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口东面入口武岭门

1924年,蒋介石以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回乡扫墓,登潭墩山,见文昌阁楹栋欹斜,与其兄蒋介卿商议鸠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并筑亭三楹,题名为“乐亭”。不过溪口人习惯称文昌阁。亭建成后,蒋介石亲撰《乐亭记》一文以记之。

《乐亭记》文体仿欧阳修《醉翁亭记》,且以砥柱中流自许。据风水先生讲,文昌阁地处“伏虎吸水”,又称龙头。蒋介石一向迷信,乐亭建成后就成为他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每次回溪口,多住于此。乐亭两旁均筑有石级和盘旋通道。向南拾级而下,临溪有一石桥,名憩水桥,凭栏观鱼,水清见底,名日碧潭,是锦溪最深之处。碧潭观鱼也是溪口胜景之一。蒋介石回溪口常与宋美龄在此垂钓观鱼。潭墩山东浒,沿岸遍植桃花。岸下流出的泉水,冬日也微温不冻,这也是溪口十景之一,名为武潴浪暖。蒋介石的先辈蒋元凤亦曾有诗:“两岸桃花夹,中间一水通,泉温由土脉,冻解不关风。”蒋介石后来在此修建一二层建筑,溪口人称之为小洋房。蒋经国由苏联回国之初,曾与妻蒋方良、长子蒋孝文、长女蒋孝章在此课读。1939年,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将乐亭夷为平地,1987年,由当地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

雪窦山比武岭风光更胜一筹,人谓溪乡名胜,首推雪窦。它是四明山脉在奉化70峰中最享盛名的一个山峰。山顶平地上有一古刹,即雪窦寺,距溪口11公里,为浙东第一名刹。因雪窦山高于诸峰正中的乳峰,下面有一石窦,泉水从中喷薄而出,其色如雪,故称乳窦或雪窦,山名、寺名均源出于此。蒋介石每次回溪口,必游雪窦,他曾为雪窦寺题有“四明第一山”的横额。

雪窦寺历史悠久。据《雪窦寺志》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841年改建今址,859年为裘甫所毁,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观音禅院,892年,常通禅师来寺主事,刺史黄晟施田1300亩,寺院作了大规模的扩建,遂成十方禅院。999年宋真宗赵恒赐“雪窦资圣禅寺”寺额。1157年失火焚毁,1163年复建。南宋时成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1288年和1643年又两次被毁,清代顺治年问重建。“文化大革命”中再次被毁,1986年重建。

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放眼西望,翠峰间镶一面明镜,日“亭下湖”,真乃湖光山影共徘徊,堪称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

雪窦山海拔700余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雪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问两层楼,前有开井,黑漆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间平房,上是阳台,有走廊相连,后有3间平房,有围墙连成一个整体,建筑面积为436平方米。蒋介石、宋美龄夏季常到这里小住。别墅左边是曾住持雪窦寺的和尚石奇的坟墓,蒋每次来,照例先向石奇和尚墓一鞠躬,再进内休息。

溪口镇,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溪口至少在唐代即有人居住。乾隆年间所修《奉化县志》云:唐贞元年中,“右相樊泽致仕卜居……樊氏子孙世居此焉”。樊泽是有史可查的溪口第一个居民,也是今溪口镇沙堤村的樊姓始祖。后又有“宋监察御史樊良忠因与丞相王安石不合,弃官归里”,终老溪口。

1006年,溪口建村。1226年前后,居民已近800余人。南宋丞相魏杞,字南夫,原籍安徽寿春,奉孝宗赵昚之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他晚年告老,定居鄞县小溪,于1184年去世,特选择溪口飞凤山作为墓地,可见溪口当时已颇有影响。

溪口,旧时称禽孝乡。传说,有位姓董的少女,每天依南窗刺绣,窗上有两只燕子筑巢而居。董女每天以米食喂之,并编竹以护其巢。两燕冬去春来,年年往复。以后,董女病死,两燕悲鸣不已。三日之后,董女父母到其女坟头祭扫,只见两燕伏死其女坟上。乡人视为奇事,因改地名为“禽孝乡”。以后,由于溪口位于剡源九曲之口,为体现其景色特点,又因水易名,改称“溪口”,禽孝乡之名逐渐堙没。

1902年重修的《奉化县志》,称溪口为镇,这是现有资料中溪口称镇的最早记载。此后,溪口称乡称镇多次变化。1919年正式定级为行政镇,是奉化28个乡镇之一。1928年改称溪口乡,1935年又改称为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溪口一度改乡,1951年改为镇至今。

1949年蒋氏家族败亡台湾之前,溪口镇共有居民900余户,其中大半是蒋姓。此外,溪口的大姓还有周、王、任三族。

溪口镇原来只有一条长街,沿着剡溪北岸伸展,东起武岭门,西止武岭公园,约2,5公里长。从街东头的武岭门进镇西行不远,就是蒋宅。

蒋介石出生于玉泰盐铺,盐铺开设在溪口中街簟场弄口,由其祖父蒋斯千创办。1889年,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失火,化为一堆瓦砾,蒋氏一家只得搬到下街祖遗的“素居”。不久,蒋肇聪又在火焚旧基上重新起屋开店,重建了玉泰盐铺。1895年,蒋肇聪去世,第二年蒋介卿、蒋介石两兄弟析产,蒋介卿分得玉泰盐铺,蒋母王氏携子留居祖宅报本堂。1921年,玉泰盐铺第二次失火,蒋介卿在妹夫宋周运的帮助下,又造起了新屋,但玉泰盐铺实际上只挂一块招牌,开的却是公余钱庄。1946年重新拆建,改成石库墙门院落,蒋介石题写了“玉泰盐铺原址”界石,今尚存。

