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官不好当:两次被逼出京城

话说曹操在他十五岁之后,经过桥玄、许劭的两轮舆论炒作,有了口碑,二十岁的时候,终于被举荐为孝廉,开始当官啦。

举孝廉、举贤良,都是当时选拔官吏的科目,举孝廉意思是推举孝子、廉洁的人士出来做官。这个推荐制度是汉武帝的时候董仲舒提出来的,但后来变味了,这个推荐权被大官僚和大家族把持,互相吹捧,推举跟自己有关系的人,出现了好多不识字的笨蛋都能当秀才,把老爹赶出家门的人都能举孝廉的情况。所以说曹操举孝廉,除了他自己努力有些口碑,更重要的是他家里的关系。跟刘备比一比就知道了,刘备号称皇族之后,可二十八岁了还是无业青年,人家曹操已经混得有头有脸了,他还在街边卖点草鞋过日子,整天唉声叹气。为什么呢?家里穷,没落了,口碑虽然还不错,但是朋友老师没势力,帮不上忙,孝顺得一塌糊涂,可没人给他举孝廉。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是硬道理!比任何冠冕堂皇的道理都要硬!

二十岁被举孝廉,算是少年得志,升得很快的,当时一起举孝廉的都有五十岁的人。曹操被具体任命的官职则是当洛阳的北部尉,相当于洛阳北区的警察局长,负责治安工作。曹操呢,心气还挺高,自己的意愿是想当洛阳县令的。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只给他推举了这个职位,主管执行这事的选部尚书梁鹄也不给曹操面子。这件事曹操一直耿耿于怀,直到自己六十二岁被封为魏王时,很得意地把司马防叫过来开玩笑道,我现在还能当洛阳北区的警察局长吗?司马防很幽默地说,我推荐你的时候,你最适合当警察局长!曹操大笑!

第一次当官,跟第一次娶老婆一样,亢奋得很,巴不得每天都能干一两件过瘾的爽事。所以他一上任,干劲十足,立即修缮县城四个大门,在门边各挂上十几根五色棒,谁要违反禁令,一律闷棍打死。

说时迟,那时快,考验曹操的机会来了,蹇硕的叔父违反了夜行的禁令,被逮住了。这个蹇硕呢,很有来头,是当今皇帝最宠幸的宦官,权倾一时。杀还是不杀?这是个问题。曹操说,先杀了再说吧,要不然我准备的五色棒拿来干吗用!当场闷棍打死。靠,这个警察局长不一般呀,一时间洛阳城一派肃杀,人人都记住治安条例,不敢违抗,从而扼杀了洛阳混乱的治安!

曹操刚出道下手就比较狠,没有瞻前顾后,杀个豪强都不犹豫一下。这是为什么?还是想当出头鸟的个性,特想一鸣惊人,跟宦官作对,让自己成为社会士人楷模,让人忽略宦官身世的背景。记住,好大喜功是曹操一生中很大的特点,也是他的动力。另一方面,他的言出必行不计后果的军人素质,在当警察局长时就毕露了,为他以后激情燃烧的戎马岁月打下基础。

这事后果很严重,蹇硕和灵帝非常生气,但曹操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律令办的,拿曹操一点没辙。没辙也得想办法呀,让这个愣头青警察局长一直待在首都,不定还有多少皇亲国戚被乱棒打死呢。于是他们采取软的招数,宦官们集体推荐,说这个曹操很有政绩,应该升官,把他调到顿丘(今河南清丰县)当县令。

这是明升暗降。你想首都警察局长有多大权力,地方县令能干出什么有影响的事呀!这只不过是宦官们想把曹操赶出洛阳的计谋而已。曹操心里明白,但也无怨无悔,依然把这个县令当成自己官场的锻炼,做得很认真。此时曹操二十三岁。

没过多久,曹操又有机会回洛阳了,不过这个时候不是当警察局长,而是当一个文绉绉的官,叫议郎,主要给皇帝和朝廷提出政治意见,为国家决策补缺补漏,相当于智囊团成员。这个官职没什么执行权力,曹操不能耍牛逼。

