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超越自己,接近梦想

人的一生需要不断的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里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当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在我们持久的努力下得以落实,你的心中一定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常言道,路要一步步地走,一个远大的志向,也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小小目标组成的。他就像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憋足了劲儿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才能在最终享受到那至高处的特色美景。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人这样抱怨:“梦想实在是太遥远了,能看到却拿不到,”当然,如果想一下子就跳跃的那么远,任何人都是做不到的。但是如果比每天坚持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就会自最终看到成果。这时候有人肯定要问:“真的可以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路一定要一步一步地走。”进步也是靠一点一滴不断地努力得来的。只要我们不断的超越自己,梦想在我们眼中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了。

有一天,池沼向在自己身边奔流而过的河流发问“你整天川流不息,一定累得要命吧!每天背着沉重的大船,负着长长的水筏,小船小筏子就更不用说了,你整天就这样在我眼前忙来忙去,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抛弃这种无聊的生活呢?你看看我,生活是如此的安逸,这是你找也找不见的。我可是个幸福的闲人,成天舒服而悠闲地荡漾在柔和的泥岸之间,那感觉就像高贵的太太们窝在沙发的靠枕里一样。大船小船也罢,漂来的木头也罢,都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偶尔也就有几片落叶漂浮在我的胸膛上,那是微风把它们送来和我一起休息的。一切风暴有树林替我挡着,一切烦恼都要与我绕行,我真是个好命的人,周围的尘世不断地忙忙碌碌,我却躺在哲学的梦里养神歇息。”

“哲学家,你既然懂得这么多道理,可别忘了这条世间还有这样的一道法则,”河流回答:“水只有流动才能保持新鲜,我之所以能成为伟大壮阔的河流,就是因为我从不躺在那儿做白日梦.而是按照这个恒久的法则川流不息。结果呢,我的水流源源不绝,水质清澈,流量充足,年复一年地给人们带来幸福,并因此赢得了光荣的名誉,我还要世世代代地川流不息下去。所有人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那时候,你将被所有人忘记”

多年以后,河流的话果然应验了,壮丽秀美的河仍然川流不息,池沼里的水却一年浅似一年它的表面浮着一层黏稠的液体,芦苇丛生,且长势凶猛,最后池沼终于干涸了,没有任何人及的他的名字。

水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够保持新鲜,人也是如此,只有在不断进取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永葆生命的活力,整个人生才能充满激情。我们应该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是自己的梦想的得以圆满。相反,过于安逸,不思进取,就只能像故事里的池沼那样,碌碌无为,荒废一生,没有任何人记得住他曾经做过什么,更没有知道他的名字。

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倘若你真的希望实现繁荣、和平与幸福,生活就不应是单调的反复的。今天应该比昨天进一步,明天则比今天进一步,也就是每天要有生成的发展。”常言道:“生命不息前进不止。”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起点。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必胜信念,不断的超越自己,长此以往,你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人。

每天都离成功更近一步

宏伟的高楼也是由一砖一瓦堆砌成的,比赛精彩最后的胜利也是由一次一次的得分累积而成的,每一个重大的成就都是由一系列的小成就积攒成的。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刻是静止的,它不断在运动、不断在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随着自然法则进行的,是不可动摇的宇宙哲理。如果我们每天都比前一天更加努力,更加进步,就好像是为我们的梦想之家增砖添瓦,为我们的比赛竞争积累分数。只要一直坚持,每天前进一小步,你就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登上你所盼望已久的梦想舞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自己的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上学,放学,回家,吃饭,睡觉。这几件事情就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单调而平凡。其实人生本不应该这样,所以我们要多为自己的人生天一些别样的色彩,为自己定下一周或一个月的学习计划,每天多学一点点,相信过不了多久你就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生命中的微妙变化。

有句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说l0年的努力就好像1分钟的努力那样充满活力,这对于当你时代的我们,同样适用,只要我们勤劳、努力,坚持,每天都活出自己的精彩,用不了十年,就一定会产生非常新颖的创意和进步。

有一名老人,名字叫做愚公,已经年近九十。在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两座相连挡住了他们出行的去路,使得他们的出行非常不方便。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愚公召集全家人开会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使得咱们出门总是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您说得对,咱们明天就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实在太难了,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终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又相距遥远,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有一个老头叫智叟,为人处事很精明。看见愚公一家人搬山的举动,觉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对愚公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两座大山?”愚公回答说:“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一个小孩子聪明。我虽然快要死了,但是我还有儿子,我的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儿就少一点儿,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再也没话可话了。

就这样愚公带领一家人继续搬山,不论是酷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日,每天起早贪黑挖山不止。他们的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帝。于是派遣两名天使来到人间,帮助他们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影响这一带又一代的人,每天搬走一点带你,尽管在一段时间里看不出多大的变化,但是只要坚持,在高的山,能够被一位平地。我们应该学习他的那种执著的精神,每天前进一点点,就一定会看到希望,盼到成功。

接近梦想,步步为营

人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要想梦想不断靠近,只有始终坚持,才能又稳又快的将其实现。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很多人能够为自己的每一步做出目标,却未必能够将其按照预期计划落实。成功没有捷径,最好的方法就是踏实的行动精神,者有每日坚持,才能步步为营,否则你就终将一事无成。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最伟大的理想就是能成为和父亲一样的大书法家。一天,王羲之看见儿子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绕到了他的神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我儿以后一定会很有成就。”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便开始有些骄傲,认为自己,已经了父亲的成就没有多远了。

过了一段时间,小献之问母亲郗氏:“娘,我只要再写上三年是不是就能成就了?”母亲听了摇摇头。“那五年总行了吧?”小献之继续问,母亲还是又摇摇头。这时候小献之急了,冲着妈妈大叫道:“那您说究竟要练习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就站在他的背后。小献之虽然心中不服,却什么也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 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父亲一张张掀过之后,一个劲地摇头。直到掀到一个“大”字的时候,才显出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提议让他把字给母亲看看。

于是,小献之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父亲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我的孩子你已经磨尽了三缸水,惟有这一点与你爸爸相似。”

献之听后马上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傲气已经消尽,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了母亲的话,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他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后世的人们,把他的字和的父亲的字并列,称为“二王”。

看了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有所感慨,尽管小献之学习书法的条件那么优越,也难免药费一番周折,倘若坚持不到最后,也终将无所成就。由此看来,想成为梦想的主人,就首先练就踏踏实实,不骄不躁的执著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在靠近梦想的道路上,步步为营,坚持到最后。

经验锦囊:

有些时候我们感觉某些人似乎不到一夜的功夫就功成名就了。但是倘若你真的仔细翻阅到他们过去的历史,就会知道原来成功从来不源于偶然,他们投入了常人没有投入的心血,承受住了别人无法承受主的压力和考验。这一切都为他们的成功打好坚实的基础。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是由一块块独立的石块砌成的,石块本身并不美观。成功的生活也是如此,只有一步一步地做下去,才能在追中看到整体的效果。 71i9BOrlFINhiqCJBpyMS1FR+Q9Av/1SfuqHTvweUHI/lMqNa5fHalsOxALMnt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