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年曹操:像风一样自由

曹操这小子并非历史上正点的英雄,所以他出生时分,他娘并没有梦见一条龙横空出世,或者看见霞光万丈等征兆。这些征兆是给历史上偶像派的英雄准备的。

这小子长得貌不惊人,不但貌不惊人,而且长得相当何碜,身材短小是不用说了,相貌还相当猥琐。凭这副尊容,估计长大后当个流氓地痞集团的二把手比较合适。曹操自己也为这副尊容犯愁过,比如后来当了魏王,要接见匈奴的使者,想想自己是国家的真正一把手,样子与知名度太不匹配,恐怕镇不住外宾,而且还要被当成笑话呢。于是叫了一流的帅哥崔琰,冒充自己,自己捉刀冒充侍卫,站在一边。接见完毕,又故意派人去问匈奴使者,咱们魏王怎么样,长得不错吧?使者说,魏王很帅,可是旁边那个捉刀人,更酷,肯定是个大英雄。曹操一想,娘的,要是传到外边去,说曹操只不过是个帅哥,连他旁边的捉刀侍卫都比他更有英雄气质,那岂不是更砸坏了牌子吗?更何况这人眼睛这么毒,让自己原形毕露,留着是个祸害。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匈奴使节给杀了。于是曹操就这么干了。

可怜这个眼睛贼亮的使者白白送命。生得聪明,父母高兴;死聪明,这是天命。

当然,主要是曹操对相貌自卑惹的祸!

哪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跟贾宝玉一样可爱,当成超级宠物来宝贝。可是曹操长得太不可爱了,没这种命,在家里并没有得到母亲的精心呵护。而他老爹呢,也不怎么关心教诲他。他这个老爹曹嵩虽然也是做官的,可是没什么文化,爱财如命,他一辈子的精力都放在聚敛财产,以及用钱买官这种粗活上。一个没文化的政治爬虫,怎么可能懂得教育、懂得言传身教熏陶下一代呢?

小曹操在家里精神上是相当无依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很孤苦,所以他特喜欢在外边混。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呢,有主见,有心机,这是成长的一般规律。小曹操经常和死党袁绍一起,打扮成很酷很新潮的游侠样子,到处晃荡,挖空心思搞恶作剧,反正是除了好人好事,什么都干得出来。

有一次这俩哥们儿看见一村里有人在举行婚礼,来宾正吃得高兴着呢。看见别人干好事,他们就条件反射般动歪心思。两人趁着宾客散席的混乱场面,溜进庭院大喊,有小偷呀,快抓小偷呀!不出小鬼所料,大家都乱成一团去找小偷,连新郎也慌里慌张地出来凑热闹。两人一声奸笑,一使眼色,像很职业的淫贼一样溜进洞房,把刀架在新娘子的脖子上,叫道,小娘子,还是乖乖跟我们吃香喝辣去吧。就这样把新娘劫走了。

这桩糗事的发展有两种说法。一说袁绍背着新娘先逃走,曹操则从另一个方向走,而且一边逃走一边喊,小偷在这边,大家快来追呀!大家都跟着他屁股后边跑。虽然大家没抓到贼,但还是很感激这个小游侠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这个结局里曹操不仅用了兵分两路的兵法,而且还诱敌误入歧途,最后还伪善了一把。可以窥见日后军事政治手段一把抓的潜质。

另一种说法是,两人劫着新娘逃跑,袁绍这个笨蛋居然陷进灌木丛里,怎么整也挣扎不出来。曹操急中生智,喊了一声,小偷在这里!袁绍一急,居然蹦出来了。这种结局体现小曹操的机智多谋。这个心术跟他后面用的“望梅止渴”之计如出一辙,都是激发人的潜能,应急目前的困境。

这事情的最终结局呢,新娘子最后还给人家了,原封不动地还给人家。两人还小,鸟毛都没长齐呢,不懂干比抢更爽,只不过是为了体会恶作剧的快乐而已。

不过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规律,曹操日后落下了喜欢抢别人老婆的恶习,这个习惯可不太好,后果比较严重。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公元197年,曹操四十三岁的时候,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个著名的老色鬼了。宛城军阀张绣投降他,结果他把张绣的婶婶即张济的妻子强行拿来做情人,这让张绣很屈辱,怀恨在心。曹操发觉到张绣的心思,心想,老子要你一个女人,你就敢怀恨,看老子灭了你。于是就商量把张绣搞死,但是不知怎么搞的就走漏了风声,张绣先下手为强,率先反叛,让曹操猝不及防。要不是贴身猛将典韦拼死相救,曹操的老命就丢了。这一仗让曹操发出著名的哀号:“非典,吾命休矣!”可以说,这次抢人老婆代价重大,不仅丢了战斗力一级的典韦,还丢了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的性命。