曹操去当县令和回来当议郎,都发生在他二十三岁这一年。

官场如梦。

这时候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前面说过,东汉末年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经常火并,谁单挑不过谁下台。外戚就是皇后及其裙带关系。那么曹操二十四岁这年,掌权的皇后宋氏跟宦官冲突,这些宦官的宫廷技战术水平很高,用谗言把宋皇后废黜,让她在监狱里郁闷而死。一人下台,权势如山倒呀,宋氏一族全部下野,彻底完蛋。

那么跟曹操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关系说小很小,说大又大得不像话。完蛋的宋氏家族里有一人叫宋奇,他的老婆呢,跟曹操是堂兄妹的关系。就这个八竿子能打到一点点的关系,居然打到曹操头上,曹操也丢官下台啦。

这个打法叫连坐。你七大姨八大姑家里的一小子犯事了,嘿,别以为跟你住得远装作不知道就没事,第二天你有可能就在监狱里跟他会师了。这个连坐看起来蛮不讲理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假如你三姑爷四姑父家里一小妞嫁给一大官,野鸡变凤凰,你小子肯定能沾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发了。这是中国以血缘为基础、以宗亲为单位的社会的独特现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跑不掉的,所以投胎的时候请睁大眼睛做出正确选择,选对选错,愿赌服输。曹操因为跟宋氏一族关系不是很密切,只不过是一堂妹妹嫁错了对象而已,所以是从坐,丢了官但还不至于被弄死。

丢了官怎么办呢?没办法呀,回家待着,看书呗,反正又不是不识字。

经历了年少轻狂人生冷暖,这时候读书也读得进去,加上又有哗众取宠喜好名声的本性,有一点见识就想让人知道,此时的曹操居然在文化上很有知名度,算一知名的青年学者了。

除了读书,当然还要女人。曹操同志比较好色,所以不会把这事给忘了。他本来有老婆丁氏,现在趁着有闲工夫又纳了个小妾卞氏。老婆不嫌多,越多越光荣呀,这只是万里长征的一二步,古代好色的男人有福呀。

他二十六岁这一年,朝廷让大家推荐一人当议郎,条件是这个人能够精通《尚书》《毛诗》《左传春秋》以及《谷梁传》,又能够把理论活用于时政。经过多方的研究调查,大家最后居然一致推选曹操,可见曹操还真长了学问,也没有白推销自己。于是,曹操根本不管什么好马不吃回头草,很高兴地第二次当议郎了。

这次上任呢,曹操还是干劲十足,坚持正直地与宦官集团对立的路线。第一件牛逼的事,就是要求平反被诛杀的窦武、陈蕃的冤假错案。

宦官集团以叛乱罪名诛杀窦武、陈蕃,这件事发生在十多年前,曹操十四岁的时候,属于第二次“党锢之祸”,也就是杀害清议派党人的恐怖运动。说来有点话长,没兴趣的朋友可忽略这一段。窦武的女儿是贵人,被清议派领袖陈蕃力推为皇后,这样窦武就成为皇后的父亲,后来出任大将军。因此第一次“党锢之祸”时,窦武也恳请桓帝解除党锢,支持陈蕃。这样,外戚窦武和清议派陈蕃由于共同反对宦官而结成同盟,在清议派中,这两人也都位列地位最高的“三公”。两人借着士大夫的支持,想彻底端掉宦官势力,但由于窦太后的犹豫不决,却被宦官先下手为强,两个人被杀死。把这两人搞定后,宦官开始大规模肃杀清议党人,由于第一次党锢没有流血事件,宦官们吸取了教训,第二次党锢下手非常狠,天下名士和优秀的儒者被杀了一百多人,而且这个杀人令持续了十五年。到公元184年爆发黄巾军起义的时候,朝廷才解除党锢,大赦党人。

曹操为窦武、陈蕃平反,就是否定党锢屠杀,否定宦官的行为,肯定清议派,这个做法相当有正义感。但是曹操的上书当时并没有马上被采纳执行,到了189年西北军阀董卓入宫掌握政权,也就是曹操三十五岁的时候,窦武、陈蕃案才被重审。

干这种正义的事情会有很拽的感觉,虽然有被宦官嫉恨的危险,但也很爽,所以曹操干上瘾了。当时有许多地方的军政长官胡作非为,祸害百姓,老百姓拿他们没办法,只能做些民谣来讽刺他们,过过嘴瘾。公元182年,皇帝下令彻查这些被老百姓用歌谣传唱的贪官坏蛋。而这些坏蛋呢,基本上都是宦官子弟。执行命令的太尉、司空等大官,仰宦官们的鼻息,收取贿赂,都不敢真正处置他们,相反,把边远小郡的一些清廉小官倒揪出来当替罪羊。

曹操看在眼里怒在心上,所以趁着一个机会上书指出三公们回避权贵,揭露事实真相。这个意见被皇帝采纳,不久那些当替罪羊的清官呢,都当上议郎,因为这些人才真正是人大代表!

