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在白马寺东南不远处有座高出地面的小院,院中屹立着一座24米高的砖塔。该塔四四方方,共有十三层檐。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据《三宝记》记载,当时此地忽有土丘隆起,时有光芒。汉明帝向摄摩腾询问其中原委,摄摩腾解释道,天竺国阿育王葬释迦牟尼舍利于天下,共四万八千处,此为其一也。明帝命人在土丘上建塔九层,高500尺,取名齐云塔,又称“释迦舍利塔”。现在看到的塔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重建。当地民谣称赞此塔:“洛阳有座齐云塔,离天只有一丈八。”关于齐云塔,也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版本是说这里原是个清水潭,被一只蛤蟆精占据,每年都要发一次大水,祸害百姓。后来,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路过此地,正遇蛤蟆精兴风作浪,便抛出金镯子,把它打翻在地。蛤蟆向僧人求饶,僧人命它造一座宝塔赎罪。从此蛤蟆精苦干十三年,建成了齐云宝塔,并住在塔里,看护宝塔。后来,它终于变成了金蛤蟆。为了赎罪,每逢干旱时,就叫个不停,使甘霖普降。所以,如果站在塔前20米击掌,就会听到金蛤蟆“哇哇哇”的应声。

二、佛雕瑰宝--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河南地盘上佛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又一历史见证。从北魏景明元年一直到北宋初年的五百年间里,人们耗尽心力在伊水两岸的石壁上开凿了难以计数的佛教石窟及浮雕。仅北魏开始开凿的宾阳三大洞,用时达24年,费工82万人次,才将中洞完成,另外的南北两洞直到唐朝初年才全部竣工。整个龙门石窟的规模之大由此可以想像。这些场面恢宏、构图周密、刻工精致的石窟像马蜂窝一样密布在一公里多的山壁上。其中保存至今的窟龛有2137多个,佛塔40余座,碑刻题记3600多块,造像10万余尊。著名的窟龛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等。

龙门佛雕大都是褒衣薄带的“秀骨清像”,大都面相清秀、颈项修长、体态瘦削、风度清逸,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浮雕画面不仅富丽宏大、纷繁精细,且富于变化,装饰图案由各种尖拱、楣拱、屋檐拱、帷幕、缨珞、流苏、云纹、几何纹、卷草纹、宝相纹、莲花纹、华绳纹等组成。在这法相庄严、千姿百态的佛像国度里,充斥着轻柔飘逸的飞天、娴雅美丽的供养天人、端庄忠厚的胁侍菩萨、纯真无邪的化生童子、剽悍勇猛的力士金刚、婀娜轻盈的伎乐天以及多姿多彩的祥云琼花、瑞鸟吉兽……无不栩栩如生、神秘莫测。

龙门石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想象力,引出了无数个动人的传说。传说古时候龙门山是东西连贯的,中间并没有伊水,龙门山以南是大湖。不知是在什么朝代,有个每天在山上放羊的放羊娃,一日在疲惫中睡着了。朦胧中好像看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问他“龙门开不开?”可睁眼一看眼前又没人。一连几次都如此。于是,回家后他就把这怪事告诉了母亲,他母亲说,这或许是山神显灵,要救山南积水成灾的百姓,如果再梦见那位老人,就让放羊娃答应“开”。次日,放羊娃按母亲指点行事,青石山果然轰然中开,得救的人们就把这山口叫做龙门,山也改名为龙门山。龙门石窟就在龙门山中。而刻在龙门山两岸峭壁上的佛像还真如同真人一般,只是有一些佛像的鼻子眼睛模模糊糊,据说那是因为放羊娃太急了,没等到中午就答应“开”,它们还没有长好。可惜的是,放羊娃没有赶在山门之前跑开,被山南倾泻的积水冲走,化作龙门山上的“童子柏”。