“素居”是蒋家祖宅,与玉泰盐铺相距约500米,为一幢二层小楼,有房10余间。蒋介石的祖辈有三兄弟,属“斯”字辈,依次取名为斯生、斯水、斯千,起房名依次为夏房、商房、周房。斯生子名肇余,斯水无后,斯千生二子,长子肇海,嗣于斯水,次子肇聪,承接自己的香火,3家房名依旧。蒋介石的父辈,肇海无子,肇聪生有介卿、介石二子,乃以介卿过继给肇海,为夏房,介石继承周房。蒋介石之弟瑞青出世后,周房又一分为二,名丰房、镐房,乃取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之意。瑞青天亡后,合称丰镐房,由蒋介石独撑门面。

蒋介石发迹之后。于1930年对丰镐房进行了翻修。因正对着蒋家大门的山峰叫笔架山,旧时迷信风水,有言“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丰镐房的黑漆木结构中式大墙门没有拆改,维持原状。风水先生曾说,这大门的位置和高低、大小恰到好处,若是稍加改变,恐会引起宅第龙脉的动荡。为扩建丰镐房邸,蒋介石特地在溪口上街新造了28间楼房,动员原住在丰镐房周围的蒋家同族人家迁居,因上街好做生意,大家都乐意,27家都应命搬走了,只有一家不愿迁移,蒋介石也没有坚持。这样,丰镐房围墙外就留着那么一个不大协调的折角。

扩建后的丰镐房营造精致,用料讲究,但规模并不大,共有大小楼房49间,系旧式世家府第建筑。整个建筑为“前厅后堂,两厢四廊”格式。前厅题额“素居”,正中设佛堂和一套卧室,犹如蒋母王氏生前居住时一般陈设。卧室平素关着,只有葛竹至亲如王贤裕、王贤钜两舅公一家来时方可进去住宿。后堂为“报本堂”,三字为吴稚晖所题。堂上供有蒋家四代的神主牌位,即曾祖蒋祈增夫妻、祖蒋斯千夫妻、父蒋肇聪及妣徐氏、孙氏、王氏,还有亡弟瑞青。

报本堂扩建后与旧式格局无大变:五马散墙——在旧时,只有王侯之家方可造此散墙。报本堂柱子上的两条楹联:“报本至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20个大字,也改成贴金。蒋介石手书“浩气长存”锦框一块,悬于堂中,堂前悬有蒋介石示蒋经国的“寓理帅气”横额。天井里仍植两棵桂树。一金一银,四周银杏树若干。东厢楼上,陈设均为西式,是为宋美龄准备的卧房。宋美龄来溪口时,只是由蒋介石陪同参观过,并没有住,而是常宿文昌阁。西厢房的布置,则全是中式家具,为毛福梅的卧室。

蒋介石发迹后,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清明或自己的生日,总要回乡。清明回垒是扫墓祭祖,生日回乡是为了避寿。特殊情况,如1927年第一次下野后即隐居溪口,以退为进,不久东山再起。1936年西安事变突遭“兵谏”,被释后,于1937年初回故乡调养,并在家中办了两件事,一件是为他的哥哥蒋介卿办丧事,一件是为从苏联返回的儿子蒋经国补办婚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溪口“光复”,蒋介石父子重返故乡,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1949年局势急转直下,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即将覆亡,蒋介石第二次“挂印”,再次退居溪口,住了3个月。表面上是在野之身,了无牵挂,纵情于湖光山色,其实已知辞去故乡的时辰迫近,何日得归遥不可期。因此,在此期间,他做了一切拜别故乡的事。除了隆重地开祠堂门进宗谱,遍宴族中父老之外,还一再地上鱼鳞岙去,站在蒋母王太夫人墓前默祷。他曾到葛竹外婆家里,向外公外婆的坟拜别,去看了两个年迈的舅舅,又去桃坑山拜别生父蒋肇聪的坟。他到奉化,游了锦屏山。去城内的中塔、岳林寺以及其他一些寺庙,还到了奉化县政府、奉化孤儿院。他又去宁波,重游了天~阁、金峨寺、天童寺和阿育王寺,向寺里的和尚施舍了香金,要他们好好保护名刹。他在天童寺韦驮菩萨前还求了一签。最后,又间道至小盘山,拜别祖茔摩诃的墓。毕竟是热土难离,何况蒋介石又是家乡观念极重的人。

直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以后,他还滞留溪口,恋恋不去,期盼着奇迹出现。然天意难违,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如雪崩而解,蒋介石不得不于4月25日最后辞别故乡,败走台湾,作古孤岛,再也未得重返溪口。1949年解放浙江过程中,毛泽东曾经于5月6日指示部队:“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蒋介石生前遗愿:不想身葬异乡!死在台湾只在棺木暂厝,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故乡安魂。中共也有言在先,蒋介石迁葬式或葬紫金山麓、中山陵旁,或葬故乡溪口,悉听蒋家尊便。

