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炼话

在世界上,不管是哪一个时代,也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的斗争中,在阶级斗争中,在处世、待人、接物中,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与教训。表达这些经验与教训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谚语来表达可以说是其中最常见、最方便、最易行的。

谚语,有的人称之为“炼话”,就是精炼的话。既然是精炼,就不会太长。不太长,也就容易记住。有不少炼话,又合辙押韵,就更容易记住。因此,在全世界各地老百姓口中,文人学士的著作中,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谚语。谚语实际上就成了一个民族继承传统智慧的工具。

在我们中国,在过去,已经有不少的有心人搜集过谚语,并且印成了书,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有这样的有心人,他们也做过搜集谚语的工作,而且出了书。一般都只限于一个国家。跨国的谚语词典也是有的。1972年在意大利出版的意、拉丁、法、西、德、英、古希腊七种语言对照的《谚语词典》(Dizionario Comparato di proerbi e modi proerbiali)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这一部书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欢迎。

现在王常在同志的《中外谚语选》又摆在我们眼前了。据我所知道的,中国过去搜集谚语的书虽然相当多,但是范围大到“古今中外”却还是第一部。过去有一些谚语集只注意中,而不注意外;只注意古,而不注意今;现在这一部却避免了这个缺点,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谚语都搜集起来,真可谓洋洋大观了。只要看一看目录就可以知道,内容是多么丰富,分类是多么细致。它几乎包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我们从中可以学习如何说话,如何做人,如何修养,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待人,如何立志,如何勤奋,如何处理家庭问题,如何讲究卫生,总之,处世待人,应对进退,人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都包罗无遗。不但中华民族的过去的智慧,而且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过去的智慧,一开卷,就都跃然纸上。从前有一句也算是谚语的话:“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其中有合理的成分,也难免有一点夸大。今天我们稍稍加以改动:“秀才不出门,便得天下利。”把这句话用到王常在同志这一本书上,也许没有人反对吧。

我上面讲到搜集谚语都是古今中外的一些有心人。我现在觉得,在这些有心人中,王常在同志是最有心的人。难道我这是阿谀奉承吗?不是的。我同老王同志认识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几年的时间。他从外单位调到北大来主管总务方面的工作,去年又离开了北大。我是最怕同人交际的人,对老王也不例外。平常只是开会时见见面,说上几句寒暄话,如此而已。但是我却逐渐发现,常在同志为人非常淳朴正派,心直口快,不像我有时候见到的极少数有“官”架子的人。虽然我们的交情仍然是“淡如水”,但心中却有了好感。

但是,我却万万没有想到,王常在同志竟然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搜集古今中外的谚语。说句坦白的话,我下意识地认为,只有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才能干这个活,而王常在同志却是被我在下意识中排出于知识分子之外的人。我认为他也不过是搞一点后勤工作,关心人的吃喝拉撒睡。言外之意,就是没有什么了不起。搜集谚语这样的工作简直同他风马牛不相及,用最大的幻想力也不会连在一起的。现在回想起来,我真实的思想,尽管是下意识的,就是这样。

我这个人有很多毛病,但是在解放后,我逐渐有了一点自知之明,经常在剖析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人,对别人还是知道尊重的。可是,王常在同志这个例子却明确无误地告诉我,我在下意识中还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我们自己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人,有时候知识并不很多,傲气却并不少。王常在同志尽管不在大学里教书,他却是最好的知识分子。他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搜集古今中外的谚语,作出这样有意义的工作。我说他是有心人中的有心人,难道不公允吗?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除了从王常在同志搜集的谚语中可以学习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之外,王常在同志又成为我的一面镜子,从中照见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的思想改造。因此,虽然我对搜集谚语的工作了解不多,我写的序也决不会为本书增辉,但当王常在同志提出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言的时候,我却满口答应了下来,写了上面这一些话。 ZGagcUGdUF4rhtV4yhGqnSiYp8YL/3AC6JrmDFO2KnZuU1qmiIFKVzBocD2woU4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