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贴心大夫丛书精神分裂症
周小东

第一章 精神分裂症的一般知识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精神分裂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顽疾,亦是精神科常见的原因不明的重性精神病之一,据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数的首位。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因其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整个精神活动丧失了统一性、完整性,症状多样,故而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该病有相当多患者的病程长,部分患者产生人格缺损,或社会性残疾,直接损害社会生产力,给社会、家庭造成医疗管理上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精神分裂症是当今世界上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原因。精神分裂症不同于其他疾病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患者丧失“理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容易做出一些危害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恶性事情来,造成社会的恐慌。

精神分裂症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以说自有人类存在以来,该病就始终伴随着我们。古代曾称做“癫、狂、痴”,并认为发病是由鬼神作怪,多采用驱鬼、请神的方法来治疗患者,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治疗方法的不得当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结局多很悲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它和认识它,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看待。

精神分裂症是人的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一种不协调、紊乱状态,简称知、情、意的分裂,虽然名字不好听,但这个名字是非常贴近实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智能也大体不受影响,这往往是给家人、亲戚或者同事们造成误解的主要的原因。他(她)什么都清楚,人也认识,账目也会算,肯定不是患了精神分裂症吧?结果造成了诊断和治疗的延误。

精神分裂症好发于20~35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多数发病缓慢,不易被人觉察,且病程迁延,如不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则有慢性化倾向,导致社会功能衰退,出现精神上的残疾。部分患者虽然在首次治疗比较彻底之后,受多方面的影响,不能坚持维持治疗而出现多次复发。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日益加深,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能力逐渐增强,造成了目前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其他躯体疾病的就诊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其他疾病都是患者主动就诊,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缺乏正确认识疾病的能力,无法认识疾病的性质,从而拒绝主动就医。同时在疾病的影响下(如幻觉和妄想)还可以对他人、环境以及自身产生危害性。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是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针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预防是我国各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或各类心理医院、各级精神卫生中心)的中心工作,也是核心工作之一。在此还要说明的是要使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康复,重新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除了精神科大夫应当成为全病程干预的领导者外,还必须有精神科护士、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甚至还需要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当然还需要患者的监护人的共同努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全方位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服务和人文关怀。

精神分裂症是大脑出毛病了吗

众所周知,大脑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大脑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可能大家不一定清楚,我们在这里做一简单介绍:大脑被封闭于骨性的颅腔中,质地很软,和我们常吃得“豆腐脑”差不多,表面是神经细胞集中的大脑皮质,皮质又被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某一特定部位的大脑功能障碍和神经解剖异常,往往可以导致相应的精神症状。大脑被一条前后走向的缝隙分成左、右大脑半球,中间部则由胼胝体连接在一起,大脑半球的外部形态,可以分为五个叶,即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岛叶。

精神分裂症究竟有无大脑结构的改变?早在17世纪就有人推测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是由于脑部病变所致,各种精神症状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精神分裂症在传统的分类中,属于功能性精神障碍,近30年来随着各种高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以及组织病理学的进展,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十分常见,很多患者有侧脑室扩大,或大脑皮质、额部(尤其是额叶前部)和小脑结构改变,或者胼胝体、海马发育异常等,这些变化与遗传基因控制的脑发育不对称有关,或与母孕期、围产期感染有关系。这些改变在那些表现为思维迟缓,情感淡漠,缺乏主动性的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最为突出,而与病期、年龄和住院日期的关系不大。