还有一传说是说那白胡子老人即老黄龙。它为救百姓私自收住暴雨,触怒了东海龙王和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罚它在青石山中造佛像十万尊,次年二月二完成,以小惩大戒。老黄龙便用头在山上撞出两千多个洞,然后用利爪在洞里雕像。到二月二还差三尊大佛时,即累垮了,与放羊娃应答的事便由龙女代替。随着放羊娃“开”的应声,山崩地裂,两条龙飞回天庭,东西两山石壁上布满了佛龛、佛像,正好十万,只有西山三尊摩崖佛像未雕完,现仍保持原样。

在龙门西山北端山脚下有个禹王池。禹王池东侧有一石雕蛤蟆嘴,池中泉水由此注入伊河。民间传说称这石雕乃是大禹钉在此处的蛤蟆精所化。池中有2米多高石笋一支竖立其中。传说这石笋是大禹治水时所用的石砭。当年,大禹用它凿开龙门山后,一个蛤蟆精霸占了这里,兴风作浪,无恶不作。大禹归来,带着石砭来收拾蛤蟆精。那石砭是天神之物,既是凿山的好工具,又是法力无边的降妖杵。大禹有了降妖杵的帮助,很快破了蛤蟆精的妖术,并用石砭将妖精钉在了龙门西山下。由于用力过猛,石砭没能拔出来,天长日久即变成现在的石笋。蛤蟆精被钉在地上,满嘴喷水,这就是禹王池里的泉眼。

龙门西山中部的半崖上就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宏伟的大佛群--奉先寺。奉先,即奉祀祖先之意。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创建,历时四年(一说十五年)竣工。该佛寺由艺术家李君瓒、王七执刀,并把它设计为半露天式(宋代曾加盖保护建筑,今已不存),可以站在东山隔河远望。寺内供奉着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巨型雕像。龙门石窟的精品是奉先寺中高17.4米的卢舍那大佛,这尊大佛体态丰匀传神,线条精妙,袈裟间层层皱褶富于厚重的质感,整个造型被宁静而慈祥的情感所包围,通体散发着静穆的伟大气息,被称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据造像铭载,建造此寺时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亲率大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典礼。武则天为什么对奉先寺如此重视?传说卢舍那佛是根据武则天的形象雕成的。据说唐高宗十分迷恋武则天,夸她相貌端庄,有菩萨仪态。不料武则天却哭了,她说:“眼前再好,百年后还是一堆枯骨。”高宗说那就用画像来保存容颜,武则天仍嫌薄纸一张,难以长存。在高宗无可奈何之时,武则天出主意在龙门山开窟造像。高宗惟命是从,立刻派人为武画像,并依据画像雕刻了卢舍那大佛。当地百姓都认为这是武则天像。卢舍那是佛体态饱满,面容丰腴,是唐代美人的理想范型。从现代眼光看,该佛像修眉长目,嘴角微微翘起,脸上浮现着如有似无的微笑,表现出无限的慈爱与超凡的智慧之光,被誉为“说不尽的卢舍那”,一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般留给后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伊河东岸有块巨石,俗称擂鼓石,据说是武则天前来礼佛时擂鼓奏乐的地方。民间认为能抱住天王像、力土像脚脖的人有福气,因此游人到此,都想一试。天长日久,天王像、力士像的脚脖被磨得乌黑发亮。俗语所谓“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这里竟变成了事实。

龙门石窟的佛雕不愧为佛雕艺术上的珍品,它上承雕饰奇伟、雄健朴实的云冈石窟,下启唐代丰腴圆润的写实手法,处处彰显了古代河南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审美情趣。河南人们花如此大的心血来制作这些佛雕,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呢?也许他们觉得在人间活得太苦了,他们的心头激荡着一种宗教化的诗意,他们试图把这种诗意描绘出来。

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

俗话说“北少林,南武当”,少林寺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也是武术史上的瑰宝。它是北魏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又名佛陀)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修建的。山门外石坊的“跋跎开创”题额就是寺庙建成之后所题,标明了建寺的原因。

