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四章第十三章拒绝有技巧,争论讲分寸

过于生硬的话,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过于柔弱的话,显得有些无力。与人相处过程中,要维护好人际关系,就必须把握好说话的尺度,做到刚柔并进,别人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1、拒绝话要巧说

说话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尤其在拒绝别人的时候,更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既要把拒绝的意思表达清楚,又要把话说得委婉动听,让别人接受的同时,还能体会到自己的为难之处。

李明是个热心肠的人,对待朋友的请求总是尽力而为,因此朋友遇到为难事时,总喜欢找他帮忙,李明也心甘情愿为别人效劳。有一天,一个朋友给他出了一个难题。朋友说:“李明帮个忙,我母亲生病了,妻子身体又不好,家里急需要一笔钱,哥们只能找你帮忙了。”李明问:“你要多少?”“五万!”朋友说。李明顿时感觉非常为难,五万不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自己也没有那么多。可是,朋友正处在困难时期,不帮忙显然不够朋友,帮吧,自己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他对朋友说:“你的处境我很理解,平时咱们相处得都比较好,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明白,如果我能帮忙的一定帮忙。可是,你一下要五万,我确实有点为难,不能帮上忙,我感觉很不好意思。”朋友听完李明的话后,说:“没关系,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的要求可能高了点,没关系的,以后咱们还是好哥们。”

“不”这个字虽然好写,音节也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说出口。很多人或因为感情因素、或因为个性关系、或因为时势所迫,无法把“不”说出来,因而吃了大亏。

有的人,朋友向他借钱,总是无法拒绝,怕说了“不”,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更怕说了“不”,与对方日后出现隔阂。朋友深知他的老实,手头不便就向他开口,当然有借有还的占大多数,但有借无还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该说“不”时一定要说,但必须把拒绝的话说巧,才不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同样会尊重你。

当然,这里并不是告诉人们,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把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如果每件事都把“不”挂在嘴边,那么,也不必在人群中立足了。

拒绝别人的话该怎么说呢?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拒绝别人的话不能过于生硬。要婉转地把自身困难说明白,让对方能接受。态度要保持柔和,千万不要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否则,很可能伤害到对方。其次,拒绝别人时,要注意措辞。一些激烈的言辞、语句,最好不要使用。再次,注意说话的音量。不能过高,显示出高高在上的样子,也不能太低,让对方听不清,误解自己的意思。最后,说话时尽可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在拒绝别人时,要按照章法,尽量把话说得婉转动听,这就达到了刚柔并进的效果,既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让对方丢面子。

2、欲抑先扬批评人

有人认为,批评他人是“得罪”人的事。的确,如果说话不讲究分寸,不注意方式方法,很容易得罪人。即便是善意的批评,也应该把握说话的深浅度,欲抑先扬,往批评里加点赞美,更容易让人接受。

有位女经理,精明强干,手下的一班干将也都十分出色。但前不久,一名助手因为迁居别处而调走了,接任的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位新来的女大学生,人长得很漂亮,又很会打扮,洽谈业务的能力也很强。但美中不足的是工作起来马马虎虎,常常将印过的资料不加整理便交上去,办公桌上也乱七八糟。女经理一开始很迁就,认为慢慢会好的,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她依然是老样子。而且,这个女孩对于任何批评都只当成耳边风,让人急不得、气不得、恨不得、恼不得。后来,那位女经理决定改变批评方式,只要一发现她的优点就称赞她。

一天,女孩穿了一件碎花白裙,梳了时下流行的发式来上班,女经理一看机会来了,便称赞着说:“这身衣服真不错,再配上这个发式更加漂亮,要是工作也能像穿衣一样漂亮就好了!”女孩脸一红,马上意识到经理话中有话。没想到这个办法真灵验,仅仅十几天,女孩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个月后,工作马虎的毛病彻底改掉了,办公桌不再凌乱,整理的文件也井井有条了。

