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一章第十章满足对方需要,激发表现欲望

俗话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所以会出现话不投机的现象,是因为你的话题不能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谈话深入下去。所以,在与人交谈时,应该想方设法用动听的言语吸引别人,这便为结交朋友、加深友谊搭建了一个平台。

1、利益打动人心,言辞晓以利害

说服他人时,若从他人的利益出发,可以令被说服者心甘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这就是以利益打动人心,以言辞晓以利害的好处。

肿瘤患者放疗时,每周需测一次血常规,有的患者拒绝检查,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这种监测的目的是确保自己是否健康。

一次,护士小王走进4号病房,对王大嫂说:“该抽血了!”

患者拒绝说:“不抽,我太瘦了,没有血,我不抽了!”

小王耐心地解释说:“抽血是因为要检查骨髓的造血功能是否正常,例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等,血象太低了,就不能继续做放疗,否则人会很难受,对身体也不好。”

患者好奇地说:“降低了,又会怎样?”

小王说:“降低了,医生就会用药物使它上升,仍然可以放疗!你看,别的病友都抽了,一点点血对你不会有任何影响的。再说,还可以补充过来呀。”

患者被说服了,他点点头说:“好吧!”

说服他人时,要尊重对方的意见,不要随意批评他人。因为,不同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说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心,不要随意批评。如果小王说,“你不能这样做!”、“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你怎么又不抽血呢?就你的主意多!”……像这些批评人的话,极容易引起患者的反感,达不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有些人在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时,一开始就站错了队,他们总想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结果激起了被说服者的逆反心理。

在说服别人时,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利害关系,把对被说服者有利的因素一一陈述出来,这样,被说服者会认为你是诚心诚意地为他着想,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这时,他的心理防线便会逐渐松弛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地实现说服目的。

说话时,如果只围绕自己的利益讲话,别人会怀疑你的动机,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经过现实生活的洗礼,人们善良的本性也可能会有所改变,嫉妒、怀疑便成了现代社会的“特产”,人在这种“风气”下,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务实,凡是触及自己利益的问题,都要仔细斟酌。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说话时不注意这一点,很可能招人非议。

人们在利益面前,很少持躲避心理,当你站在被说服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被说服者会认为你是在为他的利益着想。但是,如果直接说出来,他们往往会怀疑你的动机。因此,说服别人时要学会用利益去打动别人。

2、消除说话者心中的顾虑

生意场上,消除顾客心中的顾虑,说出投其所好的话,是促使交易成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比较容易赢得顾客的好感,会降低顾客的防范心理,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趣,为交易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刘先生是一名天然食品推销员。一天,他一如往常,把芦荟精的功能、效用向一位陌生的顾客作详细的介绍,但对方对此却并不感兴趣。正当刘先生准备告辞时,突然,他看到顾客家阳台上摆着一盆精美的盆栽,里面种着紫色的植物。

于是,刘先生请教对方说:“好漂亮的盆栽,市场上很少见,它是特别品种吧?”

顾客自豪地说:“确实很罕见,这种植物叫嘉德里亚,是兰花的一种,它有一种优雅的风情。”

“的确如此,我想它一定很昂贵。”刘先生接着说道。

“是的,仅仅这一只盆栽就要800元呢!”顾客从容地说。

刘先生故作惊讶地问道:“什么?800元……”

“芦荟精也不过就800元,这笔生意应该可以做成。”刘先生暗暗地想。于是,他把话题的重点放到了盆栽上,他问:“这种花每天都要浇水吗?”

“是的,它需要精心的呵护。”

“那么,您对这盆花的感情应该很深了,它也算是家中的一分子吧?”这位顾客觉得刘先生真是有心人,于是开始传授有关兰花的学问,刘先生聚精会神地听着。

过了一会儿,刘先生慢慢地把话题转到自己的产品上来了。他说:“太太,您这么喜欢兰花,那您一定对植物很有研究,肯定也知道植物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譬如,它能给您带来温馨、健康和喜悦。我们的产品正是从植物里提取的精华,是纯粹的绿色食品。太太,您今天就当作买一盆兰花,把天然食品买下来吧!体会一下天然食品的功效!”

