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个死法?”

“跳河。”

“好吧!”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

“此话怎讲?”

“我走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的雄辩之才。”

这里,乾隆是根据纪晓岚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之论叫他去死,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临阵进退皆无道理,只有迂回出击,方能主动创造契机,指出“如果皇上承认自己是昏君,我就去死”。而乾隆当然不可能承认自己是昏君,所以,纪晓岚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从“死”中解脱出来。

纪晓岚巧用“迂回出击”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面子的情况下,即拍了皇帝的马屁,又点出他的无理之处,还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充分的不死理由。

对于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难题,不要急于做正面的反击。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尽力避开对手的优势,趁势抓住对方的漏洞,不动声色地予以反击,进攻其薄弱的环节,从而克敌制胜。

8.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说话

在遇到尴尬境况的时候之所以难以解决是因为每个人都坚持已见,各有各的想法。越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越容易解决问题。试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说话,没准会很轻松也解决问题。

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有一天同他的儿子一起想把一匹小牛赶进牛栏。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的愿望,爱默生在后面推小牛,他的儿子在前面拽小牛。但小牛也有自己的愿望,它把两只前蹄撑在地上,执拗着不照他们父子的愿望行动。小牛又没有穿鼻绳,它顽固地不肯离开牧地。他们家的爱尔兰籍的女佣见到这种情景,不由得笑着来帮助他们,她充分理解小牛的愿望。她刚才在厨房干活,手指头上有盐味儿,于是她像母牛喂奶似的,把有咸味的手伸进小牛的嘴里,让它吮着走进了牛栏。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能看到:动物尚且有自己的愿望,更何况人呢?不了解对方的意愿,光想自己认为怎么样就怎么样,难免会导致谈话的失败。

你如果要劝说一个人做某件事,在开口之前,最好先问问自己:“我怎么样才能使他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在这方面,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堪称高手,他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每季都要在纽约的某家大旅馆租用大礼堂20个晚上,用以讲授社交训练课程。

有一个季度,他刚开始授课时,忽然接到通知,房主要他付比原来多3倍的租金。而这个消息到来以前,入场券已经印好,而且早已发出去了,其他准备开课的事宜都已办妥。

很自然,他要去交涉。怎样才能交涉成功呢?他们感兴趣的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两天以后,他去找经理。

“我接到你们的通知时,有点震惊。”他说,“不过这不怪你。假如我处在你的位置,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你是这家旅馆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旅馆尽可能地多盈利。你不这么做的话,你的经理职位难得保住,也不应该保得住。假如你坚持要增加租金,那么让我们来合计一下,这样对你有利还是不利。”

“先讲有利的一面”。卡耐基说:“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是出租给举办舞会、晚会的,那你可以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一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这租金当然要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大亏了。”

“现在,来考虑一下。不利的一面。首先,你增加我的租金,却是降低了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你把我撵跑了。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的地方举办训练班。”

“还有一件对你不利的事实。这个训练班将吸引成千上万的有文化、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到你的旅馆来听课,对你来说,这难道不是起了不花钱的活广告作用了吗?事实上,假如你花5000元钱在报纸上登广告,你也不可能邀请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旅馆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

讲完后,卡耐基告辞了:“请仔细考虑后再答复我。”当然,最后经理让步了。

在卡耐基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没有谈到一句关于他要什么的话,他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的。

不妨想想另一种情况,如果他气势汹汹地跑进经理办公室,提高嗓门叫道:“这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我把入场券印好了,而且都已发出,开课的准备也已全部就绪了,你却要增加300%的租金,你不是存心整人吗?!300%!好大的口气!你病了!我才不付哩!”