如果时代稳步发展,那么曹操很有可能往“治世之能臣”的道路上狂奔而去,成为东汉时期的包青天类型的人物。可是,此刻的时代,像吃了枪药一样,一阵阵抽搐,开始了死去活来的打滚。曹操,时代要逼你成为功高盖世的英豪,要逼你把潜在的能力淋漓尽致地熬出来,你有办法抗拒吗?

没有!个人,只不过是时代的一颗棋子!

天下大乱,形势逼人,曹兄,你准备好了吗?

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声势大得不得了。灵帝正在宫里玩游戏。这个灵帝搞娱乐很有一手,估计每年皇宫里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他导演,很有创意。这个皇帝导演把后宫布景变成市场,宫女打扮成商人,自己打扮成嫖客,假装在市井里买卖寻欢、喝酒唱歌。有时候出去玩,把宠物狗戴上官帽穿上官服,那些官僚子弟一看,靠,太酷啦,争相效仿,顿时狗价高不可攀,一时洛阳狗贵呀!这么有艺术才华的人,不去娱乐界混,偏偏生下来当皇帝,操心国家这么一大烂摊子,命苦呀!

基本上他的生活以娱乐为主,以工作为辅。猛然间听说那么多人造反,吓得一颗心摔成两瓣。如果造反成功,对娱乐业是个沉重的打击。于是他放下导演和演员的双重工作,把那群白吃白喝不干事的大臣叫过来,问,怎么办吧?

北地太守皇甫嵩出了个主意,各地关隘加强把守,把国库里本来用来发展娱乐业的钱发给军队,把西园里用来打猎的马发给士兵。解除党锢之禁,号召天下有才能的人,不论是谁,只要有两把刷子,都可以来从军,讨伐黄巾军。

好,就这么着吧。

就是这一条布告,引蛇出洞,后来引出不少蛰伏在民间的英雄,最著名的是刘关张三兄弟!

曹操,三十岁的曹操,就是在此刻,被正式授命军官,职位叫骑都尉,骑兵司令,二千石的官。这是曹操的第一个武职,很有纪念意义,他应该照张相给读者看看。

曹操的第一战打得讨巧而漂亮。当时黄巾军主力有三处,一是冀州的张角兄弟,二是颖川的波才,三是南阳的张曼成。波才率军打败了前来镇压的皇甫嵩,并把他包围在孤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皇甫嵩翻了翻兵书,嘿,找到了一个答案:火攻。他派少量精兵突出重围,趁夜色里外纵火,大概黄巾军中可燃物颇多,很快就一片混乱。

这时曹操的救援部队来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呀。加上朱儁的部队,几面夹攻,大破黄巾军,据说斩首数万级,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人家西方古代起义之类的,都是几百号就干起来,相当于咱们一个观光旅游团。咱们这边不论是起义呀还是砍人呀都是天文数字,你想想几万人被砍头的场面多可怕多震撼,就是叫好莱坞花巨资来也没法整呀,到哪弄那么多替身而且是无头替身!所以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通常报赏军功的时候数字都会夸张一点,这是允许的惯例。

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是在泄密的情况下提前一个月起义,准备很不充分,在皇甫嵩、卢植等的努力下在当年就被扑灭了。但是黄巾党人的叛乱活动却没有停止,反而此起彼伏,为什么?因为黄巾军是集合了宗教信仰和民间疗法的组织,群众基础很好,很难拔根,比如说在张角之前的太平道代表人物于吉,就在南方的吴会地区,用符水加咒语的疗法,拥有很多信徒。有一次,孙策和许多将领以及宾客集会,正在发言呢,于吉从下面走过,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跑了出来拜见于吉。孙策很没面子,大怒,就以蛊惑人心的罪名,把他杀了。可以看出太平道的信徒不仅有贫民,也有军人和知识分子。所以消灭黄巾军的工作持续了二十多年,最后才被群雄的部队所消化,起义的余火最终浇灭,这是后话。

