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第一章抓住人心,给人留下好印象

与人交谈时,必须在谈话开始时就抓住对方的心,用动听的语言使对方心花怒放,愿意与你继续谈下去,这样就发挥出了说话的最大效力,能更好地沟通。

1、说好第一句话

与人交往时,往往第一句话就能决定交谈的深浅度。一句动听的开场白,很可能使谈话双方成为无话不说的知己;一句不入耳的话,很可能破坏交谈气氛,失去结交朋友的机会。

张力是一个人际关系非常好的人。无论是与陌生人谈话,还是与熟人聊天,他都能制造出非常活跃的谈话气氛,并在交谈过程中,使双方友谊进一步加深,这就是他获得好人缘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同事的生日聚会,在会场上遇到了王宾,便走上前,彬彬有礼地说:“您好!听说您和今天的寿星是老同学?”王宾高兴地点点头说:“您是?”“我是他的同事,很高兴能认识您!今天还真是个好日子,不但能给同事祝寿,还能结交一个好朋友,真的很难得。”张力面带微笑地说着。王宾也高兴地迎合着张力的话题,就这样两人高兴地聊了起来。生日宴会结束后,两人依依不舍地分别了。

张力与王宾能成为好朋友,第一句开场白的作用最大。如果张力的第一句话没有吸引王宾的注意,没有为交谈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那么二人的情况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然,说好第一句话,并不只局限于与陌生人的交往中,还要渗透到朋友、夫妻、亲人交往之中,这样可增进友情、巩固爱情、温暖亲情。

丈夫因事外出,不小心将随身携带的3000元钱弄丢了。他心里非常着急,本来家里条件就不富裕,这3000元是妻子辛辛苦苦、奔波忙碌攒下来的。想到这里,他不停地责骂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向妻子交代。无奈之下,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当妻子接通电话后,他支支吾吾地说:“对不起,我……把3000块钱给丢了。”

妻子听了以后说:“人丢了没有?没有丢就好,赶快回家吧……”听完妻子的话,他感动得不知所措,傻傻地站在电话亭旁,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其实,妻子非常节俭,丢了钱,她心里一定非常难过,可是她很懂得道理,知道事情发生了,埋怨也没有用。

夫妻二人结婚十多年了,丈夫从来没有给妻子做过一次饭,那天他亲自买菜下厨房,为妻子做了一道菜,虽然做得不是非常好,可妻子却吃得比往常更香。

从此,夫妻双方更能体贴、理解对方了,感情加深了许多。

生活中,无论是亲戚、朋友、夫妻间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种情况往往都是由第一句话引起的。可见,说好第一句话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把第一句话说好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让第一句话拉近彼此距离

赤壁之战中,鲁肃见诸葛亮的开场白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与鲁肃是忘年之交。就这样,鲁肃与诸葛亮拉上了关系,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人群而独自生活,只要彼此都留意,不难发现双方存在的那层“亲戚”关系。

譬如:“你是天津人?我曾在天津上过大学。说起来,还真巧呢!天津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您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我也是,我们还是校友呢!您是哪届的呀?说不定我们还是同届呢!”

“您来自皖南,我出生在皖北,两地相隔咫尺。在这里还能遇到老乡,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这种初次见面互相攀认式的谈话方式,很容易搭起陌生人之间谈话的桥梁,使人在短时间内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从而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用第一句话让人体会到尊重

对陌生人表示敬重、仰慕,是礼貌的第一表象,是拉近双方距离最有效的方法。采用这种方式必须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不能胡乱吹捧,说话的内容要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您的作品我曾拜读过多次,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可谓受益匪浅!没想到今天竟能在这里见到您,真是荣幸之至啊!”

“今天是教师节,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祝老师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您的家乡桂林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不是有句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吗,我真的很高兴能认识您这位桂林的朋友。”

(3)在第一句话中就把问候送出去

无论是初次见面,还是与熟人见面,问候是少不了的。见面后,第一句话,最好就把问候摆出去。一般情况下,“您好”是最常见的问候用语,但是如果能因对象、时间、场合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问候语,效果则更好。例如:对德高望重的长者,应说“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对年龄跟自己相仿者,称“先生(女士)您好”,显得亲切;对方是医生、教师等,可在您好前加上职业称谓。节日期间,说“节日好”、“新年好”,给人以祝贺节日之感;也可按照时间分别对待,早晨说:“早上好”,中午说:“您好”,晚上说:“晚上好”,比较得体。