想想,那该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大争大吵必然炸锅了,你会知道争吵的必然结果:即使他能够辩得过对方,旅馆经理的自尊心也很难使他认错而收回原意。

记住:要想解决此类难题,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而一味地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作争辩,往往只会陷于顶牛抬杠的境地。

9.妙答让你避免尴尬

答问是一种对提问作出回应,以解释、说明为目的的口语表达方式。答问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答问的艺术和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使用这些回答技巧可以让你在不动声色之间摆脱窘境。概括起来,答问的语言形式主要有: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从正面作出回答。例如:

问:你们厂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70%,人均创产值1万2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上缴利税3200万元,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事亲友之间,顾客与服务员之间,老师和学员之间使用最多。

2.分答

所谓分答,是指提问者不怀好意,或又有包容性的提问,不作“是”与“否”地笼统回答,而是听清话意,分解一问为多问,分别给以正确的回答。

分答这种口语技巧要运用好,首先要会听,听清对方话语中的阴谋,告诫自己不可顺势而应;其次,要分析对方的问题,对方的问题一般都有两层以上的含义,分解好了,即可以逐一应答;分答之妙还在于把对方所提问题中存在的挑衅成分都给否定掉。

3.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妨害为有利的一种巧妙的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例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

卡特母亲:“你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变答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即以问为答。例如:有一次,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中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有关情况。下面是他们的谈话记录——

基辛格: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呀。

记者: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多弹头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我不确切知道这些数字,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有多少呢?

记者:……

基辛格显然知道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无可奉告”搪塞,而是变答为问,以问作答,结果反客为主,把问话者推到了难堪的境地。

必须指出,变答只有当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才能运用,非此情况不可滥用。因为它有伤和气,其结果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

4.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显得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用牵答的技巧。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涉及答者与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性的问题:“齐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无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说:“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人朝见不同的国王: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派来朝见您楚王。”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

牵答的奥妙,就在于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者地位。不过,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分贬损,一般是答话中应有“两可”的意思(我这样,你也这样;我那样,你也那样)。

5.错答

错答,也是一种机警的口才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题,也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低声问:“这儿还有人坐吗?”

“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你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

这个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错答。错答,作为一种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6.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回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例如:

有人问一位家长:“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

“近朱者赤”这一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

7.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才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王蒙20世纪50年代曾因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了大名,后来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复出后,读者好心地问王蒙:“你能不能继续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

王蒙回答:“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20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运用了拈连的手法:“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说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轻人’”,表明生活、创作风格变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艺术,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关系的大道理,反而显得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意,收到了很有韵味的效果。

拈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如:孩子考试回家,妈妈问:“这次考得怎么样?”孩子回答:“烤糊了!”将“考”试的“考”拈连成烧“烤”的烤,以“糊了”来比喻考坏了,答问很有风趣。

8.喻答

喻答,就是对某些棘手的问题,采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既形象生动,又明白透彻。如果摆开架势直接说理,不但很费力费事,还不见得有好效果。

不过,我们要用好喻答,必须精选作为喻体的事例,特别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契合点;还要注意答话的内容,一般用在解说、论证事理方面,其他日常答话和口试答话都不大适宜,不要滥用。

9.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种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一种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不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问;而且,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的回答,断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比如——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哲学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哲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地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10.诡答

诡答,是同诡辩连在一起的。诡,怪的意思,诡答,即一种很奇怪的回答。在特殊的情况下,不能、不宜或不必照直回答时,运用诡答技巧,就能应付难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清朝乾隆进士纪晓岚在宫中当侍读学士时,要陪皇帝读书。一天,天色已亮,而乾隆皇帝还没来,纪晓岚就对同僚说:“老头子怎么还不来?”恰巧乾隆皇帝跨门而入,听到他的话,就愠愠地责问:“老头子三个字作何解释?”纪晓岚急中生智,跪下道:“皇上万寿无疆叫做“老”,皇上乃国家元首,顶天立地叫做‘头’,皇上系真龙天子,叫做‘子’。”于是,乾隆龙颜大悦。

“老头子”本是对老年人一种不尊敬的称呼。面对乾隆的责难,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纪晓岚采用文字拆合法来偷换概念,居然把“老头子”变成了对皇帝的敬称。试想,如果纪晓岚不是运用“诡答”来应付这样的难题,怎么能避免一场杀身之祸呢?可见,在特殊情况下,诡答也是应付难题的一种语言技巧,一种口才艺术。

