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二章

1、要学会反驳别人,别傻里傻气充愣

一个吝啬的老板叫伙计去买酒,伙计向他要钱,他说:

“用钱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不花钱买酒,那才是有能耐的人。”

一会儿伙计提着空瓶回来了。老板十分恼火,责骂道:

“你让我喝什么?”

伙计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从有酒的瓶里喝到酒,这是谁都能办到的;如果能从空瓶里喝到酒,那才是真正有能耐的人。”

显然,老板想不花钱喝酒的言行是不适当的,而如果伙计不知如何机智应对的话,或者可能遭到老板的严厉斥责,或者自己贴钱给老板喝酒。

在现实生活中,反驳别人的不适当言行可采用这样一些技巧:

一、比对方更荒谬

一位记者向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说:

“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

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后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

“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的提问显然是认为扎伊尔前总统蒙博托不廉洁,但并没直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来委婉表达的,蒙博托如果发脾气正言厉色地驳斥,则既有失风度体统,又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心平气和地解释恐怕也行不通,谣传的事情能够三言两语澄清真相吗?于是,蒙博托除了用“长时间的哈哈大笑”这种体态语表示不屑一顾以外,还引用一位比利时议员的话来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

二、委婉点拨

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自己的创作非常严肃认真,非常注意独创性。对那些模仿、抄袭行为深恶痛绝。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演奏自己的新作,特意请罗西尼去听他的演奏。罗西尼坐在前排,兴致勃勃地听着,开始听得蛮入神,继而有点不安,再而脸上出现不快的神色。

演奏按其章节继续下去,罗西尼边听边不时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过一会,又把帽子脱下,又戴上,这样,脱下戴上,戴上又脱下,接连好几次……

那位作曲家也注意到了罗西尼的这个奇怪的动作和表情,就问他:“这里的演出条件不好,是不是太热了?”

“不,”罗西尼说,“我有一见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不得不频频脱帽了。”

艺术贵在独创,这样才能形成带有个性特征的风格乃至形成流派;抄袭与模仿,则只能在艺术巨匠的浓荫中苟且偷生,毫无建树。因此,要反对单纯的模仿,更要杜绝抄袭行为。19世纪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对模仿、抄袭行为的深恶痛绝盖源于此。然而,直接的指斥恐怕会使对方十分难堪,罗西尼便用体态语及其说明来委婉地表示:“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那么多熟人”,言外之意是你抄袭了他们的作品。虽然没有明说,那位作曲家的脸一定会涨得通红!

三、循循善诱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道,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立即允诺道:“完全可以。”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愤激的群众,列宁的5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提高了其思想认识,保住了皇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点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四、针锋相对

有一位女作家写完了一部长篇小说,发表后引起轰动,一时成为最畅销的热门书。有个评论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拒绝,怀恨在心,经常在评论中旁敲侧击地贬低这个女作家的才干。有一次文学界举行聚会,许多人当面向女作家表示祝贺,称赞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谢。忽然那位评论家分开众人,挤到前面,大声向女作家说道:

“您这部书的确十分精彩,但不知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这本书究竟是谁替您写的?”

女作家还陶醉在众人的赞扬声中,冷不防他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就在她一愣的刹那,已有人偷偷发笑了。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势,做问题以外的争吵于自己不利,她马上镇静下来,露出谦和的笑容,对评论家说道:

“您能这样公正恰当地评价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并向您表示由衷的感激!但不知您能否告诉我,这一本书是谁替您读的呢?”

评论家的问话,用意十分明显;而女作家的反问,同样针锋相对,潜台词是说,你从来不认真读别人的作品,所做的评论无非信口雌黄。连书都不读的人,有什么资格做评论!巧妙的反问,使评论家陷入了十分狼狈的处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在一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挑衅地对我国外交慷说:“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面对这种挑衅性的无稽之谈,我代表回答道:“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需向他国做什么保证。”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反问道:“请问,难道你们竞选总统也需向我们做什么保证吗?”

