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第五章管好自己的嘴,勤动脑慢张口

一吐为快是将话说好的大忌,既得罪人,又影响个人形象。所以在说话时,要管好自己的嘴,本着勤动脑、慢张口的原则,就能说出令人满意的话。

1、话不要说得太满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大凡社交老手,都深谙其中的道理。只说三分话,剩下的七分留给自己欣赏,这才是最明智的处世之道。

一个年轻人想在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谋得一个职位,恰巧爱迪生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于是就接见了他。年轻人向爱迪生表明了来意,同时,还坦露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说:“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化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完以后,便问他:“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溶液呢?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年轻人顿时无言以对了,面试的结果可想而知。

年轻人之所以没有被录用,是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留后路,从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果他能谨记“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原则,就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与人交谈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表现自己的文采,习惯性地使用一些修辞。其实,运用修辞并非坏事,但是一定要运用得当,否则,用词不当很可能让别人误解。

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皮卡索夫与罗亭有一段对话:

罗:妙极了!那么照您这样说,就没有什么信念之类的东西了?

皮:没有,根本不存在。

罗:您就是这样确信的吗?

皮:对。

罗:那么,您怎么能说没有信念这种东西呢?您自己首先就有一个。

皮卡索夫用“根本”一词来修饰自己的话,结果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正因为他把话说得太满了,才使自己很难堪。

话多的人,通常喜欢一吐为快,不考虑说出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容易惹人厌烦。其实,多说话非但无益,还会给自己平添不必要的麻烦。老于世故的人,说话会分轻重,只说三分话。或许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人狡猾、不能深交。其实,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每个人说话时都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可以深谈的人,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了解的人,而你却畅所欲言,虽然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

如果与谈话者关系较浅,却与之深谈,会显得自己没有修养;如果所说的话涉及对方的利益,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显出你自己的冒失;如果你的话题是关于评论社会的,可是你并不清楚对方的立场,偏偏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同样会招致对方的不满。

逢人只需说三分话,是指有些话题不需要说,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它与“事无不可对人言”有没有冲突呢?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竹筒倒豆子”,只说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则另当别论,但他们只说三分话的本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原本说话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也不必说;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但却没有得其地,那也不必说。没有得其人,而自己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已是很多了;如果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暗示别人,看看别人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说了三分真话,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了,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作是通达人情世故的人。

如何才能说出别人爱听的话,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适时地探测别人的性格、爱好、特长等,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人,说出不同的话,这才是说话的最高境界。

2、话要三思而后说

信口雌黄、刚愎自用、自吹自擂是社交过程中的一大禁忌,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就更不用说是交朋友了。

田雷是一家外企公司的销售人员,由于运气好,取得了一些小成就,老板因此给他加了薪、升了官。可是,他的同事关系却非常差,公司里没有一个人愿意与他合作。原因是他过于自大、骄横,喜欢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有一次,一位同事向他求教销售技巧,他张嘴便说:“你怎么就这么笨啊!来公司都快一年了,还只是个小小的销售人员。你看我,早已经被提升了。”同事听后很是气愤,但他压住了怒火,好心劝导田雷说:“你不能这样说话,没有人愿意听你说教,如果你与客户也这样说话,那么你的前途也就到头了。”田雷不屑一顾地说:“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是不是嫉妒我啊!”同事见状离开了。后来,同事们都知道了田雷的这一毛病,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不久,田雷就向公司领导上交了辞职信。

无论是与同事交谈、出席社交场合还是与亲人交谈,都要注意一些谈话禁忌,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更好,别人更容易接受。千万不要像田雷那样,到头来只能是自食恶果。因此,在与人谈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揭别人的隐私,不做无谓的争辩

很随便地把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揭发出来,这样不但会损害别人的声望,而且还会将自己卑劣的人格表现得一览无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自己知道的那部分未必是事情的真相,不一定可靠,所以不要到处宣扬。否则,很可能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到那时再后悔,就已晚矣。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一些纷繁琐事是在所难免的,不值得板起脸与别人争论不休。如果自己偏偏是那种喜欢争辩的人,那么你的精力和时间会显得很不值钱,更不要说对人际关系的损害程度了。

生活琐事上的争论,不同于哲学争论。哲学界为了某一问题争论一个甚至是几个世纪,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其目的是追求真理,给人类留下正确的文化遗产。而生活上的琐事争论,往往为的只是一个面子问题,将二者对照来看,后者不免有些小题大做。

为了一些小事争论,没有任何好处:

第一,损害了别人的自尊,影响了个人形象;

第二,使自己养成挑剔的恶习;