回答一些“尖锐”的问题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口才艺术,当然更能体现你的聪明睿智,令你不仅解脱困境,更能形象生辉,大放异彩。

10.拒绝:要轻松说“不”

当别人求你办事时,你也许是有口难言,也许是爱莫能助,或者因为对方的要求不合理,或者因为对方所求的事情不可行,从原则上、逻辑上讲都是应该直截了当加以拒绝的。但在社交过程中,这个“不”字又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因为拒绝不当就容易令对方不快甚至恼恨,许多人就是因为拒绝不当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领导、惹怒了合作伙伴等。所以,懂得点拒绝的口才艺术是很有必要的。拒绝他人时总的原则是,不能损伤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对方难堪。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拒绝方法:

1.委婉含蓄拒绝法

这种拒绝法不是就事论事、直接拒绝,而是通过顾左右而言间接地、巧妙地、委婉地加以拒绝。这种拒绝法特别适用于有人为某事向你求情而你在原则上又不能答应的情况。例如:

清代的郑板桥在当潍县县令时,查处了一个叫李卿的恶霸。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刑部官,得讯后急忙赶回潍县为儿子求情。李君以访友的名义拜访郑板桥,郑知李的来意,故意不动声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题。李君看到郑板桥房中有文房四宝,于是向郑板桥要来笔墨纸砚,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郑板桥一看,人家是在夸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于是也提笔写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里一亮:“郑兄,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我这个‘燮’字可是郑兄大名,这个卿字……”

“当然是贵公子宝号啦!”

李君心里高兴极了:“承蒙郑兄关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请郑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吗?”

李君脸一红,只好拱手作别了。郑板桥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与现成话“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卿”字同音同义的关系,委婉含蓄地拒绝了李天官的求情,既坚持了原则,又不使对方太难堪。

2.先退后进拒绝法

不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说出来,相反,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对方的看法,然后再针对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摆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叫做先退后进拒绝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宜于拒绝权威性人士的意见,又使对方不失体面。

3.强调客观拒绝法

这是一种强调说明主观上我是愿意尽力帮忙的,但是客观上却有许多障碍,确实是爱莫能助,以客观的诸多原因来加以拒绝的方法。

4.诱使对方自我否定拒绝法

如果认为对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对方提出来,不妨玩点小花样,设下圈套,诱使对方自己否定自己。运用这种诱使对方自我否定的拒绝方法,必须反应灵敏、机智,方能不露破绽地令对方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5.给对方提出合理建议拒绝法

在阐述自己无法帮助对方的苦衷时,不失时机地给对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对方想其他的点子,指明方向,使对方感到你在间接地帮助他,这样就弥补了他因拒绝而造成的不快。

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则性问题,一定要拒绝。说“不”是你的权利,讲究谈话的艺术,说起“不”来会很轻松。

11.在表态上尽量避开说“是”或“不是”

在办事的过程中,有时可能处于主动地位,有时则可能处于被动的位置。在被动情况下接受对方的提问、质疑时,如何回答、如何表态就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误解、泄密或其他不良的后果。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避免表态。但是,直统统地拒绝表态是失礼的、不当的,正确的办法应该是:既要避开表态,同时又不能有损对方的面子,破坏双方交谈的气氛,还要在国际公众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常见的避开表态的方法有:

1.话题转移法

20世纪70年代在中东战争中,基辛格率领美国代表团前往埃及与萨达特总统进行和平谈判。会谈一开始,萨达特说了几句寒暄话以后,就让基辛格看一个埃及——以色列脱离接触计划。然后,萨达特吸了一口烟,征求基辛格的意见,要他表态。

