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大力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孩子有了很强的参与意识,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很容易了。所以,父母要注意训练孩子的参与意识。两三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常常会主动要求自己做一些事情,可是父母却认为孩子太小,常常不支持这种行为,因此与孩子产生了矛盾。

心理学研究表明,两三岁的孩子存在“我自己来”的心理要求,但是往往又什么都干不好。有的父母图简单,对孩子的这种主动性和表现欲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仍然像原先那样包办一切,这是会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要求“自己来”的时候,父母就要因势利导,教一些孩子自我服务的技能。其实,这种教育是很简单的,只要父母端正态度就可以了。一般来说,从身边的事情教起:比如穿衣服、脱衣服、吃饭、洗手、收拾玩具等。教这样的孩子不要急于求成,每件事都可以分解成若干小步,每次做到一两个小步,逐渐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可以了。

可以专门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工具,如小喷壶、小围裙、小拖把等。这样既教会了孩子技能,还化解了孩子的“3岁危机”,父母还可以添个小帮手。

孩子有参与意识是好事而绝对不是坏事。很多孩子,特别是小孩子,常常看见大人们做什么,就吵着要做什么。男孩子看见哥哥或父亲骑自行车,就会哭着要骑自行车。虽然他的脚还踢不着踏板,却总是跃跃欲试。女孩子看见母亲洗衣,有时也哭着要洗衣。这既是孩子的参与意识的表现,也是孩子开始出现独立意识的表现,他们希望像大人一样有事情做。

因此,如果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父母不要随便对他们泼冷水:“你人才比车子高一点,就想骑车子,别把车子摔坏了”;“人小小的,就想洗衣,不要把衣服洗脏了!”等等。

这样的冷水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孩子可能确实是太小了,还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可是能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与希不希望做这样的事情相比较,前者是微不足道的,而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了参与意识,有自己尝试的意愿,父母就应该尽力从旁协助,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如果成功了,父母要加以鼓励,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做好,不应责备,更不应该从此以后不让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学习和熟悉的过程。

因此,对孩子给予协助和适当的鼓励是最可取的方法,这样,孩子的上进心才会愈来愈强,进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战。

有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千万不要害怕失败,害怕失败就会畏缩不前!”一个人一旦有了畏缩心理,就什么事也不敢做了。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想做什么新的尝试,父母一听就先说:“你做得好吗?莫做错了,把东西搞坏了!”这样孩子就会犹豫畏缩起来,没有了信心!而信心常是一个人做成事的后盾。反之,畏缩、害怕失败,心理上首先就失败了,便更容易把事情做坏。

有个围棋家说过:“不尝试是无法知其成败的。”这位围棋家以此话勉励自己的弟子,所以他的弟子们都敢积极地进行挑战,而且多数成为棋坛名人。

读书也是这样,只有敢于提问题,又敢于回答问题,才能把东西学好。一个在英语课堂上都不敢开口、怕讲错的人,是绝对学不了英语口语的。

因此,当孩子们要求做某种尝试时,即使我们知道会有许多困难,或者不会成功,但还是应该给孩子们一个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去考验自己的才能。有时孩子可能会想出父母想不到的办法,产生超乎平常的构思。如果事先就肯定会失败,而不许孩子尝试,那么孩子内心潜伏着的无限可能性就得不到发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使孩子保持缄默和消极、被动。

而事实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失败的。任何人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学习与实践的过程,而且开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通过不断地实践,才由做不好达到做得好。就以洗衣服这样一件简单的事而论,一个人初次洗衣服时肯定洗得不干净。因为他没有洗过,没有经验,不知道怎样才能洗得干净。做饭也是一样,很多人第一次做饭,不是少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饭煮得过稀,这是不足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么事时做坏了,父母不要过于责备,而应帮助他总结经验,找出没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以,正确的态度不是埋怨、责骂,而是热情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

俗话说,“失败为成功之母”,也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失败,何来的成功?!

