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高血压知识ABC

“血压”的概念

血压是怎样形成的?大家都知道,水在水管内流动有水压,气体在管道内流动有气压,同样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侧向压力叫血压。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应的,动脉内的压力叫血压,毛细血管内的压力叫毛细血管压,静脉内的压力叫静脉压,肺动脉内的压力叫肺动脉压。动脉内压力高,静脉内压力低。通常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系统的动脉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犹如自来水管中的水一样;水对水管的压力,犹如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水的压力取决于水塔里水的容量与水管粗细,水塔里的水越多,水管越细,水对水管的压力就越大。要保持一定的血压,需要有3个基本因素:

(1)心室收缩射血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流动时所受到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当心室收缩射血时,心室收缩所产生的压力直接作用到大动脉的血管壁,这是动脉压力的直接来源。因此,心跳停止,就不能形成血压。当血流流经血管,特别是流经微小的动脉时,由于血液的各种成分(如血细胞)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间的摩擦,会产生很大阻力。这样,心脏每次收缩射入大动脉的血液就不能全部迅速通过小动脉,而有一部分贮留在动脉系统内,充盈压迫管壁,形成动脉血压,这就是收缩压。因此,心室收缩射血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受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相互依存的根本条件。所以,血压等于心输出量与外周阻力的乘积。

(2)必须有足够的循环血量。如果循环血量不足,血管壁处于塌陷状态,就失去了形成血压的基础。如通常所说的失血性休克,就是有效血容量不足所致的血压降低。

(3)大血管壁的弹性。心室收缩时,可对动脉产生压力,为什么舒张时血压不立即下降到零,而是仍维持一定的血压值呢?因为大动脉有弹性回缩作用。在心室收缩射血的过程中,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大动脉内的血液不可能全部迅速流走。于是,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大动脉壁的弹力纤维被拉长,管壁扩大,心脏收缩所释放的一部分能量以动能转换成位能的形式暂时贮存在大动脉壁上。当心脏舒张时,射血停止,血压下降,于是大动脉壁内原被拉长的弹力纤维便发生回缩,使动脉管腔变小,位能又转变为动能,推动血液流动,并维持血液对血管壁的一定侧压力,这就是舒张压。

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迅速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或高压);当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便迅速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或低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差(简称脉压差),正常人为3.99~5.32千帕(30~40毫米汞柱)。

由此可见,血压的形成,是在足够循环血量基础上,心脏收缩射血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大动脉弹性将能量贮存,将动能转变成位能,然后又转变成动能,从而维持了血液对血管壁的一定侧压力,推动血液流动,保证正常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形成

收缩压的产生是由于心脏射出的血液注入大动脉内,使已经处于充盈状态的大动脉更膨胀。舒张压的产生是由于动脉系统在收缩期没有将动脉中的过多血液流掉,大动脉仍保持充盈状态。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表示方法

人的血压通常以外周动脉的压力为依据。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两部分,收缩压又叫高压,舒张压又叫低压。

左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迅速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血压上升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迅速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医学上常用一个公式表示血压,即收缩压/舒张压千帕(毫米汞柱)的记载方式表示(1毫米汞柱=O.133千帕),例如13.3/9.3千帕(100/70毫米汞柱),表示这个人的血压为:收缩压是13.3千帕(100毫米汞柱),舒张压是9.3千帕(70毫米汞柱)。

脉压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脉压越大,脉搏越强,反之,则脉搏细数。脉压大小可以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脉压越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重。例如,20年前老张的脉压是5.3千帕(40毫米汞柱),现在脉压升到了9.3千帕(70毫米汞柱),心脏也出现了冠心病的表现。当然在某些疾病状态下,因为心脏射血量的增加,脉压也可以升高,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严重的贫血等。

正常血压范围的界定

什么是正常血压?制定正常血压的根据是什么?这是每个人所关心的问题。几年前,中国高血压联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把我国高血压标准定为≥18.6/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以与世界接轨。并把正常血压定为<17.3/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

