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纪实笔记7:机智王平

(1907--1998)

余曾两见王平将军,其情其境,天壤之别。

1969年夏,王平将军隔离审查于南京军区三所十一号楼。居一室,室内仅一床、一桌、一凳而已。将军衣圆领汗衫,粗布裤衩,日日写检讨不止。吃饭要排队,上厕须报告。大澡堂洗澡,由带队统一口令:“脱衣服”、“下去”、“出来”。其时,余所在部队警卫该地,见其如此,有虎入平原之慨矣!

1986年初春,余为记者访王平将军于北京东钓鱼台。将军宅为一栋青楼,富丽堂皇,花木掩映,真今非昔比。将军银发后掠,红光满面,见余问寒嘘暖,端茶倒水,热情和蔼。谈及往事,将军感慨万端,兴之所至,濡墨挥毫,书“天翻地覆慨而慷”条幅赠余。

王平将军,湖北阳新县三溪口镇人。原名王惟允,参加红军时,连长广东人,点名呼王平“王翁翁”,故改名“王明”。延安时期,批王明路线,又改名“王平”。后,中央军委将八十一师扩充为二十七军。毛泽东召王平、贺晋年,挥毫书命令赠之:“任命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毛泽东。”(1)

王平将军于战争年代曾两次负伤,遇险则不计其数。某战斗,王平随部队进攻,忽觉腰部如遭重锤猛击,心想中弹无疑,战后竟无恙。细检之,为一皮文件包所阻,弹头夹包内。某战斗,王平蹲工事用电话指挥打反击,忽觉有人推己身,力甚大,不可阻,头脑亦“嗡嗡”响。盖一发迫击弹落近前,将军耳震聋。某战斗间隙,王平与警卫班长于一山坡午休。朦胧中,将军觉班长“哼”一声,睁眼视之,某战士擦枪走火,班长命毙,一弹洞穿班长头颅,由将军耳旁擦过也。某战斗,王平将军与邓国清团长立坑道观察敌情。突然一发子弹击中邓团长手,王平急回首,又一弹飞至,由将军后脑勺擦过,幸仅皮破血流。若不回首,子弹正中前额。(2)

王平将军言:1930年,红军第二次打长沙。将军随三军团四师近长沙城前,忽然,全师部队紧急结合。见四师政委石恒中神情严肃,立一桌上,宣读命令:师长卢匿才于第一次打长沙按兵不动,作战不力,判处死刑。即见两红军战士押师长卢匿才出,以大刀砍师长头于稻田中。将军言此曰:“其时,众皆震惊,鸦雀无声。无有敢言者。”(3)

王平将军言:长征途中,红军欲进驻一藏民院子,黄土青砖,三间。其时,青年藏民均避走,唯余一古稀老人,黑脸大鼻,蓝睛髯须。老人堆垒石于院内,凡近者,以石击之,无不中。时军情急,王平鸣枪警示,老人纹丝不动。团长邓国清继举枪击之,中腿,倒。老人拖伤腿爬墙出,开大门,迎红军。见王平,老人翘小指示之,见邓国清,老人竖拇指示之。(4)

王平将军言:长征过草地,途经班佑河。过河后彭德怀命其回返,收容掉队红军。将军领兵一营,急行军七十里,始至河畔,举目远眺,果然人影憧憧;近视之,或坐,或躺,或卧,或跪,或搂,或抱,或背靠背,或肩挨肩,皆呼之不应,摇之不动;细检之,约数百人,唯一小红军尚有气息;将军命抱小红军回,中途断气。1996年3月26日,王平将军与余言此,老泪纵横,哽咽不已,闻者无不长叹息也。(5)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红一军团曾于陕北套同开运动会。比赛项目为射击、队列、投弹、跳高、跳远、墙报、歌咏等。红四师获总分第一,然而由于四师参谋长陈士榘将总分比例多算了百分之零点二,被发现并扣分。军团机关报《战士报》为此刊登消息《四师搞锦标主义,企图夺取大会全胜》。报纸下发,王平将军嘱全部销毁,并怒找林彪论理,林彪不睬,由此恶之。(6)

1938年8月1日,王平将军至任丘县青塔镇,赴任冀中军区政委。当日黄昏,军区政治部某领导呈送一处决罪犯之名单,请王平签名批复。名单共二十八人,罪名为“托派”、“汉奸”等。将军意难决。先提审一“汉奸”,黑土布衣、敞胸露怀,蓬头秽脸,十三岁童也。王平疑其罪,细审。问:“你当过汉奸吗?”童答:“不是。”问:“那你为什么被抓呢?”答:“偷东西。”又问:“既然你是小偷,能当着我面,偷偷看行吗?”童答:“不敢。”王平以命令口吻曰:“叫你偷就偷,有什么敢不敢?”童答:“已偷过。”王平不信,童遂从怀中取牙膏还王平。王平大惊,心想:小偷无疑矣。是夜,遂将二十八名死刑犯,一一复审,果多为冤案,将军奋笔疾书,均免死罪。(7)

王平将军告余,1962年,毛泽东到南京视察,于大会堂接见部队师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同志。毛一手拉许世友手,一手拉王平手走上主席台。同上主席台有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省长惠浴宇等。毛泽东手叉腰,立中央,用湖南腔曰:“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言毕,转身下。出礼堂指王平、许世友言:“不要送,各奔前程。”旋即上车奔上海。其时,许世友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王平任南京军事学院政委。(8)

