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追溯身世

按照一般的历史惯例,伟人的诞辰大多家喻户晓,但他们对孙中山的生日多不知晓。孙中山在世时,许多人曾想探知他的生日。孙中山都避而不答,追问得紧了,他就笑着说:“我不说给你们知道,但到了那日,我必请你们吃饭。”但孙中山每年约人吃饭的时候并非一次,所以人们无法确定孙中山的生日在哪一天。

孙中山对于自己的生日十分淡然,还缘于他对革命的执著追求,1909年12月,孙中山在芝加哥筹款期间,侨民梅彬林问及他的生日,孙中山回答道:“革命不成功,谈不上生日;革命成功了,天天都是生日。”

为了不让人们替自己做寿,孙中山从不告诉别人自己的生日。在中山大学校史上曾有过一段插曲,筹委会的委员们想在孙中山生日的那一天举行成立典礼,但不知道哪一天是孙中山的生日,有人曾见孙中山在11月11日晚请过几位老朋友吃饭,便以为这一天是他的生日。因此,解放前的中山大学一直是以11月11日为校庆日,直到解放后才改正过来,把11月12日作为校庆日。

孙中山这位历史巨人的名字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可谓是享誉国内外,但他的各种名号,一般人大多并不太了解。孙中山一生所用名号甚多,再加上化名和笔名,实在极为可观,世人难以详悉。在他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他的名、字、号和化名、笔名,据不完全统计,总数竟达三十余个。这些名号都反映了他所进行的斗争和他的意向。从这一侧面,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窥视出孙中山一生的曲折和奋斗历程的艰苦辛劳。

据考证,孙中山的谱名称德明,幼名帝象,稍长读书时取名文,字载之。此外,不同的时期他还用过不同的名字。1883年底,他在香港拔萃书室接受基督教受洗礼时,取号日新;1886年在香港补习国语时由国学老师区凤墀为其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常用化名,有时也把名号“孙文逸仙”连在一起并用,如给人书写“序”、“跋”之文以及签署某种个别委任状时曾是如此。1897年,他在日本进行秘密革命活动时,一位掩护他的日本友人平山周在旅馆登记簿上为他写了“中山樵”的化名,孙则言其意为“中国的山樵”。“中山”既是日本人的姓,也是“中山樵”的省略,孙中山的名字由此得来。在此前后,又化名为陈文、陈载之、林行仙、兴公、中同二郎、高野长雄、张宣、吴仲、山月、翠溪、高达生、杜嘉偌、东山、艾斯高野、肃大江、武公、逸人、高野方、Sr.Alaha.、Dr.Nakayama.、Longsang等。他还曾用笔名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杞忧公子等。但在公文、函电及书写条幅等时,多自署孙文。

孙中山的名字也随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辛亥革命以来,在中国,人们习惯地称呼他为孙中山;在日本,统称孙文;在欧美各国,则多称孙逸仙(Sun Yatsen)。

孙中山所用的一些名号大多有其深意,说来颇有意思,也饶有兴味。孙中山最早的名字谱名德明,孙中山长兄谱名德彰,名眉,次兄谱名德祐,名典。1885年,孙中山在家乡与卢慕贞结婚时,使用的就是谱名。他平时与亲属通信,也多用此名。

孙中山出生不久,就由他的长辈取“象”为乳名,家人常昵称“阿象”,嗣名即惯称“帝象”。不知情者,会深为不解和迷惑,尤其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怎么会允许凡人百姓家的男孩叫帝象呢?据说这是当时的习俗,他们的村庙叫北帝庙,村人便祈求北帝保佑本村和新生婴儿,于是凡男孩的名字,均冠以帝字。并非父母有望子成帝之意。冯自由解释说:“其帝象二字之称谓,乃由其母杨太夫人平日信奉乡人所崇祀之神祗有所谓北方真武玄天上帝者,因以此名赐之。”

旧时代,人们为了求助神灵的保佑,总是让新出生的孩子契某神某佛,拜为谊父(母)的。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也不能免俗,她把两个儿子于满月时都拜“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为“契爷”,长子取名眉,次子取名帝象,藉获神明保佑,健康成长。孙中山自己解释自己名字时说:“因我母向日奉关帝像,生平信佛,取号‘帝象’者,望我将来像关帝耳。”这就是孙中山幼名帝象的由来。

还有一种说法:该名是孙中山的祖母黄氏起的,“象之意义系取义于某山形状”。帝象是孙中山的少年常用之名,一直到1884年4月15日他在香港中央书院注册入学时,还是用“孙帝象”这个名字。1879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奥兰尼书院读书时曾自改帝象为帝朱,后又改回。

