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些学者企图否定岳飞的民族英雄地位,认为岳飞抗击的对象--女真人创建的大金,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弘扬岳飞,不利于维护这个民族大家庭的和谐。

这个问题,难道女真人的后裔满清政府没有想过?然而,正是满清的那位胸怀四海的康熙王朝,在杭州重修了岳王庙,岳飞的故事,也正是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家绘声绘色的弄成一个传奇,岳飞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到了内忧外患层出不穷的近代,尤其到了日本人侵华时期,岳飞更是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一个精神象征。

明朝灭亡后,祖籍开封的史可法又是一个“忠义之士”,他拥戴南明王朝,誓不降清,率兵与清军激战,兵败后自杀未遂,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清军杀害,壮烈牺牲。扬州百姓为他忠义殉国的气节和壮举所感动,专门为他建立衣冠冢以示纪念。

国不可破,家不能亡,誓死不屈服于新王朝和外来征服者,宁为前朝殉葬也不做“贰臣”,这正是儒家忠义人格的表现。而这一点,又为“中原情结”埋上了浓郁的悲调基色,自比干起、伯夷、叔齐、张巡、岳飞、史可法等把这一精神世代相承,对河南人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在这危难时刻,中原儿女挺身而出,担当起了收复祖国河山的大义,一批批爱国志士纷纷涌立。

其中,就有“现代岳飞”之称的吉鸿昌,他的人格、命运和岳飞十分相似,同样折射出中原文化忠烈悲壮的人格形象。在外寇入侵、民族危亡之即,他拒不打内战,又抗日有功,却被对外妥协的“蒋委员长”视为眼中钉。在屡遭迫害后,英勇牺牲。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绝命诗:

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借此头!

这种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精神,何等慷慨悲壮!

抗战时期,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中原英烈杨靖宇,他率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与装备精良的日寇抗争,弹尽粮绝,誓不投降,最后壮烈殉国。他死后,日军解剖他的尸体,发现他胃中净是树皮、草根和棉絮,大为惊叹。他非凡的意志和气节,连嗜血成性的日军都不得不叹服!

后人把他们作为英雄来纪念来缅怀,他们成为一个文化的象征。以岳飞为代表的忠义之士,就不再仅仅是逝世了几百年的豫人,他们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价值观的象征。

这种价值观,就是“忠”。

而“忠”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维护儒家秩序的一个核心部件。也是维护一个民族传统的关键法宝。岳飞的“忠”,在某些革命史家的眼里,甚至多了一些愚的味道,赵构那样的皇上,也值得岳飞去效忠?然而,岳飞的忠诚的对象,是具体的,是现在式的,不像现在的某些人,将自己的爱国的对象未来化、抽象化、条件化。

然而,这个满腔忠诚的岳飞,却死在一个文官手里。这个文官的字,可称一绝,是后世楷书的起源,如果没有与权力沾边的话,恐怕也是一代宗师。然而,这个叫秦桧的文官,却与赵构等合谋,以“莫须有”的罪名成就了岳飞的千古英名,也把自己塑造成“汉奸”的符号。

无论是岳飞的忠,还是杨靖宇的义,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用一种加倍付出的精神,不但不打折扣,而且近乎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中原正统文化、忠义精神熏陶下,历史上中原地区忠臣、烈士层出不穷忠义之魂千年不衰。

4.河南人的“侠骨柔情”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产生于特定地域的武术和武德,能体现特定的地域文化精神和地域国民性格。佛、道文化在中原文化的沃土上,分别孕育出中国著名的两大武术流派:少林拳和太极拳。

可以说,少林拳、太极拳是中原文化的特殊产物,也是中原文化对中华武术的杰出贡献,两种拳术既秉承了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精神,又从武术的角度折射出中原人的性格特征。

少林武功和太极拳一刚一柔,把河南人的群体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一阴一阳谓之道,河南人刚柔相济,淳朴沉勇,坚忍守旧而暗含杀气。

古语云:“天下功夫出少林”,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的嵩山少林寺对河南影响很大,千百年来这里习武之风长盛不衰,会耍弄点拳脚棍棒的人多的是。少林功夫可分为拳术、器械两大类,少林拳又称外家拳,以区别于以武当派为代表的内家拳,这种拳术又分外功拳和内功拳两种,外功拳刚勇迅疾,内功拳寓刚于柔。少林拳术每招每式中均有攻有守,静若春水无波,动若倒海翻江,拳发如穿山洞石,步落如入地生根;行拳时心安神定,意狠不露,以进为退,以静养动,出之有形,击之无形,忌暴躁浮露,拙力僵滞。