曹操镇压黄巾军有功劳,当年就得到提拔,升为济南相,相当于现在济南及其周边十余个县市的最高统治者。一上任,他又开始干嫉恶如仇、雷厉风行的事。这个地方不是有十来个县嘛,这些县令都是依附于宦官权贵的,在这里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因为后台太硬,以前的济南相都不敢动他们。曹操一到呢,他娘的,开除掉百分之八十的坏蛋。剩下的坏蛋们说,靠,还让不让人活呀,快点调我到别的地方。这就是强龙搞掉地头蛇的经典案例。

还有一件更狠的举动,致使曹操自己也后怕起来。这个地方迷信风气很浓,很早就盛行祭祀西汉皇族刘章的淫祀,据统计达到六百多座。以祭祀供奉的名义,官僚和神棍们会向平民百姓敛财,而老百姓根本不能负担。曹操一上任,就把所有的祀屋端掉,杜绝祭祀!

可以看出,曹操把年少没什么事不敢干的劲儿用到正事上,取得了铁面无私的巨大声望。他做这些事情都是硬桥硬马,不是没有后果,后果非常严重。要不是他爷爷和老爹都在朝中做官,估计早被人废了。即便没有被废,他聪明的脑袋瓜也能时刻感受到宦官集团的威慑力。他现在干的每件事情,都是单挑宦官及其党羽的利益,所以自己和家庭的危险是潜在的,时刻都有爆发的可能。所以,公元185年,三十一岁的曹操接到朝廷命令,要升调他为东郡太守。但他感觉到这是宦官要陷害他的阴谋,对宦官报复的后怕、对家门的担忧、对时代的失望让他做出了一个选择:退场!

他以健康不佳为理由,拒绝了这次调动,请长假回家养病。

他在家乡谯县郊外建了个茅屋,凑合着当别墅吧,没有温泉也没有服务员,一个人自得其乐住在那里疗养,秋夏读书,冬春打猎,把小时候飞鹰走狗的爱好重新捡起来。

这期间也是生孩子的好机会,三十三岁那年他生下了曹丕。哦,不对,是他老婆生的,他只不过在十个月前贡献了一颗质量不错的精子而已。

当然,他并非真的像后来的陶渊明一样想隐居终生,他心里有个小九九:在这里住上一二十年,等政局稳定进入清平世道,再出来做官。跟我同年举孝廉的不是还有五十岁的老头吗,我歇他二十来年达到他那个年龄了再出来也不错。

这个想法很单纯很可爱,可看出曹操理想主义的一面。这么单纯的想法是现实逼出来的:当官难,当清官更难,让我干坏事我没那习惯,干好事都有人报复,哎,碰个适合干好事的世道再出来混吧!

在当下的时局,以曹操拥有的威望,老天会让曹操在茅草别墅里待上二十年吗?

绝对不会。

曹操出道十来年,大家都看出他是个能干敢干之人,胆识和能力是公认的,所以大家想干点大事,不论好事坏事,不论有没有三缺一,马上就想到他。你想闲着,没辙,一件胆大包天的事就这样砸到隐居的曹操头上来了。

有一伙人想造反啦。这些人是冀州刺史王芬、党锢之祸主角陈蕃的儿子陈逸、名道教法师襄楷、著名策划人许攸、豪侠周旌等,真是人才济济,什么职业都有。他们想阴谋政变,废掉那个搞娱乐很拿手的灵帝,拥立合肥侯,诛杀宦官,为陈蕃等报仇。他们想把曹操也拉进来,毕竟曹操是支持陈蕃的嘛,于是就让策划人许攸来劝说曹操。

此刻躲在草堂里的曹操脑袋清醒得很,他给许攸回了一封信,告诉他们,废立天子是天下最危险的事情,很不吉利的,虽然古代有成功的案例,但人家都是权衡利弊条件成熟才搞成的。你们现在只注意到个别成功的例子,没有看到自己的困难状况,只要跟人家对比一下,你们就会知道自己的行动很危险!