结果对方竟爽快地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她一边打开钱包,一边还说道:“小伙子你真是有心人,即使是我丈夫也不愿听我唠唠叨叨讲这么多;而你却愿意听我罗嗦,还能够理解我这番话。希望改天再来听我谈兰花,好吗?”

那么,在商业营销中,怎样迎合顾客的口味说话?这里面有些诀窍,最主要看顾客心理需求什么。

第一,是获取安全。

第二,是避免不安全。

消费者购买消费品后,要求消费品在被消费过程中,不会给消费者本人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或身心健康带来伤害。人们之所以要购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或把钱存入银行,是因为他们想在年迈和困难时得到安全。人们之所以要购买防盗门锁,是因为害怕缺少它,可能会带来恶果。因此,为了安全,宁愿在这方面投资。

推销行业是对语言艺术运用较多的行业之一,在推销过程中,打动顾客购买产品,是唯一的目的,但说话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讲一些实用性强,且能消除顾客防范心理的话,就容易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3、机巧语言,导引对方的话语方向

说服别人的目的是让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把别人的意见嫁接到自己的行为之上,这便为说服增添了许多难度,毕竟改变别人的想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此时,就需要巧妙地设计语言,以顺藤摸瓜的方法导引对方的话语方向,让对方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是自己改变了想法,而非他人所致。

著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的论辩技巧高人一筹,尤其是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充分显现了圣人的论辩风格。

此文写道:齐宣王要求他讲述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过这些事情,所以后来就没有传述下来。孟子就这样很自然地搪塞过去了,还迅速地将话题转移到了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齐宣王问他品德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称王时,他简洁、干脆而又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很清楚这一次谈话的中心,这时,齐宣王也有了和他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就又问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了一个字“可”来回答,这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齐宣王问:“何由知吾可也?”孟子很清楚齐宣王的心理,于是通过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来开始话题。

在讲述齐宣王用羊易牛这件事情时,他不断夸耀齐宣王的仁慈,齐宣王马上高兴起来,认为与孟子有共同语言。由此看来,孟子的话一出,就在齐宣王心里掀起了几层波澜,所以他主动询问孟子的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之间的关系。

当时孟子没有就此作出回答,他只是机智地将话题移开,讲述了“不能”和“不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运用比喻,将齐宣王未推恩给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后却未见舆薪,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当齐宣王想要彻底地搞清楚“不能”和“不为”到底有什么样区别的时候,孟子再次运用了比喻,将“挟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将不能“为长者折枝”比作“不为”。

孟子的语言很简单,但是意思很明白,并且,他说理还很透彻、清楚。这个时候,齐宣王多少应该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知道不忍之心也是推行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齐宣王继续思索的时候,孟子又一次转移了话题,他询问齐宣王:“难道大兴战争、危害士臣、在诸侯间结怨,就是为了能够满足心里的快活吗?”这样的问话,逼着齐宣王说出他并不是为了内心的快活,而是为了追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孟子穷问下去:“大欲”是什么。当齐宣王笑而不答的时候,孟子就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进行一连串的发问,当齐宣王全部否认了以后,孟子便一针见血地点明了他的“大欲”--称霸中原、称霸天下,让其他诸侯国和边夷俯首称臣。

说过之后,他马上又运用了一个比喻,把此举比作缘木求鱼,忠告齐宣王这样的野心是很难得逞的,而且后果也是很严重的。齐宣王听了以后,内心特别紧张,所以就急着追问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恶果。

孟子在这里又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举出了邹与楚之战的例子,向他来阐明后果,并劝导齐宣王推行王道,还向他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天下贤士都归于他,耕者、商贾、旅行者,都来靠近他,天下的百姓都归附他。在这里他运用了排比和修辞手法,齐宣王听后感到非常欣慰。