在视女人如衣服的年代,这绝对不是爱的代价,而是好色的代价。他老爹给他取名叫曹操,绝对不是希望他在搞女人方面很有业绩,而是要有操守。况且他的字是孟德,就是道德要大大地好,实际上恰恰相反,曹操视日常小道德准则跟垃圾一样。

回过头来,说说这个死党袁绍,日后是曹操官渡之战的死对头,两人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现在呢,是太子党,感情不错,狼狈为奸,一起干坏不到哪里去的坏事。但有时候也会闹翻,肆无忌惮的少年,心头热,一闹翻就恨不得除掉对方而后快。当然,这也许是官宦家族遗传的斗争手段,大人怎么干小孩也怎么干。总之有一次少年袁绍跟曹操闹僵了,居然派刺客来行刺曹操。毕竟是小孩子雇佣的刺客,技术含金量不高,趁曹操睡觉的时候用短刀投掷,“喀”的一声刀掷中床沿。结果把曹操惊醒,这个头脑清晰的小子一下子就意识到刺客要杀自己,判断下次刺客一定会把飞刀投掷得高一些,于是一骨碌滚下了床。结果第二刀掷中了床上,还是被曹操躲过。

想想,曹操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日后在戎马生涯中怎能不疑神疑鬼,难怪他会成为史上多疑第一人!

曹操的另一特点是个子小胆子大。很小的时候跟伙伴们一起在河里游泳,突然蹿来一条鳄鱼,伙伴们纷纷躲闪到岸上,曹操却很酷,不但不躲,反而在水里与鳄鱼大战,直到鳄鱼力竭逃跑。这说明小子不但大胆,而且喜欢在人群里脱颖而出,当出头鸟。

胆子大,又学了点武艺,把自己想象成古代游侠一样仗剑走天下,所以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不敢干的事。有一天又到了很无聊的时候,曹操便寻思找点什么新鲜刺激的事情玩玩!该耍的恶作剧都耍了,还有什么没玩过?他聪明的脑袋瓜转动了片刻,突然灵机一动,有了,玩什么?偷窥!

偷窥是人类潜藏的癖好,现代人是有了先进的遥控设备后才掀起偷窥风潮的。曹操的设备就是两个乌溜溜的眼珠子,难度很大,所以辅助设备是一颗贼大的胆和一副敏捷的身手。

偷窥谁呢?大宦官张让的家。听说他的私生活非常丰富,去搞些猛料出来和伙伴们分享,也是一大快事呀!

于是他潜入张让的私宅,贼手贼脚在窗子外窜来窜去。一个大宦官之家,仆人保安一应俱全,哪容得你如入无人之境。不一会儿,曹操就被发现了,数十个人蜂拥而至。胆子贼大心理素质巨好的曹操马上用计,扔一块石头到花草处,响声把众人吸引过去,然后他顺着房梁爬上屋顶,溜之大吉。此为声东击西之计。

到了十二三岁,曹操特喜欢走狗放鹰去打猎。他老爹并不想把他培养成专业猎人,所以打猎算是不务正业。上文说过,他这个没文化的老爹整天忙于赚钱,没什么精力也没什么学识管教他,所以他沉溺其中,和三五个狐朋狗友驰骋于山林之间,爽歪歪。

不过皇帝不急太监急,他有个叔叔,不知道是不是吃他们家的嘴软,倒是比他老爹更喜欢管教他。当然叔叔没有什么权力直接管教,经常给他老爹打小报告。他老爹呢,自然就会把曹操叫过来教训一番:打猎是没什么前途的,做官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我没学问,没口碑,只好拼命捞钱去买官,赚钱了买官,买官了又赚钱,我这样子很累的;你呢,多读点书直接靠学问去做官,就不要学我这一套。多长点学问被专家推荐去当官,才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多次教训让曹操很不爽,心想老子不管我,叔叔这小子倒插一手,看来不得不教训一下了。有一天在路上遇见叔叔,曹操诡计一出,突然脸部抽搐,嘴巴歪斜。叔叔过来问道,曹操你干吗了?曹操答,我、我中风啦!

