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一国经济是怎样平衡的

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许会问,怎么我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了?有些企业家在问,怎么我刚要购进原材料,它就涨价了?我们到哪里去找寻答案?

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量和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一国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为了平衡一国经济,政府每天忙来忙去,不是在动总需求,就是在动总供给,它力图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平衡。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还不平衡,怎么办?这时,市场会用价格找平。

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在向上升的时候,就知道经济渐渐热起来了,这时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通货开始膨胀了;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向下降时,就知道经济开始变冷了,这时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开始紧缩了。要学会看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价格指数。

现在,我们的脑子里已经装进了一大堆的问题,并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开始对宏观经济产生了兴趣。接下来,到了我们要层层揭开宏观经济神秘面纱的时候。

既然是宏观经济,我们先来看看一国经济当中最宏观的东西是什么,它无非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转,那么,它究竟是怎么转起来的呢?用宏观经济学术语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宏观经济学究竟在研究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和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来看一些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看到现在失业的工人不少,甚至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作为个体,我们常常不好理解,读完四年大学,好不容易拿到文凭,怎么就找不着工作了呢?政府干什么去了?我工作了这么多年,现在怎么就下岗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从总量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个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太多了,而劳动力的需求却不足,所以劳动力总量过剩了。当然,如果这时人们想要高工资,原则上是不可能了,因为劳动力供给太多,还有更便宜的劳动力在等着这份工作呢。

企业家在想:“过去厂里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愁卖不出去,现在怎么卖这么火,而且原材料还在不断涨价呢?”这时,企业家们看看物价指数就会知道,不只你一家产品的原材料在涨,整个行业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因为需求太旺,供给不足,所以原材料都在涨价。

宏观经济研究什么?研究总量问题,如总的经济增长率、总的就业率、总的价格指数、税率、利率、汇率、经济周期等。当其中某个指标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就会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当看到物价指数一直上升的时候,我们想到可能经济太热了;当看到利率不断提高的时候,会想到原来赚到的钱当中的一部分要交给银行了;当看到股价指数很高的时候,可能想到在股市赚钱容易了,但股市的风险也加大了。宏观经济学就是研究总量和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指标让人们看到宏观经济的变化。如果你了解这些宏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就可以判断出你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

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如何平衡的呢?上一章我们曾提到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宏观经济太复杂了,涉及的内容太多了,让我来设计一个模型吧。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部门抽象出来,用一个模型来表示,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凯恩斯说,一国的宏观经济中有两个部门,第一个部门是家庭,第二个部门是企业。家庭出卖劳动,到企业去做工,挣来钱去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企业生产出产品,把产品卖出去,收回钱来继续生产。一国的宏观经济要想平衡,要想正常运转,它的条件是:家庭挣的钱全花了,企业生产的产品全卖了,这样宏观经济就能够正常运行了。

我们知道,两部门宏观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家庭挣的钱全花了,企业的产品全卖了,经济就能正常运转了。我国宏观经济的现实问题是:家庭挣的钱没都花出去,企业生产出的东西也没都卖出去。那么,我国的宏观经济还能正常运转吗?

凯恩斯又说,现实经济中没有一个家庭会把挣来的钱都花出去,他们会把一部分钱花出去,把另一部分钱存起来。从企业来讲,它也不可能一直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它想扩大再生产时就需要投资。家庭不花的钱存进银行,有了储蓄;企业扩大投资时找银行借钱,有了投资。宏观经济中出现了储蓄和投资,只要企业的投资等于家庭的储蓄,宏观经济也能正常运转。

所以,宏观经济平衡的最重要条件是:储蓄等于投资。

凯恩斯说,如果要让两个部门的经济运转起来,储蓄一定要等于投资,如果一国的储蓄大于投资,经济就出了问题。银行有多少储蓄,企业里就有多少商品库存。所以,在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就希望人们把储蓄的钱拿出来消费,只有大家花钱,经济才有希望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希望人们少消费,让钱回流到银行。