齐宣王最后非常高兴,主动地请求孟子告诉他如何具体地推行王道。

孟子怀着一颗对百姓的赤诚之心,认真推行学校教育,并且提出向老百姓反复讲述孝悌之义的建议,再次为社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天下太平,百姓讲求礼仪,衣食无忧。孟子运用自己的口才,成功机智地完成了向齐宣王游说推行王道的任务。

孟子在规劝齐宣王施行王道时,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其他方法,以其他话题引诱齐宣王,使齐宣王自己明白实施王道的好处,这时,孟子引诱齐宣王的目的就达到了。他没有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运用比喻、类比的方式,为齐宣王阐明道理,以提高齐宣王的求知欲望,然后,趁机说出自己的主张,并为齐宣王描摹出一幅美丽的天下归顺图,使齐宣王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他的想法,最终为老百姓谋了福利。

在说服别人时,利用一些方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使对方对你的提议产生兴趣,这是一种最好的劝说方式。

4、用亲和力感染对方

人类普遍渴望一种“亲和力”,这也是与别人进一步交谈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是感染别人最基本的要求。与人谈话过程中,要尽量使自己显得和蔼可亲,这样,别人才愿意与你亲近,希望与你深谈。

小英是一名售货员,每到月终领取工资时,她所得到的总是比其他售货员多,许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向小英求取“真经”。小英笑笑说:“是亲和力发挥的作用。”大家认为小英在敷衍他们,于是没把小英的话放在心上。

一天,一名顾客走进了店门,其他售货员都若无其事地干着手里的活,唯有小英面带微笑地对顾客说:“您好,欢迎光临,请问需要点什么?”顾客被小英的微笑感染了,客气地说:“你这姑娘真可爱,我也没想好要买些什么,只是随便看看。”小英见状,继续面带微笑地说:“没关系,您慢慢选择。”说着,又为顾客介绍起了店里的产品。最后,该名顾客痛快地买走了400元商品。临走时,对小英说:“你们店里的售货员,都像你一样人见人爱就好了。”

这时,其他人终于明白亲和力的重要性了。

亲和力是感染别人的一种手段,说话时体现出亲和力,既是使情感归依的原因,也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人们在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面前,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很容易被他感染,做出超乎常理的行为。

人类凭借亲和力,使自己如此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这种求生动机,也是对语言严格要求的一种原因。

人都有喜怒哀乐,正是这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类产生了一种归属动机。

当人们遇到了喜悦或是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急于找人倾吐,因为这样可以得到理解与宽慰,也可以使人在情感方面有所寄托。因此,亲和力的这种表现,就是“归属动机”。

总的来说,人类语言的亲和力是很重要的,并不是单一化的一种表现,而是非常复杂的。

怎样才能运用好自己的嘴,说出具有亲和力的话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语又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说的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类似的人,彼此之间比较容易相处与亲近。

因此,在提高语言亲和力的时候,可以尝试用一些技巧与他人配合,让他人感觉到我们是可以亲近与信赖的。

这样的技巧有如下几个方面:

(1)理解别人的感受

每个人都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三种用得比较广,因此,一般说,人有三种主要的感受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倾向使用哪种感官,也是不相同的。所以,人可以分成三种:视觉型、听觉型与触觉型。

一般情况下,视觉型的人,比较喜欢快节奏,说话很快,思考也很快,喜欢阅读图表,而且行动力强;听觉型的人,比较喜欢有秩序的生活,说话较慢但很有条理,喜欢交谈与聆听,行动力稍次;而触觉型的人,很重视感觉、爱好舒适,说话有时是不看对方的脸,语速也比较慢。知道了这些之后,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观察一下对方,是以什么型为主导的,之后迎合他的特点,说出使对方感兴趣的话,以此来增加彼此间的情分。