第三,会使自己变得骄傲自大;

第四,会破坏辛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须条件。单单为刁难对方,逞一时之强,于人于己都无好处。如果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尊严,就绝对不可以刺伤别人的自尊心。

常言道:“要想别人尊敬你,必须先尊敬别人。”

(2)不用强硬语气给别人纠错

一个人在做错事或做了一件吃亏的事时,能否纠正,关键在于这件事是否是从自己口里说出来的。如果自己心甘情愿将过错说出来,说明这一错误很可能得以改正;倘若是由别人指出来的,那么在被人指出的情况下,当事人很可能为自己的过错做出种种辩护。

纠正别人的错误时,要讲究方法:

第一,要持同情的态度。因为这样做,不会吹毛求疵,同时对别人的过错予以谅解,从而培养自己的大度胸怀。

还要注意的是,说话要用一种温和的语气。“你真糊涂,这件事完全弄错了!”这样具有刺激性意味的字眼最好不要用,因为听者会因此产生抵触心理。因此要用一种温和态度来对待,在指出别人错误的时候,罗唆不绝,这样不但会使对方陷于窘境、难堪,而且还会造成僵局。

第二,想要改变对方的主张,最好能设法将自己的想法移植给对方,使对方觉得是自己修正了原有想法,而不是由别人指出的。对于那些无可挽救的人,应该站在朋友的立场上,给予恳切、正确的指正,使他有知过而改的想法,严厉责备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纠正对方的时候,有些人喜欢用命令的口吻,这样效果不但不佳,相反还会得罪一些人,所以最好是用征询式的语气。

比如同样的意思:“你不应该用红色!”和“你认为不用红颜色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这两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产生的效果自然不同。

(3)不要说自夸性的话

千万不要自吹自擂,与其自夸,倒不如谦逊。也许自认为了不起的事,别人可能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好夸大自己的人,间接为拓展人际关系制造了障碍。别人表面上对你恭恭敬敬,背地里会指责你不会说话。当取得某些成绩时,与其用自夸性语言往自己脸上贴金,倒不如让别人说出赞赏性的话。

总而言之,不要在别人面前夸耀个人成就、财富。

3、玩笑话要得体

开玩笑是调节枯燥生活的好方法,但开玩笑时要注意措词。一个得体的玩笑,不但可以活跃谈话气氛,还能增加个人魅力;但一句过头的玩笑话,可能会使自己和他人陷入尴尬境地。

某广告公司里的一位员工小张,新婚不久就开始发福,原来纤瘦的身材逐渐胖了起来,或许是因为有了归属、生活稳定的缘故吧!

有一天,单位一位男同事的妻子来公司给丈夫送东西,不料与小张相遇了,而小张恰好与她是旧相识。大家聊了一会儿,男同事的妻子突然对小张说:“哎呀,你怎么搞的呀,现在胖成这个样子,脸胖得都看不到眼睛了,再发展发展真的不堪设想啦!”在场所有人听了都大笑起来。

小张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没说一句话,转身离开了。笑她胖的人都走了以后,她再也压不住心中的火气,破口大骂。同事见此情景立即赔不是,场面搞得十分尴尬。后来,小张再也没有与同事的妻子来往。

有些人开起玩笑来没有分寸,只顾自己开心,而忽视了被开玩笑者的心情,这是玩笑话中的大忌。

那么,开玩笑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1)玩笑用语要注意分寸

朋友间开玩笑要讲究分寸,即使双方关系再好,开玩笑时也要注意别太过火,避免恶语伤人的现象出现。

有点过火但无伤大雅,这样的玩笑还是可以开的,但故事中男同事的妻子与小张开玩笑时的用词,确实太损了些,小张难以接受也是有情可原的,与同事的妻子断绝情分,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生活中,因为一个玩笑而造成的悲剧实在是数不胜数,究其根源,大多数是玩笑开得太过火,造成了恶语伤人。

所以,开玩笑要讲求分寸,千万不能给他人造成伤害。否则,损害了双方关系,得不偿失。

当然,不要因为怕把玩笑开得过了火,就不与别人开玩笑,整天一本正经的,这样做没有太大的必要,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不可爱的人。所以,生活中与人开玩笑是必然的,那么在开玩笑之前,就应该加以注意。

(2)开玩笑要因人而异

任何人都有自尊心,或许他本人不在乎别人的嘲弄,可是却不能忍受他在乎的人遭到嘲弄。如果没有摸清楚这种人的性格,就擅自拿他在乎的人开了些不得体的玩笑,即使他当时不会对你怎样,可事后也会把你对他造成的伤害记在心里。一个人不可能被另一个人完全了解,这是事实,更何况每个人的喜好厌恶不同,或许自己认为好玩的,在他人眼里有可能是小儿科。归结一点,开玩笑时要看人。