据谱牒稽考,蒋介石可确认的远祖是五代后梁时人摩诃居士。曾居江苏宜兴。蒋姓是溪口大族,《武岭蒋氏宗谱》循旧例每隔30年纂修一次。自清代以来,1691年、1716年、1737年、1768年、1799年、1827年、1858年、1888年、1918年都修过谱。最后一次大修是在1948年,由蒋介石主持,聘请吴稚晖为总裁,陈布雷为总编纂,实际负责修谱者是沙孟海。事毕,由蒋经国在溪口主持了“进谱”大典。

大凡修谱,列举世系,总要找一个有来头的祖先,以示荣耀。蒋家祖宗,以蒋浚明的“金紫光禄大夫”最为显赫,故蒋家祠堂的祖宗牌位即从蒋浚明供起。

蒋家排行,自25世起为五言四句,即:“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奕世庆吉昌。”蒋介石的曾祖祁增,字怀盛;祖父斯千,字玉表;父名肇聪,字肃庵。蒋介石为溪口蒋氏世系28世周字辈,故其谱名为周泰(初为周健)。在蒋介石的曾祖蒋祁增时,蒋家五房中的第三房分为新三房和老三房。蒋祁增是新三房的祖宗,其下依次为蒋斯千、蒋肇聪。

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生于1814年,卒于1894年。自蒋介石的16代太公蒋仕杰从三岭迁至武岭,世代以务农为业,至蒋斯千开始弃农经商。他在溪口镇上开设一家以经营盐、酒、石灰为主的商店,店名为玉泰盐铺。

蒋斯千的盐铺是溪口镇上唯一经营官盐专卖的店铺,内挂着官盐的招牌。盐是从宁波批发来的,石灰是由富阳运来的。后来,还经销大米,从安徽芜湖贩来。同时酿酒兼营糟坊,经营范围并不小。主要销售对象是溪口以西的雪窦山民,也做本街生意。大约在1862年前后,太平军一度克复宁波府属各县。由于战争的影响,溪口商业一蹶不振,玉泰盐铺也停了业。以后,随着局势的安定,蒋斯千又多方筹资恢复了玉泰盐铺。其时,蒋斯千已届知天命之年,疏于店务,于是就把玉泰盐铺交给精明能干的儿子肇聪经营,自己坐享清福,安度晚年。

蒋斯千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而且也略懂医道,常入山采药,为乡人治病,口碑甚佳。蒋介石的幼年时代,都是在祖父身边度过的。蒋斯千对这个孙子颇为疼爱,为之起乳名瑞元,关怀备至。蒋斯千的乐善好施,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这位祖父十分尊敬。

蒋介石8岁那年,祖父蒋斯千过世,葬于溪口镇北石鳝岙幡竿丘,享年81岁。蒋介石的祖父蒋斯千生有二子,长子肇海嗣于无后的斯水,次子肇聪,承顶三房。蒋肇聪即蒋介石的父亲,字肃庵,小名明火。

蒋肇聪精明能干,20刚出头就从蒋斯千手中接办玉泰盐铺店务,治理得井井有条,生意兴隆,家业由此而为小康,在溪口镇上成为十甲户之一。除盐铺外,尚有薄田30余亩。蒋肇聪在溪口有个不雅的诨号,叫埠头黄鳝,意极油滑,别人占不到他的便宜。

蒋肇聪从小能说会道,且识文断字,又是溪口望族之后,故常为邻里调解讼事纠纷,并仿其父,时有施惠于桑梓的善举。

蒋肇聪的发妻是白岩村人徐氏,生子介卿、女瑞春,于1882年病故。之后续娶萧王庙镇人孙氏,不到两年,孙氏死于时疫,未留子女。1886年,蒋肇聪聘迎了寡居的葛竹村人王氏为继室,生子瑞元、瑞青,生女瑞莲、瑞菊。

蒋肇聪卒于1895年,享年54岁。蒋肇聪过世那年,蒋介石年仅8岁。蒋肇聪对子女要求一向严厉,蒋介石对此印象非常深刻。1918年,蒋介石在追述乃父事略时曾颇具感触地说:

吾九岁而丧父,今几二十年,未尝须臾忘吾父未殁时之言也。吾父之殁也,吾母王太君在侧,吾父顾吾及幼妹,指谓吾兄曰:“尔弟妹幼,吾死后,尔后必哀痛不自胜,尔年长,其能尽孝致友以慰吾心耶!”吾兄承涕自任,乃瞑。呜呼,痛哉!吾父性刚直,处事公,接物以诚,容貌毅重,自持勤俭,其所以训亦若是。方吾始就傅时,吾父引而训之日:“吾少承先人业,不克服劳于国,然犹冀于乡党施教育,矫去敞俗,今者吾当尽力,使亲族敦睦,闾无惊,而尔辈得一意读书,异日倘有所成,亦可稍补吾憾也已。”暨晚岁,则爱吾兄递逾切,而督责亦愈严。

蒋肇聪去世时,其继室王氏以一寡妇之身,抚养一群稚龄的儿女,无力大办丈夫的丧事,一直拖延到1913年,才由蒋介卿、蒋介石兄弟两人将其亡父与原配徐氏、继配孙氏合葬于锦溪村北桃坑山右蟹钳。

蒋瑞春,是蒋家的长女,蒋介石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生于1874年,年长蒋介石12岁。1889年即蒋介石3岁时嫁于离溪口镇1.5公里的任宋村农民宋周运为妻。宋粗识文字,爱钱如命,生活俭朴,有一段时间是丰镐房的管家之一。他从宁波到溪口,不坐汽车,宁愿跑路,问他原因,说买一双布鞋只要大洋4角,汽车来回需一元六角,可买4双布鞋,可穿两年,乘汽车太不划算。30年代末期,宋被蒋经国接到江西,死于赣南,一生没做过什么大事。