曹操没有去告发他们,可见曹操不愚忠。你想造反搞掉朝廷,这个想法并不是不允许,只不过,第一,你们废立,名不正,没法得到道义上的拥护;以冀州之兵力,很难对付中央及其他地方的兵力,成功可能性比芝麻还小。第二,我不参与。

曹操的拒绝并没有让王芬他们退却,政变依然按计划执行。刚好灵帝通知王芬,要到他的领地冀州巡查。王芬一听,奶奶的,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难道不是上天的安排吗?便上书欢迎皇帝到来,说目前黑山贼寇正在这里作乱闹事,你来了一定能鼓舞士气呀!一边以打击黑山贼的名义部署兵力,只等灵帝到了一举拿下。

可好事多磨,这个兴奋的阴谋居然让朝廷给发觉了。史书上说,北方出现大片红云,大史官占卜表示:北方有阴谋,不宜行。说得神乎其神,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是被察觉了。灵帝通知王芬,我不去你那边了,还是你过来述职,跟我汇报下打黑山贼的计划!

王芬接到圣旨后大惊,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全家的性命都要搭进去了。大家知道,连坐一下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得,愿赌服输,不劳皇帝动手,王芬全家自杀。

隐居的曹操像一颗冷冻起来的精子,表面上只不过是一丁点儿蛋白质而已,一旦拿出来,就能派上大用场。

公元188年,皇帝下圣旨,把那个年富力强的离退休干部曹操叫出来当官。当什么?典军校尉,一个禁卫集团军的司令。

这回,三十四岁的曹操拒绝不了了,这是每一个男人的热血之梦!

为什么皇帝跟抽筋似的又把他叫出来派这么大用场呢?原来这个时候天下更乱了,没饭吃的人跟着黄巾军到处搞起来,凉州叛乱、益州暴动、幽州乌桓之变、并州匈奴入侵,想杀皇帝搞政变的人也不是一个两个。在这种混乱局面下,灵帝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呀,生怕一觉醒来发觉头已经被人砍了。怎样才有安全感?把枪杆子抓牢。于是朝廷设立西园八校尉,也就是新编五个禁卫军团,由八个将军统帅!名单如下:

上军校尉:蹇硕(宦官)

中军校尉:袁绍

下军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方

左校尉: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在八大统帅里面,曹操率领第四大军团。这个蹇硕呢,就是他叔父犯法被刚出道的曹操乱棍打死的那个宦官。他虽然下根没了,可是很健壮,还有胆略,皇帝特信任他,他不仅是第一集团军的司令,而且是元帅,这几个校尉以及大将军何进都归他管。

必须介绍一下中军校尉袁绍。前面已经说过,这个仪表堂堂的帅哥出身名门世家,祖上四代有五个人晋升到三公的位置,根据当时品评人物的标准,条件好得不得了,不用看就知道是国家栋梁。他自己也懂得做人,礼贤下士,结交名士,年纪轻轻威望就很高,这个时候做校尉也不奇怪。如果世道稳定,他就这么混下去,仕途会非常好,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问题。但是天下乱起来的时候,一切按照套路来都行不通的情况下,他就有点歇菜了。他那一套礼贤下士只不过是官僚家庭传授的处世手段而已,骨子里的门第骄傲暴露无遗;在真正要用脑子判断时局的时候,由于独立判断能力比较差,那一套家门传授的官场经验也都失效。这是后话,但要注意,从这里开始他跟曹操并驾齐驱,是两个人能力对比的开始!

回过头来说组建这五个禁卫军团,目的是对外可以平叛,对内可以保护皇帝,应付随时的变局。曹操还想去凉州前线作战,当个“征西将军”,但是未遂。这批部队半年后才由鲍鸿率领下军去征讨葛阪附近的黄巾党人,其结果是黄巾党人没消灭,倒是鲍鸿私吞了几千万钱的军饷,后来被人检举,下军校尉就住到监狱里去了。

这八个校尉还没出征干成什么事,突然一根导火索一拉,在宫廷内部火并起来了。

这个导火索就是玩主灵帝死了。这事发生在曹操、袁绍当校尉的第二年。灵帝的继承人有两个,何太后生的刘辩和王美人(美人次于皇后和贵人)生的刘协。灵帝觉得刘辩比较弱智,想让刘协继承。蹇硕明白,要让刘协继承,就必须除掉何氏,结果未遂。灵帝突然一死,皇子刘辩自然即位,何太后临朝,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在外戚和宦官的第一回合较量中,外戚占上风。袁绍原来当过何进的属官,关系铁得很,自然站在何进这边,而曹操,一直是反对宦官专政的,也站在袁绍的阵营中,与禁卫军最高首领蹇硕对立。