最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与脑室扩大和脑体积缩小关系密切,尤其大脑内侧颞叶特别容易受到影响。根据这些资料,人们就不再提出:诸如精神分裂症是不是一种大脑疾病这类问题了,但它属于哪种疾病?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是什么?在诊断上如何区别?这些问题的提出促使人们进行有、无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成员的大脑成像研究,家系研究能减少遗传和环境对大脑结构的随机影响,其结果可以纠正有关精神分裂症报道中变异较大的资料,对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不同遗传距离亲属的研究区别遗传易感性、大脑结构和临床表现型之间的关系。例如,在精神分裂症单合子孪生(单卵双生)相异现象中,患者总比非患者有较大的脑室和较小的额叶,提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型与这种病理特点有关,但双方的基因完全相同。同样,精神分裂症患者比其非患病的兄弟姐妹有较大的脑室。这些研究还表明:未患病的亲属有发病的可能,只不过大多数幸免错过了好发的年龄。现有的研究最终可以证明两点,首先,支持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模式,即结构的异常先于临床症状;其次,进一步证明,在精神分裂症的好发家族中,幸免的亲属与患者的大脑结构变化不同,虽然性质相似,但变化程度小。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中神经递质的改变,也就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的减少和增加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已经得到科学的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有绝对或相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过强,研究发现苯丙胺(一种精神活性物质)可促使多巴胺释放入神经突触间隙,使正常人产生类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多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有阻断多巴胺受体的作用,临床证实是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的。因此,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多巴胺含量增多或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此外,精神分裂症还与五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增加或减少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

精神分裂症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思维、意志行为与他所处的环境不协调以及患者本身的思维、情感,意志的不协调,以至于对周围环境和事物发生了歪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与正常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如胡言乱语,脱离实际,冬天赤身露体,夏日却穿棉袄,爬墙上屋,伤人毁物,无故外出,到处流浪等。

精神分裂症有以下特点:

1.目前发病原因不清楚,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

2.男女发病率、患病率相似;

3.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具有反复发作倾向;

4.预后不良,若不及时治疗,有发展为痴呆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完全缓解。

精神分裂症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0.3‰,人群的总患病率可达到7‰。也就是说,每年每千人中就有2-6个人患精神分裂症,差不多每100人中就有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我们人均拥有的医生数还要多。

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壮年发病。发病年龄范围以10~35岁为最多,约1/2患者在20~30岁发病,占住院精神分裂症的80%以上,可见这是一种严重影响整体国民素质提高的疾病。

发病年龄还与临床类型有一定关系,如:偏执型起病年龄较晚,多数发于30岁以后。

患了精神分裂症后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所占的比例是万分之7.2,也就是说当时在我国有超过700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时,其思维内容和对现实的感知是不正常的,但患者却对此坚信不移,致使患者的言行受其精神症状的支配,做出危害自己安全,甚至生命的事情。例如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年轻男患者,发病时认为“有人要害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并且自己的奶奶和妈妈都已经被害死了,自己也被告上了军事法庭,并将对自己判处死刑”,在这种病态信念的支配下,患者感到走投无路,首先用腰带勒自己的脖子企图自杀,被人发现后制止并看管,接着晚上又跳窗户跑到火车道上企图卧轨结束生命,被人发现后通知单位将其强制送入医院治疗。另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治疗,病情缓解出院,出院后表现不打、不闹,情绪稳定,于是家人放松了治疗,自动停药,病情复发,一天夜里,忽然突然感到有警察来抓自己,自己已经被包围了,随即起床跑到四楼楼顶,从楼顶跳下,导致双下肢骨折和骨盆粉碎性骨折,经积极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对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有的患者表现凭空听到有人命令自己做某事,如拒绝服药、拒绝进食、甚至让自己自杀、从高处跳下或伤害自己的身体,这些命令往往是无法违抗而必须遵照执行的,因而产生危害自身健康甚至生命的严重后果。