人生无处不相逢。与陌生人交谈并不可怕,也没有必要过于拘束、不自在,只要主动、热情地同他们聊天,努力探寻双方的共同点,遇到冷场时,能及时找到话题,制造谈话气氛就可以了。只要学会了这些技巧,就能赢得对方的好感,这样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总而言之,初次见面,第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是叩开对方心扉的敲门砖,也是使人一见如故的秘诀。

(4)第一句话就使人感到体谅、关爱、包容

如何与陌生人说好第一句话,怎样与朋友、亲人说好第一句话呢?这其间,也有一定的方法可寻。

生活中,朋友、亲戚、家人之间,总会出现一些矛盾,此时,第一句话起着决定性作用。一句不得体的话,不但会使矛盾加深,还可能伤害到彼此间的感情。所以,在张口前一定要三思。不妨往语言里加些关爱与理解,这样,再深的矛盾也会因为爱而化解。

与人交谈时,第一句话非常重要,这要求人们要管好自己的嘴,虽然做不到口吐莲花,至少也要让别人听了有种舒服的感觉,这样才算把话说好了。

2、初次交谈要把握好一个度

谈话最忌讳的就是揭人隐私、触人隐痛处,与人交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尤其是与陌生人谈话时,更应提高警惕,以免因一句无心之言,而伤了彼此的和气,错失交朋识友的好机会。

王丽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公司上班。一天,因为工作的需要,她被派到外地出差。在车棚里,她遇到一位来华旅游的美国姑娘。出于礼貌,王丽先与对方打了一声招呼,王丽认为,作为东道主,如果不与这位姑娘热情地寒暄几句,显然是不懂礼节。于是,王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与姑娘聊了起来。

在交谈过程中,王丽开口对姑娘说:“你今年多大岁数呢?”姑娘听到这一问话,显然有些不悦,敷衍地反问:“你看我有多大?”王丽似乎感觉有些不对劲,便转移了话题说:“依你的年龄看,一定成家了吧!”结果,话题没有继续下去。姑娘冷冷地看了王丽一眼,把脸背了过去,不愿与王丽继续交谈下去。直到王丽离开,俩人也没有再说一句话。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王丽与美国姑娘就是因为话不投机,才不欢而散的。王丽在与姑娘交谈时,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涉及了对方的个人隐私。在国外,随便向人打听年龄、结婚与否等都属于不礼貌的言行。王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破坏了谈话气氛,没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建立深厚的友谊,在与陌生人交谈时,必须要把握分寸,力求第一次交谈,就抓住对方的心。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避开别人的缺点

在与陌生人交谈时,提及双方熟悉的第三者,对拉近双方距离、引起共鸣,有很大帮助。这也是与人顺利交谈的手段之一。但是,在交谈过程中还要注意,尽量不要谈第三者的缺点。否则,这会使对方产生戒备心理,给别人留下喜欢在背地里说人长短的坏印象,这对结交朋友没有任何好处。

(2)有自己的主见

与人交谈时,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这样,才能说出比较有影响力的话。当然,在说话前,还要仔细分析事情的发展形势,将问题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要知道,好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浅显的,如果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很容易跟着别人的思路思考问题,别人说东,你就说东,别人说西,你也附和着说西。这样不但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而且还可能使别人怀疑你的能力。

(3)说话时,要谦虚谨慎

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喜欢卖弄、炫耀自己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喜欢把自己摆在重要地位,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其实,这就违反了交际规则。与人交往,尤其是与陌生人交往,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一句自夸的话,往往是一颗丑恶的种子,一旦将其播入他人心田,就会长出令人讨厌的果实。

(4)说话要言简意赅

俗话说:“一锅豆腐磨不完,罗里罗嗦招人烦。”简单明了的语言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同时,你也会给别人留下做事利落、果断的好印象。可说话罗嗦的人,往往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让人觉得与这样的人交谈是一种痛苦。

(5)告辞要讲究方法

与人交谈过程中,告辞这一环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方法得当,能给交谈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方法不当,则可能破坏辛苦建立起来的友谊,给别人留下不懂礼貌的坏印象。

当双方的谈话正处于高潮时,如果有急事必须离开,最好不要把着急的神情表现出来,也不能匆匆忙忙地说出离别之言,以免忙中出错。正确的方法是让对方把要讲的话说完,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萌生相识恨晚的感觉,希望再次与你交谈。

