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九章(上)

1、小心陷阱,“一见如故”多是糖衣炮弹

当一个人和你初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说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见如故”。但人一定要理性,这可能纯粹是一个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炮弹,他是要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

“一见如故”固然幸运,但有时也是“不幸”的开始。

“一见如故”是很多初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象已经认识很久了那般。

的确是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这是很难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只能说这彼此“一见如故”的人上辈子有过约定或交往了。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少掉“试探”这个过程,而可直接进到“交心”的层次。可是以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在人性丛林里,人会呈现他的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出现“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是他过去所无法想象的事,但就是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如果一见如故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对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反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对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因此,当你听到“一见如故”这句话时,你应该:

第一,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兴奋、感动?如果有,那么就赶快浇熄、扑灭这些兴奋和感动,以免自作多情或自投罗网。

第二,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还有后续动作,你应该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的目的是在检验对方用心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

第三,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这是最危险的状况,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或因太过接近而彼此伤害,葬送有可能好好地发展的友情;如果“一见如故”只是对方一厢情愿,“话不投机半句多”,不必花心思在这上面。

当然,双方“一见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这种人你也应该和他保持距离。

你最应该提防的是,“一见如故”中,有心者常会掺杂很多奉承、拍马的语言,这很容易迷乱一个人的判断,也最难抗拒。因此,当听到这类话语时,你就要提高警觉了,不要因为一句话而毁掉你的一生。

8、随时都要给别人自尊:伤人别伤心,伤心更伤情

刘丽是位自尊心很强的女孩,但她不幸跟几位“没教养”的人做了同事。这些人举止随便,嘻嘻哈哈,刘丽很看不惯他们。一次,天正下着雨,一位女同事想出去办点事,拎起刘丽的伞就走。刘丽心想:“怎么招呼也不打就拿人家的东西,太欺负人了!”她勉强忍住气说:“你好像拿错了伞吧?”女同事大大咧咧地回答:“我忘了带伞,只好借你的用一下。”“你好像没跟我说‘借’字。”“哎哟,还用得着说‘借’字吗?我的东西还不是谁爱用就用?”刘丽冷冷地说:借我的东西就得说‘借’,我不同意,谁也不准拿!”没想到,这件小事使刘丽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几位同事再也不愿意理她,不知情的领导经常提醒她注意搞好同事关系,根本不听她的解释。刘丽常常愤愤不平地想:“我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难道这也错了吗?”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这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是针锋相对,以怨报怨,还是宽容为怀,原谅别人?

人生好比行路,总会遇到道路狭窄的地方。每当此时,最好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如果心中常有这种想法,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即使终身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能对人生造成多大影响呢?你经常让人一步,别人心存感激,也会让你一步,一条小路对你来说也是坦坦通道。你事事不肯让人,别人心怀怨恨,就会设法阻碍你,损伤你,即使一条大路,对你也充满险阻。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心与心的交往,诚心换来的是真情,坏心换来的是歹意。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叫中山的小国。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汤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都喝上。没有喝到羊肉汤的司马子期感到很失面子,便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很快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当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拿着戈跟在他的后面,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得到您赐予的一点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不管中山以后出什么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感叹地说:仇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汤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人的自尊心比金钱还要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可忍受,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将会干出什么事来。有时候,本无存心伤人之意,却可能因为一句无意的话伤害别人,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言行的谨慎看来是很有重要的。

从前有某显宦,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是他门下的一名食客,有一天与某显宦下棋,一入手便咄咄逼人。比赛到后来,竟逼得某显宦心神失常,满头大汗。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某显宦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出妙手,局面立时翻盘。某甲很得意地道:“你还想不死么?”某显宦遭此打击,心中很不高兴,立起身来就走。虽然某显宦有很深的修养,胸襟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某甲就有了成见。而某甲呢,他始终不懂为什么某显宦不再与他下棋。某显宦也为了这个,总是不肯提拔某甲。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会自认命薄,哪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控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使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如果遇到必须取胜,无法让步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比如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反击。当我们和他人发生摩擦时,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之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

2、冤家易结不易解,多个仇人多堵墙

常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而多个冤家,可能就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人与人之间,或许会有不共戴天之仇,但在办公室里这种仇恨一般不至于达到如此地步。毕竟是同事,都在为同一家公司而工作,只要矛盾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况,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减。中国有句老话:冤家宜结不宜解。相见就是缘分,既然同在一家公司谋生,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还是少结冤家比较有利于你自己。

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与你关系最密切的搭档,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对你十分不满,他不但对你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你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有些关心你的同事,曾私下探问过,为什么你的搭档对你如此不满?

可是,你究竟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连你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有一天,你实在按捺不住了,索性拉着对方问:“究竟有什么不对呢?”但对方只冷冷地回答:“没有什么不妥。”双方的关系僵到了这个地步,如何是好。

别急,既然他说没有不妥,那你就乘机说:“真高兴你亲口告诉我没事,因为万一我有不对的地方,我乐意修补。我很珍惜咱俩的合作关系。怎么样,一起吃午饭好吗?”