少林寺具“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关于少林寺这座“天下第一名刹”的来历,曾有一个传说。相传北魏太和年间,有和尚、阴阳先生与财主等三人同时登上少室山,有位老僧正指点小和尚说人间少室山有少林寺。三人顺着老僧手指方向看,果然在山中看到一座壮丽非凡的寺院,但转眼之间这山中寺院却烟消云散了。这三个人各怀心事下山,暗自都盘算着如何占住那块出现寺院的宝地。和尚睡到半夜,心里着急,赶往宝地,在那里并生的两株翠柏下挖了个坑,将鞋子埋下,这才回去。阴阳先生随后赶来,折了根木棍插在翠柏之间作记号。财主最后赶来,把帽子挂在棍上作记号。三天后,三人各领着一伙人前来破土,各找自己记号,争吵不休。正好孝文帝巡游中岳,便评判道:“帽在棍上戴,理当棍插早,棍在鞋中竖,还归鞋先埋”,遂将此地判归和尚所有。此和尚即佛陀。据说少林寺的面貌,就是佛陀据当日出现的“少林寺”的幻影建造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事实上,少林寺的确与佛陀有关。当年,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被分为了几大流派,其中,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很大的宗派,因为“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即梵文“禅那”之略,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诸义,即要求“心注一镜”,“系念寂静”,往往和“定”合称“禅定”,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的对象而得到大彻大悟或功德。

禅宗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自五祖弘忍而分为南北二宗,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即“南能北秀”。中唐以后,南宗成为正统,受朝廷重视,在士大夫和广大群众中有很大影响,《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由于少林寺是为汉传禅宗祖庭,从此奠定了该寺在汉传佛传中的重要地位,故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原是天竺(印度)人,乃天竺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南北朝时期,达摩从海路历时三载来到中国,想在佛学迅速发展的中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于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在金陵受到虔诚信佛的梁武帝的接见,但二人佛学思想颇有差异。达摩看到南方暂时无自己立身之地,便渡江北上。传说他渡江不是靠船,而是脚踏一管芦苇,颇有法力。现在少林寺里有元代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所制“达摩一苇渡江”画像碑,便是这个传说的再现。

达摩来到少林寺受到盛情款待,而达摩也以传播禅宗为已任,竭心尽力,他一改以往来中国传道的佛教徒们所广泛照搬的小乘佛教的繁杂修行办法,主张以禅定代替佛教的全部修习。所谓禅定,就是面壁静坐,从而达到内心宁静,摒除杂念的目的,在静息养心之下,也能对佛法产生领悟;而一旦有所领悟,便达到了最上乘禅,就是成佛了。达摩言传身教,自己率先面壁静坐在少林寺五乳峰上,一坐便是十年(一说九年),大彻大悟。今五乳峰达摩面壁洞便是当年达摩坐禅的地方。达摩面壁洞洞深3米,宽3.3米,高3.5米,是自然石质水浸风化而成。洞内正中供有达摩石像一尊。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诗中“面壁十年图破壁”,即用达摩面壁这一典故。

达摩的这种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迅速为中国佛教徒广泛接受,因而后世尊达摩为初祖。他从天竺带来的一件棉布袈裟,也就作为禅学历代传授法嗣的凭证。五乳峰下小山丘上的初祖庵,便是后人纪念达摩面壁而建,又称“面壁庵”。现在所见大殿是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修建的,其宋代建筑风格非常明显,虽历代也有修葺,但并未破坏它的整体风格。殿内石柱雕刻精美异常,东、西、北三壁绘有达摩以下三十六位祖师画像。大殿后面有东西对称的两座小亭,东亭内供达摩父母兄弟塑像,西亭供达摩塑像。达摩面壁石曾存殿中,后移法堂,毁于现代军阀石友三焚寺之火。

在跟随达摩学法的人中,慧可是最有悟性的人。慧可,俗名姬光,北魏时虎牢(今河南荥阳)人。据传慧可为了能向达摩学法,立在门外等候达摩,大雪没到膝盖仍然不动。在得到达摩勉励之后,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以表明自己心志坚定。于是,达摩便立慧可为自己的继承人。从此,慧可就成了禅宗的“二祖”。今少林寺内“立雪亭”,据传即慧可立雪断臂处。