说话需要有一定的水平,尤其是与陌生人说话,更能将人的交际水平展现出来。只要能在初次交谈时,把握好一个度,就能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3、让寒暄恰到好处

俗话说:“话要开好头,事要收好尾”,说好第一句话的方法很多、花样各异,寒暄便是其中之一。一番恰到好处的寒暄,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起到抓住人心的效果,特别是对谈话内容的深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引作用。

所谓寒暄,是指人们见面互相问候一下,以示礼貌和关心。在人际交往中,寒暄起到了联络感情的作用,它能在两个陌生人的谈话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照此看来,寒暄,便成了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了。

人们见面时打个招呼、寒暄两句,是在所难免的。可是,寒暄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要把寒暄的话说得更动听。

两个初次见面的人,彼此间都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双方陷入僵局。打破僵局的有效方法就是寒暄。人们不妨以这样的方式开始寒暄。如:问问工作情况。对熟识的人,还可以打听一下身体状况等等。具体方法,可参考如下几点:

(1)寒暄要流露出真挚的感情

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寒暄,一定要表现出诚意,要真心实意地询问对方,不要让别人感觉你只是为了应酬,才说出那些体贴关怀的话。

(2)用询问工作进展、身体状况的方式,展开谈话内容

与人见面寒暄时,询问工作进展、身体状况,是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方法。可以这样问:“最近工作忙吗?可要注意身体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要只顾工作,而忽视了健康啊!”这样一来,对方不但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还能迅速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为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基础。

(3)依照行动确定寒暄内容

当看到某人下班时,可以用“下班啦”这样的寒暄语打开话匣子,这样的问话,既大方自然,又能使对方感到亲切,使对方愿意与你交谈。

(4)寒暄前,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是十分必要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实际上就是感情的交流。而交流则需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只要事先对交谈对象有个大概的了解,在交谈过程中,就能抓住对方的心,达到自己的目的。

每个人都希望他人对自己畅所欲言,但那需要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引起共鸣,你的观点或劝导,才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当然,这需要因人而异、见机行事,要看准对方的兴奋点,这样才能占据有利地位。当然,这一切还应以了解对方为前提。否则,融洽谈话气氛,把握对方兴奋点,都将是一句空话。

人人都清楚地明白,谈话气氛对深度交谈的重要性,也都知道轻松愉悦的谈话气氛,是拉近谈话双方距离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这点,尽量用轻松、亲和、充满感情的语气与他人谈话,就像在家中茶余饭后的闲谈一样,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谈话双方的心理距离。

适当的寒暄,可以缓和僵硬的谈话气氛,但寒暄不能过长,它只是与人交谈时的前奏曲,要适可而止。因为寒暄的主要作用,是融洽谈话气氛,拉近谈话双方距离,为步入正题做准备。如若把寒暄当成了谈话的主要内容,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认为你是个虚伪的人,办事效率也不会很高。

寒暄语就像是打开谈话大门的一把钥匙,运用得当,就能轻松跃过门槛,可运用不当,就有吃闭门羹的可能。所以,在寒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使寒暄恰到好处,这样,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能成为朋友。

4、寻找安全话题

关于话题,有人误解为:只有那些令人兴奋刺激的,才值得一谈。因而便苦苦地搜索,想找一些奇闻、令人惊心动魄的事情,或是令人难忘的经历,以及最不平凡的事情。其实,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那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往往让人产生亲切感。

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走进一家珠宝店,在柜台前看了很久,售货员礼貌地问了一句:“姑娘,您需要买什么?”

姑娘不冷不热地说:“随便看看。”从她的言语中,售货员敏感地察觉到这是位个性独特的女孩。此时,售货员如果不能找到令顾客满意的话题,这笔生意很可能泡汤,使钱财在自己手边溜走。

这时,售货员不断打量这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从姑娘的穿着打扮上断定,这位顾客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于是,售货员说:“您的这件上衣好漂亮呀!一定没少花钱吧?”姑娘的视线从陈列品上移开了,说:“是的,这种上衣的款式很少见,我非常喜欢它。”售货员又接着说:“这么新潮的衣服,肯定不是在国内买的吧!”姑娘骄傲地说:“是的,它是我朋友在国外给我带回来的。”“姑娘本来就天生丽质,再穿上这件衣服,更显得光彩照人了。”售货员面带微笑地说。