2003年,美国公布的《美国高血压预防、检测、评估和治疗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将16.0/10.6千帕(120/80毫米汞柱)定为高血压前期,而将原来的正常血压标准降至15.3/10.0千帕(115/75毫米汞柱)。这个标准在我国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医学界人士相应将我们国家血压标准定为:正常血压<16.0/10.6千帕(120/80毫米汞柱),正常高值16.0~18.5/10.6~11.8千帕(120~139/80~89毫米汞柱),高血压≥18.6/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其中分1级高血压18.6~20.2/12.0~13.2千帕(140~159/90~99毫米汞柱)、2级高血压21.3~23.8/13.3~14.5千帕(160~179/100~109毫米汞柱)、3级高血压≥24.0/14.6千帕(≥180/110毫米汞柱);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8.6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12.0千帕(90毫米汞柱)。

以上的修改并不是医学家的主观意愿,而是有着广泛的客观依据。近几年,国内外大规模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压低于16.0/10.6千帕(120/80毫米汞柱)的人群,将来几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要小得多,所以说就目前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来讲,血压小于16.0/10.6千帕(120/80毫米汞柱)的有可能最有利于人类的健康。上述标准也否定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即老年人的血压应该高一些,强调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随之升高是一种病理现象,应该积极的就医,寻找原因,及早治疗。

正常情况下血压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人体有生物节律,不同的时间人体的生理状态不同,神经的兴奋性不同,心脏的射血量不同,外周血管的张力也不同,所以在不同时间测量血压往往读数不同,有时差异还相当大。血压还随年龄、季节、情绪而变化,如在兴奋、恐惧、忧郁等情绪因素影响下,血压特别是收缩压可明显升高,主要与交感神经活动有关。睡眠时,血压急剧下降;运动时,特别是收缩压可明显增高,从事激烈运动时,收缩压可高达24.0~26.6千帕(180~200毫米汞柱)。运动停止时血压快速下降,这是由于腹肌,内脏血管舒张所致。环境温度降低时,末梢血管收缩常使血压升高;环境温度升高时,通过皮肤血管扩张等散热机制而使血压降低,在温浴时也有同样变化,但以舒张压降低更为明显。经过24小时血压监测发现血压的最高值有时可达最低值的2倍,24小时内血压的波动范围平均为4.0±(2.0~2.7)千帕[(30±(15~20)毫米汞柱)。一般认为,生理情况下的血压波动是机体的自我调节与适应过程。

正常人的血压昼夜变化节律

一般来说,正常人血压在半夜2~3时处于最低谷,以后呈上升倾向,早晨起床活动后迅速上升,上午8~9时达到第一峰值。白天基本上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在下午17~18时可略高些,此为第二峰值。从18时起开始缓慢下降,使得动态血压曲线呈双峰一谷。血压昼夜变异的机制尚不清楚,已知受机体生物钟控制的昼夜节律可影响神经体液活性,使诸如血去甲肾上腺素、血皮质醇浓度,以及血压、心率等发生节律变化。夜间血压下降也可能与睡眠时交感神经张力减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夜间血压不降及其临床意义

当夜间血压均值与白天血压均值比较,下降大于10%或大于1.33千帕(10毫米汞柱)时,这种人即为夜间血压下降或动态血压曲线呈“杓形”(形象比喻),反之为夜间血压不下降者或“非杓形”。老年高血压、重度高血压、有明显靶器官损害者,血压昼夜波动幅度减少或消失。有报道提示,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其心脏肥厚的可能性增大,其增厚程度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明显正相关。这提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和变异节律消失使心血管系统长时间地处于过重负荷状态,容易导致心脏改变。

高血压病人夜间血压不下降与脑血管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夜间血压不降的“非杓形”高血压患者易发生急性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提示夜间血压水平增高容易引起心脏和脑血管并发症,较低的夜间血压对脑血管可有保护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压并不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张老汉今年70岁,血压是21.3/12.0千帕(160/90毫米汞柱),医生说他患有高血压病,可张老汉固执地认为,以他这把年纪,血压高点是正常现象。现在认为,成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一致的,无论70岁还是80岁的人,只要血压超过了18.6/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就应该诊断为高血压病。以前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一定程度的升高是一种正常现象,针对不同的年龄制定了不同的血压标准。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患病率逐年增高。男性在45岁以后,女性50岁(绝经期)以后更为明显。

