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章

说话谁都会,但是为什么说话的效果却大不相同呢?原因就在于有很多人把握不好说话的尺度,因此也就搞不好关系。

1.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1)介绍自己宜力求简单明了

拉布歇雷在圣彼得堡当英国使馆的官员时,有一次,一位傲慢的贵族来访,他要求立即会见大使。

“请坐,大使就会来的。”拉布歇雷说。

来访者对这么简单、没有客套的接待大为生气,说:“年轻人,你知道我是谁?”随即背出了一长串头衔。

“那么,请坐两张椅子。”拉布歇雷说。

显然,傲慢的贵族冗长的自我介绍令拉布歇雷感到厌烦。可见,他介绍自己没有把握好分寸。

我们与别人交往时,都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和陌生人见面,第一个步骤便是介绍自己。

可以由第三者出面介绍,也可以自我介绍,不论采用何种介绍方式,都不宜采取太冷淡或太随便的态度,就是说忘掉你所有的身份和背景。

特别是自我介绍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恰当得体。

那么,怎样的介绍才算恰当得体呢?

一般来说,介绍的语言既要简洁明了,又要能使对方从你的介绍中找到继续谈下去的话题;既要使对方通过你的介绍对你有所了解,又不使对方觉得你在自吹自擂。

以下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随处可见的自我介绍的方法:

(1)简略式。比如:“我是朱小平,请多指教。”

这种介绍过于简单,对方在听了你的介绍后,除了名字以外其他一无所知,很难把话题继续下去,作进一步的交谈。

(2)详尽式。比如:“我是艾嘉公司业务部经理朱小平,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著名的经济学家×××教授是我的老师,我和××集团的总裁关系非同一般。”

这种介绍方式显得有些罗嗦,有自吹自擂之嫌,容易引起对方反感,而不愿意与你作更深入的交谈。

(3)简明式。比如:“我是艾嘉公司业务部经理朱小平,请多多指教。”

这种介绍方式既简洁,又适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容易使对方找到接下去交谈的话题。

(2)与人初次见面时谈话的分寸

许多人和陌生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这主要是因为你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消除这种拘谨,就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适当的行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人你可能不太喜欢——尽管只是刚刚见面,可是也应该学会与他们谈话。要知道,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一件好事。你可能被人认作是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作侮辱,从而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要把握以下两点: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接触有关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一步一步设法减小这种距离,使双方融洽相处。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以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你先说了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适当的,可以担白的问题。对方是有一定年纪的人,你可以向他问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能向纵深发展。

如果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话,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和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要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为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当然,刚刚认识的人不可能无话不谈,冷场、沉默以及难堪的空白还是会出现。

交谈中发生沉默、冷场的情况大体有三种原因:

一是问题提出后需要思考,或者有什么干扰不便继续交谈。这种沉默比较正常,遇到这类情况,一方或双方可以耐心等待,不必打破这种正常沉默。

二是由于时间限制或主意改变,对方不想再谈下去了,往往会以沉默不语来暗示。这种情况,就要准确判断,适可而止,及时告辞,一般不要让对方为难,不要只是“一厢情愿”。

第三种沉默冷场是由于双方相互不了解,不知怎样谈才比较得体,或是一方提出的问题难于回答,使人越发拘谨,影响了交谈顺利进行。这种谈过几句就冷场的现象经常在与陌生人初次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人之所以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其主要顾虑就是怕无话可说,或是话不投机。遇到这种沉默的情况,就要巧找话题,打破沉默。

怎样巧找话题,打破沉默呢?那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去考虑,如果彼此完全陌生尚未相识,那就要察颜观色,以话试探,寻求共同点,抓住了共同点就是抓住了可谈话题。如果是因为话不投机,出现难题,那就要高姿态,求同存异,或是检讨自己的不妥之处,表示歉意,如果对方有什么顾虑,或是沉默的原因不明,那就没话找话说,随便找个话题,引起对方的兴趣,说个笑话,谈点趣闻都可以活跃气氛。

从具体情况出发,可以选择采取下面的方法:

(1)你想了解什么就问什么,谈什么。

在初次交往中,各自都有一定的意图,那就可以依据你的意图,提问求答,你想了解什么就可以问什么。但在这样做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形成一串的盘问;二是不要探听对方的隐私。最好的做法是你想了解对方的什么情况,你就先谈自己的什么情况,扩大自己的开放区域,来促使对方扩大开放区域,这样就容易找到许多可谈的话题。如果你想了解对方的业余生活,可以问对方: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业余时间喜欢做点什么?但是很可能对方只说了“喜欢旅游,听听音乐”这么一句话,就不再说了。那你就谈谈自己的业余爱好,谈得具体、详细一些,这样就会引发对方的谈兴,使交谈趣味相投。

(2)就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交谈。

陌生人双方刚一接触,纯属个人生活的事情不宜多淡,但可以对时下的人所共知的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谈谈看法。如果对方对这一问题还不太清楚,你可以稍作介绍。例如近期影响较大的社会新闻、电影、电视剧和报刊文章等等,都可以作为谈话的题目和接近的媒介。

(3)从眼前和身边的具体景物上找话题。

有些人对谈话的题材存在误解,以为只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因此,和别人见面想开口时,就会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刺激新闻当话题。可是,这种话题毕竟不多。况且,有些轰动社会的新闻,不等你讲,人家也许早就知道得很清楚了。再者,由于对象不同,某一部分人爱听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兴趣。这样做必然把话题囿于狭小的圈子里。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轶事外,更多的人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话题。例如,孩子要入学,选哪家学校比较好;花卉被虫子咬了,该买什么药:这周上映的电视,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话家常并非是一般的寒暄,而是为了创造一种适宜的气氛,寻找契机,毫无保留地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产生心理共鸣,以达到心灵的沟通。

下面推荐几种可以考虑的话题。

(1)从双方的工作内容寻找。相同的职业容易引起共鸣,不同的职业更具有新奇感与吸引力;(2)从彼此的经历中寻找。经历是学问,亲身经历过的人和事往往会给你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交流最易敞开心扉、最易见到真情;(3)从双方的发展方向寻找。人都关心自己的未来,前途与命运是长盛不衰的永恒的话题。人生若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便失去了动力。这类话题最易触动对方最敏感的神经。尤其是异性,更热衷于此;(4)注意家庭状况。谈家庭生活并不一定就是俗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的完美、和谐是每个人的理想。这类话题不必做准备,随时都可谈论,但有理想的人都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人生的哲理;(5)关注子女教育。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希望,孩子的教育牵动亿万家长的心。怜子、爱子、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共同心理。谈及孩子,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也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实在无话可说的时候,也可以从目光所及的景象中和身边存在的物品上寻找话题,引出兴趣。如对方在沉默中随手翻了一本书,你就可以有意地问:“这是本什么书?这么厚?看样子,你一定喜欢读书吧?现在,很多青年人都热衷于看电视、听音乐、唱卡拉OK、聚会闲谈等等,这些都是有益的文化生活,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了读书……”这样,交谈就很容易进行下去,并且会引出一些很有意义的内容。从窗外的景象、天气的变化、房间的陈设、对方的服饰等等这些眼前的景物上,也很容易找到可以交谈的话题。

2.要有自我身份意识

(1)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任何人在交谈时,总是在以一定的身份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想使彼此交流达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对象意识外,还要有自我身份意识,就是说话要得体,言语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保持自我本色。

如以下级的身份向上级汇报思想工作,当持敬重的态度,注意措辞的严肃性和应有的礼节性。与同辈亲友交谈,则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否则便有故作姿态之嫌。说话不得体,不注意身份,听的人总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这就必然要影响到交际效果。

说话形式的选择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就应做到以下两点:

(1)角色身份要与称谓、口吻相适合。身份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首先表现为称谓,它有对人、对己两种。身份在交际过程中还表现为说话的语气。

(2)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场合相适应。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在长沙作嘉宾主持“情系三湘”的赈灾义演节目串联时,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妹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

这话虽然激发了湘籍观众的热情,但是却非常不得体,把私房话搬到了正式场合。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委打分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

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说话时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

(2)掌握“我”字运用的分寸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是经常会讲到的。但“我”字怎么用,却大有学问。

“我”字不可讲得太多,过分强调,这样就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己的印象,会在对方和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来往的深入。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必须掌握“我”字运用的分寸。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的建议可供借鉴:

(1)尽量用别的词代替“我”。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以复数的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的第一人称,可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情感的交流。

比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能省略“我”字的时候,就不必说出。

比如:“我对我们公司的员工最近做过一次调查统计,(我)发现有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来自奖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议)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主词已经很明确,那么后面几句中的“我”不妨统统省去。这对句子意思的表达毫无影响,且能使句子显得更简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还能使“我”不至于太突出。

(3)尽量以平稳和缓的语调淡化“我”字。

讲“我”时,“我”字不要读成重音,语音不要拖长,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语气也要平淡。应该把表达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而不要突出做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听的人,觉得你高人一等,是在吹嘘自己。

(3)谦虚礼让,尊重他人

对人的性格颇有研究的富兰克林,在早年的时候曾列过一张表,列举各种他所要达到的美德:经过几年的身体力行,他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到了后来,他还找出一件极应当达到的美德。他说:“我在当初改变自己的表里,曾列举了12种美德。但有一天,一个是教徒的朋友告诉我,说大家都认为我很自傲,原因是我在谈话中一贯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有轻视别人的样子。我听了他所说的话,立刻着手矫正这个缺点,并且在我所列的表上,加上了虚心这一条。直到现在,我虽不敢自夸自己在这一点上有何成就,但在表面上我确实改进了不少。我决心处处避免触犯别人的感情。我还决心换掉自己过去经常使用的,带有武断性质的口头语。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陈述问题时所用的谦虚方式很容易被人接受而绝少遭人反对。”

“我在矫正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我要克服我自己的本性,但习惯成自然,慢慢的我也就习惯了。同时,我在改善自己的过程中,处处注意谈话的艺术,我时常压制自己,而让别人做一个擅长雄辩的人。”

富兰克林虽自认成功是虚心所致,但宽容与温和的效力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谈话中你若使用强硬的态度,对方一定会立刻反对你或敌视你,这样一来,你是肯定不能收到好的谈话效果的。

无论你说什么样的话,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你的话是有意或是无意,对方是会仔细听并详细分析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是往往会和你的原意大相径庭的。比如,你在叙述一件自以为得意满足的事情,你认为这样可以表现你的胆量,你的机警和长处,但别人是否会有同感呢?也许有,也许没有,这就要看你如何运用你的表情、你的谈吐去影响别人与你有同感了!

这样说,并不是叫你隐藏自己的长处,也不是叫你贬低自己的身价,更不是叫你在谈话中缄口不言。只是想要你这样做:假使是你和一个朋友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50%左右;如果是三个人交谈,你说的话只能占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是10个人一起谈话,你说的话就应该占十分之一左右。总之,你无论在一个什么环境之下,说话要选择一个适度。只有这样,才容易使别人觉得谈话的气氛平等融洽,大家才会感到轻松愉快。

(4)说含糊话,进退自如

运用模糊语言是社交场合经常使用的留有余地的重要手段。因为受到人的思想情绪、周围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交场合一般来说总是复杂多变的,节外生枝、出现始料未及的情况是常有的事。因此,无论是在哪一种社交场合,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留有余地,不能说“满口话”,要使说话具有一定的弹性,给自己留下可以进退的余地。

模糊语言灵活性高,适应性也强。社交谈话中对某些复杂的论点或意料之外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时就可以运用模糊语言来避其锋芒,以争取时间做必要的研究和制定对策。

比如在外交会谈中,客人友好地邀请主方去他国访问,主方应按照礼节高兴地答应下来,但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轻率确定具体日程,这时常以模糊语言作答:“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去贵国访问。”这个“适当的时候”可以是一个月、一年、几年之内,甚至更长时间,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这样既不会使对方不快,又不使自己为难。

又如对某些很难一下子做出回答的要求和问题,可以说:“我们将尽快给你们答复。”“我们再考虑一下。”“最近几天给你们回音。”这里的“尽快”、“一下”、“最近几天”都具灵活性,留有余地,可使自己避免盲目做出反应而陷入被动局面。

3.控制说话的量

(1)无关利害,少说又如何

美国第13任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以少言寡语出名,常被人们称作“沉默的卡尔”。艾丽斯?罗斯福?朗沃思就曾说柯立芝“看上去像从盐水里捞出来的”。