“您过奖了。”姑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售货员见状,又说:“不过,姑娘还有些美中不足,如果能够配上一条项链,那就锦上添花了,它能将您衬托得更加完美。”

姑娘客气地说:“是呀,我也这么想,只是项链是种昂贵商品,我担心自己选得不合适……”

售货员又说:“姑娘如果信得过我,就让我帮您参谋一下……”

结果,这笔买卖顺利地做成了,姑娘高高兴兴地买走了适合自己的项链,而售货员也获得了一定的收入。

有人认为:这种交谈方式是做买卖的一种手段,其实,寻找安全话题的交谈方法,完全可以用到交际场合中。

与人交谈时,有人感到拘束无比,羞于启齿;有人觉得找不到共同话题,无法交谈;有人倍感尴尬窘迫,欲言又止,或话不成句;有人说话生硬,使人误解……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安全性话题。究竟什么样的话题,才是安全性话题呢?其实很简单,只要能让听话者感到舒适,不会使他产生厌烦感,就属于安全性话题,也算把话说到点子上了。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人们说别人感兴趣的话,说对方爱听的话。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安全性话题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首先,讲话要因人而异。

有些话题,虽然一般人听起来感觉很有趣,而且在谈话过程中,非常受人欢迎,无论是听的人,还是讲的人,都能有种满足感。但这类话题毕竟不多,有些则是轰动社会的新闻,根本不用等你来讲,别人就早已听过了。

你在某一个场合,讲了很受欢迎的故事,而在另外一些人的面前,这个故事并不一定适合。所以,只要认为那些最不平凡的事情,才值得谈,那就会常常觉得是无话可谈了。

其次,寻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话题。

找谈话的内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些人喜欢与别人谈一些哲学理论方面的抽象话题,如果以这样一个话题开场,即便准备得很充分,但由于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这样的话题,在一般场合下,也会变得没有什么可谈的了。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的话,那么任何题材,都可以成为良好的谈话资料。比如谈足球、篮球和羽毛球;或是谈生命、爱情、同情心、责任感、真理、荣誉;也可以谈一些食物、饮料、天气之类的;可以谈到某个人物的见解;还可以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当然这是一个活的问题,也可以做一下调换。

如果双方是初次相逢的陌生人,不妨从天气、籍贯、兴趣和衣着等方面着手。这些也属于安全性话题,不会触及个人隐私,以利于继续交谈下去。例如:“你是哪里人?”“山东。”于是,可以列举山东一些优美的景观、发达的城市等。如此一来,双方的话匣子就算是打开了,谈话气氛也会逐渐好起来。或者,你还可以说:“今天天气真好,如果能外出郊游,一定很不错。你喜欢什么样的体育运动?”对方可能会说:“我喜欢爬山……”然后,接着对方的话题,便可以继续交谈下去。顺势类推,绝对能找出源源不断的话题,甚至觉得意犹未尽。

再次,试探对方的兴趣爱好,寻找安全话题。

人际交往中,学会与众人交谈,只要主动、热情地同他们说话、聊天,在话语中逐渐摸索、试探,总会找到投机的话题。

与人交往过程中,想要探出对方的兴趣和嗜好,拓展谈话的领域,说出来的第一句话,必须使对方能够了解。比如:看到了一个雕刻,指着这件雕刻说,真像xx的作品。或听见鸟唱,就说很有门德尔松音乐的风味。说出这些话的时候,要确定对方在这方面不是一个外行才可以,否则,不仅不能讨好,还有可能会让人烦。

如果不知道对方的职业,就不可胡乱说话,因为失业的人太多了,自尊心很强又下岗的人,非常讨厌别人问及他的职业,所以像这样的话题,要尽量地避免。

若想知道一个人的职业,可以说:“阁下常常去游泳吗?”他说:“不。”那你就可以问他:“整天都是很忙吗?每天上哪儿消遣居多呢?”