文,是孙中山的正式名字。这是1876年孙中山读村塾时,塾师为他取的名字,也就是中国人通常讲的学名。以后也有人讲是孙中山“立志革命时,自改名文,取义于前有武子,以兵法而垂后世;己则以文治而改革”。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1890年孙中山上郑藻如书上。此后到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在遗嘱上签字,30多年间所颁发的各种政令、文告、通讯、题签等,大多是用此名。

“载之”之字,是孙中山根据成语“文以载道”而起,并无别情。1896年11月在伦敦蒙难时曾使用过。

“日新”之号,则是从《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语中取义来的。后来在香港读书时,区凤墀送孙中山号为“逸仙”,出自于“日新”的粤语谐音。把孙逸仙三字连解,就是炎黄子孙相传万代,安逸而不休之意。孙中山与友人、亲属通信时常用此名。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悬赏缉拿的通缉令中注明孙文即孙逸仙。

后来,因为革命斗争的需要,和在流亡生活期间为摆脱清政府派出的密探的跟踪,孙中山曾先后用过的多个化名,都是分别反映着他自己的意向的。

孙中山一生中除用过许多名号外,还有过一些尊称和绰号,他18岁在香港中央书院读书时,由于他涉猎群书,知识广博,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通天晓”。另外,因为他思想激进,鼓吹革命,崇拜太平天国革命领袖和英雄,立志要当洪秀全第二,人们还给他起过“洪秀全”的绰号。稍后,又有誉称他为“反清英雄”的。他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四人志同道合,经常抨击清朝的黑暗统治,倡言革命,也曾被人称为“四大寇”。

在此之外,孙中山还因为志高言大,曲高和寡,有人误认为他徒尚理想,不切实际,而被某些人轻视甚至敌视致呼称他为“孙大炮”,意思是说他只会吹牛,以至于有些人怀疑他是否识字。胡适就曾看不起孙中山,认为他虽然能说会道,但肚里恐怕是空的。有一次胡适故意去拜见孙中山,看到满架子书,心里暗自好笑:“孙文倒会装面子!”趁孙中山有事走开,便迅速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来,想看看主人有没有翻阅过。打开一看,只见里面几乎每页都圈圈点点,不由吓了一跳。转而又想:“这也许是碰巧。”便又抽出一本,还是如此。抽出一本又一本,竟没有一本不熔铸着孙中山的心血!胡适汗颜而归,事后悄悄对人说:“‘孙大炮’可是门不可轻视的实炮!”

民国成立以后,在各个不同时期,人们又以孙中山的职衔相称,由于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中都担任过总理职务,又称他为孙总理,以后总理这一称号在中国国民党那里是专指孙中山的。又由于他在1912年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及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1917年以后曾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孙大总统或孙大元帅。

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华民国。民国建立后,国民党内及民间已有人尊称他为国父。为了表彰和纪念孙中山的伟大功勋,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于1940年3月作出决议,同年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正式尊崇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他为国父。

孙中山幼时家贫,6岁时便和姐姐孙妙茜上山割草、拾柴或到塘边给猪捞饲料,有时还随外祖父杨胜辉驾船出海取蚝。家中只有茅屋一间,仅供避雨。吃的是白薯,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因为穷,孙中山幼年都是光脚的,到十多岁才有鞋子穿。孙中山自称:“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后来其兄孙眉到夏威夷群岛五大岛之一的茂宜岛垦荒,独自经营起一所农牧场,又开设了商店,才使他家的经济情况有了好转。

孙中山因家境贫困,10岁才读书。但在7岁时,已开始附读于杨宝常的书房。1875年入村塾时,塾师为台山王氏,不久病故。这位王塾师在村里教他们修习的课文有《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等。因为年老而又迂腐不堪,说话口齿不清,因而被淘气的学生叫做“蠄蟝王”(蠄蟝即广东话中的蟾蜍之意)。

有一天,在学《大学》这门课时,这位塾师领读了两遍,不作任何讲解,就叫学生背诵。孙中山站起来对老师说:“读的这书一点不懂,有什么意思?”他的话触怒了王先生,罚他背书。孙中山依他把书背诵完了后,接着又说:“先生,我们对书中的道理一点也弄不明白,什么‘大学之道,在明有德’,还是请您讲解给我们听吧!”王塾师拿起戒尺训斥他说:“怎么,你不尊重经训吗?”孙中山辩解说:“不是,我是说,不懂书中的意义,为什么天天总是这样无意识的念呢?”塾师不听他的申辩,说:“你是反对圣贤之教!”