这样,就可逼他也面对现实和表态。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真的没事,共进午餐是很礼貌的行为。或者,邀他与你一起吃下午茶。在你离开办公室时碰上他,开心地跟他天南地北神聊一番。总之,充分发挥神侃的威力,尽量增加与他联络的机会,友善的对待,对方怎样也拒绝不得!

另外,假如你另有高就,准备递交呈辞,肯定心里会想:那几个平时视我的痛苦为快乐的同事,一定很开心,如果趁此时,乘机向老板告他一状,岂不是很好?奉劝你要三思而后行!

因为世界很小。说不定今天被你告状的同事,明天也会成为你新公司的同事,你将如何面对他?这岂非陷自己于危险境地?要是对方的职位比你高就更加不妙,所以何必自设绊脚石呢?此外,同行虽然是冤家,但同行间的往来还是不少的,你原来公司的上司没准正跟你新公司的上司是好朋友,一旦将你背后打小报告的情况相告,你以为你在新公司的前途会怎样?因为所有上司都不会喜欢乱打小报告的下属。他们会想,整天忙于侦察人家的缺点,还有多少时间花在工作上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要做“小人”,所谓“少一个敌人就等于多一个朋友”,开开心心地去履行新职,又与旧公司保持良好关系,才是上上之策。

之所以强调“不轻易”得罪人,当然也是有道理的。当事有不可忍时,当正义公理不能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的得罪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去路,但相信会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一点,还是不得罪人好。

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不被尊重时,请想想,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高涨,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当然,在工作中,谁也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磨擦和碰撞,引起冲突。这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鸿沟,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特别是当与上司发生冲突,问题就更复杂了。善于给自己留后路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他们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即使是上司错了也灵活处理,求和解。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下属偏偏遇到的是位不近情理、心胸狭窄、蛮横霸道的上司,大搞顺者昌逆者亡,把下属的顶撞视为大逆不道,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时,处于如此环境、如此高压之中的下属,就没什么值得留恋,不必抱什么希望了,这时,就应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三十六计走为上”。

3、不要强人所难,让人背负心理抱负

漫漫人生路,有太多的不如意,退一步是海阔天空,只要不忘记自己最终使命,你还是你。

杨格博士是一位诗人。有一天,他和几位贵妇人乘坐游艇,泛舟泰晤士河上。他吹着长笛,尽量逗那些贵妇快活。这时,游艇后不太远的地方,有只被军官们占用的船。诗人看到那只官船向游艇靠近时,就不吹长笛了。于是军官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要把长笛收进口袋里不吹了。

“我把长笛放进口袋里,正如我把它从口袋里拿出来同样的理由--都是为了使自己高兴。”博士回答说。

那位军官怒气冲冲地威胁说,要是他不立刻把他的长笛再掏出来吹,那就不客气了,要把他扔进河里。博士怕吓着那些贵妇人,便尽可能地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地拿出他那长笛来。只要对方的船还在河上,他就一个劲儿直吹。

傍晚时分了,他看到那个曾经对他如此粗暴无礼的军官,独自一个人正在伦敦附近一个偏僻的地方走着,便朝那军官走去,冷冰冰地说:

“今天,我是为了使我的同伴,和你的同伴避免引起烦恼,才服从你那傲慢的命令的,现在为了使你真正相信,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会像一个披着军服的人那样有勇气。明天一早,就在此地,希望你能来,我们就干一场吧,但是不要有别人在场。干仗只在我们之间进行。”

博士还进一步决定,他们之间的分歧,只能靠手中的剑来解决。那个军官完全同意了这些条件。

第二天早晨,这两个决斗者在约好的时间里,在指定的地方碰面了。军官正准备走向准备决斗的位置上。就在那个时候,诗人举枪瞄准了他。

“干什么!”军官说,“你想暗杀我吗?”

“不是的!”博士说,“不过,你得在这儿跳一分钟的舞,否则,你就会是一个死人了。”

接着是一场小小的争执,诗人是如此暴怒,如此坚决,军官只好屈服了。

当他跳完舞的时候,杨格说:

“昨天,你违反我的意愿,逼着我吹长笛;今天,我违反你的意愿,强迫你跳舞。现在,我们两人事儿都以游乐的方式了结了。”

4、在人屋檐下,该低头就低头,脖子酸了,学会揉一揉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与生存相比,脸面又值多少钱?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那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磨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5、“恶”一回又何妨,恶有时是自我保护的最佳武器

恶有时是自我保护的最佳武器。

有人喜欢选择做好人,但同样有人喜欢做恶人!做好人有利也有弊,这点大家都明白。做恶人同样也有对自己好的或不好的地方。说到头来,做好人做恶人都不过是做人的技术而已。

做恶人,对自己本身会有什么好处?