许多人喜欢和别人开玩笑或捉弄别人,可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将玩笑开得有些过火,伤了双方的情分。因此,在开玩笑之前必须好好动动脑子,管好自己的嘴,以免话一出口就伤人。凡是有批评味道、敏感及涉及隐私问题的玩笑最好不要开,防止玩笑过了火,变成中伤他人的武器。

凡是精明的人在与人开玩笑时都会讲究一个分寸,他们能够把握住玩笑话的度,让玩笑成为缓解气氛、消遣娱乐的好帮手,而不是把玩笑作为攻击他人的一个手段。

4、闲谈用语要仔细斟酌

闲谈本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是提高生活情趣的好方式,不该有所顾忌,否则就违背了闲谈的目的。这种认识有些片面,尽管闲谈是枯燥生活的调节剂,但也要注意一些措词、用语。

陈平与李燕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她们应邀参加另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在宴会大厅里,陈平遇到了一个小学同学,于是热情地上前打招呼,二人很快就聊了起来。谈话过程中,陈平的小学同学提到了李燕,说:“我和李燕也是同学,她那个人实在不怎么样,不知道她现在在做什么,不过肯定不会有好的发展,像她那么自私的人,谁会与她交朋友!”听到这里,陈平说:“不要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这样是不礼貌的,更何况李燕并非像你所说的那样,她为人很正直,我们已是多年的好朋友了。”说罢转身离开了。小学同学自觉没趣,再也没有与陈平联系。

闲谈是考验一个人品德高尚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一个人如果在闲谈中,总是捕风捉影、搬弄是非,说明这个人的品格不高尚,由此也可检测出其说话水平。所以,在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因闲谈用语不当,而损害自身形象,要把好口风,别给自己找麻烦。

闲谈是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双方友情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加强团结合作的工具。与人闲谈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知识。可是,生活中因为闲谈而引发极端的事也很多。这就说明,闲谈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作用也能产生负面影响。

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其中的道理人人知晓。曾有人将舌头比作一把锋利的剑,杀人于无形中,这个比喻一点也不夸张。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很可能造成一场人间悲剧。

比如某人捕风捉影,听到某少女不贞的谣言之后,不管事实真相如何就四处散播,这种行为无疑会给那无辜的少女带来沉重的压力,如果该少女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强,就可能酿成一场悲剧。

与人闲谈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别让闲谈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闲谈是枯燥生活的调节剂,为了使闲谈发挥出最大效力,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说别人忌讳的话题

在闲谈中尽量回避对方忌讳的话题,用一颗爱心去体谅他人。要知道,任何人被击中痛处,都会受到伤害。所以,在与人交谈过程中,必须管好自己的嘴,不提及他人忌讳的话题。

(2)控制情绪,以免出口伤人

许多人一旦被激怒,理智便消失殆尽,说出一些令他人不能接受的话,等到风平浪静后,回忆自己说出的话,又不禁后悔万分。所以,当自己即将发怒时,首先要控制好嘴,不管说什么样的话,都要本着不伤人的原则。

(3)闲谈莫说不着边际的话

双方交谈时,最好不要谈论第三者,即使所谈之事不可避免地涉及第三者,也要掌握好一个度,跟此事密切相关的可以谈,但没有联系的事必须就此打住。更不能当着交谈者的面,用不礼貌的语言评论第三者,或用侮辱性的语言诽谤第三者,这些都触犯了谈话禁忌。别人会对你产生看法,对你提高警惕,不会再与你畅所欲言,担心与第三者遭到同样待遇。

(4)不要嘲笑对方失言的地方

闲谈中,对方的言谈举止有失态的地方,不宜嘲笑,即使要提醒对方保持风度,也要采取适当的手段,给别人留面子。在闲谈中,经常给别人留台阶,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君子风度。时间长了,会给人留下宽容豁达、胸襟磊落的好印象。

闲谈中,必须用好大脑管好嘴。闲谈是增进感情、扩大人际交往最有力的工具,不要因一时口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5、话不点透,以免伤人心

说话的魅力在于让听话者自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心悦诚服地加以改正。讲话者则需要运用一些方式方法,尽量做到既不把话点透,又让对方听出自己的弦外音,这样才不至于将谈话双方置于尴尬境地。