这针锋相对的反诘,使对方无言以对,讨了个没趣,满脸窘态。

五、运用幽默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肯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在受到某种不合理的阻扰或不公正的待遇时,不妨哇哇叫几声,这也是在运用幽默的力量。

当问题已经十分明显,这时再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是懦弱的表现。

有一家公司的餐饮部,伙食很差,收费昂贵。职员们经常批评吃得不好,甚至也谩骂餐厅负责人。有一回一位职员买了一份菜后叫起来,他用手指捏着一条鱼的尾巴,把它从盘子中提起来,冲餐厅负责人喊道:“喂,你过来问问这条鱼吧,它的肉上哪儿去啦?!”另一位职员要的是香酥鸡,他发现没有鸡腿,于是他也叫起来:“上帝啊!这只鸡没有腿!它怎么跑到我这儿来了呢?”

同样,当别人妨碍你的工作时,你也可以提高嗓门回敬他一个幽默。

有一位女乘客不停地打扰司机,车子每行一小段路程,她就提醒他,说她要在某个地方下车。司机一直很耐心地听着,不吭声。后来女乘客大叫:“你不说话,我怎么知道要下车的地方到了没有!”

司机也叫起来:“那你就看我的脸吧!我的脸笑开了,你就下去吧!”

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拍摄一部巨片。这部巨片的女主角是个大明星、大美人。可她对自己的形象“精益求精”,不停地唠叨摄影机的角度问题。她一再对希区柯克说,务必从她“最好的一面”来拍摄,“你一定得考虑到我的恳求”。

“抱歉,我做不到!”希区柯克大声说。

“为什么?”

“因为我没法拍你最好的一面,你正把它压在椅子上!”

在和不喜欢的人相处的时候,运用幽默的力量,既能巧妙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能避免造成过分尴尬的局面,深深伤害别人的感情。

2、对什么事都作否定回答,随口就说“不会做”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无论对什么事都作否定回答,即使是对上司也是一样。这样的部下确实让上司感到头疼。假如上司让你做一件你从来没做过的工作,你会怎样回答?回答:“不行,我从没做过,没有信心,还是找别人做吧!”或“我太忙了,请原谅。”这样上司会感到很失望。总是这样回答的话,上司以后无论什么工作都不会放心地交给你去做。相反,如果能这样回答说:“我以前没有做过,但请让我试一试。”或“我早就想做一次这样的工作锻炼锻炼自己,太谢谢了!”这样积极的回答,上司会认为你很有前途,以后有什么工作也愿意让你去做,你也就得到了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透过上面的对比可以知道:持肯定态度的部下会得到上司的信任和器重,和上司的关系也一定很融洽。相反,持否定态度的部下不会得到上司的信任,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和谐。

要想和上司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对什么事都要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当然,上司说的事也有不对的时候。有时你也会说出否定上司意见的想法吧。可是,绝不能误认为批评能迎合上司的期待。

在上司问到:“对这件事,你怎样想的?”如果用评判家似的语言说:“我觉得不行。”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上司肯定会感到不高兴。要是自己认为不好,应该想一想能够提高成功可能性的具体措施。上司想听到的不是批判性的批评,而是改善性的批评。认为批判性的批评能取悦于上司的部下,一定是一位低水准的部下,永远也不会得到上司的信任和赏识。

3、老说实话不一定受欢迎,有时谎言是一种智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爱说大实话的人,什么事情他都照实说,所以,他不管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简直无处栖身。最后,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热爱真理,那些说实话的人”。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已经不中用的牲口,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么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听完这人讲述完集市上发生的事,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

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其实,故事中的人的遭遇并不是偶然的,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

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她小时候更是纯真,常坦率得令人发窘。

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着:

“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替你们带来什么礼物?”

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

“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

“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我才不稀罕糖果。”

邓肯回答。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人无论处在何种地位,也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受到别人的赞扬。的确,做工作很辛苦,能力虽然有大有小,毕竟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作为人办事的人,此时必然避其锋芒,即使觉得他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生性油滑、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的人,此时也许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鲁莽,锋芒毕露了。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怎样理解真话有时并不被肯定的现象呢?