教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学伴们担心他会遭到板笞。但孙中山还是坚持自己的要求:“我到学堂里来,是要先生教我读书的,而我现在不懂我读的书,先生应启发我们,把书中的意思讲明白!”塾师见孙中山坚持自己的要求,也知道他素日勤学,如果用威吓的办法对付他,会招致难堪,同时也觉得没有理由拒绝他的要求。于是把态度缓和下来,叫大家翻开书,用他那令人乏味古板的声调讲解起来。事后,王塾师曾毫不客气地评价孙中山说:“你不做人上人,就是做人下人!”

但王塾师却觉察出了孙中山的与众不同,他曾对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说,孙中山成年后能干一番大事业,小事不肖做,做也没什么好处。他还非常得意地夸口道:“帝象跟着我读三年书,胜过在别的地方读十年呢!”王塾师的村塾设在陆皓东家的祖祠内。

1876年,孙中山11岁时,因王塾师逝世,又转入郑帝根的私塾中读书。孙中山非常珍惜学习机会,更加勤于诵读,早晨和就寝之前,都低吟轻诵,日日不辍。如果遇到月夜,就到月亮底下看书,以省灯油。

孙中山七八岁的时候,村中有一个太平天国遗兵叫冯爽观,经常在他家街门前榕树下给孩子们讲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什么太平军一万多人,在金田村西的犀牛岭起义,一直打到长沙,攻占汉阳、汉口、武昌三镇后,50万大军沿江东下,一举打下了南京,定都,建立天朝;北伐大军逼近天津,北京城一片混乱,咸丰皇帝惊恐万状;西征大军在翼王石达开指挥下,在鄱阳湖火烧敌船四十艘,大败清兵,曾国藩投水自杀被随从救起,狼狈逃去。他一段一段讲,讲得孩子们个个听得入神,尤其小帝象更是兴致盎然地谛听不倦。他还曾感叹地说:“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

这位老者见孙中山特别爱听这些故事,就对他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于是孩子们都管帝象叫“洪秀全”,他也以此自称。一有空就带着大家玩“打仗”的游戏。他当洪秀全,有的当太平军,有的当清兵。各家的孩子若是到了傍晚还不回来,大人们就说:“是不是又跟‘洪秀全’‘打仗’玩去了?”村里民风纯朴,不以洪秀全是“乱臣贼子”而禁止小孩子的游戏,因而以造清王朝的反为荣的革命种子,从小便深埋在孙中山的心底之中了。

小帝象活泼灵敏,兴趣非常广泛,他喜欢放风筝,用几根细竹杆,与纸粘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燕子的形状,用棉线操纵着,它就可以扶摇直上飞向云霄。几个小伙伴仰脸望着天空,手里的线越放越长,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他对这种传统的少年游戏很感兴趣。还有一些竞技性的游戏,如踢毽、量棒(看谁把棒打的远)、劈甘蔗(看谁砍断的长)等。翠亨村一带设有反清秘密组织三合会的学武馆,小帝象在课余时间还常与同学杨帝贺、孙梅生等,到邻村观看三合会练武。回到家里,便仿效起来,舞弄拳棒。他曾对同学说要学好武艺,有了本领,长大时才能做一员大将,好去打满洲仔。

由于家境困难,帮助父母干活补贴家用是孙中山幼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他的二姐孙妙茜后来回忆说:“帝象出身贫苦,……我与帝象自小就要去干除草、采野猪菜、排水、打柴等工作。”

孙中山聪明、能干,不但能做农活,而且做得很快,干完自己的一份后,还帮二姐去完成她的一份。二姐说:“我割了一半多,没有想到他已经割完,很快捆好了。那时,他见到我还未割完,马上又帮我割。他做工就是这样勤快敏捷。”

孙中山幼年时很机智、果断。1878年冬,长兄孙眉自檀岛回到家乡结婚,他奉兄长之命至三乡郑家送东西,路径崎岖偏僻,中途遇一个贩子,引他同行,图谋不轨,孙中山从其言语行动上已看出他非是好人,便假意答应乐于和他同行,当行至河头浦时(距翠亨村约十华里),就对那人说:“亚叔,你能在这里等等我吗?我要把东西给这里的亲戚。”那人答应等候,还催他快去快来。不久,帝象引了一群人出来,把那人捉住了,经盘问后,证实了那人果然是专作贩卖人口的。

