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1、不去争取应得利益犹如“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认为做人就要本本分分、规规矩矩,他们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在生活上严谨自好,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社会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单位的领导眼里往往也算是很听话的人,在群众中形象也是公认的好。然而,就是这样的人却总是吃亏。也就是说,遵守规则的人并没有得到奖励,而违背规则者却获利甚丰。这种现象看似不正常,但却很普遍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久而久之,反倒成为正常现象。为什么这种人总是吃亏?这与其羞于争取自己分内利益的行为有着直接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联系。

有些人极端重视道德和规则,认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件事本身不符合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标准。而对道德标准的遵从,使他误以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为就必然会有好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绩,群体(包括组织和领导)自然就会安排自己的利益。因此没有必要去争取利益。

而且,有些人还总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争”便是不道德,因为道德的行为是讲究无私奉献、只讲付出、不求索取的。但事实上,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是一个与道德无关的问题,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乃是天经地义的公理。而老实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以道德感来评判一切事物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一切行为取向,因此,在他们眼里,争取利益就变成了一件不具道德优势的事。

还有些人,也认识到了应该去争取一下自己的正当利益,但是却苦于无计可施。因为在争利的过程当中,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势必要运用一些超出群体规范的技巧和手段,而这一点乃是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乎,在某种程度上,有人把争利的过程与小人行为等同起来,这样,争取自己的分内利益,就不仅是不必要、不具道德优势的举动了,而且更成为可耻、可恨的事。

然而,这种“不争”的道德之举,却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这些后果从一个客观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甚至还很有不道德的因素在内,这大概是始料不及的。

就个人而言,不去争取应得之利益,往往会有以下后果:

第一,使自己的生存能力显得不足。我们都是生活在世俗社会中的平凡人,我们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没有这些东西或者获取不足,生活就会出现困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道德正义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肚皮咕咕叫的问题。如果你羞于争利,使应涨的工资未涨,应分的房子未分,应升的级别未升,势必会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并不单单涉及到一个人,其小集体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成员也将跟着受害。

第二,对自己事业的长期发展不利。有理想、有抱负,有公正心和正义感的人,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径,必须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必须要有一定的实力作积淀。如果你羞于争利,就等于是少登了一个台阶,而有些时候,少登一个台阶就会错过一系列的机遇,这样少登一个台阶事实上很可能就相当于少登了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台阶。无疑,这对我们事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自己该得之利而未得到,会影响情绪和心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要感到恼火、窝心、生气、烦闷自是不可避免,这当然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身体健康也颇为不利。可见,羞于争利,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利益,它会有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认识。

而从对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不争”之举其实是助纣为虐,有道德之心,而生非道德之果,正所谓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不争应得之利,反使不应得者从中获益。实际上,老实人只讲独善其身,不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这是对恶的一种纵容,客观上造成了助长不正之风的结果。

不争应得之利,会使不公平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不公平的规则。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天生的规则,一切有关人类行为的规则都是从人们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同一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以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再经过长期地大范围地实行,就会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规则,对人产生外在的强制力。老实人不去争取自己的应得之利,而不应得者却大得其便,获利甚丰,这就构成一种行为模式。在以后的类似行为中,老实人可能仍旧不能获得自己的那部分正当利益,而不应得者再次从中获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东西则固化为社会规则的一部分。这样,老实人的忍让和退缩,就不仅仅是一种不利于己的行为,而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自然,在这其中,老实人将成为更大的受害者。

这就需要我们对我们社会运行的真实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审视。可以说,现实并不理想,因为人本身就充满了缺陷。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地点,社会上总存在着大量超出正常状况的争取私利的情况,并且他们往往又能取得成功。这些现象,从短期来看是不道德的、反进步的,而从长期来看又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动力,因此是难以杜绝的。现在,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一个组织或群体,它可以彻底贯彻某种公正的原则。

面对如此无情的现实,老实人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奋起一搏呢?笔者认为,当然是要扼腕而起,坚决捍卫,绝不无原则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老实人应该冲破自己的那种僵化静态的道德观,真正认识到,确保自己的分内利益,是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它不但有利于老实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对社会公正法则也是一种切实有力的支持和维护。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为的后果做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方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牺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天下才会更加太平,社会才会更有秩序,老百姓才会活得更加心情舒畅。可以说,确保自我正当利益的实现,就是对社会的一种一定意义上的奉献。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牺牲品,敢于去争取自己应得的利益,那么,坏人就会无利可争、无食可夺、无机可乘、无利可图,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假公济私了。

2、做人没脾气不行,太懦弱肯定没出息

人在职场就如人在江湖,总有身不由己的感觉,跌跌绊绊的事总是难免。处理得当将受益匪浅,否则,就会进退两难。老实人往往保持沉默的态度,也不会适当地发发脾气,动动怒,在职场上经常吃亏。

应对盛怒。职场里碰到盛怒中人颇令人尴尬,尤其是这个人是你的上司或是与你关系微妙的对手。毛先生在职场工作了6年,一路走来也算是有惊无险。他的经验是对不同人的发怒用不同的应对方法。

先甘当上司的沙袋,而后据理力争。6月的一天,上司对公司上半年的营销状况极不满意,当着众同事的面,甩出一沓报表,把主管营销的毛先生臭骂一顿。问题其实出在广告宣传上,毛先生有许多委屈,但不便马上反驳,否则将是火上浇油。他把上司的意见记在笔记本上,待上司情绪平稳后才说:能否听我解释?