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不可避免了。蹇硕与中常侍赵忠商量把何进搞死,结果走漏消息,哪知道何进杀人的效率更高,先下手杀了蹇硕。第二回合还是何进笑到最后。

这时袁绍建议,索性把宦官全杀了,免得政权抢来抢去,跟丢沙包似的。这个主意不错,何进也同意,但是何太后心软,不同意。真是女人一插手,事情就变复杂了。

那么怎么办呢?那么多宦官跟定时炸弹一样放在后宫里,总得想办法解决呀!这时袁绍出了个相当臭的主意:召集地方猛将来京城要挟太后,逼她同意清除宦官。

曹操一听,就知道是个馊主意。因为宦官古今后宫都有,只要不让他得宠掌权,他就坏不到哪里去。现在要清算宦官之罪,把宦官头目清除掉即可,这只要一个刀斧手就可以了,何必叫外将来呢!天下混乱之际,把外方的兵马招到京城,这是危险得不得了的事。更何况你要全部清除宦官,这个事情肯定会败露,结果肯定弄糟!

此刻曹操的逻辑非常之精准,见识与袁绍一比,马上就分出高低。可是这个时候袁绍有威望得多,曹操的意见不能起决定作用。主簿陈琳、尚书卢植等也劝何进不要这么干,这个何进不愧是屠夫出身的,杀猪很麻利,搞政治没脑袋,根本听不进去,召集并州刺史董卓等人进京。

袁绍的主意臭在哪里?看结果就知道了。

第一臭,点燃定时炸弹。狗急了也会跳墙,张让、段珪等宦官头目,一听要彻底清除宦官,看来只能鱼死网破,先杀何进吧。在后宫抬头不见低头见,打个埋伏杀个把人还是比较容易的,伪造太后命令让何进来宫里,小菜一碟就把冒失鬼何进杀了。这算第三回合,何进最终死在宦官手里。

袁绍和何进的部下这时候只能当马后炮了,赶进宫里杀了两千多宦官。为什么这么多?反正不长胡子的,都被当宦官杀了!偷懒呀,要是脱下裤子看看再杀,肯定不至于这么多。

宦官张让等挟持着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逃出洛阳,后来被尚书卢植和河南中部掾吏闵贡赶上,张让被迫跳河自杀了。

第二臭,引狼入室,把董卓这条西北大肥狼引进来了。

董卓是西北临洮人,一孔武有力的莽汉,但有心机,也有野心。以前朝廷几次想调动他,他都找借口拒绝,贼得很。他一直在壮大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何进召他进京,他一想,时机来了,走吧。他还没到呢,何进早被宦官杀死了,不过正赶上少帝他们在洛阳北面北邙山刚从宦官手里救出来呢,赶紧跑过去拜见,把他们接回宫里。这个少帝刘辩见了董卓,只是哭啼,抽抽噎噎半天也没说清楚究竟;倒是他弟弟陈留王刘协思维清晰,把事情来龙去脉说了一遍,这为董卓的废立埋下伏笔。

这个董卓又贼又坏。贼在哪里?他进京的时候,兵马只不过三千,他觉得太少,镇不住。到了深夜,就把这三千人开出去,早上的时候又开进城,一连几天,造成了自己的军队源源不断进入京城的假象!有这么多军队,这下子把所有人都镇住了,他把控了朝廷的政权!东汉结束了外戚和宦官轮盘赌的现状,但权力落在一匹豺狼手里,结果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那么坏在哪里呢?到了京城之后,他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把何进的弟弟何苗的队伍收编了,让武功指数第一高的吕布把干爹丁原杀了,认自己为干爹,兵力全部兼并。有了这些基础,就把少帝刘辩废了,把何皇后杀了;让刘协当皇帝,就是汉献帝。自己封自己为相国。

这个换皇帝的事,很多人不同意,袁绍就公开反对。董卓很生气地说,靠,难道你不知道现在天下的事我说了算吗?你敢反对我,是怀疑我的剑不够锋利吗?袁绍知道这时候玩不过他,硬碰硬有可能被弄死,三十六计走为上,离开京城跑冀州去想辙了!