蒋介石对大姐蒋瑞春一向比较敬重。据瑞春大儿媳张小翠说:“舅父(指蒋介石)和婆婆感情很好,每次回乡,总要来我家看望婆婆。一次两人在溪口到任宋村的路上相遇,舅公赶忙下轿,请婆婆上轿,自己步行随轿到我家,路上的人看到都很惊奇。”1946年,蒋瑞春在任宋村逝世,蒋介石特派蒋经国赶来奔丧。

蒋介卿,是蒋家的长子,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哥哥,年长蒋介石10岁。因蒋肇聪的哥哥肇海无嗣,蒋介卿很小即被过继在肇海名下,以承门户。1895年,蒋父肇聪身染时疫病故,蒋介卿19岁。蒋肇聪死前曾反复叮嘱蒋介卿要善待母、弟,蒋介卿也痛哭流涕地答应了这一要求。但蒋肇聪殁后第二年,蒋介卿即与继母分家另过。

蒋介卿曾考中秀才,后毕业于四明专科学校法政科,做过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20年代初,因蒋介石在粤军中任职,蒋介卿被广东省公署政务公厅长古应芬推荐出任琼州(今海南)文昌县知事。但是,蒋介卿未及赴琼上任,于4月25日又调任广东英德县知事。他电告蒋介石后,蒋在日记中记载道:“得兄电,已由文昌调署英德县知事,心虽愉慰,而不知其能尽职与否,则又转喜为忧矣。”果不出蒋介石所料,蒋介卿在英德没干上半年,就被解职,只好返回奉化。

蒋介石是在12月30日得知“胞兄英德任内,亏欠公帑陆千元。其会计竺某,为新任扣留。”对于此事,蒋介石在日记中说,他“不胜惭愧,吾惟有公事公办而已。”蒋介卿回家乡后,无所事事,终日招一些亲朋好友,搓麻将取乐。他脾气暴躁,有时输了钱就与人争吵,甚至动手打人,别人慑于蒋介石的权势,只好让他三分,因而他仗势欺人之名盛传闾里。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事前,蒋介卿多次劝说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与蒋介石离婚,并代蒋答应了毛氏离婚不离家,仍作丰镐房女主人的要求。蒋、宋在上海举行婚礼时,因蒋母已去世,便请蒋介卿担任了男方主婚人,颇得宋美龄好感。1928年5月,宋美龄极力推荐他担任了浙江海关监督。这是头等肥缺,每月官俸360元,管辖镇海、象山、慈溪、海门等13个常关(后减缩为11个),每个常关照例要向监督“孝敬”,每月100元至300元不等,视关卡大小而定。蒋介石还委任他兼任了浙江省政府委员。1933年后,浙江海关将11个常关划归通税局管理,机构也大为缩减,成了一清闲衙门。

蒋介卿一生好嫖妓、骂人、赌博。1930年前后,他用营私中饱的收入在宁波城里九曲巷购买精美住宅一处,先纳妓女程爱卿为妾,同居一年多后离去,后又纳一柯姓妓女。他买屋纳妓,声名很坏,使蒋介石的“政誉”也受到了影响,因而引起蒋介石的不满。1935年7月,有一个曾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的刘灏,系浙江镇海驷桥人,因患神经衰弱症,不堪军旅重任,要求改任文职,蒋介石就叫他接替了蒋介卿。

刘灏来接任时,蒋介卿只叫秘书忻段昌将公事账册略加整理,草草移交了事。他下任后回到奉化,仍担任着省府委员的职位。后来宋美龄想叫他出任上海江海关监督,而蒋介石怕乃兄在官场出丑,对蒋介卿说“此事暂缓进行”,以后就没有了下文。蒋介石在经济上尽量供他挥霍享用,却不愿放他去做大官。蒋介卿在溪口开设了一家公余钱庄,一直在家乡作威作福,成为当地的土皇帝。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蒋介石。消息传到溪口时,蒋介卿正在武山庙吃酒看戏,他本来患有高血压,闻讯后惊骇过度,中风跌倒,不省人事,抬回家后一病不起。蒋介石返回南京时,他已病危,其女华秀打电报向蒋介石陈述病况,蒋复电说:“昨日接到华秀电,长兄有病,在家静养,派人送参。”次日,果然送来人参10枝,可是蒋介卿已病人膏肓,无法挽救,12月27日不治身亡。

蒋介卿死后,当时并没有安葬,只是草草作了处置。因蒋介石在西安事变时腰部受伤,需要休养,直到1937年4月22日,才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国民党中央的一些显要人物如林森、冯玉祥、居正、何应钦、朱家骅、阎锡山等,还有杜月笙、金廷荪、王晓籁等都赶来参加,蒋介石亲自接待。祭奠灵堂设在蒋家祠堂,客人多住武岭学校,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主祭。为办丧事,丰镐房还备了斋饭,附近村镇,闻讯赶来吃斋饭的人在1000桌以上,送殡队伍长达2,5公里。丧葬费用都是丰镐房支出。蒋介卿之妻单氏认为机会难得,私下对总管蒋孝祥说:“阿叔(指蒋介石)花钱是不在乎的,他帮我家的忙也只有这一次了,你在账目上可以多报一些。”所以报了棺木费3000元,出殡费9000元,共12000元,实际只用了8000元左右,单氏趁机捞了一笔钱。