不过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事实上也并不容易。我们发现,有些父母看见孩子没有把事情做好,就干脆自己做了起来。他们的说法是:“我自己动手省事得多。”这种越俎代庖的做法对孩子的教育是大大的不利。

现在有些孩子在考大学时,由于某些原因临场发挥得不够好,而没有考上。这时父母就焦躁不安,于是埋怨、责骂。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而且不利于孩子再战。像孩子考大学这种大事,我们当然不希望子女落榜,但同时我们却又必须允许和容忍孩子失败。一时失败了,坏事既然已经发生,父母就绝不要再埋怨和叱责。反之,应关心和体贴孩子的痛苦,同他谈心,共同找出考试失败的原因,想出克服的办法,找出前进和努力的方向,激励孩子再战,争取下次战斗的胜利!

其实,如果孩子已经多少有些思考能力和独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自己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应该从什么做起,是马上就做功课,还是先玩耍一会儿再做功课。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又能高高兴兴地做功课。当然,这样做绝不是要父母放任孩子不管。

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时,还应给予帮助,启发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完善,可能会有不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父母就应尽量不插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这样,孩子可能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平等相处。

儿童心理学专家做过一项测试:父母在超市购物的时候,让孩子与父母选购物品,一般来说,孩子都会与父母合作,很少出现不听话或使性子的举动。购物的时候,父母可以诱导孩子,让他做一些小小的选择,比如问孩子:“我们今天买生梨呢还是橘子?”并且要经常鼓励孩子,比如说:“宝宝帮妈妈找到麦片了,真乖。”父母只要这样自始至终地鼓励孩子参与,自然比等孩子捣乱的时候再想法制服他更有效。

其基本方法是:父母的态度要平和,目的要明确。父母要求孩子参与的时候,态度要很温和,不要使用犹豫、不耐烦及粗暴的口吻说话,要求清楚直接。一句话,就是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到底要他做什么。比如父母要出门,不能说“快,走了”这样很笼统的话,而应该蹲下去,正眼看着孩子,很和气地说:“把外衣穿好,帽子戴好,我们要出去了。”孩子如果按照要求做了,父母就应该抓住这机会进行表扬,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父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要让孩子参与,就要给孩子相应的权利。有的父母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孩子如果有了适当选择的权利,会使孩子产生占了上风的感觉,从而很多本来不能办的事情演变成了能办的事情。因此,常常让孩子在“不”或“是”之间进行选择。其实不然。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在两样东西之间进行选择,不要把选择范围弄得太大了,孩子没法进行有效的选择。

如果孩子选择了父母所提供的范围以外的东西,父母可以这样疏导孩子:“这个选择不错,我还没有想到。”如果孩子的选择不适合,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不算。如果你挑不出来,我帮你做决定吧。”

(2)父母要强调合作的益处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跟大人合作也是为了他自己好。如果孩子明白了这一点,就会产生很高的积极性。一般的情况是,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懂好些道理了,父母用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跟他解释做这件事对于他的益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比如说:“你和我一起把桌子收拾干净就可以画画了。”“你换好睡衣就可以听妈妈讲故事了。”

(3)让孩子感到同父母一起做事有意思

孩子是否愿意与父母一起做事,很大程度取决于有没有意思。比如,孩子刷牙的时候,父母给他念一首刷牙的儿歌,让他跟着歌中的步骤刷牙,孩子就会感到很有意思。如果孩子拒绝穿衣服,父母可以对她说:“听,小裙子说话了——我是你的小裙子,快点快点把你的头伸进来。”父母大概会觉得这样做有点可笑,但是孩子对此却是很喜欢的。

只有希望参与,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使失败了,也不要灰心,要敢于接受再一次的失败,再进行下一次参与。有这样的决心,什么事情还干不成? wDkSb5ggUHYe0K+afTKFh7ItmT3OJuCq9JTzsZ9vPoe2ZERkS57urW/rR37ajj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