柯立芝却说:“我认为美国人民希望有一头严肃的驴做总统,我只是顺应了民心而已。”

由于柯立芝总统的沉默寡言,许多人便总是以和他多说话为荣耀。

在一次宴会上,坐在柯立芝身旁的一位夫人千方百计想使柯立芝和她多聊聊。她说:“柯立芝先生,我和别人打了个赌:我一定能从你口中引出三个以上的字眼来。”

“你输了!”柯立芝说道。

一次,一位社交界的知名女士与总统挨肩而坐,她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但总统依然一言不发,她只得对总统说:“总统先生,您太沉默寡言了。今天,我一定得设法让您多说几句话,起码得超过两个字。”

柯立芝总统咕哝着说:“徒劳。”

《菜根谭》上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柯立芝总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你必须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

世界著名的谈话艺术家司脱?费雨特曾教人谈话中应注意的主要条件,他说:“你必须时常说话,但不必说得太长。见人随机应变,什么人便向他说什么话,少叙述故事,除了确实是贴切而简短的故事之外,总以绝对不讲为佳。与人谈话,同时也要注意态度,切不可扯住别人的衣袖,动手动脚地讲话。讲话时要注意附顺,切忌妄自尊大。在团体中谈话通常要避免争论。谈话最好勿作自我的宣传。外表应坦白而率直,内心应谨慎而仔细。谈话时要正面面向人家,以示你的诚意,不要随随便便,不要模仿他人。和人家开口赌咒,闭口发誓,是既坏又粗鄙俗劣的事。高声哄笑,是下流群众的口气,真实的机智和健全的理性,决不会引人哄笑……”

应当常说话,但不要说得太长,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说话不是背书,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必须考虑别人的感受。于“常说话”,是为了增强别人对你的印象。随机应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道理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你必须迎合对方的心理,才能使别人对你有一个好印象。但每个人的心理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你必须随机应变。你在批评人的时候应特别注意这一项。

在某一次宴会上,某人向邻座的太太讲起了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

直到后来,那位太太才问他道:“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

“还没有请教你贵姓。”他回答道。

“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

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会,他却凛然地问道:“那么,你认识我吗?”

“不认识。”那位太太摇头作答。

“哦,还好,还好!”那人这才如释重负地说道。

这里,那个先生就犯了随便对人说话的毛病,幸亏那位太太不认识他,否则,不仅现场非常尴尬,还可能因说校长的坏话,给自己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如果在谈话中你能遵照费雨特的建议去做,人际交往中就会减少许多烦恼。

4.打电话时也要注意分寸

有的人认为只有面对面的交谈才有注意说话尺度的必要,于是在其他场合就忽略掉了,尤其是打电话的时候。其实,打电话也是展示口才的一个重要“窗口”,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你就可以轻松地在不与对方见面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得“脸面”。那么在打电话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1)在电话里与对方说话也应该带表情

人们往往以为在电话里与对方讲话,谁也看不见谁,讲起话来就不注意带表情,带动作。其实这是不对的。在电话里与对方说话也应该带表情,激动时还可以带上动作,因为你没有表情时讲出来的话往往是干涩而没有感情的,对方一听就能想像出来;对方想像到你毫无表情的与他谈话,心里也就没有热情了,这样就中断或阻隔了两人的感情交流,没有感情上的共鸣,语言的交流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如果你现在不高兴或正在思考一个难题,你很不乐意有人来打搅你,可此时突然有你的电话来,那你在接过电话之前,一定要稳定一下情绪,使自己高兴起来,不要把自己烦恼和不高兴传染给对方,更不能因对方在不合适的时候打来电话而生气、发怒。因为对方打电话时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他打电话或许是为了让你高兴,或是为了告诉一件很重要的事。你若一说话就带出一股不欢迎或不耐烦的情绪来,对方马上就会感觉到,他会很扫兴,想说的也就不说了。

(2)声音清晰,发音准确,不必大吵大叫

使用电话,必须完全依靠谈话,电话声音是你惟一的使者,你必须通过电话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传到电话那端的必须是一个清晰、生动、中肯、让人感兴趣的声音,首先音量要适中,更要注意发音和咬字要准确。