蒋瑞莲,是蒋介石的同母妹妹,生于1890年,死于1937年。1906年,蒋瑞莲嫁与萧王庙后竺村竺芝珊为妻。当时,蒋介石正在日本,接到母亲的家书后,匆匆结束首次留学生涯,返国回乡为其妹主持嫁事。竺芝姗原来是玉泰盐铺学徒,与瑞莲青梅竹马,结成夫妻。他虽然文化不高,但后来亦因蒋介石的关系而发迹,曾担任过佛山筹饷委员、苏州税务局长、中国农民银行常务董事、津浦铁路车务总段长等重要职务。1949年全国解放前外逃到台湾,1971年病逝。其子竺培风,宁波商校毕业,与蒋介卿之子蒋国柄同年留学,国柄学陆军,他学空军。竺培风在英国皇家空军学校毕业,回国后在民航局任第一大队长。蒋介石对他期望甚深,钟爱如亲子。培风娶杨森女儿为妻,生有一女。竺培风在解放战争初期,因飞机失事殒命。死讯传至时,蒋介石正在批阅公文,闻报大恸,把手中握着的一支毛笔猛地一掷,停止办公。蒋瑞莲与竺芝珊尚有一女名培英,全国解放后留居上海。

蒋瑞菊生于1892年,蒋瑞青生于1894年,均在幼年天亡。蒋瑞青幼时聪明伶俐,深得蒋母王氏疼爱。王采玉在他死后给他找了一个王姓夭折的幼女合葬,作为冥配,以后并以蒋经国为嗣子。蒋介石也曾亲自撰写祭文,辞颇哀切。

蒋介石一生侍母甚孝,是尽人皆知的。蒋母王采玉是溪口镇葛竹村人。生于1864年,她幼承父教,聪明伶俐,又精于女红。但她年轻时却命运不佳,其父王有则不事生产,致使家道中落。王采玉只得以做针线活来贴补家中生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1881年,王采玉初嫁于跸驻乡曹家田的竺某。

竺某父母早逝,在葛竹做长工,生性朴实,身体强壮,手脚利索,颇得东家欢心。他的东家是王有则的本家,住处离得很近,彼此早已相识了解。后来竺某托东家做媒,东家尽力撮合,王有则夫妇自觉家境中落,意欲次就应许,王采玉体谅父母的苦衷,不忍拂逆,就由父母做主,过书下聘了。从葛竹到曹家田,走小径约有20华里。定亲的次年,竺某回到家中租田耕种,并迎娶王采玉过门。

结婚之后,夫妻相处,感情倒还不错,只是竺某性情急躁,往往为了一点小事发脾气,引起争吵,有时甚至打骂。年仅18岁的王采玉,从小受父母疼爱,不免也有些娇气,受到丈夫的欺负,就奔到娘家去哭诉。每逢这时,竺某总是前往岳家认错,岳父母一面教训女婿,一面婉劝女儿,夫妻也就一同回来,和好如初。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王采玉生了一个儿子,夫妻十分高兴。但孩子生下数月以后,突患急症,没有及时医治,就夭折了。这年秋天,曹家田一带时疫(霍乱)流行,一连猝死了不少人,竺某也是其中之一。

王采玉遭到子夭夫亡的变故,年轻居孀,自伤身世,又听到邻居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等冷言闲语,精神更受刺激,况且竺家原无什么产业,她认为自己没法、也没必要在竺家苦守下去,就萌发了遁人空门为尼的念头。此时,不幸的事又接踵而来,其父也病故了。她回家奔丧,目睹母亲中年孀居,前母所生的三个哥哥,一个早死,两个已成家分居,同胞的两个弟弟,大的14岁,小的还只10岁,正在读书。王采玉感到无限伤心,于是决定回娘家,与母弟共度岁月。她靠着有限的田产和母亲一起纺纱织布、绣花缝衣,过着艰苦的生活。为助母持家,她还曾外出到奉化江口周村的富家作佣。因种种原因,不久便辞工重回娘家闲居。

王采玉在娘家过了一段时间,葛竹附近金竹庵的一个老尼病死了,信佛的母亲叫她一同前去帮助料理丧葬事宜。这个老尼修行管理香火的小庵,是当地族众集资所建的,置有田产和竹林菜园,够一人吃住生活。遇此机会,原想出家的王采玉执意到此修行。其母亲劝阻不了,只得同意,但不许她剃去头发。

王采玉进庵以后,把庵堂内外整理得非常清洁,田产管理也十分得法。她自己掘笋养竹,种菜植瓜,生活有余,还可不时去照顾娘家,她母亲也常来庵中作伴住宿,一同拜佛念经,共同操劳。素菜淡饭,日子过得很安稳,她大有在此终了一生的念头。一天,一个自称会看相的人路过讨茶,称赞王采玉有福相,可得贵子,并劝她早嫁人,王采玉青春年少,便有些动心。

1886年7月,23岁的带发尼姑王采玉由其堂兄王贤东牵线,还俗再嫁,作了45岁的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的继室,当了老板娘。