比如,对那种说话速度极快的人,要强调行动与成果;对那种善于聆听的人,要分成一、二、三个要点,要强调逻辑与条理;而对于那种慢吞吞的人,应多谈谈某种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没有分辨出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就张口说话,说好了,对方可能会继续与你交谈下去,说不好,对方可能会转身离去。一般情况下,第二种情况发生得比较多。所以说,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用脑子,看看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然后再张口说话。

(2)迎合别人的兴趣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的著作《人性的弱点》,在世界销量上雄居榜首,被称为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

他在书中写道:“我们要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聆听对方的谈话,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他自己。”

有一些人在从事直销活动当中,与准客户无话可说,或是说话没有切入点,这正是因为在这方面缺乏功夫。

这时,我们需要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当我们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那么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是我们与他交谈的切入点。

比如:你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捧着一束特别的花,就可以说:“哇!您的花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呢?”假如对方愿意说的话,局面就这样打开了,你就可以继续同他谈下去。但要注意,在你开口说话时,一定要做好准备,防止说出不该说的话,流露出不该有的表情。如与对方谈话时,满脸贪婪的表情,似乎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在交谈中,对方会对你严加防范,不可能把有用的信息传达给你,也就断送了进一步交往的时机。由此可见,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3)使用“我也”的句子

如果对方的经历或见解中,有跟你类似的部分,可以多使用一些具有神奇力量的短语,它就是“我也……”

例如:“啊,您去过泰山啊,我也去过呢!是去年4月的事了。您是几时去的?”“哦,你也认同爱就是要给对方自由,我也这么想的。”“你同意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对吧?我也这么想,因此,您可以比较一下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在质量上的不同之处。”

有了这几条,人们的语言亲和力就会很快建立起来了。

那么,语言亲和力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对此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当时将5位自愿做实验的人,隔离在不同的5间屋子里,给这些人提供的住宿条件是相同的,然后让他们与外界隔绝。在5个人当中,其中时间最短的只坚持了20分钟,最长的达8天8夜。不过他们都会有孤独、难受、心理紧张这些心理现象。

斯坦利沙赫特在这项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亲和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而且还发现,人类都比较喜好合群、组织家庭,也喜欢建立各种社会组织,这一点完全可以证明出来。有些人为什么会有一种恐惧感?就是因为他们太孤独了;那些不正常的人,或在精神上出现毛病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离群了,这样就会长时间处于孤独、害怕、紧张的状态中,使他们产生了异常心理。人类之间相互亲近,也是为了共同生存下去,这也是一个人的本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亲和力的产生条件,是来自于生存的需要。

凝聚力的来源正是语言亲和力,语言亲和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语言亲和力息息相关。从个体出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亲和力可以从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熏陶与培养。

语言亲和力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会越丰富,语言亲和力也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语言亲和力也是培养良好的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语言亲和力也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亲和力的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一位真正成功的人,必定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也肯定能够提高个人亲和力。具备了亲和力,便有了好人缘,办起事来才得心应手。

5、说软话,赢得好感

每个人都有一股争强好胜的劲头,有一颗不甘人下的好胜心,这使人们与别人较着劲,也与自己较着劲。其实,有时这种情况是一个好现象,只是注意要把它用在恰当的地方。倘若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要跟别人争个你死我活,不想在言语上输给别人,这就违背了争强好胜的真实意义。

一位刚毕业的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时发现,一位学生竟然在作文中公然责骂老师,愤怒的情绪,顿时充满了他的胸间,想找到这位同学,并严厉地批评他一顿。但他转念一想,如果把该学生叫到办公室,声色俱厉地指责一番,未必会起到什么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还可能激发一场争吵。于是,他找到这位同学后,说:“同学,老师知道有时候自己做得不够好,忽略了同学们的感受,不过老师可以肯定地说,这都是为了你们好。以后,老师再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你来告诉老师可以吗?”该学生严肃、戒备的表情顿时缓和了,对老师说:“老师的做法虽然是为了学生好,但也要讲究方法,我为我的行为向您道歉。”就这样,交谈气氛一下子放松了许多,一场可能爆发的争吵,就这样被“软话”化解得一干二净了。