少林寺也是中国碑刻的一座宝库。保存有唐代以来各种碑刻184尊。这些碑刻主要有皇帝赐封、营建重修、告示、佛教宗派世系、经文记录、造像、画像、游人留诗等内容,它们记录着少林寺的历史、佛教的兴衰与寺僧的生活,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又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为少林寺这座古刹增添了浓厚的艺术色彩。少林寺的碑刻主要集中在山门内通道两边的碑林和慈云堂的碑廊两地。

除了众多的碑林外,塔也是为数众多。现存自唐至清各式砖石墓塔229座,散布如林,故称塔林,为中国最大的一处塔林。塔内一般安葬死者骨灰,也有安放死者衣钵的。能安葬此处者,一般为历代住持与素有声誉的寺僧。区分他们生前的地位,则可由塔的高低、大小、级数等评判,而造型则随时代风尚而建,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与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其中最古老的是法玩禅师塔,建于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另外,日本和尚邵元撰文并书写塔铭的菊庵塔(一名照公和尚塔)建于元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是我国对外关系史上重要实物材料之一。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曾题诗云:“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落花开沤起灭,何缘哀痛着陈言?”

少林武术又叫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源远流长。

中国武术出自中原。据传,远古黄帝与蚩尤大战时,黄帝轩辕氏曾在新郑山中练兵。《史记》说他“习用干戈”。蚩尤则善用“角抵五兵”,角抵即是打斗,五兵是五种兵器(戈、殳、戟、酋矛、夷矛--见《世本》),可见当时已有了徒手和持械的两大类武术。

而武术的成型则是在北魏太和年间,少林寺住持跋陀在洛阳天街看到十三岁的慧光在井栏上反踢穗子,一连踢了五百下,感到惊奇,即收为弟子。跋陀的另一名弟子僧稠,由瘦弱而练武,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达摩坐禅,终日面壁静坐,肢体困麻,需要活动筋骨,伸臂踢腿。当时已有“十八罗汉手”之拳术,此乃少林拳之雏形。

除徒手技击对打和套路拳术外,还有兵器武艺,十八般武器全有,但以枪(兵器之王)、刀(兵器之帅)、剑(四大兵器之一)、棍(兵器之本)等为重点。“少林棍”名目繁多,少林武僧均以“棍”名冠天下。

地藏殿画出了“少林棍”的来历。在南二间有《紧那罗王御众巾》的壁画,明代程冲斗《少林棍法阐宗》说少林棍源出自紧那罗王。元至正年间,有一穷和尚来寺,在厨房烧火数年。此人蓬头光背赤脚穿单裤,平时很少说话,常闭目打坐,人皆不知其姓名。后红巾军犯寺,他以火棍迎战,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击退了红巾军,大叫“我就是紧那罗王”,战后即不知去向。后尊他为少林寺伽蓝神(保护神),在大雄殿遗址东南角尚有一紧那罗王殿,香火甚旺。

少林寺的另一特点是寺僧习武。据唐代裴灌《少林寺碑》说,隋末少林寺僧人志操、惠场、昙宗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作战有功,太宗即位后,赐地三十顷,并扩大寺院。后来,寺僧便习练武术,代代相传,终于使少林武术闻名天下。其中,少林寺僧救李世民的故事,富于传奇色彩。李世民化装轻骑深入敌后侦察,被王仁则部下捉住。解往洛阳途中,李世民逃跑,少林寺僧觉远和尚等将他藏在水中,以打水仗为戏,躲过了追兵。后又助李活捉王仁则,逼降了其叔王世充,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登基后,特许少林寺养兵五百,少林和尚可吃酒肉、开杀戒、参政事,封寺僧昙宗为大将军,觉远和尚为少林寺主教。《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有李世民亲笔署名,嘉奖寺僧战功。此碑现仍树立在原钟楼旧址。现在寺内白衣殿尚存清代壁画《十三棍僧救唐王》,该画保存完好,色彩艳丽,栩栩如生。

明末国难当头,不少仁人志士到少林寺习武传艺,少林武术乃从民间武艺中吸收不少招式。清初为反清复明,“少林派”密传南北各地,但又使少林寺两度被焚。后旗人亦来学拳,同光年间京旗蒙古人庆和甫向少林高手麟石学习武艺,长于技击,能以气功将对手打出丈外。他轻功亦好,发功后,能自城楼之北窗洞出去,在空中将身一横,又由东窗洞跃入,其身之轻,可想而知。