当储蓄大于投资的时候,通货就在紧缩,因为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只能降价卖、保本卖,甚至最后赔本也得卖。当投资大于储蓄的时候,大家都想赚钱,这时需求多了,东西少了,物以稀为贵,商品就能卖高价,这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前者表现为通货紧缩,就是钱越来越值钱;后者表现为通货膨胀,就是商品越来越值钱。

因此,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两部门经济要想正常运行,平衡的条件是储蓄一定要等于投资。

凯恩斯还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能没有政府,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状态。所以,在他的模型中,要加入一个部门,这就是政府部门。政府怎样才能生存呢?它需要有收入。大家缴税给它,政府用它支付公务员的工资,维持政府的生存,还有国防、公共教育等,维持它们所需要的费用。把政府部门加入到这个模型当中,宏观经济的平衡条件是: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

当我们每个人拿到收入时,要缴个人所得税;企业有了收入,要缴企业所得税,还要缴企业增值税等。当大家把这些钱缴给政府,政府有了收入后,就要把钱花出去。这样,整个宏观经济才可能正常运转。

如果政府的财政收入不等于财政支出的话,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或者出现财政盈余。现在,出现财政赤字的国家可谓比比皆是。也就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少支出的多,收进的钱还不够开支的。减少财政赤字,是大多数国家政府面临的头号难题。

凯恩斯最后说,在这个宏观模型中,还要加一个国外部门。他说,现在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封闭起来,既不出口也不进口。无论多么原始的国家,它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出口和进口。所以,在模型中又加入了一个国外部门,这就有了出口和进口。当国外部门加入进来时,宏观经济平衡的条件是:出口等于进口。

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出口的多,进口的少,赚到的钱多了,外汇自然流进来,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表现为贸易顺差。如果一国的进口大于出口,它出口少,进口多,就会表现为贸易逆差,就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无论贸易顺差还是贸易逆差,都是宏观经济不平衡的表现。

上面分析了两部门的经济,家庭的收入一定要等于企业的产出;如果家庭不花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到银行去借钱,那储蓄一定要等于投资;政府部门出现之后,政府的收入一定要等于政府的支出;国外部门出现后,一个国家和外国发生经济贸易往来,它的出口一定要等于进口。凯恩斯说:分析到此为止,我的模型中有四个部门,即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

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一面是供给,另一面是需求。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国宏观经济究竟是怎样平衡的呢?我们来理清一下思路。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就是企业生产的消费品,加上储蓄,加上政府的税收,再加上进口,构成总供给;它一定要等于人们的消费,加上人们的投资,加上政府的支出,再加上出口,构成总需求。

家庭的收入等于企业的消费品,储蓄等于投资,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出口等于进口。这就得到一个简单的公式:

总供求平衡:

消费品+储蓄+财政收入+进口=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出口

用字母来表示,就是:

C+S+T+M=C+I+G+X

公式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两边一定要相等;如果不等,宏观经济就不能平衡发展。所以,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这8个字母把一国复杂的宏观经济表露无遗,全部囊括其中。

那么,你可能要问了,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储蓄不等于投资,政府的税收不等于支出,出口也不等于进口,那么,宏观经济还能运行吗?凯恩斯认为,每对指标不必个别相等,只要它们的总量加起来两边相等就可以了。当你把钱给了政府,政府一定要把这笔钱花出去;当你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一定要把它贷出去,否则经济就不能发展。

政府每天都在做什么呢?政府宏观调控一定要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供求公式的左边代表总供给,右边代表总需求,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这二者一定要相等,可是现实中它并不总是相等。于是,政府调控经济要做的事,不是动左手就是动右手,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设法求得经济的总量平衡,从而保证其健康发展。