根据这个计划,以色列将撤离西奈地区三分之二的地面,这是难以办到的。因为,要说服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西岸后撤几公里都很困难,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诱导以色列做这么大踏步的后撤;再说,要以色列这样做,埃及的交换条件又是什么呢?萨达特在这个问题上又含糊其辞。总之,基辛格不能表示同意这个计划。但是,会谈刚刚开始,并且美、埃自战争以来才刚刚开始接触,这时表态拒绝这个计划也是不明智的。那么,可不可以表态说“让我们就交换条件谈谈吧”?也不行,在双方没有任何基础的时候来谈这个在各方都难以让步的棘手问题,也将是危险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这个问题,避免表态。这时,基辛格就使用了话题转移法。基辛格说道:在我们谈论手头的事务以前,可否请总统告诉我,你是怎样设法在10月6日那天如此成功地发动了那次令人目瞪口呆的突然袭击的?那是个转折点,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转折点的必然结果。

萨达特眯着眼睛,又吸了一口烟,他微笑了。于是他放弃了要基辛格表态的要求,而是应基辛格的要求讲述起来。基辛格之所以能成功地避免表态,是因为他采用尊重对方的方法来转移话题。基辛格主动问起那件事是恭维萨达特,确立他的谈判地位,证明他不是从软弱的地位出发来进行谈判的,他不是一个低声下气的人,他已为埃及取得了谈判的权利。总而言之,他恢复了埃及的荣誉和自尊心。

2.玩笑回避法

在埃及和美国的会谈以后,萨达特和基辛格两人会见了记者。一名记者问萨达特:

“总统先生,美国是不是从现在起不再给以色列空运军用物资了?”

“你这个问题应当向基辛格博士提出。”萨达特回答道。虽然此时他已十分清楚地知道空运即将结束,但他还是进行了回避。

基辛格立即说:“幸亏我没有听见这个记者问的是什么问题。”

对于空运是否即将停止这个敏感的机密问题,双方都由于保密而进行回避,但萨达特用的是转移视线,而基辛格用的则是“打哈哈”,即说笑回避。在当时情况下,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

3.废话回避法

1965年9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举行建国以来首次记者招待会,有近三百名中外记者参加。席间,日本记者问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情况,并具体询问何时爆炸第三颗原子弹。对于这种问题,当然要回避,可陈毅却没有讲“无可奉告”等套话,而是风趣地说道:“是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全场哄堂大笑。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陈毅的话似乎没有什么信息,近乎于“废话”。中国爆炸两颗原子弹,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何时爆炸第三颗原子弹,记者当然会注意看公报。问题是记者这会儿就想知道,要不然他还问干吗?可是陈毅就是这样故意说些近乎“废话”的话,既回避了敏感问题,又表现出惊人的机智与动人的风趣。

肯定和否定的语气在某些社交或其它严肃的场合一定要慎重使用,含糊的语言会留下进退的余地。

12.面对尴尬,用幽默下台阶

有一次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到芝加哥一家旅店住宿,有人告诉他此地的蚊子特别厉害。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就听说贵地的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好我的房间号码,以便夜晚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了不禁大笑。这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认真的事先做了一切该做的事。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个习惯,一天中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停止工作,就爬进热气腾腾的浴缸中去洗澡,然后裸着身体在浴室里来回踱步,以示休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丘吉尔来到华盛顿会见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要求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物资援助。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

一天早晨,丘吉尔洗完澡,在白宫的浴室里正光着身子在那里踱步时,有人敲浴室的门。

“进来吧,进来吧。”丘吉尔下意识地大声喊道。

门一打开,出现在门口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他看到丘吉尔一丝不挂,便转身想退出去。

“进来吧,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大声呼唤,“大不列颠首相是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对美国总统隐瞒的。”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这次谈判获得了成功,英国得到美国的援助。可以设想,丘吉尔的那句话,或许对谈判不无作用!