与人交谈过程中,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为上都不要故意表现出比别人强,这很容易激发别人的好胜心。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了,对方势必会筑起一堵心理防御墙,对你严加防范,这对进一步交流,没有任何好处。与人交谈时,如果想吸引对方与你深入交谈、加深友谊,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对方树立“自己不比对方强”的观念,让对方产生一种优越感。这一点非常重要。

华盛顿特区有一位名演员,他是出名的花花公子,为他倾心的女性数不胜数,其中一位是这样形容他的:“他在女孩子面前总表现出一副弱小无助的模样,说话时很容易触动我的‘母性’本能,他经常说:‘我真笨,连鞋带都绑不好’,每当他这样贬低自己时,我就会凡心大动,不由自主地去接近他。他就是靠这种方法赢得女性的欢心的。”

好胜心人皆有之,若要广结人缘、扩大人际关系,就应该成全别人的好胜心,即使心里不服气,在言语上,也不能表现出来。否则辛苦建立起来的友谊,很可能被人们那争强好胜的心态所破坏。

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显贵,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便喜欢上了抬杠,凡事都要与他人争个头破血流,非要分出个胜负,目的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智慧有多高,显示自己是个多么有想法、多么厉害的人。

这种人只要一搭上话题,马上就针锋相对,不管别人说什么,他们总要予以反驳。当你说“是”时,他们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们又会说“是”了。总之,事事都要出风头,时时都想显示自己。实际上,这样的人,并不一定是才华横溢的人,很可能是胸无点墨、脑袋空空、没有主见的人。

这种与人抬杠争风的做法,并不是智者所为。凡事都想抢占上风的人,在与人抬杠时,都摆出一副不把别人逼进死胡同誓不罢休的架势,其下场不用说大家也清楚。

这样的人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虽然在口头上赢了对方,但又得到些什么呢?只不过是赢得了一些虚荣心罢了,而付出的代价,却是友谊的破裂与个人形象的毁灭,实在不值得。

与人交谈时,那些喜欢自我表现的人,在别人眼里,只是一个跳梁小丑,难成什么大器,没有人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相反,有些人虽真理在握,却不吭不响,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出君子风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而后者天生就具备一种吸引力,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围绕在他的周围。

倘若能将自己的一副好口才,用在谈判、辩论场合上,也是可以的,但事实上,人们争论的往往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这些小事,而与人逞强争辩实在没有意义。

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聪明人都善于退让,关键时刻充当个“愚者”,不在他人面前,显露自己的口才,变主动为被动,这样一来,不但尊重了别人,还赢得了对方的好感,真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6、调动他人说话的“胃口”

许多人每提到与陌生人说话就感到发愁,原因是不能开心、顺利地与对方进行交谈。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所说之话不能调起他人说话的胃口,致使交谈无法深入。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坐在火车上时,漫长的旅途让人心烦,慢吞吞的车速让人憋闷,此时最希望找个人聊聊天。可是,面对旁边的乘客,却不知如何开口,这时,如果你的言谈富有魅力,就可以吸引他与你交谈,也许双方会结下深厚的友谊。

如果坐在旁边的是一位很有趣的人,幽默的谈吐很可能激起对方的谈话欲望,这样,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倘若用十分枯燥、乏味的语言与对方交谈,即使对方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的人,也不愿意将话题深入下去。

例如:你对别人说:“对不起打扰了,你有杂志吗?”对方很可能不与你对话,只是点头或摇头,或从包里拿出一本杂志递给你。然后,你客气地说声“谢谢”。双方的交谈,也便就此打住了。

