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章

1、在朋友面前少谈得意之事,在和尚面前少说光亮

一位女士的宝贝女儿,从剑桥毕业回国之后,在特区一家金融机构供职,每月数万港元薪水。这位女士当然相当自豪,她面对亲朋好友时,言必称女儿的风光,语必道女儿的薪俸。偶然被女儿发觉,极力制止母亲,说总夸自己的女儿,突出自家好,人家会有什么感受,不要因此伤害了他人。

女儿的话在情在理。可见在叙述自我时,要防止过分突出自己,切勿使别人心理失衡,产生不快,以至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有位朋友,讲了这样的故事:

说有两位要好的女友,甲靓,乙平平。她们一起去参加舞会,舞场上的许多男士频频与甲共舞,却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乙。甲下意识地感觉不妥,于是托辞身体不适,奉劝朋友们邀请乙,男士们尊重了奉告,乙被男士们卷入了舞池,乙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甲以友情为重,不想女友被忽视,于是机智采取一种平衡手段,使乙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必定会使他们的友谊更加深一层。

英格丽褒曼在获得了两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后,又因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精湛演技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然而,在她领奖时,她一再称赞与她角逐最佳女配角奖的弗沦汀娜克蒂斯,认为真正获奖的应该是这位落选者,并由衷地说:“原谅我,弗论汀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

褒曼作为获奖者,没有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成就与辉煌,而是对自己的对手推崇备至,极力维护了对手落选的面子。无论谁是这位对手,都会十分感激褒曼,会认定她是倾心的朋友。一个人能在获得荣誉的时刻,如此善待竞争的对手,如此与伙伴贴心,实在是一种文明典雅的风度。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你的一言一行都要为对方的感受着想,学会安抚对方的心灵,不可以使对方产生相形见绌的感觉。与此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因安然自慰,而有一个极好的心情。

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大谈自己的得意之事,这是不好的。对方不仅不会认为你是“了不起”的,你甚至会被对方认为是不成熟的、卖弄过去好时光的人等等,所以,尽可能不要提自己的得意之事。

然而,每个人都想被评价得高一点。明知不可谈得意之事,但却情不自禁地大谈特谈,这是人性中比较麻烦的一面。所以,完全不谈得意之事当然不可能,但同样是谈得意之事,不妨注意一下谈的方式。

注意之一是,至少在别人未谈得意之事之前,自己也不要谈。也就是说,单方面大谈得意之事不雅,所以先让对方发表演讲之后,那种坏印象也就淡薄了。所以聪明的人就先煽动对方:“您的见闻广博”,促使对方发表得意之事,然后若无其事地说:“我也知道这样的事”。如此这般,穿插自己的得意之事。

2、不要处处逞强好胜,故意示弱能笼人心

示弱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事业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运儿,被人嫉妒是难免的,在一时还无法消除这种社会心理之前,用适当的示弱方式可以将其消极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处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于交际。

交际中,必须善于选择示弱的内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面前不妨展示自己的学历,表明自己实在是个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别人面前多说自己失败的纪录,现实的烦恼,给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并非万事大吉”的感觉。对眼下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适当诉说自己的苦衷:诸如健康欠佳、子女学业不妙以及工作中诸多困难,让对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难念的经”。某些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对其他领域一窍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闹过笑话、受过窘等。至于那些完全因客观条件或偶然机遇侥幸获得名利的人,更应该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是“瞎猫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个别接触时推心置腹的交谈,幽默的自嘲,也可以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补人之长。

示弱有时还要表现在行动上。自己在事业已处于有利地位,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面,即使完全有条件和别人竞争,也要尽量回避退让。也就是说,平时小名小利应淡薄些,疏远些,因为你的成功已经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标,不可以再为一点微名小利惹火烧身,应当分出一部分名利给那些暂时处于弱势中的人。

曾有一位记者去拜访一位政治家,目的是获得有关他的一些丑闻资料。然而,还来不及寒暄,这位政治家就对想质问的记者制止说:“时间还长得很,我们可以慢慢谈。”记者对政治家这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大感意外。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咖啡杯随之滚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后,政治家又把香烟倒着插入嘴中,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平时趾高气扬的政治家出了一连串洋相,使记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觉中,原来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甚至对对方怀有一种亲近感。

