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真去做,才有收益

今见好心出家在家四众,多是好高骛远,不肯认真专修净业,总由宿世善根浅薄,今生未遇通人。

——清·印光法师

“我发现那些因为发自好心出家修行或是在家修行的人,大多好高骛远,不肯真正静下心来专门修为,他们根缘浅薄,到现在还没有遇到真正通达之人。”这是说,很多学佛之人好高骛远,缺少认真学佛的精神。因而,他们不能真正领悟佛法。

弘一法师也经常告诫弟子:“学佛要认真。”出家前,弘一法师就是一个凡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出家以后,不仅自己如此,要求弟子也是如此。其实,不光学佛如此,我们在尘世中,做任何事都要如此,万事,只有认真去做,最终才有收益。

北宋文坛领袖之一的苏轼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他的散文和诗、词都很有名,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方面,他和辛弃疾齐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书法方面,他自成一派,为世人所重。苏轼能取得这样的光辉成就,和他少年时孜孜不倦、认真读书分不开。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苏洵到7岁时才发奋读书,专心攻读,成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是一位很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是苏东坡的启蒙老师。他家藏书相当多,父母常引导苏氏兄弟读书学习。在家庭影响和父母的熏陶下,苏轼自幼聪敏好学,7岁知书,10岁能写文章,常受到亲友们的赞扬。

在赞扬声中,少年苏轼逐渐滋长了自满情绪,变得目空一切。有一天,他在书房门口贴上这样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说来也巧,几天后,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上门向苏轼求教。老人拿出一本古书请苏轼诵读。苏轼翻开一看,别说从未读过,书上的字许多都不认得。苏轼顿觉无地自容,羞愧得满脸通红。经此一事,苏轼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下决心要从头学起,于是便在原来的对联上各加了两个字,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轼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求学,发愤努力,博览群书。21岁时,苏轼考中了进士。主考官欧阳修读完苏轼的文章后,大为叹服,他给梅尧臣写信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宋仁宗读了苏轼的文章,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又得到一个宰相了。”

苏轼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如果没有白发老人的点拨和提醒,相信他就会因自满而荒疏了学业,到头来将是一事无成。幸好,在面对老人拿出的那本古书时,他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决心改正,此后一直以认真的态度求学,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佛门有一句俗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初学佛的人非常恭敬,非常认真,实在是难得。学佛二年呢?佛在西天。这时间久了,故态复萌,也不把佛当作一回事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了,变成老油条了。这是佛门一句老话,也是常见的一个现象。古人讲“成佛有余”,奈何初心保持不住,随着时间就变质了,随着环境就动摇了。“不肯认真专修净业”,这一句话说得是尤其深刻,值得我们时时刻刻警惕。 KZUdwOiAUfSg+2Y/11t31s+vyq7wp+a/epywwanMrX3jtGmPpxqLfZw6232iqCV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