具体来看,如果一边有很多产品在仓库里压着,另一边有大量资金在银行里存着,怎么办?这时候政府就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政府就要动右手,它要在需求上做文章。政府刺激消费,告诉大家:你们去消费吧,住房可以贷款了;去买车吧,买车可以贷款了;让孩子去上大学吧,上学也可以贷款了;都去贷款消费吧!政府刺激投资,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使水泥的需求上来了,钢材的需求上来了,修路的劳动力需求上来了;政府还刺激出口,给出口企业退税,拓展外需空间。

政府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过去我国有太多的供给在那里放着:商品压在仓库里,积压越来越多;大量劳动力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转速越来越慢。所以,政府在刺激总需求,消化多余的总供给,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让宏观经济平衡发展。

经历过1993年经济过热的人都知道,那时的需求特别旺,供给却显得不足。钢材价格从1000元1吨涨到4000元1吨。由于需求过度,大家都去抢货。物以稀为贵,谁出的价高,商品就归谁。

所以,从1993年开始,各级政府努力压缩总需求,增加总供给。到1996年,我国政府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但是,经济发展一刻也不会停止在我们满意的时刻。从1997年开始,我国政府又遇到了新难题:总供给超过了总需求,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物价指数走低,出现通货紧缩的迹象。怎么办呢?我国政府在这几年里加大刺激总需求的力度,开始鼓励人们消费,出台政策鼓励厂家扩大出口,同时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张经济规模。当政府的钱不够用时,就发国债,让老百姓买国债。大家不花钱,政府先替大家花,以后政府有了钱再偿还给大家。

政府花了钱,就能够增加需求,把社会多余的供给消化掉,让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从1997年到2002年,我国政府都一直这样做。

到了2003年,我国经济从衰退中走了出来,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这时的总需求开始超过总供给,国内煤炭价格从120元1吨涨到360元1吨,国际原油价格从30美元1桶涨到2007年末的接近100美元1桶。房价在涨,股价在涨,食品价格在涨;直到2011年中国经济依然在一片“涨声”之中。

如果总需求控制不住,物价指数就会不断攀升。当通货膨胀失控时,人们会产生心理恐慌,会抢购商品,会到银行挤兑,整个经济就会陷入一轮恶性循环之中,大好的经济增长形势就可能被断送。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政府对一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让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如果政府调来调去就是摆不平,不是需求不足,就是供给过剩,宏观经济实在达不到平衡怎么办?一句话:价格找平!

当一国宏观经济不平衡,需求太多、供给不足时,人们是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里的,因为担心钱会越来越不值钱。所以不是拿去投资,就是增加消费,结果物价指数就会攀升;反之,当供给过多、需求太少时,人们都愿意把钱攥在手里,存在银行里,就是不肯花出去。不管政府怎样刺激需求,使出什么高招儿,老百姓就是不花钱,这时怎么办?宏观经济怎么平衡?只能用价格来找平。

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向上升的时候,你就知道经济开始回暖,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通货开始膨胀了;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向下降时,你应该知道经济开始变冷了,这时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开始紧缩了。

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就是在总需求和总供给上做文章。它不是在刺激总需求,就是在增加总供给。不过,政府动总需求相对容易,动总供给相对困难。因为动总需求,政府只要出台政策就能马上刺激消费,刺激投资,增加出口,但是动总供给却不那么容易做到。比如想增加钢材产量,先要找原材料,再去买设备,然后培训工人,再快也得一年半载才能投产。所以,动总供给这块很难,它需要一个周期,动总需求见效相对较快。因此,一国政府在短期内调整的是总需求,在长期内调整的是总供给。如果总供给和总需求都调整不好,就用价格来找平。

读者朋友,如果哪一天你看到物价指数上升了,说明经济开始回暖了;哪天看到企业的利润增加了,说明经济开始起来了;哪天看到股市回升了,说明经济开始热了。一国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平衡,通过物价指数就可以反映出来。当你看到价格指数开始平稳运行,既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时,那你就应该知道,宏观经济趋于平衡了。 GzM76e3WXnVgW6g1s3vofEaM1+moWDWilz6V6IhDXUhNnveWrTZW14ihITlh6B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