肥胖对血压的影响

所谓的肥胖是指体重指数(BMI)大于30,如果BMI大于25称为超重,轻度超重不能算肥胖。目前最常用的BMI计算公式: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

用BMI代替体重能更好地反映出肥胖个体的超重或肥胖程度。肥胖患者尤其是腰围过大的腹部肥胖患者容易患高血压,大多数肥胖患者有轻度的高血压。肥胖的高血压病人体重减轻后,血压可明显下降。

中国成人正常体重的估计方法:身长(厘米)-105=正常体重(千克)。例如,身长165厘米的人,正常的体重应为60千克。只要你的体重未超过标准体重的20%,均属于正常范围。

瘦人患高血压的特点

大家都知道胖人易患高血压,那么瘦人得不得高血压呢?据美国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如果瘦人得了高血压,病情发展可能比患高血压的胖人更严重。在同样患高血压的情况下,瘦人比胖人更容易出现心脏病发作和脑卒中。究其原因,瘦人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瘦人出现高血压的平均年龄比胖人大,因而其他与年龄相关的并发症,如血管硬化、心脏代偿性肥大等,相对也比较明显。血管硬化使动脉本身的弹性降低,弹性差影响大动脉缓冲血压变化的潜力,也增加血液通过小动脉时受到的阻力。其结果都会助长血压升高,增加降压治疗的难度。

(2)在性情、心理素质方面,瘦人往往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倾向于急躁、激动。每当人情绪激动、怒发冲冠的时候,血压也会在偏高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增加心、脑血管在压力下受伤的机会。

(3)降压治疗方面,常规药物在瘦人身上产生的疗效比胖人差。如果照搬常规,又缺乏对疗效的及时监测,往往会延误病情,加重高血压对身体的损害。

(4)患高血压的瘦人如果还伴有其他疾病,和患高血压的胖人相比,这些疾病更能助纣为虐,加速心血管病情恶化。

因此,瘦人患高血压,更要密切观察和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并坚持服用有效的降压药物。无论血压高低,都应避免出现紧张、焦虑、激动、发怒等过激的情绪。平时可以练习用深呼吸、改换环境、散步等方法调节情绪。

“苹果型”肥胖更危险

脂肪沉积在腹部的人,外形像个“苹果”,故称“苹果型肥胖”,也称为“中心性肥胖”。厚实的腹部脂肪加重了脏器的负担,同时,由于腹部的膨大,腹部的压力也增加,使得腹腔内静脉的血液回流受阻,影响了其活动和功能,以及引起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促使体内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增加,血管内的容量也增加,导致血压的升高,对心血管的危害也就更大。有些人虽然胖,但脂肪分布匀称,腹部脂肪无明显的堆积,称为“周围性肥胖”,危险性就小。

平时说起肥胖,人们的脑子里就会想像出一个挺着“将军肚”,皮带束在肚脐下,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人。这些人的形象固然神气,人们还常称之为有“福相”,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在这“福相”底下正埋藏着危害其健康的祸根。这些人平时应酬多、活动少,腹部的运动更少,松软的腹部容易使脂肪在那里堆积。人体的腹腔内主要是肠子,肠子上有许多系膜连接在一起,这正是脂肪储存的好地方,光一个人的小肠就有3米多长,可想而知,肠子上能积蓄多少脂肪。人体的背部、手臂、臀部、大腿等部位也都是脂肪容易沉积的地方。

腰围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标志

在高血压的普查中,医护人员除了测量血压、听心率、量身高、称体重以外,还要测量腰围和臀围。有的人开玩笑地说,医生给我们定制降压服装呢。测量腰围和臀围是度量健康的标准。因为通过腰围和臀围比例的计算不仅是度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标志,而且还能够看出是否存在心血管的危险征象呢。