这种问法,也是想要得知他人职业的一种试探法,这样,就可以试探出对方是否有固定的工作。如果对方的回答,是星期日或每天五点后去消遣,不用怀疑肯定是有固定职业,反之,就不必再细问了。

一旦确定了别人有工作,再去问及职业,如此一来,就可以和对方谈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了。

5、深入话题,引起共鸣

找到共同话题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使话题深入人心。在交际过程中,如果想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就必须想方设法,使谈话内容引起双方共鸣,说出让别人刮目相看的话。

要想让别人对你有一个新的认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语言让别人对你改变看法,抓住听者的心,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若要抓住听者的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察言观色,了解对方心理

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还需建立在察言观色的基础上,虽说这种交际方式,有矫揉造作之嫌,但却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为少了察言观色,就会缺少原动力,失去有利优势。自然不能了解对方心理,也不能说出别人爱听的话。

例如,对一个刚刚失业的人来说,最讨厌听到的就是有关工作的话题。如果不能了解到对方的所思所想,很可能说出不得体的话,使对方对你产生看法。此时,最应该做的,并不是炫耀自己的工作有多好,而应该尽力开导、安慰对方。时下最流行的一句歌词说:“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自有安排;论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用这样的话激励对方,重新振作起来,开创新的事业,还可以为他讲一些成功人士艰难创业的故事。这样,双方感情很快就会被拉近。

韩蕊是个自卑的姑娘,因为长相平平,不愿与人接触。一次,韩蕊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参加了一个舞会。由于自卑,韩蕊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不愿与人正面接触,舞会进行了一半也没人邀请她跳舞。这一切,都被细心的李波看在眼里,他走到韩蕊面前,彬彬有礼地邀请她跳舞,韩蕊自然非常高兴,且十分乐意接受他的邀请。一首舞曲结束了,韩蕊仍然处于兴奋的状态中,李波见状又说:“你的舞跳得很好啊!为什么总躲在角落里呢?你不比任何人差,应该大胆地走出来,要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你才能变得更加漂亮。”韩蕊听后,心中充满了感激。就这样,两个陌生人间的距离缩短了许多。这就是察言观色、了解别人心理的好处。

社交过程中,许多人大叹人际关系复杂、与人相处难。其实,并非如此,只要能具备察言观色的本领,就一定能把话说得更加动听,更能抓住听者的心,使友谊之花开得更加绚丽。

(2)把握时机,巧妙插入话题

与人交谈过程中,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结交朋友的时机,一旦发现时机,就不能轻易放弃。但是,前提是要让所说之话抓住别人的心。其实,要想把握住交谈时机,并非难事,只要看准形势,在适当的时机介绍、表现自己,把合适的话题巧妙地插入交谈之中,让对方充分了解自己,就能拉近双方感情。还有可能在言语上引起共鸣,获取收益。

王先生非常喜欢晨练,一天,他在晨练过程中,遇到一位女青年在河畔歌唱,歌声非常动听。王先生停住了脚步,静静地聆听女青年歌唱。片刻后,他很礼貌地对青年说:“你的歌声非常好听,你很有音乐天赋,我完全被你的歌声打动了。”女青年高兴地说:“谢谢,我是北京音乐学院的学生,已经学习三年多了。”双方经过介绍,逐渐找到了共同点,他们开始谈对音乐的热爱,又谈到了对进入音乐圣殿的向往,这样双方都加深了了解,拉近了彼此距离。

实际交往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如性格开朗者,内向者等,对待这些人,一定要因人而异。对待性格比自己更内向的,要说些比较轻松的话题,如:籍贯、天气等,千万不要跟对方谈论一些大的哲学道理或学术问题,这样,容易使对方产生压迫感,为继续交谈制造障碍。与性格内向的人交谈,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交谈气氛,这样,比较容易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

无论是与陌生人交谈,还是与熟人交谈,都必须注意谈话内容的选择,尽量避免那些容易引起争议的话,也不要使用那些尖酸、刻薄的词语。为此,当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神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旦发现对方有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如果自己的言语,伤害到了对方,必须立刻向对方道歉,请求对方的原谅。

(3)交谈还要收好尾

一句得体的告别语,不但能为此次交谈,划上圆满的句号,还可以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对方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希望能再次与你交谈。如:交谈结束后,可以在结束语中,加入这样的祝福话语“祝您发财,万事如意”、“今天与您结识真是三生有幸,但愿能保持联系”、“有什么能帮上忙的事情尽管开口,我一定拼死效劳”等。这些热情洋溢的语言,会使对方受到感染,产生相识恨晚的感觉。当然,听者听到这类语言也应有所回应,说一些温馨的话语,如:“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谢谢你的盛情款待。”这样,谈话双方的感情,一定会升华到一个新高度,为日后交往奠定基础。