近代辛亥革命等也有寺僧参与,如著名的许世友大将和钱钧上将,童年时都曾在少林寺当杂工,苦练武术。

在当代,少林武术不断得到普及和提高,特别是1983年电影《少林寺》上演后,全国出现了“少林热”。各地男女青年千里迢迢来少林寺习武,仅两年中就已有各省学员五千余人受到了少林武功的训练。少林武术在国外的影响亦颇深远,日本有“少林拳法联盟”,新加坡成立了“少众山国学社”,美国成立了华林寺武术团,瑞士有诺氏少林功夫协会……少林功夫真是神振五洲,发扬光大。

四、让风流雅士迷恋的香山寺

龙门东面有座山,山名为香山。山上有座庙,庙以山名,就叫香山寺。此地风景优美,环境幽雅。香山寺创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武则天时又几经修葺,雄居龙门十寺之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记》云:“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女皇也把这里作为召见朝臣之处。有一年春天,石楼重修已毕,女皇命百官赋诗,先成者赐锦袍。东方虬诗先成,本应得锦袍。但宋之问也随即献诗,后四句云“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极尽阿谀之能事。听得武则天心花怒放,竟把锦袍改赐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遂成为初唐文坛一段轶事,龙门香山寺也因此而更为著名。

李白临游天下,竟在香山寺流连忘返,遂宿寺中。李白诗《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即咏此地:“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极九霄回,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更是对香山寺钟爱有加,晚年归隐香山寺。当时香山寺已多年失修,毁坏十分严重。白居易捐资六七十万钱用来修葺,并写下一篇《修香山寺记》,记述此事。在香山期间,白居易又召集几位知心好友结成“香山九老诗社”,并将各人姓名、年龄、相貌一一刻于石上,名为“九老图”。平日闲暇,诸诗友赋诗唱和,好不自在。一时间,香山寺又恢复了蓬勃生机。同时,白居易因看破红尘,开始倾向于佛教,思考了一些佛教问题。为此,白居易又专门捐资雕刻了香山高平郡王洞东边的那块“西方净土变”浮雕。“净土”一词,缘自佛教用语,是指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是当时最吸引广大群众的佛教宗派。白居易为该浮雕题诗云:“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与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他虽然归隐山林脱离了政治旋涡,但并未忘怀芸芸众生。白居易在香山寺的生活,其实是“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冶其心,旁以山水风月诗琴酒乐其志”。此间,白居易潜心编辑、抄录了自己的诗文总集,使后人有幸能读到他的全部作品。

公元846年白居易终仙逝于此,家人据其遗嘱,将他安葬在香山北端的琵琶峰顶。民众们传说这座琵琶峰本来并不像琵琶,白居易安葬此地不久,当年在浔阳江头与他结识的琵琶歌女追寻知音来到香山。她在墓前洒酒一坛,以志怀念,致使白墓之前至今不干。然后她又为白弹琵琶数曲,极度悲痛之下,将琵琶摔碎在墓碑之上。巨响之后,山峰遂化为琵琶形状,歌女则自沉伊水。今墓前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石碑一通。墓顶长满各色花草,周围有柏树十九棵环绕一棵枣树。人们说这象征着白居易的为人,枣刺代表白居易敢于针砭时弊,枣实代表白为民造福。白氏家族今传第五十二代,他们每年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均到香山扫墓。白居易以其人品与诗才赢得了世人极大的尊敬,游客、学人拜墓者终年不绝,祭奠时洒酒频频,致使墓前之土常湿不干。郭沫若有凭吊白墓诗云:“满山松影今图画,夹道泉声故管弦。伊水南来康节里,香山西峙乐天阡。”诗中表达了对这位古诗人的极大敬意。

五、佛法西来,于斯为盛

中原经常的灾难,造成中原人民对生命的漠视与坚韧,幸好有宗教的保护,人们在木讷中相对心静了些。东汉时,汉明帝因为做了一个梦,博士傅毅便上奏说去西方取佛法,佛法取回,汉明帝令在洛阳修建僧院,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就这样建成了。