人体的腰部和臀部是储藏多余脂肪的地方,正常体重的人这些部位不会有过多的脂肪存积。脂肪摄入过多,体力活动少的人就会有过多的脂肪积聚,储藏在什么地方,肯定是运动量少的薄弱地方。所以,看脂肪堆积在不同的部位能反映出不同的健康征象。

1.腰围和臀围的测量方法

(1)腰围测量要求:在胯骨上缘,肋骨下部,腰部最细的位置,用尺测量1圈,以厘米为计量单位。

(2)臀围测量要求:在臀部最丰满的部位,用尺测量1圈,以厘米为计量单位。

2.腰/臀比值的计算和肥胖分类:腰/臀比值是测定肥胖的性质的一种方法。

腰/臀比值=腰围(厘米)/臀围(厘米)

(1)周围性肥胖:腰/臀比值<0.85。

(2)中心性肥胖:腰/臀比值>0.85。

正常人的腰围男性小于85厘米,女性小于80厘米,腰围与臀围的比值应小于0.85,即腰围小、臀围大。如同样是110厘米的臀围,腰围在70厘米,腰围/臀围的比值是0.63;腰围在80厘米,腰围/臀围的比值是0.72;腰围在90厘米,腰围/臀围的比值是O.82;腰围在95厘米,腰围/臀围的比值则是0.86。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腰围/臀围比例大于O.85的人,肯定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人,有些人甚至是腰围比臀围还要大。腰围大于正常标准的人要比小于正常标准人心血管危险性将增加1倍,这样的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大。

为此,我们要奉劝那些挺着啤酒肚的朋友们,为了您的健康,请加紧缩短您的裤带,积极的去锻炼。

食盐过量是造成血压升高的元凶之一

过量摄入食盐与高血压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发现在新几内亚、马来西亚山区以及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等地区由于世代都少吃盐,并习惯于低钠高钾膳食,那里的居民几乎没有一个患高血压病的,即便年龄增长其血压也不随之升高。另有人报道,如果改变食盐的摄取量,血压也将相应地降低。美国尔鲁克港那些习惯不食用腌制食品的职工,高血压病的发生率仅有1%,而习惯吃腌制品的人,患病率竟在12.7%以上。设计周密的研究还证明,高血压病人的钠摄人量减少一半,血压可平均下降1.0/0.6千帕(7.7/4.4毫米汞柱)。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钠离子后,即可造成体内水的潴留,使血循环容量增多,钠离子还能引起细小动脉的张力增高及血管平滑肌的肿胀,使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而导致血压升高。此外,钠离子过多还给心脏和肾脏增加负担,这些都可影响到血压的变化。

因此,高血压病人每天烹调用的食盐应比一般人少一些,最好限制在3.4克以下。

吸烟对高血压的危害

吸烟是人类的一大陋习,烟草可以诱发人们这样那样的疾病。烟草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它能产生神经兴奋作用,收缩血管,损害血管壁。研究表明,吸1支烟后体内可发生下面的一些现象:(1)收缩压增高1.33~3.33千帕(lO~25毫米汞柱);(2)脉搏每分钟增加5~20次;(3)皮肤温度降低,手指的皮肤温度降低2~5℃,足趾的温度降低3~7℃;(4)毛细血管收缩30~40分钟。

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在每年因吸烟致死的52000人中一半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主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美国统计表明,重度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死于高血压病的危险性大5~10倍,其中有60%~70%的病人死亡极其迅速,常来不及抢救。有人警告说,每日吸烟20支,发生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性,与血胆固醇为400毫克或收缩压为33.3千帕(250毫米汞柱)者是一致的。此外,吸烟可使病人对降血压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以致不得不加大用药剂量才能达到类似于非吸烟者所用药物的疗效。已证明戒烟的好处是肯定的,因此,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劝告病人戒烟。

饮酒过量会导致血压升高

刘经理今年40岁,事业有成,应酬较多,免不了与“杜康”为伴。近段时间以来,每次应酬后,总有脸红、轻度头痛感觉,一测血压,20.0/12.0千帕(150/90毫米汞柱),休息一夜后,血压就降至17.3/10.6千帕(130/80毫米汞柱),问是怎么回事?