一般人在打电话时喜欢加大音量,尤其是在打长途电话时,非得大喊大叫不可,好像因为距离远怕对方听不清。电话是一个很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是很敏感的,你完全没有必要大喊大叫。因为你大喊大叫时,对方听了会极不舒服,但又不好意思让你声音小点,只好在那受罪。再就是当你大喊大叫时,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工作,也是极不礼貌的。所以说,不论是多远的长途电话都不要大喊大叫,都要想着你现在是对着对方的耳朵说话。当然如果电话里有杂音,或者其他毛病,对方听不清楚,他会告诉你声音大点,你可以适当加大音量。

(3)尽量把话说明白

在电话里交谈总不如两人面对面交谈方便。你看不到对方在做什么,不知道对方是否在听你讲话,对方也同样不知道你是否对他说的问题感兴趣,就要求你在打电话时多说两句,作为补充交流,使双方更好地沟通。

(4)准备充分,注意交流

打电话之前,先整理好资料,这样可以使你的谈话更加精炼,并且能给人以井然有序的印象。

如果你要同对方谈话的内容太长,先问问对方方便不方便。如问:

“您现在忙不忙?”

“要五分钟才能讲完,您介意吗?”

对方回答是肯定的“请讲。”

“我不忙。”

则可以让对方先稍等一会儿。

若对方回答:“对不起,刚好没有时间。”

应该另约一个时间打电话或以最快速度把要点说出并告诉他:“以后再详谈。”

在对方听你说话时,你要时不时地问问他,对你说的话有什么看法想法,让他发表些意见,如果你一个劲地说,对方听多了就会分散注意力,或不耐烦了。你问他一个问题,或问一下是否同意,就是提醒对方认真听,也是一种交流的补充,使双方都集中精力。

对方在与你说话时,你要边听边说“对”、“不错”、“很好”,这些话不要长,就这一两个字就行,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知道你在很认真地听他讲话,他讲起来也就有情绪了。如果一方讲得很来劲,另一方不出声,讲的就会失去热情,以为对方不愿意听呢。

(5)注意礼貌客气

给别人打电话时,不管接你电话的人是谁,你都应很礼貌很客气的与对方谈话。你礼貌客气,对方才会乐意听你说。尤其对第一个听电话的人来说,你是在给他添麻烦,你会让他去找你要找的人,你不客气,对方就会不乐意认真对待,不会很情愿地为你服务。有时你是个身份很高的人,或者是单位的主管或领导,打电话时就可能不客气,结果肯定要碰壁的,因为对方并不知道你是谁,听不出你就是他的上级。况且他又在忙工作,接你电话就已经很礼貌很热情了,你再不客气地与他讲话,他自然会很生气,有时他即使听出你是领导也不会在意你的,虽然嘴上对你客气,心里也会不满意。

同样,如果你正在工作,突然有电话打进来,只要你拿起了电话,就要很热情很礼貌地与对方谈话,不要不耐烦或很生气地与对方讲话。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谁,也不知他要找谁,有什么事情。没准他就是你的领导,你很不客气他会听出来,等他告诉你自己是谁时,你后悔也就晚了。有时对方身份不高,但他找的是你的领导,你不客气不礼貌,他会把你的情况说给你的领导,人们就会对你有个坏印象了。

打电话的人,或接电话的人都必须有礼貌,必须客客气气。你要知道,对方之所以打电话,肯定彼此有关系,不认识你也认识你的同事。他既然打电话就说明有事想与你的同事说,两人说起之后,就爱提起打电话的事,“刚才接电话那位,很客气,他与你关系不错吧。”或“接电话的那人真无礼,他怎么啦,与你不对劲。”这样你的同事也会知道你这个人怎么样,是个懂礼貌的人还是个无礼的人。

无论是打电话还是接电话,都要主动地报自己的单位和自己的名姓。打电话问:“是××单位吗?”之后还要报一下:“我是××单位。”问对方“你贵姓?”之后;就得报“我姓×”。这样也是一种礼貌,只问对方,不报自己是谁,对方会反感。再说他不知你是谁,在哪打电话,也不好给你传话。