换一个角度我们便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趋利而避害。可以设想,如果某甲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直言不讳,人们因此认定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人,所以乐于与他深交,并在人前人后夸赞他,某甲也因此感到快乐和自豪。也就是说,某甲的真诚为他赢得了报偿,带来了利处,那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情况与此大相径庭,比如某中认为同事小敏的衣服难看,便马上对她说:

“腿短而粗的人不适合穿这种裙子。”结果,小敏脸一沉,扭头便走,留下某甲发愣。或者某甲当着处长的面指点小张说:

“你的稿子里错别字很多,以后要仔细些。”

实话固然是实话,但不久后却隐约有人传言,某甲惯于在上级面前打击别人,抬高自己……

倘若如此,某甲恐怕会意识到自己的真诚并不那么受人欢迎,既然这样,又何苦呢?

4、诚实的人不代表不说“谎”,谎言有时是一种大智慧

李敏是一个诚实的女孩子,一向以心直口快、热情开朗而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谁知走向社会后,许多人都不喜欢她,因为她从不撒谎,也痛恨撒谎的人,而她周围却没有一个不撒谎的人。因此,她的人际关系搞得很僵。有人善意劝告她:“有时谎言是讨厌,但生活中又不能没有谎言,你不要太天真了!”李敏立时糊涂了,谎言还有好的吗?

如果生活里完全没有谎话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将无法协调,因为整个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必须依靠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话来保持平衡。

谎话分为可以原谅的和不可原谅的两种,而社会就是由可以原谅的谎话来维持平衡的。

礼貌上的客套话,是社会上一般人所公认的一种谎话,我们只要把它当成人际间交往的润滑油就好,不用深入去探索这种话的意思。

为了勉励或者安慰别人所说的谎话,是没有人会产生非议的。比如对于癌症患者,不把实情告诉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还有一种“幻想的谎话”,为数也不少。有些人整天陶醉在自己的梦幻世界里,经常痴人说梦话,自己欺骗自己。这种“幻想的谎话”,如果不很严重或不很过分,也就没有多大关系。

总的来说,对他人无害的谎言是可以原谅的,不能原谅的是那种以损害他人而获取利益的谎言。

5、做人要灵活转弯:善钻“牛角尖”的人是“死脑筋”的人

其实钻“牛角尖”的原意是形容费力钻研那些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基本上把这一点引申为想问题、办事情比较迟钝,不会转弯。

比如一个学生给一位心理专家写信说:“我这个人是班里有名的死脑筋,想问题、做作业总是死搬教条,因此常常钻牛角尖。”因此,钻“牛角尖”就是“死脑筋”的同义词。

现在,我们就按照所延伸的这层意思来讲讲这个问题。

所称的“死脑筋”,主要是思维的灵活性比较差。

可是为什么思维不灵活呢?

其实这里有先天性的生理原因,也有后天的修养原因。

从先天的原因来看,主要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关。

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基本的类型。

其中一种为“安静型”,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一个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对外界的影响做出反应时很迟钝。

只要你稍微留心一下就可能发现,我们周围这种慢节奏的人很多,平常我们把这种人称为“慢性子”。

这种慢性子的人会表现在他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所以他在看问题、办事情时,就可能表现出惰性的色彩:到了拐弯处,他难以迅速转弯,还需要走一阵子,甚至一直走下去,以至于钻进牛角尖。

从后天的修养来看,主要是因为在后天氛围中,人们不同的心理特征对思维灵活性的影响,以及从思维自身的特征来说,有些人的思维,是发散式的。因此想问题比较开放,一些人喜欢从不同的角度来想像,另外有的人的思维是集中式的。这种人想像总是较倾向于整齐划一,热衷于从一条思维去找寻答案,追求稳定。相对来说,那种集中式思维特征比较突出的人,容易陷入“牛角尖”。

还有过强的好胜心,死要面子,孤立性较强,对价值的判断力不高等等同样把人引进牛角尖。

例如,人都很顾面子,可是如何才能顾全面子呢?有的人很明白,死争面子反而会丢尽面子。

所以,在可能丢面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可而止,见机行事;虽有损失,但也无伤大雅;时间一长,就会烟消云散。而老实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在“此路不通”已明显可见时,还非要往里钻,最后很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而落得被人嘲笑。一旦走到这一步,就可能会“一次败北”,总想着“卷土重来”,想尽力挽回损失;时间一长,便养成一种顽固不化的思维模式--钻“牛角尖”。 IpaCC55SH3yewl75qyEUphOIc+sLWuYCO5t0iAnYIGQRcc+KJU2oE7tB7RfpAj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