这个爱打小报告的叔叔大惊,立马告诉他老爹曹嵩。曹嵩知道消息,赶紧把曹操叫来,却看不出一点中风的迹象。曹嵩问,儿子呀,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难道这么快就好了?

曹操心里窃笑,装作可怜兮兮的样子说,没有啦,根本就没那回事,可能是我叔叔一向不喜欢我,喜欢在你面前造谣吧!

这个老爹头脑比较简单,轻易就相信了曹操的话,以后就不太相信他叔叔的小报告了。于是曹操过上了没有人打小报告的幸福生活。

对一般的读书子弟来说,可以肯定,小曹操是个桀骜不驯的问题少年。在家里缺少情感教育,在外头胡作非为。但幸运的是,他生在一个有钱的官僚家庭,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肯定是有书读的。看起来他不像个好学的学生,可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书还是读了不少的,只是可以断定他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书呆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喜欢出去鬼混的小孩子到底读了什么书,能使他日后在打天下之余还不忘当文学青年,在文学史上也占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大的坑。

当时正统的学习内容还是儒学。孔老二的理论,在西汉被董仲舒借来掀起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运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就失去了多元PK的习惯,儒学搞了垄断,其他的思想只能补充,不能单挑,因此儒学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还是紧俏货,熟练掌握这门学问的人当起官来是很吃香的。虽然当时的国家政权被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控,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但是在社会中声望最高的是勤修儒学的士大夫阶层。他们管宦官阶层叫“浊流”,把自己叫“清流”。“清流”的代表是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的字),不畏强御陈中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等几大天王,家喻户晓。虽然宦官们可以把他们整进监狱,甚至可以把他们整死,但他们守住儒学原则,决不妥协。

这是儒家士大夫高官的楷模。但是曹操学习的好像跟这些当时流行的儒学理论毫不相干,跟这些儒学英雄的所作所为也相去甚远。因为这些清流英雄第一次被宦官们大规模逮捕的时候,曹操已经有十二岁了,如果是孔学弟子,应该有所影响。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很著名。当时,天下楷模李元礼等二百多人被弄进监狱过了半年的铁窗生活,在被判定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也就是这辈子不能出仕当官后,放回去种田。逮捕的理由是煽动学生交结徒党诽谤朝廷。不过这次事件使得李元礼等人知名度更高了,搞得被逮捕是件很光荣的事。不过曹操十四岁的时候,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次可不得了,有二百多号人流血牺牲了。从少年曹操所作所为来看,没有陷入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到处搞欺骗,趋利避害,一个小谎言就治了叔叔,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仁义,什么叫舍生取义。总之,他的小脑袋瓜活络得很,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如果考一门《论语》课的话,及格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可以认为,小曹操在四书五经方面是读过但不求甚解,因为这些对他获得少年的快乐生活没有益处。

但是儒家理论在他后来处理朝廷政务、笼络人才方面是很有用处的,脸上贴着“以德服人”四个字到处招聘能人,除了刘备就是他了。他的儿子曹丕后来回忆老爹,说曹操在征战途中特喜欢读书,待在家里就更喜欢读了,而且读的多是诗书和古典文学。为什么呢?这时候读书很有用,必须用大道理来服人,可以说他是带着问题来读书的。他自己也说,做学问呀,应该要在小的时候,年长后记忆力衰退,读书效果很差呀,经常事倍功半。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要多读点书呀!这话可以推出年长的曹操是个爱学习的人,但也说明年幼的时候呢,还是落下了一些功课。不过这个功课落得好,要是幼年就把仁义学透了,学成谦谦君子之风,又怎能在乱世中纵横变通、驰骋天下呢!

小曹操少年学得最多的,应该是兵法,特别是《孙子兵法》。对他这样的小孩来说,这书实在,也能转化成小诡计来玩转生活,成年后更是起了大用处。如果考这门功课,估计他能得高分,因为他自己做了很多兵法的注解,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十三篇,那是有相当的研究。可以认为,他不学怎么做人,喜欢学怎么打人!