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当人们发现杰出的权威人物也有许多弱点时,过去对他抱有的恐惧感就会消失,而且由于受同情心的驱使,还会对对方发生某种程度的亲密感。

为人处世中,要使别人对你放松警惕,造成亲近之感,只要你很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某些无关痛痒的缺点,出点小洋相,表明自己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这样就会使人在与你交往时松一口气,不以你为敌。

3、锋芒太露自伤身:聪明是财富,耍小聪明却多祸端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那是因为他们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平常,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地耍小聪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不仅不会帮助取得成功,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有大智若愚,同样也有大愚若智,区别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中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不自以为是,反而会超出众人;不自夸成功,反而会进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这是说:那些盲目自傲,不宽容,耍小聪明,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很难成功的。

在从政的过程中,在出将入相的过程中,切忌只知伸,不知屈;只知进不知退;只知耍小聪明,不知深藏于密;只知自我显示,不知韬光养晦。西方有这样一种说法:法兰西人的聪明藏在内,西班牙人的聪明露于外。前者是真聪明,后者是假聪明。

在政治谋略中,“小聪明,大糊涂”是万万要不得的。而杨修恰恰是犯了这个错误才作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40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有将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众将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大家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兰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笳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杞为妻。曹操一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杵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有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勿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辞”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敢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杨修终于结束了他聪明的一生。他的聪明,大智者看来,其实只是小聪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随便表露出来,绝不表现得此别人聪明。如果杨修知道他的聪明会给他带来灾祸,他还会耍小聪明吗?所以他的愚蠢处就是不知道耍小聪明几乎一定会带来灾祸。这样的人算聪明吗?显然不算。多少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这他没有意识到。曹操对他的厌恶、疑心越来越深,他也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说,该聪明时他反倒真糊涂起来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现他的小聪明,那么他很可能会成功的。人们也许会说,杨修的死,关键在于曹操的聪明和多疑,但是,换了谁,作为上级也不大愿意让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显然,杨修最终非失败不可,这可算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罗贯中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也只是说对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从谋略来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韬光养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护自己。那么,除了灾祸降临,他还会有什么结果呢?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当然不会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盖主”之嫌,所以,真正聪明的人会掌握“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太聪明了反倒不如不聪明,实在是至理名言阿!

明代大政治家吕坤以他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的结论。他在《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

译成今天的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惟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就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

这就是说,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凡事总有两面,好的和坏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时不要轻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浑厚,让人家不眼红你。一味耍小聪明,其实是笨蛋了。因为那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是做学问,还是治家务农,都不能耍小聪明。

耍小聪明的人有两种灾祸,一个是被人猜忌防范而招祸,一个是自己会把事情办坏而不能成功。它可以使人得意于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永远不会取得真正的、伟大的成功。从政的人耍小聪明会早早被扼杀在摇篮里,一个处处被人防范的人怎么能真正取悦于上司和同事呢?

因而,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其一,才不可尽露。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恰恰犯曹操的大忌。孰不知,有些帝王将相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而杨修却恃才放旷,无所顾忌,碰上曹操这个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吗?

其二,人不可“小聪明”。杨修的确很聪明,他能聪明得看透别人看不到的许多东西,能猜透别人猜不透的许多东西。然而,他又太愚蠢了,愚蠢得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终于,他的表面的聪明使他愚蠢地走上了绝路。他小聪明的过分外露,他小聪明无节制的滥用,注定了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成不了大气候。注定了他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成为失败者。

因而,在通向权力的道路上,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要想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要虚心谨慎,切忌恃才放旷,无所顾忌;二要“胸有成府”,千万不要出不必要的风头,耍小聪明。

4、做人不要总记着别人的不好,前嫌不要老放在心头

一个朋友对我说:“我只记着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因此,这位朋友受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知交。古人也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名言说“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也可理解为“不念旧恶”。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人与人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你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便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丰功。

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苏东坡由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好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地感慨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干掉。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自然深受感动,他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没有过错呢?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对方的谅解啊!是多么希望对方把这段不愉快的往事忘记啊!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如此宽厚的想法开脱他人呢?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把握前途。

5、自作聪明的人只会换来别人白眼

你要是比别人聪明,你就别告诉别人说,你比他聪明。

当罗斯福在白宫的时候,他曾这样承认--如果他每天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时候是对的,那是到达他最高程度的标准了。

如果这最高的标准,是二十世纪一位最受人注意的人希望的,你我又该如何呢?