四十年代在重庆。有一次中共代表团总部宴请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怀特,周恩来同志做东道主。那天,宴会异常丰盛,最后一道主菜是烤乳猪,周恩来指着烤得金黄诱人,外皮酥脆可口的乳猪请客人品尝,没想到怀特尽管双眼盯着烤乳猪直咽口水,却还是把手中的筷子放下。过了片刻,怀特对大惑不解的同桌人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解释说。“我是犹太人,犹太人是不许吃任何样式的猪肉的,如果毫不隐讳地吃猪肉,是大逆不道的。”在场的人顿时陷入窘态,不知如何是好。

周恩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笑着对怀特说:“这是在中国啊。你再好好看一下,明白吗?看!你看它像猪。但是,在中国,这不是猪,而是鸭啊。”一番话引得怀特纵声大笑,他随即拿起筷子直捣那脆薄的乳猪皮,夹起烤猪肉就往嘴里放,在场的人都露出了笑容。

能说会道才能应付这些困境,避免双方陷入僵直的绝境。此时,如果能用上幽默,给本以难以收场的场面来一个轻松的气氛,也许一切尴尬都会化为云烟,既给对方一个坦然,也给自己一个台阶,用这种做人的方式去做事,当然会容易得多。

在办事的过程中,遇上尴尬困境时,如果能运用幽默,也许绝境中会获得新生,既给自己一个台阶,也给对方一份安慰的赠礼。

13.诚实的语言可以达到快速办事的目的

世界上充满着坚持己见的人,而信任是最好的润滑剂。只有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才能尽力避免无谓的冲突,使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谈判大师荷伯的一次购买录相机的经历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一次,荷伯出差之前,荷伯的家人几经讨论,觉得生活不够充实,推荐荷伯去买一台录相机——一台RCA的VHS自由选放功能的录相机,加上一台新力牌21英寸的遥控电视机。但由于要出差,荷伯必须在11:00之前完成这个任务。

在前往商店的途中,荷伯装作是闲逛的人,在9:20逛进商店大门,对老板笑着打招呼:“嗨,早啊!”

“您早。”他回答,“可以为您效劳吗?”

“噢,我只是顺便逛逛。”

因为荷伯是店里惟一的顾客,所以,他就以友善和诚实的态度和老板交谈。荷伯问他附近新开的购物中心对他的生意有没有影响。

“嗯!”老板肯定地说,“生意是清淡了些,因为这家购物中心刚刚开张。但我认为生意迟早会回来——你知道,人们对新的事物总是好奇的,去了之后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你不这样认为吗?”

荷伯点头同意。

在看着电视机及录相机时,荷伯也透露出对录相机有些兴趣,并借着询问的机会,建立起一点关系。

老板谈到他的一些问题:“我不懂这儿的人为什么喜欢用信用卡,好像政府印的钞票不够用似的。他们使用一次,我就等于多一层损失。”

在友善的对话中,荷伯用手指着一台录相机问道:“嗯,这东西怎么用啊?我最怕电子产品,交流电与直流电有什么不同我都不太清楚。”

老板教荷伯如何使用它。“这就是个现成的例子。”他说,“在隔壁的那个购物中心开张之前,常有大公司的高级职员到这儿,一买就是二三台,开张之后,就没有这样的主顾了。”

接着老板的话题,荷伯问:“如果他们一次买二三台,你也和大公司一样另外再给折扣吗?”

“是啊。”他答道:“凡是买多量的东西,我总会优惠些的。”

在花了15分钟教荷伯如何使用录相机后,荷伯问:“哪种牌子的录相机最好啊?”