综上,可以这么认为,曹操的读书是一种实用型的读法,原则是书为我用,而不是一头掉进书海淹得半死不活;涉猎应该颇多但完全凭自己兴趣来选择精读部分。从表面上来看,他跟他老爹一样,不是做学问的料子,祖上积德的话当个混世魔王就不错了。

那么后来曹操的诗和文章写得还真不赖,拉了一帮子开创了文学流派“建安文学”。曹操的诗呀,写得很清新很自然,很有新气象,就是因为他没扎进诗书里去学文绉绉的很学院派的东西。以后自己有生活阅历了,有感而发,举重若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只有心怀天下不拘一格的人,才能把对宇宙和人生的感觉这么拉家常地信手拈来。所以曹操对诗歌的感觉,完全是从个人生活经历和气度中来的,绝不是学院派里磨出来的。

读书是为了摸到政治这根竿子,当个有特权的“国家公务员”,然后顺着竿子往上爬,最后混得有头有脸,一呼百应,好光宗耀祖。这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一个最大门路和最高理想。曹嵩买了那么多自己根本看不懂的书让曹操读,目的也就是这个,要儿子当个货真价实的官。曹操也懂得这门心思,所以当他在嘴上长了几根毛觉得自己也像个男人的时候,就琢磨着怎么当官了。

怎么当官呢?去考试?可没地方考。因为通过考试看你是不是做官料子的科举制度是唐朝才有的。即便当时有地方考,他也未必考得上,他擅长兵法应该考军事院校,可是古代主要考的是之乎者也、仁义礼信,看你对四书五经的理解透彻不透彻。最后一道重点题一般是这样:比如有个孩子,被父亲教训一通,结果一生气就把父亲暴打一顿,把父亲关到屋子里,每天拿点冷饭进去维持给养。那么请问,这个儿子这么做对吗?如果不对的话不对在哪里?答案必须紧扣《论语》中的原话!如果是小曹操来回答,他可能会答: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恭喜你,得零分。

没有考试制度,当时的有为青年靠什么进入官场?原来当时流行的是品评推荐制度,不用考试,有人给你好的评语推荐就能当官。并非人人都有推荐的资格,如果这样的话,哪个父母不会把儿子夸成一朵花,白痴也能当大官了。推荐人很有讲究,必须是名士,社会公认他有眼力的,如果他推荐了一傻子,牌子肯定也就砸了。因此当时社会上也很流行品评人物,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品人专家。一旦他品人出名,方圆几百里的人就会慕名而来,争当门生!为什么要过来当门生呢?假如这个老师给你一句好的评语,那就相当于一张文凭呀,饭碗就有了。那些个著名的品评专家呢,是社会上的大偶像,一举一动都有人学呀。有个叫郭泰的专家,是一流的专家,天王级偶像,走到哪里粉丝们见他潇洒的举止,都会尖叫。有一天他在路上遇上骤雨,躲避不及,大雨淋湿了他头上挺拔的头巾,头巾一角瘪了下来。刚好被他的粉丝们看见,粉丝激动得不行:偶像,你好有型呀,帅得掉渣啦!很快,社会上就流行戴头巾故意折一角,时尚的名字叫“林宗巾”(林宗是郭泰的字)。当时谁要是懂得去注册商标的话,肯定发大财。天王的魅力可见一斑!

如果说曹操考试不行的话,那么按照品评来得分的话,结果如何?很不好意思,这个成绩恐怕更低。上文已经说过,曹操的长相不但对不起观众,而且对不起自己,否则不会找替身。品评之风盛行的当时,认为杰出的人物应该有不同凡响的外貌。比如说比曹操小六岁的刘备,长得就很不一般,除五官长得正点外,两只手长得能垂到膝盖,跟长臂猿进化来似的;还有一对招风耳,自己都能看见,跟猪八戒有得一拼,这都是贵人之相。还有比曹操小二十七岁的孙权,也是相貌奇伟,很早就引人注目。为什么要强调相貌呢?这是品评人物价值的重要条件。即使没有奇特的外表,也应该是相貌堂堂,有男子汉气概的,比如说曹操的死党袁绍就是威风凛凛的样子,早年他一直没怎么把曹操放在跟自己平等的位置。还有一个相貌堂堂的刘表,也是一狂帅之人。他对建安文人王粲的才华非常欣赏,欣赏到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王粲这个长相跟曹操有得一拼,那是相当的平庸。毕竟女儿是嫁给一个有才华的人,而不是跟那个人的才华睡觉呀,刘表考虑老半天只好作罢。从中可见刘表这个人磨叽的性格,也可见相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除了相貌姿容这个绝对条件外,品评人物还有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这人的门第风范!这又是曹操的一个弱项。因为他出生于宦官之家,是太监的孙子,这不仅让曹操从小被人看不起,也是他走上仕途后心头永远的痛!