为了与对方深入交谈,你继续说:“漫长的旅程,真让人讨厌,你有这种感觉吗?”“是的,真讨厌。”对方同样不冷不热地应和着。

如果你看到高山、河流,即兴地说:“多么美的景色啊!你喜欢爬山吗?”“唔,还可以。”对方这样回答着。

这表示,对方对你所讲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愿意与你深度交谈。

与陌生人交谈过程中,一定要调动起对方的谈话欲望,这样,即使对方是一个性情比较沉默的人,面对自己希望知道的东西,也会发表一下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对方的见解略加思考,然后做出一定的反应,这样,交谈就可以继续下去了。

例如:你试探性地说:“刚才车上放的那段相声真有趣。据说冯巩要在北京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相声大赛。”这时,可以观察听话者的反应,如果对方顿时打起了精神,说明他的谈话欲望已经被你调动起来了,有进一步与你交谈的可能性。如果对方也是个健谈、风趣的人,就会问:“你认为冯巩说的相声怎么样?”

你可以这样回答:“我感觉很好,很招人喜欢。”

如果你的回答说到了对方的心坎里,他会继续与你交谈。

从对方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个相声爱好者,并对冯巩有敬慕之情。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你可以说:“我很喜欢听XX段相声,表演得实在是太精彩了。”

听到你的回答,对方会兴致勃勃地与你交谈起来。这时,对方的胃口,便被你调动起来了,双方便可以根据这一共同话题继续交谈下去了。合适的话题,能调动他人胃口,是初次交往的媒介,是加深友谊的基础,是畅所欲言的开端。如此看来,谈话中,能吊起别人的胃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7、用坦诚的言语吸引人

日常生活中,求人办事是避免不了的,而求人就意味着要说话,说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办事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坦诚的言语,是最容易令人接受的,是求人办事最有效的阶梯。

众所周知,求人过程中,说话是一大难关,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究竟如何说话,才能让被求者欣然接受请求呢?

(1)说话时要体现出真诚

求人办事时,真诚、礼貌不能少,在言谈中,尽可能表现出真诚来,对于别人不能办到的事,最好不要开口,以免出现强人所难的现象。既然要向别人求助,说明凭自己的能力与实力无法完成某事,所以,在请对方帮忙时,要让对方感到你是发自内心地向他求助,这样对方才能重视你的请求。

(2)在别人爱听的称呼上下功夫

称呼,是赢得别人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体现出尊重与信任,在求人办事时,要选用被请求者爱听的称呼。与被求者交谈时,如果称对方为“老头”、“小孩子”,那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倘若称对方为“老先生”、“小兄弟”等,可能会是另一种效果。

(3)求人过程中,恭维、赞扬的话要符合实际

求人过程中,恭维、赞赏对方是必要的,这也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恭维、赞赏的话,必须符合实际,这样才能体现出坦诚。那种漫无边际、天花乱坠的吹捧,不但不会被别人接受,反而会对求人者产生负面影响,给别人留下虚伪、溜须拍马的坏印象。这对求人没有任何帮助,也违背了恭维、赞赏的本质意义。

(4)把“互利”、“双赢”的意识,摆在心中首要位置

生活中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任何人不可能心甘情愿、不求利益地帮助你完成某种心愿,所以,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顾全对方的利益,时刻把“互利”、“双赢”的意识,摆在心中首要位置,这样才能让被求者感受到你的诚心,才愿意向你伸出援助之手。

(5)别把承诺当儿戏

请人帮忙办事时,给对方做出了许多承诺,但事办成后,却当什么话都没说过,这明显是“过河拆桥”的行为,任何人都不喜欢与这样的人共事。所以,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承诺,别把承诺当儿戏。

(6)说话时,要注意对方的言语禁忌

在求人办事之前,要对被求者有个全面的了解,以免说出被求者忌讳的话,否则,一切辛苦将会付诸东流。

求人办事,说话是第一道“关口”。坦诚的语言,最能感染对方,诱发双方之间的共鸣,彻底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使被求者心甘情愿为你办事。 fLa4Crnv4rngwWoFXZ40TqrrSpsvnbwfCW9Rc6vrKg+rcXEgD7OYs7rmroYhg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