老板毫不迟疑地回答:“就是这台啊,RCA的,我自己家里用的就是这种型号的,很不错的。”

当时时间9:45,他们已进入了直呼名字的阶段:约翰和荷伯。他们已建立了一层关系,荷伯并且知道了老板的问题及需求。

荷伯觉得,现在已奠定了谈判的基础。于是,他以谦卑的口吻说:“嗯,我不知道这玩意儿要花多少钱。我一点概念都没有。但是,约翰,我希望能多少支持一点你的生意,这玩意要多少钱你最清楚。这样吧,就像我信任你所推荐的牌子,我也相信你会给我一个公道的价钱,我不跟你还价。告诉我一个合理的数字,我现在就付钱。”

“谢谢你,荷伯。”约翰说道。既愉快又客气。

荷伯继续用随和的态度说:“别客气啦,我知道我可以信任你。约翰,感觉上我好像早就认识你了。我对你开的价钱绝无疑问。虽然别的大商店可能有较便宜的价钱。但我喜欢和你做生意。”

约翰写下了一个数字,虽然他的左手遮住了荷伯的视线。

“我希望你有合理的利润,约翰……当然,我也希望得到合理的价钱。”

此时,荷伯继续透露更多的信息:“等一等……如果我连这台新力牌二十一英寸电视机一块儿买的话,总价是不是会便宜一些?”

“你是说两套一起买?”

“是啊,我记得你提过一次买多一些,可以优惠一些的。”荷伯温和地回答。

“当然啦!”约翰咕噜着说,“请稍等一下,让我把两个价钱加一加。”

正当约翰准备告诉荷伯价钱之时,荷伯说:“还有件事我要确定一下,我希望付你公平的价钱——对彼此都公平的价钱。并且,若是3个月后我为公司购买同样的东西,都会依照同样的价钱,对吗?”

当荷伯说话时,荷伯觉察约翰正把刚写好的数字又划掉了。

“但是,如果价钱不合理,另外两套东西我只好换个地方买了。”

“当然啦!”约翰答道,“我到后面去一下,马上回来。”

一会儿,约翰回来了,手上写着另外一个数字。

依照先前约翰告诉荷伯的资料,荷伯冒险问道:“我在想你刚才所说的话——关于你急需现金的问题。我突然想到,我本来准备使用信用卡的,但是……付你现金的话,对你是不是比较方便?”

“是啊。”他答道:“尤其是现在,可以帮我大忙。”边说着,约翰又涂改了一次数字。

荷伯抿着下唇说:“你会替我安装吗?你知道,我马上就要出差了。”

“没问题,都交给我吧!”

“谢谢啦,多少钱啊。”

约翰报了价:1528.3元——稍后,荷伯得知,这是最合理的价钱。

荷伯转身到银行提了款,折回将钱交到约翰手里。时间是10:05——任务完成。能说会道的荷伯成功地在确定时间内解决了这个难题。

荷伯成功的奥妙在于:

1.建立信任。在接触之初,荷伯的态度友善而随和,回答约翰的语气也谦恭有礼。

2.以矛攻盾。反复用先前老板告诉他的事,提醒这些问题是老板的主张。

3.合乎情理的冒险。既然荷伯已决定接受老板的价钱,所冒的险也就微乎其微。借着建立起来的关系,逐渐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以及未来继续往来的可能性,荷伯将冒险的程度降到最低点。

后来,约翰不仅干净利落地替荷伯装好了设备,还免费赠送了一个放录相带的架子。两个月之后,荷伯也兑现了他的承诺,为公司买了相同的产品。因为这个插曲,荷伯和约翰成了交情不错的朋友。

有的人在办事的时候,总以为把话说得天花乱坠才能打动别人。其实,对人坦诚,对诚意有坚定的信念,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更会取得圆满的结果。

14.灵活的语言消除麻烦

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麻烦的人,这些人经常给你带来麻烦事。当然,和这些人硬碰硬,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糕。

1.面对固执的人,顺着他的脾气来

一天,一位女商人在市中心登上一部计程车。当时交通繁忙,她因为要赶乘火车,便向司机提议走另一条路线。哪知司机嚷道:“我开计程车15年了,难道不知道哪条路好走!”。

那女士分辩说自己无意得罪他,但司机却继续叫嚷。她明白司机太激动了,很难跟他讲道理,于是另出奇谋。“你说得对,”她对司机说,“我竟然以为你不晓得穿过市区哪条路最好走,我真笨。”