宦官怎么又会有后呢?这个得从曹操的祖父曹腾说起。曹腾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宫里了,原因肯定是家里穷,没什么好出路。舍掉命根子换个出路吧,这肯定是曹腾的父亲曹节的想法。

历史上把曹节写成一个很酷的穷人,说邻居有只猪逃跑了,便到曹节的猪圈里看看,这一看有了惊人的发现,说,靠,你这只猪跟我家的猪太像了,都长得猪头猪脑的,肯定是我们家的猪。就动手把猪抱回去了。曹节呢不跟他争论,过了几天,邻居家的猪自动跑回家了。邻居对比了一下发现两只猪长得还是有差别,自己家的猪更帅一点嘛,于是就把曹节的猪送回来了,顺便道了个歉。曹节呢,还是一副很酷的样子,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

史书把曹节写得这么超然,一副悟透禅机的样子,因为是从曹操那边倒推过来的,既然曹操这么牛逼,那么他曾祖父肯定也有过人之处。不过依我之见,曹节的淡定只是史家主观笔法而已。如果他有这么超然的人生境界,是不会送儿子去当宦官的,即便忍饥挨饿过个寻常人的穷日子,也比当个阉人要强。这个事件只能说明,曹节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人见人欺负,莫名其妙猪都被人抱走了也不敢吭声。这辈子被人欺负怕了,担心儿子也这么被人欺负,养只猪都不安生。按照穷人的想法,世界上大概只有皇帝身边是最安全的,不会有人欺负了!就这么把儿子送进去了。

曹腾年纪小小就做了小宦官,因继承了曹节那种猪被人抱走了也不言声的温顺性格,在宫中居然很吃香,被提拔为皇太子的学友。后来这个皇太子被立为皇帝,也就是顺帝,曹腾也被封为列侯,稳步登上宦官发迹的征程。

宫廷的权力更迭很厉害,跟抽风似的,说不行就不行了。曹腾在宫里待了三十几年,经历过四代皇帝,经历过失势和得势,练就了老奸巨滑、炉火纯青的处世才能,保全了自己和家族,这个本事不是一般的牛逼,是非常牛逼。不信你到后宫里待几天试试。

牛逼在何处?举个例子,益州刺史种嵩,搜索到曹腾接受贿赂的证据,马上向皇帝告发。不过皇帝经调查之后,断定曹腾无罪。这件事之后呢,曹腾非但没有记恨种嵩,还屡次在皇帝面前赞扬和推举种嵩。曹腾死后,种嵩后来官升至司徒,也是辅佐皇帝掌管教化的最高长官,地位很高,他常感慨说,我能有今日,全托曹腾之福呀!

这个事件说明,曹腾能容人,从务实的角度来说,在局势莫测的时刻,把一个敌人变成一个朋友,也许就是给自己多几条活路。这个事件还说明了曹腾的另一面,就是他举荐的人物,都是海内名人。前面已经说过,宦官集团是“浊流”,而这些儒学出生的士大夫属于“清流”,两者是对抗的关系,曹腾这么做,有人说是为了怀柔士大夫。不管如何,曹腾这个品质还是被人称赞,至少能使自己的路子变得很宽。这难得的两点品质,也就是能容人和举荐士大夫人才,都被日后的曹操继承了。这个爷爷和孙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孙子很像爷爷,就如现在很多小孩的某些方面不像爸爸倒是像爷爷一样!

曹腾不能生子,那么儿子曹嵩肯定是收养的了。历史上没怎么记载曹嵩的出身,只不过建安才子陈琳著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里,有提到曹嵩是个叫花子,被人收养。因此可以认为曹嵩的出身很低,低到史无考证,只知道原来姓夏侯,被曹腾收为养子后才牛逼起来。曹嵩当过的官有司隶校尉,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这些官当得并不过瘾,最后居然花了一亿钱买了太尉——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当然只是名义上的。

同在官僚子弟里,曹操宦官后代的背景是一顶沉重的帽子。这个帽子有多不好戴?比如说曹嵩买太尉花了一亿钱,这个价格比市场价要高出十倍。为什么他要花高于十倍的价钱呢?钱多了花不完吗?非也,原因在于他是宦官的儿子,所以要多花钱。就像外地户口要进本地学校一样,赞助费先,当然比这还严重。后来刘备出来混,为什么总要戴上“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顶帽子呢?这是一顶正点的红帽子,戴上了很好混,如虎添翼;曹操戴的是绿帽子,很羞人的,他恨不得早点摘掉。可见根正苗红在当时的重要性。可以说,这顶绿帽子也成为他日后想建立赫赫功绩、拥有现在忘记过去的一个动力!