1964年1月13日晚,南京军区军人俱乐部举行将军与农民对阵篮球赛。王平将军任将军队场外指导。将军队成员有许世友上将、聂凤智中将、张藩中将、王晓少将、吴华夺少将、高厚良少将、蔡永少将等,对阵农民队为江苏省丹阳县11个生产队的农民业余篮球队员组成。王平将军忆此兴奋不已,曰,其时将军队取名为“老战士队”,农民队取名为“新农民队”,比赛中高潮迭起,掌声不绝,“老战士队”以64:54获胜。(9)

“文革”中,南京军事学院分成两派:一派为“红司”,一派为“革联”,两派争斗王平。1967年4月,王平于南京总医院做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手术未拆线,即被造反派抢出批斗。今日“红司”,明日“革联”,轮番“轰炸”,直至5月下旬。某日,南京体育馆召开批斗大会,造反派勒令王平到会,将军躺行军床、戴氧气罩,接受批斗达四小时之久。(10)

王平将军办事极有主见,从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武汉军区二十军防化连,江青“批林批孔”之试点单位。“文革”中,红极一时,人人趋之若鹜。某日,时任武汉军区政委的王平将军驱车至二十军视察,经防化连,军领导指其营房告将军,此乃防化连。将军闭目佯装未闻,车过之。次日出车,又经防化连,陪同者提醒曰,是否到防化连看看,将军淡淡一笑,无动于衷。又一日,将军车三过防化连,秘书小声附将军耳言,这是江青抓的点,不下车看看恐怕不妥,将军依然不发一言,车又过之。事后,有人状告王平,三过防化连而不入,与江青唱对台戏。王平将军耸耸肩曰:“小题大作,不予理睬。”

不久,江青一封亲笔信送防化连,官兵敲锣打鼓,学习讨论,并将信连夜送武汉军区。王平将军接信后,沉默无语,搁置数日。有常委建议:“政委,我们是否给江青同志回个信?”王平问:“回信说什么?”答:“以军区党委名义,感谢江青同志对部队的亲切关怀。”王平不悦,曰:“江青同志并未在军队担任职务,她给一个连队写信,也值得军区党委兴师动众?”该常委无言以对。(11)

1976年2月下旬,党中央召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议,要求大家转弯子,积极支持并参加批邓。江青出席大会,作即席发言,主旨批邓。会后,由王平主笔,杨得志、赵辛初等联名书信一封,送江青,大意为:你今天讲的话,我们没有记下来,请发一个记录稿给我们,我们好回去传达。江青阅信,心中不悦,只得于信上批曰:“概不传达。”(12)

毛泽东逝世,全国各省、各军区都发唁电,按习惯应对江青表示慰问。武汉军区发的唁电只字未提江青。报纸发表后,各大军区唯有武汉军区未提江青名。有人建议再给江青补发一电,王平将军则曰:“不提江好。不提,江青还高兴。说明她是党中央领导人,把她放在家属位置或者还不高兴呢。”此事遂平。(13)

黄永胜心胸狭窄,难与共事。抗日战争时期,王平将军任晋察冀三分区政委,黄永胜任司令员。某日,上级命令三分区派人至敌占区运粮。黄永胜推脱有病,王平欣然代之前往。大捷归,黄永胜忌之,状告王平包办一切,欲取司令员而代之。王平哭笑不得。“文革”之初,王平将军隔离审查,专案人员询之黄永胜,黄永胜曰:“此人早该打倒。”王平将军故此身陷囹圄五年。王平将军出狱之际,恰黄永胜锒铛入狱之时。专案人员询之王平将军,将军不发一言。单独审讯黄永胜,有关部门特邀王平参加,王平拒之。公安部集体审讯黄永胜,王平将军于走廊处循窗口一瞥,旋还。(14)

资料来源和注释

(1)王平,上将,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贺晋年(少将,曾任解放军原装甲兵副司令员)文《宽厚兄长良师挚友》,人民日报1999年5月29日。《王平回忆录》说:“毛主席的亲笔命令,我一直保存着,后来在冀东过唐河时,突然遇河水陡涨,连同皮包被水泡坏了。”解放军出版社。

(2)王平,1996年3月26日北京采访笔录。

(3)《王平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4)王平,1996年3月26日北京采访笔录。

(5)同上。

(6)陈士榘(上将,曾任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1994年3月18日、21日广州采访笔录。

(7)王平,1996年3月26日北京采访笔录。

(8)《王平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9)王平,1996年3月26日北京采访笔录。许世友,上将,曾任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顾问。聂凤智,中将,曾任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张藩,中将,曾任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王晓,少将,曾任解放军海军后勤部长。吴华夺,少将,曾任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高厚良,少将,曾任解放军空军政委。蔡永,少将,曾任解放军福州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

(10)王平,1996年3月26日北京采访笔录。

(11)孟军(曾任解放军武汉军区政治部秘书长),2000年8月11、13日河南鸡公山采访笔录。另见《王平回忆录》。

(12)同上。

(13)《王平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4)王平,1996年3月26日北京采访笔录。 M1gE55WeDdj7/FJD3kAmpb158q9j/iZji5FF/Xo2gvCOysp8KbSoqBRyQNCCdZ2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