少林武术诞生于中原文化的古老沃土和氛围之中,必然打上中原文化精神的烙印,同样有佛教文化的“印记”,形成了所谓的“少林精神”。“少林精神”的灵魂可以归纳为十六个字:忠义为本,爱国护民,崇尚武德,惩恶扬善。其中,核心就是“忠义”。忠于国,忠于民是少林弟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少林武僧一直保留着保家卫国,造福社会的爱国传统。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一位武功高强、威名远扬、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将军--许世友。他就是从少林寺走向战场的少林弟子。在他的身上,最充分地体现了忠直刚烈、嫉恶如仇、快肝义胆、凛然无畏的“少林精神”和河南人典型的忠直侠义人格,崇尚武德、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品质。

少林寺威震四方,少林武术、少林拳师历来为天下武林同道所敬重,除武功高强之外,武德高尚才是最关键的。少林功夫向来来只传授给品行端正的人,讲求功德并修,有功无德,乃为大忌。

因此,历史上留下许多少林僧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传奇故事。如果少林僧人或俗家弟子有人为非作歹、违反“寺规”,少林寺也决不留情,一律要“清除门户”,决不允许任何人玷污少林寺的名声。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少林寺总是名门正派的代表,总是正义的化身。事实上,少林寺在历史上就是正义的楷模,为国家统一的十三棍僧打王仁则、为民族尊严抗击倭寇等,始终在传承着这种精神。

少林武术生长于古老、深厚的中原文化沃土,“少林精神”体现的正是中原文化精神--忠烈、正直、侠义、无畏。

在河南与威猛的少林武术齐名的是以柔制胜的太极拳。太极拳发源于明末河南温县陈家沟,其创始人是文武兼备的一代武林宗师陈玉庭(1600~1680年)。他既是武师,又精通中国文化和中医,因此太极拳中蕴涵深奥的阴阳、太极哲理。太极拳是一项意气运动,讲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柔克刚,不以拙力取胜。它由一系列螺旋运动组成,一动全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修炼和实战中,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顺势借力,后发制人,我们称之为“太极精神”。

这同样是一种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是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策略,这与道家那种“韬光养晦、保全自身、顺应天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态度完全合拍。这种“外圆内方”、“外柔内刚”人格和“防御型”处世态度,正是典型的中原人格和传统的河南人处世方式。

把“外圆内方”的太极功夫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典范之作,是河南人王洪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红色亿元村”--南街村的独特模式。洪彬的思路就是太极功夫的“外圆内力,内外行别,遇到障碍,闪转腾挪,巧妙避开,直趋目标”。

道家讲求“功成、名遂、身退”。河南的一位全国劳模史来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担任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将近50年,虽然一直干着不起眼的村支书,但他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因此,十个世纪的政治风雨吹不倒他,当不少同辈劳模都先后被淘汰和遗忘时,他依然能笑对人生。这种人生境界、处世态度和政治水平,你不服不行!

刚直侠义的“少林精神”和外圆内方的“太极精神”是构成中原文化精神的两大支柱,它们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精髓,直接影响着中原民风和中原人格。

这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精神,形成了河南人性格和人格的双重性。河南人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吃软不吃硬”,不会主动惹事,有话好说好商量,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够朋友,我也义气,大家都能过得去。不发生冲突时,双方一讲义气和人情,就“柔性”十足,甚至利益和原则都可以退让,这时是“太极功夫”的缠劲的体现。但河南人也决不怕事,如果双方都不退让,不讲义气,那就不客气,话不投机,就要动手。河南人不像南方人那样争吵不休,甚至当众骂街,一是没有耐性,二是嘴皮子也不像南方人那样灵巧,凭的是刚烈和义气,这时候则是“少林功夫”刚直不屈精神的体现。

5.百炼成钢化成绕指柔

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总结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时指出:“中国人的忍耐,重视道德伦理,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和有学问的人等,体现了一种醇熟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中心是人而不是神。”“中国的理想君子是一个置身于生产需要之上,能够优游岁月,致力于象征安闲的人。”他的这番话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河南人。

在许多河南人的家里,中堂里都会端端正正的挂着一幅大写“忍”字,一般都是隶书,那是一种极有规矩的挥洒、极有理性的浪漫。极具通俗的温雅。

河南人一向都把“忍”作为自己的美德。

要说历史上最能忍的人,全都出自河南。一个就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至今河南南阳仍被称为“范蠡故地”。他为了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将自己心爱的女人,天下第一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而他的这份忍耐也终于令夫差沉湎美色,不理国事,于是越国趁机报仇复国。另外一个同样能忍的男人,就是出生于河南濮阳的吕不韦。此人出身为商人,地位卑贱,为改变自己的身份,不惜卑躬屈膝,伺机谋划,就凭这点,就可成就大业了。 a9McEpdAtokyHIAX6/Qx36whhWtcgeiVo/LfgMPNwgTxkWDlYLm2koBgghSkgw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