他先肯定了营销工作确实有待改进,然后提出对广告宣传的意见。

上司听他侃侃而谈,十分重视,随即招来广告部负责人与毛先生一起共商对策,事情就这样圆满的解决了。

朱先生是毛先生的同事兼对手,见上司喜欢差遣毛先生,心有不服,便时常找碴儿针锋相对。毛先生采取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平时十分注意把与之相关的工作处理得当,让朱先生无话可说,遇到对方不识趣非要恶言相向,毛先生仍不愠不火。等到单独相处时,毛先生正色道:“竞争是争业绩不是争是非,我忍你一次不会忍多次,如果你实在不服,咱们可以请上司来评理。”

以上所述似乎并没有越过“万事以忍为上”的古训,其实忍让并不是上策,适时而发才是上策。在某外企做部门经理的汪先生,对此感受颇深。他为人性格内向,当了部门经理之后,几次部门的重大决策都被手下的人搅黄,原因就是因为他良恭俭让的好脾气,部下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反正天塌下来有汪先生顶着。弄得他好不窝火懊恼。痛定思痛,认为自己决策失误后,他有意改变自己的形象,说话粗声大气,甚至有时还当众批评下属,措辞严厉。没想到从此反而有令必行,业绩遥遥领先。

沉默是金,不过总是沉默,不是懦弱无能,就是天生哑巴,必要时,发点儿火,还真能显示出强者的风范,须知人没有威严是不行的。

3、太老实厚道没有发展空间

老刘是个老实厚道的人,上大学时是个好学生,毕业后在机关工作,按部就班地转正、提升,只可惜升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因为他的几个上司只比他早毕业两年,年龄不相上下,他们不提升,老刘的提升也没有什么希望。

就在这时,单位的另一部门要扩编,人家看中了老刘的才识、能力和为人,三番五次来挖,于是老刘动心了,想去吧,又觉得张不开口,因为老刘在这里尽管不是一把手,却是实实在在的顶梁柱。好不容易吐露点风声,又被上司好言相劝给顶回去了,老刘碍于情面,就留了下来,依旧“老老实实,埋头苦干”。

没想到近几年,机构精减,很多岗位提倡用新人,老刘只好依旧停留在他原来的位置上。有时老刘心里也会说一句“假如当初”的话,因为那个部门是朝阳部门,当初如果跳过去了,老刘很可能已经不是现在的老刘了。他的那些老同学都替老刘喊冤。可是又于事何补呢?

“老老实实,埋头苦干”,一直以来都是一句夸奖员工的话。所以有些很善良或很胆小的人在机遇来临时,除了考虑与工作有关的方方面面,比如薪金、福利、工作状态、发展空间等等,还会考虑到别人的情面,考虑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几番犹豫下来,机会错过了,如果日后证明当初跳槽是对的,就只能后悔了。

其实敬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对一个职业的绝对忠诚,敬业主要指的是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直是作为前面所说的“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的反义词存在的,其实只要你撞得认真、用力、准时准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什么不对。如果发现自己有能力去撞更大的钟,而你现在的岗位又很难提供你这样的机会,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是理所当然的。

4、必要时要“虚伪”一把

有些人以一种教条化的方式坚持道德,对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否定的态度,他们经常说:“谁搞那么“虚伪”的事,我做不来!”其实,在职场竞争中,适当地讲求一些手段和技巧是必要的。

下面这个故事,相信对我们会有所启发。

马强现在是一家外企的白领。提起那段岁月,他也是不堪回首。那时他研究生刚毕业,在一家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国企的那点工资对他来说就像把一小块骨头投向一只饿狮一样少得可怜,而且那种复杂得犹如千沟万壑一般的人际关系也使他筋疲力尽,此刻他打定主意出来干。可在求职场上征战了三个月后,他茫然了,发现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第三种人”。

所谓的第三种人是那种一年之内没有接到猎头公司电话;对目前的薪水福利、工作条件、发展前景又不满意;既放不下架子扫大街,又没有体力扛大包,却又梦想成为轻松白领一族的人。第三种人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要么是Englishisverypoor,要么就不是computer专业,看着满眼花花绿绿的招聘、颇具诱惑力的广告,身处热热闹闹的人才市场,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所幸的是,马强的英语水平还不错,足以找一份翻译的工作。他渴望坐在高耸入云、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与世界各国人士打交道,挣的工资以美元计算。然而要找到这样一份工作实在需要有相当的实力和费一番心思。这真是一件让人伤脑筋的事,简历要做得漂亮,要能“勾住眼球”;吹捧自己绝不能吝啬,要跟真的一样,不能露半点的破绽。要做到这些,没有一身脸不红、心不跳的本领是不行的,即使练就这些本领,还得要经受得住打击,要让自信心挺而不倒。不过一而再,再而三地找不着理想的工作,狭窄的求职、生存空间有时还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必要性产生怀疑。

说实在的,编造简历、对求职单位适当说些小谎,马强也不情愿,不过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关键就是要设法迈过那第一道门槛,此后你有能力到哪儿都发光,尤其是一些注重从业经历的大公司,有时是需要你“虚伪”一下,这些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那些仍在求职场上鏖战的人也许都有他这种感受吧!有人说,求职场上烦恼最多的人就是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自己归入这类人群当中。

现在马强终于实现了“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与各国人士打交道”梦想了,挣的钱也足以优雅地生活了。以后,无论跳槽还是自己创业,他的个人能力和从业经历都使他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了,再不需要当初的那份虚伪。但如果当初不用“虚伪”敲开这扇门,也许他的职业经历会更坎坷。所以,有时虚伪不是可耻的? /oYkrK7dhiGKZfDlED5/FX5TEX/7IvIWN/vtzGEjO7WSTaX1LeJ/dBqORMwm2R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