如果你能确定,在你一整天百分之五十五的时候是对的,你可以到华尔街,一天赚进百万元,买游艇,娶舞女了。如果你不能确定,你百分之五十五的时候是对的,你凭什么要指摘出人家的错误呢?

你可以用神态、声调,或是手势,告诉一个人他错了,就像我们用话一样的有效……而如果你告诉他错了,你以为他会感激你?不,永远不会!因为你对他的智力;判断、自信、自尊,都直接地给予打击,他不但不会改变他的意志,而且还想向你反击。如果你运用柏拉图、康德的逻辑来跟他理论,他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因为你已伤了他的自尊。

你千万别这样说:“你不承认自己有错,我拿证明来给我看。”你这话,等于是说:“我比你聪明,我要用事实来纠正你的错误。”

那是一种挑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需要等你再开口,他已准备接受你的挑战了。

即使你用了最温和的措辞,要改变别人意志,也是极不容易的,何况处于那种极不自然的情况下,你为什么不阻止你自己呢?

如果你要纠正某人的错误,就不应该直率的告诉他;而要运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才不会把对方得罪了。

就像吉士爵士向他儿子说的:

我们要比人家聪明,可是你却不能告诉他,你比他聪明。”

人们的观念,是随时在改变的,二十年前我认为对的事,现在看来却似乎是不对了。甚至当我研读爱因斯坦的理论时,我也开始存怀疑的态度。再过二十年,我或许不相信自己在这本书上,所写下的东西。现在我对任何事情,都不像从前那样敢于确定。苏格拉底屡次跟他的门徒这样说:“我所知道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我不希望比苏格拉底更聪明,所以我也避免告诉人们说他错了。同时我更觉得,那确实对我有益。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你知道他是说错了。若是用下面的口气来说,似乎比较好一些:“好吧,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可是我有另外一种看法;当然也许是不对的,因为我也经常把事情弄错,如果我错了,我愿意改正过来……让我们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普天下的人,决不会责怪你说这样的话:“或许是不对的,让我们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即使科学家,也是如此……有一次,我去访问史蒂文生,他不但是科学家,也是一位探险家,他曾在北极圈一带住了十一年。其中六年的生活,除了水和肉外,吃不到其他任何东西。他告诉我,他正在进行一项实验!我问他那项实验,是作哪方面的求证?他所回答的话,使我永远无法忘的了。他说:“一个科学家,永远不敢求证些什么,我只试着去寻求事实。”

你希望自己的思想科学化,是不是?是的,除了你自己外,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

如果你承认自己,随时都可能犯错,就能免去一切麻烦,也不需跟任何人辩论了。而别人受到你的影响,也会使他承认他自己有难免的错误。

如果你知道,有个人确实犯了错误,而你直率地告诉他,指责他,你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我举出这样一个特殊的例子来:S君是纽约一位年轻的律师,最近在美国最高法院辩护一件重要案子,这桩案件牵涉到一笔巨额的金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

在辩护过程中,一位法官向S君说:“海军法的申诉期限是六年,是不是?”

S君沉默了一下,目注法官片刻,然后就即说:“法官阁下,海军法中并没有这样限制的条文。”

S君在讲习班中,途述当时的情形,说:“当我说出这话后,整个法庭顿时沉寂下来,而这间屋子里的气温,似乎就在刹那间降到了零度。我是对的,法官是错了,我告诉了他。可是,他是不是会对我友善,不,……我相信有我法律的根据,而且我也知道那次讲的比以前都好。但是我并没有说服那位法官,我犯了大错,我直接告诉一位极有学问而著名的人物‘他错了’。”

很少人有逻辑性,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怀有成见,我们之间,都受到嫉妒、猜疑、恐惧,和傲慢所毁伤。很多人不愿意改变他的宗教、意志,甚至于包括他的发型。所以,假如你准备告诉别人他们有错误时,请你每天早餐前,把鲁宾逊教授所写的一段文章读一遍。他是这样写的:

“我们有时发现自己在毫无抵抗和阻力中,改变自己的意志。可是,如果有人告诉我们所犯的错误,我们却会感到懊恼和怀恨。我们不会去注意一种意念养成,可是当有人要抹去我们那股意念时,我们对这份意念突然坚决而固执起来。并非因为我们对那份意念有强烈的偏爱,而是因为我们自尊受到了损伤。