王采玉为人温和朴实,通情达理,勤俭持家,将一个家庭弄得井井有条,对公公也甚为孝敬,对蒋瑞春和蒋锡侯也很照顾,与店里上下人等和亲邻之间相处也很融洽。

蒋肇聪有了这样一个年轻的贤内助,再不用为家事分神,专心忙于经营。到了第二年秋天,王采玉已有身孕,接近临产。

据说,有一天,蒋肇聪不在店里,那个看相的人又来到玉泰盐铺,说来看望老板娘。此时正好念完一部经,坐在店堂与帐房伙计闲聊的蒋玉表,就接待攀谈。王采玉正在后屋,听到那人口音,似乎有些耳熟,走出来一看,原来这人就是在金竹庵为自己看相的人。王采玉连忙含笑说了声“客人请宽坐”,转身进厨房去了。那人与蒋玉表谈笑许久,一同吃了点心。临行,蒋玉表还塞给他一个红纸包,那人并不道谢,只说了声“后会”便告辞而去了。

1887年10月31日午后,王采玉在玉泰盐铺的后屋楼上分娩,接生婆连忙恭喜东家又添了一位小老板。此时蒋玉表正坐在店堂听候佳音,一闻添丁,十分高兴。对儿子蒋肇聪说:“小孩就取名‘瑞元’吧。”这就是后来溪口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瑞元无赖”,世人皆知的蒋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突遭火灾,起因是邻居家半夜失火,气候干燥,火势猛烈延烧所致。蒋肇聪恰巧出外办货,王采玉从睡梦中惊醒,仅披衣抱子逃出,店中伙计都慌了手脚,只抢出一些零星物件,几间老屋化为一片瓦砾,货物损失殆尽。一家人只得住到下街祖遗的三间老宅里去了,着手重建店堂,恢复营业,但眷属从此不再搬来。

蒋介石4岁时,王采玉又生了女儿瑞莲,以后每隔一年,再生女儿瑞菊、幼子瑞青。

王采玉和她公公都信佛,都迷信算命看相,对“必出贵子”之言,深信不疑,因而对蒋介石疼爱有加,寄以光宗耀祖之厚望。蒋介石小时多病,老人每次都亲自诊视医治,对其不良习惯也放任自流,以致养成蒋介石顽皮倔强的性格,弄得家中不得安宁。

王采玉对小瑞元的天真活泼不加指责,只是对他的过失行为施以约束与惩罚。蒋母通情达理,懂得既要培养孩子的天性,又要将其行为限制在规矩之内,不乱章法。所以,蒋介石小时候所受体罚、责骂如寻常便饭,不足为奇,但尽管约束已有,小瑞元淘气、顽皮之事却从未间断。

王采玉是个孝女,嫁到蒋家后,不忘照顾娘家,资助两个弟弟读书成家。葛竹到溪口相距50余华里,她每年必去接母亲来家,往往留住两三个月以上,自己虽然家务繁重。但也常要携子女到娘家小住。此时母女两人可谓称心如意。

但好景不长,不过八九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来。1894年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发生时疫,蒋家塾师任介眉死后,蒋肇聪也染病过世,抛下了店务和妻子儿女。王采玉又丧丈夫,从此开始治家理店、抚儿育女的艰苦生涯。

蒋玉表原有二子,长子蒋肇海早死无子,产业由蒋肇聪承管,蒋玉表生前曾决定将长孙蒋锡侯过继在蒋肇海名下。蒋锡侯自父亲死后,为了店务家事,常与后母发生龃龉,颇不孝敬,甚至闹着要分家产。王氏素来豁达,再次孀居,子女尚幼,心情紊乱,‘也不愿与前子争执产业,于是决定分家。满足蒋锡侯要求,蒋锡侯独得玉泰盐铺全部资产房屋和蒋肇海名下田产。她自己和子女分得所住的3间祖遗老宅、30亩耕田和一片竹山。

分家本身对王氏就是一种打击,她的亲生儿子还没有立业,分家后的4年内,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

一个年轻寡妇面对接连不断的家庭变故,可谓哭告无门,只有把精神寄托在儿子和菩萨身上。她祈求菩萨保佑儿子无病无灾,而育儿成器的决心则更加坚定。她继续让蒋介石在家塾读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按“命相”所示,指望这个淘气异常的“贵子”早日成器。

为了养育这个顽劣之子,王采玉可谓费尽心血,1921年6月14日上午7时王采玉卒于旧居,享年仅58岁。此时蒋介石在孙中山的粤军中任职,适因处境不如意,在家养晦,母病卧床五旬,他朝夕亲侍汤药,可谓至孝。王采玉在病中频频叮咛,嘱咐蒋介石三件事:

第一,为她择地另葬,不愿与蒋肇聪合葬。早在1913年3月,蒋锡侯、蒋介石兄弟将父葬于姚坑山时,考虑父亲先后娶过三房妻子,墓中筑有四穴,蒋肇聪、徐氏、孙氏同时进入三穴,旁边还有一穴留给王氏。王采玉一合墓屈居末位,故生前再三有此嘱咐,不愿与蒋肇聪合葬。她觉得虽是再嫁,但也是明媒正娶,用花轿抬到溪口的,如今要屈居第三,她于心不甘,并且她也不愿自己儿子被人议论为填房所生,从而对他的前途和事业产生不利影响。她迷信“甲字穴”是最好最干净的坟地,闲杂野鬼不能侵入,而亲人却可自由往来。