孙眉回国前得到夏威夷政府大量招募华人到檀香山从事垦务的特许。于是便在村里设了一个移民事务所。9月,准备返回夏威夷时,乡民们熙熙攘攘地就要跟他哥哥一起出发到海外,孙中山被这种气氛所吸引。平时他在乡间,见乡人由广州、香港、澳门、金门、檀香山回来,大多经济丰裕,眼界开阔,并谈洋务,因而也有出洋的念头,他便恳求父母同意他也跟哥哥一起到国外去见识异国的风情,但被拒绝了。他的父亲很感伤地对他说:“小象呀!你的两个叔父都死在那里,如今你哥哥又去那里冒险,这是生活的逼迫,不得已的事,你不能再离开家了!”他只得失望地看着哥哥带着他所招徕的110多人离去了。

孙中山在从事农活之余也进行一些“冒险性”的活动。他喜欢骑马,当然是借别人的马以满足心愿。有一次,他乘一匹无鞍骏马而落地,但仍毫不在意;也喜欢游泳,在初次于小河中游泳时,因不会游,喝了几口水,才挣扎着回到岸边,险些被淹死,后经过不断努力,终于成为游泳好手。

1877年,孙中山12岁时,仍于本村读私塾。当时塾师为谭植生。次年他读完《四书》和《五经》后,听说邻镇某牧师有地图,很想见一见,但未能如愿。从此以后,他对历史、地理、政治诸科,寄以莫大兴趣,并且得知中国即是天下之说,纯属谬误;中国而外,当有更广大之世界与新异之事物存在。

这一年,孙中山的母亲让他于课余之时肩挑瓦罐担水,但他深以为苦,不想挑水,便将瓦罐撞破;杨氏又令其于水塘捕鱼,他又不好好使用渔具,遂遭严责,孙中山便向母亲直言他不喜欢于此种农活。母亲见他非常诚实,不说谎话,于是也就原谅他了。

孙中山反对赌博,有一次他看到一群人在祠堂聚赌时,就劝一个17岁的杨帝卓,千万不要赌,并告诫他最后一定会输的。杨不听,最后终于大输。杨为此深怪孙中山拉他的辫子背了运气,便迁怒于孙中山,于是将他的头往墙上撞,致使孙中山昏厥过去。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孙中山才苏醒过来,便悄然回家,并没有计较。

孙中山反对缠足,在家里的时候,也反对姐姐缠足。当时村里还有下等的奴隶户,孙中山对他们的命运,也大抱不平,认为他们不应天生下来就是奴隶。

孙中山幼年时,他的家乡曾发生过两起抢劫事件,在他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天,他和同学们正在塾室念书,忽然听到外边一阵喊叫,间杂发出砰砰的石块砸击墙壁的响声。这是海盗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正在砸抢一个华商的住宅。全村的人惊惶起来,师生们四散逃开了,孙中山却朝着发事地点走去。他看到海盗们抢走了几个装着贵重财物的箱子,上船逃走了,主人颤抖着身子,站在断壁上悲痛欲绝地哀诉着:“我完了!海盗们把我所有的财产抢去了!多年来,我冒着生命危险在洋人的地方做工,积聚的金钱,被海盗抢去了。假如我留在洋人的地方,是有法律保护的,在中国只有禁令,得不到保护!”受害人的哭诉引起了孙中山的思索:人民的财产,任遭抢劫,政府平时没有防范措施,事后也竟毫不过问,这样的政府对人民有什么好处?

清朝统治者不但不替老百姓办一件好事,还只顾贪赃纳贿、欺压人民。另一起抢劫事件是以清政府为元凶的,村里有一户姓杨的三兄弟,很有钱,在自家屋后建了一座满是花草树木的园子,村中的孩子们常常流连忘返在那里嬉戏耍闹。这一切却引起了官府的眼红。有一天,清朝官兵到翠亨村办案时,乘机诬陷善良,用莫须有的罪名把三兄弟抓进衙门的牢房里,洗劫了他们的财物,还霸占了他们的房舍,并对他们分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孙中山看到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情,非常气愤地对父亲说:“这些官兵多像强盗一般,假使他们人少,我就上前跟他们拼,看他们能奈我何!我们一定要报复!”有一天,孙中山闯进关押三兄弟的花园,质问一个头上戴着红缨圆顶帽、身佩腰刀的官吏说:“你们为什么把他们兄弟捉去?为什么把他们杀的杀关的关?”那个家伙气得拔出雪亮的佩刀要刺孙中山,他机智地跑掉了。从这件事中,孙中山意识到清朝官兵的残暴蛮横,和杀人劫财的强盗没有什么不同,对官府的不满情绪就更加强烈了。 OrXZ478V7/V4jJda2RYOiwhENDGpKiwBw1l6X4OggMqW7BcFIPWujztLCAHQgp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