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精华与糟粕

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史界有一个口头语,叫做“批判继承”。说详细一点,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要“一分为二”,分清精华与糟粕,继承前者而批判后者。口号一出,天下翕然从之,几乎是每人必讲,每会必讲,无有表异议者,仿佛它是先验的,用不着证明。

但是,究竟什么叫做“精华”,什么又叫做“糟粕”呢?两者关系又是怎样呢?我——我看别人也一样——从来没有去认真思考过,好像两者泾渭分明,一看就能识别,只要文中一写,会上一说,它就成了六字真言,威力自在。

最近我那胡思乱想的毛病又发作起来,狂悖起来,我又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苦思之余,豁然开朗,原来这两个表面上看上去像是对立面的东西,不但不是泾渭分明,而是界限不清;尤有甚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可以相互向对立面转化。

空口无凭,我举几个例子。孔子和儒学,在九十年前的五四运动时期,肯定被认为是糟粕,不然的话,何能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然而,时移世迁,到了今天,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还有什么人能说孔子和儒学中没有精华呢?这是由糟粕向精华转化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思想大混乱的时期中,斗,斗,斗的哲学被认为是天经地义,当然是精华无疑了。然而到了今天怎样了呢?谁敢说它不是糟粕?这是一个从精华转化成糟粕的例子。我认为,这两个例子都是有说服力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

但是,上面的例子还是过于简单化了一些,古往今来,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精华与糟粕互相转化,循环往复,变化多端,想读者定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

这种情况的根源何在呢?我个人的看法是:时代随时在前进,社会随时在变化。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在政治方面,在经济方面,在巩固统治方面,在保持安定团结方面,在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在提高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方面,等等,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前代或当代的理论、学说或者行动,就是精华,否则就是糟粕。但时代和社会是永不停息地变动着的,一变动就会提出新的要求。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学说或者行动是不能想象的。

我的用意只不过是提醒人们:在讲出这近乎套话的“批判继承”和“要分清精华与糟粕”的时候,要稍稍动一点脑筋,不要让套话变成废话,如此而已。 YJYaIQs7hcdyDQhDsxzGxs05cyq/ZWpueXgF/jpDHZ4JChKVTZJvKvCEuQgkRJ3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