批评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直言以对、怒目相向是一种,赞美式的批评,也是一种方法,后者比较容易说服别人,而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无独有偶,包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员,常常在航空展览中表演飞行。一天,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飞回洛山矶。正如《飞行》杂志所描写的,飞机在离地三百尺的高度时,两侧引擎突然熄火。他凭借熟练的操作技术,使飞机紧急迫降,结果飞机严重损坏,幸运的是人没有受伤。

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反应是检查飞机的燃料。出乎意料的是,这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而不是汽油。

回到机场以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当胡佛看见这位机械师时,机械师泪流满面,为犯下的错误悔恨不已。由于他的原因,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损坏严重,还险些造成人员伤亡。

许多人认为胡佛必然大为震怒,并且会痛责机械师的疏忽。因为胡佛是一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他怎么能容忍机械师犯这么大的错误呢?但是,胡佛的做法却出人意料,他拍拍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显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类似错误,明天请再为我保养飞机。”

从此,这名机械师做起事来认真仔细,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

人们不妨试想一下,倘若胡佛用激烈的言语批评指责那个机械师,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机械师虽然有错在先,但是,人人都有自尊心,他势必会为自己的过错找借口,出现僵局、尴尬的场面是很可能的。

由以上两个事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批评他人时,用赞美代替激烈的言辞,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生活中,人们常常能听到“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之类的话,尽管如此,使用这类话时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定。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在批评他人过错时,会把“良药”裹上糖衣,抛给对方,用赞美性的语言,指出别人的错误,根据对方错误的轻重,选择适当的语言进行说教。这样别人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当职员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在指正员工错误时,要讲究方法、因人而异。有的职员因为某种原因,常常缺乏干劲,工作没有主动性。要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如果抓不住问题的关键,也无济于事,积极性必须从其内心激发出来。因此,对待他们时,指责只能是委婉的。否则,这类员工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

有人认为说话人人都会,但是能否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了。

如果某人工作不努力,在批评之前先谈一些他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再进一步谈工作,这样职员比较容易接受批评,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这是批评别人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说话水平的一种有效措施。

粗暴的批评大多不能解决问题,相反的,利用委婉的批评,使他人改掉毛病,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说话别说绝,给别人留余地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为了一吐为快,不顾别人的感受,也不管别人能否接受,就把一些不中听的话抛给别人。殊不知,这么做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别人,为扩大人脉关系筑起了一堵高高的墙。

刘丽是位自尊心很强的女孩,但她却跟几位“没教养”的人做了同事。这些人举止随便,嘻嘻哈哈,刘丽很看不惯他们的行为。

一次,正下着雨,一位女同事想出去办点事,拎起刘丽的伞就走。刘丽心想:“怎么不打招呼就拿人家的东西,太欺负人了!”

她勉强忍住气说:“你好像拿错了伞吧?”

女同事大大咧咧地回答:“我忘了带伞,只好借你的用一下。”

“你好像没跟我说‘借’字。”刘丽气愤地说。

“哎哟,还用得着说‘借’字吗?我的东西还不是谁爱用就用!”

刘丽冷冷地说:“借我的东西就得说‘借’,我不同意,谁也不准拿!”

没想到,这件小事使刘丽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那几位同事再也不愿意理她,不知情的领导经常提醒她注意搞好同事关系,根本不听她的解释。

刘丽常常愤懑不平地想:“我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难道这也错了吗?”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这时,我们应当怎么办呢?

(1)委婉地提醒对方

当同事、朋友、亲人说了一些对不起自己的话时,可以旁敲侧击,委婉地提醒对方,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但要把握一个度,点到为止。

(2)用客气、礼貌的言语感染别人

生活中,有些人对言语方面没有太多的忌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遇到这种人时,没有必要用过于激烈的言语讽刺对方,这样很可能出现不愉快的场面,甚至有大打出手的可能。此时,可以用客气、礼貌的言行感染对方,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人生好比行路,总会遇到道路狭窄的地方。每当此时,最好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

如果心中常有这种想法,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抱怨了。即使终身让步,也不过百步而已,能对人生造成多大影响呢?