相貌不好,身世不好,还一副小流氓样子,走在路上没有一点回头率,更不可能得到路人的赞扬。在通往举荐的仕途上,这条咸鱼是不是没法翻身了?

当然,就是一堆狗屎,也会派上大用场,只要碰上一个掏粪的。更何况曹操是个积极进取的人,有机会就会凑到名士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是不是很有前途呀?希望有狗屎运捞到一两句好评。

在一般人很不看好他的时候,终于有两个眼光很毒的人出现了。第一个是桥玄,这个人品质很好,谦虚、正直又清廉,因为平定羌人有功,做官也做到太尉,就是后来曹操老爹花了大价钱买的职位。这一年曹操十五岁,桥玄对他说,天下快要大乱了,没有杰出的才能是不能拯救这个国家的,我见过的人才多了去了,不过将来能够平定天下的人,大概就是你了!

曹操一听这话,兴奋指数绝对达到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地步。因为桥玄这个人声望很高,影响很大,有不少弟子在朝廷中身居高位。他做出这个评价,相当于天上掉下一块馅饼,砸在曹操的嘴巴上。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人不看好曹操、根本无人喝彩的情况下,桥玄给他指出理想之路,给一个茫然的青少年指出金光大道,并且坚定认为他会成功。桥玄还跟他说,自己年迈,半个身子都进棺材了,希望自己死后,曹操能够关照他的妻子儿女!把妻儿托付给一个嘴上刚长点绒毛的小孩,这是多大的信任,比曹操看一百本励志书都管用。

这个桥玄呢,还真是相信曹操铁定能成事,为了让曹操将来能记住自己的预言,他还跟这个忘年交调侃道,我死后,你如果有机会经过我的墓地,一定要敬上一只鸡一杯酒;不然的话,你走出三步外,肚子痛可不要怪我呀!

三十年后的一个春天,四十五岁的曹操驻军谯县(今安徽亳县),离桥玄的故里睢阳(今河南商丘)不远,想起桥玄当年的话,知遇感恩的情感油然而生,亲自上墓祭拜。可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用啥来表达感情呢?写文章呀,写了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感情之真挚,完全可以给学生拿来当范文,让学生戒掉虚情假意炮制文章的坏风气。文章说,现在我来祭拜你,不是怕肚子痛呀,而是我当年那么顽劣,你却对我做那样的评价,绝对比我老爹对我更了解,比我老爹对我更亲呀!

可以说,桥玄是曹操精神上的一个励志之父。

无独有偶,另外一个名士何颙,当时也对曹操做出同样高的评价。他看到曹操后,便对朋友感叹说,汉王室快要完蛋了,将来平定天下的人里,曹操很有戏。他是“清流派”中非常受尊敬的人物,官也做到司空,是辅佐皇帝的大官,三公之一。所以他的评价也很有影响力。

据说还有一个名士看出曹操打天下挺靠谱的,叫李瓒,他老爹就是太学生的偶像——天下楷模李元礼。李瓒临终前跟自己的儿子们说,将来要是天下大乱,你们要看准,跟着曹操混,绝对没错!

从一个无人看好的丑小鸭,到得到这么重量级的评价,曹操成为品藻界的一匹黑马。因为他的起点很低,低于及格线,所以显得很黑。这使得十五岁以后的曹操名气逐渐被社会所知。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轮舆论炒作。

这第一轮炒作对曹操混入官场有没有用?有用的话到底是多大的作用呢?曹操不知道,至少心里没底。不但曹操没底,连桥玄心里也没底,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评价有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桥玄跟他说,我的评价未必有一锤定音的作用,要有谱,你得去结交许劭,他的评价更管用!