接电话时也一样,也可以主动报一声:“我是××单位,您是哪儿?”“贵姓,要找谁。”也好告诉同事是谁找。

说话有尺度其实就是说话得体,讲究分寸,表现出对方的尊重,以赢得对方的好感,拉开人际关系的序幕。

13.“流行语”为你添姿着色

“流行语”就是那些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里高频率地运用于人们口头交际中鲜活新潮的词句。它和着时代的脉搏,折射着生活的灵光,为人们的日常言谈增添着魅力与色彩。

流行语并不一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语、规范语,它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例如香港人把谈恋爱刚结婚者称为“拍拖”;广东人逢人称“阿哥”;南京人说事情好到极点为“盖帽了”;北京人谈吃喝用“撮”:“走,哥儿们撮一顿去!”有些流行语在传播中扩大了范围,如北京人把闲谈聊天叫“侃”,现在其他不少地方也用开了“没事我们一道侃去!”

大多流行语往往在一定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的人群中使用。比如在商业界,“看好”、“看涨”、“看跌”、“滑坡”、“走俏”等词语运用普遍;在演艺圈,“走红”、“领衔”、“很性感”、“搭档”很流行。流行语多数是现有词句的一种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识分子把从商称为“下海”,改行叫做“跳槽”,撰写文章搞创作戏称是“爬格子”。

流行语具有较强较浓的时代色彩,沉淀着一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文化特点与生活气息。比如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旧时代是“内人”、“太太”,“文革”时期称“革命战友”,现代则有“爱人”、“那口子”、“另一半”等说法。说一个人样子好、气质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后来是“健壮朝气”,现在是“潇洒风流”、“有魅力”、“有女人味”等。

在日常谈话、交往活动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可丰富、更新自己的谈话色调。一个人的谈话色调既包括话题、语调、声音的选择,也包含词句的筛选与锤炼。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别人交谈时老是一种腔调,老运用一些自己重复多遍、陈旧蹩脚的词句、口头禅,毫无新鲜明朗的气息,给人的感觉是迂腐而沉闷,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断,又像《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话不离口。跟紧时代的步伐,注意吸收运用流行的词句,可以使自己的谈吐变得丰富多彩,永远保持谈话色调的生机、活力,使话语常讲常新。

使用流行语可沟通联系,赢得别人好感。愉快顺利的交谈活动,往往离不开流行语的使用。比如称呼别人,以前多是“师傅”、“同志”、“××长”,现在多用“女士”、“先生”、“小姐”、“老板”,这样更能增强谈话双方的亲近感、尊敬感,使交谈始终处于轻松自如的状态下,不致因过于拘谨、正儿八经而影响沟通,引起别人反感。

使用流行语可调料逗趣,增添生活情趣。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人们常在一起聊天、玩笑,少不了流行语的点缀。一位学生挤到同学堆里发现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连衣裙,故意惊呼道:“哇!真3.14”这3.14是圆周率,与流行语“派”谐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阵会心的大笑。

流行语怎么来的?其实,流行语不是哪位名人或语言学家创造发明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心于生活,留心于别人的言谈,并借鉴发挥,推陈出新,启动灵感,随口说出。平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搜集学习。

——从电视电影里学。当代影视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贴近,不少精彩对白、主持人的即兴妙语、广告好词令人赞叹不绝,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比如有人劝朋友去看一个展览:“去看看吧,不看不知道,展览真奇妙!”显然这里仿用了“正大综艺”主持人的开场语。

——从港台语言中学。开放的大潮也融入了港台的新鲜流行语汇。如“真性格”、“好帅”、“当心公司炒你鱿鱼哟”等等,很新奇,用语优美,不妨一借。

——从流行歌曲中学。许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们的真情、心声,而且吐词通俗,生活气息浓。某男士谈恋爱,刚接触对方,生怕对方看不中自己的“外相”,灵机一动,说道:“我知道我很丑,可是我也很温柔。”他妙用了赵传的一首歌名,很快赢得姑娘的好感。再如“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等,结合讲话的场合、语境、心境,信手拈来,适时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从报刊用语里学。如某报上曾有一篇题为《检察机关浑身是眼》的文章,写到如下内容。某位善谈者巧借活用,与人评论小偷:“他浑身是手,什么都偷?”提醒误入情网的朋友:“别理她,她浑身是胶,粘住了,你还了得?”假如有人蒙受不白之冤,事过境迁,真假莫辨,多次申诉,也得不到解决,怎么跟人说?“咳!你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呀!”岂不妙哉!