已为相国的董卓好像野生动物跑进超市里,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宫女呀,公主呀,随便乱睡;扒开灵帝的墓呀,挖掘珍宝;纵容自己的士兵,到处抢钱抢女人。名义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也在那一人之上。还经常带着佩剑去见皇帝,把小皇帝吓得屁滚尿流。

这个董卓,当然没忘记曹操,早知道他是个人才,必须拉拢,于是把曹操表荐为骁骑校尉。曹操多聪明,知道跟这畜生在一起,不仅遗臭万年,现世就没什么好果子吃。可是敬酒不吃就要吃罚酒,你不接受他的推荐,他就要整死你呀。怎么办呢,打也打不过他,只剩下两条腿有用了,逃吧!

连夜逃跑!

这一逃跑,董卓知道这哥们儿对自己有意见,留着是个祸害,下通缉令——逮捕!

这一逼呀,把曹操逼入绝境,还逼出个盖世英雄!

说到曹操逃跑这事,不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简单,而是想破了脑袋。

董卓入朝废少帝、杀丁原、逼走袁绍的时候,曹操身处乌烟瘴气的政治气息之中,就知道祸事迟早要降临自己头上。所以他要求父亲曹嵩尽快逃离京城避祸。但是这个老财奴呢,在京城聚敛了大量的家产,舍不得丢掉,非得要变卖了才能走。有这么个要钱不要命的老爹,曹操没辙,只好一边催促老爹,一边派曹洪回故乡谯县安排家人住在别处。

果不其然,董卓很快邀他出任骁骑校尉。时间不等人了,老财奴还在不亦乐乎地收拾财产呢。曹操只好用缓兵之际,派曹仁跟董卓请假,说自己前阵子参与宫廷事变,偏头疼发作了,没法子工作,必须休息几天,才能来报到。董卓真相信了他。

于是曹操赶紧叫曹仁护送老财奴曹嵩走人,而且不是返回老家,那里不安全,最好往东边徐州方向避难。为了不让董卓觉察,并没有带大队人马,只带领一些家丁,这些都是曹操的细心之处。不过这个曹嵩爱财如命并非什么缺点,后来他的这些财产拿来给曹操招兵买马,算是曹操起事的原始积累。所以有个守财奴的老爸,绝对不是坏事。

要去报到的前一天夜里,曹操换上普通衣服,内藏兵器,翻越官邸后墙,一个人溜出城外,贼头贼脑朝陈留方向狂奔而去。这事只能蒙得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董卓得知曹操不但不来上班,而且还逃跑了。直娘贼,敢装病欺骗老子,老董勃然大怒,马上发出全国一级通缉令,各地设卡昼夜巡查,有像这个曹矮子的都要捉来看看,然后派全国水平最高的杀手,去把曹操谯县的老家端了。

通缉令跟长了翅膀似的,曹操跑得没它快呀。跑到河南中牟县的时候,被一个亭长,相当于村长率领的巡逻队逮住了。政治觉悟很高的村长一看他逃亡的样子,衣服里还藏把刀,就觉得像个逃犯,拿下。虎落平阳是英雄的家常便饭呀,人生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的!

村长马上送到县里,县令早接到通缉令了,一看,嘿,没错,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搁监狱里存放一个晚上,明天送洛阳去领赏,村长同志你不错,抓人很有一手,前途无量,先回家去,再过十年我这县长的职位就是你的了。

英雄命不该绝。负责此事的一个曹吏另有想法,他的觉悟比村长高了一万倍,他对县长说,现在董卓专权,把天下搞得乱七八糟,这种世道需要英雄来清理,我们绝对不能够害了曹操这种天下知名的英雄人物!

县长一听,靠,太有道理了,怎么不早说呀!把曹操放出来搁在一匹马上,表示继续逃吧!第二天放风说,他妈的,抓了个假曹操,差点让老子白费工夫!