患了精神分裂症后对家庭的影响

1.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一方面精神分裂症大多数病程迁延,反复发病,多次住院治疗,花费家庭大量经济积蓄;另一方面部分患者产生人格缺损,或社会性残疾,直接损害其劳动和工作能力,从而失去经济来源,而且由于多次发病,家人不得不反复在家休息看管和照顾患者,使家人的工作和劳动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家庭收入。据1999年底中国-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我国卫生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按伤残所调整的生命年限指标评价各类疾病在我国疾病社会负担中所占的比例,精神疾患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经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2.影响家人的心理健康:家中有精神患者,家人不但要承受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和看管照顾患者的压力,而且由于目前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还要承受被社会歧视、失去工作和成家立业难等压力。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人心理健康水平与无病者的家人相比,患者亲属SCL~90(SCL~90:是一种心理测查量表,用于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影响家人的人身安全:家人和患者相处时间最多,他们最容易受到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威胁。国内鉴定的案例多以杀人、严重伤害最多见,往往是在急性期发生,多在凭空听到有人命令自己做某事,或感到有人要害自己,或怀疑配偶有外遇等直接作用下产生暴力行为,他们的伤害对象以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子女、父母多见。例如一农村女患者,出现失眠,无目的外跑,自言自语自笑等症状1年,平时怀疑丈夫对自己不忠,并因此谩骂丈夫,有时跟踪丈夫。一天晚上,患者磨菜刀,说要切猪食用。当天晚上乘丈夫熟睡之际,用菜刀、斧头将丈夫颅骨打得粉碎,并砍伤头颅、躯干多处,被害人当即毙命。除严重的伤害外,患者对家人的打骂更是常见。

由此可见,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严重影响其家人的人身安全,应引起重视。

患了精神分裂症后对社会的危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调查,人类进入21世纪,精神疾患正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成灾。我国目前精神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最多,大约有780万人,精神分裂症人数的不断增长,与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是不相称的,世界卫生组织和哈佛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在我国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率仅为30%,毫无疑问将有许多精神病患者处于四处游荡的失控状态,这其中除了因为贫困而中途放弃治疗的原因外,在我国,相关的医疗机构也非常少,只有547家,专业的医师只有15000人,按照1600万的精神病患者的比例计算,一个医生要负责1000多个精神病患者,同发达国家相比,比例相当低,在国内,同其他疾病相比,精神疾病被重视的程度也是最低的。因此其带来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如果从目前中国的医疗看护设施和条件考虑,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至少平均需要一对一的看护,这样就有1560万(780万×2)人要被涉及到。不难看出,不能正常参加工作的人数是惊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患者除不能为国家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并消耗过量的社会资源,严重的患者由于精神异常,会产生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的行为,甚至酿成恶性事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的肇事率为10%,以毁物、扰乱社会治安及伤人等所占比重最高。2004年有关精神患者杀人、伤人的报道不断成为热点话题,不能不让人觉得精神疾病话题非常沉重。据不完全统计,仅见诸媒体的恶性案件就有数十起。其中负面影响较大的有:1月7日,东莞市公共汽车总公司的一辆公共汽车被一名精神病患者劫持,撞伤两人。4月20日,甘肃一名精神病男子在一小学手持菜刀将15名学生及两名当地农民砍伤。8月4日,徐和平在北大第一医院幼儿园持刀行凶,砍伤18人,其中1名儿童伤重死亡。随后警方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精神分裂症病史。9月30日,任课教师刘某持刀在湖南省郴州临武县广宜乡中心小学行凶,造成学生4死9伤,65人被劫持。后据调查,刘某应聘时隐瞒了精神分裂症病史。10月30日,有10年以上精神病史的葛某,怀疑自己被医生当成试验品,手持利斧冲进鞍钢某医院医生办公室,将午休的女医生郭某砍死。12月3日,精神分裂症患者刘某某持刀翻墙闯入吉林某镇中心小学,砍伤正在上课的12名小学生。12月26日,一个从哈尔滨飞往厦门的航班上,一精神病男子在飞机上拿着刀以自杀相威胁让飞机改飞台湾,后被制服……北京安定医院司法鉴定科田祖恩等,通过对1984年至1996年共13年间的1515例精神病刑事鉴定案分析得出结论:在接受刑事被告精神鉴定案的1515例中,患有精神疾病者1248例,约占82%。而这些精神患者所实施的社会危害行为,以侵犯人身、侵犯财产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三者为主,共占94.1%。我国目前有精神分裂症患者780万人,按照30%的治疗率,剩余的70%未能得到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46万“散落民间”,这些“隐于民间”的分裂症人数是极其庞大的,他们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如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社会危害行为,发生人身伤害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在50%以上,这一数字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如何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致的社会危害