“‘我的’两字,在人与人之间,是个最重要的措辞,如果能恰当的运用这两个字,是智慧的开端。无论‘我的’饭,‘我的’屋子,‘我的’父亲,‘我的’上帝,这名词具有同样的力量。”

我们不只反对有人指我们的表错误,或是我们的汽车太旧,而是不愿意有人纠正我们任何的错误。对一桩我们认为‘对’的事,总乐意继续相信它。如果有人对我们有了某种的怀疑,就会激起我们强烈的反感,而用各种方法来辩护。”

有一次,我请了一个室内装潢师,替我配一套窗帘。等到他把帐单送来,我吓了一跳。

几天后,有位朋友来我家,看到那套窗帘,提到价钱,幸灾乐祸的说:“什么……?那太不像话了,恐怕你自己不小心,受了人家的骗吧!”

真有这回事?是的,她说的都是真话,可是人们就是不愿意听到这类的实话。所以,我竭力的替自己辩护。我这样说,价钱昂贵的东西,总是好的。

第二天,另外有一个朋友到我家里,她对那套窗帘,诚恳地加以赞赏。并且她还表示,希望自己有一套那样的窗帘。我听到这话后,跟昨天的反应完全不一样。我说:“说实在的,我配制这套窗帘,价钱太贵了,我现在有点后悔。”

当我们有错误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对方能给我们承认的机会,我们会非常的感激;不用对方说,极自然地我们就承认了。如果有人硬把不合胃口的事实,往我们的喉咙塞下去,我们是无法接受下来的。

美国内战时,一位极著名的舆论家“格利雷”,跟林肯的政见不合,他以为他那运用嘲笑、诟骂的争辩方法,可以让林肯接受他的意见,能使对方屈服。他连续不断的攻击林肯,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就是在林肯被刺的那天晚上,他还写了一篇粗鲁、刻薄,嘲弄林肯的文章。

这些苛刻的攻击,能使林肯屈服?不,永远不能。

如果你想要知道,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如何管理你自己,又如何改善你的人性、品格,你可以看一部“弗兰克林自传”。这是一部有趣味的传记,也是一部美国文学名著。

在这部自传中,弗兰克林指出,他如何改造他自己好辩的恶习,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一个最能干,和蔼,善于外交的人物。

当弗兰克林还是一个经常犯错的年轻人时,一天,一位教友会里的老教友,把他叫到一边,结结实实的把他训了一顿。

“弗,”这位老教友叫弗兰克林的名字,“你太不应该了。你打击跟你意见不合的人。现在已没有任何人会理你的意见。你的朋友发觉你不在场时,他们会获得更多的快乐。你知道的太多了,以致再也不会有人,告诉你任何事情……其实,你除了现在极有限度的知识外不会再知道其他更多了。”

据我所知,弗兰克林之所以能成功,那是要归功于那位教友尖锐有力的教训。那时弗兰克林的年纪已不小,有足够的聪明来领悟其中的真理。他已深深知道,如果不痛改前非,将会遭到社会所唾弃。所以他把自己所有不切符实际的人生观,完全改了过来。

弗兰克林这样说:“我替自己订了一项规则,我不让自己在意念上,跟任何人有不相符的地方,我不固执肯定自己的见解……凡有肯定含意的字句,就像‘当然的’,‘无疑的’等话,我都改用‘我推断’,‘我揣测’,或者是‘我想象’等话来替代。当别人肯定地指出我的错误时,我放弃立刻就向对方反驳的意念,而是作婉转的回答……在某一种情形下,他所指的情形是对的,但是现在可能有点不同。

不久,我就感觉到,由于我态度改变所获得的益处……我参与任何一处谈话的时候,感到更融洽,更愉快了。我谦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快速地接受,很少有反对的。当我给人们指出我的错误时,我并不感到懊恼。在我‘对’的时候,我更容易劝阻他们放弃他们的错误,接受我的见解。

这种作法,起先我尝试时,‘自我’很激烈地趋向敌对和反抗,后来很自然地形成习惯了。在过去五十年,可能已投有人听我说出一句武断的话来。在我想来,那是由于这种习惯的养成,使我每次提出一顶建议时,得到人们热烈的支持。我不善于演讲,没有口才,用字艰涩,说出来的话也不得体,可是大部分有关我的见解,都能获得人们的赞同。”