许劭,何许牛人也?就这么说吧,他是品藻界的专家,泰斗级,全国稀有的国宝级的人物。品论人物方面,可能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天王级偶像、“林宗巾”发明人郭泰能跟他并驾齐驱了。

桥玄的评价影响力也很大,为什么还会觉得不如许劭呢?这里有个业余和专业的区别。品评和给朝廷推荐人才,很多人都可以做,比如曹操的爷爷曹腾,他一个宦官也给朝廷推荐了不少海内名士当官呢。但这种人的推荐属于业余的,出于好心和爱惜人才,但准不准没谱;而许劭呢,不仅是专业的人才鉴定专家,而且还是职业的。他和他的堂兄弟许靖,在每个月的第一天,专门替四面八方来的人做价值鉴定,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月旦评”。假如说桥玄的评价是一张大学毕业证书,证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准,可以到社会上混了,但是你干什么工作、能不能胜任还不知道;那么许劭的评价则是专业资格鉴定证书,有了这个证书,你绝对有能力干这个工作。

有了桥玄的评价曹操还不放心,这个心态可以这么分析,假如你家里有一件宝贝,不知道是不是赝品,也不知道能值多少钱,那么你请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来评估,肯定还不放心;如果请一个文物鉴定专家来看看,他不但能看出真假,还能报出实际价格,这你就放心了,因为他的评价是市场和国家认可的。这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功效差别。

曹操提着礼物屁颠屁颠找许劭去了。送礼走后门巴结人家这是曹操他老爹的长项,曹操也差不到哪里去。那份礼物不是一般的厚重,明摆着是砸钱来了,以为能从许劭嘴里砸出一两块宝贝出来。许劭呢,冷眼看他,就是不开口。为什么呢?因为鄙薄曹操的为人和品行,据说在当时,都有人不愿意跟曹操交往,怕沾了狗屎惹一身臭。

曹操见许劭不吃软的这一套,马上施展无赖流氓的一套,你给那么多人做鉴定,就不给我做,那是门第歧视,违反天理;不给我好果子吃,我也不让你过好日子!你不给我说两句好话,我今天就不走了,爱咋咋地!

大概他施展无赖的手段比送礼贿赂的手段更高一筹,许劭居然被逼得没辙,心想还是说两句让他滚蛋得了。但是自己又是一代泰斗专家,说两句也不能瞎说,否则没有职业道德不说,牌子恐怕还得砸烂,于是无奈地说出了两句著名的对曹操盖棺定论的评价: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专家就是专家,比桥玄他们的评价更专业,更有概括力,这个评价从此像一顶合适得不得了的帽子,牢牢戴在曹操的头上。

这个评语还有一些版本,比如“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字面意思有点出入,也成为史学家甄别的一个要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劭对曹操的态度不是很感冒,所以没有桥玄那样的溢美之词,但是又不能失水准,因此这个评价是不褒不贬,也可以说有褒有贬,比较客观。

曹操大笑,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评价成为他打开仕途的开山利刃。

可以看出,这几个人对曹操的评价有个共同点,都认为天下大乱后,更能发挥曹操的能力。说明他们都看出曹操有变通能力,思路不受传统常规的限制,能不按套路、以异常的手段来对付乱局。曹操在通常人不看好的情况下,能够一次次请求这些士人给予自己评价,非常顽强,有打不垮的草根精神。这个能力非常了不起,以后他打了很多败仗,差点被人打死的都有,但从来没被人打垮过,意志非常顽强,所以笑到最后。

这就说明当时在品人这项技术上,这些人确实高人一等,能够从一个败家子形象的少年身上,看到背后强大的应变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结合时局的特点,看到今后发展的轨迹,技术含量确实高,比一般的从家庭背景和相貌上来品评的境界要高级许多。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曹操属于宦官“浊流集团”的,却成天靠拢这些“清流集团”的名士,这点做法很像他爷爷曹腾。一方面说明他很想摆脱宦官门第,挤到社会名誉很好的清流名士中,另一方面说明他脑袋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或者敌我的概念不强,甚至很少,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他可以不在乎很多社会成见、条条框框,一律吸纳。这种思想对日后不拘一格拉拢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像他的死敌袁绍,出生正统的公侯之家,很拿架子,有时候看不起出身不好的人,导致用人上的局限性,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对比之下,便知道曹操的宦官门第,虽然很羞耻,但对他的性格和处世起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可现实是,英雄不问出处是不可能的。你一旦成为英雄,人家就找你的出处,找到一点蛛丝马迹,添油加醋变成你走上英雄之路的必要条件。可是,那些拿得出手或者拿不出手的出处,对你的人生是裨益,还是拖累,恐怕需要细细咂摸,才能品尝出来! r7FPHKnsKSyIERaA1dD/FBO/BLfNv+VJfW1SBLFLbMed5sa5oNJ7jE2rnhNi3+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