——从方言俚语中学。方言俚语表达含蓄,俗得够味,很受人们喜爱。如“没治”在上海话是好到绝顶之意,有人看聂氏下棋:“聂卫平这盘棋赢得没治了!”“磨牙”北方方言中是费口舌之意,我们也可以拿来运用,如:“还磨牙什么?快走吧!”

当然,运用流行语必须适合交谈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听话背景。某大学一研究生对她的同学讲:“喂,你的‘另一半’来了!”这“另一半”是对象的意思,语出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大学校园很流行,如果到农村去说,未必有人懂。

借助健康的富于生命力的“流行语”,你可以在搞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更加如鱼得水,“流行语”是语言不可或缺的一件华丽外衣。

14.“出卖”隐私,换取亲合力

对于别人的隐私,人们都有一种好奇心理,你若想尽快和别人搞好关系,达到办事的目的不妨适当利用一下隐私。

在办事的过程中,稍稍透露自己的隐私或缺点,对方会感到你这个人很诚实,因此,感到你容易亲近。这一点,特别重要。

那些会拉关系办事的人,即使与对方并不熟悉,也会创造一种亲切的气氛,必要时暴露一些隐私,这样,就是反对他的人也会对他产生亲近感,并乐意为他所用。

有位心理学家在纽约市的广播节目中介绍了三位候选人后,要求听众从三个人中选出一个人来。关于这三个候选人的情况,首先介绍了第一位,他具有政治家的资历、学历和人品。然后介绍了第二个人的政治经历及实际工作成绩。关于第三位候选人,只介绍了他的私生活,例如他非常疼爱孩子、吸烟、每天带着狗去散步等等。

投票的结果是第三位候选人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尽管选民们不知道他作为政治家的能力如何。这大概是因为这位候选人让选民们感到他最容易亲近的缘故吧。这个实验表明,选民们投票时的判断基准,比起政治来他们更重视候选人是否让他们感到亲切。这个心理实验还告诉我们,要让一个人对你感到亲切,就应该与对方进行具有人情味的交流。

三木武吉曾经是日本很有名的政治家。二次大战后第一次竞选时,他曾到川备县的高松市去演讲。当他讲到“战后的日本怎样才能马上恢复建设”时,突然,听众席中传来一个妇女的喊声:“喂,三木武吉,你不是娶了6个老婆吗?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日本呢?”

三木武吉听后没有惊慌,他镇静自如地回答道:“这位女士,确实如此,我年轻时是个享乐主义者,娶了好几个妻子,而且战争中也常带着她们东躲西藏地避难,这可以说是男人的劣根性。但现在,她们都已经人老珠黄,不中用了。如果我把她们抛弃了,今后谁来养活她们呢?还有一点你说的不正确,是7个,不是6个。”听了他的回答,全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选举的结果是三木武吉以压倒性高票当选。

在谈话中,三木武吉巧妙地透露了自己的隐私,使选民的反感情绪变成了对他的亲切感和好感,从而获得选民的支持,最后大获成功。

这在人际关系中是同样适用的,在交谈时稍稍透露出你的个人隐私和缺点,反而能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在这方面英国王室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英国王室非常受国民的爱戴,这是英国的许多明星都望尘莫及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私生活非常公开。

如果你在人际交往时,把自己打扮成神秘的角色,对自己的隐私完全隐瞒,那对方肯定认为你并不信任他,认为你没有把他当成朋友,没有把他当成知音,自然而然地,对方不会亲近你,更不要提办事情了。

无论是谈话还是办事,稍稍透露一下自己的弱点可以创造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

在特定的情况下,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面的弱点,对方更容易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交际策略。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的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产生对方非常容易亲近的感觉。

整个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让对方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每当新学期开始时,学生都会对新老师和新教法觉得恐惧,所以有些老师故意在上第一堂课时暴露自己的弱点,比如他会说:

“我的字写得一点也不好看,我的书法更差,在上小学时,我的书法都一直是丙,因此我不喜欢在黑板上书写。” OLncawEKtvkFJKbxUu8dEmlYuhP5MAKMiTVf9sTbYbxWhvT0qodnDUyQsRGpgQ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