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 要想别人靠得住 先要自己站得住2

测量自己的承受力范围

小林在工作中感觉不到快乐,虽然他经常帮助别人,然而,对同事尽心尽力的帮助,反而被别人当成了习惯。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应该改变?帮助别人究竟对不对?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帮助别人对不对?而在于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你是真的愿意帮别人,还是刻意做出来的,刻意来改变自己,逼着自己帮别人的。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小林帮助别人的动机是什么?

很多人常说帮助别人就能收获快乐,我不否认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有一锅米饭,在吃不完的情况下,帮助别人的确能够收获快乐。可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碗米饭,自己吃完刚刚饱,他拿出半碗米饭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一定有所求--也许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激,也许是为了博得好人缘。

如果不是,帮助别人就一定是错!如果当一件事情你不想做的时候,就一定别去做。你坚持做不喜欢做的事情,是有一定的目的的。

这个目的可能是同事对你的回报,或者同事给你的好口碑。

在有所求的情况下帮助别人,万一你坚持的目的达不到,你就陷入全面崩盘。这也就是说,如果你天生不是乐善好施的人,也一定不要装,自己心里流着泪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给别人施舍钱财。

反之,如果你真的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你会不大在乎结果怎么样,因为你就是这样的,帮助别人就如同喝水,呼吸一样自然。你对同事的好,你也会忘掉,你从中收获了快乐。

工作中也是如此,当你不愿意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不愿意就是不愿意。不必为了迎合大家都喜欢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就把自己演成另外的一个人。

拿小林来说,工作的第一位是检查本职工作完成情况,自己能力强,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收获经验,就不必抱怨同事不领情。反之,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还帮助别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即使得到同事暂时的道谢,也不会得到同事发自内心的尊敬。况且,一般情况下,同事会感觉小林不够职业化,不成熟。

一个人不懂得帮助自己,就没资格去讲帮助别人。

况且,除了帮助别人,还有很多事会让大家发现你的优点。首先你要自己尽快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例如你是个信守承诺的人,同样也会靠这个优势赢得大家的尊重。

允许自己不接受

很多朋友为了营造好的人脉,就会改造自己的性格,试图通过修炼自己的性格,容纳不同性格的人,实际上这样并不是完全正确之道。

有时候,当一个人更懂得自己的时候,就会明白自己与某类性格的人没必要融合,这反而让他能够轻松与他人相处。

小金是个性格温和的人,她和公司的同事小慧关系很好。小慧是那种说一不二的人。因为部门中只有她们两个是女性,很自然小金就和小慧就走得近一些。

因为小慧的强势,小金总是感觉心里不舒服。但是她劝服自己应该为了良好的人缘而向小慧妥协。

小慧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强势,终于让小金感觉到自己想错了。该修补心量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小慧,而是应该重新调整两个人的距离。

同在一个部门,每当小金被领导找去谈话的时候,小慧就会缠着小金问领导找她说什么了。开始的时候,小金还想含糊其辞,但是在小慧的逼问下,不得不将领导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小慧。

后来,小金发现自己居然有了一个向小慧汇报思想的习惯。每当有事,就主动汇报给小慧。这让小金感觉完全丧失了自己。

于是,小金不得不疏远小慧。领导再找小金的时候,小金不再回答小慧的提问,面对小慧强势的目光,小金平静地扭过头,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让小金终于松了一口气。

实际上,有的人注定不是你的朋友,一味地补自己的短板是没有用的,例如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小金是一个本身就爱表现自己的“大嘴巴”,她就不会感觉到小慧的“侵犯”。这从本质来说,小金与小慧的距离注定遥远,如果近了,一定会有刺朝向对方。

总之,别说那些你感觉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话,而要说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话。

这样,你所做的一切行为,就会不停地被印证你说的是对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否则,你终会暴露真相引发危机。

一句话回味

允许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才找得到自信。

日记帮你懂自己懂他人

观察力改变世界

你会观察吗?