河南人很快就迷上了佛教,他们敬畏自然、乐天知命的天性与佛教的基本教义一拍即合。在以后狼烟滚滚的历史长河里,佛教成了河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佛教教导命运多舛的河南人从充满宿命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学会在黑暗的世界里施洗自己的灵性,开启心智,并获得救赎。

佛教讲求普救众生,来自印度的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宣传教义,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佛教一进入中国就选择了河南这块宗教的沃土。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一次明智的选择。

从那遥远的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餮餮纹,以及狰狞可怖的雕饰,流露出早期河南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以及对生命暗淡的忧郁之感。佛教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河南人的恐惧和忧郁,拓展了他们心灵的领域广度,使他们获得某种神秘的启示和灵性的愉悦。抑或佛法确实是慈悲的,不然河南怎么会有如此众多的信男善女呢?

西晋时全国有180座寺庙,洛阳一地就占去了42座。

南北朝时,洛阳的寺庙竟空前绝后地达到了1367座。这是一个让后人无法置信的数字,据有的史料统计,当时以洛阳为中心的北魏僧众竟占全国总人口的1/10左右。佛教使大动荡时代的河南疯狂了。当印度禅宗二十八代祖菩提达摩在洛阳见到永宁寺后惊叹不已,声称走遍世界从未见过这样浩大精丽的寺宇。由著名女强人胡太后兴修的永宁寺僧房多达1000余间,崇丽的殿塔高耸云天,整个工程气势磅礴,装饰华美灿烂之极,浓烈的香火一直飘散到了云霞之外。从当时专门记述寺庙的《洛阳伽蓝记》来看,一系列寺庙霸占去了洛阳近1/3的地盘。

在漫长的历史中,河南人的两大传统思想,一是儒家正统思想,二是佛教思想,正如万历皇帝所说,儒家与佛家犹如一只鸟的两支翅膀,每一支翅膀都需要另外一支翅膀的合作。

谈及河南的佛教,还有一位伟大的高僧玄奘让人们记忆犹新。这位河南人坚贞的精神世所罕见,他只身一人前往印度半岛去学习正宗的佛教理论,历尽千辛万难终于大功告成。玄奘对中国佛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身上,河南人那种坚韧的毅力体现无遗。

河南人对宗教的迷恋,还吸引了其他的教派来此安家落户。几年前,有家报纸报道说在开封发现了许多犹太人的后裔,他们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据考证,犹太人是沿着丝绸之路分批进入河南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其中一支于北宋时期来到了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城市东京,在这里,他们为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片繁华之地而惊叹,于是决定在这儿长期定居下来,接受汉族人的文化,同时注意保持自己民族成员的纯洁性及宗教习俗。他们不与外界通婚,遵行割礼和安息日,遵守犹太教一定的饮食禁忌。

犹太人是与吉普赛人、波西米亚人齐名的世界三大流浪民族之一,犹太人体现了一种世界主义,他们以四海为家,靠精明的头脑闯天下,无论环境如何险恶,无论遭受了何等的迫害,也坚韧不拔地生活下来。犹太人从遥远的地方进入河南并不值得奇怪,要知道东京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高丽人、日本人、阿拉伯人、马来人、东非人都曾跑到这里来大发其财。

在开封的犹太人将耶和华视为宇宙间至高无上的惟一真神,而在日常生活中,同其他地方犹太人一样,他们把著名的《摩西十诫》当作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其内容是:1.除我之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神。2.不可以为自己树立偶像。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4.当守安息日为圣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子、房屋、田地、仆婢、牛驴及其他一切别人的东西。

到了17世纪,意大利博学多才的传教士利玛窦穿梭往来于北京到广东之间的广大地区,他吃惊地发现河南竟居住着许多犹太人,当他把这则信息传回欧洲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欧洲人听说河南犹太人拥有古老的希伯莱文经书《正经》(共53卷)时,无不渴望把它弄到手,就连大哲学家莱布尼茨也将此事看作是梦寐以求的事。