其实,要想把话题深入下去,使双方产生共鸣,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按照以上三点去做。情要热,语要妙。情热,是指用满腔热情对待交谈对象,待人必须真诚,不虚假,不做作,不吹牛,不炫耀自己;语妙,就是指用词得当、彬彬有礼,表现出应有的风度。千万不要喋喋不休,不能不顾及对方感受,自顾自地讲个没完;也不能过分热情,别人会误认为你对他图谋不轨,从而对你提高戒备心理,这对深入话题、引起共鸣,百害而无一利。

与人交谈时,只有抓住对方的心,才能把话说得更漂亮、动听,才能达到说话的效果。要知道,一句漂亮话,如同一颗善意的“种子”,在精心呵护下,一定能生根、发芽。

6、说话方式要得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的说话方式也各有千秋,究竟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最容易让人接受,并没有一个固定标准。只要能让对方接受,你便成功了,反之,即是失败。

1954年,有关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重大国际会议在日内瓦召开了。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始终持敌视的态度。他强令美国代表团的成员,无论谁在会议厅或走廊上遇见中国人都不能理睬。第一次会议刚刚开始不久,杜勒斯便离开了,接替他的是杜勒斯的助手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将军。周恩来总理认为,并非每个美国人都像杜勒斯一样顽固,于是,他决定与史密斯建立友好关系。

一次,周恩来在一家酒吧遇到了史密斯,当时,史密斯坐在柜台前,正往杯子里倒咖啡。他径直走向史密斯,彬彬有礼地伸出手。

他的这一举动,使史密斯大吃一惊,不过史密斯很快就反应过来,他左手夹着一根雪茄,另一只手连忙端起咖啡杯,以示没有空暇与周恩来握手。

但周恩来并没有因此放弃与史密斯打交道的念头,他镇定自如地说:“打扰了,史密斯先生,希望我们能成为友好的合作伙伴,我真诚地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说罢,转身离开了。

在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时,周恩来正在会议休息室里与人谈话。这时,史密斯前来向他问好,并说:“周总理,您的外交才能非常令人钦佩,能与您结识,我感到非常高兴。”

周恩来回答说:“上次我们见面时,我不是首先向您伸出手了吗?”

临走时,史密斯笑着用手肘碰了碰周总理的胳膊。原来,杜勒斯在日内瓦曾下过一道禁令--“不许同中国人握手”,由于禁令的限制,史密斯不便与周恩来总理行握手之礼,所以只能以“肘”碰“胳膊”的方式来表达友好。

那么,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才是得体的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表达清晰

与人交谈过程中,措辞精炼、有条有理的说话方式,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抓住人心的第一步。那些说话颠三倒四、含糊不清的人,要特别注意,尽量让别人轻轻松松理解你所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说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人,别人很难理解他的想法。这对社交肯定没有好处,对扩大人际关系,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2)提出独到的见解

与人交谈中,曲高和寡、随声附和是不被提倡的,要从大处着眼,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并用朴实的言语,论证所提见解的正确性。这并不是卖弄的表现,而是展现自己的最佳方法。当然,所提见解必须符合实际情况。

(3)从小事说起

交谈的一大禁忌就是不切合实际。要从小事说起,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说经验,谈做法,既不空言理论,也不夸大事实。这样,才能抓住别人的心。

(4)讲实在话

与人交谈时,态度很重要。实实在在、毕恭毕敬,是人们所提倡的。说话时,不必高谈阔论、婉言动听,只要言简意赅、精辟独到,就可以了。通常情况下,问题的实质,就在那几句朴实的话中。

(5)符合听话者的口味

有些人喜欢听婉转性的话,在了解对方的爱好后,应对其说出含蓄的话;有些人喜欢听亢直性的话,应该对其说些激进之词;有些人喜欢听有学问的话,应该对其说些知识方面的话题;有些人喜欢拉家常,应该对其说些浅显易懂的话;有些人喜欢诚恳性的话,应该对其说些朴实的言词。无论选择哪种说话方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符合听话者的口味,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6)态度平和

与人交谈过程中,话题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别人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那将影响着一个人的形象与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好评,是扩大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但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说话方式。

交谈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当某人心平气和地与人交谈时,谈话气氛往往非常融洽。即使他说话时心不在焉,却依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要讲的意思,从而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心态下的说话方法不同,平和的心态,能决定说话的质量,使听话者产生被尊重的感觉,这对赢得对方好感,有很大好处。

(7)与人说话时,要保持一种好心情

在与别人说话的时候,心情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良好的心情与人交谈,言语中自然会流露出轻松愉快,同时,听话者的心情也会被感染,产生深谈的欲望。反之,那些自命不凡、说话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人,将会失去很多朋友。