肯定有读者会说,只要有眼睛,从小到大都在观察,这有什么不会的。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多数我们都是在看,离观察力的距离还远着呢。

例如,你看到了一个人,但是你认真留意他的变化、表情,你总结他的习惯了吗?

就拿一起打麻将的人来说,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能够发现,打麻将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例如甲、乙、丙、丁都对打麻将感兴趣,但这四个人性格可以完全不一样。

通过观察,你会发现,甲每次赢的时候才开始舒展眉头,笑得非常开心,而他并不享受过程。

乙打麻将时很爱说话,例如哪个同事又买了个新包,新近出来什么新款的裙子,乙渴望的是大家能够凑在一起说话。

丙总爱问为什么,他不在乎输赢,但他很想知道怎么输的,怎么赢的。

丁更有意思,平常不怎么爱打麻将,突然最近你观察到,他打麻将的频率高了,他出牌时要用左手甩一下大钻戒,再打牌,要让别人注意到他的骄傲。丁喜欢“炫耀”。

在这些细节的洞察中,你在借助眼力靠近他人的内心。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眼力提升呢?生活中很多细节如果你只是看,可能是看不出性格的,但是如果你今天的行为需要写一篇日记,那么你的观察自然提升。

你强迫自己书写,就会不自觉地强迫自己观察,因此你对人的理解才深刻。

此时,观察力就改变了你所看到的世界。当你对人的观察细致之后,世界会在你的眼睛里越来越明晰。

帮你算笔时间账

时间也是一种资源,对任何人来说,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是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资源。

大家看看现在的口香糖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有意思的是,现在的口香糖都是装在“药瓶”里的,它被摆在超市最明显的位置,顾客买了之后都不用撕掉包装,像吃药一样吃口香糖。好处是什么?节省了时间!

穷人喜欢轻松省事儿而不珍惜时间本身的价值,他们可以因买一斤白菜多花了几毛钱而气恼不已,却不为虚度一天而心痛,这就是典型的穷人对待时间的态度。

富人对时间的运用恰恰相反,富人所有的时间都是可塑的,有目的的,他们会让同样的一分钟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事情。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穷人的时间目的性过于单一,总是在节约金钱的过程中,穷困了一生。

时间和金钱是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资源,钱和时间成反比。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要节约钱只能选择公共汽车甚至走路,要节约时间就必须付数倍于公共汽车票价的钱去打的。

正如我们常常看到来自于娱乐圈的报道,总是有一些明星被爆出“耍大牌”的新闻,记者们也感觉明星居高临下,回答问题时总是不耐烦,歌迷们要想耽误歌星几秒钟时间,讨一个签名或是握一握手,都非常困难。

而实际上,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想一想--时间的含金量对每一个人是不同的,例如比尔·盖茨之类的世界级富豪,每秒钟都有成千上万的钞票往账户上滚,所以就是穷国的总统想见他一次,可能都要预约。

如果你还不把时间当做你人生中最重要的资源,你就远离成功了。

你能算清你的时间是怎么用掉的吗?

很多时候,一天下来,你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但是如果你有记日记的习惯,情况就不同了。日记可以很清楚地帮你算清一笔时间账。

例如,当你的日记清楚地记录了你这一整天满脑子就是一件事--因为买一斤白菜多花了两元钱而气恼不已。

如果没有日记,你就没有反思,但是有了日记,这会引起你的警醒,你会发现自己太不划算,居然为了两元钱难受,却不为虚度一天而心痛!

再例如,你清楚地发现自己每个周六、周日的日记都是在写同样的一件事情:洗衣服、收拾屋子、打扫卫生。

看到了这样的规律,你应该反思你的时间投入和产出比。例如,如果你一天的时间值300元,而你总是用一天的时间来洗衣服,洗一天衣服的价值是20元,那么你就等于损失了280元钱,其实,你完全可以花100元钱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而把时间用在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开始记日记吧,开始检查你的时间吧--把时间都投入到你能赚钱的事情上去,把所有不擅长的事情让别人去做,你用钱购买了时间,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

有钱的朋友图你啥?