除犹太教外,其他宗教也纷纷进入河南。例如阿拉伯人在河南的许多地方都建造了伊斯兰清真寺,规模最宏大的是开封东清真寺。而到了明朝末年,在利玛窦的影响下,意大利神父弗尔德在开封延庆观附近建立天主教堂,宣传基督精神,吸引了不少的信徒。至此,中原真成了包罗万“教”的大熔炉。

5.古都地脉正宜花,洛阳牡丹甲天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洛阳籍大诗人刘禹锡的名篇诗句。他说的京城,即是洛阳,他说的国色,更是大唐帝国最美的颜色。自古以来这座屹立于洛水岸边、环抱于众多历史名山之中的古都,以它那叠加于十三朝古都的厚重文化名扬四海,更以“洛阳牡丹甲天下”名冠天下。

据史载,北宋中期洛阳培植的花木多达数百种,品种一千多个。每年春日有花市,届时士庶竞相邀游,其情景之热烈,诚如司马光所言:“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似锦织,人将织锦学群花。”后来花业花市虽因战乱而萧条,人们爱花之心未泯。随着国运的昌盛、民族的复兴,洛阳花业又日益兴旺,近年又恢复“花节”,成为居民和中外游人同乐的美好时刻。

牡丹非天下独有,何以“洛阳牡丹甲天下”?据考证,“洛阳居三河间,古善地”,其气候基本与我国“二十四节气”相同,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干、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确有科学依据,大文豪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更何况洛阳牡丹得宠于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和庶民百姓的千般呵护,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怎么能不生出国色天香、千姿百态来呢?

洛阳多花,那花自然指的是牡丹。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人称其他的花为“果子花”。曰:某花云云。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为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洛阳人偏爱牡丹,不仅因为大自然赋予了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国色天姿,更因为牡丹和洛阳结下的一段不解之缘:据《事物纪原》云: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腊月,武则天要游长安上苑赏花,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旨烧死牡丹。牡丹的枝干虽然被烧焦,但到了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得更盛。还有记载认为,在洛阳栽培牡丹始于隋炀帝。据说移植牡丹的时候隋炀帝还亲自过问并取名为隋朝花,“国花”一说由此开始。据《杨贵妃外传》载,开元初年,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举行赏花诗酒会。其间,唐玄宗亲自抚琴奏乐,而洛阳花师宋单父亦在场--介绍花品,其中有出自洛阳的姚黄牡丹,美态出众,被誉为“此皇王之胄,奇种也”,令玄宗和杨贵妃赏花大悦。

《群芳谱》称牡丹“劲骨刚身”,名副其实。自唐至宋,洛阳牡丹的品种日新月异,宋代范仲淹《洛阳牡丹谱》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已达119之多,如姚黄、魏红(即魏紫)、九萼红、汉宫春等等。牡丹品种在洛阳的迅速增多,是和作为陪都的洛阳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密切相关的。

洛阳人爱花成癖,每到花开之日,无论贵贱贫富,争相观赏。达官贵人更是以据有名花骄夸于世。蔡绦《铁围山丛谈记》云:宋元丰年间(1078~1085),神宗游览金明池,正遇西京洛阳进献的一株姚黄,花面直径1.2尺。神宗把此花摘下,簪于发间,掉头回宫,对其他奇花异草看也没看一眼。

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首的文人墨客,在以诗歌反映生活的艺术创作中,将对牡丹的赞颂寄予笔下,首开洛阳诗词创作之先河,白居易在《牡丹芳》中赞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讲的是洛阳牡丹花好,使游人若狂,而牡丹花期短暂,也使人若狂,莫失良机,争相观赏,甚至夜间掌灯观看。真实的反映了洛阳牡丹的繁荣与发展。