饮酒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酒文化”,是许多人包括高血压患者离不了的东西。饮酒对机体有益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量的多少。国外科学家研究表明,过度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并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原因是饮酒超过一定限度,可使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间接引起缩血管物质--肾素水平的增加,使周围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每日乙醇量不应超过30毫升,这相当于60毫升纯威士忌,或大约240毫升葡萄酒,或720毫升啤酒。

喝咖啡不会升高血压

我国习惯饮用咖啡的人越来越多。一般认为,喝咖啡并不升高血压,咖啡虽兴奋机体,增加心率及心排出量,但通过全身调节,血压并不增高。但烟与咖啡合用常有增加升压的作用。长期喝咖啡者没有明显的持久升压作用,可能对咖啡产生适应有关。

血液黏度会影响血压

血液黏度越大,外周血管阻力越大,因此,凡使血液黏度增加的因素,都有可能加大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因此,血液黏度的状况与血压有一定的关系。

循环中的血容量对血压的影响

人们都知道,血管被划破,出血过多就会引起血压下降。就是说,血容量过分减少,血压就会下降。比较常见的血容量减少有持续呕吐、较重的腹泻等引起的脱水以及各种原因的失血,都可使血压下降,尤其是当失血量超过人体总血量的20%~30%时,动脉血压就会急骤下降,发生危险。

精神紧张会导致血压升高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会引起血压升高。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猴子放在一个特制的箱子里,箱子里装有一根压杆,每当猴子压一下压杆,就有它所喜欢的物件掉下来,但同时猴子也受到一次电击。每当猴子提心吊胆地去压压杆时,总免不了受电击。因此,猴子既想吃东西,又怕遭电击,内心矛盾重重。过一段时间,猴子竞患了高血压病。这个实验说明精神因素是引起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原因。尽可能地克服精神紧张因素,消除不良心理,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反复应激对血压将产生不良影响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兴奋状态,可以使人体的调节系统如交感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缩血管物质,引起各种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反复处于应激状态的人易于发生高血压。飞机驾驶员长期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其高血压发生率是非职业性飞行员的5.6倍。城市脑力劳动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长期从事高度紧张工作的人也容易患高血压。另外,高血压病人对应激的反应往往过于强烈。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人对各种精神压力的反应,表现为心血管系统活动增强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并常表现出精神焦虑和易怒倾向。

妇女更年期易出现高血压

妇女进入更年期(一般在45~52岁之间)以后,卵巢功能开始减退,不能产生足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机体的内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生理调节发生了紊乱,血管的收缩平衡被打破,易引起血压升高。常常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有明显波动,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所致。合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能有效地控制此类高血压。

睡觉打鼾有可能导致高血压

大家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睡眠打鼾的人血压偏高。在临床工作中,也常常碰到一些中年男性高血压病人,他们体胖、多血质、颈短、睡眠打鼾,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然居高不下。那么,是不是打鼾与高血压有关?有人调查自然人群1036名(50岁以上),596名(57.5%)有程度不同的鼾症(打鼾),其中60%为经常性或习惯性,20%伴程度不等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596名鼾症病人中,有36.1%确诊为高血压;21.8%为临界高血压。而440名无鼾症病人中被确诊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者各占22%和19.8%,两者差异非常显著。住院手术102例鼾症中,确诊高血压为55%。比较鼾症合并高血压与高血压无鼾症两组发现,前者绝大多数(9l%)有睡眠呼吸暂停,后者仅13%有此现象,说明打鼾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呼吸暂停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有关。血压周期性升高与交感活性亢进造成周围阻力小动脉发生适应性结构改变,即管壁肥厚、管腔狭窄,从而导致持续性高血压。

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经常有人会问,我的父母有高血压,我就一定会得高血压病吗?为什么我的父母没有高血压,我兄弟却得了高血压。目前认为,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父母患有高血压病,其子女发生高血压病的概率是父母无高血压病者的2倍。有人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一系列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25%,这就是说,父母患高血压,子女不一定非得高血压。高血压的遗传不仅包括基因的传递,还包括家族中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不良性格的遗传,如过于嗜盐、A型性格等。