在北京一著名饭店,一位外宾吃完一道茶点后,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口袋里。

这一切被服务小姐看在眼里,她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当即表示谢意,并解释道:“我刚才多喝了几杯酒,头有点晕,误将食筷放入口袋里。”并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说着取出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子,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难免做一些不适当的事,或者是一些错事。

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说话的方式。特别是在交际场合,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给对方留台阶。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不愿将自己的错误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

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的错处或隐私,给他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需点到为止。

言尽而意无穷,话中有话,既提出了忠告,又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如此,就会多一份舒心,少一些烦恼。

6、不该说的莫开口

与人谈话时,该说的话留一点,不该说的不开口。因为,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任何人都无法预测一句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说不定哪句不该说的话被自己说出口后,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人们在说话之前要深思熟虑,想好了再说也不迟。

刘燕在一家饭店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可刚上班一天就被老板炒了鱿鱼。其原因是她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饭店里的生意特别红火。刘燕刚上班,就来了三位客人,她连忙拿出菜单,面带微笑地走向客人,准备为他们点菜。第一位客人点了一份糖醋里脊;第二位点的是宫保鸡丁;第三位点的是京酱肉丝。点完菜以后,三位客人又强调了一句:饭菜要干净一点。

不大一会儿,这三位客人点的菜就做好了。刘燕用盘子端了出来,她一边朝三位客人就座的方向走去,一边大声对客人说:“你们谁要的这份干净一点的菜?”

不料,就因为这一句不该问的话,刘燕丢掉了饭碗。因为,这句话给饭店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时同样要注意该说的留一点,不该说的莫开口。要时刻把握好说话的度,尽量让说出的话委婉动听。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不要令人产生歧义,否则,就违背了说话的最初目的。

几位大学生去敬老院慰问一位退休老教师,见面以后大学生问道:“田老师,您老的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

老人家高兴地说:“八十一啦。”

大学生继续问道:“身体都还健康吧?在退休老教师里面您可算得上是长寿将军了。”

老人家面带微笑地说:“哪里,1010年龄比我大,他已经九十岁了。不过,他去年却到西天极乐世界报道去了。”

“唷,这回可轮到您了。”几位大学生异口同声道。老人家听到这里,脸色骤变,板起脸来把他们撵了出去。

原因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其实,大学生们的实际用意是说,长寿将军的光环该套在老人家头上了,可他们却没有把话说明白,使老人家误认为他们在咒自己死,结果原本是一片好意,却产生了负面结果。

灾祸往往出自于口,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也不管财富多么雄厚、势力有多强大,语言不当总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管不好自己的嘴,就相当于在自己身上绑了一颗定时炸弹。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该说的留一点,不该说的莫开口呢?不妨参考以下几点:

(1)不要多嘴多舌

生活中,免不了有这样一些人:心里藏不住话,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后,不管事情真相如何,就像大喇叭一样四处传播,这种行为正是愚蠢的表现。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的就是多嘴多舌导致的后果。

有人认为:“人长了一张嘴,如果不说话,不就浪费资源了吗?”当然,人长了嘴巴不用是不可能的,但是说话也要讲究个分寸。大凡处事精明的人说话时总会留一手,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说。

(2)不要使言语产生歧义

说话前,必须仔细斟酌所说之话是否会产生歧义,尽量把话说得适宜和圆满,这样才能赢得别人好感,才算把话说得恰到好处。要知道一句容易产生歧义的话语,很可能破坏原本融洽的谈话气氛,为进一步交谈设置障碍。

(3)说话时要经过大脑

说话前一定得看场合、看时机,权衡一句话说出后的利弊。如果说话不看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也不考虑后果,往往会惹出祸端,或遭人嫌厌。尤其是处世尚浅的青年人,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大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不管什么场合,不论时机适宜不适宜,口无遮拦、滔滔不绝。长此下去,必定会吃亏上当。

(4)不要充当长舌妇

日常生活中,因说话惹出风波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不负责任地在背后瞎说,捕风捉影、四处乱传,闲言碎语、添枝加叶,给许多人造成痛苦和烦恼,有些还可能酿成人间悲剧。

有位文学家曾这样写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要厉害,上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他那仁慈的心,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讲话通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说,避免出口伤人。”

言由心生,说什么样的话,怎样说完全要靠大脑支配,所以在管好自己的嘴前,首先要用好大脑。在每句话出口前,必须先经过大脑筛选,造谣中伤、搬弄是非等言辞一定不能让它溜出口。 fYkkx1w31uHzEAZbcSyVaT+jmyAyoFG6Gw5xbtSBpMvPOo0uPzuDwmDqc0EYNo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