经常让人一步,别人心存感激,也会让你一步,一条小路对你来说也是坦途通道。

事事不肯让人,别人心怀怨恨,就会设法阻碍你,损伤你,即使一条大路摆在你面前,也是充满障碍的。

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心与心的交往,诚心换来的是真情,坏心换来的是歹意。

如果,每遇到令自己不平之事,就要动用那张伶牙俐齿,硬要把别人斗败不可,在言语上不给别人留任何余地。这样的人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

其实,人都是感情动物,为别人留了情面,别人自然会处处为你着想,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还一个人情给你。

所以,在与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要随时随地给别人留余地。

4、生硬的质问会事倍功半

任何人都不喜欢遭到别人的质问,尤其是生硬的质问,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不但事与愿违,还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还不如往质问里加点友善的因素,这样才能把事倍功半变成事半功倍。

某杂志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故事:

某日在一辆公交车上,其中一排座位上有两名乘客在谈话:

第一个说:“昨天看了一部《孤儿的春天》,演得实在很好。”“有什么好?”第二个质问。“剧情实在不错,对改良社会风气别有见解。”第一个说。“有什么见解?”第二个仍然用质问性语调说。“还用问吗?它不就是说那些不良少年都是被迫走上歧路的吗?”说这句话的时候,第一个似乎有点不悦了。“这算是什么别有见解?”第二个依然用质问语气说。

当时这两位乘客谈得很不投机,气氛很尴尬,原因是第二个乘客总用质问性的语气与对方谈话,破坏了原本和谐的谈话气氛。要知道,这种谈话方式是最伤感情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夫妻不合、兄弟反目、同事交恶都是由此而引发的。

刚才那两位乘客,如果第二位乘客改变一下说话态度,当第一位乘客向他询问对《孤儿的春天》的意见时,可以用温和的语气说出自己的看法,没有必要用质问的方式提出疑问,这样只能破坏两人之间原本和谐的谈话氛围。

从说话这一细节中,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性。喜欢质问别人的人,多半胸襟狭窄,好吹毛求疵,与人为难,或性情怪僻,或自大好胜。其实,除了在不得已的场合,如在法庭辩论过程中,质问是大可不必的,如果觉得别人的说法欠妥,不妨用温和的语气、谦逊的态度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何必一定要用质问的方式,使对方难堪呢?

同样,也有些人喜欢用质问的语气,纠正别人的错误:“我想昨天是今年以来最酷热的一天了。”

“你怎会知道?”

有时候,对方虽然说错了,但也没有必要质问对方。要知道,一个质问会破坏一段友谊。

如果自己知道昨天热度不过34℃,而前天却达到35℃,可以说出来。先质问,后解释,犹如先向对方打了一拳,然后再向他解释为何打他一拳。被质问的人,往往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假如对方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肯定会恼羞成怒,与你争执。诚实、虚心、坦诚和尊敬别人,这几则都是谈话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相反,把对方为难一下,以图一时之快,于人于己皆无好处。

不愿别人损害自己的自尊,自己就不要损伤他人的自尊。在对待子弟或部属的不足之处时,也可以先向他们询问原因,然后耐心地给予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方法必须正确,态度必须真诚。

质问是不适宜的,如果想让别人心悦诚服,越是在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越不可用质问的方式,当你的质问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时,对方在形势上处于劣势地位,必定会怀恨在心。

在朋友的戏谑中,偶然以质问的语气开玩笑是可以的,可是不要常用,以免养成了不良习惯。

喜欢用质问口气向别人发起进攻的人,要时刻提防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遇到一个比自己更厉害的角色,到时丢面子的将会是自己。

当与别人意见出现分歧时,可以用温和的态度,向对方询问产生分歧的原因,或分歧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柔性的处理方法更能赢得别人认可。要知道维护他人的面子就是维护自己的面子。只有处处把别人的面子摆在首要位置的人,才是最会说话的人。