第一,恶人虽然肯定神憎鬼厌,但却胜在有威势。在写字楼里,一个经理或主管以恶人的形象出现,有令下属敬畏的作用。

由于许多人都是非驱策不可的,一般而言一个主管“偏恶”会远比他“偏善”更能令下属为他效力办事。黑口黑面不讲人情的主管当然不受下属爱戴,但却更能令下属不敢造次。这是做恶人的第一个好处。

第二,许多人不喜应酬。只想静静地办事,那么恶人的形象便会产生适当的阻吓作用,令你的应酬减到最低限度,赚得清静;和做好人完全一样,做恶人同样可以因人而施,你可以做“选择性的恶人”。很明显的例子是你可以对下属和同事恶,不可以对老板恶。

何况,恶人是相对的:如果恶人家有河东狮子,只怕他在家里也只配乖乖的做好人!总之,利用恶人的形象,你可以省去许多麻烦。

第三,好人倾向于对人堆笑脸,以至结结巴巴,恶人板着脸做人反而塑造出一个严肃、认真、令人肃然起敬畏之心的形象来。板着脸不但比堆笑脸威猛,也不那么对自己委屈!

从上面三点考虑,可以想见许多恶人尽管本恶,但也有“本来不恶”的人基于需要,得装出恶人的形象来办事。

当然,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在一般人心目中的恶的形象,自己需要别人帮助便不免会难得多。恶人利于驱策他人,但不利于得到他人拔刀相助,这是选择做恶人者要考虑的。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不同的或好或恶、好恶程度不一的形象。一个恶人的“恶”,可能是他的真性,也可能只是个假象,和好人的“好”完全一样。

不过,装恶人远比装好人难。恶人无论是真恶人或假恶人,首先要有一个恶的表象。如果你是个天生的开心果,或者是瘦弱那种病坏书生的模样,便恐怕想恶也恶不出样子来!即使这人是真的性本恶,也欠缺了恶人应有的威猛。

我也想到好人可以完全是个装出来的假象,但装恶人却也许总得真的有三分恶才能成功地装出所需的形象。在我打工的日子里,我回想起来也觉得自己稍吃了“形象不够恶”的亏(尽管我自问有三分恶),起码我的手下不怕我!如果我也有这问题,便不妨明天起学习有时板起面孔,重新做人了!

人除了有好人与恶人之分外,更有奸人!而且做奸人远比做好人困难!一个好人或一个恶人,有清楚明确的好或恶的形象。我们起码可以用这形象为指引目标,装出自己想要的形象(或假象)。

但奸人却没有奸的形象!

许多人马上会说,奸人广告里石坚的形象,不正是奸人的形象吗?其实相反。石坚其实是奸相的“反面教材”。

一个奸人要是有一个“挤眉斜眼”之类一看便知其奸的形象,我可以武断的说,此人奸极有限!奸的定义包括要口蜜腹剑,在对方不觉的情况下达到奸的效果,暗算了别人对方还不知道才行。倘若一个人有一脸奸相,即使他真的是个奸人,他奸起来的能力也不免大打折扣!好人和恶人各有形象,很多情况下其实只是个表象。所以一个好人可以凭装恶便能令别人觉得他是恶人。

奸人不但没有奸的形象,真正的大奸其实还应有好人的形象。换言之,他还得控制自己的真相。

石坚那种奸相,只是要令智商低的电影观众,知道此人“就是奸人”。

奸可以说是一种天才,后天训练比较难。要奸,首先要学埋没良心与良知,更要学手辣心狠,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任何人,为了达致目标不择手段。

与此同时,外表更不能像石坚,以免给人洞悉你的奸。所以如果不够奸,要做奸人实在难。

尽管我不赞成任何人企图变成大奸大恶,但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偶然奸他一次两次,倒不妨事。选定一个“值得做奸人”的目标后,再在关键性的时机一奸,会达致你要求的效果。

奸既是天生的,不奸的人要学奸也只可以学到某一“不太奸的层次”。如果我开“奸人训练班”,我会提出下列三条教条。

第一,对一个人或一件事,你可以奸一次。因为奸计终要暴露,之后别人就不会再相信你。所以,选定值得“对他奸一次”的目标(一个要骗的对象)之后便要深谋远虑,他在明你在暗地苦心经营,才能在适当时机一举制胜!

第二,奸过一次之后,自己会被视为奸人,别人对你会从此有戒心,这形象可能移民也洗不脱!所以,倘若要奸一次,切勿贪小利,否则会让人瞧不起你。

第三,更重要的是切勿露出奸相,使对手戒备。露出奸相,你不奸别人也会讨厌你。 UmURAitsD+Ul69+hDWxEq7dd1/TH/m2Esx+02AqooO6PiiSh8QrRD9zue17efX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