有钱的朋友和你本身就不平等,人都是有趋利避害心理的,他很难丝毫不图你的回报,就对你无偿付出。

常东和自己的好友沈伦决裂了。

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勇气和这个曾帮助自己、财大气粗的朋友决裂。

他俩是“发小”,后来沈伦由于国外的某个亲戚资助,开了一家大型购物中心,生意做得很不错,常常帮助做业务的常东联系客户。

常东内心感激,于是每当沈伦需要自己的时候,也是义无反顾地付出。

一天,常东收到沈伦的短信:有事,需要你过来一趟。

此时的常东正在见一个客户,但是想到朋友,常东还是放下了客户,赶到沈伦办公室。万万没想到的是,常东不仅没有见到沈伦本人,而且等了足足两个小时后,给沈伦打了N个电话,沈伦都没有接。

终于看到沈伦了,常东不是个小气的人,他没有生气,而是焦急地问沈伦:“你怎么啦,出什么事了吗?”

没想到走进屋的沈伦看着常东,只是笑着说:“没大事,刚刚接待了一个客户,想打球,觉得你的技术好,就叫你过来。后来客户改主意了,我们一起便去了别的地方。手机忘记带了,也忘了告诉你一声,真是不好意思。”

这种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让常东非常郁闷。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沈伦的办公室。回到公司后,面对的是被他抛下的那位客户的不满和投诉。

常东终于决定好好思考自己和沈伦的关系了。他冷静下来,由对这件事的愤怒转向为思考两个人的交往,常东发现了自己原来一直都很被动--沈伦是个成功的商人,把时间视为生命,第一次两个人约见的时候,常东晚了不到五分钟,沈伦就已经拍桌子走人了。

可是他对常东的时间从不重视,他可以随意地安排常东花一整天的时间帮助自己做一些琐事,而不亲自去做。常东客观地分析了自己的心态:感到沈伦很有钱,也有能力帮助自己,就付出自己的时间,帮沈伦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这样沈伦就更加有时间把精力放到自己该放的地方上,而常东却越来越偏失自己的目标。

常东决定与沈伦再不来往的时候,心理已经过了一道坎,他告诉自己,客户是要靠自己争取的,如果总是依赖沈伦,就永远看不到自己的成长,常东愿意为了坚持自己,而放下这个朋友,把属于自己的时间拿回来。

这个故事会让我们看到,与有钱人交往,他们可能会图谋你的时间。

而有钱人的特点是珍惜时间,没时间做饭,他可以花钱请保姆来做。没时间洗衣服,他可以花钱把衣服送到洗衣店。他会把除了情感需求以外的琐事包出去,用省下来的时间创造更多的财富!

而当你没有经济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必须事必躬亲,亲自来解决这些事情,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穷人越穷,富人越富。

想改变贫穷,第一步就从珍惜时间开始,当你的日记中发现某一个朋友(多数都是在经济地位上占上风的朋友),不够珍惜你的时间,总是请你利用时间帮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你就需要衡量,你是想拿自己的时间帮助他成功,还是拿自己的时间帮助自己成功。

要知道,他的钱,是他的;你的时间,是你自己的。

千万不要把应该用来投资自己的时间,给他人作嫁衣裳!

日记营销你的影响力

一个人最难认识的人是自己。

日记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并营销自己的影响力。

我们对这样一句话不陌生:“学雷锋,做好事。”而今天我要告诉读者的是“学雷锋,写日记。”

为什么呢?当年部队里做好人好事的官兵那么多,为什么我们只知道雷锋的名字--因为雷锋记日记。他的日记让我们了解了他是如何帮助别人,并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

雷锋的日记让生活有了记录,也让他人了解了他。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这个方法学到。通过工作日记,学习日记,成长日记,记录自己的行为,尤其在工作中,这份日记可能就是一份宝贵的资料。

因为这里有你从青涩到成熟阶段的真实记录,是一份很好的总结。

通过审视日记,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你会明白一个新人在面对这份工作时有什么样的困惑和困难,并且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

把其中的规律找出来,贡献给你的领导和公司,你就是最与众不同的员工,大家就会感到你和他人不一样。你懂得思考,擅长总结,能作逻辑分析。

这样你便在同事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给领导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一句话回味

你可以把自己的时间明码标价卖给你的客户、你的公司,却不要在不清不楚中被朋友的小恩小惠收买,应该提高你单位时间的价值,并永远避免去做那些浪费时间却回报甚微的事情。

所有言行就是你的品牌

奔驰=威望,你呢?