5、该争则争,该让则让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职场、商场、社交场合上,说话都要本着该争则争、该让则让的原则,这样才能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该刚时却软弱无力,别人会误认为你懦弱无能,而该柔时,却刚正不阿,会破坏谈话气氛。只有做到该刚则刚,该柔则柔,才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1985年9月,中、日两方在北京举行了一次谈判会。其议题是关于中国进口日本汽车的质量问题。两国挑选的都是精明强干的代表,双方实力可谓是旗鼓相当。

双方谈判代表见面后,都感觉到了彼此的不凡。双方都彬彬有礼,气氛友好。其实,大家心里都非常明白,平静的背后,孕育着暴风骤雨。因此,双方都没有放松警戒心理。毕竟这次谈判涉及的并不是几千元,而是上亿元的经济索赔。稍不留意,就可能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9月30日,谈判正式开始了。起初,中方只对全国各地这种汽车的损坏情况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对方清楚汽车的质量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于是他们采取避重就轻的战略,每个词语的使用都很谨慎,如此看来,他们的话一定是经过反复斟酌的。

在谈到汽车损坏情况时,他们说:“偶有车子轮胎炸裂,车架有裂纹……”

中方代表立即拿出在现场拍的照片,说:“先生,这难道是裂纹吗?”随手又拿出一摞事先准备好的照片,给对方看。

对方连忙改口:“是的,偶有一些裂缝和断裂。”

中方步步为营,紧接着继续说:“请不要用‘偶有’和‘一些’这种模糊概念,我们要用比例数字来证实,这样才更准确,更科学。”

“请原谅,我们并没有对此做精确统计。”对方用承认自己过失的方式来掩盖事实。

中方代表说:“不要紧,那就请看我方做出的统计数字和比例数字吧,贵公司可以对此进行详细核实。”

对方对此感到惊讶,中方代表又拿出商检证书说:“这里是商检公证机关的公证结论,还有商检时拍摄的录像,请过目。”

在大量证据面前,对方不得不承认他们生产的汽车确实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中方代表向日本代表说:“汽车存在质量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我方建议日方给我们一个合理的索赔数目。”

接着,就是双方争议的主要内容--经济索赔。日方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逐条报出的策略,他们每报完一条,总要停一下,环视中方代表的反应,最后日方以向中方赔偿30亿日元为条件结束了陈述。

中方代表听完日方的条件后,说:“你方提出的条件中有许多模糊性语言,如‘大约’、‘预计’等,针对这一问题,你方应做出明确的表示。我方认为,最后的赔偿金额应该是70亿日元比较合理。”

日方代表听了这个数字后,惊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一巨大差额,许久才说:“差额太大啊!贵国提出的索赔数额过高,若不压减,我们会被解雇的。我们是有妻儿老小的……”

面对对方的哀求,中方决议将索赔金额压低到60亿日元,然而,日方仍然不同意。双方各不相让,又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最终以50亿日元结束了谈判。中方最终赢得了这场谈判,维护了本国利益。

谈判的目的是双方就某一问题达成一致,实现各自的利益。但这一结果的出现,要建立在共同让步的基础上。有些时候,谈判场上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某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用强硬的态度、严厉的话语,与对方进行较量。要知道,既然出现在谈判场上,就说明有一定的本事,如果任何一方不肯让步,谈判的结果只有一个--僵局。这样,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反而破坏了彼此原有的情分。所以,与其僵持不下,不如各让一步。俗话说得好:“让步是最好的进攻”,让步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结果,并非懦弱的表现。当然,涉及切身利益时,该争还要争。

在社会中闯荡,如果能言善辩,那么,无论在社交中,还是在生活、商场中,都能大显身手。

(全书完) BVAJccUzqPADcqmsUmjahyoPdIZXaUr1dDYzk6ia6XfjYLB7iYLc06wfv3ZI0J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