代谢综合征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

某机关查体时,40个人里边,有6个人被医生诊断为代谢综合征,那么什么是代谢综合征,为什么发病率这么高?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内多项代谢指标异常,包括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等,常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有人戏称之为“胡吃乱喝综合征”。该病多发生于“白骨精”群体(城市白领、单位骨干、公司的精英)。代谢综合征患者常有高血压。俗语讲“病从口入”,主要指摄入了不干净的食物、不注意饮食卫生,引起一些细菌、病毒感染性疾病,随着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这方面的疾病逐渐减少,“病从口入”被赋予新的含义。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吃得越来越好、动得越来越少、坐得越来越高级、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过多的能量摄入、过多的垃圾食品使得人体越来越胖,体内代谢发生紊乱,出现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所谓的“富贵病”,随之心脑血管病、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农村人口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人数正在迅猛增加。

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我国的高血压的标准是动脉血压大于或等于18.0/11.3千帕(135/85毫米汞柱)。高血压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指查不出病因,以非特异性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征象。根据1990~1991年我国高血压抽样普查结果,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总患病率为11.26%,以此推算,目前国人高血压病人9500多万,其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并随年龄增高。女性在绝经期前低于男性,绝经期后高于男性。

我国高血压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近年来,年轻人的高血压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上海市最近的调查发现,该地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3.21%,其中城区高血压现患率为34.19%,乡村高血压的现患率为31.16%,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有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约占了高血压病人的20%,10年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0%。据介绍,由于他们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下,导致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引起血管收缩,最终导致高血压;而他们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压还可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富贵病”的出现。

高血压的先兆和表现

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

高血压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也可以出现很严重的症状,和高血压的病变程度有关。常见的症状有:

(1)高血压病的头痛有几个特点:痛的部位常位于后脑或两侧太阳穴,而且是跳动性的、剧烈的,颈后可有搏动的感觉,也可以仅有头部沉重或压迫感。很多病人的头痛常在晨起时较明显,在洗脸或早膳后又好一些,当剧烈运动或精神疲乏后又加重。主要是脑血管舒缩失常而引起。

(2)血压显著升高时常出现下列症状:除头痛外,常伴有头晕、头重、耳鸣、失眠、敏感、烦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疲劳等。

(3)麻木、肌肉酸痛等:有一些人会有手指麻木和僵硬感,也有人感觉手臂上有蚂蚁爬行感;或两小腿对寒冷特别过敏,多走路便有腿疼出现。有些病人的颈、背部肌肉酸痛、紧张,有时会被误诊为神经炎、风湿痛。这些现象的存在,部分是因为血管收缩或动脉硬化,以致机体或肌肉供血不足引起的。

需要强调的是,许多高血压患者可以无症状,症状的多少不能代表病情的轻重。

高血压病人容易发生鼻出血

鼻腔黏膜的小血管是人体中最表浅、最薄弱的血管,血压升高使鼻腔黏膜上的小血管受到冲击,此为内因。在内因、外因(如气候干燥、用力扣抓鼻粘膜)共同作用下,高血压病人易发生鼻出血。鼻出血的原因中,高血压占12%~40%。高血压病人鼻出血的特点是出血量较多,除积极治疗鼻腔局部出血外,控制血压始终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高血压-人类的无声“杀手”

高先生是某公司职员,工作已经30年了,自我感觉良好,每天正常上班。近来发觉夜尿增多,眼皮有点肿,胃口也比以前差,只好硬着头皮到医院看病,化验结果表明肾功能明显有损,已发展到了尿毒症阶段,必须进行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高血压的起病无声无息,在没有严重损害重要脏器前,可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因此,早期高血压往往不被察觉。在漫长的病程中,它悄悄地损害着人体的血管系统,造成心脑肾等功能下降,发生肾功能障碍、脑血管事故、心血管事故,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病情发展到这种程度,医生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无法逆转这种损害。因此,称高血压是无声“杀手”并非言过其实。