这就是著名的“捉放曹”,后来成为京剧名段!京剧和《三国演义》里都说这个县令是陈宫,陈宫还放弃了县令职务跟曹操一起逃跑。而根据史料推论,这哥们儿不可能是陈宫。不管如何,可见曹操的英雄知名度很高,而且深入人心,他靠知名度救了自己一把。

离开中牟县,曹操有马骑也不敢走大道,再被抓一次就没这么幸运啦。所以他小心多了,施展绝顶骑术,翻越山中小路,到达成皋,为了躲避虎牢关的士兵,他决定冒险投宿一个父亲的老朋友吕伯奢家中。

这一投宿,投出一桩千古公案。

黄昏前来投宿的曹操让吕伯奢一家喜出望外,家里从来没来过这么有知名度的逃犯客人呀,不盛情款待说不过去。曹操被安排在客房,连日担惊受怕又风餐露宿,累得很,倒头一觉就睡了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惊觉醒来,发觉窗外已是夜色笼罩。一阵刺耳的声音传来,曹操一听,是磨刀声!还听有人说,把他捆了就杀。他第一反应就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穴!他又惊又怒,决定先下手为强,拔出刀来,冲出门外,见人就杀,见头就砍,一口气把活人全变成死人!到了厨房,发现有一口准备要杀的猪,哎呀,才知道自己警惕性过高,误杀好人了。

豆腐?谁给块豆腐让我一头撞死算了!曹操叫道。

豆腐没有,那就跑吧!

刚跑出来一阵子呢,就看见吕伯奢老人家哼着小曲儿正往家赶呢。老人家说,贤侄呀,怎么就走了,我正给你打酒回来呢,猪应该杀好了吧,走,回家去。曹操心里叫道,老人家,你要是一回家呀,不但要心肌梗塞,肯定会报官要我的命,贤侄我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为了老人家的健康着想,手起刀落,把老人家砍了!

然后他说了句臭名昭著的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可我对别人说对不起,不能让别人干对不起我的事。

在《三国演义》的演绎里,他的这句话是对跟他一起逃跑的陈宫说的,而且更狠,打击面是一大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个事件还有其他的版本,说是曹操夜里到达吕伯奢家,老人家不在家,他的儿子们对曹操不太客气,还威胁要送官,争执之中,曹操杀了几个人就跑了。

这件事假如是真的,那么可以看到曹操的思想里,并没有浸透儒家取义成仁的精髓,相反,倒是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味道。包括后来曹操的行为,都可以证明他是一个没面子也不能没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人,从而倒推到他小时候虽然读儒学,但没有撞到书的枪口上,不是我为书殉身,而是处处书为己用,我为第一的原则。这使得他比其他的儒者多了一份变通和狡诈,多了一份生命力。即便他初入官场干了刚正不阿的事,也是在他意识到以自己的家世足以避险的情况下做的;当一意识到惹祸太大扛不住的时候,他就提前躲避,天生具有虎口脱险的嗅觉和能力。

为什么说杀吕伯奢一家是一桩无头公案呢?因为正史里没有记载这个事,很难考证有没有杀吕一家的事。可是,不管有没有,这件事已经成为发生在曹操身上最著名的事件,并且给曹操贴上了永远抹不掉的商标:史上多疑之最,人间奸雄第一!

曹兄,你已经被历史出卖了,奸雄的商标也销售了千年,所以真相变得无足轻重。

死去的人留些蛛丝马迹在史书里,就如我们透过毛玻璃,看见他们影影绰绰,谁知道他们去解手还是去杀人?根据自己的喜恶和智商整吧!

有朝一日曹操在九泉之下待闷了,出来透透气,无意中翻了翻地摊上写自己的书,会惊叫道,妈呀,我还干过这事呢,自己咋不记得!不过以他的英雄之怀,惊诧之后只会哑然一笑而已。因为他清楚得很,历史无法接近真相的时候,就只能去接近世人的趣味了。

而真相又是什么玩意儿?那些写活着的人的传书里,又有多少猜测、拔高、诽谤和炮制?而以文字之功能,又岂能传达出真正的真相?

历史,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妞;真相,是另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妞。

曹兄,你一定会看到,李师江打扮的小妞,远没有罗贯中打扮的那么夸张。不过罗兄导的是舞台剧,李某人导的是生活剧呀! JH+j1Qt4w+55vBSabWi/1vmxIJxq3+Vf9pLAoKfEbQQAsJ3BhJk9d+TIKAOoC8/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