1.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教,提高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做到对患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表现有:

(1)最近出现工作效率或学习成绩下降;

(2)突然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不关心而去做毫不相干的事情,又说不出充分的理由;

(3)逐渐变得孤僻少语,敏感多疑,认为周围的人、邻居及单位的同事在后面搞他的鬼;

(4)一向勤快干净的人,逐渐变得生活懒散,洗脸、换衣、洗澡均要家人提醒才去做,不注意个人卫生;

(5)脾气变得暴躁,在家中因为小事或无缘无辜发脾气、摔东西;喋喋不休,却说不清一个问题,或者不分昼夜写检举信,控告信,反复纠缠着一个问题,劝说无效;

(6)持续睡眠规律改变,睡眠减少、入睡困难、早醒;

(7)无故感到周围环境不安全,神情紧张,或说话内容莫名其妙等。

由于此时患者不打不闹,还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容易被家人所忽视,即使不少家属发现子女有了一些不正常言行,却抱有侥幸心理,找一些理由来宽自己的心,如认为“是不是脑子用多了”,“是不是工作太累了”,“是不是在外面碰到了不愉快的事情了”,“是不是营养不好身子亏了”等等,殊不知这样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早期治疗的良机。建议家人一旦发现了精神症状,应尽快到专科医院及时诊治。

2.家庭监测预防患者复发

⑴由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目前仍不明了,具有反复复发的倾向,另外由于患者多不承认自己有病,且服药后有一些不良反应,所以监督患者坚持服药非常重要。

⑵要提高认识,千万不要认为出院了病就好了,而要认识到出院只是疾病的近期痊愈。病情缓解后,初次发病的病例需维持用药时间1~2年,如病情有波动或复发病例应坚持终生服药。

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如出现睡眠障碍,情绪反常或以往精神症状再现,为慎重起见,建议去看精神科医生,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这样可避免一次复发或使复发的病程缩短。

⑷定期找专科医生复查(一般1个月1次),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要私自减药或停药。

⑸家人应妥善保管药物,不要把药物交给患者放任自流,因患者的心理变化莫测,某些貌似正常的患者可能会因一闪而过的错误观念而吞服大量药物,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要认真观察患者是否真的把药物吞下,注意患者有无藏药现象。

⑹服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随时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

3.康复期积极进行心理治疗:经过急性期治疗,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控制,自知力开始恢复,患者对疾病顾虑较多,可以出现低人一等,自卑、自责、感觉被歧视,被人瞧不起,悲观无助等情绪问题,产生分裂症后抑郁,此时应进行心理治疗,为患者排忧解难,使他们在困难和不幸中找到光明和希望,指导患者消除疑虑,帮助他们选择人生的道路,坚定他们康复的信心和决心。

4.家庭支持治疗:主要是协调家庭成员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气氛,以热情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安慰鼓励患者自觉地跟疾病做斗争,不要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学习和工作,提高适应能力,既要患者注意休息,也要督促及早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便较快适应社会。

5.加强对肇事、肇祸患者的管控:精神患者由于其病态思维,紊乱的行为,经常出现肇事、肇祸行为,事件的性质严重,手段残忍,一旦出事往往造成极大影响,并导致周围强烈的恐慌心理,甚至影响局部社会的生活秩序及正常工作,有时还会损害患者自身的安全。据调查,1988~1998年全国安康医院累计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7.5万人次,其中有杀人前科的约占30%,但仍有不少无责任能力而有严重社会危险性的精神患者,经司法机关不予起诉,或作出无罪判决后必须强制监护治疗的,仍然得不到强制医疗监护而流散在社会上,形成对社会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对这样的患者进行管控具有重大意义。

6.精神患者防治康复工作社区化,对患者实行“一要预防、二要治疗、三要康复”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方针,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愉快的社会环境,使这部分人早日得到治疗和康复。研究表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施行开放管理,门诊治疗,社区康复等综合治疗措施,能够提高治疗率,迅速恢复社会功能,减轻了社会、家庭压力,而经济消耗明显减小,最终减小精神分裂症的危害性。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比较确定的是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而且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疾病吗