高血压会引起主动脉夹层,危及生命

王先生患有高血压病多年,在一次剧烈的活动后,突然发生严重的胸痛、休克,被医院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紧急施行了手术,才保住性命。

主动脉夹层是指完整的动脉壁从中间被分为两层,是指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严重心血管急诊。根据发病及生存时间长短,本病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指主动脉夹层分离、内膜破裂或外膜穿孔发生在24~48小时内或数星期内;后者指生存在6周以上者,可因夹层分离远端再破入内膜形成双通道主动脉而使症状缓解,也可因夹层血肿内血液凝固或纤维化而自行愈合。主动脉中层退行性病变或中层囊性坏死是该病的发病基础。一般通过两个途径发病:一是主动脉滋养血管压力升高,破裂出血导致主动脉夹层分离;二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升高,特别是老年人主动脉弹性低,内膜破裂,血液从破口进入,使内膜分裂,积血而成血肿。

本病多见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约70%病人有高血压史。其临床表现主要有:

(1)胸痛:90%的病人有突然发生的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剧烈胸痛;呈针刺样、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病人往往不能忍受,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心电图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

(2)病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精神紧张或晕厥,四肢末端湿冷。但血压多维持在较高水平或略有下降,此多见于夹层血肿破溃到空腔脏器中。

(3)胃肠道症状:若夹层波及主动脉远端,病人可有腹痛、呕吐、呕血或便血。系夹层血肿压迫肠系膜动脉引起缺血性结肠炎所致。

(4)精神神经症状:若血肿累及颈动脉、无名动脉开口处,可表现一时性脑缺血,甚至脑卒中。

(5)肢体无脉或脉搏减弱:由于血肿累及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或髂总动脉并压迫其开口处所致。

(6)其他:血肿压迫邻近脏器而出现相应器官受压的症状,如音哑、呼吸困难、咯血、哮喘等。如血肿发生在主动脉的近端,可引起主动脉瓣的相对关闭不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舒张期杂音,有时主动脉夹层血肿向脏器破溃,可出现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

高血压导致多种心律失常

部分高血压病人可能会感到心悸,心悸常见的原因有:(1)心跳过快或过慢,医学上叫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脉搏50~60次/分,可能与交感、迷走神经功能有关;(2)心跳不齐,脉搏有间歇,可能和早搏、心房颤动有关。高血压病引起心脏损害,往往首先出现心脏肌肉僵硬,不容易舒张,即舒张功能减退,左心房的血液不能“轻松”地进入左心室,左心房必须加强收缩将血液挤入左心室,长此以往,引起左心房扩大等改变,于是便出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引起心脏肌肉肥厚、扩大等变化,加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因素,很容易导致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高血压病人出现浮肿的原因

高血压病人经常会发现,早晨起来,眼皮鼓起来了(眼组织水肿)。浮肿是人体组织内水溶液过多的表现,为组织间隙过量积液的病理现象,可表现为眼皮、下肢的局部水肿或全身性水肿。高血压病人出现全身浮肿的原因主要是心脏、肾脏功能受到了严重损害。高血压早期即出现浮肿,则应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如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如发现高血压较长时间后才出现浮肿,大多为高血压病并发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的结果。此时,检查心脏可见心脏明显增大。除全身浮肿外,还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等体征。并发肾功能衰竭时,检查尿有明显异常改变,血液检查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不正常。

出现特发性水肿无需紧张

秦女士近来晚上休息时,发现脚部肿胀,早晨起床时浮肿消失。有时高血压病人出现下肢浮肿并不意味着疾病严重。自主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也常可伴有下肢浮肿,下午较上午重,立位较卧位重,经详细检查包括心脏、肾脏等均无明确异常,此种水肿常称为特发性水肿,在女性病人中十分常见。 Rs+tR4tM0RMm7hC9vHOsQyGWiWVsvDEYmNKk7pAkpKx9xSWYSeHer6VIlW1AC5W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