如果你想买休闲服饰你会想到什么?如果想买车子,在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基础上,你会选择什么车?

你所想到的,往往就是品牌的力量。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享受、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于个人来说同样如此。个人品牌不用到处发广告,也不用自己评价,而是别人给你的。就如你的名字,属于你,但是却被别人使用。

个人品牌打造的微妙和力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这只是社会上成功人士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想想看,那些产业名人最初是怎样成名的呢?他们一定是在自己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如果没有品牌,在同行业中工作时间再久,也难以保证路越来越顺。每一次见客户、处理事情的时候,还是不被他人信任,做起事来还会很累,就难以形成职业上的持续性。如果你能花一点时间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只要你用心维持你的品牌,那么在一个行业发展下去,只要亮出自己的品牌,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人脉会越来越宽广,在事业上越走越轻松的原因。有些人多年的时间和精力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同奔驰,这个品牌区别于宝马,沃尔沃等,它有自己的特点,就是该品牌给人的感觉是--驾乘奔驰车的人,很有威望。因此,对这种“炫耀性消费”有需求的人,就会直接购买奔驰,而不必在多个品牌车行耽误时间。

人同样如此,在一个行业建立起好的口碑,会让以后的路越走越顺。个人品牌给人一种清晰的、强有力的正面形象,别人一想到你,这种正面的形象就会浮现在他们脑海中。它体现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价值、能力以及作用,是你职业生涯中的第二个自我,影响着别人对你的看法,把别人对你的看法变成机会。

当他人需要做某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是你,那么,在某件事情上你具备绝对的优势,被大家强烈需要。如此一来,好人脉,好前途,还会远吗?

一句话定义形象

你的同事、朋友,最常评论你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对身边的朋友有没有一句话的定义?

实际上我们不论贴标签的这个行为本身是否正确,我们只分析其合理性。

高速运转的社会下,人们越来越依靠符号,例如给一个人贴一个标签,便于我们快速理解和分析这个人。

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你自己,难不难?如果平时你就没想过这个问题,难度肯定是有的。换一个场景,如果今天你跳槽,猎头让你简单描述自己,你该如何表述呢?

可以想象大部分人的回答就是,我曾经在以往的工作中,具有主动积极、勤奋肯干的工作态度。

其实,这些都还不够,不属于一句话点透你作为一个商品的最大特色。

一个能够让他人迅速想在职场和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就一定要会善用这种“一句话定义”的力量。有无良好的公众形象,则完全是由你自己开始的。“一句话定义你自己”的力量何在呢?就在于它的简洁明了,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人记住,也越容易被人传播,杀伤力就越大。

如果你想不到用什么最简洁的话能定义和概括自己,那么别人就会用别人的理解来概括你。例如,当同事看到你利用公司电话往家里打电话,他们就会认为你“不职业化”,而这个定义有了之后,就很难改变。

反之,自己定义自己,取你最优势的地方,以合适的语言去包装它,不仅为主流所认同,也能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之处。

我有一个朋友,想去应聘记者职位,他在简历中这样定义自己:一个细心留意周围生活的人。他把这个简历拿给我看,当时我就觉得很一般。我对他说,“细心”人人都会说,可实际上,擅长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明自己细心的人却很少。我要求朋友证明这一点,他就给我讲了一个事例,由于他的细心,为当初就职的广告公司捕捉到了一个商机。

听完后,我建议他这样自我描述:细心,并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我不能肯定这样的自我定义是最好的,但放在简历的第一句话,至少会引起公司招聘人员不小的兴趣。自称细心的人太多了,几乎每个应聘销售的人都是这样自我描述,但敢说自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的人就太少了。而且他如果应聘记者,就更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闻热点。

当然,这也要以真实为基础,一个天性不善于表达的人,或者一个爱说话但是没有条理的人,非要说自己善于沟通,如果你不能在短期内改变自己,走上岗位还能装多久呢?