欧阳修《洛阳牡丹图》云:“洛阳竞夸立名字,买种不复论家资。比新较旧难优劣,争先擅价各一时。”苏辙《独乐园》诗云:“城中二月花事起,肩舆遍入王侯家。浅红深紫相媚好,重楼多叶争矜夸。”当时要观赏名贵品种,需花“十余钱”才能进入花园。要买花,更是一般人望尘莫及的。据白居易《买花》诗所载,“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代已如此,宋代更加如此。这一切无疑极大地刺激了牡丹的栽培事业。流风所及,文人学士中也颇有一些爱好牡丹的人,像欧阳修、范仲淹等人无不如此。而宋代理学家邵康节在洛阳住宅中自己培植牡丹,竟育出一株开二十四花的牡丹,为此他赋诗云:“牡丹一株开绝伦,二十四枝娇娥颦。天下唯洛十分春,邵家独得七八分。”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自古以来,洛阳牡丹就以品种繁多,花色绝伦而名扬天下。唐代就有“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之说,到宋代已有100多个品种,其中尤以“姚黄”、“魏紫”最负盛名,被誉为牡丹的“王”与“后”。洛阳的牡丹妩媚而不妖冶,华贵而不骄奢,丰腴里透出园润,雍容中自见端庄。论颜色有红、黄、紫、白、墨、粉、蓝、绿五彩纷呈,论花型则重瓣迭枝,环肥燕瘦,各具风骚。

有些花花色富于变幻,同株异花或同花异色屡见不鲜。以三国东吴美女大小二乔命名的牡丹,一株上可开出粉、白两色花,甚至在一朵花上也可分出粉、白二色,而“醉杨妃”由因花色如唐代贵妃醉酒酲红嫩朱而著称。有些花花朵硕大,花瓣层迭高耸多达百叶,“径可盈尺”者不止一个二个品种。因集唐、宋、明诗家之句而赞曰:“宫云朵朵映朝霞,白宝栏前斗丽花。”“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粉香云暖露花新,晓日浓熏富贵春。”“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难怪有云“洛阳牡丹甲天下”。

6.豫剧--梨园奇葩

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人文风情及集体性格,最好的方式就是听一听带着泥土味的音乐。豫剧是河南的特色剧种,来到河南不能不看豫剧,就像来到北京不能不听京剧一样。

河南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即有“郑卫之音”等地方民乐蜚声天下。到了宋朝,戏曲越发成熟,不少地区已普演集戏曲、杂技、武术于一体的《目连救母》等折子戏。明清之际,更形成豫剧、目连戏、太平调、柳子戏等多种地方戏曲。豫剧即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地处平原,地势广阔,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经过艺人的历代传承和不断的流变,再加上语音方言的不同,豫剧音乐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主要有: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十分注重唱功,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与听众的生活较为接近,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音乐丰富多彩,唱腔属板腔体。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这主要是指豫剧的行当和班社。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在不同的时期,豫剧都有一些水平较高的代表作,如20世纪50年代前期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新条件》、《刘胡兰》、《赶脚》等;50年代后期有《朝阳沟》、《掩护》、《冬去春来》等。20世纪6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现代戏剧目。20世纪80年代虽然戏曲陷入困境,但河南的现代戏却是出现了《金鸡引凤》、《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一批较有影响的剧目。由于音乐工作者的传承与创新,豫剧已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喜爱现代戏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现代戏观众人数超过了古代戏观众的人数。

豫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艺术造诣很深的表演艺术家。邹少和先生回忆说:“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比较著名的有常香玉、阎立品、马金凤、牛得草、王善朴、魏云、马琳、高洁都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精湛的表演艺术为人们所称道。近些年来,又有许多青年豫剧表演艺术家,象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谷秀荣等渐渐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豫剧,这个河南人引以为骄傲的剧种,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它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在祖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这朵奇葩将会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7.“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墓葬宝地北邙山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北邙地脉,眼界开阔,身后是滔滔黄河,面前洛城繁华,势高土厚,风水极佳。这里,相传是老子炼丹之处,唐武则天也在翠云峰上建有避暑宫。更奇怪的是,殷周以来历代帝王、公卿和庶民百姓都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死后都想归葬这里。因此历代帝王将相无不葬身与此为荣,早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俗语。 Y6KbG+sJuCdivC6SaTTB/t6oMniZtKg9p3fE8cS9OOx9WwCy2L/lsyyKsyUzEs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