恰当的说话方式,能够给个人形象增光添彩,能使人们的想法,更加合乎情理。在正确的说话方式引领下,通过语言表达来获得他人赞赏,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7、说话时要注意风俗习惯

语言学问博大精深,区域不同,语言文化也会出现差异,往往同样一句话,却有着多种含义。有些自认为是辱骂性语言,而他人却可能认为那是一种敬语;而自认为是尊敬性的话语,别人有可能认为那是一种侮辱性语言,所以在与不同人接触时,一定要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语言忌讳,这样才能使说出来的话,产生别开生面的效果。

有个浙江人,到北方去做生意,妻子是南方人,与他一同前往北方。

一天,妻子教保姆怎样洗衣服,她说:“这些衣服洗好后,要拿出去晾晾。”

由于口音问题,妻子本来说的是“晾晾”,而保姆却听成了“浪浪”,“浪浪”一词,在北方明显有辱骂的意思。保姆听了,脸上顿时出现不悦的神情。

妻子了解到原因后,出口笑骂道:“堂客”,“堂客”一词在江苏、浙江一带,是骂人的意思,可保姆听了后,连忙鞠躬,道谢说:“太太,不敢当,不敢当!”妻子这次被弄糊涂了,询问保姆原因后,才知道原来在湖北等地,“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虽说这只是一个生活中的小笑话,但它却说明了一个道理:由于各地的语言习惯不同,使语言含义产生了差异,因此,每个人在说话时都要格外留心,千万不能触犯他人忌讳的地方,否则会破坏辛苦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例如:有些地方把小男孩,叫做小弟弟。可如果对太仓人这么称呼,对方会认为是在骂他;有些地方把老年男子称作老先生,可是江苏嘉定却把这个称呼看成一种侮辱;安徽人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代表了一种尊敬,可江浙一带,却认为这样的称呼简直是不敬到了极点;华南各地将女子叫做姑娘,那是一种尊敬,与小姐是同样的意思,而华北各省的女子被别人称做姑娘,会感到非常耻辱,因为华北各省认为“姑娘”是妓女的代名词。

与同事相处时,更应注意每个人的语言风俗。一个规模很大的单位,不可能只由本地人组成,肯定还会有来自各地的同事,因此,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同的地域,语言习惯也不尽相同,自己认为合适的语言,别人也许认为很刺耳,更甚者认为是侮辱性语言。

有这样一例:小赵是西北人,小王是北京人。一次两人在业余时间内闲聊。谈得正起劲时,小赵看见小王头发有点长,便随口说道:“你头上毛长了,该理一理了。”

不料,小王听后勃然大怒:“你的毛才长了呢!”最终的结果,两人不欢而散。

毫无疑问,其主要问题,就在于小赵的一个“毛”字上。小赵那个地方的人都把头发叫做“头毛”,他来北京的时间不长,言语之中还带着方言,所以不知不觉中说了出来。而北京人却把“毛”看作是一种侮辱性的话,像“杂毛”、“黄毛”这些都是骂人的话。小王在这种情况下,生气、发火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完全是由于各地的风俗不一样,以致说话上的忌讳各异。在和同事交往过程中,必须留心对方忌讳的话。粗心大意、脱口而出的说话方式,最易伤同事间的感情,即使对方知道你是无心之谈,情有可原,但终究还是会产生一些想法,因此应该特别留心。

处事过程中,必须注意对方的风俗习惯、言语忌讳,如果稍不留心,说错了话,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虽然说不知者不怪罪,一次两次出现口误,对方认为情有可原,但如果频频出错,不免显得有些失礼。或许对方不会把你怎样,但至少会影响彼此友谊的进展。

有些语言忌讳会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例如:你对江浙人骂一声混账,对方可能会认为那不是十分严重的侮辱,可是,如果你将这个词,用到北方男人身上,或许他不会太冒火,但是,如果用到北方女人的身上就不同了,她会把那当成奇耻大辱,非与你争个高低不可。

与他人交际时,话出口前要再三斟酌,想想有没有触犯对方的风俗习惯、语言忌讳,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对于没有地区差异的或许不用特别的留意,可是,遇到有地方差异的人,就必须留神了。 IUIrvHf12BOgCbfdF91WWCA4EZFSOiZFonN7B/aFQ/Eb2mw0SzPMYqdtpT4/VyK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