应该尽快加深自我了解和自我总结的过程,只有最忠实于自我的人,才能总结出最好的一句话!

别和全行业的顶级高手对垒

想作出自己的品牌,专注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正如很多国内大牌,每当他们涉足其他领域时,也就是该品牌走下坡路的时候,这似乎是难以摆脱的宿命。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正如一个品牌想涉足所有行业,那么,它几乎就是与全行业的顶级高手对垒。如果一家企业以餐饮起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个领域能做到行业前十名,但是它偏偏转型做商业会所,那么它就要和商业会所的前十名血拼。到最后,会因为摸不清门道,没有基础,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品牌如此,人有时候也是如此。佛家说五毒: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欲念中,贪放在最前,指人的欲念没有边界,没有止境。

如果一个人总想让人记住他所有的优点:既宽容又有原则,既安静又活跃……对不起,人们的关注力有限,他在人们心目中会是一个模糊的背影。人们只能记住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里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展现自己的价值,这在现代社会很难,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宝贵。

人们索取的太多,要展现的太多,其实远不如专一的眼光更能成就自己。有这样一个名词叫做:专一化战略,也称集中化战略、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目标聚集性战略等。值得是主攻某一特殊的客户群或某一产品线的细分区段、某一地区市场。它具有为某一特殊目标客户服务的特点。

我们也应该针对自己做好专一化战略。不必惧怕别人看不到你的优势,只要你持续强化自己的某一优势,有一天,它将坚不可摧。

不求更好,只要与众不同

大家对梅艳芳这个名字都不陌生,1982年,19岁的梅艳芳便以一首歌《风的季节》被惊为天人,后来录制的第一首歌曲《心债》,已有极佳口碑,并登上“香港电台中文金曲榜”冠军位置。

但是,那时的她虽然音乐天赋得到认可,却没有突破,直到个人专辑《赤色梅艳芳》推出,著名形象设计师刘培基精心打造的新造型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她才一举丢掉由于没有个人特色而顶了一年的“徐小凤第二”之名,此后更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舞台形象,成为歌坛百变天后。

王菲也是如此,出色的艺人不求比某个人更好,而是就要走与众不同的路。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房地产界,潘石屹不是最有背景的人物,但他是一个最能利用市场化意义上的社会资源的人。潘石屹说:“大概在七八年前,设计师在我的名片上设计了一个穿着唐装的漫画潘石屹,后来就成了LOGO。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比一个标志好,这就成为了公司的标志。后来很多记者就说‘你行吗’,我就说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两个品牌标志。”

他充分利用了市场战略中的差异化策略。物质产品的造型设计是最容易模仿,有时也是最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于是潘石屹拍广告、拍电影、出书、做主持人,把自己建立为品牌,为商业铺路。他说:“说我善于表演,其实质是商业的需要。你不出去表演没人知道你,房子就卖不出去了。”“我对媒体一直深怀敬畏,再小的报纸,也有成千上万的读者,比你一个人挨个宣传省力多了。所以,只要可能,我会尽量满足媒体的采访要求,像祥林嫂一样,一遍又一遍讲述自己的童年往事、创业史、人生观、世界观、财富观、地产观、艺术观……”

从商业的角度来评价他,在他极富天分的灵感发挥下,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行另类出击。

那些成功的人,不在于比前面的人更好,因为起步已经晚了,想要超越就太难,而是独辟蹊径,他们明白自己要走哪条路,而且明白要到达目的地就得在别人的印象中表现得与众不同。

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不必局限在要“比某个人更好”的思路上,只要与众不同,你就是一个新门类的老大。 Nc/ia1QKRforW0z2yVFjhnXMPnV9nvYWM7IREgDseDviiXOv7YP8RAWDp0Wptd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