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占主导地位,研究证明,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的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

很多专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各级亲属的患病率远远高于一般居民的平均水平。一般居民亲属中的患病率约1.0%;而患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的发病率为1%~2%,兄弟姐妹为6%~12%,子女9%~16%,孙子女约3%。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精神分裂症,子女的患病率则约40%,说明与患者的血缘越近,精神分裂症的预期发病率越高。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可能对其子女的教育发生影响,使子女产生分裂样行为,因此不能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又必须进行孪生子及寄养子研究。

单卵孪生子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而双卵孪生子则不是,一致的结果是:单卵孪生子的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比双卵孪生子高4~6倍。这也进一步说明遗传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关系重大。

寄养子研究是为了区别遗传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如果亲生父母患精神裂症而寄养父母正常的养子,比寄养父母患病而亲生父母正常的养子患病率高。也说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具有强烈的家族遗传倾向。

社会、心理、家庭因素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多发生在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的人群中。美国精神病专业人士及社会学家共同完成的一项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社会阶层呈反比,低社会性层次与高社会层次之比为9∶1,推测这可能与经济水平低、社会层次、生活环境、生活动荡、职业无保障等心理社会应激的负荷大有关,在其本身具有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容易发病。

家庭教养环境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有人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有较为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强烈的内心冲突,上述情况大多数出现在发病之前,其中有一大部分患者在童年时代即有不良遭遇,如父亲嗜酒、父母离婚、身为私生子、缺少家庭照顾、幼年时受到性侵犯、父母性格怪异或患有精神或神经机能方面的疾病等;另外,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关系紧张、小时得不到关爱,父母在教育上的不一致或相互矛盾,以及有较强的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对抗等。这种家庭环境的异常,常使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机会增加。

也有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前后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做了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同患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过强或者过弱对治疗结果和病程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也直接影响着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转归、恶化和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情况也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原因,存在着交谈与思维方式混乱情况的家庭,父母的行为也可同患者一样是不协调的,父母之间及其与患者之间的交谈常常以特有的不确定、意义不明确的方式进行,使用的语言是意义不建全或有多种含义的,语言表达时常不够准确,意图不够明确,有时他们甚至会有一些古怪的行为,患者幼年在这种不确定、不协调的环境中成长,促使了以后的精神分裂症交往障碍与思维障碍的形成。

大脑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与精神分裂症

1.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人们为了寻找精神分裂症的内在因素进行过许多研究,其中较有意义的是多巴胺假说。苯丙胺中毒患者,可产生类似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病情,苯丙胺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抑制多巴胺的摄取,使受体部位多巴胺含量较高。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活动过度,可引起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酚噻嗪类和丁酰苯类可减少多巴胺活动过度而消除阳性症状,机理为强有力的多巴胺受体阻滞作用;以上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多巴胺活动过度有关。

2.5-羟色胺假说:早在1954年就有国外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中5-羟色胺的传递可能有所减少,一项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急性精神分裂症具有明显的情感行为异常者,5-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此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中5-羟色胺略低。近年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及奥氮平对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类药对5-羟色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利培酮具有5-羟色胺及多巴胺平衡阻断作用,治疗阴性和阳性精神症状均有效,说明5-羟色胺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密切相关。

3.病理甲基转移学说:有些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是由于过度甲基化和解毒不足所致。

大脑结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

随着脑成像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如局部脑血流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正电子放射造影以及脑电地形图检查在临床的应用,进一步肯定了精神分裂脑结构异常,发现至少有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查出肯定的脑萎缩现象,并初步推定其病灶部分是在边缘叶、间脑、前额叶背侧部皮质及其皮质下联系系统。 6uR8G+iC22cO0H/FdRMJ6LzfON81q1QhREbymmAowD/5fqiIgoaKpWoMiw0pQ4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