司机大感错愕,从后视镜中瞟了她一眼,神色狼狈,然后把车转进她刚才提议的路。到达车站时,她刚好来得及赶上火车。“一路上他没有再说话,”她告诉朋友,“待我下车付钱后,他才开口说声谢谢。”

要是你遇上一个固执透顶的人,你会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想坚持已见,结果就会导致争议不休,友谊受损,丧失事业机会或破坏婚姻。要想避免任何冲突或麻烦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大祸,办法也很简单,关键是你能否设身处地看看对方所说的话有哪些是有道理的,然后表示赞同,那就会令你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面对烦躁易怒的人,采取与之相反态度

史提夫的14岁儿子亚当,几天来都很烦躁易怒。史提夫问儿子为什么这样,亚当总是一句顶过来说:“没什么!别管我!”然后悻悻然走回自己的房间。

其实烦躁易怒的人都是因为心里有困难,又自认为别人帮不上忙,所以闷闷不乐,有如一只刺猬。遇到这种人你不能和他一样烦躁。史提夫的做法就比较明智。

遇到这种情况,史提夫要先问问自己,为什么亚当不肯说出真相?儿子可能是为了学校发生的事而担忧,或者他是在生父亲的气,但又不敢明言,害怕一开口批评,父亲便只顾辩白。史提夫可根据这种种可能,在下次跟儿子倾谈的时候说:“我注意到你闷闷不乐。我想如果你有问题,就拿出来谈谈,这或许会有帮助。你或许会觉得很难开口,因为我一向都没有好好地听你说话。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很难过,因为我爱你,绝不想令你失望。”

如果亚当仍然不肯说,史提夫不妨采用另一种策略。“我很关心你的近况,不过等你的心情好转我们再谈吧。”

这个策略令双方都能好好地下台。儿子的问题终要说清楚和解决的,现在他不愿意说,强迫他说不会有效果,采取启发和等待的态度是比较明智的。

3.对抱怨不休的人,可含糊应对

布莱德现年32岁,是个按摩医生。他最近对我提起有位病人令他很不开心,他说:“我曾问巴利先生:‘你的近况怎样了?’谁知他竟滔滔不绝地诉说他的身世——他的家庭问题和经济困难,但我向他提出意见,他却充耳不闻。”

布莱德应该明白,那些事事抱怨的人,通常是不需要别人提意见的,他们只是要人听他们倾诉,了解他们。所以布莱德可以只是这样说:“听起来你这个星期真不容易过。又是待缴费的账单,又是向你唠唠叨叨的人,还有你这个病,当真不是那么好受。”抱怨的人听了一般都会泄了气,牢骚也不发了。所以秘诀是不要提意见。对于他的观点,你只要含含糊糊,给带肯定就能令他感到好受一点。

4.对待令你为难的朋友,拖延为上

麻烦的人并不是经常发怒或者只是抱怨的。有时候他们令人觉得麻烦是因为他们的诸多要求。可能你的朋友要出远门而要求你为他做件差事,令你非常为难。你自己的事情已经够忙,但你也可能会勉为其难答应他的请求,结果憋了一肚子气和不快;或者你拒绝的方式不当,触怒了朋友。对这样的事,你不知道要怎样应付才可免伤和气。

“稍作拖延”是很好的对策。你可以告诉对方要先考虑一下他的请求,然后才答复。比方说,一位同行打电话给你,千方百计要你到他的大学去讲一堂课。你可以这样说:“你想到找我,我真是荣幸。请让我先查看一下日记簿,稍后再打电话给你。”

这样做你便有时间考虑,万一要拒绝时,怎样才不会感到歉疚。假如你决定还是拒绝邀请的好,那么稍作拖延,便可以有时间想好在复电时应该怎样说。“很感谢你的邀请,”你可以说,“可是我发觉那天我已经定了许多约会,希望你下一次还会给我这个机会。” wO5F165pUiTc1Hk+N7/fSIQh+jS0hJWWzAPGRdVwbdPXpDgZixrPTBlCw+ESHH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