第二,腾出自家的一些房屋,办一所培育乡里子弟的学校。从前,溪口只有私塾,贫苦人家的子弟上学困难,晚清以后有了族众合办的武山、溪西、西河三所国民小学,但都是初级小学,升学必须外出。王采玉少时因家道衰落不曾人学,识字不多,深切体会到没有文化的不幸和子女求学的不易,平生在热衷培育子孙的同时,也关心乡里子弟求学的问题,因而病中有此遗愿。

第三,不要忘记了亲戚朋友,尤其是在困难中接济过自家的人,要报答几家至亲好友的恩情。如在家乡和宁波开有米店、木行的蒋介石前母舅孙琴风,同街开毛泰昌号的世交毛颖甫。他们都在蒋介石东渡留学和革命活动中多次解囊资助,蒋介石被通缉匿避时,他们也曾多方掩护,王采玉临终前叮嘱蒋介石要知恩图报。蒋介石一一答应了。

为了寻找“甲字穴”,蒋介石陪同两位方士在雪窦山、徐凫岩、相量岗、妙高台等地踏勘了半个月,最后选中高溪口北三里的白岩山鱼鳞岙中段北面的一块小平地,据说这是“弥勒佛的肚脐眼”,是一块宝地。蒋介石悲痛万分,挥泪亲撰《哭母文》及《先妣王太夫人事略》,着重突出自蒋父去世后26年来,其母在极端不幸的困苦中,为培育幼子、重振家业,付出的辛劳和做出的贡献。

蒋介石谨遵母亲遗命,选定坟穴后,为了防止压坏龙穴,石器不宜过重,也不能多用石板和泥。蒋介石每天至白岩山监工,兴筑母亲坟茔,并邀集亲族之贤者,帮助筹备丧事,于同年1 1月23日葬母完毕。

这时的蒋介石在中国的政治舞台,尤其是南方革命党中间已初露头角。因此,接到蒋母去世之讣告,孙中山等党政军大员,齐致唁电,闽、粤、鄂、湘、沪各处吊客,云集溪口。及出殡之时,孙中山派陈果夫代表致奠,居正、戴季陶等皆来会葬。

到了1923年5月,蒋介石又在离墓址约半里许的山墩间,筑新式洋房3间,称为慈庵,12月完工。12月16日,蒋介石为纪念其母60冥寿,回到溪口,前往慈庵录拜,并展墓,夜宿庵中。

次日,庆慈庵落成,奉曾祖祈增公、曾祖妣毛太夫人、张太夫人;祖玉表公、祖妣徐太夫人;考肃庵公、妣徐太夫人、孙太夫人、王太夫人;及弟瑞青、冥配弟媳王氏;五代神主升龛,祭飨如礼。中堂悬孙中山所赠“为国劬劳”、“慈云普照”二匾。蒋介石亲撰《慈庵记》,写道:“标额日慈庵,以成先慈建庵供佛未竞之志,而又配祀先考肃庵公,权合古人庙之义也。”建立慈庵的主要用意有两个:一是因为蒋母与蒋父没有合葬一穴,把父母神主牌位合在一起,以表示双亲合拢:一是作为蒋回乡居住的地方,以示不忘母恩谨守墓园之意。

蒋介石于祭祀之后,果然与次子一起在这里住了10天左右。此后,蒋每次回家乡时,总是先到慈庵住几天,然后移居乐亭或妙高台别墅。

1930年春,蒋介石为了增光门庭,将慈庵旧宅拆除,另在离墓稍远山岙平地上筑造规模较大的坟庄,其整个布局如下:

在白岩山麓竖立一座石牌楼,高6,5米,宽7,9米。有3个门,中门宽3,7米,两边之门各宽2,1米。中门上首刻着“蒋母墓道”4个字,两边雕着花卉、盆景等各种装饰。从牌楼到墓冢,是一条卵石砌成的小路,长668米,路边有石凳,夹在一片松林之中。从石牌楼行进约200米,路侧有一座过路岗亭,亭的四面设有长条玻璃窗,亭内可容20人,能同时站立,四面眺望,防备森严。再行约200米,是蒋母墓庐,共12间平房,结构为中西合璧。外门上题额有“墓庐”两字,中间有许多石碑,依壁而立,两旁是会客室及餐厅,阔度各占2间。住宅在其南首,宅后建有厨房及卫兵居处一幢,另有一道门进出,直通下山墓道。

穿过墓庐大门,便可看到慈庵。门首题额“慈庵”二字,室内挂有蒋母王采玉遗像,照片上有汪精卫的题字:“蒋老伯母遗像,世愚侄汪兆铭”。正中立一石碑,正反两面都有碑文。正面为《孙大总统祭蒋太夫人文》;后面是“孤哀子蒋中正泣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系于右任所书。两壁还有蒋介石的《哭母文》和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慰劳蒋总司令文》等石刻。此外,还有胡汉民集汉曹全碑字迹题守墓诗:“供养嗟奚及,忧怀与岁长;白云仍在望,竟似老家乡。”蒋母治丧时,张静江、许崇智等国民党要人的唁电、挽联、挽诗等,也都保存在“慈庵”之中。以上这些文字,曾由叶楚伧搜集,编为《哀思录》印行于世。

新建的慈庵,依旧供奉蒋氏曾祖祈增以下历代祖先,下至幼弟瑞青的神主牌位。慈庵左边一个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居住之处。据解放前的《奉化日报》记者描述:“慈庵为蒋氏卧室,四周配着浅绿色窗帘,壁间挂一幅当年结婚时的俪影,中间安放着一张沙发床,窗口斜放着一张小书桌,旁立着一个紫红色龙形的灯架。”蒋后来每回溪口,多住于此。