所以也许你知识渊博,也应谦虚些,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能总是说“你错了”,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6、争辩没有胜者:指责别人体无完肤,对方对你恨之入骨

在为人处世中,说话永远避免正面冲突,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赢了,那只会让你的一生失去更多的朋友。

卡耐基曾经讲过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大战结束后,不久,有一个晚上我在伦敦,得到一个极宝贵的教训。那时我是澳洲飞行家史密斯的经理人;大战期间,他曾代表澳大利亚在巴勒斯坦担任飞行的工作。战事结束宣布和平后的没有多久,史密斯在三十天中,飞行地球半周,这件事举世为之震惊,澳洲政府颁赠五万元奖金,英皇封授他爵位。

在这一段时间,史密斯爵士在英国国旗下,是一个倍受瞩目的人物……可誉称他是不列颠帝国的“林白”。有一个晚上,我赴一次欢迎史密斯爵士的宴会,那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位来宾,讲了一个很幽默的故事,还用了一句成语。

说故事的那位来宾,说那句话是出自圣经!其实他错了。我知道那句话的来历,我确实知道,那时我为满足自己的自重感,并且要显出我的优越、突出,而毫无顾忌地纠正了他的错误。那人坚持自己的见解……什么?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业”?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他也认为他是对的。

这位讲故事的来宾坐在我右边,我的老朋友贾蒙坐在我左边。贾蒙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所以那讲故事的和我,都同意把这问题交给蒙先生去决定。贾蒙静静听着,在桌下用脚踢了我一下,然后说:“代尔,那是你错了……这位先生才对,那句话是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路上,我向贾蒙说:“你明知道那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什么竟说我不对呢?”

贾蒙回答说:“是的,一点也不错……那是在莎翁作品‘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上。可是代尔兄,我相信你应该知道,我们是一个盛大宴会的客人,为什么一定要找出一个证明;指责人家的错误呢?

你这样做人人家喜欢你,对你发生好感?你为什么不给他留一点面子呢?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也不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去跟他争辩呢?最后我要告诉你,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那才是对的。”

“永远避免正面的冲突!”说这句话的人已经去世了,可是他给我的教训却仍然存在。争辩赢了不是真正的赢了,那只会让我们的人生失去更多支持我们的朋友。

那个教训,使我受到极大的影响,我原来是个固执、拗强的人。小时候就喜欢跟兄弟们争辩,当我进大学后,我研究逻辑和辩论,而且经常参加各项辩论比赛。后来我和纽约教授辩论,甚至,还计划写一部辩论方面的书,几年后的今天,我一直羞于承认。

从那时开始,我曾静听批评,从事数千次的辩论,同时注意事后所发生的影响。由于这些,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好也是一项真理,就是: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胜利,那就是尽量避免辩论……避免辩论,就像避开毒和地震一样。

一场辩论的终了,十次中有九次,那些辩论的人,会更坚持他们的见解,相信他们是绝对正确,不会错的。

你必须要知道,当人们逆着自己的意见,被人家说服时,他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是对的。

巴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为他们的职员定下一条规则,那就是“不要争辩”。

一个真正成功的推销员,他决不会跟顾客争辩,即使轻微的争辩,也加以避免……人类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现在有这样一个例子:数年前,有一个好争辩的爱尔兰人叫“奥哈尔”,来找讲习班听讲。他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可是喜欢争辩、挑剔别人,他做过司机,后来是汽车公司推销员,由于他发现自己业务表现并不理想,才来找我的。我跟他说过话后,才知道他推销汽车时,常不顾接受顾客的批评而发生口角。他对我说:“我听了不服气,教训那家伙几句,他就不买我的东西了。”

对于奥哈尔,我开始不是教他如何讲话,我训练他如何减少讲话,和避免跟人争论。

现在奥哈尔已是纽约怀特汽车公司,一位成功的推销员了。奥哈尔是如何做的?他说出自己的那一段经过:

“假如我现在走进人家的办公室,对方如果这样说:‘什么?怀特汽车……那太不行了,就是送给我,我也不会要的。我打算买胡雪公司的卡车。’我听他这样说后,不但不反对,而且顺着他的口气说:‘老兄,你说得不错,胡雪公司卡车确实不错。如果你买他们的,相信不会有错。胡雪牌汽车是大公司的产品,推销员也很能干。’

他听我这样说,就没有话可以说了,要争论也无从争起。他说胡雪牌车子如何好,我毫不反对,他就不得不把话停住了……他总不能一直指着胡雪牌车子,说是如何好,如何好。这样,我就找到一个机会,向他介绍怀特牌车子优点。

如果在过去我遇这种情形,我会觉得冒火,我会指那胡雪牌汽车是如何的不好……我愈说那家公司出口的汽车不好,可是对方愈会指出如何好,争辩愈是激烈,愈使对方决心不买我的汽车。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不知自己过去是如何推销货物的。由于这样的争论,不知使我失去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和金钱。现在我学会了如何避免争论,如何少讲话,使我得到了许多的好处。”

就像聪明的老富兰克林常说的:

“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对你的好感。”

你不妨替自己作这样的衡量……你想得到的是空虚的胜利,还是人们赋予你的好感?这两件事,很少能同时得到的。

波士顿一本杂志上,有次刊登出一首含意很深,而且有趣的诗:

“这里躺着威廉的身体,他死时认为自己是对的,死得其所,但他的死就像他的错误一样。”

你在进行辩论时或许你是对的,可是你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时,就是你对了,也跟不对一样。

玛度是威尔逊总统任内财政总长,他由从事多年政治经验中等到一个教训,他说:“我们绝不可能用辩论使一个无知的人心服口服。”

玛度先生说得太温和了。据我的经验,不只是无知的人,任何人你都别想用辩论改变他的意志。

这里有这样一个例子:所得税顾问派逊,同政府一位税收稽查员,为了一笔九千元的帐目发生问题,争论了一个小时。派逊指出,这是一笔永远无法收回的呆帐,所以不应该课征人家的所得税。那稽查员反对说:“呆帐?……我认为必需要缴税的。”

派逊在讲习班上说:“跟这种冷厉、傲慢,固执的稽查员讲理,那等于是废话……跟他争辩愈多,他愈是固执,所以我决定避免跟他争论,换个话题,赞赏他几句。

我这样说;‘这问题在你来讲,是一件很小的事,由于你处理过很多这一类的问题……我虽然研究过税务,但都是从书上得来的知识,至于你所知道的,都是由实际经验中得来的。我羡慕你有这个职位,我跟你在一起,使我获益不少。’

我跟他讲的,句句都是实在话。那稽查员在座椅上挺了挺腰,就开始谈他的工作经验,讲了许多他所发现的舞弊案件。他的语气渐渐平和下来,接着又说到他孩子身上。临走的时候,他对我说,回去后再把这问题考虑一下,过几天给我答复。

三天后,他又来见我,他说那笔税按照税目办理,决定不征了。”

这位稽查员,显露出一种最常见到的人性的弱点,他需要的是一种自重感。

派逊跟他争辩,他就伸展他该有的权威,来获得他希求的自重感。如果有人承认了他的重要性,这争论也就自然的停止了。由于他“自我”已伸展扩大,就即变成一个和善,有同情心的人了。

拿破他家里的管事,时常和约瑟芬打台球游戏。在他写的《拿破仑私生活回忆录》中,曾写下这样一节:“我知道自己球艺不错,不过我总设法让约瑟芬胜过我,这样会使她很高兴。”

我们要让顾客、爱人、丈夫或是妻子,在细小的争论上,胜过我们。

释迦牟尼曾这样说过:“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可以止恨。”所以误会不能用争论来解决,而需要用外交手腕,和赋予对方同情来解决。有一次,林肯指责一位与同事发生冲突的年轻军官。

林肯说:“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己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辩。无谓的争论,对自己性情上不但有所损害,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不妨对人谦让一点。与其跟一只狗争路走,不如让狗先走一步。如果给狗咬了一口,你即使把这只狗打死,也不能治好你的伤口。”

所以,在辩论中,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真正的胜者不是靠争辩来取得胜利的,过多的争辩只会失自己失去更多的朋友。 dv6FFErp3X8HRs5R3hAAu+ZMTyBu7S6FEdQH6iLhTvc+CrE7xQ3U0zsMFlbAgLR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