蒋介石对于部下谒蒋母墓很重视。由于通向墓地山坡的路陡,卵石路易打滑,国民党高级将领又多穿皮鞋、靴子,上山谒墓时行走艰难,所以蒋介石在墓庐特地准备了各种尺寸的软底布鞋,供他们选择使用。据一位原国民党将领回忆,蒋介石平时对部下非常严肃,唯有谒墓下来,笑容可掬,连说“谢谢”。有人见到蒋介石住在蒋母坟庄招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新闻,便以为他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其实,据两度担任过丰镐房账房的唐瑞福老人说:“蒋介石每次还乡扫墓,总是桃坑山父坟、白岩山母坟两处都到,先后祭扫,行礼如仪,并无厚母薄父之意。”

另外,蒋介石每次回溪口,不住在丰镐房老宅,而以文昌阁、坟庄、妙高台别墅为家,也是为了安全。因为那几处别墅居高临下,四周筑有岗亭,派兵驻守,警卫森严,安全可恃。自文昌阁毁于战火,蒋再回溪口,当然以住于坟庄的次数为多。外界不知底细,以为蒋介石重母轻父,遂猜疑其别有隐情,实际上并无根据。

遵照王采玉的遗愿,蒋母死后第二年,蒋介石出资将原有的三所初级小学合并为禽孝乡完全小学,并暂以自家旧居前屋做校舍,使镇上适龄儿童得以全部入学。

蒋介石同宋美龄新婚之后,自1929年至1931年问,在家乡大兴土木,先后造了总占地面积近百亩的溪口武岭学校、妙高台别墅、中国旅行社、武岭门城楼,并扩建了丰镐房(素居)等,再加上1924年拆建的乐亭、慈庵,已经楼台馆墅毕备,可谓“荣宗耀祖。改换门庭”了。

武岭学校占地百亩,内设农职部(类似农业中学)、小学部、农场、医院、雨天健身房、教学用的大礼堂等。宋美龄对这所学校十分关心,从设计到落成,一一过问,连门窗上的漆色也是她定的,着意仿效法国乡村学校的格局。

武岭学校落成典礼选在蒋44岁生日那天,蒋、宋以校长校董身份披红戴花,立在礼堂讲台上,接受祝贺。学生、教师每人都收到一双丰镐房从宁波“老大有”定购来的大油包馒头。武岭学校改校名为“奉化县私立武岭农业职业学校”,蒋自兼校长。

蒋介石曾说:“中国以农业为主,创办这所学校,旨在培育农科人才。”校内设幼稚园、小学、中学、农专和实验场,并招收外地学生,校舍规模大、设备齐全、师资水平高,是当时一般私立学校所不可比拟的。

蒋介石为了纪念母亲,还在他母亲生长地也是自己少时读过书的葛竹村,出资兴造校舍,办起了武岭学校葛竹分校。武岭学校当年的某些学生,后来成了蒋经国左右要员和骨干,人们称为“武岭派”。

蒋介石敬爱他的母亲,对外婆家感情也很深厚。外公早逝,外婆姚氏活到69岁,于1905年去世。童年时,蒋介石常到葛竹村去看外婆。外婆也常到溪口与女儿、外孙团聚。1932年,蒋介石为外婆写家传,其言也真,其情也切。蒋介石对其外公家、王氏宗祠,也都送有匾额。王家堂前挂匾,上书“乡国望重”,落款为“外孙蒋中正”。宋美龄也送了一块,上书“慈云普荫”,落款为“美龄敬题”。祠堂里那块挂匾,中间题“音容宛在”,落款为“蒋中正”。

蒋介石还为其外公、外婆分别修了两座坟墓。位于离葛竹村3华里的东家坑山上的王有则墓,现在仍完好如故。墓碑正中刻着“外王父有则公之墓”,上首标注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下首署名“外孙蒋中正敬题”。两边还有一付柱对。右边是“精神不灭,外王父王公千古”,左边是“教泽常存,外孙蒋中正敬书”。碑的上方扇形应栏上刻有“仁慈”二字。

王采玉的3个异母兄长均早年故去,两个胞弟贤钜、贤裕以及子侄等,也都是平庸之辈,贤裕还有点神经病,因此没有在蒋介石身边做大官的。只有贤钜长子良昭职位稍高,当过福建浦城和浙江新昌县县长。

蒋介石对帮助过他的人都有照顾,其有一异母的娘舅,即肖王庙人孙琴风,是蒋父继室孙氏之兄。孙琴风是个商人,在宁波浩河街开设森顺木行。他在蒋未得意时,在经济上对蒋时有帮助。1906年蒋考取浙江武备学堂,因母亲不赞成他去学陆军,不给路费,他只好悄悄拿了妻子毛福梅的首饰出走,到宁波后,去森顺木行和孙琴风商量,欲变卖首饰充作路费。孙当即给他现洋100元,叫他安心前去,首饰留下送还毛氏。

后来蒋请这位舅父做丰镐房的管家,掌握银钱进出,很是信任。孙无子,以侄儿孙经骧为过房儿子,后来经蒋提拔为农民银行分行主任。经骧之子义宣,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初任侍从室助理秘书,去台湾后蒋叫他去美留学,后做“外交”工作。 S1UbdYXlYlRYd5MTZtBmwoCYSgo4Uj8r3z0R+JlNihXvyOCfYDqKUfEJsj/l+is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